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什么却因此一蹶不振呢?

高雅婷s


首先,讨论下夷陵之战的规模。

《三国志》之《陆逊传》、《步骘传 》中明确记载东吴参战兵力为5万,牵制兵力有一万,而对蜀汉参战人数却没有明确的记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围绕夷陵之战“以少胜多”的问题,就一直争议不断。主要是,大家都搞不清楚到底蜀汉的兵力是多少。

有的说刘备投入夷陵的兵力为十万左右,有的认为跟孙吴出兵相差不大,有的还认为兵力达到20几万,双方比例为5:1,还有的认为实际上刘备投入的兵力只有4万,比孙吴略有不如。

根据《三国志》多方面的记载,我们大致上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数字,蜀汉此次发兵的规模,应该在10万以上。《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刘备亲率大军南渡长江,孙权给曹丕写信求援,所言“刘备支党四万人”。这里“支党”的意思是刘备的前锋部队。如果孙权没有夸大其词,那么刘备主力至少4万以上,加上前锋超过10万是妥妥的。毕竟没道理主力兵力还不如前锋的吧。

同时,《三国志•先主传》之裴注引《诸葛亮集》中载蜀汉建兴五年,刘禅发布北伐诏令,由诸葛亮统领步骑二十万众,建兴五年是夷陵之战后的第五年,经过夷陵惨败,又经过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损耗,军力应该弱于夷陵之战前。

当然不排除这个“二十万众”的数字存在水分,但不至于把十万吹成二十万,大致上蜀汉军队维持在15万还是可能的。毕竟刘禅投降时,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投降的军队总规模在十万众,但是并不包括姜维的汉中北伐的部分。

而史书上称夷陵之战为蜀汉惨败,那么题主所言之损失5万人马,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如果是全军覆没的话,刘备大概是回不来了。

而夷陵之战后,导致蜀汉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兵力的损失,而是整个战略规划的破产。

夷陵之战以后,刘备由夷陵退回永安,与东吴言和,此后,蜀汉与东吴以巫县尉界,刘备收复荆州失地的尝试至此失败。

说到荆州,我们就不得不不提诸葛亮《隆中对》于蜀汉势力的战略规划。而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大致上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第二步是在占据荆州的基础上连跨荆、益二州,并特别强调“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第三步是等待时机两路出击,明确提出从荆州出宛、洛,从益州出秦川的两路出击战略。

而自古以来荆襄之地,确实是南北对抗的战略要地,控荆襄,即扼住了长江上游,往北可出中原,往东可以沿江而下,直抵建康。这对于蜀汉想要一统天下,是极其关键的战略要地。而在诸葛亮的主要规划中,西路,也就是从汉中出秦川是主线,依托荆州是以攻为守,使得曹魏必须派重兵扼守南阳、汝南等郡,如此,秦川一线可以沿渭水而下,易攻难守,灭魏之后,就只剩下孙刘两家,大业可期也。

然而问题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并没有获得荆州全境,但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南郡、以及零陵、武陵等地。这几个郡控制着汉水、沔水的绝大部分,对于刘备的战略规划并没有造成很大影响。

可问题是,孙吴集团是不会容忍南郡这等要地掌握在刘备手中,双方虽然为联盟,但荆州的位置太过关键,时刻威胁着东吴大本营,说不定哪天刘备壮大了,沿江而下,直击建康,这完全挡不住啊。

于是在关羽攻襄樊时,孙吴白衣渡江,直取其后,破坏了蜀汉两路出兵的战略规划,由此刘备大怒,才试图伐吴,其根本目的也不是《三国演义》上所言的为二弟关羽报仇,而是恢复对荆州的控制,重新把两路出兵的战略规划给捡起来。

失去荆州,虽然严重,但刘备在长江的规划还没有彻底失败,真正导致其恼羞成怒非要伐吴的原因是,在这个时候,魏兴、上庸、房陵三郡因申仪、申耽、孟达的叛变而归魏所有,魏将原来的三郡合为新城一郡,在伐吴时,黄权降魏,使曹魏巩固了对新城郡的控制。

夷陵之战,最大的输家是刘备,完全失去了荆襄的控制权,再无两路出击的战略优势,事实上,刘备真正应该做的并不是着急伐吴,而是收荆州西北方位降魏的三郡,及时止损,继续保持跟孙吴的联盟。

而胜了夷陵之战的孙吴,实际上也算是个输家,三郡降魏,使得魏国在荆州这个三国战略核心要地站稳跟脚,孙吴“竟长江所极”,横贯长江的战略规划至此破灭,所以,最后统一全国的,从军事战略上考量,只可能是魏国了。


