二戰中,如果法國滅後,德軍停止戰爭,那他們能保住已佔的地方嗎?

歷史工廠


當然能,具體來說就是能個錘子!


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影響最深遠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極其猛烈的姿態改寫了世界歷史,重塑了世界政治格局。

作為二戰的始作俑者,德國從1933年希特勒上臺起步,一步步成為世界大戰的策源地,掀起了無邊無盡的腥風血雨。

但因為地處歐洲十字路口且地狹人稠,二戰期間的德國無論復仇還是稱霸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夢”有著步步為營的周密計劃,比如先閃擊波蘭迷惑英法,再橫掃西歐消除閃擊蘇聯的後顧之憂,最後閃擊蘇聯完成統一歐洲的“千秋大業”......

但因為第三帝國最終折戟蘇聯,因此有些人認為如果希特勒在消滅法國後解甲歸田,馬放南山,那麼西歐大陸將是第三帝國的天下。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如果二戰真的能如希特勒所願想打就打,想停就停,那這樣的世界大戰將完全沒有意義。

而讓這場戰爭覆水難收,讓佔領法國的希特勒像吃了炫邁一樣根本停不下來的,靜夜史認為包括以下幾方面原因:

1、德國需要吃飯

二戰不僅僅是德國的復仇之戰,也是德國的稱霸之戰。

鑑於英法尤其是法國在一戰後對德國的掠奪太兇狠,所以消滅法國是德國二戰期間的重要目標。但德國的目標絕不僅僅滿足於消滅法國,在福煦車廂裡找回顏面,而在於稱霸全球,最起碼也稱霸歐洲,因為德國活得太憋屈了。

明明在1871年統一後一躍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卻沒有與之匹配的廣闊殖民地,導致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出現了明顯的瓶頸,這讓德國非常上火,一戰就是這樣爆發的。

但一戰並未成就德國,反而使德國賠了夫人又折兵,海外領土被全部奪走。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只能依靠本土資源以及西方大財團的貸款東山再起。

而沒有廣闊土地和豐富資源的德國,註定是無法躋身一線強國行列的,所以德國的領土擴張必然還要繼續進行。而因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留給德國復興的時間太短,希特勒根本就無法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所以爭奪土地和資源的行動只能在歐洲大陸上進行。

早先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之所以將蘇聯作為德國的主要目標,根本原因在於德國最稀缺的土地和資源,恰恰是蘇聯揮霍不盡的財富。所以德國無論橫掃西歐大陸,還是向英國頻拋橄欖枝,都是為剪除後顧之憂,為閃擊蘇聯做準備。

作為西歐最大的國家,法國本土面積雖遠大於德國,但遠遠無法滿足德國發展的需要,否則早先法國人也不會拼了老命在海外爭奪殖民地。

所以為了德國的生存,無法滿足胃口的法國只能作為德國的小目標,此刻停戰,就像當年兵不血刃拿下捷克斯洛伐克一樣,並不能滿足德國的貪婪。

而從希特勒上臺後在德國推行的納粹專制制度上來看,不停地戰爭是納粹德國“萬古長青”的根本保證。希特勒上臺伊始,利用本國容克大資本家以及西方大財團的資本掀起了瘋狂的基建潮,目的在於吸納失業人口,降低失業率,恢復市場經濟秩序。同時希特勒為鞏固權力,瘋狂討好軍隊,不斷擴充軍隊規模,極大刺激了軍工生產,德國由此迅速擺脫經濟危機,重新成為西歐一哥。

而無論高速公路這樣的基建工程還是高達700萬的恐怖軍隊,短期內都是沒有收益的,希特勒想要維持資金鍊不斷裂就必須要利用軍隊瘋狂擴張,儘可能地以戰養戰。

所以對納粹德國而言,停止即死亡,如果希特勒喊停,勢必跟高速上的急剎車一樣,出現車毀人亡的悲劇。

所以無論成功還是失敗,上了發條的德國都不能停下來,直到徹底勝利或死無葬身之地。而很明顯,德國贏不了。

2、敵人磨刀霍霍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雖然讓作為波蘭盟友的英法等國臉上無光,但憤怒的它們內心是狂喜的,因為這意味著德國要馬上進攻蘇聯了,英法等國終於可以坐山觀虎鬥了。

但德國卻在1940年突然直奔西歐而來,雖然沒有在法軍投降前佔領巴黎,但德國在西歐大陸再無對手,理論上只需要和英國握手言和,類似於《蘇德互不侵犯協定》那樣,德國就能心無旁騖地殺向蘇聯。

但丘吉爾明顯不上道,這位爭強好勝的英國首相,就算餓死也不接受德國的誘惑,即便搭上整個大英帝國都要和德國勢不兩立,這讓希特勒非常受傷。要知道,先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之所以能夠成功,德國的“放水”功不可沒。

而英國之所以暴力不合作,根本原因在於此時的納粹德國已經太強大了,嚴重破壞了英國設想的大陸均衡政策,使英國無從發揮攪屎棍的歷史性作用。

所以,為了英國的未來,素有反共先鋒稱號的丘吉爾不惜和蘇聯結盟,支持蘇聯的抗德鬥爭。

作為名副其實的殖民帝國,英國除了在英吉利海峽和德國大戰300回合,在北非等戰場也和法西斯龍爭虎鬥,而這也導致了英國殖民體系在全球各地的崩潰。

而同為殖民帝國的法國,雖然本土被德國摘了桃,但廣闊的殖民地還在,尤其是富饒的非洲大陸上,法屬殖民地分為旗幟鮮明的維希法國和自由法國,德國雖然搞定了法國本土,卻難以繼承法國所有殖民地,這讓德國的“以戰養戰”大打折扣。

