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肝義膽嶽老三
在康熙晚年之時,皇宮之中陷入了奪嫡大戰之中,許多有野心的皇子紛紛結為聯盟想要爭奪皇位。老十四是德妃為康熙生下的第十四個兒子,而這位妃子也是雍正的母親,二人是一個母親所生養的,可以說是皇宮之中最親密的兄弟關係。但就是這樣的關係也沒能阻止他站到了八皇子的陣營之中,這相當於與自己的親哥哥直接成為了對立的狀況。
有三個原因,一是親情、二是成功概率不高、三是沒有更多的兵權,這三個原因可謂是個個扎心,為何這樣說,且往下看。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生在帝王之家捨棄親情的人太多,而且他自己也明白就算他起兵也不會成功,反而會落得更慘的下場,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而且這些掌握在皇上手中的士兵主要是八旗子弟,忠心於君王自是不必說的,而且經過了多次的漢人起義和吳三桂的謀反,他們也都練就了一身的好武藝,總結出了許多作戰的經驗。如果老十四帶著邊關的兵馬長途奔回京城自己的人已是疲憊不堪,面對經驗豐富以逸待勞的八旗子弟勝算也是十分的不大。當然這還是所有人都願意追隨他情況下,但是邊關的將士真的都能跟隨他嗎?
而在康熙去世之後雍正就派人用最快的速度趕到邊關,秘密的給了當時的撫遠大將軍一封信,心中讓他將老十四的所有奏摺和奏章還有將軍的大印收繳來送回朝中,如果辦不到這個大將軍也是要被治罪的。
從這裡不難看出老十四在邊關擁有的也不是最高的指揮權,他還需聽命於他人,而且雍正已經先下手讓這個在邊關說話更管用的人收了他的權力了,所以邊關的士兵還會聽這個手中已沒有兵權的皇子的嗎?答案當然是不會的,所以他即使十分的不滿也不會公然的反抗。回到京城之後的他過上了被囚禁的生活,他輾轉在景陵和景山之間,在雍正的監視之下過了大半輩子,直到乾隆即位才恢復了自由。
貓眼觀史
老十四擁有20多萬軍隊,兵強馬壯,為何不敢造反推翻雍正皇帝,其實不是說不敢,而是有諸多原因。
一、親兄弟
老十四胤禵與雍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雖然雍正從小沒和胤禵一起長大,但是畢竟是親兄弟,加上雍正登基後,孝恭仁皇后也就是雍正和胤禵的親生母親被奉為太后,老十四從小是在母親身邊長大的,所以對母親很依賴,雍正登基,孝恭仁皇后被尊稱為仁壽皇太后也一直規勸老十四要聽哥哥雍正的話。
二、實力差別
老十四知道自己的勢力不如雍正,只能按兵不動。在當時的形勢下,如果十四爺胤禵率領兵馬回來,與雍正對抗的話。很多官兵肯定不會願意,跟隨十四爺對抗雍正。第一,每個人都知道,這是謀反作亂會殺頭的;第二,即便發動了兵權,有人對抗雍正,也不一定會抗到雍正帝。
三、謀上作亂罪名
雍正受大眾信任,老十四如果帶兵謀反,既得不到人心,也必然會失敗。十四爺胤禵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知道自己帶兵謀反一是實力不夠,二是名聲不好。一旦率兵對抗雍正,肯定是名不正言不順。肯定會很多人反對他這樣做,更會面對很多對手。這以來十四爺的處境更加危險,等於是自己搬石頭打自己腳。
所以,面對軍權,糧餉樣樣都穩抓,而且繼位名正言順的雍正皇帝,緊靠從西北趕過來的二十萬疲憊之師而且還是在沒有糧餉的情況下,老十四絕無一點勝算,這就是老十四不敢造反的原因!
