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是發動奪門之變的朱祁鎮?

紅星照耀神州


明英宗朱祁鎮,本來就是皇帝。因為舉止失措,不應該搞所謂御駕親征。自己本來沒有打過仗,上戰場只能抓瞎。被害死的還有幾十萬大軍!建議英宗親征的王振太監,也不會打仗。因為戰爭失敗,王振還被身邊侍衛打死。代替英宗的明泰景帝,英宗弟堅守北京!如果南遷?蒙古人又佔領北方,再搞草原上那一套,真會造成歷史的大倒退。泰景帝的不足,沒有處理好繼承人,即太子的事情。一旦自己生病在外,被投機分子鑽了空子;造成英宗復辟,也害死泰景帝自己。英宗最大的貢獻,是廢除朱元璋重新設立的,皇宮嬪妃殉葬制度。


文廟山居


朱祁鎮遠比司馬懿趙匡胤更無恥,孫太后和朱祁鎮這一對母子毫無道德底線恬不知恥!大明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奪門之變而非土木堡之變。因為土木堡之變的慘敗雖然損失了五十萬精銳和大量軍事物資,但主要是物質領域的損失,完全可以通過再生產來彌補。但是奪門之變使得朱祁鎮在孫太后支持下,為了一己私利誅殺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朱祁鈺,這位在土木堡之變中導致五十萬精銳全軍覆沒兵敗受辱苟且偷生貪生怕死的朱祁鎮卻二次登基做了皇帝明顯得位不正甚至勝過司馬懿趙匡胤,導致大明民心渙散人心不在,官場從此由清廉變得索賄成風,大明蒸蒸日上勢頭急轉直下,于謙朱祁鈺的死為大明敲響了喪鐘。朱祁鎮堪稱有史以來最厚顏無恥的帝王,手無尺寸之功,胸中無半點文韜武略,敗軍之將全軍覆沒,大明差點亡國,差點成為第二次靖康之恥,卻在母親孫太后的支持下通過誅殺功臣再次登基做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恥辱和奇事!大明只有戰死的將軍和武士,卻可以有投降的帝王?為了保護那個兵敗被俘受辱的廢物朱祁鎮,孫太后為了兒子能活命釋放了大明將士浴血奮戰俘虜的五千瓦剌兵,于謙本可以在北京城下全殲瓦剌聯軍,為了保護朱祁鎮不敢追擊,結果就眼睜睜地放走了瓦剌大軍,而大明土木堡之變中五十萬精銳全軍覆沒。大明由盛轉衰是奪門之變造成的。盛世的衰落亡於統治者的私心。國君兵敗則身死以避免受辱,若苟且偷生貪生怕死則凌遲處死,為何只有戰死的將士卻可以有投降偷生的皇帝?或者下罪己詔將自己貶為庶人發配邊疆終生為奴服重徭役永世不得返回中原。同時,她母親孫太后教子無方導致國家蒙難應該下罪己詔廢掉自己太后之位,重新立太后,立新帝和太子。朱瞻基有私心愛孫太后和兒子,沒讓孫若薇殉葬,使得孫若薇一手遮天把持朝政權傾朝野。孫若薇有私心愛自己兒子,讓兵敗被俘受辱的朱祁鎮回來二次登基繼位導致大明人心不在。徐賓有私心,為了當官禮部尚書,去保護朱祁鎮。


紅星照耀神州


最近《大名風華》正在熱播,本是窩窩囊囊的俘虜英宗,復辟成功,立馬就把大明的肱骨大臣于謙等給殺掉了,大明朝從此走向了衰落和混亂。

從情感上來說,都認為朱祁鎮是一個歷史的罪人,也就追究到其復辟、重新取得帝位的來路不正。

但在豹眼看來,其得位沒有不正,更稱不上最為不正。

影視劇那些東西,就是看個熱鬧,歷史的事還是依據史實說話。

皇位之爭,歷來都是殘酷的,沒有正與不正之說,只有成功與不成功之說。

評價一個帝王,也不是看他的皇位如何來的,還是要看他得到皇位之後幹了什麼?

