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慈禧想她延續葉赫那拉氏的光榮,奈何驗證了幾百年前的預言


隆裕:慈禧想她延續葉赫那拉氏的光榮,奈何驗證了幾百年前的預言

◎一個詛咒

見太祖,布揚古以一膝跪,不拜而起。太祖取金卮授之,布揚古復以一膝跪,酒不竟飲,不拜而起。太祖命大貝勒引去,以其封心也,即夕亦縊殺之。

這一段記載說的是海西女真四部之一葉赫部末任貝勒布揚古的最後時光。其中"太祖"是努爾哈赤,"大貝勒"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

此事件是發生在公元一六一九年,是努爾哈赤滅葉赫部的結尾部分,葉赫一部西城的貝勒布揚古投降後依舊桀驁不馴,被努爾哈赤最終殺了。

據說布揚古在臨死前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建州女真。"


隆裕:慈禧想她延續葉赫那拉氏的光榮,奈何驗證了幾百年前的預言


隆裕:慈禧想她延續葉赫那拉氏的光榮,奈何驗證了幾百年前的預言


◎兩百七十年後主宰愛新覺羅家的葉赫那拉氏

在一九零八年以前,以愛新覺羅家為皇族的清朝第一話事人不是愛新覺羅家的男人們,而是他們娶進門的女人葉赫那拉氏,人稱"慈禧太后老佛爺"。

慈禧是說一不二的女主,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包括在給光緒帝選皇后這件事上,她也是"舉後不避親",選擇了自己的侄女葉赫那拉·靜芬。

對於此事,光緒帝根本沒有建議權,只能聽從慈禧的,於是葉赫那拉·靜芬成為光緒帝的皇后。

德宗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都統桂祥女,孝欽顯皇后侄女也。光緒十四年十月,孝欽顯皇后為德宗聘焉。

其實就算葉赫那拉氏不嫁給光緒,他們二人也是親戚,而且是關係非常近的那種,光緒帝是慈禧妹妹的兒子,葉赫那拉·靜芬是慈禧弟弟的女兒,一個表哥,一個表妹。從遺傳學的角度看,他們二人是不能結婚的,但慈禧從權力的角度出發敲定了這樁婚事。

葉赫那拉氏成為皇后,與其說是葉赫那拉家族的光榮,不如說是慈禧對於權力的不捨,畢竟皇帝結婚後就需要親政。

就這樣一八八九年,葉赫那拉·靜芬與光緒帝大婚。可就在葉赫那拉氏進宮前,皇宮中的太和門發生火災,燒成一片廢墟。此事對於皇帝結婚來說是不吉利的,因為皇后入宮必須要經過太和門。

面對此情況,作為姑姑的慈禧肯定不能讓侄女沒有面子,也不會讓大清臉上無光,於是加工加點的做了一個綵棚,與之前的太和門相似。

雖然過程不太順利,但葉赫那拉氏最終穩穩地嫁給了光緒,估計此時也補了慈禧沒有做過實際的皇后遺憾。

葉赫那拉·靜芬與慈禧的性格不同,她沒有那麼多權力慾,與光緒結婚完全是政治上需要,再加上出自葉赫那拉氏,所以被光緒看作是慈禧的間諜。

眾多周知,光緒結婚後需要親政,而慈禧捨不得權力,所以葉赫那拉·靜芬自然而然被光緒排斥。


隆裕:慈禧想她延續葉赫那拉氏的光榮,奈何驗證了幾百年前的預言

隆裕


隆裕:慈禧想她延續葉赫那拉氏的光榮,奈何驗證了幾百年前的預言


◎從聽政到簽字

自從嫁給光緒後,雖然沒有得到來自帝王的關愛,但葉赫那拉氏似乎沒有刻意去做些什麼,此情況一直維持到光緒和慈禧雙雙去世。

葉赫那拉氏與光緒沒有子嗣,光緒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子嗣來繼位,故慈禧在臨終前就已經確定了帝位繼承人為溥儀,也就是載灃的兒子。

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漸,太皇太后命教養宮內。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時年三歲。