丫丫說史
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有兩點:1.年羹堯這個陝甘總督牽制住了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只要年羹堯一吆喝,老十四根本不敢亂動。2.川陝地區的地理位置從綜複雜,老十四要帶領20萬大軍穿過西寧進入中原,幾乎是一件要命的事。
除了這兩個顯眼的原因外,其他的因素也很關鍵,我來一一給大家解說。
1.無頭蒼蠅胤禵
不要看老十四手裡有20多萬兵將,但是他其實就是一個無頭蒼蠅,與北京相隔千里,山高路遠,北京城發生的事兒要傳到他那裡就要十天半月,還不一定傳來的消息都很準確。
當時的情況是,八爺黨已經被控制,康熙駕崩前將所有能員幹吏的職務都罷免了,駕崩當晚八爺黨被隆科多完全控制,豐臺大營也被老十三控制,作為老十四後方的“後援團”無一漏網,消息傳不出去,等到消息到達老十四胤禵那裡的時候,康熙已經駕崩多日,雍正已經即位。
請注意:雍正發出的第一道諭旨就是讓胤禵回家奔喪。他命延性首先拿回大將軍印信,然後帶回所有胤禵所有書信資料。這是皇帝的諭旨,在大將軍令和皇帝令之間誰最大?可想而知。
老十四對京城的情況不明,不可能做足造反的準備,僅憑一支20萬的隊伍,拉起大旗去造反,能有幾人同意?能有幾人附和?所以,並不是老十四胤禵說要造反就去造反的。
2.軍事管理機制的限制
這個問題很專業,說簡單一點,滿清的軍隊到底為誰服務,聽誰調遣?20萬大軍在皇帝令和大將軍令面前選擇聽誰的,這很關鍵,這就是軍事制約機制的關鍵點了。
大清的將軍們只奉皇帝的調遣令帶兵打仗,與部隊的兵將是分離的,這是八旗軍事制度的基礎,主要也是為了防止武將大權獨攬,最後造反威脅皇權。所以,他們只有奉皇帝的命令才可以帶兵打仗,沒事的時候是指揮不了軍隊的。
這就是說:胤禵的軍事指揮權並不是歸他自己所有,沒有皇帝的命令,他很難指揮這麼多軍隊去造反。相反,皇帝要是說解除你的兵權,就是一道諭旨的事兒。皇帝要任命你是大將軍,你就是大將軍,要你打哪裡就打哪裡,你只對結果負責。
說到這裡可能因為不夠專業大家不是很清楚,但是兵將分離制度應該很好理解。所以,老十四胤禵說到底也就是一個帶兵的將軍,其實他也可以說是一個光桿司令。後來的年羹堯為什麼能做大,是因為時勢需要,即使年羹堯做大了自己,也還是不敢造反。在這樣的情況下,胤禵要是發佈造反令,誰會擁護呢?
3.造反無理,無人擁護
老十四胤禵憑什麼造反呢?他手裡的軍隊不是他自己培養起來的軍隊,是朝廷的軍隊,康熙雍正還有一個最得力的招數,就是安插密探。關於胤禵的消息可能源源不斷的傳送到北京,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之下,他又能左右什麼呢?