另外,就在德國橫掃西歐的空窗期,蘇聯開始在東歐構築所謂的“東方戰線”,為即將到來的蘇德戰爭做準備。

雖然是全球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但蘇聯從未放棄將紅旗插遍全球的共產主義革命目標,1937年基本完成工業化後這種慾望更加強烈。

斯大林構築的東方戰線,既是蘇聯防範德國進攻的緩衝,也是蘇聯平推歐洲的前沿。面對急速膨脹的納粹德國,蘇聯如果不趁早出手,遲早會死在德國的鐵蹄之下。

所以對德國而言,不解決蘇聯,所謂的統一歐洲就沒有意義,吃下去的西歐也遲早會全部吐出來。

當然更讓德國絕望的還是美國這個幕後玩家,作為納粹黨最大的支持者,納粹德國一直是制約英法的棋子,阻擋無產階級革命洪流的重要屏障。

而希特勒對西歐的秋風掃落葉,本質上也是不願意做美國大財團提線木偶的抗爭,但無論怎麼反抗,希特勒被擺佈的命運都無法改變。

橫掃西歐,已經觸及了美國大財團的底線,在投資基本打水漂的情況下,美國能做的就是聯合宿敵將德國打回原形。

所以,不要說德國能不能保住佔據的土地,因為德國最關心的,始終是怎麼保命,而土地是必然保不住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法國戰役之後呢,德國手裡面把控著波蘭、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法國等,這個時候德國人其實已經賺翻了,德國非常迫切的希望停戰,他三番五次給英國拋出橄欖枝,希望停戰,但是英國都沒同意。

德國停戰與否,自己說了不算

德國人一步一步試探英法底線,直到進攻波蘭,英法不慣著他了,對德國宣戰了。宣戰的法律效應是非常強的,德國和英法必打無疑了。而法國投降之後呢,還有個英國沒投降呢,英國不投降,他就要繼續打下去。

德國人要是想停戰,他必須邁過的就是英國這一關。英國一直都是拒絕和德國對話的,希特勒想穩固手頭擁有的一切,他必須停戰,但是,英國不讓他停戰。當時德國提出的條件也就是讓英國承認自己吞下的一切,拿回自己的殖民地,和英國結盟。其實呢,德國這條件也不過分。

作為英國這個角度呢,只要德國存在,他就不會和德國停火。英國要做的,就是遏制歐洲發展,不想讓歐洲有個統一的、強大的國家出現,他要控制歐洲啊,你德國如日中天,難不成英國當老二不是?既然英國鐵了心要遏制德國了,那就只有和德國人打到底了。

本來呢,歐洲其實已經定了,德國那一圈都被德國平定了,唯獨這英國人和他打個死去活來。德國和英國,德國不可能單方面停戰,就算德國單方面停戰了,他還是和英國對立的。英國人鐵了心要和德國人打到底的。

英國是有資本和德國人打到底的,他跨著一個英吉利海峽,德國一點辦法沒有,他可以仗著他的英國皇家海軍隔三差五噁心一下德國,讓德國不安生。德國人玩了個海獅計劃,結果沒打明白。

而最關鍵的還有個蘇聯,這蘇聯在德國橫行歐洲的時候,一點都沒閒著,又是擴張又是結盟的,給德國人又噁心一頓,而且呢,這蘇聯是敵是友還分不清。德國屬於,開戰之後,陷入戰爭泥潭了,最後死在了裡面。他早想停戰全身而退,但是自己做不了主。


軍武文齋


二戰期間,德國以閃電戰橫掃整個歐洲。當時號稱歐洲陸軍第二的波蘭僅僅抵抗一個月,世界強國之一、陸軍第一的法國也在不到四十天時間內敗亡。法國敗亡之後,英國被迫退守英倫三島。法國在西南部組成一個維希傀儡政權,幫助德國統治了大概五分之二的土地,德國直接佔領了法國五分之三的土地。此時的德國控制了整個西歐、東歐部分土地、北歐部分土地,如果這時候德國停止戰爭步伐,能不能鞏固已經佔領的土地呢?我覺得即使德國就此停止戰爭,也不能長時間保住已佔土地。

德國佔領法國之後,本來打算調整一段時間之後直接進攻蘇聯,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這時候,希特勒的盟友墨索里尼被德國軍事成功刺激,決定出兵巴爾幹半島。準備耀武揚威的墨索里尼有多大臉現多大眼,不僅沒有完成自己的戰略目標,反而被希臘軍隊打得潰不成軍。希特勒為了拯救自己的盟友,不得不改變戰略,率先進攻巴爾幹半島。由於巴爾幹地區人民的英勇抵抗,延遲了希特勒進攻蘇聯計劃。納粹德國於1941年6月22日啟動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調集了190個師(其中德國師153年),4300輛坦克,5000架飛機進攻蘇聯,挑起了蘇德戰爭。結果德軍再也沒有“走出”蘇聯,最終希特勒兵敗蘇聯,希特勒苦心經驗經營的第三帝國最終也隨之瓦解。