稚君


蜀汉在夷陵之战后的一蹶不振,不单单是夷陵之战中损失的那五万兵马造成的。


汉中之战后,刘备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根据估算,刘备当时的兵力在17万左右,虽然这与曹操仍然还有很大差距,但比起后来诸葛亮北伐时来说,家底还是很厚的。

并且当时刘备账下人才济济。大将之才,治国贤相,顶级谋士,一样都不缺。刘备具备了复制老祖宗刘邦,兵出关中,成就帝王霸业的基础。

然而,正是从汉中大胜曹操之后,刘备集团就开始连续走霉运了。

首先是公元219年10月,孙权背盟,命吕蒙、陆逊偷袭荆州。这一战下来,刘备保守估计损失了四万荆州精兵。并且,比损失精兵更严重的是,关羽这位“三国第一大将”也被擒杀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兵没了可以再招,兵不精可以训练,但好的将才百年难遇,关羽这种大将之才的死,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损失是致命性的。这就相当于刘邦死了韩信一样的惨。

这里我们不妨可以YY一下,假如关羽在丢了荆州之后,逃回益州,后来的夷陵之战,乃至后来的诸葛亮五次北伐,还会打的那么艰难吗?

或许,不会吧。

荆州丢了之后,公元220年初,刘封因为不救关羽,以及他和孟达的矛盾,由他镇守的上庸三城被魏国夺了去。丢上庸一损失对刘备来说,与丢荆州一样,也是双重打击。

一方面,按最保守估算,刘备损失了几千精兵和几千土著兵;

另一方面,上庸三城的丢失,使刘备少了一条兵出中原的出口。自此之后,刘备就只能出汉中,才能北伐中原。缺少了对曹魏出其不意打击的可能性。(出兵的口子少,就意味着曹魏可以集中兵力只防一个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死后,蒋琬曾经策划从汉中沿汉水东下,先攻取上庸,再攻取襄阳,继而北伐中原的策略。如果上庸当年没丢,蒋琬的这个计划,也不可能因为碍于难度太大而不了了之。



你以为到这里,刘备的霉运就结束了吗?

对不起,还早着呢。

公元220年夏,刘备帐下第一谋士法正突然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

法正的重要性,不用多了说吧?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后就感叹道:若法孝直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的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也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

所以法正之死,就相当于刘邦继没了韩信之后,又没了张良。之前是胳膊没了,现在连脑子也没了。



公元221年,由于曹丕篡汉,汉朝灭亡,刘备决定称帝。一来,他早想称帝,二来可以靠称帝这件事鼓舞士气。一扫这一年以来的霉运。

然而,称帝这件事并没有起到清扫霉运的作用,之后的事,让刘备更糟心。

公元221年夏,刘备决定东征荆州,为关羽报仇。但大军还未出征,张飞就死了。之后没多久,黄忠也在成都病故,两人都死在了夷陵之战前。

到了公元222年,即夷陵之战期间,蜀汉的骠骑将军马超也在成都病死了。

马超的死,宣告了刘备自立汉中王时期的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全部都不在了。

马超死后没多久,刘备即遭遇夷陵之败。而这一败,刘备所有的精锐,全部断送。

首先是兵员上的损失,保守估计是两万,最多是四万。(《傅子》记载的数据,“吴军总共消灭了八万蜀汉军,刘备仅以身免”,这是扯淡数据,不可信)

其次是人才方面的损失。此战失利导致蜀汉战死人才不计其数,其中较为出名的且有记载的包括:张南、冯习、土著部落首领沙摩柯、傅彤;镇北将军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率众向曹魏投降;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东吴将领步骘截击而死。

前面说了,刘备称帝前死了关羽、法正,这相当于刘邦没了韩信、张良。而刘备在夷陵之战前后又陆续没了张飞、黄忠、马超、张南、冯习、傅彤、黄权、马良。

这就相当于,刘邦在没了韩信、张良后,又没了曹参、周勃、樊哙、陈平、彭越。

蜀汉政权最缺的就是人才,而刘备在夷陵之战的人才损失,几乎是雪崩式的。这妥妥就是要散摊子的节奏!

