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一個被誤讀千年的“白痴”皇帝

“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一個被誤讀千年的“白痴”皇帝

說到晉惠帝司馬衷,大部分人都會認為他是一個“白痴皇帝”,就連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對他的評價也是極為不好的:“惠帝之愚,古今無匹,國因以亡”。但是,一個曾在位十七年的晉惠帝司馬衷真的如世人所言是一個白痴嗎?

“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一個被誤讀千年的“白痴”皇帝

西晉 (265年-316年 國祚51年)

《晉書》中記載了晉惠帝司馬衷的兩件流傳甚廣的笑話。第一件事,有天,司馬衷在華林園中聽到有蛤蟆叫,便問左右:“此鳴者為官乎,私乎?”一名太監答道:“在公家地盤上的為公,私人地盤上的為私。”司馬衷非常贊同這個解釋,還賞賜了這名太監。第二件事,國家發生了大規模的天災,全國很多地方都鬧災荒,百姓無糧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當大臣們上報時嗎,司馬衷卻疑惑的問:“何不食肉糜?”有不少人僅根據這幾段文字就給司馬衷標上“白痴皇帝”的標籤,而司馬衷也因世人片面的解讀被誤解了千年之久。

“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一個被誤讀千年的“白痴”皇帝

其實,司馬衷非但不是一個白痴,他還是一個有著大智慧、大情懷的君主。下面,小呆君用四件事,讓大家重新認識一下這一位被誤讀千年的“白痴”皇帝。

  • 晉武帝考司馬衷

史料中記載,在司馬衷做太子期間,晉武帝曾擔憂自己的兒子如朝野所說是智力低下,難以擔當大任,就“以尚書事,令太子決之”的辦法,來考察司馬衷的理政能力。司馬衷自九歲被封為太子,父親司馬炎、母親楊豔都是才華橫溢之人,而司馬衷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只是司馬衷生於安樂,沒有經過政治歷練,自然難以回答。太子妃賈南風讓張泓事前把答案寫好,讓司馬衷照著葫蘆畫瓢來回答。但是,司馬衷知道自己的文采不可能像張泓那樣引經據典,所以他重寫了一份較為口語化、簡單明瞭的答案,結果“武帝覽而大悅”,司馬衷也順利過關。

由此可見。司馬衷並非是像白痴一般,只會照搬旁人所提供的答案來回答,他會運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難題。或許司馬衷只是不熱衷於政治,但是對於讀文章、擬發詔令、處理朝綱等問題,還是沒有問題的。

“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一個被誤讀千年的“白痴”皇帝

晉武帝 司馬炎

  • 官私蛤蟆

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

上面提到司馬衷關於蛤蟆叫的故事,司馬衷真的只是簡單的在問蛤蟆叫的問題嗎?其實不然。司馬衷從小就接受治國為政理論的教育,而且他還是當時的晉惠帝,所以他很容易把所見所聞的事物都與政治聯繫起來。所有當他見到華林園這些呱呱亂叫的蛤蟆,就聯想到在朝堂上不斷爭論的文武官員,因此問出

“為官乎,為私乎?”所以,司馬衷並不是簡單的問蛤蟆,他想問的是當今輔佐他的官員們,有多少是為了朝廷百姓,有多少是為了一己私利。可惜,當時他身邊的人基本都沒有理解到他的言下之意。直到有一個較為聰慧的小太監答道:“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這番回答恰好解開了司馬衷心中的疑慮,所以他才獎賞了這位太監。

所以,司馬衷並不是簡單的想知道蛤蟆為誰叫,他是想讓朝堂上的文武官員各司其職,在朝堂上要為朝廷百姓做事,在家族中要為族人謀求利益,不應公私不明、毀壞朝綱。

“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一個被誤讀千年的“白痴”皇帝

  • 嵇紹血濺惠帝龍袍

晉惠帝非常注重情義,能分辨忠臣奸臣。據《水經注》記載,在“八王之亂”時期,嵇紹隨晉惠帝出征。在蕩陰之戰中,兵敗,司馬衷身中三箭,護駕的群臣兵將紛紛逃命,只剩下嵇紹一人,拼死保護晉惠帝。當敵方要衝上來殺嵇紹之時,司馬衷冒著箭雨,阻攔說:“吾吏也,勿害之。”敵將說:“受太弟命,惟不犯陛下一人耳。”於是就一刀砍下嵇紹的腦袋,鮮血濺到了晉惠帝的龍袍上。在自身難保的形式下,司馬衷還在竭力保護自己忠誠的臣子。後來晉惠帝脫險回朝後,每次上朝時都會穿著那件沾血的龍袍。大臣們都勸說他洗掉那件龍袍,但司馬衷感嘆說:“嵇侍中血,勿洗也。”

“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一個被誤讀千年的“白痴”皇帝

以世人所說白痴的晉惠帝,竟然能夠分辨忠臣奸臣,還十分注重情義,在自身難保前提下都能夠竭力保護忠臣,忠臣死後無限懷念。就憑這一點,試問古往今來都幾個皇帝能夠做到?史上誅殺忠臣之事屢見不鮮,而像晉惠帝這般有著大情懷的皇帝卻少之又少。所以,有著大情懷的司馬衷還是世人所說的那樣“白痴”嗎?自然不言而喻。

“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一個被誤讀千年的“白痴”皇帝

  • 司馬衷歸洛陽

及王浚攻鄴,志勸穎奉天子還洛陽。時甲士尚萬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曉,眾皆成列,而程太妃戀鄴不欲去,穎未能決。俄而眾潰,唯志與子謐、兄子綝、殿中武賁千人而已。志復勸穎早發。時有道士姓黃,號曰聖人,太妃信之。及使呼入,道士求兩杯酒,飲訖,拋杯而去,於是志計始決。而人馬復散,志於營陣間尋索,得數乘鹿車,司馬督韓玄收集黃門,得百餘人。志入,帝問志曰:“何故散敗至此?”志曰:“賊去鄴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駭散,今欲奉陛下還洛陽。”帝曰:“甚佳。”於是御犢車便發。

“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一個被誤讀千年的“白痴”皇帝

鄴城遺址

司馬衷為人不僅不笨,他思路清晰,在面臨危機時頭腦清醒,對形勢把控十分準確。西晉後期,四周變故迭起,戰亂不斷。司馬衷敗退鄴城,但因程太妃緣故未歸洛陽,手下士兵因懼怕王浚大軍,紛紛逃散。司馬衷看到身旁侍衛越來越少,便發問“何故散敗至此”,聽到盧志彙報王浚大軍距離鄴城僅剩八十里,司馬衷馬上命盧志向洛陽進發,撤離鄴城。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司馬衷對時局變化的瞭解和掌控,懂得順應形勢發展,及時調整策略。如果他真是白痴,他肯定對敵人方位、戰局形勢無法掌控。

“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一個被誤讀千年的“白痴”皇帝

我們通過上述四件事就可以得出,“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並不是世人所說的“白痴”,他有情感,重情義;有判斷力,明辨是非。他冒死保護忠臣,上朝不脫血袍,比起史上那些忠奸不辯,卻滿口仁義道德的帝王不知要強多少倍。司馬衷只是將自己的大智慧、大情懷以不同的方式來展現給世人。

所以“白痴”皇帝,並不白痴,是世人誤讀了他,是歷史創造了他的“白痴”。

參考書籍:《晉書》《水經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