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能夠順利即位,有哪些因素?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文帝繼位,最關鍵在於那些從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老傢伙普遍覺得他仁弱好欺負,操控起來會更加順手。話說,在榮華富貴、身家性命面前,誰會找一個驍悍多智不好控制的皇帝來給自己添麻煩呢?

一:幾乎沒有選擇餘地的功勳集團

公元前180年,絳侯周勃、潁陰侯灌嬰和曲逆侯陳平發動軍事政變,一舉平定“諸呂之亂”。原本外戚集團、功臣勳貴集團和皇帝之間三方勢力制衡的局面被打破,朝廷之上呈現功勳集團一家獨大的局面。

當此之際,功臣勳貴們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證本集團的權利,一方面,極力阻撓正率軍北上試圖正位的齊王劉襄;另一方面,又積極磋商,希望能趕在地方諸侯入朝之前確定帝位的繼承者。但由於親手覆滅“呂氏集團”的緣故,功勳集團和宗室子弟不得不有意識的避開與呂氏集團有關的皇室成員。所以,漢惠帝劉盈的子嗣首先被排除在外。

話說,齊王劉襄雖是劉邦長子劉肥之後,但劉肥並非劉邦嫡出,於宗法制度上並無繼承權,再加上劉襄為人雄強有力,文韜武略頗有高祖之風,不僅如此,他的弟弟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也都是文武兼備之人,勢力之強悍實不在功勳集團之下,而更要命的是齊王劉襄的姻親不僅勢力強大,而且蠻橫霸道。一旦劉襄繼位,千辛萬苦謀劃來的一家獨大的優勢必然頃刻喪盡。

所以,為了鞏固優勢並保有之,對功勳集團而言,他們只能從劉邦的直系子嗣中進行選擇,但因為呂后的迫害,劉邦現存於世的兒子只有淮南王劉長和代王劉恆。而劉長又自幼由呂后撫養長大,與呂氏的關係相當親暱。相比之下,代王劉恆向來沉默寡言,聲名不著,自從離開長安之後就彷彿沒有這個人一樣,如此“仁弱”的君王,豈不正容易把控?於是,功勳集團決定迎立劉恆繼位。

二:時勢所迫不敢有所異動的功勳集團

歷觀中國歷史,大凡動亂之後而往往會演變為權力下移,權臣當道的局面,並最終走上亡國破家的悲慘道路,但唯獨在西漢一朝,在“諸呂之亂”被平定之後相當一段時間的權力真空期內,一家獨大的功勳集團不僅沒有異動,而且還老老實實的將天下還給劉氏,這不可謂不是一大奇蹟。而深究其根本,或許,功勳集團也是迫於無奈吧。

首先,就當時局勢而言,天下承大亂之後,人心思定不願干戈在其,即便功勳集團有心重新扶持代言人,天下百姓也不會傾心相隨,更何況,功勳集團內部也並不如想象的那麼和諧,那麼鐵板一塊。

其次,劉邦分封的劉氏諸侯國,不僅動輒跨州連郡,土地廣袤、人口眾多;而且,地理形勢犬牙交錯,勢成犄角,一旦功勳集團有所異動,馬上就能乘勢而起,以雷霆萬鈞之勢發起攻擊,即便不能馬上剿滅功勳集團,但鉗制之卻是綽綽有餘的。所以,西漢初年的天下呈現出異乎尋常的安定。

三:扮豬吃老虎的漢文帝劉恆

但就是這位任誰看來都極易掌控的角色,卻打了一個功勳集團一個措手不及,在繼位的當天晚上就以調防駐軍的名義,將長安城牢牢的把控在自己手中。

然後又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以分化、拉攏、打壓的手段,逐步將位高權重的勳貴功臣們迫回封國,一步一步的執掌國家權力,成為真正的一國之君。