逆取順守,這也是自古以來所主張的道義。

土木之變後,英宗朱祁鎮失掉了皇位,等到朱祁鎮被瓦剌釋放回來之後,依然有許多大臣請求代宗朱祁鈺歸還朱祁鎮的帝位。

當初,于謙等人擁立郕王朱祁鈺登基時,他再三推辭,不肯就位。但登基後,局勢很快就穩定下來,自然不想把帝位再交給別人。

在迎立朱祁鎮迴歸的時候,朱祁鈺就不很滿意,曾經對大臣們說:“我並不貪戀帝位,是你們把我推上這個寶座的。”

其意思很明白,你們不能說把我推上了就推上來,說把我趕下去就趕下去吧。

之所以朱祁鈺對這個帝位不很熱迫,其實,不用爭也是他的。

朱瞻基就只有朱祁鎮、朱祁鈺兩個兒子,朱祁鎮被俘後,皇太子朱見深是嫡長子,才僅僅兩歲,這種情況下,既然于謙等人建議孫太后立朱祁鈺為新君,已經表明了天下大勢,朱祁鈺不幹,已經沒有其他人可幹了。

朱祁鈺也清楚,他不是孫太后親生,朱祁鎮萬一回來,他不僅帝位不保,恐怕性命也不保,做一個攝政皇叔,有多好呢?

可是局勢不允許,不得已而為帝。但做了帝王之後,想法就不一樣了。他不僅自己不想退下來,還想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但皇太子朱見深是孫太后所立,孫太后自然希望將來的帝位還是屬於英宗朱祁鎮一脈。但朱祁鈺通過賄賂宦官和朝臣,終於廢掉了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可一年後,太子朱見濟就夭折了。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朱祁鎮復辟成功。

此時,朱祁鈺已經病重,而且沒有兒子。更為巧合的是,于謙等大臣就在正月十六日白天,已經擬定了奏摺,表奏立原太子朱見深為皇太子,由於已經天晚沒有上奏,只等第二天一早上奏。就在當天夜裡,就發生了奪門之變,朱祁鎮復辟成功。

朱祁鈺被拉下了皇位,一月後朱祁鈺病逝。

由於這些原因,朱祁鎮的復辟,被稱作毫無意義的皇位之爭。

因為朱祁鈺沒有兒子,其死後,不是迎立朱祁鎮復位,就是皇太子朱見深繼位。朱祁鎮一樣結束囚徒生涯,起碼做一個體面的太上皇。

但是朱祁鎮,包括孫太后都沒有一點政治眼光,起碼的政治智慧都沒有。

起初是兄弟不和,給一心投機的野心分子以機會。在朱祁鈺病重之際,已無子嗣,皇位自然理當歸還朱祁鎮一脈。道理很簡單,事情很明白,但是孫太后、朱祁鎮昏庸不明,讓那些小人從中滋生事端。

因此,從這個過程來看,帝位早晚是朱祁鎮的,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復辟,重新取得帝位,也沒有來路不正之說,僅僅是毫無必要,徒留後世詬病。

特別是朱祁鎮復辟之後,有意無意之間,任由迎復的臣僚冒功濫賞,大肆報復,于謙等許多對社稷有重大貢獻的功臣都被冤屈殺死,雖然事久以後,朱祁鎮也有所後悔,但為時已晚,這才是朱祁鎮真正被後世瞧不上的地方。




豹眼看歷史


哪個皇帝是得位正的?

有什麼標準?

如果要說不是奪人家位子,全靠自己一刀槍建立帝國,且又是為了天下蒼生福祉來說的話,估計只有盤古開天地才能算數…

比起弒兄弒父,抑或讓孤兒寡母“禪位”,或是兵臨城下,城頭換了大王旗之類來,朱祁鎮也就是“復位”,收回他原來的東西罷了。

朱祁鎮的皇位丟了八年,責任在他自己,非要發中二寶氣,體現個人風採,跑去“建功立業”,又信任不懂軍事的王振,終釀“土木堡”之禍。



事情發生了,在京城監國的異母弟朱祁鈺在群臣擁戴下即位,讓朱祁鎮這個“肉票”瞬間掉價,倒也是穩定了局勢。

好在朱祁鎮情商高,雖然成了棄子,卻沒有丟命,然後還讓瓦剌給送了回來。

他這一回來,朱祁鈺就尷尬了:迎還是不迎?讓還是不讓?