不少讀者可能會覺得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的話,德國或許可以改變失敗的命運。其實德國進攻蘇聯只是加速了自身滅亡,從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那一刻開始,也就是預示著德國最終會以失敗而告終。

進入近代以後,民族國家概念越來越強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民族自決和自治被以國際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根據這一原則,一戰之後建立了不少國家,歐洲由之前的幾個大國分割的局面,變成了小國林立的歐洲。這些獨立的國家,有的是原來已經滅亡的國家復國,有的是新建立起來的國家。歐洲不少民族即使沒有獨立,他們的自治和自決意識也非常強烈。比如蘇格蘭、加泰羅尼亞等地區。二戰過後,一些民族雖被強行糅合到一起,但是後來這些國家的離心力也比較強,最終蘇聯一分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為五等。任何一個國家想統治歐洲其他民族都不容易,德國也是如此。德國在二戰期間,先後佔領了波蘭、挪威、丹麥、尼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國家;二戰爆發前,德國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這些國家中除了奧地利可以安心地併入德國之外,其他國家都不會安心被德國佔領。尤其是法國,從中世紀開始就是歐洲強國。進入近代,又成為世界強國。法國戰敗之後,戴高樂將軍在海外組建了“戰鬥法國”,法國絕對不甘於被德國控制。德國要想佔領獨立意識極強的歐洲各國並不容易,這些地區早晚會衝破藩籬而獨立。

德國突襲波蘭以後,已經打開了戰爭的潘多拉魔盒。這個魔盒一旦被打開,就很難被關上。當時英國已經對德國宣戰,希特勒在歐洲大陸的行為也已經極大損害了英國的利益。二戰爆發之後,英國組成了戰時內閣,由強硬的丘吉爾擔任內閣首相。不列顛空戰前後,德國曾經試圖和英國議和,可是被丘吉爾一口回絕。跟德國拼到底是丘吉爾當時的態度,也是丘吉爾最後的態度。所以只要德國不滅掉英國,英國就一定會想盡各種辦法反攻歐洲大陸。英國一個國家固然難以打敗德國,如果再加上殖民地以及其他國家的話,英國最後也許可以打敗德國。

希特勒雖然非常狂妄,但是在許多大事情方面可以保持一定理智。比如希特勒希望和英國議和,儘量避免招惹美國等。德國的兩個小盟友則少了幾分理智。日本相對來卻非常狂妄,日本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敢於挑戰強大的美國,最終將美國引入了戰爭。意大利的實力更加弱小,墨索里尼的野心卻一點都不小。這兩個實力不強,野心極大的國家都是德國的盟友,他們出了問題德國自然也脫不了干係。本來巴爾幹地區並不在德國的預定攻擊範圍內,意大利硬把德國拖到了南歐戰場,最終延緩侵略蘇聯的時間。日本在太平洋地區惹的禍更大,於1941年17月7日偷襲美國的珍珠港,成功地將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引入戰爭。美國加入二戰之後,直接對德國宣戰。

美國和英國的關係非常友好,英國被捲入二戰之後,美國就一直在背地裡偷偷支持。美國修改了租借法案,加大了對英國的援助。德國的崛起也引起美國的警惕心,美國也一直尋求一個理由加入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正好給美國提供了絕佳的藉口。即使沒有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也會以其他藉口加入二戰。如果美國加入二戰的話,德國戰勝的可能性就比較小,最終德國也難守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德國為了侵略蘇聯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蘇聯為了先發制人也制定了打擊德國的大雷雨計劃。這個計劃並不是僅僅停留在計劃層面,1941年5月斯大林已經批准了大雷雨計劃。蘇聯不斷在東線調兵,絕對不僅僅是防止德國進攻自己,斯大林也有自己的想法。蘇德戰爭爆發前,蘇德雙方在前線的兵力其實相差並不多,蘇聯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佔據優勢。軍隊數量上,德軍總人數為305萬,蘇聯為268萬;坦克方面,德國為4300輛,蘇聯為22000輛;飛機方面,德國為5000架,蘇聯為1.2萬輛;大炮方面,德國大炮為4.72萬門,蘇聯為3.75萬門。蘇聯的徵兵潛力遠比德國要強得多,如果讓蘇聯完成最後的兵力部署,蘇聯在東線的兵力將會更加恐怖。蘇聯完成了大雷雨計劃的兵力部署,將會對德國發起進攻。德國之所以在戰爭初期取得優勢主要因為閃電戰術和突襲,如果蘇聯反過來給德國來一次突襲,那麼德國的損失也不會小。德國和蘇聯不一樣,德國的戰略縱深遠遠小於蘇聯,到時候德國能不能頂住蘇聯的進攻就不得而知了,德國尚且有亡國的威脅,又何談鞏固已經佔領的土地。

對外進行擴張,建立龐大的帝國是法西斯政權的重要特徵之一。納粹德國是當時最重要的法西斯國家,對外擴張的慾望自然更加強烈。對外擴張也是法西斯政權存活的重要理論依據,德國已經開啟了對外擴張的步伐,就不可能停止下來。如果希特勒停止對外擴張,他之前對每個階層許下的美好願望便都會成為謊言,納粹德國的統治根基甚至都有可能會動搖。所以希特勒會一直盡心擴張,為了自身的利益。

