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荒唐失国后,为何侥幸复辟,却以杀于谦为篡位正名?

向敬之

1

明英宗朱祁镇九岁登基,大明王朝第一次出现了主少国疑的局面。

但是,其皇祖母、仁宗皇后张太皇太后,仍然指定他继承大统,并以一代女政治家杰出的才能和魄力,联合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与军事统帅、英国公张辅,礼部尚书胡濙,尽力辅佐这个少年天子。

朱祁镇的父祖,都是短命的皇帝,然而他们将永乐之治发展壮大,基本实现一个仁宣盛世的强盛国力。

幼主幸运地接了一手好牌,并且在做甩手掌柜时,大明王朝出现了鼎盛局面。遗憾的是,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病逝,杨士奇等四大臣(杨荣死于正统五年)虽有心继续辅臣朱祁镇,然而这个生为天潢贵胄的年轻皇帝,在大伴太监王振的诱惑下,沉迷享乐。

王振粗通诗书,中过举人,自阉入宫,深得宣德帝朱瞻基喜爱,命为东宫局郎,做皇太子朱祁镇的大伴。《大明风华》将王振弄作朱祁镇的同龄人,甚至还小,其实不符,他应该比朱祁镇的长辈年龄。张太皇太后死后,朱祁镇称他为先生、百官尊其为翁父,就是一个证明。


朱祁镇荒唐失国后,为何侥幸复辟,却以杀于谦为篡位正名?

《大明风华》张艺兴版朱祁镇与王振剧照

王振以落魄文人,自我屈辱地阉割入宫,却侥幸在朱祁镇登基之初,成为了司礼监掌印太监,成为了内阁部院与皇帝之间的联系人,少不了弄权。

张太皇太后在世时,尚能制衡王振。《大明风华》中为了突出孙若微的大义,过分地矮化张太皇太后,有些约束皇帝、痛斥王振的戏份,其实在历史上是属于张太皇太后的。

太皇太后死了,杨士奇相继病逝,胡濙年迈无心国事。杨溥为人谨慎,继任首辅,却因老迈,对王振恃势弄权也是无能为力,仅剩下张辅与王振继续抗衡。

王振背后是皇帝,代行的是皇权,百官争相攀附,老帅张辅也只能齿冷避让。

结果,正统十四年,瓦剌犯明,血气方刚的朱祁镇,想玩一次马上治天下,听从太监王振的怂恿,不顾大臣的反对,执意亲征,不意荒芜的土木堡,成了数十万明军精锐与张辅等良将老臣的坟墓。

侍卫武官樊忠,抡起铁锤,砸死王振。《大明风华》将朱祁镇的禁卫武官樊忠,弄成了永乐帝与宣德帝的御林军首领,与史不符。

樊忠还是死于乱箭穿心。而朱祁镇,也成为了瓦剌太师也先的俘虏。

2

朱祁镇出征前,皇太后下旨,封两岁的朱见深(当时还叫做朱见濬)为皇太子。这是备不虞之需。

不虞之需,成了时势必须。

朱祁镇被俘。大明朝惊变。

两岁的太子少不更事,皇太后孙氏没有张太皇太后的政治才干。于是,为避免非常时期主少国疑,大臣王文、于谦等向皇太后建议,拥立唯一的皇弟郕王朱祁钰登基,改年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绝瓦剌挟英宗以令明朝。


朱祁镇荒唐失国后,为何侥幸复辟,却以杀于谦为篡位正名?