不論漢文帝是怎樣繼位,又是怎樣通過軟硬兼施的手段攫取政權的,我們必須承認他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真正能夠當得起“明君令主”四個字的帝王。在他手裡,千瘡百孔的大漢王朝變得富強雄壯,炎炎漢家威儀開始照耀寰宇,漢民族強大無比的自信也由此樹立。

正是漢文帝的勵精圖治,為後來武帝的開疆拓土、驅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漢文化的成型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總而言之,漢文帝的繼位是權利鬥爭的結果,但這絕對是史上最富意義的一次政治鬥爭。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歡迎吐槽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首先漢文帝被功臣集團的周勃與陳平選擇為皇帝人選。

之所以選劉恆,周勃與陳平是動了腦筋的。劉邦僅存諸子中劉恆仁義,劉長是呂后帶大的,而長孫劉襄強勢,只有劉恆最符合功臣的利益。



漢文帝能順利即位有其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

外因:大將軍灌嬰駐守在滎陽城,滎陽是進入關中及京城的重要通道,擋住了有兵權、有實力、強勢的齊王劉襄進入京城的通道,劉襄打又不敢打,一是諸呂己滅,出師無名;二是灌嬰是開國名將,打又打不贏。



內因:

1、劉恆謹慎,為進京多次派人聯絡。進京前先派舅舅薄昭到長安城打探虛實,進京時離京城15裡又派屬官宋昌先進城探路,然後自己才進京。

2、進京當天奪兵權,殺劉盈一脈。進京當晚,劉恆奪了周勃兵權,仼命自己親信宋昌為衛將軍,統領南、北軍,張武為郎中令,統領宮中禁衛,並與當晚誅殺劉盈的兒子斬草除根。



3、即位後大封功臣,鞏固統治。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穩定功臣集團,接著大封劉氏宗親為王,穩定皇親集團。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恆,真的是被天上的餡餅砸中,登基稱帝的嗎?

漢文帝劉恆能夠當上皇帝,與當時漢朝的形勢有關,但是也與漢文帝劉恆的自己的努力有關係。

當時漢朝是什麼形勢呢?

在朝廷上,呂雉掌控朝堂大權之後,瘋狂的提拔自己的孃家人,官也不當,直接就封王。直接就是視漢高祖劉邦的“白馬之盟”於不顧。導致了呂氏外戚勢力瘋狂的膨脹,甚至是嚴重的危害到了劉姓皇族的統治,當然,也嚴重的損害了漢朝功臣們的利益。

在齊王劉襄帶頭起兵的之下,漢朝功臣們將呂氏外戚勢力,屠戮一空。千萬不要小看這一群漢朝功臣,就連“西楚霸王”項羽,都在都死在他們手中,真正見過大世面的。雖然現在老的老死的死,但是面對小小的呂氏外戚勢力,還真是小菜一碟,不放在心上。

但是國不可一日無主,呂雉死了,呂氏的外戚勢力也都剷除了。但是,呂雉所立的小皇帝,也就是後少帝劉弘,也是有呂氏血脈的,乾脆就廢了。

漢惠帝劉盈這一脈,都有呂雉的血脈,而且,皇宮一直在呂雉的掌控之下,漢惠帝劉盈是不是喜當爹還說不準呢。

雖然齊王劉襄在這場戰爭中,所立的功勞很大,但是,為人過於強硬,家裡面母族勢力也很強大,所以,不是漢朝功臣集團心目中的好人選。

所以,劉邦的兒子之中,現存年紀最大的,代王劉恆就沒出現在漢朝功臣集團的眼前。

為什麼呢?因為代王劉恆將代國治理的井井有條,美聲遠揚,並且代王劉恆母親薄姬很低調,只有一個舅舅,當了一個小官,構不成威脅,成為漢朝功臣集團心目中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那,代王劉恆是不是什麼也沒做,被天上的餡餅砸中,就登基稱帝了?

