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冠狀病毒最致命的傳染源

令人談之色變的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馬爾堡病毒……它們竟然都來自蝙蝠!以致有人形容蝙蝠的身體是一個巨大的“病毒儲藏庫”,是多個致命傳染病的發源地。

神秘疾病來自蝙蝠

2012年,沙特的一位男子患上一種神秘的疾病,11天之後不治而亡。醫生檢測他的組織樣品,發現了與10年前導致SARS爆發的病毒相近的一種新病毒。很快,更多的人被感染並死去。這種叫中東呼吸綜合徵(英文簡稱MERS)的傳染病,死亡率高達50%。

其實像這樣的神秘怪病近20年來屢有發生。早在1994年,在澳大利亞一個叫亨德拉的地方,15匹馬死於一種神秘的病毒。隨後,有2人又不幸染病身亡。科學家根據發病地點,將這種病毒命名為亨德拉病毒。

蝙蝠:冠状病毒最致命的传染源

這種病毒是從哪兒來的?很多跡象表明,它的源頭不在人身上,而是首先寄宿在某種動物上,然後跳到人身上的。但這種動物是什麼呢?

科學家相信,馬身上的病毒必定是從其他動物那裡傳來的,但對數百種動物做了檢測之後,並沒發現這些動物攜帶有該病毒。

為了避免漏掉任何一種可能,人們把調查範圍擴大到了蝙蝠。起先,在一種大型食果蝠上,發現了亨德拉病毒的抗體,隨後又發現了病毒本身。這就確證了這種食果蝠正是亨德拉病毒的傳染源。

同樣,前面提到的MERS病毒,也是先從蝙蝠傳給駱駝,再由駱駝傳給人的。

後來,在澳大利亞發現了更多與蝙蝠有關的病毒,其中包括一種狂犬病毒的近親,現在叫做“澳洲蝙蝠狂犬病毒”。1996年,一名被蝙蝠咬了的婦女死於該病毒。

被亨德拉病和澳洲蝙蝠狂犬病傳染的人數畢竟還是少數。然而,1998年在馬來西亞一個叫聶帕的地方,229人被一種未知病毒感染後,突然發燒、頭痛、腦腫脹,半數人死去。

這種稱為聶帕病的病毒很快證明是亨德拉病毒的近親,科學家迅速鎖定其傳播者是在東南亞隨處可見的兩類食果蝠。聶帕病毒藏於食果蝠的唾液中,可以通過被食果蝠啃咬過的果實傳播。

聶帕病在東南亞爆發過多次。在1998年的疫情中,是豬先吃了留有食果蝠唾液的果實,然後又傳染給人的。在最近的幾次爆發中,則是人食用了被食果蝠汙染的海棗,直接傳染上的。

可怕的變異

亨德拉病毒、聶帕病毒依然是蝙蝠直接傳播給人的,還不能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播。最令人害怕的是,蝙蝠攜帶的致命病毒可以變異,變成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播的更致命的形式。這就是2002年在我國發生的SARS。

2002年11月,我國的廣東省爆發了SARS疫情,並在短短几周內,傳播到了20多個國家。這場疫病感染了8000多人,造成775人死亡。

蝙蝠:冠状病毒最致命的传染源

SARS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但人類的冠狀病毒通常只會引發一些小病。所以,這種冠狀病毒最早不是人傳播的。那它是從哪兒來的呢?

最初,人們懷疑病毒是從廣東市場上賣的果子狸跳到人身上的。但在隨後的調查中,不論是在野生還是人工養殖的果子狸上,都沒發現這種病毒。

傳染病學上的一個常識是,一種病毒在其天然宿主身上最多隻會引起輕微的病症,不會致死,因為宿主要是得病死亡,那麼病毒就要跟著同歸於盡,也就無法傳播開去。在實驗中發現,果子狸感染了SARS病毒之後,也會病得很厲害。這就使得傳染病學家懷疑,果子狸只是SARS病毒的中間寄主。

的確,2004年科學家在3種蝙蝠上,發現了一些類似SARS病毒的冠狀病毒的抗體。在實驗室,蝙蝠被感染SARS病毒之後,也沒顯示一點病症。這說明蝙蝠才是SARS病毒的宿主。

2005年,科學家替我們還原了2002年SARS爆發的可能原因:一些野生果子狸被蝙蝠感染了冠狀病毒,這些果子狸被人捕獲後,拿到市場上去賣,於是病毒就跳到了人上。起先,它們是不能在人際傳播的。但在傳染過程中,這種病毒發生了變異,所以就能在人群中傳播了。

2013年,科學家在中華菊頭蝠上發現了SARS病毒,從而進一步確證蝙蝠是那次爆發的傳染源。

2013年,人們還確證另一種非常危險的病毒也跟蝙蝠有關,那就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是一種致命的傳染病,被感染者會七竅出血而死亡。它的動物宿主是什麼,長期是個謎。2013年,一位美國病毒學家在孟加拉國的一類食果蝠上,發現了埃博拉病毒的抗體。所以蝙蝠又成了攜帶埃博拉病毒的最大嫌疑者。