德國為了若想保住既得利益,則需要強大的國家實力,需要努力發展經濟。而當時二戰已經爆發,英國的海軍已經最大限度上封鎖了歐洲海岸線。當時德國發展所需要的不少戰略資源也都掌握在英國的殖民地。如果德國僅此停下侵略步伐,德國的實力有可能會受到損害,到時候被佔領地區人民再一次反抗的話,德國也很難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依稀說史


這得有一個前提:蘇聯,死心塌地的跟德國結盟,無限的為德國輸送資源,甚至是免費的,必要時,蘇軍會幫德軍抵抗英美軍隊,為德國堅守住後方,更不會在背後進攻德軍。

很明顯,這個前提無法成立。

希特勒不斷的擴大戰爭,在滅亡法國以後,又掉頭去進攻蘇聯,他這麼做其實是基於一個判斷:

美國必然參戰。

如果希特勒判斷美國肯定不會參戰,他也就沒必要打蘇聯了。英國當時之所以跟德國死纏爛打,他們的判斷也是美國必然要參戰,再堅持一會兒,美國的援軍就到了。而德國和英國隔著英吉利海峽對打,蘇聯在德國背後開始動手動腳,並有和英國勾結的意思,蘇聯人的判斷也是美國必然要參戰。

美國必然參戰,美國參戰幫英國對付德國,德國也必然會敗。這是當時所有人的共識:希特勒、丘吉爾、斯大林......都看的明白。

當時的大英帝國掌握著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以及幾個億的人口,他可以調動這些資源和德國打。而且他的這些殖民地如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對宗主國都是很忠心的,出人出錢出資源的跟隨英國打德國。而美國當時的領土面積也有900多萬平方公里,資源豐富,人口是德國的兩倍。

德國其實只是個領土面積30多萬平方公里的“小國”,人口6000萬。

後來他佔了奧地利、半個波蘭,又加上法國,即便是把意大利也算上,德國在巔峰時期控制的領土也沒超過200萬平方公里。

英國掌握著制海權,把德國封死在中西歐大陸,海外的資源運不進去。

所以,如果美股參戰,英美一方是拿著4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資源來打德國的20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資源。

德國是必敗的。

當時德國想抵抗住英美,也只有一條路可以走:把自己這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變成千萬級,譬如2000萬平方公里。如果希特勒有一塊20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然後依靠這塊領土上的資源以及人口,他就可以跟英美的4000萬拼了。

希特勒怎樣才能把自己的200萬變成2000萬呢?其實也只有一個辦法:拿下蘇聯。

蘇聯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資源豐富。其實希特勒前期的戰爭,一直是蘇聯在為他輸送木材、礦產......就在德軍已經開始向蘇聯發起進攻的同時,蘇聯依然還在按合同,往德國運貨。

在這塊對希特勒而言有個比較頭痛的事:就算是斯大林支持他,能為他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但這畢竟也得花錢買呀。長期下來,還是會把德國掏空。買,就不如搶了。

如果說斯大林鐵了心幫助希特勒,堅持為德國輸血,必要時再派部隊過來,那德國是可以擋住英美的。但咱們上面也說了,這不能成立。

面對英美,德國處於弱勢,這筆賬對斯大林而言也很簡單:幫德國,充其量和英美打個半斤八兩,誰也不討好。如果幫英美,可以保證必勝,然後瓜分德國。這肯定最為有利。所以當德國和英國打的時候,斯大林就變得很不安分,有和英國結盟的意思。

這對德國來講就變得非常致命。因為現在是200萬打3000多萬,美國參戰以後就會變成200萬打4000多萬。如果蘇聯和英國結盟,德國就變成了200萬打5000多萬。

問題說德國拿下法國以後停在歐洲,能不能保住已經佔領的地盤?

答案就是:沒這個可能。

因為美蘇是必然要參戰,和英國一起打德國的。

這是個連鎖反應,只要能斷定:美國必然參戰,那蘇聯也必然要跟著搶現成的便宜。和當初蘇德瓜分波蘭是一個道理。

實際上當時希特勒面前只有兩個選擇:

1,停在歐洲,等美國準備好了,然後英美蘇三家一起圍毆他。這是必死。

2,主動進攻,先滅了蘇聯,把蘇聯的土地和人口搶過來,然後回頭再對抗英美。如果能成功滅掉蘇聯,英美不可能再打動他,就只能接受他統治歐洲的現實了。

很多人認為希特勒野心太大,不斷的發動戰爭,才導致了最後的失敗。這是沒捋順這裡面的邏輯關係:並不是因為希特勒不斷的發動戰爭才把美蘇都引進來的。而是他打不打,美蘇最後肯定都會和他幹。雖然二戰初期,德軍打的風生水起,但從大局看,德國一直是弱勢一方。

跟英美蘇比,德國弱。英美蘇在合適的時候,又必然會收拾德國。對於希特勒而言,也只能是:先動手。以爭取個主動,還能有些機會。

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從那時候開始,對希特勒而言,事情就已經失控了。他後來的打法國、打英國、打蘇聯都是“被動自救”。說直白點就是:他是實在沒辦法了,才打的法國、蘇聯。並不是什麼野心膨脹。入侵波蘭以後,戰爭停下來,這事他說的已經不算了。