老弟沒讓,不僅沒讓,還改封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眼看朱祁鎮要成旁系了,自己也被囚了,和錢皇后兩個正日日難過呢。誰知朱見濟沒了,朱祁鈺也病重了。

江山眼看無主,慢著,還有前皇帝在…

“奪門之變”就發生在這種背景下,它來得正不正?

來得正好啊。


錢多多讀文史


1457年發生在大明王朝的“奪門之變”讓大明王朝在歷史上又鐫刻了一場重大的事件,自明宣宗朱瞻基將帝位傳給嫡長子朱祁鎮後,大明王朝就發生了重大的歷史事件,1449年發生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這是北宋“靖康之恥”後的又一個封建王朝的巨大恥辱,明英宗被俘,弟弟郕王朱祁鈺挑起重任,繼位為明代宗,主持和維護大明王朝向前發展。

而至於題目所問的問題,為何有人說朱祁鎮是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指的是奪門之變,

但這種說法我認為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發生奪門之變不是明英宗在暗地裡勾結朝臣發動的,而是朝臣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而主動發動的。

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生病較重,朝中大臣石亨、徐有貞看到此種情況認為此時正是迎明英宗再次登基的打好機會,所以聯合朝中其他大臣密謀發動了奪門之變,將被代宗軟禁起來的明英宗恭迎到大內,宣佈英宗復位,而此時代宗還在後宮內養病,當他聽到發生奪門之變後,仰天長嘆,無奈只能接受這樣的事實,因為他自己只有一個兒子先於自己死去,自己當前又身染重病,根本就沒有反抗的能力。

實際上從石亨、徐有貞發動的這場奪門之變,完完全全是出自對於自身政治利益考慮,如果明代宗朱祁鈺病情日益嚴重,最終去世,那他去世后皇權還是會重新落到朱祁鎮的手中,因為:

1. 明代宗朱祁鈺僅有一個兒子而且已經先於自己去世;

2. 明宣宗朱瞻基只有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個兒子,朱祁鈺去世後,皇權必然會重新回到朱祁鎮手中。

3. 即便皇權未能重新回到朱祁鎮手中,也一定會落到他的兒子朱見深的手中,因為明代宗去世後,皇權不可能交到其他旁支的手中。

所以,石亨、徐有貞們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先發制人,如果代宗朱祁鈺去世,大權重新回到英宗朱祁鎮手中,那麼對於重新掌握權力的英宗,對朝中的大臣勢必要有一個極為不好的印象,甚至是部分還要受到懲罰和打壓,甚至是丟掉性命,而大臣們主動出擊就完全能夠化解這個問題,大臣們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算是拼了。

說英宗得位不正有點過了,但是在一定意義上說的也很貼切,這在明英宗重新繼位後對弟弟代宗的一系列處置上就可以看出。

1. 將代宗重新廢為郕王,將其軟禁在永安宮。

2. 代宗朱祁鈺死的很蹊蹺,應該是英宗暗中所為。

3. 代宗死後,朱祁鎮將其修建好的陵寢拆除,將其葬在西山即景泰陵,沒有進入十三陵。

4. 賜朱祁鈺諡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諡,表示景帝終身為惡,死不悔改。


朱祁鈺之所以能夠登上皇帝寶座,完全是哥哥朱祁鎮一手造成的,也是弟弟朱祁鈺才保住了大明江山的持續發展。雖然在迎回英宗的問題上,以及軟禁英宗方面朱祁鈺確實做的有些殘忍,但是換做是朱祁鎮,他也會做如此的選擇,在皇權面前有幾個能夠拿得起、放的下呢!明英宗在奪門之變後,應該以仁對待弟弟朱祁鈺,而不是以惡來對待他,而且對於已死的弟弟朱祁鈺也不放過,足可見英宗的心胸。



這種說法是源於西方文化的一種說法——景泰八年的朱祁鎮奪門之變是全球歷史中,最成功的政變之一。

事實上,若是深究下去的話,明景帝(明代宗)朱祁鈺在土木堡之變後,倉促上位取代明英宗朱祁鎮,也算是一次比較成功的政變。

為什麼說明景帝朱祁鈺也算上一次政變?

