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天,農民夫妻溪水淘麥子磨面,笑稱給兒子還賬,咋回事


臘月裡,山西晉南農村人的傳統習俗都要開始磨麵粉,然後蒸年饃,上個世紀80年代前農民家家戶戶都要用水淘洗小麥,在村子的磨麵點排隊磨麵粉,方言叫做“喂面”,平原地區的農戶水源便利,一般都是在家中擺上大瓷盆來淘洗,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農村產業不斷地調整,原本是小麥棉花的主產區,現在水果種植成了主要經濟作物,農民們大多數都是買來麵粉吃,“淘洗小麥”磨麵粉幾乎很少見到,這也成了鄉愁記憶。

近期的一天下午,我們一行人在中條山腹地農村採風,山腳下的一條溪水邊上,遇到了一對中年農民夫妻,發現他們利用溪水在淘洗這小麥,濃濃的鄉愁,熟悉的農村生活,讓我們不由自主的停下了車子,不容分說站在公路邊就拍上了。

儘管已經進入臘月天,清澈見底的溪水依舊嘩啦啦的唱著山歌,“你們是旅遊照相的吧?”,農民大哥一聲高喊,讓我們如夢初醒,這才停下快門,大家來到溪水邊,和他們拉呱起來,大哥今年55歲了,姓劉,他說家住在附近的山村裡,下午拉著300斤的小麥出來淘洗後要去磨麵粉,都是準備一家人過年吃的。


劉大哥說自己和妻子生有1兒3女,當年是為了生兒子,所以孩子多,違反了計劃生育政策還被罰了款,山區農民原本日子過得就緊張,孩子多了負擔就重,這幾年社會進步了,農村經濟也發展了,也為孩子們都各自成了家,他們都走出了大山,他們老兩口繼續留在大山裡生活著,傳統的農耕生活還在繼續。

幾十畝的山地一年種植的小麥能吃好幾年,所以現在大多山地都種植柴胡,黃芩等等中藥材,他們說雖然孩子們都成了家,但是做老人的就象“欠”下孩子的一樣,總想替孩子們操著心,有永遠還不完的帳。平時家裡有季節性的稀罕物都要積攢下來,然後分頭送給孩子們。這是養大了兒女接著養孫子,人在大山心在孩子們身上。

兒子結婚後給他們生下來一個小孫子,老兩口樂壞了,農村人都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家裡有了子孫上能對得起祖先,下可臉上有光。兒子和二兒媳在縣城開了個理髮店,收入一般,所以老兩口對他們的生活很擔心,淘洗下小麥磨成麵粉,然後給孩子送到城裡去,他們就不會再花買面錢,農村自家磨出的麵粉是純綠色,孩子吃著也能保證身體發育正常。


大哥夫妻兩個淘洗小麥用的是竹編的篩子,把它放在水面上,然後將小麥粒倒進去,用個竹編“漏勺”在裡邊不停地攪拌,溪水就會把塵土沖洗乾淨,然後再將漂浮在水面上的發育不全的麥粒分離出來,沉在竹篩子裡的麥粒最後裝進編織袋子,拉回家中晾曬乾後就去磨面。影友感慨淘洗小麥的“神器”,使用簡單方便,但是情意重。

劉大哥今天用機動三輪車拉了300斤的小麥,他說磨一次面家裡能吃很多天,主要還是要給兒子和女兒們送去,其實現在孩子們也不一定喜歡吃家裡磨的麵粉,但是一個兒女那是一份牽掛,孩子們不要,但是做父母的心放不下過不去,親情難捨啊,特別是有了孫子,感情更加強烈,老人都像是欠下兒女的帳一樣,人家不要你自己就想還。

現在過年淘洗小麥磨麵粉在農村已經不多見了,我們看到這樣的場景大家都很幸運,由於是一個年齡段的緣故,我們和大哥交流的很愉快,大家都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腦海中出現了爺爺奶奶父母們的影子,彷彿看到了他們在臘月天忙碌的形象,又回到了蹦蹦跳跳的年齡。


兒女們是父母一輩子的牽掛,無論你走多遠,多富有還是官多大,在父母的眼裡你永遠是孩子永遠長不大,生長在農村的孩子也永遠不會忘記濃濃的鄉愁,當你看到這熟悉的場景,能否讓你有了回家過年的衝動?【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