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要60万兵,李信称20万灭楚,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置的?你怎么看?

AstroC


李信带兵去打楚国其实是秦始皇自己犯错的错误,当时秦国已经灭了四个国家,攻击赵国受了点阻挡,其他国家根本没来得及反抗就灭了

这时秦始皇心里有点骄傲自大,他觉得秦国已经不可阻挡,没有必要用六十万去攻楚国,吃了败仗后他也有点后悔没有听王剪的

后来主动去找王剪,承认错误请王剪出山,按照当时的秦国总兵数就是六十万,全部给王剪带出来,说明秦始皇很相信自己的将军,不光是军队,王剪打楚国的时候不断地和秦始皇要东西,就连王剪的副将都觉得过分了,秦始皇什么都给,最后王剪不辱使命拿下楚国

李信虽然打了败仗,秦始皇并没有怪他,这种魄力出现在一个帝王身上,统一六国就不奇怪了。

看完给个赞哟!


搞史小乖


秦始皇并没有因此处置李信,只是撸掉他的主帅,重新回去当升职前的那个军团任军团长。秦始皇认为,提案方是李信但是最终拍板决策的人是自己,所以自己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这不得不说秦始皇真的是一个很英明的君主,任何人碰到这种君主都想要为他赴汤蹈火,也只有他才配得上千古一帝。

实际上李信称的20万灭楚并没有吹牛,当时的楚军上下也不过20万人,以20万秦军打20万楚军并不吃亏,因为当时的秦军战力远胜于楚军。而且李信也确实是做到了,李信与蒙恬各领兵10万呈南北夹击楚军,三战三捷,攻入楚国腹地。不过呢,这时候出现了一场意外,当时的秦相昌平君叛变了(楚国公子熊启),这是导致李信兵败的主因。

昌平君念及故国旧情,不忍楚国被灭,便与楚军项燕取得联系,里应外合夹击李信。由于昌平君的叛变,李信粮草被断退路被切,还被包围(楚军得知昌平君叛变并截住李信后路便回身杀来),这时候李信不得不放弃继续攻楚,先选择突围逃走,李信伐楚失败了。

不过呢,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出李信确实并没有责任。昌平君本来就是李信的顶头上司,李信总不能去怀疑自己的上司通敌吧;其次,李信部队的粮草也由昌平君负责督办供给。昌平君叛变不仅截住了他的退路还切断了他的粮草供应,军无粮草无法打仗。在这件事上面李信并没有做错事,一切错错在秦始皇用错了人(误把昌平君当心腹)。


优己


秦灭六国,最简单的是韩国,最难的是楚国:灭韩国甚至一仗没打,内史腾率军在新郑城下喊“战或降”,韩国就降了;灭楚国,先后两次出兵,第一次大败而归,第二次倾全国之力才完成灭楚大业。为什么楚国这么难打呢?原因有三点:其一、楚国地大人多,一个楚国相当于当时三分之一的中国;其二、楚国位居江南,水多林深,不利于秦军作战;其三、楚国的项氏家族崛起,其军事能力不在秦国王氏、蒙氏之下。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李信率二十万秦军直入楚国腹地,一日行军千里,秦国接收土地的速度都赶不上秦军追击楚军的速度。李信大军与蒙恬大军会师后,被楚军层层包围,原来楚将项燕采用了诱敌深入之计!秦军突围而出,一日败退千里,楚军穷追不舍三昼夜,击杀大秦七万锐士,将秦军全部赶出楚境。

按照秦国《军功法》的规定:大将无端战败,丧土辱军者,其罪当诛,有功之士卒无赏。秦始皇面临一个严竣的问题,那就是按秦法规定,李信、蒙恬等将当斩;但是李信、蒙恬二将是秦始皇重点培养的年轻大将,一旦杀了他俩,秦军中就没有几个能独挡一面的猛将了。王翦七十多岁了,杀了李信、蒙恬诸将,王翦一旦早死,秦军何人带领?如果打了败仗就杀将,久而久之大秦何将可用?

