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你像繁星闪烁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仅十二岁的阿巴亥被布占泰送往建州,同努尔哈赤完婚。由此,这位绝代佳人,开始陪伴在草原枭雄努尔哈赤的身边。只是,这位英雄和美人之间,年龄差距竟足足有三十一岁。老夫少妻的生活,注定不会太过完美。天启六年(1626),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病逝,遗命大妃阿巴亥及两庶妃殉葬,一代美人就此香消玉殒。

阿巴亥的一生喜忧参半,但终究化为了一场悲剧。这位佳人原是乌拉部贝勒满泰的女儿,因政治联姻而嫁与努尔哈赤。尽管这是一桩具有利益交换的婚礼,但努哈尔赤对阿巴亥却情有独钟,十分宠爱。在他们完婚两年后,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去世,十四岁的阿巴亥成了下一任大妃。

在陪伴努尔哈赤的日子里,阿巴亥先后生下了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努尔哈赤对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也是钟爱有加,尤其喜爱多尔衮。不过,随着努尔哈赤年龄越来越大,众子嗣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现,不少人都觊觎汗位。阿巴亥虽然年轻,但她很清楚形势严峻,因而开始尝试拉拢代善,希望给自己和儿子们增加些筹码。

不过,她的作为却引发了努尔哈赤的不满,并被《满文老档》记录在案,成了与代善“私通”的罪人:

“大福晋两次备饭给大贝勒,大贝勒接受吃了……另外,大福晋一天就有二三次派人去大贝勒家,……大福晋本人有二三次黑夜出院去……”——《满文老档·太祖》

这段史料中,“大福晋”便是大妃阿巴亥,而大贝勒便是代善。阿巴亥同代善之间这种过分亲密的关系,引发了努尔哈赤的不满。不过,作为后金大汉,努尔哈赤还是并未声张,只是冷淡疏远了阿巴亥。

不少人觉得,阿巴亥的殉葬很可能是皇太极等人为夺权而假托努尔哈赤遗命所致。可是,据《三朝实录》显示,在努尔哈赤临终前,确实曾有处死阿巴亥的迹象,他曾向诸贝勒表示:“我身死后必令之(按:指阿巴亥)殉”。另外,天命十一年(1626)时,努尔哈赤做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举动:自己回沈阳养病途中,命已经被打入冷宫的阿巴亥前去迎接:

“八月,疾大渐,乘舟自太子河还,召大妃出迎。”——《清史稿》

《清史稿》中的这条记述颇为简略,但言及努尔哈赤病情加重时,竟让大妃阿巴亥出迎。此前,阿巴亥因与大贝勒代善传出绯闻,已被努尔哈赤冷落,实与废妃无异。此时,自知时日不多的努尔哈赤,为何突然要见阿巴亥呢?

显然,这里面并非仅仅是儿女情长那么简单,而是努尔哈赤在安排后事:为让大妃阿巴亥殉葬做准备。在《三朝实录》中还曾提到:“大福晋美丰仪而心未纯善,常拂上意,虽有机巧,皆为上英明所制。”由此可知,在后金政权中,阿巴亥已经失势。

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与诸贝勒以努尔哈赤遗命逼阿巴亥自尽殉葬,结果走投无路的阿巴亥挂弓弦上吊自尽,为努尔哈赤殉葬。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皇太极等人假托遗命也好,还是努尔哈赤真有遗命也罢,已经失势的大妃阿巴亥和她的三个儿子,都没有理由和能力提出反抗,只能无条件的服从。

从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后金大妃,到含泪殉葬的牺牲品,阿巴亥可谓是由天堂坠入了炼狱,可她那三个年轻的儿子,却丝毫没有能力站出来阻止,这无疑是一场悲剧。不过,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弱肉强食和成王败寇,又是难以规避的生存法则。


夕阳下的晚枫


向敬之

准确地说,大妃阿巴亥是四大贝勒逼迫殉葬努尔哈赤的。

阿巴亥死时,其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小儿子多铎13岁。努尔哈赤死前,曾给阿济格兄弟各分了15牛录,命阿济格为镶黄旗旗主,多铎为正黄旗旗主。