纵观三国时期,没有一个军阀在损失如此多人才后还能继续坚持的,一个都没有!当年袁绍在官渡惨败,元气大伤,瞬间就把袁强曹弱的局面葬送了;曹操在赤壁大败,元气大伤,虽然后来曹操还能屡次南征,但他也丧失了一鼓作气平江东的锐气。

另外,除了精兵、人才的损失,蜀汉内部的动荡也是致命性的。

公元223年初,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大败的消息,立即起兵造反。紧接着,南中的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闿,越隽夷王高定全部宣布造反。截止到刘备病死时,蜀汉接近一半的国土都反叛了。


蜀汉地盘本来就不大,一下四个郡造反,哪里经得住这种连环打击的折腾?这妥妥是要亡国的节奏。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还没呢。

公元223年4月,对于蜀汉最大的打击终于还是来了——精神支柱刘备去世。

刘备之死就相当于——刘邦死了。

大将死了,谋士死了,群臣死了一大半,精兵也死了一大半,现在连主公也死了。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刘邦团队几乎全死了,就剩下一个萧何还在扶持刘盈苦苦支撑。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此乃危急存亡之秋也”,并非是他胡说八道,他只是在陈述客观事实而已。

刘备临死前,蜀汉的情况说句不好听的,离亡国也就只差半步路了。

不过好在当时魏吴交战,无暇顾及蜀汉,而诸葛亮等人也是殚精竭虑,力保刘禅。蜀汉也就在这种极危险的情况下才熬了过来,又延续了四十年的国运。



总的来说,公元219年—223年,刘备集团在这四年期间的兵力损失起码在十万左右。刘备的家底本来就不厚,一下子损失这么多精兵,元气必然会大伤。

而且比损兵更可怕的是,蜀汉大量人才在战争前后的去世。尤其是刘备的去世,他因为夷陵大败而一蹶不振,继而病死。刘备是蜀汉的精神领袖,连他都不在了,蜀汉难道不应该一蹶不振吗?

如果刘备集团的遭遇放到刘邦团队上:刘邦死了,韩信死了,张良死了,陈平、周勃等等全死了,就剩下萧何和不堪大任的汉惠帝刘盈还在苦撑。我估计,中国历史上应该就没有汉朝了吧。


Mer86


因为蜀国在三国里面一直是最弱的,蜀国的兵力也仅有十万人左右!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如果蜀国是最弱的,为什么诸葛亮还一直主动进攻魏国,六出祁山呢?不是只有实力强大的才会主动发动战争吗?


(夷陵之战后的三国)

其实不然,这也正是诸葛亮的智慧之处,因为他知道凭借蜀汉的国力是耗不过强大的魏国的,如果任魏国平稳发展,蜀国将灭亡的更快!只有主动出击,对魏国进行不断的骚扰才有可能有更久远的将来!

对于魏蜀吴三国的实力,很多人其实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到了刘备占领益州以后,占有荆、益两州的刘备,在实力上已经超过了吴国,甚至是北方的魏国。因为大家都知道荆州的重要性,不仅战略位置重要,而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

(刘备剧照)

但是实际上,刘备从来没有独占过荆州! 事实上一直所说的“荆襄九郡”也是严重的误区!汉末荆州从来没有下辖过九郡,史籍上记载的是荆襄八郡,但通常认为是七郡,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长沙郡、武陵郡。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占据了荆州北部的南郡,孙权则只占据了南郡,刘备占据了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总共五个郡。虽然看似刘备占地最多,但是人口最多,位置最重要的南郡却是在曹操手上!



(赤壁之战后荆州划分图)

刘备借荆州。 后来东吴基于战略考虑,将部分荆州“借”给了刘备,让刘备跟他们一起抵御曹操!因此所传的刘备借荆州借的只是荆州的南郡!刘备得了益州以后,孙权就派诸葛瑾去索要,双方关系一度紧张。结果这时候曹操又夺取了汉中,刘备害怕曹操继续进攻益州,就跟孙权讲和,于是两家重新划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以东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刘备。但是刘备借的南郡其实还是没有还给孙权的!

但是孙权认为刘备占据长江上游,对他威胁很大,于是就发动战争夺取了荆州。就这样,刘备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

(孙权剧照)

都说刘备据有荆州便可顺江而下取孙吴,北上可取中原。其实相对于战略要地来说,荆州所能提供的物质和兵员才是对刘备最为重要的!但是其实相对于魏和吴,刘备能从荆州获得的是低于魏国和吴国的,因为人口最多的郡在他们手中!而据隆中对所描述的进取魏和吴,也只是一种理论可能!而在失去荆州以后,刘备就连理论上的可能都没有了!

而按照正史所记载,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总共只带了5万人,其中还包括了1万蛮夷,因此说蜀汉的兵力是捉襟见肘的。当然这时北方还有魏国需要防守,因此不可能举全国之兵,大概估计蜀国总兵力也就10万左右!

在失去荆州后,重要的地域损失及直接造成的物资损失、人口损失、加之随后的夷陵之战的兵力损失都使得蜀汉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此消彼长,占据了荆州的孙吴更加强大,由此蜀汉也就一蹶不振了!


