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是一部经典历史剧,剧中邬思道分析的很透彻!康熙帝王心术和权谋之道!

十四阿哥为接班人?康熙心中的接班人已定,保护真正接班人的“替身”。八爷党坑人的手段康熙心知肚明,前太子就是一个活生生例子,不愿让雍正也倒在暗箭之下。以保荐十四阿哥任大将军王,来进一步考察雍正是否有人君之器。

壮大八爷党的势力?分化瓦解八爷党,消弱其在京城的势力。十四阿哥乃武力蛮人,单独难以成事,可是有他在八爷党里面,有文有武对政权交接危害太大。

十四阿哥做大将军王合适吗?十三阿哥关在宗人府,又与蒙古王公有亲属关系,不是大将军王合适的人选。西北打仗打的是钱粮,八阿哥兼管户部管钱粮,非其党羽去西北必败,十四阿哥是八爷党成员,八爷会相对会支持的。十四阿哥有带兵能力,能够胜任大将军王。

十四阿哥统领十万大军威胁雍正即位?雍正推荐年羹尧任陕甘总督,为十四阿哥提供粮饷,掐住了大军的“咽喉“,扼守大军回师的关隘,十万大军难成大患。雍正的意图,康熙当然明白,核准了雍正的奏请。

后续,为完成顺利交接,安排隆科多保管传位诏书,张廷玉监督隆科多。贬谪张廷玉、马齐待雍正启用,防止他们战队失误雍正损失能臣。留下传位诏书,召王爷们进御前,由张廷玉、隆科多当众宣读,把权力的顺利交接到雍正的手中。


物语影视


果然,大家对这件事还是有很大的疑惑,是啊,在夺嫡关键时刻,康熙帝为什么要指派老十四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

毕竟在当时所有人看来,此举就如同把老十四胤禵定为了储君人选,难道康熙帝就不怕给下一任君主留下祸害?

直到康熙帝驾崩之时,他也没有讲出选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将军的原因,但不妨碍我们来推一推他的真实意图!

一、

《雍正王朝》整部剧的主线就是围绕着钱展开的,同时前半部又夹杂着九子夺嫡的剧情。等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整个夺嫡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谓九子夺嫡,实际上等时间的车轮走到这里的时候,已有三人退出了竞争:

老大胤禔是最早退出的,倒不是说他实力不行,而是智商不足,玩什么魇镇,最终被康熙帝大骂蠢猪,被永久圈禁;老三胤祉是第二个退出的,虽然他也努力地讨好康熙帝,可实力确实较弱,因跟老大胤禔互掐,被康熙帝骂书都读到了狗肚子里去;再就是太子胤礽,本来他安安稳稳地做太子,行光明正大之事便不会出问题,偏偏他也学习其他兄弟争宠,最终两次被废。

剩下的几位皇子,真正能竞争皇位的,只剩下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

实际上在上次复立太子胤礽时,康熙帝就陷入了深思,因为他见识到了老八胤禩裹挟百官的实力。复立了太子胤礽,也仅仅作为挡箭牌使用,也就是这个时候,老十四胤禵发现了机遇,勇于蹦出来跟老十三胤祥干了一架。

关于老十四胤禵蹦出来打架之事,其实他也是出于恐惧,不得不蹦出来破局:

当初为什么要废太子胤礽,导火索就是因为他“发兵”包围了八大山庄,而老十四胤禵心中明白,这份太子手谕是假的。

不仅是假的,他还是模仿的老十三胤祥的笔迹写的,这样就把嫌疑指向了两个人,一个是老十三,一个是太子。可是老十三胤祥被康熙帝以爱自己的孩子为由放了出来,太子胤礽又再次被复立,也就证明,这俩人的嫌疑已经被消除,他俩被消除了,康熙帝又不傻,咋办?