當然不是,在這個時候,代王劉恆為了能夠當上皇帝,也是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此時的代王后和四個兒子,疑似呂氏血脈,所以在短短几天之內,都悄悄地去世了,無名無姓,悄無聲息,真的好像不存在一樣。極有可能成為了代王劉恆為了當上皇帝,與呂家劃分界限的犧牲品。

就在代王劉恆到達長安,確定要成為漢文帝劉恆的時候,漢惠帝劉盈最後的血脈,後少帝劉弘和他的四個兄弟,被朝臣以不是漢惠帝劉盈的親生子為由,全部誅殺。

自古無情帝王家,真的不是開玩笑的。

這個先後關係,誅殺時間特別重要,不早不晚,正好是確定皇位繼承人之後,而且是一群臣子誅殺先帝血脈,一定是有人授意,群臣才敢這樣做的。

所以,漢文帝劉恆可不是什麼都沒做,恰恰相反,漢文帝劉恆做了很多,也犧牲了很多,當然,最終漢文帝劉恆也得償所願,登基稱帝,這才有了後來著名的文景之治 。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漢文帝能夠順利即位,主要有這5個因素:

第一,漢文帝是劉邦諸子之長。

諸呂之亂後,劉邦的兒子們只剩下四皇子代王劉恆和七皇子淮南王劉長,按照長子繼承原則,劉恆有繼承皇位的優勢。



第二,漢文帝仁孝慈懷。

漢文帝劉恆以仁孝著稱,其母生病,曾為其親嘗湯藥,可見漢文帝非常孝順,贏得了大臣們的好評。

第三,漢文帝在代國的所作所為大家有目共睹。

代國原來是個窮鄉僻壤,但在代王劉恆的治理下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經濟上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軍事上軍馬場和軍隊訓練井然有序,形成漢朝北部邊疆有利的屏障,代國情況得到很大改觀,劉恆在代國的所作所為有目共睹。



第四,漢文帝與世無爭,沒有參與諸呂叛亂。

呂后死後,各地諸侯王為了出氣和爭奪皇位競相出兵,名義上是為了掃除諸呂叛亂,實際上是爭奪皇位,而劉恆卻沒有參與,劉恆的與世無爭,使大臣相信會善待其它劉姓諸侯王。



第五,薄太后的因素。

劉恆母親薄太后向來不與人爭鋒,不爭權奪勢,大臣們不用擔心諸呂叛亂的再次發生,而當時對皇位繼承強有力的齊王,則因為外戚的強勢引起大臣們的擔心。



綜上所述,漢文帝更適合繼承皇位。


津城沐雨


漢文帝劉恆之所以能夠順利即位,當上漢朝的天子,唯一的因素就是,他是薄姬的兒子。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清除了呂后家族勢力後,需要重新選一位皇帝的時候,大臣們左商量,右商量,最後因為薄姬家族背景好,朝野對薄姬的評價好,他們才迎立了劉邦與薄姬所生的兒子劉恆為帝。

我們知道,漢朝的第一個皇帝是劉邦,而繼承劉邦皇位的,是劉邦與皇后呂氏所生兒子劉盈,即漢惠帝。惠帝在位七年,抑鬱而終,惠帝死後,因為沒有兒子,呂后便找了個小孩,對外說是劉盈的兒子,把這個不知哪裡來的孩子立為皇帝,但這個幼兒皇帝不過一傀儡,呂后從此臨朝稱制,中外威權,盡掌其手。

過了四年作威作福的日子,呂后又廢掉了這個幼帝,另立恆山王劉弘為帝,也是個年幼無知的小孩,小孩便易於掌握,呂后更是一手遮天。再過四年,呂后去世,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朱虛侯劉章等舉兵討伐呂后諸子侄,將呂氏家族無論男女老幼,全部殺掉,又將呂后所立的少帝廢除,於是,朝野震盪之際,大臣們開始重新擇立新的漢室天子。