《孝庄秘史》中的斯琴高娃版阿巴亥

对于阿巴亥的死,皇太极修撰的《清太祖实录》是这样说的:“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四大贝勒是以阿巴亥年轻风骚、心怀嫉妒而为太祖遗命处死,让人联想到大贝勒代善与她的绯闻,而为太祖很不高兴。

阿济格作为少壮派的旗主,对于母亲被逼自杀,无动于衷,是有原因的。

四大贝勒

一、四大贝勒打着太祖遗命,让阿济格不敢反抗。天命汗的子孙,似乎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为了取悦父汗,不惜拿亲人开刀。三贝勒莽古尔泰的生母富察氏,因与代善有私情被发现,太祖以私藏财物之名将其休弃,莽古尔泰却将生母残忍地杀害。后来,豪格因父汗对岳母兼姑母莽古济厌恶,于是将为莽古济之女的嫡福晋杀死。

二、阿巴亥曾私藏财物,被努尔哈赤发现,派人将阿济格进行抄家。努尔哈赤曾一度远离阿巴亥,不与其同房。

三、阿济格虽骁勇善战,但自身存在软弱性,身领最强势的镶黄旗,并兼管正黄旗,但相较于四大贝勒所率的六旗,并无胜算。

四、从《清太祖实录》中记载的阿巴亥请诸贝勒“恩养”其子的遗言来看,她只提到“二子多尔衮、多铎”,而不涉及阿济格。虽然阿济格已经二十多岁,但不论如何,对于四大贝勒来说,都是一个弱势群体,作为母亲不该厚此薄彼。当时的多尔衮和多铎,都在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而且多尔衮已成婚两年,算作成人。阿巴亥和阿济格的感情究竟如何,也让人不得不怀疑。


以礼观书


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在逼杀老爹最宠爱的大妃阿巴亥时,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三儿子多铎13岁。且此时,大儿子阿济格手握镶白旗一旗重兵!


大妃阿巴亥 被逼上吊自杀(剧照)


如果说多尔衮、多铎年当时纪尚小、无能为力,那么手握镶白旗一旗重兵的阿济格,为什么不救母亲?满人历来敬重老人、重视长辈,何况那是自己亲妈将被人逼死?


我这么说吧,阿巴亥三个儿子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根本不敢反抗。上拖“君父临终遗命”之名,下有皇太极势力集团强大威慑。想反抗?名义上和实力上,都站不住脚。


虽说他们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但实力和威望区别太大。我先来说说这个厉害的皇太极!

清太宗 皇太极(画像)


皇太极,是老汗王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比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都要大,且久经战场、威望甚高,是后金国努尔哈赤后期“四大贝勒主政”格局中的四贝勒。


皇太极善于权谋,文武双全,能力和手段在努尔哈赤诸子之中最为出众,且皇太极在宗室拥有强大号召力!老汗王努尔哈赤死后,没有指定接班人,那么只能按照后金国习俗,由诸王议政推举制,共同推举一位接班人。


大贝勒代善,起初是与皇太极争夺皇位最激烈的劲敌,其他的皇子都只是打打酱酒、看看热闹,根无力与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这两个强大对手竞争。


起初多尔衮(阿巴亥家族)也是不可小觑的势力,也有争夺汗位之意,但最终发现只能被众贝勒一起群殴....

大贝勒 代善(画像)


大贝勒代善,因与老爹努尔哈赤的正妃即大妃阿巴亥私通、有奸情睡到一起。(准确说是,还没等努尔哈赤死,俩人上床了)。


努尔哈赤想,你要给你爹我戴绿帽子,也得等我死啊,我是说过我死后把阿巴亥给你,但不是现在!加之代善毒杀自己后妻等很多事情,让努尔哈赤很不满意,这样的人怎么配当后金之主呢?随后代善被剥夺了嗣位(同太子之位)。


后来,代善放弃了争夺汗位,通过利益交换,转而倒向支持皇太极。



所以努尔哈赤尸骨未寒,皇太极就在众贝勒的拥护下,坐上了后金大汗之位!随即,皇太极等人,害怕大妃阿巴亥势力的存在,始终担心阿巴亥会立自己儿子多尔衮,从而威胁到自身地位。


毕竟,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正妃(等同皇后),深受努尔哈赤宠爱,是一个有谋略的女政治家,能力手段皆不弱于皇太极,且阿巴亥家族势力也经营多年,不能大意。所以,皇太极联合众贝勒,形成强大势力,以“努尔哈赤遗命”为名,令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家族,被众势力群殴了。