此时的老十四胤禵必须要给自己洗脱嫌疑,而洗脱嫌疑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屎盆子往老八胤禩头上扣,给众人造成一种这都是老八胤禩指使的错觉。

二、

所以,大家看当时整个打架的过程,老十四胤禵是替老八胤禩出头,结果大家都看热闹,只有老八胤禩急着要拉开双方。

更重要的是后面老十四胤禵跟康熙帝的争辩:

“皇阿玛,你当时不是也说过,江湖术士的话,有时候也能代表民意吗?”

康熙帝说这句话的时候,老十四胤禵可不在场哦,那么谁把这话传给他的呢?除了老八胤禩,还能有谁?

这句话,就是把老八胤禩按在火里烤啊,关键是还挑不出什么毛病,面对康熙帝的愤怒,他不惜说出这话:

“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

当然,他成功地激起了康熙帝的愤怒,最终康熙帝举剑要砍,老四胤禛来了个空手接白刃……

但是,不得不说老十四胤禵走了一步险招,把自己说成了光明正大之人。变成了对某人有意见,或者看不惯某事,会直接说出来,甚至是面对皇帝,也是“诤子”,既然是一个光明磊落,敢作敢为之人,当然不会做出伪造太子手谕之事啊!

不得不说,老十四胤禵能入了康熙帝法眼,跟这件事关系非常之大。事后,康熙帝不仅没有处罚老十四胤禵,还给了他兵部的差事,并把乌雅氏升了皇贵妃。

这也说明,康熙帝已经忌惮八爷党的势力了,而且也发现大家根本不把太子胤礽放在眼里。也就说明,从这时起,康熙帝就开始瓦解八爷党联盟,同时,着手考虑储君人选。

不要觉得,康熙帝就被老十四胤禵给忽悠住了,如果这点小伎俩他都看不出来,他也就妄称康熙大帝了。关于他为什么不处罚老十四胤禵,反而给他升官,我们之前讲过多次,这里略过,回到我们的题目。

三、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来看老十四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之事:

之所以要选一位皇子出任抚远大将军,就像邬思道分析的那样,传尔丹兵败不是偶然,是必然!一方面供应粮草的户部是老八胤禩管辖,不及时供应粮草。兵部又是老十四胤禵管辖,一个劲地催传尔丹出兵,结果传尔丹孤注一掷,冒进,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对于康熙帝来讲,他不傻,当然也明白这里面的道道儿,此时的康熙帝身体已经不适,不然的话,说不定他就御驾亲征了。

其实根本不用选,在康熙帝心中只有一个人能胜任,他就是老十四胤禵:

1、能带兵打仗的将领很多,但是在当时兵部和户部被八爷党控制下,谁去都避免不了败仗。如果让八爷党的人去带兵,风险太大,很难保证储君顺利即位。思前考后,皇子中老十三胤祥被圈禁,只剩下老十四胤禵能带兵,毕竟大敌当前,打胜仗最关键。

2、此时的康熙帝年岁已高,在当前的局势下,他已经基本确定了老四胤禛为接班人。如果老十四胤禵仍然在京城,同样风险太大!试想一下,如果老十四胤禵在,刚放出的老十三胤祥真的能顺利接管丰台大营吗?

3、再有便是进一步分化八爷党,实际上从复立太子事件之后,八爷党就已经不稳固了。那次把乌雅氏封为皇贵妃,就等于宣布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夺嫡希望最大。再加上抚远大将军给老十四胤禵,还传播出,谁当大将军谁就是储君的言论。以此成功地转移火力,使得老八和老十四互掐,而老四韬光养晦。

4、当然,此举也是对老四胤禛的考验,让众人举荐大将军,就是看大家有没有大局观。而朝堂之上,老九和老十的吃相相当难看,举荐什么老八胤禩出任大将军,连废太子的老师王琛都看不过去了,举荐废太子来恶心他们。反观老四胤禛,一切为江山社稷着想,不惜举荐八爷党的人为大将军,这才是帝王胸怀。