最终秦始皇下了《罪已诏》,将第一次伐楚失败的责任归于自己,认为伐楚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于朝廷决策失误,过于急功近利。秦始皇又表示,赦免李信、蒙恬诸将,有功将士依法赏赐,是自己在学习先祖秦穆公赦免孟西白三将的故事,希望留李信、蒙恬诸将留有用之身,再建功业。最终秦始皇亲自出马请王翦挂帅出征,举全国六十万精锐二次灭楚,通过持久战逼楚军出现破绽,一举攻灭了楚国。


大秦铁鹰剑士


说起王翦来,大家应该都知道他是谁。

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秦国比王翦有名的将领,恐怕也就是白起了吧。说实话王翦对秦国的功劳,比起白起来,是丝毫都不差的。

毕竟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王翦的功劳。

但是,说起李信来,大家可能有点陌生。

不过,若是说李信的一个后人,可能大家多少就对李信有一个定位了。

李信的后人之中,有一个叫李广的名将。李广正是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飞将军。

只要说起李广来,恐怕是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吧。

李广的祖上,正是题目里所说的这个李信。

李信也是秦始皇时期,一个年轻有为的将领。在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候,李信也打了很多胜仗。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先是灭掉的韩国,魏国和赵国。

本来灭掉这三个国家之后,秦始皇是想灭燕国的。

燕王喜很害怕,但是,燕王喜是个无能的主,对于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他是丝毫没有办法。反倒是他的儿子太子丹,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太子丹想了一个办法,假装投降,刺杀秦始皇。

这个故事就是荆轲刺秦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都知晓了,最终荆轲失败了,燕国也将遭受灭顶之灾。

但是,就在秦始皇的大军要碾压燕国的时候,燕王喜秘密的把自己的儿子太子丹给杀了,然后,把太子丹的人头献给了秦始皇。

秦始皇暂时放了燕国一马,燕国毕竟是个弹丸之国,秦始皇看在燕王比较听话的份上,就先饶恕了他。

这时候秦始皇把眼光放在了强大的楚国身上。

因为当时秦国最著名的将领是王翦。

所以,秦始皇想让王翦去灭楚国。王翦说我要去灭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必须要给我六十万大军。

否则,是没有办法打败楚国的,,当然了重要的是,没有六十万大军,自己也是不会出兵的。

要知道当时秦始皇的总兵力,也就是六十万,若是都给了王翦,谁来护卫秦国的安全呢?

秦始皇不想给王翦这么多士兵。

就在秦始皇举棋不定的时候,李信站出来了,他说王翦将军老了,灭掉一个楚国,何须六十万大军,给我李信二十万,我就能灭掉出国。

秦始皇大喜过望,他夸李信真是英雄出少年呀。

于是,秦始皇就给了李信二十万大军,让他去灭楚。

要知道能令王翦忌惮的楚军,那可不是李信吹吹牛就能搞定的。李信太过于自信了,他并不知道面对的楚国有多么的强大。

楚军之所以强悍,是因为楚军里有名将项燕。

李信刚开始进攻楚国的时候,确实很顺利,只不过他不知道的是,他中了项燕的计,最终,李信当然是大败而归了。

李信因为失败了,所以不得不逃走,他还是全身而退了。

至于李信回去后,秦始皇有没有处罚他,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史记》里没有记录。

不过通过之后李信参与的灭燕和灭齐之战,我们可以看出,李信应该是没有受到处罚的。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因为人家失败一次,就处罚人家。

要么谁还肯为秦始皇卖命呢?你说对不对?

李信失败之后,秦始皇赶紧去王翦那里道歉,然后给了王翦六十万人马,最终是王翦把楚国给灭掉的。

不过,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的胸襟来。

你看他知道错用李信之后,去给王翦登门道歉,这样的秦始皇,肯定可以成就一番霸业的了。你说对不对?


史学达人


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对此的处置,充分的体现出了他成熟的政治素养和广阔的胸襟!