立誰呢?自然是劉邦之後。然而,劉邦之後,子子孫孫不乏其人,當時,劉邦的後代中,最有資格的幾個人分別是劉邦庶長子劉肥的長子齊王劉襄,他是劉邦的長孫;另一個劉邦與自己女婿張敖的美人所生的最小一個兒子,即淮南王劉長;再有就是劉邦與薄姬所生的兒子,代王劉恆。

到底立誰?這成了大臣們商量和爭議的焦點。於是,經過反覆商討,確定了一個立帝的準則。那就是為了不重蹈呂后專權的覆轍,所立新皇帝的母親必須低調謙讓,在朝野必須有良好的口碑,而按照這條準則一套上去,自然就將劉襄和劉長剔除在皇位繼承人之外了。為什麼?

據《史記·呂后本紀》的記載,當時的大臣們商量道:“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何謂最賢?“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

如果按照繼嗣的倫序而言,當立劉邦的嫡長孫齊王劉襄,但是齊王的母親家橫行霸道,名聲很臭,尤其是劉襄的舅舅駟鈞,惡聲遠揚,婦孺皆知,倘若立劉襄,諸呂之亂,又會重現。因為母親家口碑不好之故,襄繼承皇位的資格就給否定了。

而淮南王劉長呢?劉長因為母親早逝,一直由呂后撫養成人,與呂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此人心狠手辣,不遵法度,故也被排除在外。而如果按照這個以母家口碑作準則的擇帝標準,則劉恆最最合適不過的人選,因為代王劉怛“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因為薄姬為人謹慎,心地善良,劉恆一旦為帝,絕不會出現外戚干政、甚至作亂的現象。

於是,因為母親的賢惠,劉恆成為了繼承皇位的最終人選。前180年,劉恆被大臣們從代地迎到京城,立為皇帝,是為漢文帝。可見,家風良好、為人謙遜,在平時或許要受很多委屈,要受很多冷遇,但一旦放置於公正的檯面作為某種抉擇的條件之時,它就脫穎而出,成為不二人選的關鍵。


帝國的臉譜


漢朝最易受人輕視忽視的皇帝應該是劉恆,表面看,劉邦開國,漢武開疆,而承前啟後卻不出名的劉恆,才是上下轉折的關鍵,他上承劉邦基業,把一些國策比如以同姓王取代異姓王發展到以親制疏,為漢武削弱諸王最有力一擊推恩令提供了保證,開國功臣坐大影響政局的事也在他手裡得到解決,內政上勸課農桑,廢除肉刑,施行系列仁政,在對待隱患上手腕高超,吳王劉濞的造反舉動也在他的懷柔下延期,直到景帝時才由晁錯觸發。這些變化,都是由於劉恆的突然上位所產生的作用。他能夠當皇帝,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各種力量的作用下。劉邦死後,劉盈仁弱,呂后也是開國的一員,她對漢王朝的建立也有功勳,無論孃家親人還是她本人,由此成為威懾功臣的一把利劍。為了羽翼兒子的江山,她以自己的思路出盡全力,分封諸呂為王平衡政局,剛烈的手段,使得利益受損的諸功臣劉氏後人敢怒不敢言,表面遵從,暗地裡積聚力量以圖後舉。在呂雉死後,周勃陳平為首的功臣派乘機發難,一舉剷除呂氏及劉盈一系,有前車之鑑是劉恆能夠入選的原因,後族如薄姬竇猗房之家足夠弱勢,能避免再出現諸呂弄權的情況。(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誅諸呂中皇族劉氏有劉肥三位兒子劉襄劉章劉興居出了大力,劉章討好呂后假痴不傻當內應,齊王劉襄發兵與灌嬰在前線玩僵持,等周勃陳平京都滅呂氏成功,就大擺慶功宴,本來,皇位由劉邦長子一系劉肥兒子劉襄繼承的話完全說得過去,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時候被劉襄騙兵又囚禁的劉澤就出場了,以齊王后族驕橫為由,讓功臣們繞過劉肥一系另找人選,這也是劉恆能夠上位第二個原因,表面是後族,其實倒是實力不足,代國不如齊國富於天下,精兵強將也不如,眾人以為容易操縱。(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第三,劉恆之前不顯山不露水,不但後族力弱,本人好像也沒有啥出色的才能,以代地的惡劣環境,如果讓他當上大位,一定會對擁立的人感恩戴德,不似齊王,順理成章就走上去,不會多感激。功臣表面以江山的原因殺了呂氏劉盈後人,其實質還是權利之爭,讓一個會感激涕零的人上位是合乎理想的。另外,以下犯上,以臣殺君可是王朝重罪,也需要一位軟弱皇帝上位,讓他難以追究殺君之罪,完成自保。可是劉恆出乎所有人意料,他用自己的辦法達成目標,功臣諸侯王都成了他的掌中玩物。