希特勒打法國、打蘇聯其實都沒錯,他錯是錯在了不該最開始打波蘭。


銳度何老師


所有的勝利,都是走向失敗的開始。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註定。如果法國滅亡以後,希特勒停止戰爭,他就是自我否定了整個納粹德國的執政基礎和理論體系。德國,立即會面臨經濟和思想上的雙重崩潰。

不過,他不會成為戈爾巴喬夫,而是會立刻被幹掉。當時,整個德國已經被勝利的狂熱籠罩,所有人迸發出極大的熱情來進行戰爭,生產武器,開發技術,以及掠奪其他民族。

法國滅亡,北歐,東歐,南歐諸國,指日可下。蘇聯,英國,在納粹的陰影下瑟瑟發抖。軍事科技上,大量的高新技術層出不窮。雖然海軍不如英國,在主戰場上,不是太大的問題。

曼施坦因閃電戰的空前成功,使德國人的自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個時候停戰,誰說這句話,就必死無疑,哪怕那人是希特勒,然後推出另一個元首。歷史將繼續他的軌跡。

如果日本不是在東北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輕輕鬆鬆接手了奉系的工業基礎,同時得出結論,中國人很容易征服。他會說出三個月滅亡中國這樣的話?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沒有人能改變。


至小無名


首先,軍事實力與綜合國力。

衡量一個國家的標誌,就是看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熟悉二戰歐洲戰場讀者都知道,在德國發動二戰之前,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後,德國被迫割地賠款,加上1929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經濟雪上加霜,遭受巨大打擊。德國工人失業率劇增。

小鬍子利用德國當時的環境,宣揚“日耳曼民族主義”,趁機在德國勢力抬頭,最終在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小鬍子在掌握國家政權之後,開始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恢復德國經濟,增加工人就業率。如:修建貫穿德國全境的高速公路、修建水利工程、給工廠貸款,恢復工廠生產等等。在小鬍子帶領下,德國的失業人口減少很多,德國經濟也快速崛起。在短短的幾年內,德國的工業實力與經濟基礎已經名列世界前茅,德國百姓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在有了強大的工業實力與經濟基礎之後,小鬍子也在暗中瘋狂的擴軍備戰,突破《凡爾賽條約》規定的限制,暗中建立一支百萬的正規軍。德軍在武器上的創新、設計與生產更是名列世界前茅。

熟悉德國產品的都知道,德國工業產品享譽全球,德國人的細緻嚴謹,產品質量上的精益求精,這一點讓世界很多國家值得學習。德國建立完備的裝甲部隊、機械化兵團;海陸空三軍在當時都傲視全球。

其次,先進的科技與人才優勢。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帶動人類與國家文明發展與前進。當時德國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團隊與科研中心,德國是當時世界許多諾貝爾獲獎者聚集地,世界多數一流的科學家都集中在德國。

正是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團隊,德國在二戰中創造眾多黑科技技術。如:噴氣式戰鬥機、導彈V1與彈道導彈V2等等,這些在戰後至今影響世界武器發展方向。

因此,要貝勒爺說:

德國當時在小鬍子帶領下,在攻佔法國之後,利用自己強大的綜合國力與軍事實力,在與當時的英國談判好和平協定,就此停戰,專心發展經濟,在佔領區能一視同仁,德軍守住已經佔領的方是可能的,但是,歷史腳步不可逆轉,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政權,戰爭腳步自然不會擋住小鬍子的腳步,最終自然會走向滅亡。

我是貝勒爺,歡迎大家給予糾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


貝勒說歷史


這是個挺有意思的話題。假如歐戰在1940年5月之後結束,英國同意德國的要求並與德國和談,那麼歷史將又會是另外一種走向,如果真是這樣歐戰結束於1940年,那麼希特勒將是德意志民族的英雄、其功績堪比俾斯麥。而德國要求與英國和談的條件也很簡單,那就是承認德國現有的利益,並允許德國開展海外殖民。如果德國會保留住侵佔的西歐各國嗎?我認為德國不一定能佔完,起碼開戰前有多少國家結束戰爭後也是有多少個國家,只不過各地賠款肯定少不了。

大國的博弈在於政治上的平衡與妥協,如果英國真的要與德國和談,那麼英國是絕對不允許德國侵佔完全西歐各個國家,作為歐洲攪屎棍的英國,其幾百年來的政治原則就是不允許歐洲大陸出現統一強大的國家,這樣英國才能擁有生存的地位和機會。所以希特勒想要一統西歐是英國是絕對不同意的,所以想要英國和談起碼的條件就是德國必須將保證不侵佔西歐各國的全部領土,最多隻能容忍各地賠款。作為妥協,德國也會同意部分要求。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哪怕是德國在1940年前軍事實力如日中天,但是解決戰爭的唯一辦法只有兩個,第一就是完全打敗對方,第二就是政治上的妥協。所以如果在1940年英國同意和德國和談的話,那麼德國也會答應英國的條件,畢竟在那時,德國在政治上並不佔優勢,它的信譽在歐洲已經完全喪失,只有通過與英國和談並雲得到英國的允許德國才能重建國家信譽。而如果和談後之後的歷史發展走向,德國很有可能是和蘇聯開戰,不過真要是那樣的話德國就不一定是法西斯國家、蘇聯也不一定是反法西斯國家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二戰中,德國在佔領法國之後,實際上並不能停止戰爭,是否能夠保住已經佔領的地區,則要看情況的發展,但是保住已佔領的地區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納粹的執政黨合法性決定了德國必須要繼續進行戰爭