归责于己,宽恕李信;

始皇二十三年,秦始皇召集文武商讨灭楚大计。但是老成持重的王翦认为此举非六十万大军不可,而李信却说二十万人足矣。于是,秦始皇大喜,遂命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结果,楚国名将诱敌深入,最终反杀二十万秦军。秦始皇得知秦军大败的消失后,大为震怒。

不过,秦始皇并没有将此次伐楚战争的失败,归罪于他人,也没有严惩战败的李信,而是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亲赴频阳,请王翦出山;

之后,秦始皇便快车奔往频阳,亲自上门向归隐的王翦致歉。他对王翦说:“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秦始皇诚恳的态度,也再次打动了王翦的心。但此时的王翦,还是坚持必须要六十万大军方能灭楚。而秦始皇对于王翦所提的出兵要求,也都统统答应,将六十万秦国大军全都交到了王翦的手上。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王翦统兵出征前,向他提出“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大军出关前,又三番四次的向他求赐美田。对于,王翦种种“贪得无厌”的行为,秦始皇也并没有在意,而是领悟到王翦此举的深层用意,更加信任王翦。

而王翦灭楚凯旋后,秦始皇不仅没有像刘邦、朱元璋那样,做出“飞鸟尽、良弓藏”之举,反而对王翦大加赏赐,让其得以安享晚年......

过去,我们的史书上,总是将秦始皇刻画成穷奢极欲的暴君。但秦始皇一生,却并没有滥杀一位功臣,而且也能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的胸襟足以值得后世敬仰!



这些历史要读


公元前222年,秦军打败燕军,俘获燕王喜,燕国灭亡,在灭燕之战中,李信的勇猛表现深得秦王政的信任。韩、赵、魏灭亡后,秦王把下个目标锁定楚国。

秦王政先问李信,伐楚需多少兵马,李信回答说二十万就可以了,秦王又问王翦,王翦回说需六十万。秦王政笑说:“王将军老了,变的这么胆小,还是李将军果敢啊!”于是派李信领二十万大军攻楚,李信与蒙恬分兵两路,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寝丘,大败楚军,随后李信又攻下了鄢郢,但之后的战势却被逆转,楚国大将项燕引诱秦军深入,积蓄力量突袭,大败秦军,秦军七名都尉战死,李信败逃。



李信失败后,秦王政马上去找王翦,请王翦领军攻楚,于是王翦带领六十万兵马到秦楚前线,只是王翦一反李信作战之势,到平與后就安营扎寨,坚守不出。足足驻扎了一年之久,楚军屡次挑战皆无功而返,于是挥师东去,王翦见时机已到,趁楚军转移之际,率军尾随追击楚军,楚军大败,项燕战死,楚国于公元前223年被灭。

为什么李信当时那么自信只要二十万兵马伐楚,而做为战国四大名将的王翦却要六十万大军了?



按我的看法,李信当时的自信来源,一是此前王贲曾与楚军作战,攻陷楚十多座城池,可见楚军作战能力。二是李信善于打闪击战,在攻打燕国时,李信就以闪击战大破燕军,要打闪击战人马当然不能带太多,而且二十万大军也不算少了。



而王翦要六十万大军的考虑,则是对楚国优弱点的研究,当时楚国已呈弱势,只是楚国根基尚在,幅员辽阔,人员充足,在当时秦灭各国情况下,楚国人自然是心有戚戚,一声号令下,动员百万之众不是没有可能。而秦国国力大盛,粮食充足,且粮道畅通,而且此战的目的是要灭楚国,非举国之兵不可,所以王翦就要求秦王给他六十万兵马。而王翦到前线后按兵不动,一是养士气,出征的人没仗打,整天就是投石子,到打仗的时候自然是憋足了气,而防守的人整天崩着精神,攻又打不进,守又耗粮食,就这样被王翦的拖字决拖跨了楚军的精神与粮食,最后楚军被迫东移,阵线出现松动,王翦趁机出兵,大败楚军,不久后就灭了楚国。



孙子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看胜”。意思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王翦此战也是深得兵法。


草堂有春色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他身为四朝元老,秦国历任的多位相国,都对他十分尊重。他与儿子王贲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王翦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信也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将领,与王翦同朝为官。他在灭燕国时立下了大功,后来领兵20万攻打楚国,被楚将项燕打败。后来才换成王翦带兵出征。那么,当初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秦始皇又是如何处置的?