可怕的是,同SARS病毒一樣,埃博拉病毒也是一種變異的病毒,可以在人和人之間傳播,並且傳染性極強,死亡率很高。

一個病毒巨庫

早在1967年秋,西德馬爾堡的醫學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出現了一種嚴重的出血熱病,與此同時,同是西德的法蘭克福和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的幾所醫學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中,也同時爆發了這種病,前後有31人發病,其中7人死亡。後來科學家們對患者的血液和組織細胞進行了培養,分離出一種以前沒有見到過的病毒。根據發病地點,將這種病毒命名為馬爾堡病毒。

經過分析,科學家懷疑馬爾堡病毒有可能來自蝙蝠。果然,2008年,人們在埃及食果蝠上發現了活的馬爾堡病毒。這種食果蝠棲居的山洞,正是2007年非洲馬爾堡病的爆發地。

蝙蝠:冠状病毒最致命的传染源

除了以上提到的聶帕病、埃博拉、MERS、SARS、馬爾堡病毒等是來自蝙蝠外,2013年又有人報道,丙肝的傳染源也可能是蝙蝠。丙肝像SARS一樣,可以在人際傳播。丙肝病毒目前已經感染了世界大約3%的人口。丙肝可以導致肝硬化、肝癌。

截止2013年,人們已經知道150種病毒與蝙蝠有關。但人們懷疑蝙蝠所攜帶的病毒遠遠不止這些。以SARS這類冠狀病毒為例,儘管所有類型的動物都可成為它們的宿主,但蝙蝠看來是首選。一位美國傳染病學家最近發現,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境內,10%的大棕蝠攜帶有一種α冠狀病毒。在菲律賓,近1/3被調查過的蝙蝠攜帶β冠狀病毒。在西班牙,在9種蝙蝠身上總共發現了14種不同的冠狀病毒。

蝙蝠僅僅攜帶的冠狀病毒,種類就如此之多,還沒算其它的像埃博拉這樣的絲狀病毒了,因此它們傳染給人畜的機會就很多。最令人恐懼的是,病毒不僅能跳到人上,還可能獲得在人際傳播的能力,從而導致類似SARS和埃博拉的大爆發。

在20年前,人們只知道,蝙蝠只會傳播狂犬病。但現在,科學家已經瞭解到,一大群致命的傳染病都與蝙蝠脫不開干係,埃博拉、MERS、SARS和丙肝……

說蝙蝠是一個病毒巨庫,一點不冤枉它。

活動的傳播源

為什麼蝙蝠會成為病毒的最佳宿主?

首先,蝙蝠喜歡群居生活,它們親密地依偎在一起,或者密密麻麻地倒吊在樹上,這就為病毒在種群間大量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蝙蝠還能飛翔,除南極洲以外,這些飛行能手們去過世界各個角落,這樣就能把病毒帶到更遠的地方,不像老鼠,只在有限的區域活動。在這兩點上,當然鳥類也相似,但因為蝙蝠是哺乳動物,比鳥類更高等,與人類更接近一些,所以蝙蝠更容易把病毒傳染給我們。

其次,在寒夜乃至整個冬天,很多蝙蝠要進入冬眠,這個時候它們的體溫會降下來。通常在正常的體溫下,病毒可以被許多動物很快清除掉,但蝙蝠卻像冰箱一樣,可以把病毒保存很久,甚至保存整個冬天。

蝙蝠:冠状病毒最致命的传染源

再次,蝙蝠的壽命長達50年,這相對於一些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來說,已經屬於相當長的了。這就使得病毒可以穩定地存在於蝙蝠體內,不必在短時間內總要不停地“搬家”。“搬家”總是一件麻煩事,弄不好的話會“露宿街頭”,況且,病毒並不具備“露宿街頭”(即離開宿主細胞)獨自生存的能力。

最後,從進化的角度來講,病毒是一種古老的物種,而蝙蝠也是。在長久的進化過程中,蝙蝠沒有被病毒擊潰,反而進化出非常出色的免疫系統,使得它們更有能力攜帶病毒,成為天然的病毒庫。這話聽起來似乎自相矛盾,但道理很簡單:動物倘若自身免疫力差,一染病就死掉,或者無法活動,那麼病毒也只好與它同歸於盡,或者不能傳播更遠了。而免疫系統強,它自己不得病,但它可以攜帶大量病毒。

基因造就的百毒不侵

蝙蝠的免疫系統為什麼能強悍到百毒不侵呢?

