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到底拥有多少实力?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历史一书生


满清入主中原,全力追杀朱明王族子孙,造成朱氏子孙拼命的隐姓埋名躲避,而假的皇室,尤其是朱三太子横行各地。朱三太子七十五岁了,啥都没干,还被剐了500多刀,结局挺惨。他没有任何实力,也没有任何“罪行”,主要是冒充他的人、打着他名号造反&招摇撞骗的人太能折腾,什么屎盆子都往朱三太子头上扣,扣得清廷心惊胆战。

这人能量太大了,怎么全国各地都是都是他的身影,所以一旦抓住无论有罪没罪都要处死,借此表达一个信号-朱三太子被我朝处决了,反清人士都收收心吧。其实该造反的还是造反,没有朱三太子那就直接反清复明,连扯虎皮的步骤都省了。

朱三太子的口供

1644年,北京陷落之前,崇祯帝斩杀后宫女眷,让三位皇子换装为百姓,“万一生还,光复社稷”。其中即有清代大名人“朱三太子”朱慈焕,后来下落成谜,也不得不成谜,早抓到的话,朱慈焕早就死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收录了官员向康熙帝汇报情况的奏折,记录非常详细:

据朱慈焕交代,姓朱,全名朱慈焕,是朱明皇族后裔,排行第四,时年七十五岁,我二哥早死了,三哥和我同岁,十岁时候就离开了,后流落到祖籍凤阳,被人收养,但是收养人也怕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又送走了我,无奈出家为僧,后还俗入赘余姚胡家。知道他身份的张念一怂恿他造反,朱慈焕害怕,直接躲宁波去了,后来又迁往湖州,又迁往山东汶上县在民间教书,官府查得紧,妻妾、儿媳、三个女儿都自杀了,还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子,已被收监。我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反而躲着那些妄为之人,我可劝不住他们,我都躲到山东了,只想苟延残喘而已。

ε=(´ο`*)))唉,反正你自己不说没人知道,吹呗,结果好多人找他举事,全家死绝,真是祸福岂无凭。

朱三太子的号召力

朱三太子的传说在民间是很有“市场”的,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民众们都觉得朱三太子未死,一直在筹谋光复社稷,如果这种意识并没有深入人心,“骗子”们的谎言便不会得逞,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呼应,谁都觉得朱三太子死了,那还怎么忽悠呢。

这里就要提及朱三太子的身份问题,冒充朱三太子的既有仁人志士,也有宵小之辈借机诈骗财物,同时这也是构陷他人的妙招,朱三太子被抓后的结果只能有一个,从帝王到民众都知道,小鱼小虾米还可以“恩养”一下,充充大度贤德,朱三太子可是决计活不了的。

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从顺治说起:

顺治八年,第一个倒霉蛋出现,一个茶叶贩子首先被告发,说该人自称大明三皇子,吹吹牛的事,一查就清楚。

顺治十二年,南昌有人阴谋作乱,自称朱三太子。

顺治十三年,一破产商人自称朱三太子,搞了个大型庙会party,能捐钱的,等反清复明成功后,都有官可做,结果被封官的人谁也不服谁,一个不让路,我官比你大,一个也不让路,这不还没正式册封呢么,得,打起来了,闹到官府,后果就是全部死掉。

顺治十六年,一骗子自称朱三太子,能和顺治帝搭上关系,买官很轻松,半年多就骗了七万多两银子。

康熙十二年,有人因不满逃人法,聚众造反,自称朱三太子被镇压,当街与清兵对砍,行事极其乖张,社会影响极大,200多人被杀。

同年,吴三桂起事消息传到北京的转天,北京人杨起隆冒称朱三太子起事,天子脚下,北京各城门全部关闭,满城搜捕,城中禁止起火做饭,但是城中仍起火处无数,因党羽众多,到了“斩决无地”的程度,无奈“以车满载出九门斩之,尸积如山,如是者八日”,通过大屠杀血洗京城八日,完事了?没有,抓捕一直持续到转年,逮捕2000人,公示数百人,共犯数万人,公示数千人。杨起隆本人逃脱,根据当时清廷所发的悬赏来看,杨起隆从未被抓捕落案,后来抓了个人押回京对质,杨起隆的老婆竟然不认识,可见又抓错了。

真正的朱三太子案

康熙四十六年,苏州又有人因明事被抓,牵出了四明山的张念一,张念一又牵出了朱三太子朱慈焕。找明末尚存的老太监来看,没人认识他,又是一起冒认吹牛案件,康熙帝一怒之下就把老头剐了,儿子们斩立决。

上面一段我得解释一下:这人到底是不是朱慈焕呢?应该是。因为他的完整审讯记录都有存档,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且与同案犯的口供对应,履历都经过核实,身份确定无疑,唯一不认的就是虽然自己泄露了身份,但是并未参与任何谋反行动,这一点也被查实,确实没有实际参与谋反,反倒辗转躲到了山东。

康熙帝怎么说的呢,“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死刑),以息乱阶。”虽然无罪,但还是要死。

有意思的情节来了,九卿又上奏,说崇祯四子早在崇祯十七年就已经死了,明代老太监都不认识他,这人肯定是假冒的,嗯······这招是和多尔衮学的,九卿的处理意见是凌迟处死。

啥意思呢?

