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三国后期,蜀国真的没有可用的武将了吗?你怎么看?

首席铲史官


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指的就是王平,句扶,张翼,廖化。

王平为镇北大将军,守卫汉中,句扶为左将军,名位亚于王平,此外王平在北,马忠在南,邓芝在东,颇有威名,此三人为蜀中期三大将。

等到费祎被刺,姜维统领军事,以上将领皆己亡故,张翼,廖化后官至左右车骑将军,常随姜维北伐。

为什么现在都喜欢diss廖化,是嘲笑他没能力,还是嘲笑他年老?论年纪,张翼与廖化一般,却没人质疑他,论能力,两人齐名,皆是战场老油条,比只会吹牛的马谡强多了,都见证了蜀汉的兴衰荣辱。怎么廖化格外被人嘲。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顺便说一下,正史中廖化不是黄巾军,人家正儿八经襄阳沔南的豪族,初任关羽主簿,张翼则是很有名望的川蜀官宦子弟,刘备入汉中时以其为书佐,两个出场时间差不了几年。

说到武将,的确,蜀汉最后十年人才凋零,好似充门面的也只姜维,但廖化起码不是注水的,比起什么胡济,阎宇,还是要出色很多的。

说起后期人才,三国都很缺,因为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己过,再没有大战来历练人才,魏国有陈泰,邓艾,郭准,再次一级呢,断层了,当年曹氏名将如云,现今只余一帮饭桶,外姓五子良将,现在你再让他选,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其中陈泰郭准恐怕也就稍强于张翼廖化,可又没他俩能活。

吴国更惨,后期只有一个陆抗扯大旗,亡国之时,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全是渣渣!!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魏国无大将,钟会督三军","吴国无大将,旦夕已亡国"。这种事最怕对比。

况且《扫迷帚》老儒所讲全句"好,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怪极,怪极。"我反而看到了一丝对老将勇气的敬佩,可没强行泼脏水给廖化呀!!

蜀汉建国四十一年,张翼廖化却奉献了何止四十一载,蜀汉之亡,亡在国力,纵使黄泉之下,得见先主,刘备也只会一拜"两位老将军辛苦了!"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小白在此谢谢诸位了

小白又改名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不是蜀中无人,是“国家队”取材面太广。

三国的后期蜀汉对魏国的战争,基本上变成了四川重庆组队和整个北方联队在打架。

01.当时的北方队:魏国

在魏国中期以后,当年的“五子良将”已经先后离世或者老迈。但由于他们占领地域的广大,拥有人口的众多,以及多年的战争历练,魏军里还是有很多新人崛起。
在西北防线、东南防线上,魏国和蜀吴常年打架的将军中,比较杰出的人物,除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还有:郭淮、邓艾、钟会、夏侯渊、王凌、满宠、陈泰、郝昭、诸葛诞、母丘俭、王双等人。

另外,夏侯霸、文钦、文鸯后来虽然分别投靠蜀汉和东吴,但在此之前,他们也都是魏国的将军。

以上是五子良将一代之后,魏国名将的不完全名单,看上去并不很多。但事实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人口大量损失的汉末到三国时期,一个政权能集中到这么多军事人才,已经相当不容易。

02.当时的川渝联队:蜀国

而和“国家一队”曹魏相比,蜀汉在中后期,已经没有了“五虎上将”时的盛况,他们更像是一个地方联队。

但即使这样,在四川、重庆联队里,依然有不少可以称得上将星的人物。其中,降维是最杰出的一个,姜维之外,魏延、王平、向宠、马忠、廖化、张翼都是名将。

其余的将领如马岱、句扶、张嶷等人,其实也都是一般的才干,并不太具备统领大军独当一面的能力。

这一时期,在蜀国的班底中,实际只有班长姜维能和魏国的名将们较量,而且取得过不少胜利。后来虽然从曹魏内部投来了名将夏侯霸,但即使是夏侯霸,在魏国政权里,也只是一个准一流将领。

事实上,从将军数量和质量上比较,后期的蜀汉都不占优势。


03.蜀汉名将匮乏的本质原因

事实上,国土面积的有限,极大地限制了蜀汉的发展,在军事人才上也不例外。

这一点,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早有担忧: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诸葛亮上《后出师表》时,是在建兴六年,当时赵云等将领去世后,蜀汉已经感觉到人才的匮乏,难以弥补将领的缺口。