公開扯起大旗造反,帶來的只是戰爭和殺戮,況且胤禵沒有任何造反的理由,誰來擁護他?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所以,當延性勸說胤禵的時候,胤禵想都沒想就將大將軍印信交給了延性,因為他真的沒有任何理由造反。
造反沒有準備,沒有理由,沒人擁護,有了這三個“沒有”,老十四胤禵還能造的起反嗎?答案不言自明。
青燈問史
首先,自古以來,我國封建社會一直講究名正言順,正統這個體制。時間讓我們退回到公元1722年,康熙61年,一代雄主康熙大帝走完了一生,康熙在位61年,文治武功卓越,可唯獨在晚年自己兒子們爭奪皇位是敗筆。
(康熙帝畫像)
康熙在位時期,曾經兩立兩廢太子胤礽。這位康熙大帝從小培養接班人傷透了康熙的心。康熙大帝,也是生育高手,一生生育子女共55個,活下來兒子就有24個。偏偏康熙兒子們都太優秀了,到康熙去世之前,康熙成年兒子已經有十多位,這才造成歷史著名的“九子奪嫡”。
康熙晚年也為此大為頭疼,一直沒有確立好接班人問題。當時在康熙晚年,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確實是老十四,在康熙五十六年,西北發生叛亂,康熙命老十四為大將軍王,出征西北平叛,朝廷很多人都認為康熙這是在鍛鍊接班人。但是同時,在康熙晚年,雍正也很受到重用,代替祭祖、祭天。這都是皇帝才可以做的。直到康熙去世,雍正繼承大統,雍正有康熙繼位聖旨,這在古代是名正言順,正統。並且雍正繼位已經通報全國,在名聲上,老十四造反,名聲掃地。
(雍正帝)
其次,清朝統兵制度。清朝是我國封建王朝皇權集中頂峰,清朝兵權高度集中在皇帝一個人手裡,清朝將領跟士兵是分開的,互不認識,只有當發生戰亂了,皇帝委派將領統兵,將領跟士兵才互相認識,並且同時還有監察將領官員。老十四雖然擁兵20多萬,他們直屬領導是皇帝。想造反也造反不起來。
再次,糧草問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老十四在西北,也就是目前新疆,甘肅,青海地區平叛。我們都知道西北地區是荒漠,地廣人稀,莊稼很難存活,老十四雖然統領幾十萬大軍,一旦起兵,沒有源源不斷的糧草都是天方夜譚。清朝糧庫多數集中在江南水鄉,這裡離西北隔著十萬八千里,在說,當時老十四這20萬大軍糧草都來源於陝甘寧總督控制,陝甘寧總督是年羹堯啊,雍正一手提拔出來的,只要雍正給年羹堯一到聖旨,掐斷老十四這二十多萬大軍糧草供應,即使老十四軍隊在強悍,也反叛不起來。
最後,就是政權手腕,這方面老十四可遠遠遜色雍正帝了。老十四是一位出色的武將,統兵有方,但在權謀上,雍正可以吊打老十四,雍正在還是皇子的時候,當康熙的兒子們都為爭奪皇位明爭暗鬥,康熙這老頭也左右為難,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他也怕自己不在了,這群兄弟會自相殘殺。
反觀雍正,雖然參與“九子奪嫡”,卻採用了最不起眼方式,躲在暗處,觀察時局,自稱天下第一閒人,每天都是跟道士、和尚混搭在一起,研究佛法。給當局者一副與世無爭樣子。
雍正採用最高明的策略,參與到皇權爭奪,暗中同時積極培養自己實力,京城步軍統領九門提督這個重要職位,控制這京城命脈,隆科多,也被雍正已經收入麾下。
同時,清朝最精銳的部隊,豐臺大營的全都被老十三控制住,豐臺大營多半部下都是老十三曾經部下,老十三是雍正鐵桿粉絲,在雍正登基後,其他兄弟都改了名字,老十三是清朝唯一不避諱皇帝名字。當整個京城都已經被雍正控制住了。老十四在反叛為時已晚。
總之,老十四雖然統兵二十多萬,但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據。自然不敢輕易造反推翻雍正。
小姐姐講史
因為康熙帝時突然去世的,別說允禵,就連雍正帝自己都很驚訝。
雍正帝繼位是沒有康熙帝親筆手詔的!
雍正帝繼位是沒有康熙帝親筆手詔的!