①我们没杀朱三太子,也不会因为他的身份而杀他。

②此人罪名并非朱明王室后裔,而是冒充朱明王室。

③后续的《明史》编纂者,明显注意到了这点,朱慈焕本来是四子,改成五子(因朝廷公布了呀,四子早死)这样朱慈焕就坐实了“假冒自己”的罪行。

注:《明史·诸王传》和《弘光实录钞》在朱慈焕的记录上是相抵触的。

朱三太子为何“深入人心”

康熙四十六年,又,江宁织造曹寅汇报,抓到两拨“朱三太子”部众,两个案子同时发生,同样发生在江浙,但是互不相识,可见朱三太子名头的火爆程度。

要说这朱三太子岁数铁定是不小,有点猛追彭祖的势头,活的年头忒多,足足耗死三代皇帝,后来的台湾朱一贵,雍正一朝的甘凤池,周昆来,张云如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

连雍正帝都抱怨,“从前康熙年间,各处奸徒窃发,动辄以朱三太子为名,如一念和尚朱一贵者,指不胜屈。”手指头都不够数的。

雍正帝很纳闷,“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之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否则隐匿姓名伏处草野。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从来改朝换代,旧朝皇家宗室要么臣服,要么隐居。怎么本朝的奸民这么奇葩,还有寻死上赶着假称朱姓蛊惑人心的,而且数量如此众多。

拥护朱三太子真的是为了反清复明?

即便是集权中心的北京,朱三太子也有供其生存的肥沃土壤即群众基础。

朱三太子就像被砸的地鼠,全国各地乱窜,天知道下一秒从哪儿又钻出来。

那个时期,其实距离大明国灭时间并不长,明末的不少太监尚在,民间经历过明朝的人更多,都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明朝这政权怎么样,最后怎么死的,老百姓也不傻,都心知肚明,至于责任划分问题,争议太大,也得不出个统一结果。

我个人认为是清廷责任最大,至于什么得国最正,当属无稽之谈,但是出于统治合法性和袭权正统性的必要宣传,也是当时的清政权没有办法的事,他只能这么说。这种观点无助于改变什么,总之还是清廷统治,但康雍二帝对此的看法也并非全无道理。

最关键的是,相对明末,民生确有改善,而且还改善了不少,不能说非我族类就寸功全无,你当着朱元璋的面骂元朝,他也不乐意(原因很多,本题不讲)。无论明清,该捧就捧,该骂就骂,不吹不黑,别牵强附会乱丢黑锅就好。

“朱三太子”们生长的土壤

之所以朱三太子在民间还有生存基础,源于清廷与民间“新”的矛盾,自满清入关,是否发生过大规模屠城,当时的百姓可能比你我更有发言权。退一万步讲,即便全是假的,百姓们都这么认为又怎么办呢,那年月也没个抖音,没个头条的,信息闭塞。

满清入关后,对功臣肯定是要有所分封的,蛋糕要分着吃才行,老壶装新酒,矛盾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地权上,跑马圈地民怨极大,无论什么时代这种行为都是逼人造反,通县没有一寸土地是原主的了,雄县也是一样,圈上就是我的,补偿款朝廷说是发了,问题是没人见到过,农民直接变成了农奴,还以种地为生,但地是人家的,以前能有点余量,现在只够生存,甚至不够生存。

圈地,逃人,投充,屠城,等等等等,只要诸如此类的压迫没有停止,朱三太子们就会杀之不绝,对于舍命造反的人来说,明清并没什么区别,反正活不下去了,为了多活几天也得造反,至于死,不造反早就死掉了,哪里还有机会考虑这种问题。

所以说朱三太子纯粹是被逼出来的,小民一个不好起事,当然要把自己的草台子搭建的大一些。即便没有了朱三太子,后续也还会出现朱六太子,朱三太子次子,然后就是神仙妖怪各种托词各种教,外加“李开花是皇帝”等口号,总之还有很多身份可供利用,都是解决积怨的借口。

随着康熙、雍正的励精图治,改善民生,民族矛盾有所缓解,百姓大多还是趋向于安稳度日,但问题只是相对减轻,民族歧视和压迫没有停止,那反抗自然也不可能完全断绝,只不过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蛰伏期而已,但反清复明或以此为由头的反抗贯穿整个清代,从未停止。