而诸葛亮也道出了他们以前人才充足的原因:当年刘备们在全国各地闯荡时,他们用几十年时间聚集来,各地的精英力量,才成就了蜀汉的家底。

而蜀汉长期局限在四川一带,因为老将流失形成的人才缺口,长期得不到补充。

04.九伐中原的悲壮

很明显,后来的蜀汉核心地区只剩下了四川、重庆一带,已经不可能产出太多人了。而且,当时的四川、重庆,在国家中的地位还远不如现在这么重要。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手里的牌面已经不如当年的刘备;而姜维手里的牌面,又不如了当年的诸葛亮。

当廖化老将军当先锋的时候,也是蜀国的悲凉。当姜维们九伐中原,就像是今天用四川重庆联队硬干国家一队,凸显的是精卫补天式的悲壮!


历史迷猴神通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早就已经广泛流传。不少人一直都认为这句话是蜀汉政权后期人才缺乏的真实写照,那么这句话真的能反映蜀汉后期没有可以的武将吗?我觉得其实也不完全这样!



廖化其人真的是无名小辈吗!如果把时针拨回到刘备称王时代的话,廖化应该算是无名小辈!当时刘备集团确实人才济济,文武官员达到了顶峰。那时候的廖化只是关羽手下一名普通的副将。廖化也没有本事突破孙权的包围圈,前往上庸请求援兵。襄樊之战中廖化的命运和其他将领一样被孙权俘虏。廖化被俘虏之后一心想着如何逃回刘备身边。最终廖化想到的了用装死的方式逃回了刘备身边。当时的廖化有一个优点,他的年龄比较小。廖化逃回蜀汉以后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重用。诸葛亮北伐时期,廖化算是诸葛亮手下可以依靠的武将。诸葛亮去世之后,廖化依然是蜀汉重要的将领,并且官至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姜维北伐时期,廖化已经成为姜维手下最有资历的将军。随着战争的历练与时间的积累,廖化已经成为蜀汉阵营中最重要的将军。廖化也成为三国后期将军中,无数不多经历东汉割据时期的将军。汉末割据时期,三方将领人才济济。当时的廖化确实没有资格当“先锋”,而到了蜀汉后期昔日的大将都先后去世,昨日的“小辈”却已经却可以充当国家栋梁。所以的觉得这句话也不一定全是否定廖化,也可能有“媳妇熬成婆”的意思。



从人才数量和质量上说,蜀汉确实是人才匮乏。

如果从魏蜀吴三国的实力来看的话,蜀汉的实力最弱小。蜀汉灭亡之时只有28万户,人口才只有94万。孙吴拥有52万户,人口230万。曹魏拥有103万户,人口443万。人口数量远远少于曹魏和孙吴,所以蜀汉人才凋零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蜀汉后期,人才、军队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蜀汉前期人才大多不是益州本地人,而是刘备带过来的荆州集团势力。刘备失去荆州之后便失去了重要人才供应地,也是蜀汉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蜀汉文武官员的二代成色相对较弱。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非常勇猛,但是子嗣却非常少,他们的子孙后代也都是德大于才。诸葛亮文武双全,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品格没得说,能力也只能说一般。马超、庞统、法正、黄忠等人要吗没有后代,要吗后代根本不值得一提。相比较于蜀汉,曹魏和孙吴的“二代”则好优秀很多,数量也相对较多,如陆逊之子陆抗、诸葛瑾之子诸葛恪等人。蜀汉政权其实算是“外来势力”建立的政权,益州集团、东州集团并不十分认可蜀汉政权。益州集团许多官员并不是真心为蜀汉效力,魏国大军压境的时候,益州集团率先提出了投降的建议。大量益州本地人不认可蜀汉政权,也是蜀汉人才人才匮乏的原因。所以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以看出蜀汉可用的武将确实不多。