关于灭楚,李信与王翦的意见不同,秦王采纳了李信的意见,王翦告老还乡。

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当中,楚国是他第五个攻打的国家。

虽然楚国在之前与秦国的对峙中,丢失了大片的土地,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以前“家大业大”,在当时仍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

秦王嬴政很重视这场战争,为此,他将秦国的著名将领全部召集起来商讨作战方案。秦王嬴政问道:“消灭楚国,需要多少人马?”李信抢先回答:“最多不过20万人。”

嬴政又向王翦询问看法,王翦说:“需要60万,否则不可轻言灭楚。”

60万人几乎达到秦国可以动员的全部兵力。秦王嬴政认为楚国早已没落,不需要这么多的兵力就可拿下。王翦见自己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便请求告老还乡。秦王嬴政批准了他的请求。

李信带兵大败,秦王嬴政非常愤怒,感觉自己之前的决策存在失误。

公元前226年,李信被任命为伐楚总司令,蒙武为副将,领兵20万,大举进攻楚国。

楚王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见秦军气势正盛,便避免与秦军正面交锋,而是把战线拉长,分散秦军的兵力。李信只好左右突击,补给线也拉得很长。李信担心这样下去,迟早要被拖垮。

慎重考虑之后,李信决定后撤。而此时,却遭到楚军的大举反击。项燕所率的楚军占领秦军的两座营垒,斩杀秦国的7名都尉,秦军大败。

李信的大败使得秦王嬴政大为震怒,同时也让秦王认识到楚国虽然已经衰弱,但毕竟地广人多,仍具有一定的实力,并非轻易可灭。

嬴政屈驾去请王翦复出,担起灭楚的大任。王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惨痛的教训使得嬴政明白,看来灭楚一事,还得要王翦出来才行。为了统一大业,秦王嬴政亲自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复出。王翦见秦王嬴政屈尊前来,心里早已明白前线的战况。

秦王嬴政又一次赔礼,诚恳的请他复出,并说“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意思是李信干得不漂亮,让秦军蒙受耻辱;我也要负主要责任,因为是我不听老将军你的话,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

不料,王翦还是推托有病,不愿意重出江湖。王翦其实也有自己的担心。自统一六国以来,王翦与儿子王贲参与了伐赵、攻燕、破魏,功勋远在他人之上。

该有的名誉都有了,功劳越大,权力越大,功高震主,就会令君王猜忌。

这时候秦王斩钉截铁地说:“这事我决定了,将军不必多说。”王翦见嬴政这样说,只好答应,并再次提出:“要想让老将出马,非60万人马不可。”嬴政答应了王翦。

王翦与秦王嬴政同车回到咸阳。出征那天,嬴政送王翦到咸阳城外,辞别时,王翦再次向嬴政提出请求:“请大王多多赏赐田地和财宝,老将想趁现在还能打仗的时候为子孙多求点资产。”秦王听后哈哈大笑,也答应了他。

王翦率大军东进,在出关之时,先后五次派出使者请秦王落实封赏的事情。有的人很不理解,便问他:“将军如此要求封赏,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吗?”

王翦回答说:“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部的兵力都交到我的手上,他心里肯定很不安,怕我拥兵造反。我讨取一些田宅作为子孙的家业,是表明我就这点志向,而没有其他野心。这样秦王才能放心啊!”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大军抵达前线,取代李信获得指挥全部秦军的大权。

楚王听说以后,下令调动楚国的全部军队交给项燕,抵御秦军。楚国多次向秦军挑战,秦军始终不肯出战。

王翦想的是,秦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而不久前又在楚国吃了败仗,挫伤了士气,所以不易轻易出击。现在最重要的是养精蓄锐,然后伺机而动。

项燕自然也有他的考虑。他深知秦军战斗力强,数量又远超楚军。王翦又是名将,极会用兵,打持久战对楚军并不是件好事,应该趁秦军立足未稳,速战速决,才是上策。

在王翦与项燕的智斗中,王翦以“以逸待劳”把握了主动权,并渐渐形成优势。楚军求战不得,时间一久,斗志松懈。项燕打算率军东撤。王翦见项燕转移部队,抓住时机,乘其不备,下令千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全线出击,穷追不舍,大破楚军主力。