雍正帝繼位是沒有康熙帝親筆手詔的!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康熙帝並不像二月河小說《雍正王朝》裡說的那麼年邁老病,自知自己即將去世,從現存的康熙帝硃批來看,康熙帝在康熙六十一年各種秀自己身體好,凡是臣子請安摺子,康熙帝都表示自己身體很好。而在康熙帝去世前三個月給康熙帝診斷過脈象的醫生也認為康熙帝身體很健康。
所以,允禵根本就沒有想過自己父親康熙帝會去世,也說不上有什麼特別準備。
康熙帝連自己死後他的嬪妃們如何安排都留下了專門的手詔,就是沒有留下誰做嗣皇帝的手詔。現存的雍正皇帝繼位詔書是隆科多與翰林院學士們一起草擬的。
正因為康熙帝是突然去世,所以十四阿哥允禵當時根本不知道,也沒有任何準備,事實上允禵在康熙帝去世時正在回京述職的路上,雍正帝派貝子延信去“迎接”允禵時,允禵一行人不在西北大營,而在陝西榆林。
允禵從行三四宿之後,獲悉皇父昇天,卻又欲回甘州,經查克旦等規勸之後,方可作罷——《雍正朝滿交硃批奏摺全譯》
而雍正帝繼位第二天就交代延信,要他務必收繳康熙帝與允禵的所有通信,不得遺漏一封:
你抵達後,將大將軍王所有奏摺、所有硃批諭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繳封固後奏送。如果將軍要親自帶來,你從速開列緣由,在伊家信(等)帶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軟疏怠,(使伊得以)檢閱奏文後,並不全部交來,朕就生你的氣了!若在路上遇見大將軍,勿將此諭稍有洩露。如果雍正帝是正常繼位,為什麼他要這麼著急忙慌的派延信去收繳康熙帝與允禵的所有往來奏摺和書信?他究竟是害怕什麼呢?是不是害怕允禵手裡有康熙帝讓允禵承嗣大統的遺詔?
另外,還是從《雍正朝滿交硃批奏摺全譯》,我們可以看到允禵是離開西北大營好幾天後才知道康熙帝去世的消息,這個時候他已經遠離了大軍,身邊只有一些侍衛,而允禵在得知了康熙帝去世的消息後,確實一度想返回西北大營,但是被身邊隨從勸住住了。
蘭臺
我是閒翻古書笑談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諸位還記不記得老四推薦老十四擔任撫遠大將軍的時候,是誰來做陝甘總督?年羹堯!
老十四獲得青海大捷前,一直按兵不動,在等什麼?年羹堯的糧草,年羹堯糧草一到,老十四立刻出兵,獲得大勝。
年羹堯糧草早就準備好了,一直遲遲不起運,等的是什麼?老四的信!老四信一到,糧草立即運往了前線。
那麼很清楚了,老十四的大軍命脈在誰手裡攥著?年羹堯。
年羹堯是誰的人?雍正的包衣,鐵桿四爺黨,跳84消毒液裡泡一年也洗不乾淨。
先暫且不說朝廷的20萬大軍肯不肯跟他老十四一起造反,就算肯,吃什麼喝什麼?西北苦寒,根本就養活不了20萬大軍,糧餉全得靠內地接濟。
敢造反?大軍到不了陝西就得全餓死,何況陝西還有年羹堯在那裡等著他們呢。
而且青海離北京多遠?1700公里!別說打回去,就是走回去,以那個年代的條件,光走就得走上幾個月,造反?沒有接濟,到北京全得穿草鞋。
再說那會兒部隊已經開始使用火器了,不比以前造反可以揭竿而起就行,一路打回北京?僅僅武器彈藥的補充問題就沒法解決,出不了陝西就得全變徒手兵。
而且朝廷的軍隊不是老十四的私軍,老十四隻不過是朝廷任命的撫遠大將軍,執行朝廷的命令,軍隊聽他的,造反就不肯了。
後來的年羹堯也是如此,那樣高的威望,朝廷一紙詔令,嶽鍾琪就順利的接掌帥印,年羹堯乖乖的回京接受處置了。
既指揮不動軍隊,又沒有糧草,他反什麼反啊?真敢造反,估計部下就敢暗地商量好將他直接拿下押送回京了。
這事兒就是個偽命題,沒有一點可以操作的空間,也就八爺黨那幾位想不明白吧。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老十四對於雍正當皇帝,肯定是非常不爽的。既然如此,為何他沒有造反呢?