小祁说历史


夷陵之战刘备究竟损失了多少没有定论,不过正史不是演义,5万人已经差不多是蜀汉集团机动部队的总数,加上之前荆州之战和上庸的损失,蜀汉自然一蹶不振了。

在《三国演义》里,往往动不动就几万、十几万甚至近百万大军,但是实际上在正史上,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人口损失很大,几万人往往就是一支很大的军事力量了。

像袁绍占据河北,拥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四州之地,兵强马壮,在官渡之战也不过纠集了10万大军,和演义里的70万大军相去甚远。而刘备一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直到赤壁之战以后才占据了荆州一部,虽然后来又夺取了益州,但是实力和袁绍鼎盛时还是有很大差距。

刘备刚夺取益州以后,孙权因为索取荆州不成,曾经以武力夺取荆州。刘备亲自率军5万赶往荆州,和孙权隔湘水对峙。此时刘备还需要留守部队镇守益州,带的并非是其下属的所有部队,但是也差不多是机动兵力的上限了。

刘备在益州的统治巩固以后,他能调动的部队应该有所增加,后来在汉中之战消耗不少、但是不管怎么说,夷陵之战损失的,肯定是当时蜀汉集团机动兵力的绝大部分,而且也是蜀汉集团里战斗力最强的一部分。

在蜀汉灭亡时,举国兵力不过10万多一点,即使夷陵之战只损失5万人,也是损失了全国差不多一半的兵力。而此前关羽北伐襄樊失败、又被吕蒙偷袭荆州,蜀汉集团在荆州的部队损失殆尽。接着孟达叛变,刘封前去讨伐又被击败,刘备在上庸又损失了万余部队,所以蜀汉集团在这一时期的总损失,远不止5万,可以说损失惨重。

如果不是益州的地理易守难攻,诸葛亮又有能力,能保持蜀汉稳定,慢慢恢复实力,蜀汉可能就此覆没,只是一蹶不振,算是比较好的结果了。


不沉的经远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蜀汉集团对孙权的东吴集团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役,据史料记载来看,双方参战兵力相仿,各自约五万人,其中刘备一方真正的蜀汉士兵约四万,加上一万左右的五奚蛮夷,最终的结果是刘备仅以身免,当然这可能过分夸大东吴的战果,但是蜀汉方面损失惨重也是可以肯定的,那么既然真实的史料不像演义当中记载的举全国之力的70多万全军覆没,而是四五万,甚至更少的情况下,为什么蜀汉却就此跌入谷底,五六年才得以恢复呢,到底此战对于蜀汉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呢?

夷陵之战

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此战最为直接的损失体现,战败损失的数万士卒以及粮草辎重,当然虽说蜀汉庙小家底弱,但还不至于损失四万人,甚至可能只损失一两万,两三万人马而就此一蹶不振如此之久。

第二,多名将领的阵亡,以及蜀汉集团的旗帜性,灵魂性人物刘备的死亡,巴蜀之地固然有其优越性,但是人才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可见损失之大,另外刘备的死亡直接对这个依赖于他的名望建立起来的国家雪上加霜,这也直接导致了蜀汉一蹶不振的最大,最根本,最直接的阻碍的衍生。

第三,最根本的原因,蜀地长期的叛乱,随着刘备的战败去世,臣服,附庸于刘备名望之下的蜀地各部,南中各地太守或望族,开始了自己的小心思,逐渐不服从蜀汉的统治,公开反叛,而诸葛亮无奈只好边收拾乱摊子,边防御曹魏的趁火打劫,边镇压国内的叛乱,我们熟知的七擒孟获就是在此背景下的发生的,这就也使得蜀汉就此被无端的丧失了五六年的发展机遇,损失不可谓不大。


历史微探索


夷陵之战使蜀汉元气大伤,不仅折损了许多兵马,还造成了人才断档,致使蜀汉从此一蹶不振。

先来看夷陵之战刘备到底损失了多少兵马

据《傅子》记载,刘备此战损失了8万人,这个数字略高。据《三国志》相关记载,刘备的兵力由四部分构成:

1、刘备支党,即刘备的前部,此人数为4万人。出处是孙权写给曹丕的求救信“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先主传》中有与之对应的内容“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这应该是刘备的主力部队。

2、刘备本部。有前部自然有本部,但本部人马必然不多,我估计大概在一万左右。

3、武陵蛮王沙摩柯部。《先主传》载“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陆逊传》载“斩胡王沙摩柯等首”,可见沙摩柯确实出兵援助刘备。不过其具体人数不详,估计大概在五千-一万左右。

4、黄权所部。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以防曹魏,其人数必然不多,大概在2000-3000人左右。

所以四部分相加,刘备的兵马大概在6万人左右。而这些人马基本损失殆尽,刘备“仅以身免”。

别看只有6万人,但这基本是刘备的全部家底。因为此前关羽丢失荆州,孟达叛逃曹魏,刘封丢失上庸等一系列失败使刘备至少损失了5万人马,这大概占到刘备总兵力的一半左右。

再加上夷陵之战的6万人,刘备在2年之内竟然损失了十万人之多!