一、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皇明祖訓》)。

現代社會是無法去想象這種制度有任何的先進性。可是明朝卻能用這項制度完全杜絕了元朝時期,因繼承法的因素而導致的皇位流血戰爭,從而致使國家動盪的因素。

事實上,朱祁鈺並非如《大明風華》中所說的,直接登基為帝。他(郕王)只是他哥哥親征前留下來監國的藩王而已。

當年他們的父親英年早逝,只留下孤兒寡母,宮裡流言說祖母誠孝昭張皇后要立襄王朱瞻墡為皇帝,內閣閣老“三楊”和朝野上下人心晃動之時,皇祖母誠孝昭張皇后召眾臣到乾清宮,哭著指朱祁鎮說:“這是天子!”隨後又拒絕垂簾聽政。

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將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大臣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曰:“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時時勖帝向學,委任股肱,以故王振雖寵於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明史卷一百三 列傳一 仁宗誠孝皇后張氏傳》

連皇祖母都不敢違背祖上制定的嫡長子繼承,作為郕王的朱祁鈺確實也是被于謙和孫太后推上去的——當年瓦剌太師也先放太上皇朱祁鎮回來的時候,明景帝朱祁鈺懊惱地跟于謙這些大臣說,“當初老子都不想做的,是你們要死硬推”。後來有聽了于謙說的一定要接回朱祁鎮,懊惱說,聽你的、聽你的

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明史·于謙傳·是第一百七十卷·列傳第五十八》

這說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的,作為監國的朱祁鈺內心是不想做這個皇帝的,除了是違法之外,應該也是怕守不住,淪為北宋徽宗和欽宗這樣的下場,估計也是于謙拍著胸膛撲撲響,還有孫太后的堅持,才勉強接受這個皇位的。

二、朱祁鈺成為明景帝,只是明朝危機時的一種折中手段而已

正統十四年秋八月,英宗北狩,皇太后命王監國……己巳,皇太后詔立皇子見深為皇太子……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遙尊皇帝為太上皇帝——《明史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傳》

從這裡也能看出,朱祁鈺根本就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他哥哥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當土木堡事變的消息一傳回京城,孫太后就立馬立了朱見深為太子。

而他朱祁鈺當時可是在朝堂裡,親眼看著馬順等三人被那群文官給活生生打死的。是于謙勸說他,莫怕,只要坐著就行的。

1、於是給事中王竑廷擊順,眾隨之。朝班大亂,衛卒聲洶洶。王懼欲起,2、初,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王驚謝至再。3、謙揚言曰:“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王乃受命。 ——《明史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于謙傳》

孫太后先立朱見深為太子,再立朱祁鈺為皇帝,其實用意也是很明確的,明景帝朱祁鈺只是個代理皇帝,一個為了保國的折中方法而已,百年之後,依舊是朱祁鎮明英宗這一脈的。

現代是無法理解那個時代的思想的。那個時代,經歷了太多苦難,是明太祖朱元璋用禮法、重典重塑了華夏文明,才避免胡化。因此那個時代的人民是對待嫡長子繼承製、法制是看的於天一樣持平的位置。

所以當瓦剌也先被打跑後,當明景帝的野心在穩定中慢慢成長後,他所面對的困難是與他祖上朱棣靖難一樣的場景——正統,已經深入人心,要麼用殺戮來掩蓋一切,要麼就淹死於唾沫之中!

明景帝雖是一代明君,卻得位不正,明英宗雖昏庸無能,卻是正朔!要麼他朱祁鈺能聯合于謙,用殺戮、鮮血來洗滌皇位,要麼這是一條不歸路!

在和平時期的明景帝同樣是有野心的,當太上皇朱祁鎮被瓦剌送回來時——十六日,自東安門入。上(朱祁鈺)迎拜,太上(朱祁鎮)答拜。拜畢,相抱持而哭。各述授受之意,推遜良久,乃送到南內。”

看起來是兄弟情深,可若是深究下去,太上皇朱祁鎮從東安門進京城的那一刻就只能是個罪人了,東安門,又稱安定門,古代時是軍隊出征時的“生門”(注意是出征),平時顯貴們是不會選擇從這裡入城的,因為這裡平時是走糞車的……

太上皇朱祁鎮沒有從凱旋門(德勝門)入城,也沒有從大明門(正門)入。所以,太上皇朱祁鎮可不僅僅是在哭訴兄弟之情,而是哭他的囚禁之苦……

一切就這樣,朱祁鎮住進了南宮裡,一住就是七年!