项燕被王翦大军围困,没办法突围,无奈自杀。秦军乘胜追击,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攻取了楚国大部分领土。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军攻入楚国的都城寿春,俘虏楚王,楚国灭亡。楚成了秦国的一个郡县。

我们又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一是说明嬴政的英明。

李信带兵打了败仗,虽然嬴政很生气,但是却没有降罪于他,后来还重用他。果然在之后灭齐的战役中,李信不负重望,立下了赫赫战功。这说明秦王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有着帝王的胸襟与远见。

开始灭楚吃了败仗,嬴政没有妄自菲薄,而是正确估计形势,果断采取应对策略,重新启用王翦带兵。他对王翦说的话,表明他有担当,属下犯了错误,他不是一味怪罪,而是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再者,他知错就改的自觉性,是作为一代君王非常可贵的品质。

而且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嬴政屈尊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他复出,并诚恳地说出自己的过失。这种礼贤下士的作风,也是十分难得的。

嬴政作为一个管理者,能够正确识人、用人,而且出现错误时能诚恳地检讨自己,并及时改正。对于有识之士,能够放下身段,礼贤下士。嬴政能够成为千古一帝,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说明王翦深谙“职场潜规则”,知进退,避锋芒,保全了自己与家人。

王翦深知自己已经功高震主,于是借故告老还乡。在不得已复出时,他深知自己是带着秦王的全部家底,秦王生性多疑,自己一定要让他放下心结。因此他故意强调自己出征为的是多得些田产、财富,让秦王认为自己志向格局只不过如此,再也没有更大的野心,不会对秦王的江山社稷造成威胁。因此秦王才不会忌惮自己,这样,才能护自己及家人周全。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积极进取,并不是前面的风景有多精彩,而是我们已没有退路!

其实现实中也有多少人,不懂得要适时得体地退出。

“激流勇退”“见好就收”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使命。

或许,一个华丽的转身,一个旖旎的背影,更让人怀念与珍惜!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李信是秦国后期有名的将领,年纪轻轻,作战勇敢,深得秦始皇的信任。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派王翦率领主力数十万人进攻漳水、邺城,派李信出兵太原、云中,配合王翦共同包围赵军,一举攻破赵国。

公元前225年,李信率军在易水击破燕国太子丹军队,与王贲一起灭了燕国。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李信在秦王政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李信也越来越自信。再加上秦国在灭亡韩、赵、魏三国的战争中,进行得都很顺利,秦始皇也有轻敌的情绪,所谓骄兵必败。

所以,当秦始皇准备派兵攻打楚国,征求李信的意见时,李信说最多只要二十万人,而问老将王翦时,王翦坚持要六十万人不可。正由于李信的自信,再加上秦始皇赢政的轻敌,才造成了这一次错误的决策,让李信领二十万人攻打楚国。王翦因意见没有被采信,就借口身体有病,回到家乡频阳休养。

公元前225年,李信率军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北),秦将蒙恬率军攻打寝丘(今安徽临泉),大败楚军。胜利之后,李信更加自信,轻敌冒进,被楚国将领项燕打败,李信率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得知秦军兵败的消息,虽然非常震怒,但还是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轻敌情绪才是这次失败的主因,于是亲自前往频阳,向老将王翦道歉,请求王翦复出领兵伐楚。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大军大败楚军,斩杀楚国将军项燕。公元前223年,王翦和蒙武俘获楚王,楚国灭亡。

秦始皇在李信攻楚大败后,重新启用王翦,并答应了他要六十万军队的要求,最终灭了楚国。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

其一,秦始皇做决策的思路还是非常清晰的。李信攻楚的失败,本质问题不是李信作战的失败,而是自己轻敌决策的失败,找到了失败的原因,马上改正错误,制定正确的作战方案,请王翦复出,给六十万人部队攻楚。

其二,秦始皇还是有识人之明。李信攻楚兵败,秦始皇并没有就此斩杀李信,而是继续让他带兵,后来在平定齐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李信年轻,作战勇敢,适合局部攻坚,王翦老稳持重,适合统领全局,对此秦始皇看得很清楚,所以很快调整用人方略,用王翦换李信。