南方鵬


漢文帝劉恆得到皇位,給人一種“天上掉餡餅”的感覺。為什麼說有“天上掉餡餅”的感覺呢?

(劉恆劇照)

當時朝中大臣在平定諸呂之亂後,因為害怕遭到打擊報復,大家一直作偽證,說當時的後少帝劉弘不是劉盈的兒子,把劉弘以及他的四個兄弟全部廢殺。這樣,劉盈就“被絕後”了。

劉盈“被絕後”,皇位自然就只能在其他劉家宗室中去找。不過,當時最有可能得到皇位的,是劉肥的兒子們。畢竟劉肥的兒子們與劉盈的兒子們是同輩,而且劉肥的兒子們位次最長,在平定諸呂之亂中,所立的功勞又最大。不過,由於他們做事太張揚,朝中大臣又擔心劉肥兒子當皇帝后,自己不受重視,因此也否決了他們繼位的可能。

不過,就算劉肥的兒子們被否決,似乎也輪不到劉恆。畢竟劉恆是前後少帝的上一輩。就算大臣們不承認後少帝,他們也不能不承認前少帝啊。皇位總是往下繼承的,繼位的人,要在上一輩皇帝的陵前跪拜,表示繼承衣缽。要是由上一輩來繼承下一輩的皇位,那就亂輩分了。

所以說,劉恆其實是最沒資格當皇帝的。但是,最沒資格的他,最終卻當了皇帝,而且還坐穩了皇位。難道這真的是運氣使然嗎?

我認為,我們顯然忽略了劉恆自身的努力。

(周勃劇照)

一、劉恆當藩王時有優異表現。

劉恆在藩國經營了十五年。在這十五年期間,他做事謹慎,從來不出風頭。他團結大臣,和大臣們的關係都處得非常好。他休養生息,讓代國的經濟得到了很好的恢復。

劉恆的這些表現,都是明君的作為,讓他獲得很好的口風。這也是周勃、陳平立他為皇帝時,向天下人講的理由。

不過,我這裡想特別強調的是,絕對不是因為劉恆是明君,周勃、陳平才立他為皇帝,至少這不是他們內心深處選擇他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劉恆沒什麼背景,也沒什麼脾氣,這些大臣覺得和劉恆比較好相處。劉恆當了皇帝以後,會重用他們,因此才做出這樣的選擇。

但是,畢竟劉恆屬於“上一代”,如果沒有特別說得過去的理由,周勃、陳平立他為帝,會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也就是說,劉恆的“明君”表現,是周勃、陳平說服大家的最重要的理由。

(薄昭劇照)

二、劉恆對皇位並不是特別企盼。

周勃、陳平在準備立劉恆為皇帝,派人聯繫劉恆的時候,劉恆並沒有立刻就答應。史料記載,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很擔心,自己走進政治鬥爭的漩渦中以後,會性命不保。當時劉恆的大臣張武、宋昌等人爭論得很厲害,有的說進京是好事,不會有麻煩。有的則說,進京是壞事,肯定會很危險。最後,劉恆只得求助於占卜。通過占卜,他獲得了吉兆,所以才決定接受邀請。