朱祁鈺囚禁他哥哥太上皇朱祁鎮,天下沒人敢去幫他(除了朱祁鎮的正妻),就連他哥哥的親生母親孫太后也不敢去幫,因為這是朱祁鎮應該要承受的責罰,是對土木堡之變、紫荊關被攻破、京城保衛戰死難的將士、人民所要承擔的責任。

但朱祁鈺不應該去觸碰《皇明祖訓》的底線,不應該那麼急躁去否定孫太后確立起來的正朔禮法。

之前若是說朱祁鈺上位只是一種折中的方法,那麼他去廢掉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就是一場真正的政變了。

開始時,別說孫太后和大臣們,就連太監都否定廢太子的做法,可後來當朱祁鈺選擇賄賂、提拔等方式,終於讓太監和大臣們選擇沉默時,反對他廢掉朱見深這個太子的人,竟然是他朱祁鈺的結髮之妻汪氏——他的皇后竟然是最後的障礙!

廢皇后汪氏,立太子母杭氏為皇后。——《明史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傳》

他做到了,廢掉了皇后,立了自己的兒子,可是才一年,他獨子朱見濟夭折了!

壯年時期失去幼子,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可還有一件更痛苦的事情在等著朱祁鈺——那就是大臣們在揭他的傷疤——貴州道監察御史鍾同曾言:“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再這樣的揭傷疤的打擊之下,明景帝瘋了。為了能生出兒子來,他不顧一切,竟然讓教坊司送所謂能好生養出兒子的妓女進宮裡來——“放縱地淫亂、酗酒,信任奸人。毀壞奉先殿(皇家家廟)的偏殿建宮殿讓妖妓居住”(孫太后廢朱祁鈺的詔書)。

那個時代的人並不認為朱祁鎮是非法的!

奪門之變時,戍衛大殿的侍衛們看到有人走過來,就例行公事問了句:“前面是于謙大人嗎?”得到的答覆是“我是太上皇朱祁鎮!”所有的侍衛全跪了下來,隨後東華門隨聲而開……

事實上,于謙早知道奪門之變了,可他並沒有做什麼。那時候他也不敢做出什麼來。

因為景帝朱祁鈺當時病重了!若是他敢鎮壓,那麼參與其中的太上皇朱祁鎮是忤逆,而孫太后的家人也一樣的忤逆。他若是鎮壓,太上皇和孫太后要麼死於亂刀之中,要麼只能被貶為庶人。可要是這時候景帝朱祁鈺死了,誰登基?朱見深?

天下的藩王會信于謙是個忠臣嗎?朱見深會信任於謙不是“董卓”?不是“曹操”,不是“王莽”?

有人說,景帝朱祁鈺在太上皇朱祁鎮回來後應該讓他暴斃的

孫太后早想到了,所以先立了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

若是景泰五年,景帝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沒有夭折,朱祁鎮應該活不到奪門之變。

但是朱見濟夭折了,朱祁鈺瘋了一樣四處找能生兒子的女人進宮。這足夠是讓孫太后的家人開始與其他人一起串聯起來了。

最為關鍵是他病重了,連一些大臣都怕他掛掉——帝輿疾宿南郊齋宮。己卯,群臣請建太子,不聽。

而且,若是一開始就讓太上皇朱祁鎮“暴斃”,認為有于謙在!可誰又知道,當時已經出現有人在討論于謙“功高震主”了——但知有于謙,而不知有朝廷。

可於謙是忠於他內心中的明朝,而非是朱家的明皇朝。

所以當朱見濟夭折時,于謙去並沒有去“信任”壯年的景帝朱祁鈺能再生出兒子來,反而是勸景帝從新立朱見深為太子。

所以當景帝朱祁鈺病重時,當於謙的兒子于冕聽聞石亨南宮圖謀,急告于謙處斷時,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

所以,當朱祁鈺病重時,聽到大殿突然響起鼓聲時,忙問近侍,是“于謙嗎?“(這裡可不是問候于謙,而是在問是于謙在發動政變嗎?),當得到的答覆是太上皇復位了,景帝朱祁鈺連說:“哥哥做,好!”