雖然溥儀不是葉赫那拉氏的兒子,但從宗法上,葉赫那拉氏就是其嗣母,也就是宗法上的母親。所以葉赫那拉氏也成為皇太后,徽號"隆裕"。

溥儀登基時只有三歲多,所以又一次母壯子弱的現象出現,隆裕似乎要延續其姑姑慈禧的輝煌。從目前狀況看,她比姑姑慈禧擁有更高的起點。

起點一,無兩宮太后

在慈禧初期時,有慈安與慈禧分享權力,慈禧並不是唯一的太后,而隆裕是唯一的太后,沒有人與她並列。

起點二,宗法上為嫡

慈禧當時雖為太后,但從宗法上看,她是庶,慈安才是嫡,所以慈禧為西宮太后。但隆裕卻是光緒的正妻,從皇后直接升職到太后,是正經的東宮太后。

隆裕擁有了這麼高的起點,若是專權,她可以說更加容易,可她並沒有她姑姑慈禧那樣強的權力慾。所以導致權力基本上被溥儀的生父攝政王載灃所把持,隆裕很少管事。

隆裕想清閒,可時代卻賦予了她一個重要的責任。若把其姑姑慈禧執政期間看作是清朝晚期,那麼隆裕聽政時期就是清朝的末日倒計時。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發,載灃退居二線,袁世凱成為清廷的救世主,而隆裕就是清政府最高的決策者和話事人。

全國的革命形勢加上袁世凱假忠心,清廷似乎到了該退出歷史舞臺的時間了。面對形勢,隆裕不得不接受現實。

一九一二年,《清帝遜位詔書》公佈,隆裕作為清廷的實際決策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也是看清了全國形勢,於是在詔書籤字了,也就是蓋章了。

至此近三百年的清朝正式推出舞臺,而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也從此總結。


隆裕:慈禧想她延續葉赫那拉氏的光榮,奈何驗證了幾百年前的預言

清帝退位詔書


隆裕:慈禧想她延續葉赫那拉氏的光榮,奈何驗證了幾百年前的預言


◎死後的"殊榮"

雖然隆裕蓋章時表示理解,可親手終結了清朝,這樣的壓力作為一個女人她是扛不住的,特別作為一個出身封建社會的統治階層的女人。

蓋章時哭的稀里嘩啦也證明了她的無可奈何,她無法像其姑姑一樣再為清廷續上一些年的命,只能順勢而為。

在遜位的第二年,隆裕太后就病逝了。她的去世得到各方面的關注,不僅袁世凱為其降半旗致哀,連各國使館都降旗表示哀悼。

隆裕之所以在死後得到如此"殊榮",不是她有多麼出色的政績,而是特殊的時代和別用有心的人結合在一起形成對於她去世的高度關注。

因一:袁世凱的別有用心

隆裕雖然是太后,但是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太后她並沒有出彩的政績和人生,得到袁世凱的降旗致哀,這裡面估計與袁世凱想當皇帝的心是分不開的。袁世凱之所以顯得如此尊重隆裕,一切是為其隨後的帝制恢復在打下基礎。

因二:有和平終結帝制之功

隆裕雖然不是慈禧,但單從同意清帝退位來說,她是有功者。孫中山都讚譽其功績:"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這一點從社會方面來說,一定程度保持了社會相對穩定,這也是各國使館對其致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社會的相對穩定,也就保證了他們在華的各種利益的暫時穩定。

當然這是那時特殊歷史背景,但從終結帝制來看,隆裕的功績不應忽視,雖說是大勢所趨,不得不蓋章。


隆裕:慈禧想她延續葉赫那拉氏的光榮,奈何驗證了幾百年前的預言


黑白說:

隆裕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后,由她蓋章使得清帝退位,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歷史。

從個人角度看,她的一生是無法自主掌握的,成為皇后,完全來自於慈禧對於權力的不捨,成為太后,清朝最後的決策人,完全是時勢所趨。

當然她同意清帝退位,並不是說她的思想有多麼進步,而是完全的無可奈何,只能順勢而為,畢竟一個女人能保住皇族大部分人的命,已經是她能做的最多的事。

兩百多年前,愛新覺羅家的奠基者努爾哈赤攻滅葉赫那拉氏家族所在的葉赫部,葉赫部最後一任貝勒的詛咒似乎在兩百多年後得到驗證。畢竟慈禧和隆裕都是來自於葉赫那拉氏,當然這只是巧合,清政府退出歷史舞臺是因為時代在發展,而清朝朝著另一個方向越走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