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千里重擔,足踏萬里行程:廣豐古道——挑【浦城擔】感悟

在閩、浙、贛,三省交界處,即楓嶺關交匯三叉之地;有一條通往贛省的千年遺留古道,它的分會之初叫古溪村,處於閩贛兩地分界省際公路的邊沿地帶(今屬浙江廿八都管轄)。另一條分支往東北方向進入浙江省廿八都管轄地帶。

一條往西偏南方向連接閩贛、穿越兩省的商旅古道——廣豐古道。廣豐古道起點是廣豐的洋口、五都和銅畈鎮,經廣豐二渡關,進入閩界碑,至閩省浦城縣以及建陽、建甌(古稱建州),最後至閩省福州、泉州等地,全程一百二十多公里。

肩挑千里重擔,足踏萬里行程:廣豐古道——挑【浦城擔】感悟

洋口、永豐、五都三鎮,是廣豐最繁華的地方,每日清晨挑夫們帶著貨物由五都乘小船至桐畈;再改由人力肩挑擔從二渡關入閩地浦城境內,這種貨擔是甕口圓型、肚大,特別是善裝小件物品,簡稱籮筐。是用毛竹細篾絲精編而成,再刷上桐油、並寫上主人名號。

這種籮筐是廣豐手工藝篾匠師傅的一大傑作,這種籮筐輕巧耐用,並裝滿貨物,挑著他來往於這條廣豐古道的挑夫隊伍,被稱為“挑浦城擔”。而挑浦城擔的都是清一色年輕小夥,身板結實、耐力抗勞,俗話說“十八、廿三,壓斷扁擔”就是這個道理。

廣豐民間百姓在古時吃苦耐勞是最出名的,他們古銅色的略帶咖啡色的臉龐上寫滿人間滄桑的閱歷和感概。

廣豐古道上生存著這種民間擔夫,他們為了生計,有的長年累月挑著貨物往返於這一百二十多麼里路程,即三百華里之內的路段;而有的挑夫甚至一輩子作為擔夫行走在閩、贛兩地之間的千年古道上,有的甚或擔勞過度而倒在古道之上,成為了古道的歷史縮影。

肩挑千里重擔,足踏萬里行程:廣豐古道——挑【浦城擔】感悟

雖然兩地也不算十分遙遠,但他們長年累月走過的路程何止是繞地球上赤道迴歸線數圈而已。猶如蝸牛爬行的起點,他們的這種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國有國法,家有家風,行有行規;那麼擔夫也有行規。

★-擔夫行規

挑浦城擔的全是青年男子,一般成群結隊,很少有落單的行走。並在隊伍中推出一個頭領,行動規矩、全部按頭領形式辦事,他們除了廣豐本地以外,還有近鄰上饒、玉山,戈陽等地;兼有浙江江山、常山等地人群,他們穿草鞋,打著綁腿,穿著草鞋、頭戴竹笠。這種竹笠能遮陽,還能避雨,土話叫“鳥笠”,插到菜園子裡,能起到驅趕鳥類的作用。

擔夫有披掛,也有行頭,老遠看去就知道是挑夫們來了。所挑的重量一般規定不能超過一百五十斤,過重會影響隊伍行走,會體力支撐消耗過大累到,每個擔夫挑擔重量視自身情況而定,或重或輕,量力而行。比如能挑二百斤的,這選在一百五十斤以下;選一百二三十斤重最合適到一百四十斤了,就不會往上再添,因路途遙遠避免過勞而拖隊伍的後腿。

肩挑千里重擔,足踏萬里行程:廣豐古道——挑【浦城擔】感悟

他們行走在古道上,翻山越嶺,上坡過坎,下坡跨道(指步子大),全依領頭號令而行,遇上同行或相讓、互道問好,祝賀。他們備有乾糧水袋等食用品,遇上沿途熟悉的落腳點,也有停下集中歇息、吃飯的。能打尖的落腳點是稔熟的主顧,一般收費較少、或是有少部分免費,只要是不花錢的都會減免,如閩境交界的的界排、山頭畈(今為盤亭鄉屬地)。

每天凌晨他們成群結隊,從洋口、或五都亦或是從桐畈出發,相約集合點,領了貨物裝擔,再一起出發,行關找道,一路有說有笑,近旁的也會講一兩個故事,以分散注意力,也會忘了肩上壓著的重擔。

◆貨物一般由頭領集中分配給每一個擔夫。

因為頭領的身份一般都有老闆或有固定的店面做擔保。否則貨飛了以後找誰理論去呢?所以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都有一系列的固定方式方法。或碼頭、店面、路邊集中點,城裡裝貨地點不一而是,提了貨、分了擔;上肩就走,快走快行目的是為了趕路。

到達浦城境內,或三天或四天,早已有相接的主人在等待,卸了貨,裝上自己滿意的東西,從原路快速而反,又在準備下一個擔貨地點。也有時間怱忙時候,沒有相接的主顧,這時他們就會把貨物集中挑到易貨計算中心,由當地僱主為他們分銷貨品。算盤子扒拉一響,或要回貨或要銀倆,自主決定。

肩挑千里重擔,足踏萬里行程:廣豐古道——挑【浦城擔】感悟

擔夫每次都要從一個重要的關口前經過。

※二渡關

二渡關位於江西省廣豐縣桐畈鎮東南部,距鎮中心十餘華里,東面毗連浙江江山市,南鄰福建省浦城縣山頭畈(盤亭鄉屬地),與廣豐比古隔鄰相望,西北面與桐畈蔣塢、王家村接攘。

在其境內有上饒市與二渡關省級公路南北穿越而過。閩境獸嶺唐峰河道沿東往西流經上游豐溪(廣豐境內),最終會於江西鄱陽湖之中。

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其境內的紅黏性土壤是得天獨厚的產磚土質,閩、浙境內都有車輛往返拉磚構建造房之用。

唐乾符五年(878),黃巢起義軍破饒、信、歙三州,轉戰閩、浙、贛等地,開山劈地開鑿古道七百餘里,從仙霞關起始直達建州而去……闢關屯兵、始築邊驛二渡關,並派將土長年駐守屯關。

肩挑千里重擔,足踏萬里行程:廣豐古道——挑【浦城擔】感悟

至今還留有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當年起義軍屯兵之處新建的村落——叫靖安村。

二渡關為邊垂關隘重地,起著守關戍邊的重任,其意義與閩境內的犁嶺關相同,其關內還留有營房的遺址。

▲還有一條仙霞嶺古道,挑浦城擔的江山人,他們從江山城關出發或從清湖口岸起始,沿途翻山越嶺走仙霞古道,過風嶺關入閩境,走浦城小關(廟灣村、盤亭鄉屬地),翻越梨嶺關至漁梁驛而下直達浦城城關境內;換回閩境所產物品,依原路返回故鄉目的地。

聽鄰村大叔講述,除廣豐古道挑浦城擔入閩境易貨的歷史外,他在年輕的時候卻挑了一擔閩境中的土特產入贛屬地,從走廣豐古道經界排、山頭畈,過比古進銅畈進入二渡關,到達五都換回布匹、黃菸絲(一種民間百姓抽的黃煙,細如髮絲,金黃的色調如秀色可餐)。一路上的驚險異常和奇聞趣事,這是後話。

廣豐古道是古代客商交易貨物往返的重要古驛道,也是閩贛兩省經濟往來和人文歷史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