1. 雍正小心謹慎
老十四手中的確握有兵權,但是在康熙去世之後,老十四的兵權很快就被收了。當時給的理由是老十四需要奔喪,沒有辦法顧及軍隊,所以暫時把軍隊交給年羹堯管理。
即召皇十四子撫遠大將軍固山貝子胤禵馳驛入臨。印務交總督年羹堯。這個要求合乎情理,所以老十四沒有拖泥帶水,而是直接上交了自己的兵權。 不是老十四愚蠢,而是雍正的套路實在是太深了。
雍正不是開始就圖窮見匕,他早期的時候還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惡意,只要是智商正常的人,這時候都不會和雍正翻臉的。畢竟,造反這件事稍有不慎就會丟掉性命。不是被逼到了懸崖邊上,大多數人還是不願意走這條路的。
老十四驍勇善戰,但這和他愛惜自己的生命並不衝突。 單是收歸老十四的兵權,雍正還是不放心,於是乾脆把他派去守陵。
即皇十四弟、貝子允禵留遵化守陵。說得好聽點是守陵,實際上就是一種變相的軟禁。老十四在被軟禁的時候一舉一動都受到嚴密的監視,根本沒有辦法做什麼小動作。
2. 聽老八的話
老十四是個有勇氣和主見的人。在雍正繼位後,老十四並沒有對他行跪拜之禮。後來,老八命令老十四下跪,他立刻就跪下了。
即乃向允禵雲,汝應下跪。便寂然無聲而跪。不遵皇上諭旨。老十四有些桀驁,但是他從來都不敢違抗老八的命令。在他的心目當中,只有老八是值得他尊敬的。
老八是沒有謀反的心思的,所以老十四不敢自作主張。老十四希望的是自己的哥哥當皇帝,如果老八沒有意願,那麼他即使造反也沒有意義。 周杰倫有一首歌曲,叫做《聽媽媽的話》。如果放在當下這個情境當中,可以改成《聽老八的話》。
3.名不正言不順
如果我們翻看史書,會發現那些篡位的人多半會為自己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清君側或者是違背先皇命令。
雍正的遺詔是隆科多在公眾場合宣讀的,即甲午,聖祖大漸,召於齋宮,宣詔嗣位。應該沒有作假的可能,所以雍正是所謂的正統,這點是毫無疑問的。
古代的時候,皇帝的命令要比在群臣當中的名聲更加重要。有康熙的遺詔在,雍正的皇位其他人很難撼動。
而雍正不只是繼位的整個過程沒有任何的問題,他在成為皇帝之後的表現也讓其他人挑不出毛病。先不說他的能力怎麼樣,至少他的態度是好的,一直勤於政務。老十四即便想要造反,也沒有合適的理由煽動其他人來幫他推翻雍正。
夏目歷史君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老十四?就這胤禵的事,還二十萬大頭兵?您就算再給他加二十萬,雍正一道黃紙片子下去,他都得乖乖的把兵權交出來。
雍正一旦把皇位給做實了,他老十四能做的,也就是蹲地頭上發發牢騷而已,至於造反這事?拉倒吧!憋在心裡只有哭的份。
要不然,為嘛雍正一個旨意下去,他就能乖乖的把兵權交給了延信?話都不帶多餘的。
那可是皇位啊,這東西遠遠的瞅一眼都是香的,但凡有那麼一絲絲的可能,您覺得他不會扯旗子造反?這是沒給他留一丟丟的餘地啊!
說了這麼多,估計有小夥伴憋不住了:“你就扯吧,一點有營養的東西沒有,你個大嘴炮?”
好咧!那咱就進入正題,今天就把這事叨叨!
