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雀东南飞”?因为“西北有高楼”

为什么孔雀东南飞?是西北有高楼么?当然不是!《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为什么“孔雀东南飞”?因为“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五言诗。其首句为: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十九首》不仅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那么“孔雀东南飞”和“西北有高楼”这两句又是怎么对到一起了呢?这其中是有一段轶事的。

话说,上世纪的1935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主考人向陆佩如先生提出了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里,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之句,可作者为什么不说成“孔雀西北飞”呢?

问题一提出,答辩会场上顿时有些躁动,旋即又静了下来,所有人一齐把目光投向了陆先生。

陆佩如心想:作为艺术描写,说孔雀东南飞,西北飞,都是可以的。但如果这样认真地照直说,会使主考官受窘,认为自己所提的问题近乎无知和荒唐。于是,他灵机一动,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因为——“西北有高楼”!

为什么“孔雀东南飞”?因为“西北有高楼”

这个回答非常巧妙!满座的老师放声大笑,交口称赞。原来,古诗十九首里有这样的诗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陆佩如以怪对怪,既准确又巧妙,大胆的奇思妙想,顿使答辩会上充满了浪漫的活泼气氛……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和《孔雀东南飞》搭对到一起的《西北有高楼》究竟讲得是一个什么故事。

原文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为什么“孔雀东南飞”?因为“西北有高楼”

注释

交疏:一横一直的窗格子,指窗制造的精致。疏,镂刻。结绮(qǐ):张挂着绮制的帘幕。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阿(ē)阁:四面有檐的楼阁。三重阶:指台。楼在台上。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形容楼阁之高。

弦歌声:歌声中有琴弦伴奏。

一何:何其,多么。

无乃:莫非,岂不是。杞梁妻:杞梁的妻子。杞梁,即杞梁殖,春秋时齐国大夫。征伐莒国时,死于莒国城下。他的妻子为此痛哭十日,投水自杀。传说死前谱有琴曲《杞梁妻叹》。

清商:乐曲名,曲调清越,适宜表现哀怨的感情。发:指乐声的发散、传播。

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来往行走,不能前进的样子。这里借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一弹(tán):弹奏完一段。再三叹:指歌词里复沓的曲句和乐调的泛声。

慷慨:指不得志的心情。余哀:哀伤不止。

惜:悲,叹惜。

知音:懂得乐曲中意趣的人。这里引申为知心好人。

鸿鹄(hú):大雁或天鹅一类善于高飞的大鸟。

赏析

高楼上与云齐,与世间保持着距离;楼中人深夜抚琴唱歌,歌声悲苦。歌者是什么人?遭遇了什么伤心事?为什么深夜独自唱歌呢?

在高楼下,却有一个听者。他听到了歌声,听懂了歌中的悲伤。他猜测着歌者的身份,他为歌者伤心:心怀悲苦已经非常令人伤心了,没有知音,这悲苦无人诉说,无人理解,更加让人难以承受。

而听着自己,不也是一个伤心人么?

为什么“孔雀东南飞”?因为“西北有高楼”

他听到悲苦的歌声而产生共鸣,不正因为他自己也遭遇了伤心事么?他深夜独立于楼下听歌,不也是没有知音么?难怪他最后发愿: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可是,高楼中的歌者,并不知晓楼外的听者。听者的心曲,也无从诉达歌者。听者的发愿,恐怕只是再增一重伤心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