而以当时汉末人口凋敝的情况和蜀汉灭亡时剩余十万部队做参照,这十万人的损失对刘备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更为重要的是造成了刘备集团的人才断档。

荆州集团损失惨重,造成严重的人才断档

蜀汉政权的核心是荆州集团,一部分留在荆州归关羽调遣,大部分随刘备入川。而留在荆州的除廖化、马良逃回成都外,其余的要么战死要么投降。

在夷陵之战的战备阶段,张飞、黄忠相继去世,刘备又失去了两员大将。而其余的中坚将才则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殆尽,如吴班、冯习、张南、傅彤、马良等战死沙场,驻守江北的黄权投降曹魏。

除此之外,半道归降的马超、法正也相继去世。

众所周知,蜀汉最缺的就是人才,但这一系列的损失造成了蜀汉的人才断档。面对惨败刘备心力交瘁,也知道蜀汉难以为继,所以一病不起。此时刘备放眼望去,可以信赖之人仅剩诸葛亮一人而已,所以才会托孤于他。

而刘备病重的消息刚刚传到成都就引起了内乱。先有汉嘉太守黄元与诸葛亮不和起兵叛乱,最终被擒杀。后有南中豪强高定、朱褒、雍闿在东吴的援助下起兵叛乱。

而此时刘禅刚刚即位,蜀汉还没从夷陵之战的惨败中恢复元气,直到三年后诸葛亮才率军南征,平定了叛乱。

综上,地盘的丢失、兵力的损失和人才的断档,使得蜀汉在夷陵之战后彻底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可能,只能坐以待毙,而他也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


石头说历史


没错,夷陵之战刘备确实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但你知道刘备有几个5万人吗?况且5万人只是刘备的表面损失,更深层次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的两个月前称帝,以刘备称帝时蜀汉政权的实力来看,刘备是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仅有益州一州之地,相比于曹魏的九州之地,东吴的扬州、交州以及绝大部分的荆州之地,刘备的一州之地,实在是微不足道。

冷兵器时代的土地是有承载人口,而人口直接决定了国力的强盛。

刘备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彻底地失去了荆州三郡的控制,在襄樊之战及东吴偷袭荆州之战中,刘备损失了荆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以及关羽治下的5万荆州军,以及荆州三郡数十万百姓的人口损失,以及荆州三郡数千基层官吏,赋税来源少了三分之一。

刘备称帝后,整个蜀汉政权治下的人口不到一百万,军队近十万人,官吏有数万人,可是十万人的军队,让刘备在夷陵之战就损失了一半,这不是绝对的惨败又是什么呢?一场战争损失了一个政权一半的军队,就算是亡国也不奇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刘备一下子就损失了5万精锐士卒,如果需要再培养5万精锐士卒出来,至少需要10年, 人口的生长是极其缓慢的,古代士卒如果不是特殊要求,一般至少20岁成年后才能入伍当兵。

然则5万士卒只有你所看到的表面损失,刘备带出去参加夷陵之战的军队,是跟随刘备参与了赤壁之战、入川夺取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全部都是身经百战的士卒,这种有经验的士卒更是难以培养和寻找,要知道在战场上,一个有经验的士卒可以抵挡三个新兵蛋子,刘备居然一下子就损失了5万身经百战的士卒,这基本上是毁灭了刘备发动对外战争的实力,从此, 刘备就陷入了被动防御而一蹶不振。

好吧,这只是士卒的损失,你注意到了蜀汉基层将官的损失吗?

夷陵之战,刘备带出去的5万军队基本上全军覆没,士卒或死或降,军队中的基层将官也是如此,刘备手下的将领冯习、张南战死,别督傅肜因为断后战死,蛮族首领沙摩柯战死,将领杜路、刘宁向东吴投降,大将黄权因为后路被东吴切断,率领一万人向魏国投降。

这些都是有名有姓的著名将领,而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大多数基层将官全部成建制的战死或投降,要知道一支军队的灵魂的就是将官,如果把军队比作一棵树,将官就是树的主躯干,士卒就是树枝,而首领就是树根,士卒就算全部战死,只要将官还活着,就能很快重新组建一支军队,而一旦将官全部战死,要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军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说完了硬损失,还要看看软损失,软损失主要是精神层面和影响力方面的,看不清、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的损失。

首先是军心和士气的损失。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想要取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军心和士气,曹刿论战中说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完全靠的就是军心和士气取胜的,同样比如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破釜沉舟,也是为了提升士气和军心,这是巨鹿之战项羽能够取胜的原因之一。

现在夷陵之战刘备大败,5万精锐全军覆没,整个蜀汉政权震动,损失的不仅是人员,而且心理上的损失同样巨大,体现在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体现在对外战争再也不敢贸然出战,体现在军队失去了战争胜利的信心。

一支没有军心和士气的残余军队,还能有何作为呢?

