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同样遇到战国时期周最的处境:得失与名利,你又该如何抉择呢

本历史事件讲的是周最由最初的齐国丞相转任魏国大夫后,为维护魏国利益,为遵守心中的明君臣之义的本心,与自己的谋士与魏王进行的一系列谋划及决策执行的过程,事件概要如下:

公元前286年,原齐国丞相周最离开齐国,转向魏国继任魏国上大夫之职。这是发生在周最与魏王之间的对话,周最对魏王说:大王,如今秦国一直打算与赵国结盟,然后攻打齐国,然秦国知道赵国心中最大的敌人一直是秦国,故一直在防备秦国,担心与齐国作战时秦国趁机向赵国发难,因此,秦王必然会派很多人去赵国,加强游说赵国的力量,让其放下对秦国的戒心。

若同样遇到战国时期周最的处境:得失与名利,你又该如何抉择呢

按我们目前掌握的秦、赵两国的情况,赵国是不会与齐国发生战争的,若这样,赵国就会想方设法与齐国结盟,而秦王这边也担心赵齐两国结盟,是故也会游说与齐国结盟。现在秦赵两国都在争取与齐国结盟。我担心一旦他们任意两方结盟后,反而会联合起来进攻我魏国,到时我们势单力薄,就难以与他们抗衡了。

不如大王派我出使齐国,我为齐王分析时事利弊,定然促成齐、赵、魏三国组成联盟,维护我们三国的安全,打击秦国的野心。魏王很高兴,欣然允诺,显然,当时形式下,秦国强大,其它诸侯相比而言都逊色很多,齐王很清楚目前形式,毅然决定了齐、赵、魏三国联盟,使秦国收缩回函谷关之内。

若同样遇到战国时期周最的处境:得失与名利,你又该如何抉择呢

也是在这一年,秦王见联合齐国不成功,又提出一个谋略,再次连横魏赵两国,许诺给予赵魏两国重利,一起围攻齐国。周最见魏王已被利益诱惑,无法阻拦,毅然答应了秦王的联盟策略。而齐王是周最的故主,发家之地,因此不忍背叛,左右为难。

周最谋士发现了他的忧虑。于是对他说,魏王将国家托付给先生,任命您为上大夫,目的就是为了联合秦国进攻齐国,最终获得魏国所需的利益。然而齐王是你的故主、恩人,将你提拔至齐国丞相如此显赫的位置。我看先生您做人一直追求忠诚、追求美行、明君臣之义、守故主之节。您这样即不愿辜负魏王信任,又不愿背叛齐国的行为一定会违背魏王的初衷,也会得罪强大的秦国的。

若同样遇到战国时期周最的处境:得失与名利,你又该如何抉择呢

若先生您狠不下心来促成秦魏联盟而攻打齐国,那么魏王一定会迁怒与你。既然你不忍心背叛齐国,不如先生对魏王劝谏说:先生曾经在魏王的派遣支持下促成了魏、赵、齐三国同盟,使秦进攻齐国的计划破灭;另一方面先生先前已经在齐国做到了丞相职位。

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您已彻底得罪于秦国,故此即使您促成了秦魏联盟,秦王也会怀疑魏国的联盟诚意。这样魏国就会得罪秦国,所以先生不如将此事与魏王说清楚,魏王自然不会派您促成秦魏联盟了。先生您在多向魏王索要些礼物,表明自己不愿背叛故主的心意。魏王自然会放您回齐国,而秦国则担心即使您不在是促成秦魏联盟的使臣,但也会担心您背后作梗。故只有您回到齐国,秦王才能彻底放心,相信秦魏联盟的可靠性。

若同样遇到战国时期周最的处境:得失与名利,你又该如何抉择呢

故此,您不但没有违背您不愿背叛故主的心愿,也可以顺理成章的回到齐国了。周最按此计策劝谏魏王,果然魏王同意了周最离开魏国去齐国的请求,并赏赐了大量财物。

以上历史人物所经历的事件,我们可以推测,周最是一个忠诚、睿智、有理想、有目标的大臣的象征。为了自己所服务的国度不被强秦吞并,他很清楚,此时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能联合的所有诸侯、所有力量来抗击秦国,当然他本人也如此践行,是故促成了齐赵魏同盟,这表现了周最的睿智与有理想。

若同样遇到战国时期周最的处境:得失与名利,你又该如何抉择呢

周最虽然原先服务对象是齐国国王,而现在服务对象是魏王,但他仍在魏国全心全意、兢兢业业的做事。而当在魏国面临两难的困境时,其考虑的仍是不想连累魏国因自己的存在无法与秦国结盟,又不仍背叛齐王以前的恩义。所以采取了离魏去齐的决策,这是其忠诚、明白君臣之义的象征。

当然,若周最彻底与齐国断绝关系,秦魏结盟已是大势所趋,故周最促成此事一定会成功。当时其深受魏王的信任,连续建立了几个功劳,若再次促成此件大事,那么,显赫的官位、显赫封爵已经可以期待。

若同样遇到战国时期周最的处境:得失与名利,你又该如何抉择呢

但周最毅然决然的抛弃得失,不为名利。仅仅只是遵循忠诚、美行、明君臣之义、守故主之节的本心而已。一万个人有一万个人的选择,我们的历史人物做出了如此抉择,那你呢?你心中的本心又在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