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着明月珰”:从《孔雀东南飞》入手,聊聊汉代女性的耳饰文化

耳珰,是一种戴在耳垂上的饰品,相当于我们现代人常说的耳坠,耳钉,耳夹等

。与其它的装饰物不同,耳珰比较小巧,在佩戴时不像头饰,项链,手镯等饰品那般,很容易被注意到。但是,随着耳珰制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耳珰的制作也日益精巧。

佩戴者会特意选择设计华美,造型新颖的耳珰进行佩戴,耳珰也逐渐成为了体现妇女身份和品味的一种饰品。

耳珰的历史悠久,它的创造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但是后来,耳珰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沉寂,好似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在汉代之前都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欢迎。而到了汉代,耳珰又重新风靡一时,成为了妇女们的一种常见饰品,深受汉代妇女喜爱。

汉代的耳珰除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外,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影响着文化发展,汉代的耳珰文化正是在汉朝特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水平中进行发展的。透过汉朝的耳珰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汉朝时期的生活风俗和生产技术水平。

今天,我们则立足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通过分析文中女主的耳饰,以此为切入点,了解汉朝时期妇女的耳饰文化。

“耳着明月珰”:从《孔雀东南飞》入手,聊聊汉代女性的耳饰文化

一《孔雀东南飞》中的耳饰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的叙事诗,它和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壁。全诗取材于东汉献帝时期发生在庐江郡的一起婚姻爱情悲剧,焦仲卿和刘兰芝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两人门当户对,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刘兰芝作为一名中国古代妇女,女红水平高超,做事勤劳,在丈夫家和小姑友好相处,勤勉侍奉公婆。

只是焦母却对刘兰芝百般不满意,想休弃刘兰芝为儿子再寻一位出身更好的女子做妻子。焦仲卿违抗不了执拗的母亲,只好暂做缓兵之计,让刘兰芝先回母家,等他外出办公回来,再接刘兰芝回家。而全文中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也正是刘兰芝在回娘家前细心梳妆打扮的一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生动形象展示了刘兰芝作为古代女性的典雅之美,而阅读到这个片段的人们,也往往会被刘兰芝精致华美的首饰所惊叹。

1、何为“珰”?

在《孔雀东南飞》中,对女主刘兰芝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详细描写,如“

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这其中的明月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耳珰了。从作家用明月修饰耳珰来看,刘兰芝的耳珰应该为一种朴素典雅的玉制造品。那么,古时候的耳珰又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耳珰,顾名思义,是一种戴在耳朵上的饰品。不过,古时候的耳珰形状不同于我们现在常见的耳坠耳夹,佩戴方式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们现如今常见的佩戴耳饰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在耳朵上窗孔打洞,由此,女士们可以佩戴带有挂钩设计的耳饰。第二种是耳夹,无需在耳朵上打动,是一个夹子的设计,将这种耳饰夹在耳朵上便可以了。

但是在古代,汉朝时期的耳珰形状却和腰鼓十分相似,中间细两边粗,带有一个收腰的设计,汉朝女子在佩戴耳珰前,必需将耳垂进行穿孔,并且将耳垂上的穿孔撑大,方便嵌入耳珰。这种设计虽然使得女子在佩戴耳珰的过程比较复杂,并且容易耳朵耳垂受到伤害,感到疼痛,但是在佩戴完成后,也正是由于这种中间细两边粗的设计,

使得耳珰不易脱落,佩戴时的稳固性非常好

耳珰的材质在历史发展中,也进行了一定的演变。现如今出土的古代耳珰中,最早的是商朝时期的耳珰,出土遗址位于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商墓。商朝时的耳珰以金制品为主,并且在耳珰上还镶嵌有其他物质,除此之外,商朝时期的耳珰与汉朝的耳珰形状也存在不同。汉朝时期的耳珰为腰鼓状,而商朝时期的耳珰则是喇叭状。并且,汉朝时期,玉耳珰开始流行起来,成为了妇女们都十分喜欢的一种饰品。在孔雀东南飞中,我们的故事女主人公刘兰芝所佩戴的,也就是这种玉制的腰鼓状的耳珰。