雖然後人說“英宗不得正始,景宗不得正終”。但在那個時代,英宗就算在景帝的內心,依舊是正朔的存在


史之為用


明朝明英宗朱祁鎮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二次登上皇位的人,而原因自然是因為土木堡之變。但是要說他得位不正,到沒有必要,他為明宣宗朱瞻基長子,出生四個月就被立為皇太子,可謂根正苗紅。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兵敗被瓦剌俘虜,所謂國不可一日無主,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後,在於謙等重臣的支持下,皇太后命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監國。

而後朱祁鈺登基稱帝,朱祁鎮被尊稱太上皇。

沒過太久,朱祁鎮竟然傳奇般地從瓦剌南歸,從種種史料記載中我們能夠大概猜測出朱祁鎮南歸時的心理:明英宗朱祁鎮當時應該已經無意於重新拿回本屬於自己的皇位,只希望能安穩地度過餘生。但朱祁鈺並不這樣想,朱祁鈺時刻防著朱祁鎮復位,於是將朱祁鎮軟禁。

直到朱祁鈺病重,在重臣石亨等的支持下,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重新登基稱帝。

那麼我們為什麼說朱祁鎮根本沒必要發動奪門之變、而奪門之變不過是再填恥辱一筆呢?

這要從當時的情況說起。

當時,明代宗朱祁鈺病重臨危,正是因為朱祁鈺病重,失去對局勢的控制,奪門之變才能成功。那麼假設沒有奪門之變,朱祁鈺之後的皇位傳承該如何?

按照中國古代皇位傳承習慣和明代的嫡長子繼承製,首先最合乎朱祁鈺意願、最有資格繼承朱祁鈺皇位的當然是朱祁鈺的兒子。事實上,在朱祁鎮被俘、朱祁鈺登基之後,已經頂著朝堂壓力廢除了朱祁鎮長子、原太子朱見深而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但是很不幸,朱見濟太子之位從未得到正式承認,並且早夭。

而直到朱祁鈺病重,再無子嗣存活再世。

那麼很顯然,無論朱祁鈺願不願意,在他時候,皇位都會傳承到他的侄子、明英宗朱祁鎮長子、原太子朱見深手上,甚至明英宗朱祁鎮順其自然復位的可能性也極大。

也就是說,朱祁鎮的皇位其實不過是從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兒子手上奪過來的罷了。

再分析石亨等大臣為何會在朱祁鈺病重時發動奪門之變扶持朱祁鎮登基而不是讓皇位順其自然傳遞到朱見深手上呢?

這就涉及到中國古代大臣第一大功勞:擁立之功。

瞧瞧奪門之變之後,石亨被推首功,加封忠國公;徐有貞成為內閣首輔;曹吉祥執掌司禮監,成為宮中宦官之首。

而為了證明“奪門之變”的正義性,那明代宗朱祁鈺得位就必然被退到得位不正的立場,正因為這樣,當年力主朱祁鈺臨危登基的重臣如北京保衛戰第一功臣于謙就不得不處理。

於是,因為石亨、徐有貞等人的陷害和推波助瀾,于謙含冤而死。

於是在歷史上,朱祁鎮的人生又多了一一項錯殺功臣的汙點。

其實,明英宗在後來也意識到自己被石亨等人利用了,奪門之變根本毫無必要,所以也開革了很多在奪門之變中有功的大臣。


歷史上的小秘密


其實奪門之變發不發生都沒有多大必要。首先太子是朱見深,是朱祁鎮的兒子,朱祁鈺一脈已經沒有能繼承皇位的皇子了。其次,朱祁鈺病重,連祭祀都需要大將石亨代替。說白了,朱祁鈺死了,皇位不是朱祁鎮就是他兒子的,奪門之變奪得是什麼,奪的是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皇位。赤裸裸的一出鬧劇。

所以說,不存在得位不正,這個皇位本來就是他和他兒子的,只不過時間提前了一個月罷了。


歷史的寵兒


朱祁鎮不是得位不正,而是完全沒這個必要,要說得位不正的,那靠殺戮上位的李世民、武則天,靠逼迫幼主上位的司馬懿、楊堅、朱溫、趙匡胤就更不正了,甚至連被史書黑出翔的楊廣和雍正,他們的爭議性都比朱祁鎮要高好幾倍。

