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平定天下,二未開疆拓土,漢文帝為何被稱為三代以來第一賢君?

過妄所著


我來試著答一下。

漢文帝劉恆絕對沒有想到,“皇位”這個天大的餡餅會砸在他的腦袋上。

但是在他即位之後,擺在他面前的卻是一副爛到不能再爛的攤子。下面我就從五個方面來說一下漢文帝的功績:

  1. 降伏開國功臣集團

  2. 寬鬆的經濟政策和環境

  3. 和平的外交政策

  4. 寬鬆的法律環境

  5. 舉賢良方正與提拔人才


降伏開國功臣集團

漢文帝能夠即位,完全是靠周勃等一干開國老臣的共同推舉。起初周勃等人完全是因為漢文帝對外的形象比較仁孝寬厚,而且他母親薄姬也沒有什麼勢力才選的他。


為什麼呢?因為好控制,不會妨礙到他們的利益。

漢文帝作為一個有理想的政治家,必須得讓自己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然後慢慢掌握自己的命運,只有掌握自己的命運之後,心中的宏圖大志才有可能實現。

而漢文帝面對的開國功臣就以周勃為首,只要降伏周勃,那其餘人就不在話下。陳平?說好聽點叫識時務的俊傑,說難聽點叫牆頭草,哪邊有實力就去哪邊。

漢文帝就藉口說是曾經詔令諸侯,讓他們回到封地,既然你周勃是丞相,就做個表率吧。

吾詔列侯就國,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

周勃回到封地之後,徹底遠離了政治中心,擔心自己因為功高震主被誅殺,所以經常穿著鎧甲,手持武器面見郡守等人。

絳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

然後被人控告謀反,漢文帝就下令將周勃交給廷尉審理。在牢中,周勃受盡了獄卒的虐待——估計有漢文帝的授意。在出獄之後忍不住說:

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

從此之後就安安穩穩的呆在了自己的封地,到死都沒有出來過。

周勃事件,看似簡單,但是其中滿滿都是漢文帝的陰狠手段。這件事情之後,

  1. 漢文帝消除了開國功臣集團對於皇位的潛在威脅;

  2. 標誌著開國功臣們開始淡出歷史的舞臺;

  3. 更標誌著漢文帝完全戰勝了開國功臣集團,大權獨攬,為以後自己的施政創造了有利條件

寬鬆的經濟政策和環境

這一條說白了就是想要發展生產、恢復經濟、藏富於民,解決漢朝建立前後連年征戰所帶來的後遺症。其主要措施有:


農業方面:

  • 開闢籍田(皇家的土地),親自耕種,向天下顯示自己對於農業方面的重視
農,天下之本,其開籍田,朕親率耕
  • 減免一半稅收,由十五稅一減免為三十稅一

  • 合理調配糧食,促進農業的發展。

就是由民眾向邊區運送糧食,根據糧食的多少來賜給不同的爵位。

其實是來源於晁錯《論貴粟疏》中的”入粟拜爵“。

募天下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這條政策功在當代,弊在千秋。在當時的特殊環境下,這條對促進農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農民有錢,也就促進了糧食在糧多、糧少地區的流轉。

  • 將徭役改為每三年一次。

這樣就減少了因為徭役制度而對農業造成的不良影響。當時的漢朝有三種徭役制度:戍卒、更卒和正卒,不管是哪一種徭役制度,在當時的交通環境下,一來一回最起碼得好幾個月。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在經濟方面:

  • 弛山澤之禁

意思就是開放屬於國家的山間、沼澤、河流、湖泊等地。在這之中的森林、鳥獸、魚蝦、礦藏,甚至還有食鹽等等都向私人開放。

  • 交通要道的收稅關卡

這一條與”弛山澤之禁“相匹配。而這相配,大大減輕了農民與商賈的負擔。

司馬遷評價說:

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 廢除盜鑄錢令


在呂后當政時期制定的”盜鑄錢令“中規定,私鑄錢幣,一律死刑。但是各個諸侯國卻並不在此列。由於政府掌握的銅礦有限,鑄造的銅錢不足,導致錢貴谷賤。

所以就直接導致了大量的資本湧入諸侯國,不利於中央政府。


和平的外交政策

漢文帝即位之後,除了面對開國功臣們的威脅之外,還面臨著三大威脅:

  1. 北方的匈奴

  2. 南方的南越國

  3. 分封的同姓諸侯

漢高祖劉邦曾經親自率領軍隊被徵匈奴,但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自己還被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差點彈盡糧絕。

所以在對待匈奴方面,漢文帝充分吸取了劉邦的教訓。對待匈奴以防範為主,和親為輔,能不打就不打。

今匈奴內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為動心傷痛,無日忘之。今未能銷距(武器),原且堅邊設候(哨所),結和通使,休寧北陲,為功多矣。

並不是漢文帝不敢打,而是現在的漢朝真的打不起。

當時的漢文帝只能在和親和戰爭之間選一條路,漢文帝處於對整體局勢的考量,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和親。畢竟和親帶來地那點羞辱比起戰敗要好上許多。

對待南越國方面,本來劉邦已經派陸賈說服南越王趙佗稱臣,但是後來呂后當政時期拒絕給南越國出口鐵器,趙佗一怒之下稱帝。

所以漢文帝給趙佗修繕了祖墳(趙佗原為秦將,河北人),又讓他地兄弟入朝為官,主動向趙佗示好。

趙佗十分感動,答應去除帝號,再次稱臣。

對待同姓諸侯王方面。終漢文帝一朝,總共面臨過兩次諸侯王地反叛,一次是濟北王劉興居,一次是淮南王劉長。

這兩次叛亂充分地表明瞭諸侯王已經從拱衛京師地守護者轉變成了有可能傷害朝廷地威脅者。所以賈誼就此上書,建議將那些有實力的大國分成幾個小國給他們的子孫。這樣一來小國沒實力造反,天下也會認為皇上仁厚。一舉兩得。

但是漢文帝只採用了一部分建議,只講最強大的齊國一分為七,造反的淮南國一分為三。還有像吳、楚這樣的大國沒有處理。

這就為日後的七國之亂埋下了伏筆。


寬鬆的法律環境

  • 廢除”肉刑“

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憐之。夫刑至斷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

其實廢除肉刑的契機時漢文帝碰到了一個小女孩願意賣身為婢,來代替自己父親被判的”肉刑“。漢文帝感慨之下深刻意識到肉刑的不合理,所以就下令廢除。將肉刑改為笞刑和杖刑。

  • 廢除”相坐法“

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論,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產坐之,及為收帑,朕甚不取。其議之。
  • 廢除誹謗妖言罪

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
  • 尊重司法,以身作則

當時的廷尉名叫張釋之,三番四次因為法律上的問題頂撞漢文帝。在漢文帝不高興,讓張釋之照著他意思辦的時候,張釋之總是說:”我辦不到,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

等漢文帝氣消了之後回想張釋之的一言一行,總是忍不住說:”廷尉當是也。“

頗有些漢朝時代唐太宗與魏徵的意思。


舉賢良方正和提拔人才

舉賢良方正其實是漢代選官取士的科目之一,被舉者一般須經皇帝親自策問,依高下授以官職。首創於漢文帝。之後兩漢的皇帝大都按照漢文帝的路子頒佈過相關的詔令。

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B04F以啟告朕。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意思就是要大家向他提意見,並且推薦賢良、方正並且直言能諫的人來輔佐自己。

而在這種政策下,賈誼和晁錯二人脫穎而出。

雖然漢文帝對於二人的意見只是選擇性的聽取,但是卻總是能夠認真將他們的意見聽完,並且從來沒有因為他們提意見而責罰過他們。

還有一個就是重用周勃之子周亞夫。細柳營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漢文帝在周亞夫的細柳營中都不能逾越軍規,回去之後非凡沒有生氣反而還對周亞夫大加讚賞。

在自己去世的時候還告訴自己的兒子,國家有難的時候可以重用周亞夫。

而這也為以後平定七國之亂打下了基礎。


有疾的歷史空間


史書記載;在公元前180年,漢朝有史以來狠毒殘暴的女人呂后去世之後。張蒼,周勃和陳平聯合劉氏宗室等誅殺呂后叛亂一族,還政於代王劉恆。劉氏宗室一族和大臣們思慮再三一致決定推選代王劉恆繼位。選擇他的原因就是劉恆母親薄姬,出身卑微,朝中無人做官,不至於上演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局面。