阿巴亥儿子的那点兵力,根本无法与强大的皇太极军事联盟相抗衡,简直小巫见大巫。多尔衮兄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母亲被众人逼着上吊而死。年幼的多尔衮及弟弟多铎,除了哭什么也做不了。



有人说这确实是“努尔哈赤遗命”,说努尔哈赤依恋阿巴亥,曾多次流漏出要阿巴亥殉葬之意,到了那边也要最爱的女人陪伴。我想说,是真是假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便不是真的,在众人共同利益的强大驱使下,也会把它变成“真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皇太极等众贝勒势力,在逼杀大妃阿巴亥时,阿巴亥的儿子们并不知情,待到知道后,阿巴亥已经上吊身亡了,一切都晚了。


其实,就算多尔衮兄弟在场又能怎么样?母亲阿巴亥实际上是用自己的死,苦苦哀求,才保住了自己孩子们的命。


若非如此,皇太极恐怕不只是杀阿巴亥了,就会斩草除根了。毕竟是阿巴亥的惨死,还是让皇太极动了那么一丝恻隐之心。



峰子奇观


大妃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妃子,她为夫君生下三子一女,这三子分别是长子阿济格,次子多尔衮,三子多铎。阿巴亥儿女双全,又极尽恩宠,此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用之不绝。


然而,身处大妃的高贵地位,她还是难逃被赐死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有书君为大家做详细解说。


一、阿巴亥正值壮年,风韵犹存,留下恐生事端。


努尔哈赤是在与袁崇焕大战时身染重疾而死,死时,阿巴亥才三十七岁。满族的皇室风俗是,父皇驾崩后留下的妃子可嫁给儿子。按理阿巴亥嫁给下任皇帝也是可行的。


坏就坏在,阿巴亥在努尔哈赤健在时就与他的次子代善关系暧昧不清,但最终继承皇位的又是努尔哈赤的第六子皇太极,哪个男人愿意被光明正大地扣上一顶绿帽子呢?所以皇太极是铁定不会娶阿巴亥的。


三十七岁的阿巴亥本就风韵犹存,又善于嫉妒,留下终究是个祸根,还不如将她赐死,跟随先皇而去,还能留个殉葬的美名。


因此即便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如何想方设法救助母亲都是无济于事的。



二、阿巴亥厚此薄彼,导致阿济格未全力救助母亲。


阿巴亥被赐死那年,大儿子阿济格才二十二岁,多尔衮和多铎分别是十五岁和十三岁。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为母亲,最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自己的儿子了。


然而,阿巴亥临终托孤时,只提及了十五岁的多尔衮和十三岁的多铎,而对于阿济格并未提只字片语,这不免让阿济格心生寒意。


如果说阿济格已经成家立室,做事自有决断,那么多尔衮也已成婚两年,因此这个理由不成立;如果说阿济格事业有成,不用操心,那么多铎也是正黄旗的旗主,与大哥镶黄旗旗主的身份不相上下,这也说不过去。


总而言之,这件事成了阿济格心里的一个结,因此对于救助母亲一事并未全力以赴。



三、阿巴亥以死来保全儿子,一旦救助便辜负了母亲的一番苦心。


自古以来,皇室的政治联姻不在少数。王孙贵族大多关系网发达,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阿巴亥被赐死,其子毫无疑问会受波及,此时阿巴亥知其被赐死已成定局,为不影响儿子的仕途,她力求皇太极饶恕她的三个儿子,得到皇太极的肯定答复后,她才从容赴死。


阿巴亥用自己的死来保全儿子的前途,此时她的儿子也知母亲的一番苦心,贸然求情只会连累母亲和自己,求情之事因此作罢。



阿巴亥一生荣华富贵,却也有小女人的情怀。她的悬梁自尽不能不说也有一点为儿子着想的,而这不仅体现了阿巴亥爱子心切,也体现了她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高贵品格。


荒海拾书


题干中的皇太极,就是后金大汗、清朝开国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他是后金大汗、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他的生母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侧福晋、清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哲哲。