話說這老十四胤禵
他這人聰明,但充其量也就是個大將軍的料,帝王的相貌他還真不沾邊。
為嘛這麼說呢?這輩子他就圍著西北這嘎達打轉了,武功那是沒得說,但玩政治他這手和他的親哥哥雍正比起來差了那麼一節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話說這老十四和雍正那是一個娘肚子裡爬出來的,倆人咋就那麼得不對付呢?這一傢伙就成了死敵了,為嘛呀?就因為那皇位嗎?”
為嘛?皇位是其次的。倆人確實是一個媽生的,但雍正打小就被佟貴妃收養,而且雍正這人是個性子冷的主,大夏天您往他跟前湊,都能感覺到嗖嗖的涼意。您回頭瞅瞅老十四,比雍正小了十歲不說,打小是被親生母親養到眼跟前,那是被疼大的,而且這性格直爽,還有點意氣用事。
就這倆人,雖然是一個媽生的,但是是倆媽養大的,加上這性格不合套啊,所以倆人最終走向了敵對。也就因為這,雍正和他這親媽到死都不對付,這家長裡短的他就沒地說理去。
得咧,這又嘮遠了,咱拉回話頭接著聊。
說實話,老十四胤禵手裡邊說是二十萬大兵,其實從小打到挨著個的數,也就是十來萬,沒那麼多的。
雍正一傢伙把自己個的屁股給捧到了皇帝寶座之上,那虎視眈眈的八爺早被雍正給連鍋端了。
八爺那是老十四的外援,這外援給斷了,來您給蹦躂蹦躂,蹦不起來了吧。畢竟想蹦躂您的問問隆科多架在這幫人大脖子上的大刀片子同不同意。而且環衛京城的豐臺大營被那病懨懨的老十三給壓的妥妥的。
所以啊,京城這塊他就沒有一絲絲的亂象。話說渾水才能摸魚,可這一池子的水清著咧!那摸去?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就要說了:“你雍正準備登基,還沒有登基這時間是最好的,也是水最渾的時候,那時候他咋不摸?”
你快拉到吧!老十四那個時候在哪?和這北京四九城隔著那可是十萬八千里遠。這準備登基,他打那聽到信了?這電話可夠快的啊?問題是那會根本就沒有這玩意,就這信沒個十天半個月的,他就遞不到耳朵眼裡頭。
所以那個時候老十四,他就是個瞎了眼的猴,竄上竄下的可以,沒消息他想下地,沒呢膽!
當然雍正繼位以後,可沒有忘記了這遠離京城的親弟弟老十四,這大將軍王。
第一道旨意就是撈老十四回家奔喪。原因無他,也是害怕這性格直爽的親弟弟腦子給抽抽了,整點啥么蛾子出來。
當然這奔喪的旨意,順帶還掐了他那大將軍的印信,交給趕過去的延信處理。
這愣神的功夫啥都沒有了。
所以整個過程,這老十四一腦門的懵圈,他除了知道老爹康熙死了,家裡邊的事,沒有一樣知道的,所以京城裡邊的事,他是一腦門的迷糊。
扛著大旗造反?您也得有準備不是?這啥準備都沒有,這是其一。
其他的原因
再說,就這十來萬的人,這幫人中有幾個願意跟著你這大將軍王玩命造反?人家雍正已經登基,昭告天下人家是正統,你這老十四算那根蔥,有口號嗎?
而且這幫人那個家眷不在皇帝手裡邊握著,您造個反試試,分分鐘鍾一家子老小全得給你剁了腦瓜子。這幫人不背後捅你刀子就不錯了,讓他們和你一塊玩,這不強人所難嗎?
過去將軍出征,將軍的家眷被政府控制,那是歷朝歷代傳下來的規矩。
後來的年羹堯那權勢比他老十四大多了,最後呢?那也不就是一道旨意的事嗎?老十四這就是小菜一碟而已。
而且滿清那兵將的制度是,將兵分離的。平時的將軍和大頭兵們壓根就不認識,只有接到了皇帝的命令,這些個大頭兵們才知道:“哦!這次你丫子是領著俺們搞事的主子,曉得了!”