四、

事实上康熙帝此举非常巧妙,老四胤禛紧随圣意,暗地里安插年羹尧、李卫去遏制老十四胤禵。老八胤禩等人也识破了康熙帝的用意,不仅在老十四胤禵身边安插了奸细,还一个劲地催他别打胜仗。

但是老十四胤禵不这么认为啊,他觉得老八胤禩那是嫉妒他,当初举荐大将军王的时候,他们就没把自己放在眼中。

康熙帝也是故意的,说了这么句话:

“朕决定从皇子中择一贤者代朕出征,封为大将军王。”

看了没,明明知道号称贤王的就是老八胤禩,偏偏讲自己要选一位贤者出任大将军王。这也就有了老八胤禩假惺惺地对老十四胤禵讲,要举荐他当大将军王,实际上这是笑里藏刀,老十四胤禵并没中计:

“八哥,无论年资还是德望,十四弟都不及你一分,你这样说便是怀疑我,我愿歃血为盟以明心志。”

但心里肯定不服啊,为了防止老十四胤禵被人举荐,老九胤禟甚至先人一步堵上老十四胤禵的嘴:

“回皇阿玛,胤禵现管着兵部,儿臣以为应听听他的见解。”

举荐,只能举荐别人,哪有自荐一说,不然,表现地也太过了,只要没有人举荐老十四胤禵,那么老八胤禩就成了唯一人选。可惜康熙帝不傻,一眼就识破了,马上堵上了:

“是呀,胤禵是管兵部,但朕现在想听听你的见解。”

这也等于进一步离间了老十四胤禵跟八爷党的关系!

最终,康熙帝的选择是正确的,老十四胤禵急于表现自己,一上任就连打胜仗。更是在康熙帝寿辰之际送上大获全胜的大礼,暂时解决了边境大患,这也成为了老十四胤禵的鼎盛时刻……

直到雍正帝都即位了,老十四胤禵仍然坚定地认为皇位是自己的,真是被人卖了还傻呵呵地数钱呢,变着法儿坑儿子的,也就康熙帝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雍正王朝最后一次较量应该就是大将军王事件了,也是八爷党和四爷党的最后一次较量。

为何这么说呢?康熙一开始其实就没有让十四阿哥当储君的意思,因为十四阿哥缺点太明显。

简单来说十四阿哥同大阿哥其实就是一类人,这类人过分的相信武力,相信军功。

他们不明白朝堂上是看不见的明枪暗箭,更不明白用人之道,这类人当上皇帝,缺点是非常要命的。


因为对于一个朝廷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帝王的独断朝纲,真正重要的是用人之道。

所谓权谋其实就是用人,而十四阿哥虽然有军事才能,可是无容人之量。

这样的人能担得起一个急需改革的国家吗?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康熙当年一定是没有立十四阿哥的意思。

立八阿哥都强过于十四阿哥,因为八阿哥没有太大的缺点和优点,当个守成之君还是可以。



而康熙之所以让十四阿哥当大将军王,就是为了四阿哥顺利即位,因为此举可以让所有人的矛头都指向十四阿哥。

如此一来,四阿哥在朝中反而是少了危险,同时康熙此举也是深谋远虑,因为他笃定十四阿哥不敢造反。


为什么呢?这还是因为康熙太了解十四阿哥了,他性格乖戾,当年羹尧控制其粮草之后,他没有破釜沉舟的魄力。

加之十四阿哥是个不错的将军,所以康熙让其当大将军王,一点都不奇怪,反而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小司马迁论史



这个之前宋安之在雍正王朝系列中分析过,今天再来大概说说。

康熙任命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原因在于西北传尔丹兵败,六万大军全军覆没,背后是因为八爷党在使绊子,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康熙只能选择八爷党中的老十四来担任大将军王,前往西北平定叛乱,最起码不用害怕背后有自己人捅刀子。

当然年老的康熙虽然对自己的儿子们仁慈的近乎没有底线,但并非是老糊涂了。他任命老十四为大将军王,也是顺势而为之下的一个聪明决定,就是这个大将军王在当时朝野中成为象征“储君”之意的位置。

康熙后来传位于老四,为什么会弄这么一出呢?

