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义(17)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以自己的德性,给众人福利,这是真正的威德。不要干扰众人的生活,不要凌驾于众人之上。因为无心干扰众人,所以众人就没有干扰。

解释:把自己的福德给予众人,自己的福德不会减少。

2.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因此,圣贤之人能认识自己,不显示自己;爱自己,却不自以为高贵。就应该这样。

解释:人们要有自知之明,勤勉,多学多知,却不自以为高尚。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一个有勇气的人,当他无所畏惧,就丢掉生命;当他甘于示弱,就能得以生存。勇气带来两种结果:一是好的,一是坏的。都不喜欢坏的,谁知道为什么会那样?

解释:勇气固然需要,但智慧是更重要的;智勇双全的人不很多。

2.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天地的规律启示人们:不争抢,却能得到;不追求,那善良的就来到了;不索要,那来的自然来到。

解释:应天地、万事万物的规律,不需要四处求取,该来的自然会到;不来的求而不得。

3.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以无为的心做不违背天道的谋划。连天地都在道中,天下万物又怎么能脱离得开道呢?

解释:对事物做谋划时,要以善良的心意去做,如果背道而驰,那件事就成不了。

《道德经》解义(17)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众人不怕的,不要拿来恐吓他们。

解释:要在意众人在意的,要想众人所想,为众人谋福利。

2.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

例如,想要众人害怕,就把那做坏事的抓来杀了,以后谁还敢做坏事?可是,抓坏人由专门抓坏人的机构去做。

解释:圣贤之人只做教众人向善的事,而惩罚坏人是由专门的人去做的。

3.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以有为的心态,代替专门机构去惩罚坏人,就像是专门雕刻的大工匠去伐木头,很少有不伤了手指头的。

解释:代替厨子做的饭,一定没有专门的厨子做的好吃;因为背道而驰,也一定有相反的效果。

《道德经》解义(17)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人们饥困,是因为交纳的赋税太多。人们烦乱,是因为被很多的事情搅扰。人们一无所有,是因为被占去了生活的所有物品。

解释:人们把不在意的在意了,是因为不得不在意。

2.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不以富贵和享受为目的,这样的人比把享受看得贵于一切的人更为贤德,可以长生。

解释:注重生活享受,就会消糜斗志;在逆境中,人的求生欲望反而更强。但,只有无欲无求,才真的得长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的生命是柔弱的,但,都不愿接受死亡;草和树木的生命是柔弱的,但,等到干枯也还挺立不倒。所以说,太过强大意味着灭亡,柔弱意味着生长。

解释:万事万物于一瞬间生,而它们的灭亡却是缓慢的。当生的那一瞬间之后,都是在缓慢地接近于灭。而,灭是为了生;如此,才生生灭灭不息。求道,就是为了探知和明了生的奥秘。

2.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所以说,事物太强盛了,就反转向灭亡。虽然强大,要放低姿态;虽然弱不禁风,却能在风中挺立不倒。

解释:万事万物不能只看表面;学习不能一知半解;做人不能只顾表象而不重实质。

《道德经》解义(17)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1.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自然规律是,张弓射箭的时候,站在高处就往下射,站在低处就向上射。拉弓的力气过大就减少一点,箭射不到目标就把力气加一点。

解释:根据地势环境和具体的不同情况判断、决定怎么做事。判断、决定的标准是自然规律。

2.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自然规律是,多出的就减去,不足的就补足。而,人们不遵从自然规律,偏偏要把不足的除去,以增加那本来就有余的。谁能把多出的奉献给别人?只有修道之人能做到。

解释:无论大小,也无论多少,更无论强弱,都是道的存在形式。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大国吞并小国,忽视少数人的存在而只重视大多数人,都是背道而驰的。

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因此,圣贤之人做事而不自以为是,做成了而不居功自傲。他不炫耀自己的贤能!

解释:平常之人做成一件事,唯恐别人不知道,四处炫耀,到处张扬,其实物极必反,他开始走下坡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