蜀中多才俊,只不过缺少一双发现才俊的眼睛。蜀汉政权三个时期主事人的识人眼光是越来越差。刘备的识人之能绝对是上乘,所以刘备时期蜀汉集团人才济济。不少小将经过刘备的提拔成为能够成为镇守一方的栋梁之才。比如刘备提拔了魏延,魏延完美地完成了镇守汉中的任务,也成为诸葛亮时期最优秀的武将。刘备兵败夷陵之后,第一次见到马忠便认定马忠可堪大任,马忠也成为可以镇守一方的大将。诸葛亮提拔人才的能力比不上刘备,但是诸葛亮重用人才的能力非同一般。所以诸葛亮只提拔了姜维等少数几个人才,刘备提拔的人才也都能人尽其用。诸葛亮去世之后,尤其是黄皓擅权之后,蜀汉几乎没有提拔出什么人才,直接导致蜀汉出现人才断层。



其实当时蜀汉并不是完全没有人才可用,只不过一些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重用或者被打压而已。比如蜀汉灭亡之时曾经有一个名叫罗宪的将军,只用两千老弱便阻挡了孙吴几万大军的进攻,可以堪称是古代版的“喋血孤城”。这样一位人才却没有受到重用,最后只被调到东部边疆。如果罗宪能够受到重用,把罗宪摆在江油或者绵竹也许就不会有邓艾什么事。当时被打压的人才何止罗宪一人。

蜀汉政权新的武将没有涌现出来,只能依靠老将领。老将领又逐渐老去,自然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情况。


依稀说史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其实是后人对蜀汉后期在军事上人才匮乏这一现状的调侃。

实则当然廖化也不是庸才,只是到了蜀汉后期,廖化作为一个要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七旬老将却还被派去阵前当先锋,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

看看蜀汉的这些将领,五虎上将之二的关羽和黄忠都死于公元220年,张飞死于221年,马超死于222年,赵云死于229年,而作为蜀汉中期砥柱的魏延死于234年。

到了后期,虽然按《三国志·蜀志第十三·之王平传》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中记载:‘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也就是说,后期的蜀汉有点名气的将领有四个:王平、句扶、张翼、廖化。

然而,王平死于248年,句扶死于249年。

只有一个张翼与廖化撑过了蜀汉灭亡,死于264年。

从前往后看,不管是将领的人数还是能力,滑坡都非常严重。

廖化并不是没有能力,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在关羽帐下当上了主簿,可以说是年轻有为,但是在统兵打仗方面,显然远远不及当时光芒四射的五虎上将以及之后的魏延等人。

那么,为什么蜀汉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这么严重呢?

在这方面,很多人归因于蜀汉延续了东汉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

我认为不然。

从三国时期名将们的出身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还是刘备旗下的“五虎上将”抑或是孙吴门下的潘璋等将领,出身如何并不重要,一切还是要在战场上见真章。

如果说文官还可能受限于门第或关系网的话,那么武将在这方面显然受到的辖制要小得多。

那么,蜀汉人才江河日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1、丢了荆州,丢了靠近中原文明中心区的地盘,仅剩下一个在当时还算蛮荒之地的川蜀。

我以前做过一个分析,当时三国最大的人才库是在河南颍川,曹操占据了颍川所在的豫州可以说占了最大的便宜,也为曹操的崛起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而颍川辐射范围内的荆州以及横跨豫、徐几州的安徽,分别成了蜀汉和孙吴的人才库,蜀汉接连几任的丞相包括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全都出身于荆州,而孙吴的周瑜、鲁肃、陆逊等人则全都出身于安徽。

一个地方要出人才,要涌现许多的杰出人才,是需要底蕴的。

蜀汉占据的川蜀当年还没有这个底蕴。

这也是无可奈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而且人才的流动也有虹吸现象,越多人才的地方越吸引人才,越吸引人才的地方发展的就会越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

2、就是人口。

人口越多越容易出现人才,三国中人口最多的就是曹魏政权,人口最少的就是蜀汉。

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蜀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28万户,94万人;同年魏国有52万户,440万人。吴国在280年幼52万户,230万人。

这也是蜀汉人才匮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过蜀汉人口少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三国里以它所占的地盘最小。即便诸葛亮时期内政发展得不错,对此也是无济于事。