古今通史


朱三太子,也就是历史上的朱慈炯,正因为他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儿子,而且位列老三,所以在民间就被广泛的称为朱三太子。

至于朱三太子为什么这么出名,就不得不提发生在他身上的未解之谜,崇祯皇帝除了朱三太子,还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朱慈烺和朱慈焕。

大约在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攻打京师,慌乱之中崇祯皇帝自杀而死,也来不及照顾他的三个儿子了。父债子偿,既然父亲死了,那么李自成就顺理成章的俘虏了他的三个儿子,本来还是相当满意的。

本想留着这三个人日后他用,却不料这一切计划被多尔衮打乱,李自成未免高兴的太早了。没几天,崇祯皇帝的这三个儿子都消失不见,完全寻不到一点踪迹,这可让李自成有点难搞。

接下来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在当时居然同时出现了两个名叫朱慈烺的太子,当时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无论是在南方的,还是在北方的太子,总有一个是真的。

既然你敢出现,那么就必定不会让你再跑了,最终两个朱慈烺都被斩杀了,至于排行老五的皇子朱慈焕就有点尴尬了,刚开始挺顺利的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潜伏在民间没人发现。

但是造化弄人,最终已经年过半百的朱慈焕,还是被人给挖了出来,尽管他没有任何不良的企图就想活命。可康熙皇帝还是为了以绝后患,将其所有的家眷悉数斩杀,藏了一辈子,终究没有躲过这一劫。

相信这里更令大家疑惑的就是,身为三太子的朱慈炯,他后来去哪了呢?

关于他后来的行踪去向,可真成了一大谜题,尽管朱慈烺和朱慈焕都相继被杀,却依旧没有得到关于他的半点消息,仿佛从整个人间蒸发了一样。

而更为离奇的事情后面才真正开始,由于朱三太子一直没有出现,但毕竟他的名号还在那里,只要有人起义,就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终究有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快就会被蛊惑拉拢,既然有人这样做,反正也没有什么损失,就相继冒充朱三太子。

当然这是不是朱三太子背后的阴谋,那就不得而知了,假的朱三太子层出不穷,反而真的朱三太子却销声匿迹。

但是这样的事情,却免不了让清朝的三个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头疼不已,恨不得早点抓住朱三太子碎尸万段。

让康熙、雍正乾隆的朱三太子

朱慈炯一日不献身,这样的事情就绝对不会停息,各地的起义者充分利用明朝皇室的影响力,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屡试不爽,一个个喊着:举兵反清,光复大明!

要说起朱三太子的真正势力范围,其实只要是想反清复明的起义军,也都算得上是朱三太子的党羽。

然而这些其实就是借着朱三太子在明朝的皇室号召力的造反起义,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实力,分布范围比较广,剿灭难度比较大,只不过是搞得人心惶惶而已,根本不可能形成大的气候。

尤其是明朝刚刚覆灭的那几年,也正因为朱三太子失踪,没人知道他的下落,反而让这件事情变得扑朔迷离,所以才有人相信。

但这也就仅仅局限于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后来差不多到了朱三太子几乎已经死亡的年纪,再加上当时的反叛,起义者也已经不再像你以前那样坚定了。

他们知道继续打着这样的名号,影响力也不如从前了,也算偃旗息鼓了。


大国布衣


在《康熙王朝》里,康熙在“千叟宴”上,纵览过往功过,提到了自己曾经很多的敌人,其中一个便是在清初一直搅弄风云的假朱三太子杨起隆。

在剧中,杨起隆这个角色算是一个枭雄,可以说比较有头脑,有野心,有能力,心狠手辣,逆商强大,最关键还执着。但是很可惜他碰到的对手叫康熙。他是朱三太子朱慈炯的乳母的儿子,因为拿到了崇祯皇帝亲笔所书的玉蝶,所以一直冒充朱三太子朱慈炯存在。

他懂得利用宗教迷信,搞了一个“三郎香会”,迷惑了很多底层吃瓜百姓,甚至还把势力发展到了宫内,很多前朝遗留的太监甚至都成了自己的门徒。就连康熙身边的黄敬都成了他的拥趸走卒,甘为其驱使。

杨起隆非常懂得利用各种矛盾,审时度势,来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三藩之乱的时候,实际上杨起隆就充当了非常危险且难以发觉的隐患。一方面他亲赴云南,去劝说吴三桂起兵。自己在宫内联合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来刺杀孝庄和康熙,实现斩首行动。为了刺杀康熙,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妹妹紫云。

然而事与愿违,就连自己的妹妹紫云最终都站到了康熙那边,选择用自己的性命去保全康熙。所以这里就已经暗示了杨起隆此后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