最近的一套熱播劇《大明風華》,把朱祁鎮推上了風口浪尖,也把他母親孫太后塑造成了一個勾心鬥角、為了權力不折手段的腹黑心機婊。可實際情況是:朱祁鎮作為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子,不管各方面來說都是帝位第一順位繼承人。

即使是土木堡之變後,帝位空虛,孫太后也是先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再同意郕王朱祁鈺繼位,就是要昭告天下:朱祁鈺只是代理攝政,其皇位最終還是得回到朱祁鎮一脈。

雖然朱祁鈺最後利令智昏,廢掉皇儲朱見深,另立親生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另建軌道,將帝位轉移到自己一脈,可此舉卻受到了大部分官員的反對,連自己的老婆汪皇后因不同意而被廢了,可見朱祁鈺這樣強行偷天換日的做法是很不得人心的。

而且朱見濟也沒有做皇帝的福氣,立為太子第二年就去世了,三年後其母杭皇后去世,景泰帝身邊沒有了支持的人,也失去了希望,加上群臣不斷要求確立皇儲的事宜(由於景泰帝無後,皇儲的人選只剩下兩個:要麼歸政太上皇朱祁鎮,要麼按照孫太后的安排,讓侄子朱見深繼位),景泰帝內外交困,不久後就病倒了,也就這樣被石亨、徐有貞等人捉住了空隙。

據《明史紀事本末》所記,從景泰元年朱祁鎮回國後,八年的時間裡不斷有官員上書要求易儲(歸政太上皇或讓位朱見深),只是景泰帝憑著皇帝的身份一一否決了,罷免了不少官員,還有因此事被杖責打死的,尤其是朱祁鈺最為倚重、事事聽從的股肱大臣于謙,也要求立朱見深為太子:

先是,景帝不豫,以儲位未定,中外憂懼。兵部尚書于謙日與廷臣疏請立東宮,蓋謂復憲宗也

所以只要朱祁鈺一死,朱見深繼位可以說是鐵板釘釘的是,只不過石亨和徐有貞這些人想有擁立之功,不願讓于謙拔得頭籌而精心策劃了一出“奪門之變”,把朱祁鎮擁上了皇位,也把他給推上了“得位不正”的輿論之中,朱祁鎮是著實地又被石亨等人坑了一把:

時武清侯石亨知景帝疾必不起,念請復立東宮,不知請太上皇復位,可得功賞。

也無怪乎谷應泰評價其“奪門”二字,英皇不得正始,景皇不得正終。始知曹、石所謀不臧,小人貽誤人國,刻薄寡恩如是哉!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說這個問題之前,要先說朱祁鎮怎麼丟的皇位。還統14年的時候,朱祁鎮親率大軍去改打蒙古,因各種因素自己的軍隊全軍覆沒,導致戰役的失敗自己也被蒙古所俘虜,失去了人身自由。就這樣朱祁鎮被蒙古軟禁了一年,也沒有為難他。本來蒙古想以朱祁鎮為人質,讓明朝割讓疆土,那曾想朱祁鎮被俘後,朝堂不可一日無君那,於是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蒙古一看明朝又立新君,留著朱祁鎮也沒有用便將其放回朝。

這時朱祁鈺的皇帝當的正上癮呢,聽說哥哥被放回來了,還沒等哥哥入宮便派人在半路上將其抓獲軟禁起來。由於朱祁珏害怕朱祁鎮復位,但又不能殺他於是派人嚴加看管。

然而朱祁珏上位後,唯親是用打擊異已,治理朝政的能力遠不如朱祁鎮。在當時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他們還是覺得朱祁鎮當皇帝更適合。於是大臣們聯手趁朱祁鈺一個不注意,將軟禁朱祁鎮的大門撞開,迎接朱祁鎮當上了皇帝。而朱祁鎮復位後,勤政愛民唯賢是用,使當時的經濟得以穩健的發展。對於弟弟朱祁鈺也只是將他

的權力縮小了,並將帝號改了回來,獨獨沒有改年號。

右弟弟病故後,朱祁鎮以非常隆重的儀式進行了安葬。因此這一場事變被稱之為奪門之變。

朱祁鎮也是一位難得的好皇帝。所謂得位不正是歷史的必然,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