题干中的阿巴亥,就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乌喇那拉·阿巴亥。

很显然,乌喇那拉·阿巴亥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继母,两人的关系确实很尴尬。

爱新觉罗·皇太极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乌喇那拉·阿巴亥则出生于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年),两人年龄仅相差两岁。

乌喇那拉·阿巴亥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嫁给了当时还是建州女真部首领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两人相差31岁。

但乌喇那拉·阿巴亥和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感情不错,先后为他生下了第十二子爱新觉罗·阿济格、第十四子爱新觉罗·多尔衮、第十五子爱新觉罗·多铎。

明朝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去世,35岁的爱新觉罗·皇太极立即率几位贝勒,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有遗嘱的名义,强迫37岁的乌喇那拉·阿巴亥殉葬。

乌喇那拉·阿巴亥虽然抵死不从,但她一个弱女子,显然不可能反抗得了,最终只能自尽。

这一年,乌喇那拉·阿巴亥的长子爱新觉罗·阿济格22岁,次子爱新觉罗·多尔衮15岁,三子爱新觉罗·多铎13岁。

乌喇那拉·阿巴亥有这么3个儿子,自己却只能在几位大贝勒的威逼下自尽,悦史君认为,至少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爱新觉罗·皇太极等几位大贝勒师出有名,他们是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死前遗命的方式,要求乌喇那拉·阿巴亥殉葬,这个遗命显然谁都无法反抗。

第二,当时后金国政主要由四大贝勒主导,即大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次子爱新觉罗·代善,二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侄子爱新觉罗·阿敏,三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五子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

其中,四贝勒爱新觉罗·皇太极不仅文武兼备,而且在宗室中的号召力很强。

相比之下,爱新觉罗·阿济格22岁,乌喇那拉·阿巴亥的3个儿子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无论是官爵还是资历,都根本无法与他们相抗衡。

第三,爱新觉罗·皇太极等几位大贝勒逼迫乌喇那拉·阿巴亥殉葬的行动,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等3兄弟根本就不知情,等乌喇那拉·阿巴亥自尽的消息传出后,人们也只以为她是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遗命而殉葬,自然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不过,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等3兄弟还是在24年后,也就是南明永历四年,清朝顺治七年(1650年)逮到了机会,当时身为皇父摄政王的爱新觉罗·多尔衮,已经完全控制了局势,将自己的母亲乌喇那拉·阿巴亥追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

当然,紧接着顺治帝的报复,也就是后话了。


历史这样说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当时兵力最强的一支。

努尔哈赤晚年将两黄旗大部授予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作为自己的亲军。并表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领正黄旗,自己逝世后,亲军交给多铎统领。努尔哈赤原计划将镶白旗交给多尔衮,但还没有作安排便逝世。

努尔哈赤逝世时,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是众贝勒中,军事实力最强的。

皇太极逼死阿巴亥时,不杀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也是忌惮于他们兵力最强,同时年幼更方便控制。

为何皇太极逼死阿巴亥,三子不反抗?

一,年幼是主要原因,阿巴亥殉葬时,皇太极34岁,阿济格21岁,多尔衮14岁,多铎12岁。其中仅阿济格成年,虽然阿济格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和皇太极相比,还是略逊一筹。更何况,在政治风波中,政治手腕比军事力量更重要。

二,亲母殉葬在游牧民族比较常见,更何况是努尔哈赤遗训,尽管存在伪造的嫌疑,但在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看来,努尔哈赤的遗训是不能违背的。


五味社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介绍一下阿巴亥这个人物生平再结合历史环境给出解释。

1、阿巴亥:乌拉部布占泰的侄女,布占泰为求活命,而讨好努尔哈赤,于战败那年将妹妹嫁给舒尔哈亲,侄女嫁给努尔哈赤。阿巴亥12岁进宫,为努尔哈赤生下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和十七子多铎,随后宫内发生一件事使阿巴亥迈入雷区。原来努尔哈赤长子去世后,次子代善呼声最高,可以说被视为王位继承人,而且少数民族有继婚的隐私,那么很自然就联想到阿巴亥日后会和代善会成为一家人,会嫁给代善,自然讨好代善,给代善和皇太极送吃的。结果引来努尔哈赤不快 ,治了阿巴亥和代善的罪,取消了阿巴亥大妃身份。可是一年之后努尔哈赤想念阿巴亥,又恢复了其身份。接下来努尔哈赤挂掉前据说要传位多尔衮,让代善辅政,谁知努尔哈赤一死便遭来了杀身之祸,先是阿巴亥被宣布要被殉葬,这就大大削弱多尔衮实力,避免了母为其乱政的可能,于是这样顺理成章的被皇太极杀掉。介绍完阿巴亥,是不是觉得这大妃位置至关重要?这皇太极登位能不杀阿巴亥吗?