不過,就算是接受邀請,他也並沒有立刻就進京,而是派出自己的舅舅薄昭到長安去探聽虛實,和周勃、陳平聯絡。後來,他就算在路上了,也並不是急急忙忙往前趕去,而是又派了手下宋昌前去探路。

劉恆這樣謹慎的做法,給了周勃、陳平這些大臣們極好的印象。讓他們感覺到,劉恆對皇位並不是特別的企盼。有也可,沒有也好,保命才好。

而劉恆表現出來的沒有特別的企盼,也讓周勃、陳平等人感覺到他的權力慾望似乎並不強。而正是因為他的權力慾望不強,所以才不讓周勃、陳平等人擔心。

三、劉恆進京時各方面關係都處理得很到位。

劉恆進京後,做了非常重要的三件事。一是對那些擁戴他的功臣進行大肆封賞,對他們給予賞賜和封官進爵。二是劉恆給被呂后迫害的皇室成員平了反,恢復了他們的封地和爵位。對曾經和他爭奪過皇位的劉肥兒子們,劉恆也並沒有打擊他們。三是劉恆把自己帶進京城的六個人,主要安排到掌管軍隊的重要崗位。

劉恆這三條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他既團結了朝野上下的人,又為此後打擊包括周勃在內的那些驕臣悍將,做好的足夠的準備。畢竟他已經掌控了軍隊,而當他掌控軍隊的時候,他想要做什麼,誰也把他沒辦法了。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劉恆絕對不是等著那餡餅掉下來砸在自己頭上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經過很好設計。他獲得皇位,是一種必然。


張生全精彩歷史


漢文帝能夠順利繼承皇位,並能坐穩皇位我認為有三個因素,也是這三個方面的原因使得劉恆在為開國初期百廢待興的大漢政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是在天下人民飽受了秦王朝的殘酷統治後,生活艱難,餓殍遍地,疲憊不堪。更是經過了長達七年的滅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中原大地千壑百孔,劉氏順天凝命一統天下,解救萬民於水火,是大勢所趨,眾心所望。呂后當政期間並沒有廢除和更改高祖時期所定的法律制度,才有蕭規曹隨的說法,到了陳平執宰期間也基本上保持這一原則不動搖,各級官吏各司其職。呂后死後,呂氏集團的主要人物呂祿、呂產一個為上將軍一個為相國,把持南北軍權,氣焰囂張。雖然這樣在誅呂行動中太尉周勃僅憑將印和持皇帝符節的酈寄掌控了軍權,將士們都袒露左臂擁護劉氏。可見劉氏王朝的深入人心。這也是朝廷經過動亂後還能保持政令暢通,大臣們忠於劉家政權,劉恆得以即位的先決條件。


二是代王劉恆本身是高祖最長嫡子,為人仁孝寬厚,太后薄氏一家謹慎溫良。這裡指的就是選劉恆當皇帝,他忠厚老實,而母親一家沒有大的背景,不會在出現外戚專權的事情,不會影響劉家祖業。這是大臣們的最終用意。況且劉恆還有他的良臣宋昌輔佐,提攜。這些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是在劉恆即位後,封賞功臣,先人後己,先封賞幫助平叛的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等皇親子弟,然後才是自己的功臣集團。自即位以來謙虛禮讓君臣和諧,並修改律法取消連坐的罪責,救濟孤寡(這可能是最早的五保戶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敬獻。向南撫慰越王趙佗,言辭懇切最終使其取消帝位。他能聽從賈山的理政思想和賈誼的治國理念。任用廷尉張釋之監管諸吏,能依法論處,使得國家政律清明。以上這些才使的漢文帝劉恆功大於過,逐漸使得國富民強,使他開創文景之治的先河。



漢文帝也有許多政治弊端,比如他不聽賈誼、賈山的勸告開放對全國的錢幣鑄造,讓人人可以制錢,這樣為以後吳王劉濞的反叛埋下了禍根。再比如他不顧母親薄氏的感受,雖然是依法處置了舅舅薄昭。但在這件事上其時還有許多別的處理辦法的!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和薄夫人的兒子,在陳平、周勃剷除諸呂之後,擁立當時的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



那漢文帝為什麼會被擁立為帝呢?