其他的原因,比如蜀汉内部存在的本土势力与外来势力的争权夺利,或者主政者刘禅称不上英明,也是造成蜀汉人才匮乏的原因,但我认为,相比较而言,这些原因并不是最重要的。


闲话说历史


说实话,要是蜀国五虎将他们都还年轻,还活着,诸葛亮可能就在北伐的时候不会过得那么辛苦。诸葛亮真的是没有人可以用了,出国五虎将已经死了,年轻一代的蜀国武将关兴和张苞也死了,现在就剩下他一个人在苦苦的坚持中,唯一能够看得上的就只有魏延,还有廖化,不过魏延还要待在诸葛亮身边保护他。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并不是讲的廖化有多么厉害,而是蜀国真的是没有什么人可以用了。廖化这个人也是看惯了所有的事情,从那个黄巾之乱,然后导致三国的一系列事情,最后蜀国的灭亡,廖化也是看到了。他才是蜀国真正经历最多的人,可惜却无能够改变历史,最后在哀叹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诸葛亮也是非常无奈的,他只能够选择一些稳重的老人,而年轻人没有什么厉害的。

当年蜀国五虎将在的时候,蜀国想打哪一个国家就打哪一个国家,不断的在扩张地盘是三国中扩张速度最快国家。当时的军事实力处于蜀国的巅峰时期,刘备也不需要做什么,反正人才是数不胜数。刘备最大的作用就是发现了这些人才,并重用他们。想当年刘备也只是一个卖草席的人,他是一步又一步的发现了很多人才,首先是关羽张飞,然后赵云诸葛亮,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才构成了蜀国那个庞大的阵容。

可是关羽死后,刘备要为关羽报仇,张飞也因为报仇也死了,都被带领的几十万大军被一把火全部给烧没了,黄忠也战死在沙场,马超病逝了。最后就只剩下赵云一个人了,但是赵云也在北伐中去世。我5虎将都已经死了,这可是蜀国所有的大将,剩下的人都不怎么厉害。



而这个时候就只剩下魏延廖化王平等人。魏延要辅佐诸葛亮,不能够离开诸葛亮,而王平是一个年轻人,大家不知道他的军事实力到底是有多强,唯一能够信任的就只有量化了。本来诸葛亮还想让关兴张苞慢慢培养起来,结果这两个最重要的年轻人居然在北伐的途中死掉了。当时就让诸葛亮哭得要死,可是也没办法。

廖化其实也是非常厉害的,只不过他表现的比较少,风头都被蜀国五虎将压制住了。

当年蜀国五虎将可是三国中最厉害的一流大将,虽然廖化不能跟我和他们相比,但是军事实力也是非常强大的。廖化可是经过了无数次战役,能够在战场上生存下来,岂能是普通人?从黄巾之乱,再到关羽的死亡,刘备的讨伐东吴战争,廖化虽然表现的没有多少,就是因为蜀国五虎将压住了他的风头。他现在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也就站了出来。

本来廖化想要跟着关羽。最开始的时候的廖化,首先是遇到了关羽。那个时候廖化是在一个小山头当上了山大王,不小心抢走了刘备的女人,而关羽就追赶了上来,那话听说是刘备的女人之后杀掉了自己的兄弟,想要跟随着关羽。但是关羽看他是一个落草为寇的人,于是就不想要和他待在一起。



后来刘备收留了他,他慢慢的跟着关羽。有关羽在的话,他怎么可能有表现的机会呢?在关羽的后期,关羽可是无人能敌,打了曹操都快要迁都了,当时可是威震华夏。可惜好景不长,曹操和孙权联合起来,最终是打败了关羽。廖化就是出去报信,结果来晚了,关羽最后也是没有救得出来。廖化从当时孙权的层层包围中能够突破出来,说明廖化武功也是非常强大的。

廖化也是一个可怜人,他看惯了所有的事情,却无能改变。

说起廖化的人生,真的是非常可怜,他经历的事情可是横贯了三国所有的事情。在他死的时候90多岁了,比司马懿还活得很长。当年黄巾之乱还是一个年轻人想要在乱世之中建立大业,结果失败之后落草为寇,然后转转到刘备那里。因为打算在这里安稳的度过一生,可惜的是蜀国也灭亡了。