那會靠刷臉幹事,這不行的,您得拿著皇帝給的印信,結合自己那張大臉蛋子這才成。
所以沒事的時候,將軍擱自己個家裡深造,有事的時候這才找自己的兵,這些個大頭兵也許就不是之前的那波人嘍!
所以啊,老十四是個將軍這沒跑,但他僅僅是個光桿司令,他指揮的那幫子人說穿了其實是皇帝養的,跟你沒多大的關係。
第三,您以為這軍隊出去以後,配備那麼多的副將,參將的幹嘛使喚呢?您幹保證這幫人裡頭沒有皇帝的密探?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皇帝的密探那也是康熙的,和雍正不搭邊!”
你快拉倒吧,這幫人只認皇帝,不認臉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條。老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您這動刀動槍的,沒有後勤補給,這隊伍分分鐘鍾就得炸營了。
而老十四這十幾萬人的後勤是誰提供的?陝甘總督!那您知道陝甘總督是誰的人嗎?年羹堯蹲在陝甘總督的位置上樂了:“對!就是俺!傻了吧!”您以為當皇帝的人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主,那是走一步瞅三步的人。
造反?老十四到是想,但是條件不允許啊!只有哭的份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在雍正皇帝順利繼位的過程中,軍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時,雍正皇帝自己兼任了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皇宮內侍衛部隊的管理工作,因此皇宮在雍正皇帝的手裡。雍正皇帝的心腹老十三胤祥,利用自己在軍隊中的威望,拼死控制了至關重要的豐臺大營,豐臺大營駐紮了清朝的2萬多野戰部隊,屬於機動作戰力量。至於九門提督隆科多則控制京城內的防務,掌握了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總計3萬多軍隊,並且最終投靠了雍正皇帝。就這樣,清朝京城內外的三層防務力量都在雍正皇帝的手裡,老八胤祀對此無可奈何,根本沒有什麼辦法。這兩個人為雍正皇帝的順利登基,立下了汗馬功勞。
對於雍正皇帝來說,自己的威脅並非來自京城,而是來自於西北地區。在清朝的前期,西北準噶爾部對清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準噶爾部南下佔領了西藏等地,年邁的康熙皇帝派遣老十四胤禵率領大軍出征。隨著戰役的規模越來越大,調往前線的清朝軍隊也是越來越多。最終,老十四胤禵負責節制青海、四川、甘肅、陝西等地的軍隊,總兵力超過了20萬。其中,老十四自己率領的軍隊超過了10萬。對於雍正皇帝來說,老八集團雖然勢力大,但沒有什麼實際威脅。老十四胤禵的大軍才是最實際的,一旦這些軍隊發動叛亂,雍正皇帝根本無力應付。
此時,坐鎮陝西的年羹堯發揮了巨大作用。年羹堯命令陝西地區全面戒嚴,禁止西北的軍隊進入陝西。同時,切斷了西北軍隊的糧道。起初西北大軍的軍糧都是每月分發一次,現在改成了每日分發一次。西北地區比較貧瘠,依靠西北地區的糧食產量根本就無法供養老十四的大軍。俗話說手中有糧,心裡不慌。由於沒有足夠的糧食供給,即使老十四胤禵有起兵造反的心思,也不敢做出什麼實際行動。沒有軍糧的軍隊,用不了幾天就會不戰而潰。老十四胤禵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他不敢輕舉妄動。
其實,即使老十四胤禵真的造反,也很難成功。雖然胤禵擁有超過20萬軍隊,但這些軍隊的家人都在後方地區,如果官兵們跟著胤禵造反,自己的家人肯定會受到牽連。在古代社會,沒有幾個人敢造反,雍正皇帝的名分已經確定。此時,老十四的行為肯定得不到官兵們的擁戴。鑑於這一系列的原因,老十四胤禵沒有造反,而是返回京城奔喪。這位大將軍王返回京城以後,自然會被囚禁,不可能再次返回前線作戰。解決了老十四胤禵之後,雍正皇帝的皇位終於徹底穩固,雍正開始處理國家各方面的內部事務。