就是想制造这个假象,让所有人以为大将军王就等于是储君,在皇位的诱惑下,老八和老十四自然是反目成仇了。

这样一来康熙最起码分化了八爷党,老十四虽然身为大将军王手握重兵,但老四一党的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自然死死的将其牵制住。

当然更关键的是八爷党的分化不在于老八和老十四的反目成仇,而是老十四远在西北,更有着年羹尧牵制。所以康熙驾崩的时候,老四只需要面对老八这个对手了,像老九和老十根本不足为惧,如果老十四当时也在京城,那么老四同时面对老八和老十四,那么就更危险了。

所以说康熙的方法还是很高明的!不只是顺势而为,而且还就势给老四顺利继位进行了铺路!


宋安之


康熙认为老十四去了,即便引兵于外对于政局也掀不起大风浪,朝内有康熙自己,老八,老四,搞政治斗争老十四没戏;粮食在年羹尧手里,也就是在老四和康熙自己手里。但是康熙想测试老四的心胸是不是真正以国家大局为重。而更加搞清了老八的真面目,尤其是死鹰事件。这时,即便康熙死了也瞑目了。


浩浩和汤汤


《雍正王朝》中,康熙派遣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带领十万大军前往西北平定叛乱,可谓是下了一手“一箭三雕”的大棋,体现的是康熙超凡的帝王心术,让人深感佩服。


康熙大限将至,此时此刻,绝不能再出现能够左右朝局和夺嫡形势的重臣。

历史上的康熙就是一个将兵权牢牢控制在爱新觉罗家族手中的皇帝,除了收付台湾时启用施琅外,平定三藩倚重的是自己的两个哥哥,裕亲王福全和康亲王杰书,征讨噶尔丹,不是康熙带兵御驾亲征,就是由福全带兵出征,始终将兵权掌握在皇家手中。《雍正王朝》西北叛乱,康熙指明了要找一名皇子出任大将军王,带领十万大军出征,也是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军权不能旁落。

而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康熙已经六十多岁,不得不考虑到接班人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安排外臣或者再安排其他的宗室成员带兵,手握重兵,大权在握,必然引得众位皇子的极力争夺,特别是八爷党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拉拢,如果不是八爷党的人,或者不能为八爷党所用,那么结局一定就和传尔丹一样,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这些都是康熙所不希望看到的,特别是信任的大将军成为左右朝局和夺嫡形势的重要力量,那时,整个局面也会使得康熙无法控制。

而在阿哥们当众,能带兵打仗的只有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这个时候大阿哥和十三阿哥都被圈禁了起来,十四阿哥也就成为了唯一适合的人选。


这也是康熙对于八爷党内部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分化瓦解。

八阿哥胤禩,是何等聪明的人,康熙刚说出自己想要从皇子中择一人带兵出征,立马就想到了谁是大将军王谁就是康熙的继位人,而这一点康熙不可能不想到八阿哥的前面,而康熙这样做了,就是为了从内部瓦解掉八爷党。

八阿哥的皇帝梦虽然受到了康熙无情打压,但是却一直不肯放弃,康熙也就这样欲擒故纵的保留着八阿哥的爵位和差事,同时也在重用十四爷,这次西北战事,启用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为的也是继续增加八爷党内部的猜忌,从内部将八爷党瓦解,削弱八爷党的力量。从这一点上来说,康熙是成功的,八阿哥让鄂伦岱监视十四阿哥,但是鄂伦岱反被十四阿哥策反,而八阿哥一众又调换十四阿哥的礼物陷害十四阿哥,这都说明了,康熙这样的安排,让八爷党内部出现了矛盾与内耗,也是极大的削弱了八爷党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雍正的顺利登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康熙让十四阿哥担任大将军王,也是将十四阿哥调离京城,削弱八爷党在京城势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对于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把控能力,这样九门提督隆科多的重要地位就能体现出来,康熙控制隆科多相对容易,因而也能更好维持京城的安稳,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康熙也是通过这次推举大将军王,来对雍正进行考察。