納粹黨之所以上臺,是因為給了德國人眾多的許諾,而在戰爭期間,也確實給了德國人民很好的待遇。即便是在戰爭最後階段的1945年,德國仍然向民眾提供了非常好的福利,實際上也是因為納粹上臺的理由就是能夠為德國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在納粹執政期間,對於德國普通民眾的待遇無法下降,因為一旦下降,那麼自身合法性就出問題,也就不好統治德國了。

即便在後來戰爭進行到了非常不利的階段,亟需將物資全部投入到戰爭中,即便在斯大林格勒慘敗之後,德國也仍然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而蘇聯在1941年戰爭爆發的時候就進行了戰爭總動員。相對來說,德國的戰爭總動員則是在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失敗之後,但那個時候為時已晚。

為德國民眾提供如此之多的福利就必須要有大量的資金,而資金那裡來的呢?很大一部分是從猶太人那裡掠奪而來。但猶太人的資金終究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拿下法國之後,停止戰爭不再進行新的戰爭,一直如此下去,猶太人的資金也有用完的一天,並且德國要維持龐大的軍隊,也需要鉅額資金,在滅了法國之後所得到的,也總有消耗完的一天,所以如果德國不發動新的戰爭,即便別國不進攻德國,德國也會消耗完。

蘇聯的“大雷雨”計劃

即便德國在拿下法國之後不進攻別的國家,蘇聯也遲早會進攻德國,因為蘇聯有一個“大雷雨”計劃。

按照“大雷雨”計劃的安排是這樣的,先和德國一起拿下波蘭,然後德國會進攻英法,讓德國和英法死磕,蘇聯當時估計法國應該能頂住德國的進攻,所以英法應該會跟德國一直耗著,等到德國和英法耗的差不多的時候蘇聯再從東面進攻德國,同時一鼓作氣拿下英法,佔領整個歐洲。

當然,這個計劃出現了重大變故,就是蘇聯也沒想到法國會敗的那麼快。但是即便如此,在蘇聯做好準備之後,也會對德國發動進攻,即便英法沒有纏住德國。

如果蘇聯先進攻德國,那麼也會和英國達成同盟關係,不過按照雙方的情況來說,如果蘇聯先進攻德國,那麼基本會被德國打去,也就是說,即便德國不先進攻蘇聯,蘇聯也遲早會進攻德國。

所以德國只是守的話,就會面臨蘇聯方面的進攻。

英國會不斷地做動作,組織反德同盟

和歷史似曾相識,就是在拿破崙拿下幾乎整個歐洲之後,因為一直沒有拿下英國,所以英國就不斷地對法國搞動作,不斷地組織反法同盟。屆時的英國也會重新扮演拿破崙戰爭時代的角色,只不過這次針對的是德國,上次針對的是法國了。

英國可以搞什麼動作呢?首先是和蘇聯結盟對抗德國,甚至在蘇聯進攻德國的時候從西線攻擊德國。或者是分化瓦解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體系,不斷地進行破壞。

當然,英國還會把美國也拉進戰爭。

這個情況就和一戰類似了,一戰的時候美國是在戰爭進行到最近才加入的戰爭,而二戰時期,美國一開始不想加入戰爭也是基於一戰的思維:你們先打,打的差不多了我再來左手漁翁之利。

拿破崙戰爭期間,拿破崙帝國就是被英國不斷組織的反法同盟給最終擊敗,而二戰時期的德國,也要面臨英國不斷組織的“反德同盟”,也就是說,德國只有滅了英國才會結束英國不斷製造的麻煩,所以至少要和英國有一仗。

而進攻英國也必然會把美國拉入戰爭,都是連鎖反應。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德國佔領法國之後,即便不主動進攻別國,自身的原因以及他國的原因,德國遲早還是要開戰。


老威觀史


如果法國被滅後,德軍停止戰爭,那他們能否保住已佔的地方?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希特勒的行為方式和希特勒的存在價值;二是德國當時的處境。

希特勒行為方式和存在價值

事實上,縱觀希特勒一生,可以完全說是造化弄人。從希特勒加入納粹黨開始,他就開始需要不斷的在各種極端選擇下前進,也好像在攀登一個個陡峭的高山,而且不進則退,各種各樣的險惡處境逼著他不得不各種鋌而走險;

也可以說希特勒的一生就是賭徒的一生,他只有在每次賭局賭贏才可以繼續生存,不賭都不行,而賭輸就是末日。

在他滅掉法國之前已經賭贏很多次,比如在德國軍事實力還很弱小的情況下,進軍萊茵非軍事區;再比如他宣佈拒絕償還一戰賠款;還有他進軍奧地利、捷克等國。

這些極端選擇他都選對了,或者說在賭桌上賭贏了,這使他獲得了德國最高的權利和人望,尤其是入侵波蘭和基本滅亡法國之後,希特勒獲得了整個德國的崇拜,所有的德國人都期待希特勒會進一步的帶領他們走向輝煌,在這種情況下,他如果不想失去這一切的話,就必須要參與更大的賭局,這也是他的存在價值。