“耳着明月珰”:从《孔雀东南飞》入手,聊聊汉代女性的耳饰文化

2、“珰”名称的由来

关于耳珰这一名称的由来,从古至今,有着很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以下三种说法。第一种,将耳珰定义为了丈夫防止妻子出轨而创造出的产物。相传在古代早期,那时候的妇女都十分妖娆艳美,丈夫担心美丽的妻子会在夜里偷偷离开家里,夜会情人,红杏出墙,因此,特意制作了一款饰品。当妻子将这款饰品佩戴在耳朵上时,会发出相应的声响,从而没有办法趁丈夫熟睡不注意时,悄悄离去。故此,这款饰品被称作耳珰。

第二种,是说在古时候的妇女们,生性好妒,且喜欢谈论八卦。乱传谣言。因此,族群中有威望的人便创作出来耳珰,让妇女们戴在耳朵上,寓意着挡住无稽的谣言传入耳朵内,以避免她们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从而消除她们的嫉妒之心,促进家族间的和谐稳定。因此,这种定义下的耳珰又可名为耳挡。

最后一种说法,则稍微有些血腥成分了。据说人在暴死以后,会七窍流血,惨不忍睹,并且七窍处还会流出一些污物。十分影响遗容遗貌。

因此,人们便制作出了各种工具来挡塞流出污物的七窍。塞鼻的叫做鼻珰,塞嘴巴的叫做嘴珰,那么塞耳朵的,自然也就叫做耳珰了。

“耳着明月珰”:从《孔雀东南飞》入手,聊聊汉代女性的耳饰文化

3、耳珰的造型

现如今,历史学家们根据史学资料和考古发掘,认为古代的耳珰根据形状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首先,第一种,就是汉朝时期妇女间十分盛行的鼓状耳珰了,鼓状耳珰中间细两边粗,在古时,曾风靡于四川一带地区。第二种则是丁字形耳珰,与匕首的形状有些相似。第三种是伞形耳珰,这种形状的耳珰是傣族、德昂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耳珰形式。最后一种耳珰则是柱形耳珰,这种耳珰的形状较为规则,为整个的圆柱形,盛行于古代独龙族的族民间。

“耳着明月珰”:从《孔雀东南飞》入手,聊聊汉代女性的耳饰文化

二 汉朝女性的穿耳特点

先前已经提到,古代耳珰的佩戴方法较为单一,必须要在耳垂上穿破一个洞才能进行佩戴,那么关于穿耳,古时又有哪些讲究呢,接下来,我们便来一起了解下吧。

1、认为穿耳即不孝

在中国古代,有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佩戴耳珰而进行穿耳被认为是一种不孝的行为。在道家的观念里,更是特意强调女子应该保持全德全形,这才是女子美的一种最高境界,而这种“全德全形美”也就是提倡古代女子不穿耳。而这种观念曾一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古代,佩戴耳珰这一风气在汉朝之前长时期沉寂的原因了。

“耳着明月珰”:从《孔雀东南飞》入手,聊聊汉代女性的耳饰文化

2身份较高的人才能佩戴

在古代早期,对佩戴耳珰有着一定的身份要求。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与神权相结合,巫蛊之风盛行,能够佩戴耳珰的人,大多为神人或巫师。这些人在当时他们所处的社会享有崇高的社会价值。耳珰的使用也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在古代早期,那时候的神话人物形象中,女娲也是佩戴耳珰的。

时间发展至东汉后期,佩戴耳珰这一风气已经在全社会得到推广,上至贵族妇女下至普通平民家妇女,都有了佩戴耳珰的习惯。这时候的耳珰文化也日益世俗化,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色,展示了汉朝时期的整体社会风貌。

“耳着明月珰”:从《孔雀东南飞》入手,聊聊汉代女性的耳饰文化

3、材料丰富

汉朝时期的耳珰虽然以玉制品为主,但是实际上,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制作耳珰的材料十分多,除却玉品外,耳珰还可以用金属,玛瑙、琉璃等制作,且在汉朝以后的朝代,琉璃成为了制作耳珰的主要材料。