康熙临终前对雍正说:“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康熙之所以这样说,正是因为这些都是康熙所担心和顾虑的。

“九子夺嫡”让康熙的儿子们打做一团,关系势同水火,一方上台,其余众人难免会受到清算,这些都是康熙多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想让发生的,他希望的是一个能有包容心的新皇帝上台,这样不仅能让阿哥们人尽其用,有利于朝廷,也不至于兄弟阋墙,骨肉自相残杀。

而雍正在康熙面前举荐了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不仅赢得了康熙的赞赏,更是赢得了康熙的信任,也让康熙放下心来。推举大将军王,是康熙考察雍正以及其他皇子的最后一道题目,目的就是要看看皇子们有没有人君的气宇,能不能包容兄弟和臣下,而此时的雍正,交给了康熙最为满意的答卷,康熙也就此最终决定将大位传给雍正。


雍亲王府


相信看过《雍正王朝》的观众都有自己的一些见解,那么小妹来谈谈对于“康熙任命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一事的理解。

首先,雍正继位以后,作为总理王大臣的八王爷胤禩说过一句:“军政大事不是民政,做错了是不可能重来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支训练良好的部队是需要很多时间,更需要大量的金钱。毕竟枪炮一响,黄金万两呀。



清朝情况本身就很特殊,本身就是强行趁乱夺取了中原政权。朝廷十几万的大军可是相当重要军事力量,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比康熙的儿子都要重要。毕竟康熙有那么多的儿子。可是如果朝廷的十几万战败了,朝廷西北形势便万分危急,更有可能危及朝廷的存亡。加上这是康熙晚年,国库空虚,吏治腐败,朝廷要是有这场大败仗,可是雪上加霜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康熙非要找一个会打仗的人去做抚远大将军的缘故。


那么,为什么邬先生能够料到康熙一定会选择十四阿哥?因为在几个皇子之中,只有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是能够带兵打仗的。由于目前十三阿哥被圈禁在宗人府,而且十三阿哥和当时的叛军还有些联系,所以十四阿哥明显是最适合的人。至于诸子夺嫡,康熙只要活着,他这皇子是做不了什么的,毕竟康熙还是能够牢牢控制朝政的。所以,康熙这样做会觉得安心!


有句话说得好,屁股有时候能够决定脑袋。康熙可是当时大清朝的当家人,他做事情一定是以朝廷的利益为主的。这是和八爷、和雍正,这些人不一样的,因为八爷和雍正并不是大清真正的当家人。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忠于朝廷,只是他们立场不同。以他们的情况来看,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扩长自己的权力,以便自己在夺嫡的时候占据更多优势。



因此,康熙派十四阿哥当抚远大将军王的主要意图还是以朝局为主。康熙是不可能拿十万大军来开玩笑,更不可能想到自己什么时候会去世的。康熙派十四阿哥去担任大将军王是康熙五十六年,这离康熙去世还有五六年之久。在这期间会发生什么,康熙是预料不到的。从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到拥立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康熙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只是时不时的维持一下权力平衡,他仍然是大清的当家人!


此外,康熙也发现十四阿哥有一个非常可贵的品质――光明正大!这也注定了康熙对十四阿哥的信任度要更高。尤其是自己的其他儿子为了争夺储位,要么勾心斗角,要么阴沉深刻,明哲保身,没有一人像老十四这样光明磊落,为了兄弟奋不顾身,因此康熙后来对十四阿哥的偏爱越来越明显。不管康熙立储的最终决定如何,至少在他的心中,十四阿哥始终都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优秀候选人。因此,康熙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也恰恰是对他的信任!