科學家通過對蝙蝠基因組的研究,發現儘管蝙蝠的基因組與其他的哺乳動物有許多相同的成分,但是蝙蝠所使用的方式與它們不同。最特別的是,蝙蝠體內包含的某種基因,比其他哺乳動物更多。這種基因編碼出的蛋白質可用來檢測和修復受損的DNA。很顯然,這種基因有助於抵抗入侵病毒對自身的傷害。另外,蝙蝠幾乎不會患有癌症,這應該是因為這種基因可以阻止惡性腫瘤細胞的生長之故。

雖然人類和小鼠等身體內也具有這種抵抗病毒和腫瘤的基因,不過它們只在出現威脅的情況下才被激活,但這些基因在蝙蝠體內似乎是永遠打開的。

為什麼蝙蝠會具有更多這樣的永遠激活的基因呢?一些科學家找到了可能的解釋。研究發現,蝙蝠在飛行時的新陳代謝水平是休息時的好幾倍。這樣新陳代謝水平的急劇變化,會破壞許多細胞的DNA,所以蝙蝠需要更多的這種基因,來產生具有修復能力的蛋白質。也許最初的時候,這種基因的存在目的就是為了修復DNA,這樣蝙蝠在每天晚上就可以自由地飛來飛去,而不用去擔心身體的損傷。然後,當一些病毒入侵到蝙蝠體內後,由於蝙蝠具有很多修復DNA的基因,病毒並不會引發嚴重的症狀,甚至完全沒有症狀。日積月累,蝙蝠體內就成了許多致命病毒的樂園,病毒與蝙蝠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就像蒼蠅和病菌和平共處一樣。

不過,一些科學家還提出了另一種假設。這種假設與其上面的那種基因關係不大,而是認為蝙蝠在飛行中可能會產生很多的熱量,如同發燒了一樣。作為正常的免疫反應的一部分,對於許多動物來說,發燒可以抵抗外來病毒的感染,因為高溫會殺死病毒,或使得病毒的致病作用無效。這樣一來,病毒無法侵入蝙蝠的機體內部,但其體表可以無意中攜帶很多的病毒。

上面這種假設也可能是對的。我們人類和其他的一些動物不具有蝙蝠這種免疫系統的能力,所以病毒從蝙蝠傳播到人類和其他動物時,就會在這些免疫系統脆弱的宿主身上發威。

當然,也有一些科學家並不認為蝙蝠是什麼病毒巨庫。之所以我們認為蝙蝠容易攜帶致命病毒,只不過是數量和統計學問題而已。可能是因為受到大量的針對蝙蝠的研究工作產生的假象而誤導了我們。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越是深入研究蝙蝠,我們就會發現越多的新病毒,就越相信蝙蝠更容易攜帶致命病毒。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要去研究其他種類的哺乳動物的話,也會得到同樣的結果。也許它們都具有很多種病毒,只不過我們沒有去仔細研究罷了。

這樣說來,到目前為止,關於蝙蝠身上為什麼會攜帶那麼多病毒,科學家仍然沒有統一的答案,相關研究還需要進一步進行。

殺光蝙蝠行不行?

不管怎麼說,蝙蝠總還是病毒寄宿和傳播的傳染源。那麼在它們把病毒傳給我們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先下手為強,把它們捕殺掉呢?

很遺憾,歷史證明,大規模捕殺蝙蝠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以南美洲為例。自1970年代以來,當地人為了防止狂犬病爆發,一直在大規模地毒殺吸血蝙蝠。但最近根據一份對秘魯20個蝙蝠棲息地為期3年的調查表明,事情非但沒好轉,還變得更糟了。

蝙蝠:冠状病毒最致命的传染源

問題在於,要把每隻蝙蝠消滅淨盡幾乎是辦不到的。而只要留有“種子”,在食物資源豐富,又缺少競爭的情況下,蝙蝠的數量會很快反彈。而且,人類的捕殺把蝙蝠在各塊棲息地之間趕來趕去,反而加速了狂犬病毒在蝙蝠群中的傳播。事實上,在數量反彈之後的蝙蝠群中,攜帶狂犬病毒的比例反而更高了。

另外,蝙蝠的種類幾乎佔哺乳動物品種總數的1/4之多,它們對於保持地球生物多樣性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譬如,吃昆蟲的蝙蝠直接為我們消滅掉數以億計的害蟲。要是沒有蝙蝠,單美國的農民每年就要損失40~500億美元。

話說回來,把責任全推到蝙蝠身上,也不公正。傳染病的出現需要各種因素的因緣巧合,攜帶病毒的動物只是眾多因素之一。在疾病從蝙蝠傳給人的過程中,其實人的因素扮演了主要角色——森林退化,氣候變暖,城鎮規模擴大,從而導致蝙蝠的棲息環境惡化,都對病毒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以聶帕病毒的首次爆發為例。1998年,東南亞地區森林的退化與當年的乾旱,對於蝙蝠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所以食果蝠就飛到在熱帶雨林中新開闢出來的一個果園覓食。附近的豬吃了蝙蝠剩下的東西,就把病毒傳給了人。

所以,事實上該承擔責任的還是我們自己。

因此,別總想著去捕殺蝙蝠,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保持警覺是至關重要的。在傳播給人之前,提前找出已經潛伏在蝙蝠身上的新病毒,提前研製疫苗並接種,這才是有效的辦法。目前,針對埃博拉病毒和聶帕病毒的疫苗已經或正在研製。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自己則要養成好的衛生習慣。遠離蝙蝠,不吃被野生動物吃過的果實(也許這種野生動物就是蝙蝠),更要少吃和不吃野生動物。總之,不管願意與否,我們都得學會與蝙蝠在這個地球上和平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