其三,秦始皇还是很虚心地接受部下的意见建议的。王翦提出攻楚非要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很快就答应了,并不是因为李信败了,必须用王翦才答应他的条件,而是客观分析了王翦的建议,认为王翦的分析很有道理:楚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如果军队人数不够,就会被淹没在楚国的汪洋大海里,所以才同意派兵六十万军队。

其四,秦始皇还是勇于承认错误。攻楚失败,秦始皇没有将错误归咎于李信的作战不利,也没有将失败的责任怪罪于老将王翦的称病隐退,而是自己承担责任,虽然没有明说,但从他并没有处罚李信,重新启用王翦来看,他其实已经自己承担了攻楚失败的责任。


其五,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国家的重大行动,特别军事行动,高层的决策是最关键的因素,是成攻或失败的根本原因;其次才是战争本身的指挥和兵略。


晨风晓月趣历史


诚邀,秦始皇问李信,我想攻打楚国,你看要多少人才够?李信说“不超过二十万,秦始皇问王翦,王翦说“没有六十万不可能取胜,秦始皇说“王将军老矣,怎么胆怯了呢!于是派李信和蒙恬带兵二十万南下攻打楚国,王翦推辞说有病,辞官回到故乡频阳养老,李信和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顺势尾随秦军,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大败李信的军队,秦军败逃。秦始皇听说这事,十分生气,亲自驱车前往频阳,




见到王翦后道歉说“我没有采用将军的建议,李信果然使秦军受辱,将军虽然有病在身,难道忍心不管我吗!王翦说“大王非要用我,没有六十万人就不行,
秦始皇说、好就听将军的,于是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出发,秦始皇亲自送到灞上,王翦临走前,请求赏赐良田,豪宅,园林池塘等很多,秦始皇说“将军快走了,怎么还担心贫穷哪?王翦说“在大王还信任我的时候,我抓住时机请求些园林池塘最为子孙的产业罢了,始皇大笑,王翦到了函谷关,又五次派人回国请求赏赐良田,有人说“将军乞求财货,太过分了,

王翦说“秦王抽调了秦国所有精锐交给我指挥,我不多求良田,难道反过来要让秦王怀疑我吗?王翦取代李信攻打楚国,一年多以后,俘虏楚王,完全平定了楚国的土地,设置为秦的郡县,接着向南征讨百越,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占和平定了燕国、齐国的土地。


365小强读历史


秦始皇的处置方式彰显了一代帝王的风范,也从另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可以是秦朝统一了六国,而秦始皇可以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第一位皇帝:

一、并没有过分责罚李信

李信带领二十万士兵伐楚,这件事是因为之前秦始皇嬴政在选择谁去的时候问过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这边年轻气盛的李信说只要二十万。嬴政自己感觉可能是王翦老了毕竟,李信近期表现不错,屡立战功,说不定二十万人真的可以战胜。

从嬴政的角度出发,如果他认为二十万军队可以,也实在没有必要派六十万军队。于是就派李信领兵二十万去打了这一仗,结果可想而知,二十万将领几近全军覆灭。李信回来,自然要受到责罚的。

但是帝王就是帝王,秦始皇并没有过分责罚李信,更不想其他人所想的用李信来祭旗。他只是一顿说教,让其自我反思去了。更多的,嬴政是在找自身的问题。

二、向老将道歉,请老将出马

秦始皇自觉是自己的决策出现了问题,并且是自己否定了老将王翦的正确提议。他就亲自去向王翦道歉,说是自己的问题,没有听取他的建议实在是不对,诸如此类放下身段的话。并邀请老将出马,让王翦亲自带兵攻打楚国。

其结果就是,王翦带兵作战,屡战屡胜,并最终活捉了楚王,楚国灭亡,为一统天下迈出了一大步,我们的败将李信也受到使用,并立下战功。

三、秦始皇就是一代伟大的帝王

不论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做了哪些让历史记载人们诟病的残暴的历史事件,都无法掩盖他实在是一代英主。

从李信事件中,我们就可以得出,秦始皇嬴政并不是一个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的人,相反,他很理智,并且能反思自我的行为并积极地改正。说英明一点也不为过,真不愧为一代帝王始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