小胡讲电影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任命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这段剧情,有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安排,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西北准格尔叛乱,康熙首要目标是派一个能打胜仗的人来出任,因为夺嫡之争,皇子之间相互掣肘,只有派一个两边都不反对的人才行。

其次,太子两次被废,康熙已经有意传位于四阿哥,但是八爷党势力过大,必须要分化八爷党势力,任命十四爷为大将军王,给众人一个假象要传位给老十四,让八爷和十四爷内斗,转移注意力,这种办法可谓用心良苦一石二鸟。




沵笑他人太疯颠


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叛乱,传尔丹兵败,六万人马被全歼。康熙震怒,扬言要“御驾亲征”,其实这就是一个姿态,康熙年事已高是不可能再搞什么“御驾亲征”了,但是,西北的平叛也是关系到大清的安危的大事,皇上不能亲证,但必须委派一名皇子“代天子出征”。

康熙给代天子出征的皇子的待遇是相当的高:委任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

究竟要委派哪个皇子去西北“代天子出征”,这个事本来可以是康熙“乾刚独断”就可以决定的,但是康熙没有这么办,他还是演了一把“推荐和自荐”的戏码——究竟派谁去,可以举荐也可以“自告奋勇”。

在诸位皇子们的举荐和自荐的戏码演完了以后,康熙决定委任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代天子出征,赴西北平定叛乱,并且康熙亲自送行,十四阿哥胤禵用天子仪仗,可谓是“威风八面”,十四阿哥胤禵似乎已经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离太子之位越来越近了。

那么,康熙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任命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并封大将军王,并让他掌控西北的二十万兵马呢?他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通过电视剧《雍正王朝》来分析康熙的“帝王心机”和“驭人之术”。

客观的讲,康熙委派十四阿哥胤禵赴西北平叛,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抚远大将军的最佳人选应该是非十四阿哥胤禵莫属,但这个任命仅限于平叛,与皇位继承无关。

在康熙众多的皇子当中,有能力也有资历担任抚远大将军一职的皇子其实不多,细数起来也就是三个人:大阿哥胤褆,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

在这三个人选当中,大阿哥胤褆因为陷害废太子胤礽,以及试图谋杀废太子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就被终身圈禁,说起来已经被圈禁十年了,尽管这位大阿哥曾经跟随康熙亲征葛尔丹,也曾经作为副将辅佐他的皇叔沙场征战,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带兵能力,但是康熙是不会,也不敢把西北的重兵交到这个“居心叵测”的大阿哥胤褆手里。

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也是皇子中的带兵打仗的出身,也是沙场征战履立战功的阿哥,但是十三阿哥胤祥因为受到废太子的牵连,也已经被圈禁,并且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是和叛军有血缘关系的柯尔克蒙古的公主,康熙更不放心把西北兵权交给十三阿哥胤祥。

这样一来,主管兵部的十四阿哥胤禵几乎就成了“唯一的人选”,所以在确定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大将军王的问题上,康熙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个选择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但是康熙选择十四阿哥胤禵的过程却很值得研究,这个过程才是康熙的“帝王心术”和“驭人之术”的体现。

康熙选择抚远大将军的过程和结果,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确定“西北平叛”的最佳人选这么简单,他是在最后考验他的皇子们,看看究竟哪位皇子是有能力有胸怀有担当的可以继承大统的最佳人选,和这个目的相比较,西北的平叛只能是放在第二位。