蜀国灭亡的时候,要快被捉住了,那个时候90多岁。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居然要受到如此虐待,真的是惨不忍睹啊。

你们认为廖化到底是有多么不幸,欢迎在下面评论。


史研三国


都知道三国时期的蜀国,猛将如云,大家应该都知道关羽、张飞、赵云等等都是蜀国的猛将。但为什么到三国末期蜀国却再也没有可用的名将或武将。

第一是蜀国的地理位置,没有魏国和吴国的好,地里位置的关系导致没有后续人口的增加。老辈名将死的死、老的老。新的将领也没有提拔出来。

第二就是不会提拔人才,无论是刘备还是刘禅都是不会提拔人才,刘备在位的时候还好一点,等到刘禅继位之后,整个蜀国就没有什么人才出现过,刘禅在自己掌管蜀国的时间里,就没有过什么样的作为。

自己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刘备巅峰时的状态只有五虎将和一个魏延。其他的人根本无法与曹魏东吴的人才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五虎将也是先后的去世。导致末期无将可用的局面。



家居风水师


刘备识才,命太短,孔明太自私,好强,刘备顾全孔明面子,后少才用谋士,党,政,军,农,孔明基本全管,已给后期亡国留伏笔,孔明虽无二心,才高八斗,不会分担责任出去。😂一人全管,不累死,也被气死,一部分人表面服心不服他也,一部分看到孔明刘备红人,有才也不敢露也,后期能孔明领导的还会出人才,那就怪了,孔明光环之下,不可出人才,全是跟屁虫。成也萧和,败也萧和,孔明成就刘备,败也孔明。😂😃😃😃关羽真心服孔明,不会死,关羽不死,张飞不会,刘备不会死,😃😃😂😜刘备死后,孔明基本无将可用,除了刘备老部下,也无谋士可用,三人行,必有我师,孔明太自大,没刘备,管理不了天下,没主管理之才,只有,只有辅助明主之能。


千玄


中国有一句尽人皆知的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比喻办事缺乏好手,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一句话盖棺论定,把廖化说成了一钱不值的平庸之辈:廖化这个人能力一般般,纯属“矬子里面拔将军”,任用他当先锋是没办法的办法。实际情况是这个样子吗?陈寿的《三国志》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廖化不但不象成语中说的那样窝囊,而且他“高调精彩亮相,武艺无比高强,也曾千里走单骑,差点活捉司马懿”,是一位叱咤疆场的三国英雄。

廖化(?-264年),本名淳,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时蜀汉将领。

廖化登场的时候,他只是小小的山贼,和杜远落草为寇打家劫舍。有一天,同伴劫持了两个美丽的小妇人想和他分享,细问发现是刘皇叔的妻子。廖化认为,做山贼是没有前途的,于是杀掉了不听阻劝的同伴杜远,下山向关二爷邀功,他只是希望能在大名鼎鼎的偶像关二爷手下建功立业。

但他只是一个无名的小毛贼啊,二爷路上收山贼,传出去不好听吧?所以断然拒绝了他。但是关二爷却收了黄巾贼周仓。后来刘备进益州,廖化也进入了蜀汉大营,被刘备任命助关羽守荆州。到这里,廖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就是投奔到关羽麾下。

关羽攻襄阳,廖化一马当先、奋勇杀敌。关羽兵败,他前往上庸求救,面对刘封无动于衷见死不救,他“叩头出血、大恸告求”。无济于事,大骂出城,只身前往成都。可惜事情发展的太快,关羽父子被斩首。伐吴期间,他跟随刘备征讨东吴,渴望给关羽报仇,结果一败涂地。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决祁山,廖化以副将的身份参战,遇曹真的副将秦良,“秦良死战,被廖化一刀斩于马下”。姜维与邓艾对决祁山,令“廖化、张翼为左右先锋”,“邓艾催督先锋郑伦来袭山后。伦刚转过山角,忽然一声炮响,鼓角喧天,伏兵杀出,为首大将,乃廖化也。二人未及答话,两马交处,被廖化一刀,斩郑伦于马下。”郑伦是智谋有如诸葛亮的魏国大将邓艾的先锋官,武艺不会稀松平常。据史书记载,公元238年,廖化还曾击破魏国南安太守游奕,射杀广魏太守王赟。