我們現在說說;文帝劉恆即位,文景之治成為了中國歷史一位著名的皇帝,文帝劉恆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王朝。文帝劉恆實行輕徭役薄賦稅,發展生產安撫百姓無為而治的政策。

文帝劉恆開創的文景之治是古代封建時期很少出現的國富強民的繁榮景象。劉恆即位之初就大力推行解決爭議,安撫邊疆,減少戰禍,勤儉節約,苛政廢除,勤儉勤政愛民如子,以身作則為大臣們做出良好的榜樣。並修改律法祛除暴刑,體恤百姓仁政待民。

文帝劉恆即位二十三年,漢朝出現了少有的國泰民安地繁榮景象,文帝劉恆和文景之治一起被載入史冊。被歷史和後世稱讚為是一位好帝王……


歷史中簡堂趙劉果兒


漢文帝是自劉邦立國建漢以來,首位掌握大權的聖賢之君。

劉邦去世後,漢惠帝劉盈即位,劉盈在位只有短短的七年,由於呂后的原因,劉盈這個皇帝沒有太多的權力,政權大多出自呂后,劉盈去世後,呂后相繼立了幾個小皇帝,仍然還是呂后自已掌握朝政,對於一個正統的王朝來說,太后掌權,皇帝弱勢,這無疑對剛剛建立不久的大漢王朝是一種威脅。

呂后死後,朝中的功臣聯合劉姓皇族,剷除了諸呂勢力,重新扶持了劉姓皇族,立代王劉恆為帝。



在外戚集團與功臣集團相繼掌權的時期,而作為帝國正統的皇帝,一再弱勢的話,這個新生的王朝,就存在改朝換代的危險,而劉恆作為漢文帝出現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剪除了這種危險,穩定了朝政。

想想東漢,外戚與宦官相繼掌權,互相爭鬥,最後就導致了東漢王朝的皇權衰弱,直到最後走向滅亡,而漢文帝作為劉邦正統的子孫,加強了皇權,從某種意義上說,使大漢王朝開啟了新的生命。

漢文帝劉恆為何會被稱三代以來的第一賢君,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加強皇權,穩定朝政。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如果一個皇帝不能掌握政權,那麼這個朝代就是危險的,封建社會加強中央集權,是對整個國家穩定最基本的因素。



漢文帝之前,劉邦之後的漢朝,嚴格意義上說是外戚掌權,如果這種情況不能制止而延續下去的話,遇到一個有野心的外戚掌權,那麼改朝換代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那麼大漢王朝就有滅亡的可能。

在功臣集團剷除諸呂勢力後,功臣、皇族又作為新的政治勢力崛起,他們選擇劉恆當皇帝,不是因為劉恆英明,而不是看中劉恆軟弱,當然這軟弱是表面的,漢文帝上臺後,駕御功臣、打擊皇族,把權力集中皇帝手中,並且從漢文帝之後的數代大漢皇帝,都是因為漢文帝加強皇權的動作,而掌握大權,這個政治遺產到漢武帝時達到頂峰,皆出自漢文帝的功勞。

想想要不是漢文帝英明,讓功臣集團控制的話,數十年後,當野心家出現,這大漢天下就可能不會姓劉了。



2、維護統一,首開削藩。漢文帝是西漢第一個首次開始削藩的皇帝,自劉邦分封以來,諸候國的勢力一天天強大起來,成為漢朝中央政府的巨大威脅,漢文帝在位時期,就有兩起諸侯王叛亂事件,漢文帝在賈誼的建議下,認識到諸侯國的危害,採取柔性削藩政策,保證大漢天下穩定,為後面的景、武二帝解決諸侯王問題提供基礎。

對外漢文帝面對匈奴,忍辱負重,實力不如人家就和親,以低姿態維護國家統一,對於南越國,漢文帝採購派遣使者說服,不動用武力,以南越再次臣服。

3、廢除酷刑,改革刑法。眾所周知,漢承秦制,秦法嚴苛,漢法同樣嚴苛,漢文帝因為緹縈救父的事件而感動,下令廢除肉刑,之後又陸續廢除一些刑法,如廢除連坐法,讓漢朝的刑法逐漸擺脫嚴酷,漢文帝是西漢歷史上第一個改革刑法的皇帝,為漢朝後世提供了很好的榜樣,亂世用重典,但和平時期刑法不得過重。