这就是康熙为什么不“乾刚独断”而是要征求各位皇子意见的根本原因。他需要看的是围绕这个“大将军王”诱惑,皇子们都是如何表演和表现的。

几乎所有的皇子都认定,谁能当上这个大将军王,谁就可以基本上会是那个继承大位的人选,于是太子之位的争夺,就变成了大将军王的争夺。

其实,这个大将军王只不过是康熙抛下的一个诱饵,但是的确有人上钩了。

第一个上钩的还是那个急切的相当太子更想当皇上八阿哥胤禩。

在大将军王人选的竞争上,八阿哥胤禩是处于劣势的,他既不会带兵更不会打仗,但是这个大将军王的诱惑力太大,直接会左右皇帝大位的传承,所以胤禩必须要争取。

他知道和十四阿哥胤禵相比,他没有什么优势,所以他炮制了一套理论:大将军王其实就是一个坐镇的,并不需要会带兵会打仗,只要会笼络人心就可以,在这方面,八阿哥胤禩很拿手。他的这个理论通过九阿哥胤禟提出来,作为推荐八阿哥胤禩为大将军王的理由。

但是,八阿哥胤禩的这个举动,其实是彻底得罪了那个一直是他的死党的十四阿哥胤禵。在胤禵看来,他的这个八哥在关键时刻还是只想到他自己,完全没有考虑他这个兄弟的利益。

十四阿哥胤禵也很清楚,这是他千载难逢的的好机会,并且是老天赐给他的唯一的一次可以继承大统的机会,八阿哥胤禩的举动,让他彻底的脱离了八爷党,开始自立门户进行夺嫡之争。

这个局面是康熙最满意的,一个大将军王的头衔,就挑起了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的窝里斗,十四阿哥胤禵的自立门户其实就是给八阿哥胤禩又树立了一个敌人和对手,八阿哥胤禩的敌人和对手越多,康熙的位子就越安全,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康熙,最需要的就是安全和稳定。

同时这个诱饵也是对四阿哥胤禛的一个考验,康熙要看看他已经初步认定的这个接班人的智慧和胸怀究竟如何。

四阿哥胤禛其实也差一点就上了钩,但是好在他有一个神一般存在的师爷邬思道。

邬思道告诉胤禛,那个大将军王你不要去争,你也争不上,那个人选康熙心中早有所属,十四阿哥胤禵是唯一的人选。然后邬思道告诉胤禛:西北打仗打的是粮草!

邬思道的分析非常精辟,胤禛也是豁然开朗:既然争不到这个大将军王,那就安排能够控制大将军王的人选。于是他们确定的策略就是:由胤禛推荐十四阿哥胤禵出任这个大将军王,交换的条件就是由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胤禛告诉他的亲弟弟胤禵,我举荐你当这个大将军王,并且会全力支持你在西北打个大胜仗。

胤禛的意思很清楚:亲弟弟,八阿哥胤禩靠不住了,他可是主管户部的,他要是在钱粮上卡你的脖子,你就是当了这个大将军王也不会好过,还是用我的人吧,我不但举荐你,还要派亲信来全力支持你,年羹尧任陕甘总督,粮草军饷的的补给应该可以放心。

十四阿哥胤禵对此感动不已:还是亲哥哥靠谱!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话是真的。

他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个年羹尧会在最关键的时候,通过控制大军的粮草牢牢地控制住了他,让他的十几万兵马形同虚设,直到这个时候,十四阿哥胤禵才明白所谓的“大将军王”真的就是一个诱饵,他也上钩了。

按照通常的逻辑,康旭不可能不知道四阿哥胤禛推荐十四阿哥胤禵的真正目的,因为陕甘总督是封疆大吏,年羹尧的任命是一定要得到康熙本人的首肯,康熙对年羹尧的任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说明康熙是看懂了胤禩的心机,而看破不说破,更说明康熙对此是认同的甚至是赞赏的。

这样的安排,让康熙实现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一般情况下三角关系比两极关系要平衡的多,康熙通过对十四阿哥胤禵的任命,凭空给八阿哥胤禩制造了一个对手,这样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三位皇子就可以互相牵制互相制约,康熙就有时间和精力安排后事,而四阿哥胤禛的布局,让康熙清楚的认识到这个老四胤禛的水平要比那个号称八贤王的老八靠谱很多,康熙进一步坚定了传位给四阿哥的决心。