當時德國的處境

德國滅掉法國之後,疆域近乎籠罩了整個西歐,而且看似軍事力量強勁,氣焰囂張,尤其是空軍、坦克以及摩托化部隊成為各國的噩夢。

但是,這基本是表面現象,此時德國的一些短板則進一步的顯示出來,比如資源短缺、市場規模小等問題,其中最直觀最令人牙疼的就是石油問題,因為整個西歐沒有什麼大的產油區,而石油對德國來說猶如心臟當中的精血。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飛機飛不起來、坦克摩托就會趴窩,如此,德國別說保有已佔領土地,時間長的話,整個德國也會隨著石油短缺而崩潰的。

而要解決這些尤其是石油短缺的問題,當時德國有兩個方案,一個是佔領北非進一步佔領中東石油產區,另一個是進軍蘇聯,佔領巴庫油田。

佔領中東產油區雖然也是一個解決之道,但是面臨的困難非常大,當時中東大部分是英國掌控,如果要佔領此處,不但要打敗英國,如果海運石油的話,還要防備英國海軍。如果走陸運,路途就太遙遠,而且運輸非常麻煩。


所以,德國當時的參謀部對此問題進行了激烈爭吵,最後拿出解決方案:慫恿意大利迴歸非洲,去打通中東運油線路,而德國伺機入侵蘇聯,除了佔領蘇聯的油田外,還可以擁有蘇聯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廣大市場。

這兩條路,無論哪條完成突破,德國的石油短缺問題就會得到解決,德國的生存危機也會得到解決。所以在二戰當中,非洲戰場和蘇聯戰場是最重要的,盟軍哪怕再困難,也不願意放棄這兩個戰場。

因為德國在這兩個戰場只要徹底拿下其中一個,德國的處境就會完全不同,最後也是如此,德國在這兩個戰場都失敗了,那麼所有的跟需要石油的現代武器就會失去優勢,所以納粹德國的滅亡不是因為法國之後的進一步擴張,而是因為沒有打通石油通道。

所以,如果德國僅僅佔領法國佔領西歐是沒有未來的,至少是沒有戰爭潛力的,為了進一步完善德國的資源結構,必須尋找安全的石油產地,也必須入侵蘇聯和開闢非洲戰場,如若不然,德國是根本保不住現有地盤的。


秦血漢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號稱陸軍世界第一的法國被法西斯德國滅國了,被法國作為依仗的馬奇諾防線毫無作用。如果德國在滅亡法國之後停止戰爭,鞏固已經佔有的西歐勢力範圍,戰爭也不會停止,德國是不能取得最後勝利的。就像日本侵略中國一樣,就算日本人佔領了東三省之後停止了對中國的戰爭行為;中國人也一定會把抗日戰爭進行下去,收復自己的國土以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德國所佔的都其他國家的領土,最終也是要被奪回去的。但顯然,如果德國不繼續擴大戰爭,那麼德國最後的結局會比二戰中真正的戰敗的結局要好一些。別的不說,德國的戰爭行為實際上已經阻礙了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步伐。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最終會站在德國的對立面上。

為什麼在二戰中德國在滅亡法國以後,即使停止戰爭也不能保住已經佔領的地方呢?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下具體原因。

第一,法西斯存在的基礎就是擴張,擴張停止法西斯也會消失。1929年到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使德國的經濟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不僅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度減少,而且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嚴重下降;並由此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動盪和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信任。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及鞏固資本主義制度,希特勒政府就必須解決基層人民的工作問題,就必須提高底層人民的生活水平。怎麼樣才能快速的解決這些問題?很顯然戰爭是最好的方法。通過戰爭解決問題的速度要比通過改革解決問題的速度快!通過戰爭既能快速解決人民的就業生活問題,也能解決生產過剩問題,還能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戰爭擴張的速度越快,法西斯勢力就越強大。如果結束擴張,德國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就會再一次了威脅到資本主義制度。所以為了自身的強大和利益及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固,法西斯也不可能主動的結束戰爭。

第二,德意志的民族復仇情緒使得戰爭不可能停止。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和法國等國家強迫德國簽訂了巴黎和會上制定的不平等的《凡爾賽條約》。有440條之多的這一條約不僅使德國失去了海外殖民地,還使德國的工業遭受了嚴重的摧殘。不僅摧毀了德國的政府,還羞辱了德國的民族情感。貧困的德國人民把一切生活的艱難困苦的原因都歸結於英國和法國德國的掠奪,因此到了20世紀30年代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刺激下,這種更加艱難的生活狀況直接使民族屈辱情緒變成了民族復仇情緒!希特勒就是利用這種民族復仇情緒引導了德國人民對英國和法國的戰爭。德國人民的生活一日不改善,這種民族復仇情緒就一日不會消失;復仇情緒不消失,戰爭也不會結束。