當時,西北地區的戰事還沒有徹底結束,青海的蒙古貴族羅卜藏丹津發動了叛亂。由於老十四胤禵已經被囚禁,雍正皇帝需要派遣一個能力沒有問題、忠誠沒有問題的將領趕赴前線。雍正皇帝經過反覆考慮,最後選中了年羹堯。年羹堯隨後出任撫遠大將軍,指揮西北各地的軍隊圍剿叛軍。在年羹堯指揮軍隊作戰期間,已經出現了一些囂張跋扈的跡象。雍正皇帝鑑於各方面的關係,選擇了忍而不發。經過1年多的時間,年羹堯成功平定了西北地區的叛亂。在此之後,年羹堯進入了居功自傲的狀態。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康熙六十一年(1622年),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登基,十四阿哥胤禵被雍正奪去兵權,並被罰去看守皇陵。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駕崩,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繼位,隨即將遠在西北的十四阿哥胤禵召回,隨即剝奪了胤禵的兵權,並將其罰去看守皇陵。雍正四年(1726年)初,雍正皇帝在相繼除掉了八爺黨的其他成員後,也開始對他的這位同為八爺黨成員的親弟弟胤禵下手,將他押回北京,囚禁於景山壽皇殿。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已經被囚禁了九年的十四阿哥胤禵才同同樣是被雍正囚禁了很多年的十阿哥胤䄉放了出來,恢復起身份和爵位。
從西北到北京山高路遠,當十四阿哥得知雍正登基的消息的時候已經是大局已定,此時十四阿哥再帶兵回京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康熙駕崩時,十四阿哥遠在西北,在哪個時候,從西北到北京上兩三千里路程,消息最快傳達也需要五六天的時間。而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至十一月二十,康熙駕崩到雍正登基的這七天時間裡,九門提督隆科多在京城實施了戒嚴並且關閉了九門,康熙駕崩消息也根本傳不到出去,當十四爺再得知消息的時候,雍正皇帝已經繼位了。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集權統治極大加強,特別是清朝開始,發生武將帶兵叛亂的情況是越來越少,十四阿哥也是一樣的,他帶領的是朝廷的軍隊,自己也是由皇帝任命的將領,必然要聽命於皇帝,這一點是軍中上下非常清楚明白的,就是十四爺真的想帶兵反叛,也要考慮一下軍中的支持情況,並不是每個人都不懼怕清朝的嚴刑峻法,願意承擔反叛失敗後的懲罰的。
況且十四阿哥的大軍遠在西北,從西北連滾帶爬殺到北京城下至少也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而新君名分早有定數,沿途必然遇到激烈的抵抗,即便是能夠殺將到北京,也早已是疲憊不堪,面對大清王朝真正的主力精銳和八旗部隊,十四阿哥的二十多萬年未必有著必勝的把握。
除了路程遙遠,十四阿哥還要面對一個艱鉅的問題,那就是大軍的糧草補給,全部需要仰仗川陝總督年羹堯。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即便是十四阿哥能夠策動大軍反叛,帶兵進攻北京,但是擺在十四阿哥胤禵面前的,將會是一個巨大的難題,那就是如此龐大的一支軍隊,它的糧草供給該怎麼辦。
一直以來,負責西北大軍糧草轉運的都是川陝總督年羹堯,而年羹堯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不僅是雍正的寵臣,還是雍正的大舅哥,必然是不會支持十四阿哥胤禵的。而事實也證明,正是因為年羹堯的掣肘,讓十四阿哥胤禵的反叛有了極大的顧忌,從而幫助雍正穩定了皇位。
因而,在面對名分已經、黃袍加身的雍正皇帝,作為“大將軍王”的十四阿哥胤禵並沒有,也沒有辦法選擇帶兵反叛,只得服從皇名,交出兵權,自己也開始了被圈禁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