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妃:朱元璋挺我,朱棣为何要埋汰我?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起于布衣,却敢喊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最终不仅剿灭群雄,推翻元朝统治,还收回了自五代时后晋高祖石敬瑭屈辱割让、已经历时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可谓一代雄主。


大明第一太子妃:朱元璋挺我,朱棣为何要埋汰我?


朱元璋称帝后,立即册立14岁的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并在3年后,为他找了一位皇太子妃,也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子妃常氏。
常氏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悦友们肯定不会有什么印象,但悦史君说出她父亲常遇春的名字,就很明显了。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时期的一员猛将,征战疆场多年,朱元璋对他很爱重,称他“虽古名将,未有过之”,两家联姻也就很自然了。
不过,朱元璋爱屋及乌,对常氏也很好,接下来的明成祖文皇帝朱棣,却对大嫂常氏非常不敬,让她在明朝200多年中,都没能得到应有的名分。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常氏这位皇太子妃,又有怎样特殊的人生际遇呢?
名将之女,太祖亲册皇太子妃
孝康皇后常氏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女,她幼年时正值元末乱世,父亲常遇春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四处奔波。
元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登基后,常氏的父亲常遇春被封为郑国公,定为开国元勋。

大明第一太子妃:朱元璋挺我,朱棣为何要埋汰我?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常遇春在攻占元大都、径取元上都开平后,率师南归,不料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时,突然得暴病死于军中,年仅40岁。
朱元璋得知常遇春的死讯后大为震悼,不仅追封他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还特地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配享太庙。
后来朱元璋还亲自出奠,并赋诗一首: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朱元璋对常遇春如此重视,他留下来的遗孤也得到了优厚的安置,三个儿子都被加官进爵,女儿常氏也被特别看待。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朱元璋将常氏许配给自己17岁的嫡长子皇太子朱标,并亲自册封她为皇太子妃。
连生二子,吕氏四子难追“嫡”字

大明第一太子妃:朱元璋挺我,朱棣为何要埋汰我?


洪武七年(1374年),皇太子妃常氏生下嫡长子朱雄英,皇太子朱标有了子嗣特别高兴,朱元璋得知自己有了嫡长孙,也是龙颜大悦。
不过,朱标身为大明皇太子,东宫显然不止常氏一个女人,其中,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吕氏,便是其中最受宠的一个。
洪武十年(1377年),吕氏为朱标生下次子朱允炆。
洪武十一年(1378年),常氏又生下第三子、嫡次子朱允熥。
此后几年,吕氏又先后为朱标生下第四子朱允熞、第五子朱允和第六子朱某(早夭,没有留下名字)。
虽然吕氏比常氏多生了两个儿子,但由于常氏是皇太子妃,按明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吕氏的几个儿子都是庶子,基本上被排除了继承皇位的可能。
红颜早逝,长子夭折局势陡变
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一月,常氏留下朱雄英和朱允熥两个幼子,撒手人寰。
朱元璋念及其父常遇春的不世功勋,再加上安慰悲痛欲绝的皇太子朱标,给常氏上谥号曰“敬懿皇太子妃”。
到此,常氏虽然红颜早逝,但生前身后都很风光。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九泉之下的她没能安宁。


先是,常氏死后,朱标最宠信的吕氏成为了皇太子继妃,她的儿子们地位也有了上升。
洪武十五年(1382年)五月,常氏的长子朱雄英夭折,年仅8岁,还没来得及获得册封。
朱元璋感伤于嫡长孙的离去,以皇嫡长孙视为皇子,追封虞王,谥号为“怀”,后世因而称朱雄英为“虞怀王”。
朱雄英过世后,皇太子继妃吕氏的长子朱允炆,成了朱标实际上的长子,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增大。
丈夫去世,庶子即位追尊皇后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38岁的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不堪老年丧子的打击,痛哭不已,给他上谥号曰“懿文皇太子”。
朱标死后,朱元璋没有考虑其他儿子即位的可能性,而是把长孙朱允炆册立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1398年),71岁的朱元璋驾崩,随后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次年为建文元年,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尊生母吕氏为皇太后,追尊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同时追尊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
靖难之役,小叔追贬百年反复
建文帝朱允炆想通过削减建藩各地的叔叔们的权力,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却被野心勃勃的四叔燕王朱棣利用,很快爆发了皇位争夺战——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随后,朱棣宣布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侄子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父亲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是为明成祖文皇帝。

大明第一太子妃:朱元璋挺我,朱棣为何要埋汰我?


朱棣登基后,下令取消哥哥朱标的庙号、谥号、陵号,恢复了“懿文皇太子”的谥号,嫂子常氏也被贬为“敬懿皇太子妃”。


直到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南明首位皇帝、明安宗简皇帝朱由崧即位后,才又追复朱标庙号“兴宗”,谥号“和天敬道宪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同时常氏也被追尊为孝康皇后。
悦史君点评:常氏出身高贵,父亲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爱将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嫁给皇太子朱标后也连生两个儿子,大明第一太子妃名符其实。
然而,接下来长子朱雄英夭折,丈夫朱标在登基前去世,可谓打乱了节奏,虽然庶子朱允炆继位后,还是追尊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但小叔燕王朱棣发动的一场靖难之役,让她的身份一下子又回到最初的“敬懿皇太子妃”,而且一下子就是200多年。
幸运的是,风雨飘摇的南明政权重新追尊常氏为孝康皇后,后来的清朝官修《明史》,也沿用了这一说法,这位皇太子妃的历史定位,也就成为尊贵的“孝康皇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