2.阿巴亥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占有代善支持,和三旗资源,这对皇太极而言是威胁,所以皇太极登位必除之而后快,于是杀了阿巴亥,堵住这张嘴成为必要,于是逼其殉葬,守卫自己皇位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所以阿巴亥成了皇太极政权的牺牲者,而此时阿济格也才22岁,皇太极已经35岁,多尔衮才十几岁,保命就不错了,怎么救母妃?多尔衮只得积蓄力量等待机会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母妃殉葬为父汗旨意,如何反抗,没理由反馈,同时势力薄弱,反抗也是以卵击石,这种程度讲多尔衮是恨皇太极的,但当时年幼只能忍气吞声保全性命,日后为母亲报仇,所以只能选择沉默才是明智之举。



脱离高级趣味的王闪烁


努尔哈赤死了之后,除了四贝勒皇太极独占两旗之外,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五贝勒阿济格、六贝勒多尔衮、七贝勒多铎各占一旗。

其中五贝勒阿济格、六贝勒多尔衮、七贝勒多铎都是阿巴亥的孩子,按理说阿巴亥一脉拥有三旗,其实力也不弱,为什么阿巴亥被逼死的时候,三个儿子不反抗呢?

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以执行父亲遗命为由,令阿巴亥殉葬,逼迫阿巴亥自缢。

且不说这遗命是真是假,反正死无对证,就从这“遗命”的字眼上,阿巴亥和她的三个儿子就无法反抗,怎么反抗?起兵造反吗?当时阿巴亥和三个儿子,也没有这个心思。

其次,努尔哈赤死的那年,阿巴亥的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三儿子多铎13岁。而那个时候皇太极已经44岁了,他们弟兄仨加起来,也不过只比皇太极多了几岁而已。

论功绩,论谋略,阿济格三兄弟远远比不上皇太极,而且他们如果想要谋反,以三旗实力对抗皇太极的话,皇太极同样也可以拉拢其他几位贝勒。

从皇太极独占两旗就能够看出来,努尔哈赤还是想要把位置传给皇太极的,因为除了阿济格三兄弟外,其他三位贝勒都不适合继位。

大贝勒代善曾经犯过错误,努尔哈赤早就不信任他了。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当年阿敏的父亲是努尔哈赤亲手处死的。三贝勒莽古尔泰是个人渣,亲手杀掉了自己的母亲。

所以实际上其他三旗也是支持皇太极继位的,这样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皇太极,最大的对手就是阿巴亥,只要把阿巴亥干掉了,他的皇位就能稳固了。

阿济格自然也清楚这一点,如果反抗的话,他们一家几口人还是死,而且还会落了个逆反的骂名,所以皇太极要处死阿巴亥的时候,阿济格压根就不敢反抗啊。

而多尔衮和多铎那时还小,更无反抗之力,不过长大后多尔衮、多铎与阿济格并不亲近,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更是远离阿济格,也许他心里一直都很痛恨哥哥为什么没有救母亲吧!

只叹历史不能重来,如果努尔哈赤晚死几年,等多尔衮和多铎长大了,那时候阿巴亥或许就不会死了,而凭借多尔衮的能力,可能会挤垮皇太极,从而改写清朝的历史了吧!