4、減輕徭役,以民為本。漢朝自建立之初飽受戰亂,到了漢文帝時期,國力仍然不強,漢文帝繼承了漢初的黃老學說,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採取了賈誼的治國方針:牧民之道,務在安之。意思是治理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於使他們安定。而採取了一系列的減少徭役、租賦的政策,讓百姓安居樂業,漢文帝在位的23年,是百姓安居業的23年,同時也是文景之治打下基礎的23年,使西漢國力進一步恢復。

能做到這些的皇帝,就是聖賢之君,而漢文帝無疑是一位,也是西漢開國以來的第一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北宋大臣邱濬說:三代以下,稱帝王之賢者劉恆也。

明代學者謝肇淛說:三代以下之主,漢文帝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

清代學者湯諧說:孝文為三代以後第一賢君,史公在孝武時作《孝文紀》,故尤極無窮慨慕也。

曹丕仰慕漢文帝,李世民自愧不如漢文帝,但是我們去查閱歷史,就會發現這位被後世推崇的帝王,既不是開國之君,也沒有開疆擴土,那麼為什麼能收到後世的如此推崇呢?

首先得益於漢文帝的品德,漢文帝是有名的孝子,對自己的母親非常孝順,而且中國“以孝治國”的文化就是由漢文帝確立。漢文帝還是非常節儉的皇帝,他在位23年,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劉恆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在中國曆代帝王中,劉恆是一生都注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

其次漢文帝時期減輕了農民負擔,使農民過上了比較好的生活,在中國歷史啊真正能使農民不愁吃穿的朝代只有漢文帝時期和隋文帝時期。漢文帝通過“無為而治”的原則,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生產量大大增加,農民的生活也好了,這份功業不是後來帝王可以比擬。

漢文帝是一個非常懂得與臣子處理關係的君王,由於漢文帝是在大臣的支持之下登上帝位,但是漢文帝並沒有一次就受到大臣的脅迫,而是建立了一個共治的局面,上下一心,帶領大漢朝走向昌盛。相比較後來的歷代君王,無不追求中央集權,造就至高無上的 皇權,但是也容易出現決策失誤。

漢文帝對外休戰、對內安民,雖然沒有開疆擴土,但是在他的治理之下,國家進入了一個經濟發展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這是後世很少有能達到的生活水平。而漢文帝自身節儉,對待臣子又大度,創造了一個輕鬆積極的政治氛圍,所以成為第一賢君是實至名歸。


帝國烽火


平定天下,開疆拓土的帝王不一定會被稱為賢君。所謂賢,有兩種意思:1.是有德才的人,既要有德,還要有才;2.是受人尊敬的意思。這兩個意思可以結合起來就是,因為有德有才被人尊敬的人。


那麼,賢君,就是有德有才被世人尊敬的皇帝。平定天下,開疆拓土,是有才能的人,但不一定有德,所以這樣的皇帝不一定稱之為賢君。而漢文帝,是一個既有德、又有才的帝王,如果漢文帝是第二賢君,那麼,應該沒有人敢稱第一賢君。

那麼,漢文帝的賢,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漢文帝擁有高超的治國理政的才能。

作為一代帝王,治國理政的能力是第一位的,如果沒有能力,再多麼有德,也不能成為一個好皇帝。

漢文帝劉恆,7歲封王,9歲離京就任代王位。其母薄太后出身低微,因此劉恆的封地,是一個偏遠之地。由於劉恆在眾多皇子中地位低下,加上他們母子二人行事低調,韜光養晦,迷惑了呂太后,躲過了殺身之禍。同時朝中掌權派也認為劉恆容易被控制,因此被迎立為皇帝,實際上有點把他當傀儡的意思。

但他們低估了劉恆的能力。

公元前180年9月29日,劉恆只帶了六個隨從,輕車簡從,入京就職。在長安渭橋,丞相以下眾大臣由太尉周勃帶領出京迎接。周勃見到劉恆,向前一步,與劉恆耳語,想單獨和他密談。密談什麼?無非是仗著他們人多勢眾,多年浸淫朝廷,欺負劉恆年輕,想做些交易,換取更大的權力。

代王劉恆一個眼色,中尉宋昌馬上站出來說,“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要談公事,擺在桌面上談,要談私事,對不起,免談。