其次,夷陵之战也让刘备名誉扫地。

刘备是一世枭雄啊,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刘备从黄巾起义的184年开始,到夷陵之战爆发的221年为止, 已经在战场上摸爬滚打37年了,这样一个老兵油子,经验丰富的统帅,并且在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还击败过曹操的刘备,居然在夷陵之战中,输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

还输得这么惨败,这让刘备这张老脸往哪搁啊?

最后,让蜀汉政权的国际声望一落千丈。

三国之中,原本就是蜀汉政权实力最弱,实力最弱也就罢了,你还来个全军覆没,这叫什么?这叫败家,这叫挥霍!

夷陵之战之前,曹魏和孙吴也没太把蜀汉当回事,夷陵之战后,估计曹魏和孙吴会把蜀汉当空气,都认为蜀汉不是威胁,都一致认为蜀汉再也不可能与自己竞争天下,让原本对刘备,对蜀汉政权还有些期望的有识之士,希望彻底破灭。

夷陵之战的失败,让所谓的隆中对规划成为水中花,镜中月,除了国际上的声誉一落千丈,在蜀汉国内,也因为刘备的失败引起叛乱不断,这就是连锁反应,或者也可以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

首先是汉嘉郡太守黄元的叛乱,接着就是南中地区的汉族豪强雍闿联合孟获、叟王高定等豪强发生叛乱,这都是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引发的,诸葛亮用了5年时间平定叛乱并发展军力,才达到了北伐的基本条件。

夷陵之战也是蜀汉衰弱的分界线,夷陵之战后,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条件和实力。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夷陵之战是刘备犯下的最大错误,这是历史学界公认了的。他不仅在战略上犯下错误,“怒而兴师”讨伐东吴,将本就破坏的“联吴抗曹”战略一再破坏,而且还在战术上犯下“分兵冒进”的错误,七百里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哭天抢地。

这次战役的兵力比较为:出征前,刘备统帅兵力大约10万人,东吴孙权用陆逊为大都督,统帅兵力约5万人,一把火下来之后,刘备死伤1万多人,数万人投降东吴,刘备最终是不是还剩下5万人,不可考证。总之是一败涂地。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损失最大的不仅仅是数量庞大的兵马。据史载,刘备夺下西川之时,蜀汉的人口总数不过80万人左右,常年征战的军队数量维持在18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夷陵一战,刘备的军队损失5万左右,相当于整个蜀汉兵力的三分之一,这大大打击了刘备的有生力量。蜀汉每几个人中就需出一人当兵,负担可见一斑。经过夷陵一战,蜀汉的压力更大。

说夷陵之战是蜀汉有强变弱的转折点,说是一蹶不振也其实不为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破坏,政治和军事愈加被动。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战略基础是“联吴抗曹”。刘备攻取西川后,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关羽却北上抗曹,导致战略据点荆州被东吴吕蒙夺走,这使得蜀汉丢失了抗拒东吴与曹魏的据点。东吴杀害关羽,向曹操示好,使得“联吴抗曹”的战略局面顿时破坏。这个战略破坏之后,加上刘备夷陵一战以失败告终,蜀汉再政治上和军事上由主动转为被动,荆州一失,东吴和曹魏时刻威胁蜀汉。直到公元223年,诸葛亮重新派使者到东吴,重修旧好,建立起新的战略联盟,局势才稍有改观。但是荆州的丧失,使得这种联盟缺乏“硬度”。

2.荆州派式微,政治斗争加剧,内耗严重。

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逝世使得蜀汉政权内的荆州派日渐式微。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内部的派系之争加剧。曹魏日渐强大,派系存在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皆为保存实力投靠新主。派系斗争难以形成合力,内耗严重也是导致蜀汉难以振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3.战将谋臣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刘备取西川的时候,诸葛亮、庞统、法正等谋士如云,猛将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有勇有谋,皆可独当一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法正庞统早死,关羽死后,张飞又死,夷陵之战后,刘备死,蜀汉的战将谋臣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总共只有几十万人口的蜀汉相比较十倍于己的曹魏,就算诸葛亮再天才,也难以撑起一个强大的蜀汉。

综上所述,夷陵之战后,蜀汉战略被动,内耗严重,后继乏人,是导致蜀汉一蹶不振的重要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经济基础薄弱,“匡扶汉室”的政治口号原动力不足等等。


青灯问史


夷陵之战,刘备以举国之兵东伐孙吴,一战几乎全军覆灭,岂能不一蹶不振?