“耳着明月珰”:从《孔雀东南飞》入手,聊聊汉代女性的耳饰文化

三 汉朝耳饰的审美特征

1、富有动态美

汉朝时期,耳珰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这时候的耳珰,造型精美,佩戴方式独特,佩戴者在佩戴耳珰后,耳珰会在行走过程中会产生独有的摇曳的美感,充分展示了汉朝时期的女子美。

并且,由于耳珰具有一定的重量,且会添加一些附加物或者镶嵌物对其进行装饰,佩戴耳珰的女子在行走过程中,耳珰下的垂饰会相互碰撞,从而产生声音。玉制品或琉璃制品,金属制品自碰撞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悦耳的声音,给人在听觉上带来美的享受。因此,汉朝时的耳珰所体现出的动态美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耳着明月珰”:从《孔雀东南飞》入手,聊聊汉代女性的耳饰文化

2 材质丰富,外观精巧

汉以后,耳珰工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从耳珰的设计水平还是制作工艺来看,都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在后来,制作耳珰的用料不再局限于美玉,耳珰的材质日益丰富,有金、银、玻璃、骨、象牙、玛瑙、琥珀、水晶、大理石等。玻璃也就是我们先前所提到的琉璃

在《汉书·西域传》中曾有着这样的记载:“琉璃色泽光润,逾于众玉。”可见,在那时候的古人眼里,玻璃的华美和珍贵程度,甚至是要超过玉器的。

在古代的玻璃耳珰还存在两种分类,有无孔和有孔两种形式的耳珰。无孔玻璃耳珰呈现出中间细,两端粗的特点。其中粗的两端,一端是圆锥状,一段则是圆珠状,戴的时候,从圆锥状那端戴入,呈现在外人眼中的则是圆珠那端,因此,这种耳珰有时候又会被称作是圆珰。

另一种则是有孔耳珰,这种耳珰的零件会用细线穿起来,作为坠饰。玻璃耳珰的颜色丰富多样,有绿色,墨绿色,蓝紫色,黑色,浅绿色,白色等,不过,玻璃耳珰使用的主要颜色是蓝色和深蓝色。

“耳着明月珰”:从《孔雀东南飞》入手,聊聊汉代女性的耳饰文化

3 符合传统对称美的要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者对称美。虽然耳珰的种类繁多,佩戴方式也多种多样,但是无一不体现着对称美的特点。即使有些耳珰在设计过程中会添加一些坠饰加以装饰,左右两边的坠饰也一定是相同设计的,保持着对称美中的平衡感。也正是因此,当中国古代妇女佩戴耳珰时,一左一右的相同的耳饰形成对称,给观赏者在视觉上造成对称美,平衡美的冲击,将观赏者的注意力均衡地分配至左右两边的耳饰,独具美感。

“耳着明月珰”:从《孔雀东南飞》入手,聊聊汉代女性的耳饰文化

四 小结

耳饰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服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沉寂多年后,在汉朝重新获得了重视与欢迎,也是自此之后,开始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其特有的光彩与美丽。

中国传统耳饰种类繁多,设计精美,成为中国古代表现女子美的一种生动的承载物。在汉乐府诗歌中,一句“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描绘出了摇曳的耳珰在典雅女子身上闪烁光彩的美好景象,引人心动。

“耳着明月珰”:从《孔雀东南飞》入手,聊聊汉代女性的耳饰文化

时代传承至今,中国传统耳饰文化却并没有殆尽,而是在历史发展步步传承。爱美是女子的天性,这一点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更换而改变。从古至今,中国女子始终在追求美的路上,未曾停歇。而这份美丽,却更是建立在华夏民族整体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基础上的。

中国传统耳饰文化是中国服装文化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闪烁光芒的一颗璀璨明星,现如今的我们,身为炎黄子孙,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将其传承。同时,我们也有理由坚定地相信,这一份美的传承将会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