后主刘禅登基,廖化为飞卫将军,跟随诸葛亮北伐。曾杀败司马懿,夺得其金盔,获大功。诸葛亮死后跟随姜维北伐,数次任先锋。这个时候,廖化沉寂许久的胸膛中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热血又一次沸腾了起来,这个时候他已经快70岁了。可是姜维终究无法逆天,蜀汉也只是苟延残喘了几年就被邓艾钟会强推。想要诈降的姜维也功亏一篑,廖化在被押送到洛阳的途中因忧而死。

他见证了关羽败走麦城的寂寞如雪;他见证了刘备托孤白帝城的含恨而终;他见证了诸葛亮五丈原的秋风萧瑟;他见证了姜维在听闻未战而先降的后主时的无可奈何。他见证了很多人,许许多多当时的上将、君主,从他们的踌躇满志,到最后的遗恨而终。甚至他见证了魏蜀吴,从建立到衰落。

而他自己,从一个黄巾贼,变成了先锋,变成了飞卫将军,变成了车骑将军,最终抑郁而死。“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每每看到这句话,都非常心痛。他活了80岁,活过了整个三国,他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三国英雄。他不是三国时代最勇猛的战将,却是这个时代兴衰的见证人。


回望历史的青年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是演义对三国后期蜀汉人才短缺的一种写照,然而,正史之中,蜀汉后期长期以来,也没有多少独当一面,力揽狂澜的名将,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蜀中无大将,在我们普遍认为造成这个原因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刘禅的昏晕无能,另一个是蜀国的地理位置关系。刘禅的昏晕无能,主要表现在与不善于提拔或选用蜀汉的人才,尤其是在诸葛亮死后,没有多大作为,而诸葛亮执政期间,也存在一定的责任。蜀汉的地理位置偏西南,仅占据一州之地,人口以及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不及中原和江东。除此之外,再加上,襄樊之战,荆州丢失,章武二年,刘备彝陵战败,蜀汉不仅折损了数万精兵,同时还折损了黄权、马良、傅彤、程畿、冯习、张南、杜路、刘宁等将领,可谓伤筋动骨。接着,骠骑将军马超、赵云又相继而逝,蜀国武将缺乏危机更是雪上加霜。

其实,蜀汉无大将的局面在刘备时期就已经有非常明显了,早期(在去新野以前)刘备的人才主要靠两方面,一是武将自己的投靠,像关羽、张飞、赵云、陈到;另一个则是吸收其他势力的人才,在这方面初期主要是陶谦的人才,如糜芳等。刘备主要在荆州打拼,在这段期间,刘备基本上得到了在荆州豪族的支持与肯定,于是很多豪族人事参加,比如魏延、黄忠、霍峻、张南、傅肜等。入川之后,刘备得到了刘璋的绝大多数将领投靠,比如李严,黄权、李恢、吴壹、张冀等。刘备势力进入一个鼎盛时期。然而你会发现,刘备得到这些武将人才,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甚至堪称名将的,寥寥数人,除了刘备汉中称王的时候,拜封的四大将军: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除此之外,就赵云和魏延,还算一大将才,其他的就根本无法跟曹操和孙权手下名将相比。 刘备称帝前后,关羽和张飞,马超,黄忠,都相继死去,刘备留给刘禅的大将,基本没有了。

蜀汉中期除了赵云和魏延,基本就没有其他名将。造成这一系列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蜀汉的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是继承了东汉末年那一套: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是以这个人是否行孝廉洁作为是否任用的标准。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蜀汉诸葛亮执政期间,人才大多是采用了征辟制,察举制获得。然而这种选官制度,一般认为,宗族乡党的批评是汉朝选举的唯一凭据,失去了这一环节,选举就无法进行;而乡里舆论是受到豪族左右的,他们在出仕州郡上拥有优先权,郡县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其垄断的;相应的孝廉的选举也就被豪族所垄断。世家大族势力的渗透,构成了汉末官吏政治的突出特点。比如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几乎导致曹魏的官吏被士族霸占。


历史三国迷


蜀国后期廖化估计应该100岁有多了!他能做先锋?三国演义胡乱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