有人认为,刘备取得汉中,关羽未发动襄樊战役之前,是刘备集团最鼎盛时期,这个说法不准确。

刘备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在取得益州之后,在汉中之战以前。汉中之战,尽管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消耗很大,几乎把刘备拖垮啦。仅仅是地盘有了扩大,但势力却大大地削弱。

01

汉中之战前,刘备的势力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接受刘璋邀请,率领数万步卒入川。

当时,刘璋的主薄巴西人黄权劝阻说:“刘备有骁勇的名声,现在要以部下的身份对待他,就没法满足他的心愿;要以宾客的身份对待他,一国难容二主,这不是使自己安全的好办法。”从事广汉人王累把自己吊在益州城门上劝阻刘璋,刘璋全都不予采纳。

尽管如此,刘璋也不是完全没有戒心。刘备到达涪城后,刘璋率领三万精锐步骑,到涪城迎接刘备。

从这个情况分析,刘备入川率领的兵力不会超过三万人。因为刘璋以主待客,一般而言在兵力上要超过刘备。最大的可能,刘备就是带领一到二万人入川。

从当时刘备本身的势力来看,也不太可能能够带领太多的荆州兵力。

刘表控制荆州带甲十数万,刘表病逝后,江北主要力量控制在刘琮手里,刘琦最多控制两万,荆州南四郡的驻军在四到六万左右。

赤壁之战后,满打满算,刘备就接受了刘表五万人左右的兵力,这还不算孙权可能接管的刘表的兵力。

后期刘备留给关羽镇守荆州的三四万人,以及张飞、赵云、诸葛亮率领入川的兵力,也需要二三万人。尽管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在荆州势力有所发展,但不会达到刘表时期的规模,能够有一半的势力就很不错了。

再说,刘备入川是协助刘璋防御汉中张鲁,如果带领重兵似乎不太合理。

刘备入川之后,刘璋给刘备做了兵力补充,但也不会太多,刘备控制的人马最多就是二三万人。

刘璋父子经营益州二十多年,结合蜀汉灭亡时,人口不足百万,甲士十万二千人来看,当时的刘璋拥有十万兵力,也不为过。

刘备跟刘璋翻脸以后,采纳庞统建议,斩杀杨怀、高沛,吞并了其部队。

刘璋派遣吴懿、李严等带兵阻挡刘备,结果都投降了。刘备围困成都,刘璋率领城内三万精兵投降。

从刘备取得益州的过程来看,除了在雒城遇到张任、刘循较为激烈的对抗,几乎没有太大的军事消耗。

因此,刘备占据益州后,仅益州之兵,势力就可能在十万之上。这时,应该是刘备最鼎盛的时期。

02

汉中之战

215年,孙权派遣吕蒙袭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率领五万人马回援公安,关羽率领三万对抗鲁肃。刘备率领的五万兵力,基本是能够调动的绝大部分机动力量。

由于曹操此时占据了汉中,意图进攻西蜀。刘备与孙权湘水划界,把长沙、桂阳让给了孙权。但关羽控制的军事实力,应该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果刘备还有机动能力,就绝不会仓促之间与孙权达成妥协,让孙权轻而易举就收回了长沙、桂阳二郡。

之后,刘备带领这五万兵力离开荆州,回到汉中与曹操集团展开决战。

从217--219年,汉中对峙持续了近两年。尽管刘备最后取得了胜利,但刘备集团却大伤元气。

第一,曹操撤军,把他控制地区的人口几乎全部迁走,战略物资更不必说,几乎留给刘备一座空城,刘备并没有发财。

第二,益州内部,已经到了男兵女运的地步。

根据《三国志·蜀书·杨洪传》的记载: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在汉中前线吃紧的情况。但诸葛亮没有马上发兵,却去征询杨洪的意见。

诸葛亮并非不清楚汉中对于蜀中的重要性,唯一的可能是诸葛亮遇到了困难。长久的汉中对峙,劳民伤财,世族百姓怨声载道,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引起民变,后果可想而知。

诸葛亮以征询意见的方式,选定主张积极抗战的本地士族杨洪,加以重用。委派他征兵、征粮、征发徭役运输粮草。这足以说明,汉中之战已经让益州处于内外交困,处境非常艰难困苦的时期。

汉中之战后,益州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但是,在仅仅两个月后,关羽就发动了襄樊之战,彻底把刘备集团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03

