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日老師:全解道德經第5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oyue)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若守中。

[註釋]

①芻(chu)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都因不經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長自消,自生自滅。正如元代吳澄據說 :“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②猶橐龠(tuoyue):猶,比喻詞,“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煉時為爐火鼓風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風管,是古代的風箱。

③屈(gu):竭盡,窮盡。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聞數窮:聞,見聞,知識。老子認為,見多識廣,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煩苛,破壞了天道。數: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窮:困窮,窮盡到頭,無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衝,指內心的虛靜。守中:守住虛靜。

【解讀】

本章必須弄清楚下列問題:

1.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和“聖人不仁”?

2. 橐龠(風箱)的原理對我們(特別是養生)有何指導意義?

3. “多言數窮”對我們實際生活有何指導意義?

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1. “芻狗”用草紮成的狗。古代專用於祭祀之中,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

第一種解讀

2.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天地以萬物為芻狗為不仁”。

3.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就是“聖人以百姓為芻狗為不仁”。

第2種解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1. 根據《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天地不仁,是以上仁,聖人不仁亦上仁矣”這個句子“上德不德”就是

上德之人,不以德為德,不自居有德,同樣“天地不仁”就是"天地,不自居有仁"。

2. “聖人不仁”就是"聖人不自居有仁"。

3. 這裡的“不仁”指的是無偏愛、公正無私。說明“天地”、“聖人”對萬事萬物沒有貴賤之分,一視同仁的。這是“平等”的最高境界。

二. “天地之間,其尤橐龠乎”:

1. 猶,比喻詞,“如同”、“好象”的意思。

2. 橐龠:古代冶煉時為爐火鼓風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風管,是古代的風箱。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之間的規律跟風箱的作用差不多。

3. 怎樣才能做到“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橐龠(風箱)的原理對我們(特別是養生)有何指導意義?

風箱的一推一拉,風箱裡都在“進氣”,同時風箱又在“排氣出去”,即風箱做到了“進中有出,出中有進,進出是同時進行的”。

我們打太極拳就要做到無論手腳向外推出還是向內抽回,丹田就要像風箱一樣進中有出,出中有進,丹田內氣進出是同時進行的(具體如何做到參看我的太極拳原理文章)。

三.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

1. 如何理解“虛而不屈”?

就像太極圖,白魚表示虛,黑魚表示實。白魚中的黑眼睛就是“虛而不屈”。 白魚儘管表示“虛空”,但是白魚中的黑眼睛就具有“實”的氣勢,它是虛中有實,即虛中隨時都有變實的氣勢,這就叫“虛而不屈”。

比如打太極拳,虛的部分照樣有棚意(或者叫棚勁不丟)。

漢文帝劉恆在代國時,對付匈奴的策略“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以及比爾蓋茨的憂患意識“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這些都是“虛而不屈”的例子。

2. 虛而不屈與“猶兮,若畏四鄰”是一樣的意思。

3. 動而愈出:風箱越鼓越有風出,“動而愈出”必須有“虛而不屈”為前提。

四. “多言數窮”:

1. “窮”是困厄, “數窮”是行不通。

第一種解讀

說得再多再有道理也不如行動起來把事情做好。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二種解讀

作為領導人言語不要隨便發號施令指指點點,大音希聲。

五. “不若守中”:不如長守道體虛靜無為。

《論語》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儒家孔孟思想,經常提到君子,什麼是君子?孔子說,把實際的行動擺在言論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著你說,做完了,大家都會跟從你,順從你。

古今中外,人類的心理都是一樣的,多半愛吹牛,很少見諸於事實;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動上做出來就很難。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