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千里送帮“十里”香 有效探索扶贫扶志相结合路径推进脱贫攻坚


松潘县十里回族乡属藏羌回汉多民族聚居区,全乡有6个村3065人,其中有3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33户501人。在对口帮扶中,大邑县牢固树立拔“穷根”、促巨变、聚民心的思路,激发十里回族乡内生动力发展旅游产业,有效探索出扶贫扶志相结合路径和脱贫长效机制,为防止返贫安上了“双保险”。

大邑县千里送帮“十里”香 有效探索扶贫扶志相结合路径推进脱贫攻坚

一、抓产业拔“穷根”,引领集体经济上“轨道”。

一是深入分析致贫症结。松潘县十里回族乡紧邻松潘县城,国道213穿乡而过,其地处于九黄线旅游黄金地带,有着发展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然而,九寨“8·8”地震让松潘县旅游产业断崖式下跌,十里乡也随之成了“灯下黑”:群众无所事事、“等靠要”等事端层出不穷,出现了返贫的苗头性倾向。针对这一情况,大邑县在对口帮扶中,深入分析十里乡致贫的主要成因在于没有产业支撑,从而凝聚不了人心,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的产业发展路子才能真正帮助十里拔掉“穷根”。二是多方寻求发展良方。充分发挥大邑文旅产业发展优势,先后组织西岭雪山、安仁文旅、简途旅游等公司和成都知名旅游精英到十里乡“把脉”,引进专业策划设计团队来到松潘对十里乡旅游产业进行策划,先后精心选派了第一书记和援藏驻村队员与乡村干部一道走家串户集民智,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提出了适合十里乡发展的路子还是旅游业,但不能再走以前“单打独斗、一拥而上”的无序发展路子,必须要选择“抱团”发展、走特色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三是引领壮大集体经济。大邑县以帮扶的财政资金120万元和松潘县政府投入的100万元入股火烧屯村,组织成立村旅游合作社,确立旅游综合体、火烧屯村回族旅游村寨、回族特色餐饮文化、回族手工艺体验作坊等项目,搭建旅游产业发展“骨架”,引领村民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带动201户村民每户入股2万元,共筹资402万元入股旅游集体经济,破解了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难题。

二、强基础促巨变,帮扶软硬设施上“能级”。

一是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坚持基础先行,投入帮扶资金900多万元,引进幸福公社“设计点亮乡村”团队进行指导,完成十里旅游综合服务区打造、文化广场建设、火烧屯村道路全面硬化、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在火烧屯村村道墙上、房屋檐下、房屋上、村民住房的墙壁上绘就各种民族特色风格的鲜花、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墙画,使十里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出房屋错落有致、村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盛开鲜花的民族特色风情和幸福和谐的文明新风。二是挖掘民族文化特色。

坚持文化同步,围绕“一回一汉一庭院,两街两庙一座站”思路,挖掘十里乡回族特色风情文化、回族非遗体验作坊等项目,组织开展传统村庄院落民居和历史文化村落的甄别鉴定、保护修缮,着力打造传统文化价值突出、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村庄院落,展现十里民族风情小镇独特的文化内涵。三是强化业态和产业培育。坚持民宿先试,引进简途旅游公司按照让民宿游“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思路,指导业态植入和业态分布,帮助12家特色民宿和8家特色餐饮店完善经营服务体系,引导8家与特色风情小镇不适合的产业进行转移,指导50余户群众开设家庭民宿、回族餐饮和旅游商店,进一步培育了旅游服务业态,提高了特色小镇旅游服务能力。

大邑县千里送帮“十里”香 有效探索扶贫扶志相结合路径推进脱贫攻坚

三、挖潜力聚民心,提升发展动能上“保险”。

一是推动旅游示范创建上台阶。将十里乡特色小镇旅游项目作为松潘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会同乡党委政府组织村民开展旅游示范户创建活动,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定期表彰和奖补主动投入资金打造农家客栈的示范户,调动群众“创星评优”潜能,提升旅游服务业水平。二是转观念推进乡村善治。在民生领域投入资金1100万元,全面实现低保、医保、养老保应保尽保,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全覆盖,构建起了普惠制的民生保障体系,解决贫困群众后顾之忧;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联户联情”,示范开展卫生清理、房前屋后整理,主动解决实际困难;强化感恩教育,会同当地部门组织本土非遗“土琵琶”协会等文艺组织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唱共产党》等自创文艺节目演出,以喜闻乐见形式引导群众跟党走、谋发展、自立自强、文明守法。三是为旅游致富上“保险”。

组织人民网、四川日报、成都日报等权威媒体和网站进行宣传报道,紧紧抓住九寨开园契机加强与中青旅等旅游团队合作,加强十里民族风情旅游项目推介合作,提升民族风情小镇的知名度,同时组织行业部门加强旅游管理服务,为该乡旅游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上了“保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