《大明王朝1449》中高虎版朱祁钰与严屹宽版朱祁镇

朱祁钰称帝,也接受了朱见深继续为储君的事实。这是皇太后与于谦等大臣商定的结果,意思是将来皇位还得传给朱见深,回到英宗世系。

然而,朱祁钰栈恋帝位不说,且在瓦剌送回英宗后将朱祁镇幽禁南宫,且在景泰三年废掉侄子朱见深的储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景泰帝特地安排了一个由兵部尚书于谦领衔的群臣贺表。

然而,朱见济无命消受顶级荣耀,于第二年夭折。他是朱祁钰的独子,给了朱祁钰沉重一击。景泰八年正月初,朱祁钰突患重病,皇储问题再次摆上桌面,群臣议论纷纷,一时之间,定不下来。大将石亨约定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将英宗朱祁镇迎出。

英宗复辟,见深复储。若无夺门之变,倘若朱祁钰不死,时值壮年的他如果再生子嗣,已被废为沂王的朱见深,恐无继位之日。

同时又有另外一种可能。石亨等之所以能发动夺门之变,是因为朱祁钰已濒临大限。即便朱祁钰没有指定接班人,颇有政治手腕的孙太后也会联手于谦、王文等实权派大臣拥立朱见深继位:朱祁钰只有朱祁镇一个亲兄弟,论亲疏也只能从朱祁镇诸子中选择,朱见深为前太子,被群臣议定即位是毫无悬念的。

3

南宫复辟,石亨进忠国公掌兵权,徐有贞封武功伯兼首辅,曹吉祥封昭武伯掌印司礼监。这些人狼狈为奸,又争权夺利,都想以复位首功,将朱祁镇操纵成傀儡皇帝。这样的君臣,彻底遗弃了朱祁钰与于谦等推行各项改革,将日见恢复元气的大明彻底堕入衰亡的境地。

以于谦为首的正直能臣,成了复辟者们的众矢之的。

新君登基,下旨抓于谦、王文等下狱。

石亨们赶紧给于谦罗列罪名,这个说他图谋不轨鼓动朱祁钰更换了原定的太子,那个说他预谋迎立朱祁镇最忌讳的襄王为储君。

宣德帝驾崩后,大臣因为太子朱祁镇年幼,议立宣德帝胞弟、襄王朱瞻墡为嗣君,被张太皇太后罢议。朱祁镇北征被俘,群臣又以皇叔襄王朱瞻墡年长且贤,欲立新君,但是朱瞻墡坚持议立皇太子朱见深,令郕王朱祁钰监国。最具人气的明星朱瞻墡,有才略,喜清闲,却遭到朱祁镇最为防患。

款款都是谋逆大罪。言官上奏。“都御史萧惟祯定谳,坐以谋逆,处极刑。”(《明史·于谦传》)

朱祁镇自知“于谦实有功”于社稷,但他复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于谦斩立决,抄其家,家人戍边。


朱祁镇荒唐失国后,为何侥幸复辟,却以杀于谦为篡位正名?

《大明王朝1449》王庆祥版于谦

朱祁镇所以同意杀掉于谦等,是有原因的。

一、于谦于谦力挽狂澜,议立新君,整兵对阵,保住了朱明王朝的江山,但让朱祁镇成为了被遥立的太上皇,受尽了侮辱。

二、朱祁镇掌权后,将原定的太子、英宗之子朱见深废掉,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得到了于谦为首的大臣支持。

三、于谦等同朱祁钰合作的七年里,已经很默契,日见成效,而且他们在朝野举足若轻,影响深远,不杀掉他们,势必造成石亨等的复辟英宗不能服众,甚至有会被翻盘的可能。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明史·于谦传》)

当然,他们也知道这些证据,不足以作为杀于谦的罪名,于是,石亨与徐有贞又指使投效的言官,举报于谦与王文有谋立外藩之事。

王文说: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

石亨等找来管理车驾马牌的官员沈敬,勒令他做伪证。沈敬不惧淫威,坚持信符、马牌原封未动。

最后,石亨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于谦和王文。

至于《明史》说“英宗亦悔之”;也说他怒斥石亨推荐的继任兵部尚书陈汝言“未一年败,赃累巨万”,而“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还说他获报边警有感于臣下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而无可奈何。

朱祁镇真的是后悔了吗?即便其后期有治世良臣李贤辅弼,也未给于谦平反,也饶恕被判流放戍边的于谦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