宋昌代表劉恆說的這些話,一下子打亂了周勃的計劃,方寸大亂。大庭廣眾之下,只好匆忙跪地,奉上大印,無條件交權。而此時的代王,沉著冷靜的說:“到我府上再說。”皇帝的玉璽怎麼能在大路邊上交接呢?周勃他們又陷入被動,最後乖乖被劉恆牽著鼻子走。劉恆有理、有力、有節的應對,化解了猶如虎狼的大臣們的刁難,同時又樹立了權威。

二、漢文帝具有發展經濟,強國富民的才能。

漢文帝非常重視農業,鼓勵老百姓耕種、打漁,免除了農民的各種稅賦,同時他也鼓勵商人經商,並促進手工業發展。漢文帝時期,老百姓生活富裕,糧庫裡的糧食一年一年的吃不完,儲存了很多,都要溢出來了。百姓幸福指數很高,六七十歲的老人也像小孩一樣高興的遊戲玩耍,無憂無慮。國家經濟強盛,國庫存放的錢財多到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

三、漢文帝以德服人,深得民心愛戴。

漢朝許多法律沿用自秦朝,嚴刑酷法非常之多,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漢文帝即位之後,很快就廢除了一系列殘忍的法律和刑罰。比如有名的三除:“除收孥相坐律令”,“除誹謗妖言之罪”,“除肉刑”,廢除了連坐、敞開了言論,廢除了肉刑。

關於廢除肉刑,有一個有名的典故,緹縈救父。文帝十三年,13歲民女緹縈上書請求免除其父的肉刑,給有罪過的父親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漢文帝知道後非常震驚,親自主持,廢除了殘斷人體肢體的肉刑。

另外,文帝也非常重視司法的公平和公正,也很善於聽取直言納諫。張釋之作為當時的最高大法官,斷案量刑始終嚴格按照法律辦事,即便是犯人觸犯的是皇上,也依法量刑,而不擅自加重刑罰。曾經有一次,一個鄉下人在漢文帝經過一座橋時,突然跑出來,驚了皇帝的馬。漢文帝很生氣,要治這個人重罪,但是張釋之只是罰款了事。漢文帝很生氣,張釋之告訴他,我是依法辦事,那個人只是觸犯了戒嚴令,法律規定就是罰款,我不能因為那人觸犯對象是皇上,就擅自加重刑罰。如果擅自加重,就不能服眾,法律也就沒有權威了。

漢文帝事後冷靜下來,支持張釋之的裁判,使得當時全國上下依法辦案的風氣蔚然成風。此舉也使漢文帝深得民心。

除此之外,漢文帝還廣開言路,開明政治,躬行節儉。

作為漢朝當時國家的一家之主,漢文帝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會過日子的人,既能用各種法律和規定處理家中內部事務,又能帶領漢王朝這個大家庭發家致富奔小康,難怪被司馬遷奉為“仁君”。


初一未來


俗話說,打天下容易,守江山難。歷史上諸如秦朝,西晉和隋朝,開國之君打天下時所向披靡,然而由於第二代國君沒有選擇好,或者經營不善,導致大一統帝國二世而亡,不得不令人深思。

一個王朝壽命的長短其實與他二三四位的君主的關係很大。而漢文帝就是這樣一位穩固了天下,是大漢綿延四百餘年的柱石級人物。

漢文帝劉恆本被封為代王,在功臣派剷除諸呂的行動中,因沒有勢力而被他們推上了皇位。然而劉恆的韜光養晦使得他成功瞞過了眾人,登基之初就迅速掌控了政權,開始了他一代仁君的帝王生涯。

漢文帝一生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本來想修一座鹿臺,在從大臣處得知花費的費用是幾十戶人家一年的收入的時候就停止了,對於勞民傷財的事情,他始終不肯為之。

面對西漢王朝的百業待興,漢文帝採取了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策略,讓百姓們自由發展經濟,官府很少參與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使得漢朝國力不斷上升,開啟了“文景之治”,如果沒有他,漢武帝不可能有反擊匈奴,開疆拓土的經濟支持。

漢文帝一生仁慈,廢除了殘酷的刑法,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是士大夫們最理想的君主模板。而且漢文帝是一個孝子,“親嘗湯藥”就被“二十四孝”收錄在故事之中而被廣泛流傳,作為皇帝,他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所以,漢文帝雖無開疆拓土,定鼎中原的功績,但他作為承上啟下者,成功的穩固了漢朝統治的根基,為後世之君留下了一個繁榮富強的國家,這些都不是一個平凡的君主所能達到的。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中國有句古話,創業難,守業更難。先秦末期,天下大亂各路英豪追逐王權。然高祖劉邦平定四海,逼霸王自刎與烏江,從此建立大漢王朝。