夷陵之战

襄樊之战,关羽在荆州的精锐全部损失殆尽。不管关羽是否与刘备、诸葛亮存在矛盾,但刘备可以不需要关羽,绝不会不要荆州。

唯一的解释,就是刘备已经在汉中打得精疲力尽,毫无能力再来援救荆州。

经过一年多的休整之后,刘备才勉强调集了举国之兵,开始对孙吴的征伐。

史料记载,孙权得知刘备东伐,上书魏文帝曹丕,说刘备出动了四万人进攻东吴。

这个数据应该是确信的。

第一,一年的时间,刘备不可能在兵力上有很大的补充,主要还是汉中之战的主力部队,经过休整以后的势力。

第二,刘备集团内部,荆州人士很多,刘备已经江河日下,给孙权通风报信的人员不少。孙权的情报应该很准确。

第三,孙权并不敢扩大刘备的势力,以免导致曹丕趁机背后偷袭。

刘备具体的实力部属是:

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三万为先头部队,自己率领一万在后,后期赵云率领一万作为后续增援部队。

进入吴境之后,刘备派遣黄权带领部分兵力,驻扎江北,防御曹丕的进攻;派遣马良劝说五奚蛮族首领沙摩柯带领一万人加入。

夷陵之战被陆逊战败后,刘备只身逃回白帝,收集溃散的部众,加上后期赵云带来的增援兵力,一共两万人左右。

这就是,当时能够调集的所有人马,这部分兵力在刘备病逝后,也就留在了永安,防御东吴的入侵。

夷陵之战,不仅刘备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覆灭,而且将军冯习、张南、傅肜、马良、沙摩柯等战死,黄权投降曹魏,杜路、刘宁等投降孙吴。

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彻底崩溃。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不久后病逝。

夷陵之战是在汉中之战以后,蜀汉已经精疲力尽,而且又在襄樊之战后几乎崩溃的情况下,发动的自杀式的战役。夷陵一战彻底断送了蜀汉的命运,一蹶不振,在所难免。

尽管经过诸葛亮之后大约五年时间的调整,但蜀汉已经没有了任何对抗曹魏、东吴的实力。艰难维系着存在,灭亡是迟早的事,纵是智慧如神的诸葛亮也无力回天啦。


豹眼看历史


刘备为了关羽张飞报仇的目的,在他称帝以后,组织军队发动了一场对东吴的战争,其结果就是在和东吴陆逊的战斗中彻底的失败了,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所率领的部队被东吴消灭的几乎是损失殆尽,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以后就撒手人寰。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何却因此一蹶不振呢?

和《三国演义》里不同,真实的三国历史上各家的军队规模都不大,以决定三国鼎立局面的三次大战为例,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控制了河北四州,也不过“众十馀万”。在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军队要分守许昌、徐州等地,在官渡和袁绍对峙的直属部队“兵不满万”。

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在赤壁一线的部队不过七、八万,孙权命周瑜、程普各领万人,和刘备的两万部队汇合共同抵御。夷陵之战刘备动员了四、五万人,而陆逊也是带了五万大军来迎战,双方兵力总共不过十万。

我们还可以从蜀汉能动员的总兵力看一下五万人意味着什么。钟会、邓艾灭蜀以后,蜀汉投降时共有军队“带甲十万两千”,这之前钟会攻占阳平关和汉中消灭了部分蜀军,邓艾击败诸葛瞻消灭了部分蜀军,加起来的总和就是蜀汉能维持的军队规模。

但是这不意味这蜀军能出动十万以上的部队,在正常情况下,蜀汉各地都要有一定驻军,特别是汉中、永安、南中和成都。汉中除了被钟会消灭的蜀军外,还有乐城的王含所部和汉城的蒋斌所部各五千,这些都是留守汉中的部队,并不能机动。而诸葛瞻所带领的部队应该是原来的成都守军,平时也不能动用。实际上蜀汉能机动的部队,就是投降时姜维所带的四、五万人。

所以说,刘备在夷陵失败损失的部队虽然不过四、五万,但是已经差不多是蜀汉机动部队的所有力量,即使考虑到此时蜀汉国力比后来强,那么蜀汉的机动部队也起码可以说是损失了大半。而且此时的蜀军是刘备征战数十年所“纠合四方之精锐”,要靠益州一州之力来恢复是非常困难的。

这也就难怪刘备夷陵之败以后,先有汉嘉太守黄元造反,后有南中诸郡叛乱,诸葛亮要说“益州疲弊”了。也幸亏益州地势险要,加上诸葛亮在内政、军事上都有相当的能力,逐步挽回了蜀汉的颓势,不仅稳定了局面,还有能力实行北伐。换个能力差点的,估计蜀汉在夷陵之后不久就要灭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