魏青衣


我们得来了解一下阿巴亥是什么人?为什么皇太极要逼她自决?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大妃,后被追谥为孝烈武皇后,她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

阿巴亥生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乌拉氏,是满泰的女儿,布占泰的侄女。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叶赫部与乌拉部等九部联合进攻努尔哈赤,被努尔哈赤打败,布占泰被俘虏,公元1596年,满泰被杀,阿巴亥被她的叔叔布占泰收养。

公元1601年,12岁的阿巴亥嫁给了43岁的努尔哈赤,公元1603年,阿巴亥被努尔哈赤册为大福晋,阿巴亥是一个长得漂亮又十分聪明的人,公元1605年,生下了阿济格,公元1612年生下了多尔衮,公元1614年生下了多铎。

而这个时候,布占泰与努尔哈赤翻脸了,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爱新觉罗穆库什,而穆库什是努尔哈赤的女儿,努尔哈赤就将乌拉部灭了,但是阿巴亥十分的机灵,所以此事没有影响到她的地位,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是嫡出的,所以分别掌管八旗中的一旗。

女真族有收继婚的习俗,所以努尔哈赤打算在他死后,由他的儿子代善继娶阿巴亥,而他的这个打算,阿巴亥知道,代善也知道,所以阿巴亥与代善相好。但是这个打算毕竟是打算,也是得等努尔哈赤死之后吧。

努尔哈赤的小福晋德因泽就告发代善与阿巴亥有染,还说阿巴亥经常深夜去找代善,还说阿巴亥与代善经常在宴会上眉来眼去,还说阿巴亥送食物给代善与皇太极,代善吃了,而皇太极没吃。

努尔哈赤就派人去调查,结果属实,但是这个事情传出去不好听,所以就以私藏金银的罪名将阿巴亥休了。但是一年后,努尔哈赤又重新召回了阿巴亥,仍任她为大妃。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病亡。

皇太极带着几个大贝勒向阿巴亥宣读即努尔哈赤的遗命,让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阿巴亥当然是不想答应,但是为了三个儿子,最后只能从命自决了。虽然阿济格已经22岁了,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但是他们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历史简单说


大妃阿巴亥是清朝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的妃子,她为夫君生下三子一女,这三子分别是长子阿济格,次子多尔衮,三子多铎。阿巴亥儿女双全,又极尽恩宠,此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用之不绝。


然而,身处大妃的高贵地位,她最终还是难逃被赐死的命运,而且,更悲凉的是,被赐死时,她的三个儿子都没有反抗。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有书君为大家做详细解说。


一、皇帝下令,不得反抗。


首先要了解阿巴亥被逼自杀的原因。其实真正想杀阿巴亥的并非皇太极,而是努尔哈赤。阿巴亥曾经私会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大张旗鼓地给努尔哈赤戴了顶绿帽子,努尔哈赤老羞成怒,因此有意在自己驾崩时将阿巴亥殉葬,只是此事交由下任皇帝,也就是皇太极来执行了。


既然努尔哈赤已经下达命令,君令难违,阿济格三兄弟哪还能反抗呢?因此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被赐死。



二、厚此薄彼,不想反抗。


阿巴亥被赐死那年,大儿子阿济格才二十二岁,多尔衮和多铎分别是十五岁和十三岁,都还年幼。作为母亲,最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自己的儿子了,然而,阿巴亥临终托孤时,只提及了十五岁的多尔衮和十三岁的多铎,而对于阿济格并未提只字片语,这不免让阿济格心生寒意。


如果说阿济格已经成家立室,做事自有决断,那么多尔衮也已成婚两年,因此这个理由不成立;如果说阿济格事业有成,不用操心,那么多铎也是正黄旗的旗主,与大哥镶黄旗旗主的身份不相上下,这也说不过去。


总而言之,阿巴亥临死未提及阿济格成了他心里的一个结,因此对于救助母亲一事并未全力以赴。连二十二岁的阿济格都没有尽力,其他两个兄弟就算尽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三、为了保全,不能反抗。


自古以来,都是母凭子贵。现在阿巴亥被赐死,其子毫无疑问会受波及,此时阿巴亥知其被赐死已成定局,再做努力也是回天乏术。为不影响儿子的仕途,她力求皇太极饶恕她的三个儿子,得到皇太极的肯定答复后,她才从容赴死。


阿巴亥用自己的死来保全儿子的前途,此时她的儿子也知母亲的一番苦心,贸然反抗只会连累母亲和自己,此事因此作罢。



阿巴亥一生荣华富贵,却也有小女人的情怀。她被赐死虽然无可奈何,却不能不说也有一点为儿子着想的层面,而这不仅体现了阿巴亥爱子心切,也体现了她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高贵品格。


从某些方面来说,她也算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儿子后来都出类拔萃,相信九泉之下的她也能安息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