眾所周知,戰爭之後必定帶來平靜。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大戰之後的平靜尤為重要。因為需要戰後的平靜來劃分功臣的勢力範圍,同時需要增加戰爭減少的人口,恢復戰爭導致的糧食減產和農桑恢復,增加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增強國庫存儲。

那麼對於劉邦來說,這種情況下不是需要一個武功蓋世的君主,而是需要一個能守誠的帝王,這個人需要發展一切對國家有利的事情,比如農桑、人口、軍力、經濟、勢力。然而劉邦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選擇相對於中庸的文帝,所以文帝並不是一個開拓者,而是一個守誠者。他的存在,可以說保護了大漢王朝的平穩,使得國家平穩過渡,並沒有因為戰爭而出現其他的戰爭後遺症。

然而文帝也清楚這一點選擇了具有同樣能力和思想的景帝,通過這二位帝王的民生治理,財富積累,糧食增產,為後期的武帝開創北擊匈奴於千里之外的蓋世武功。


長福兔


如果以單純的好和壞來對古代皇帝/君王進行分類的話,“好皇帝”中也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在當時和後世來說都是好皇帝;一種是當時是好皇帝,在後世是壞皇帝;一種是在當時是壞皇帝,在後世又成了好皇帝。

在第一種來說,典型的就是三代的聖君了,其中周武王在平定天下之後“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即周武王救濟天下貧困的百姓、刀槍入庫以宣告國家永遠不再打仗、牛放桃林以宣告國家永遠不再過分地徵勞役和賦稅。這種帝王當然是受百姓愛戴,並且也足以成為後世典範的。

第二種帝王不太容易找出典型,大家見仁見智,可能會存在較大的爭議,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國家還是比較安定的,相比於之前的朝代,他也可以說是延續了一個“盛世”,但是在後世看來,他不能說是一個積極進取的好皇帝,反而對中國的歷史進程起到了阻礙的作用。

第三種皇帝就比較多了,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等人,在當時來說他們幾乎調動全國的百姓以達成自己的政治追求,所以普遍不受百姓的喜歡,並且引發了國內較大的動盪,甚至亡國。但是對後世來說,他們便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成了“罪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皇帝了。

而漢文帝,在當政時期與民休息,無為而治,在漢朝從戰爭時期轉向和平時期的關鍵人物。從這一方面來說,他也算是撿了一個大便宜,畢竟“寒者利短褐,飢者甘糟糠”,此前的老百姓已經經歷了持續數百年的戰爭,竟然在漢文帝時期得到了長期的和平,他們當然對漢文帝感恩戴德。但是與後世皇帝做一個縱向對比,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漢文帝的人品、城府和政治能力,應該是可以排在唐宗宋祖之上的。


國史通論


俗話說:“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

從秦末時期到西漢建立的這段時間,經歷了反秦戰爭、楚漢爭霸戰爭、平定異姓王叛亂、抵禦北方匈奴、諸呂之亂等等事件。無論是劉邦時期,還是漢惠帝、呂后、兩位少帝時期,西漢都存在一些戰亂。

直到漢文帝時期,天下才趨於穩定,這得益於劉邦稱帝以來,一直推行的與民休養生息政策。雖然在劉邦死後,發生了諸呂之亂,讓西漢王朝的國力有所下降。

但後來繼位的漢文帝,積極推行黃老之術,對於老百姓們不加干預。並且以身作則,崇尚節儉,不著華麗衣服,不大興土木,讓西漢能夠有時間,恢復國力。

漢文帝之所以功績卓著,是因為他和他的兒子漢景帝,在位期間推行黃老之術,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對內妥善解決藩王問題,對外與匈奴進行和親,給老百姓們一個相對安定的生活環境。為後來的漢武帝,施展雄才大略,打下了基礎。

所以,漢文帝和漢景帝的統治,也被稱為“文景之治”。


老爹有話說


能發展經濟、開創繁榮穩定的社會局面歷史評價會更高,因為歷朝歷代無論是政治家還是人民都希望看到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