第三,希特勒為代表的法西斯的狂熱使戰爭走向白熱化。在經濟危機和生活困苦的情況下,希特勒通過煽動性的演講引導德國和德國人民走向了狂熱的狀態。作為學美術的藝術生的希特勒,其理性思維是不太強的;他的思維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而出現的扭曲的現代主義思維。扭曲思維的引導下,希特勒要“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希特勒也許是一個有才能的政治家,但希特勒的確不是一個具有理性思維的軍事家。希特勒並不是通過科學的理性思維指揮戰爭,而是通過狂熱的歇斯底里的想象來推動戰爭。在希特勒《我的奮鬥》一書中,字裡行間所表現出的都是反人類的及狂熱的納粹思想。納粹思想崇尚的就是戰爭,所以具有納粹思想的希特勒不可能下令停止戰爭。

第四,德國的戰爭行為損害了大國的利益,打破了大國之間的平衡。為了實現歐洲的平衡,英美等國不允許德國太強大。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秩序,這個國際秩序的核心是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國際秩序的核心有了一個候選者,那就是美國。第1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威爾遜總統提出了14點原則,主張建立國聯。這實際上就是美國想要主導世界秩序,實際上就是美國想要獲取最大利潤的表現。也就是說世界秩序的主導者是英國和美國。其他國家的強大會阻礙英國和美國世界秩序主導者的地位。所以,德國的強大,既是英國所不允許的,也是美國所不允許的。尤其是美國對德國的防範之心是很重的,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德國是世界第二工業強國;德國對美國造成了現實的威脅。為了防止德國成為第一,美國也會阻止德國的重新崛起與強大。

第五,英國對歐洲的戰略方針不允許德國強大。與歐洲大陸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英國曆來實行的是歐洲平衡政策。德國強大了,英國會支持法國;法國強大了,英國會支持德國。英國的策略就是讓法國和德國互相牽制,以突出英國在歐洲的重要地位。如果德國滅掉了法國,統一了歐洲;那麼英國不僅會被邊緣化,還會逐步的失去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接著會失去世界霸權,最終會淪落為世界二流國家。這是18世紀以來的日不落帝國所不允許發生的事情,也是英國所不能接受的事情,更是英國會盡一切的努力來阻止的事情。現在英國的脫歐事件,實際上跟英國的這種平衡政策是有聯繫的。24萬平方公里的英國對近在咫尺的強大的德國是有一定的畏懼心理的。

第六,日本會把德國法西斯拖入更深的戰爭泥潭。在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組成的法西斯軸心國家集團裡,日本法西斯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為了把戰爭長久持續的進行下去,日本必須獲得大量的石油橡膠鋼鐵等戰略資源。在亞洲範圍內,哪個地方的石油橡膠鋼鐵的產量比較高?答案是東南亞。也就是說日本必然會進攻東南亞,而東南亞又是美國的殖民地;這就意味著日本與美國之間必然會發生戰爭!這也必然就會使美國與德國處於敵對狀態。當時佔領了西歐的德國正在對蘇聯進行軍事進攻,並沒有多餘的力量來應付美國。德國是不希望美國參戰的,但日本一定會把美國拖入戰爭;美國參戰以後,德國能不能不參戰呢?顯然不能!所以,有日本這麼一個豬隊友的德國想不打都不行。

第七,歐洲民族國家的傳統使得德國佔領區的反抗行為不會停止。在資本主義的民主自由思想的影響下,西方在19世紀形成了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在這種概念的影響下,歐洲在20世紀形成了具有一絲種族主義色彩的單一民族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德國雖然佔領了西歐的大部分國家,但是並不會得到這些國家人民的支持和認可。一個不被認可的佔領者是不可能真正成為這些國家的主人的;如果不能融入這些國家,那麼德國只能通過單純的軍事佔領來控制這些國家,而單純的軍事佔領是不能長久的。當時的歐洲可沒有中國的這種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概念,所以,結果就是民族壓迫心理上的排斥最終會導致行為上的戰爭擴大。

第八,美國霸權主義不允許德國佔領整個的西歐,從而威脅到美國的成為全球霸主的行為。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大,國家的利益範圍會越來越大;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就向著全球霸主的方向邁進;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終於看到了真正成為世界霸主的機會。只要抓住這個機會,美國就能把霸權主義擴展到全世界;成為了世界霸主的美國會獲得源源不斷的利益。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美國的壟斷資本家都不允許失去這個機會,自然也就不允許德國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阻礙。如果有阻礙,那麼就通過戰爭的行為予以消除。所以德國就算情之戰爭也無濟於事。

第九,資本擴張的本性從根本上決定了德國在佔領法國以後不可能主動停止戰爭。從14世紀資本主義萌芽誕生以來,到19世紀資本主義控制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就是生產力的提高,在資本主義生產力提高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資本的擴張。資本擴張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利潤,而為了獲得利潤,資本擴張的範圍越廣越好。在德國壟斷更加支持下的希特勒法西斯就算想停止戰爭,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作為希特勒支持者的壟斷資本家不允許停止資本的擴張。在當時,資本擴張的方式就是戰爭。

通過上述理由可以看出,二戰中的德國在佔領法國以後不可能停止戰爭步伐;就算停止的戰爭,德國法西斯佔領的土地也不可能保得住。戰爭有可能因為某一個人發生,但絕對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而停止。資本推動下的戰爭慣性是巨大的,但沒有摧毀它想摧毀的一切之前是不會停止下來的。一切非正義的戰爭都是受到資本的推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