事实上经过争夺“大将军王”这件事之后,四阿哥胤禛已经被康熙认可,继承大位已成定局,至于能否顺利继承,康熙能做的就是牢牢控制住“宣旨官”隆科多,其他的就看四阿哥胤禛的本事和胆量了。

这就是康熙的“帝王心术”和“驭人之术”。


步武堂


历史上对于雍正即位有很大的争议,传言康熙是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而非四阿哥雍正,雍正联合隆科多篡改诏书,而继承大统!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完全是不可信的!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可谓是是十分的惨烈,太子两度被废,以老八为首的“八爷党”和老四则成为皇位的竞争者,在皇位面前没有人能挡住其诱惑,当传尔丹兵败时,向来以老八仰首是瞻的老十四则也蠢蠢欲动,对皇位燃起了无比强烈的欲望,也想当皇帝。因为,目前皇子中,没有人比自己更适合抚远大将军王这个职位。


传尔丹兵败的原因,邬思道向雍正分析的十分的透彻,不是因为打不过,也不是因为不谨慎落入圈套,而是粮草跟不上!掌管粮草的就是“八爷党”,他们要的就是传尔丹兵败,然后自己的人去做抚远大将军王这个位置,不惜牺牲朝廷六万大军。

对于传尔丹的兵败的原因,康熙难道会不知道?答案是康熙是肯定知道的!那为什么明知道是老八和老十四搞得鬼,还要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呢?康熙千古一帝真的不是说说而已,确实是有大智慧!

第一:目前也只有老十四能打胜仗。

对于西北战事,康熙也只能从自己的皇子当中选择一位,而这个人选也只能是十四阿哥。在老十三众多皇子当中,能胜任大将军王的也只有两个人:老十三和老十四。老十三已经被圈进宗人府,而且即使把老十三放出来,也会像传尔丹那样兵败。康熙对自己的儿子都十分的了解,老十三性格豪爽、重义气,特别是兄弟之间的情谊看的十分的重,难免被人利用,把他圈进宗人府完全是出于保护。


第二:稳定朝政。

康熙对老八十分的反感,结党营私,虽然之前重创了老八一党,彻底的把老八打入了冷宫,但是康熙知道老八仍然不会死心,反而会变本加厉。康熙此时对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已经确定了,不是老十四,更不是老八,而是老四胤禛。西北的战事固然重要,但在康熙看来,远远比不上自己的继承人重要,自己年老体迈,精力已经大不如以前,在此时一切以稳为主,不能生乱。已经有过传尔丹的一次教训,不能接连重演,否则朝廷必将大乱。


第三:离间作用。

康熙知道这个抚远大将军王的位置,自己的儿子们都很眼红,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尤其是老八。看似关系十分牢靠的老八和老十四,此刻就有了裂痕,两人对这个位置十分的在意,此刻老最终受益的则是老四。在所有人看来,谁担任大将军王,谁就是下一任的继承人,可事实真正是这样吗?

太子之所以被废两次,就是因为康熙不想让自己的江山交到这样的人手里,更何况在战事面前,老八和老十四背后捣鬼,导致兵败,康熙难道会把自己的江山交给老十四?老八和老十四互相争斗,正是康熙所愿意看到的。当老四在朝堂之上举荐老十四的时候,老八的表情就像吃了一只苍蝇一样,有多难看就有多难看。



第四:是对雍正最后的考验

老四胤禛一开始也是想推荐老十三,邬思道一番话让他转过来去主动的推荐老十四,深得康熙的心,直白的表明,我胤禛在国家大是大非面前,我一点也不含糊,以国事为重,顾全大局,这正是一个帝王最基本的素养。你说是大将军王重用还是赢得康熙的心重要?


很明显,一直引而不发的老四胤禛,最后通过了康熙对他的考验,赢得了帝王的心!大将军王你就是在厉害,粮草被我掌握着,你飞不上天去!康熙就是在下一盘棋,局势的确是向着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着,即稳定了朝政,又考验了人心,自己晚年最重要的事已经完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