首先,劉恆雖然不是劉邦的長子,也不是劉邦的嫡子,但在後來陳平、周勃除去諸呂之亂時,代王劉恆是當時劉邦在世的兒子中年齡最長的。

所以最終選定劉恆為繼承人。

其次,劉恆在沒有登基之前,是被封為代王,當時的代國跟匈奴離的很近,但在劉恆做代王的時候,把代國治理的很好,這就說明代王的治理能力還是很強的。

所以陳平、周勃擁立劉恆為帝。

最後,在劉邦駕崩後,劉盈登基為帝,是為漢惠帝,呂雉尊為皇太后,同時呂雉大權在握,並且垂簾聽政,朝廷大權都在呂雉的手裡。這才有了以後的呂氏亂政。

在剷除諸呂之亂後,大臣們不希望在出現一個像呂雉那樣的人物,那樣的話又會專權,造成外戚專政。

劉恆的母親薄夫人,性格溫和,不像呂雉那樣很熱衷於權利,如果劉恆登基為帝,薄夫人也不會專權。



在這些因素下,最終代王劉恆被擁立為帝,是為漢文帝,漢文帝登基後,休養生息,和後來的漢景帝,一起被稱為文景之治。


中孚鑑


原本是代王的劉恆之所以能在諸呂之亂平定後被擁戴為帝,主要是因為劉恆為人低調又非常仁義,在大臣中形象好,同時其母薄氏孃家地位低微,加之漢高祖的兒子很多都被呂后害死,能夠備選的少之又少。就這樣,本想一輩子做一個藩王的劉恆就在大臣們的擁戴下成了大漢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一、劉恆低調,廣施仁義:

由於其母薄氏不受漢高祖劉邦的寵愛,劉恆從小就不如其他皇子那樣受到劉邦的喜愛和重視,這也避免了劉恆母子日後受到呂后的的迫害。劉恆自小在母親薄氏的教導下勤於讀書,低調做人,這些都被漢朝的很多大臣看在眼裡,年幼的劉恆從此給漢朝老臣們留下了一個謙謙君子的仁義形象。

二、生母低微,又無外戚:

劉恆的生母薄氏出身低微,母家沒有人做官,也沒有什麼像樣的親戚,這就避免了日後外戚專權的可能,經歷了呂后稱制和諸呂之亂後,大漢王朝再也經不起外戚的折騰了,而薄氏的情況卻讓大臣們非常放心。

三、諸子被殺,無人可繼:

呂后掌權後,對劉氏宗親大開殺戒,很多劉邦的兒子、侄子都慘遭殺戮。到了文帝劉恆繼位之前,漢高祖所剩的兒子已經非常少了。而真正符合條件能夠繼位的就更少了。

四、劉恆年長,不便控制:

漢文帝劉恆繼位之時已經二十三歲了,這樣的年紀不要說是放在當時,就是放在現代社會,也是早已經成年人的年紀了。此時漢朝經歷多年的內亂,朝政敗壞,百廢待興,面對這樣的情況,國家更需要一位年長的君主。

<strong>

劉恆的繼位看似偶然,實際是必然。呂后聰明一世,卻最終忽略了這位看似老實巴交的代王。最終劉恆在眾望所歸之中繼承了帝位。大漢王朝在他的帶領之下走上了正軌,走向了興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