而康熙只是利用小毛子实施了一个反间计,就彻底破获了宫内太监作乱,使得杨起隆的阴谋破产了。

本来到这里杨起隆这个角色就可以功成身退了。但是编剧又给杨起隆续了一条命,把他绑到了索额图的战车上,使得杨起隆一直活到康熙最后一次亲征准噶尔的路途之中,搞了最后一次破坏。

杨起隆的女儿丹丹被索额图派人找到,并改名红玉养在自己府里,成了控制杨起隆的一个杀手锏。杨起隆从此成了索额图的一枚棋子,在关键时刻几次差点刺杀康熙成功,一次在南京明孝陵,直接准备拿红夷大炮轰康熙;一次在康熙亲征准噶尔的路上,放火烧掉了康熙的大营粮草,甚至还刺杀康熙。如果只要杨起隆任何一次成功了,历史都得改写,还好没有如果。

而他女儿丹丹则更为悲剧,成了索额图控制胤礽的重要手段,让丹丹怀上胤礽的骨肉,然后告知胤礽丹丹的真实身份,从而胁迫胤礽并把他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以下是付费内容

然而最终杨起隆奋斗了几十年,什么都没得到,还害死了自己,还有妹妹紫云和女儿丹丹。

当杨起隆的尸体被发现了的时候,也正是康熙破获索额图阴谋的最重要证据之一,总算是以自己的死来对乱局画了个句号。

历史或许没有剧情中这么狗血,但是历史上“朱三太子”对于清朝而言,的确就像剧情中这样“阴魂不散”。

崇祯一共7个儿子,但是除了早殇的,历史最终有记录只有皇长子朱慈烺和三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而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皇长子朱慈烺被他的外祖父周奎献给了多尔衮,多尔衮最聪明,当时正好南方也有人冒充朱慈烺,所以他最干脆,说虽然大清优待皇明后嗣,但是这个皇长子朱慈烺是假的,所以砍了头。另外到了康熙晚年,一个叫朱慈焕的被康熙以同样的理由杀了之后,其他的皇明太子们就真的不知所终了。

但是一个“朱三太子”的名号,却发反复复出现在清朝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时间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明末清初,不低于一百个人借用过“朱三太子”的名号起事,著名的天地会奉的正朔也是朱三太子。而《康熙王朝》中那个在京城配合吴三桂反叛的“朱三太子”的原型就是杨起隆本人。

康熙12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杨起隆借用朱三太子名号,率众在北京城举事。在剧中,杨起隆并没有被抓,而是逃跑了。但是正史上的杨起隆是在陕西凤翔,兵败被杀的。

在剧中康熙祭拜明孝陵时,杨起隆伪装成和尚,提前几年做局,准备在紫金山用红夷大炮轰康熙。这个原型是康熙38年,“朱三太子”伙同“金和尚”在太湖啸聚,图谋刺杀南巡的康熙,最终事情败露后,剧中杨起隆跑了,但是史料中这个“朱三太子”被抓了砍头了。

还有火烧康熙大营粮草,谋杀康熙的杨起隆的原型是,康熙46年11月,一念和尚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在江苏太仓起事。这次有点复杂,一念和尚,还是张念一?没人能说清楚。最终这个“朱三太子”又被杀头了。

总之清朝不断地宣布某次起事的“朱三太子”被杀了。但不久之后,立马又冒出一个朱三太子来。更可怕的是就连康熙死了,还不断有朱三太子冒出来。

雍正7年,广东有冒出一个“朱三太子”,后来派兵去缉拿,最终也没抓着,但是如果真的是朱三太子,活着也应该近百岁了。

但是乾隆年间,越南、吕宋等东南亚一带再次传来有朱三太子的传闻,但是那会要是真的都是百岁高龄了。


炒米视角


这个问题老来回答。

朱三太子?按照康熙自己的话说,他这人不可怕,可怕的事背后那杆能够凝聚汉人的大旗,就这感召力,只要打出来,这造反的人就会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而牵扯到朱三太子的事,在康熙的手上犯了不下十几起,这些案子中的朱三太子基本上都是冒牌货,但就是这帮子冒牌货,把个康熙弄的灰头土脸的。

但咱们揪其根本性的原因,不难看出来,满清虽然入驻中原,但地方上的老百姓不服的还是有很多,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顶着朱三太子的名头起事。

那么为嘛会这样呢?

这第一满清入驻中原,他还真没干啥好事,那屠城就不必说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这是最出名的,那不出名的屠城就更加的多了。

咱就说了谁家没有三五十个亲戚,恨那自不必说了。就这些个事,你就是把他从史书上删除掉,他也不管事,这祸根也就埋下来。(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这些史料,在满清的史料中是没有的,是后来满清后期,大华夏的留学生去了小鬼子的地头上,从小鬼子的记录中得知的)

这第二满清虽然入驻中原,但他从心里上感觉,中原这地压根就不是自己的。就有点像土匪进了别人家的园子的心里一样。

那么有了这个心里,他对大华夏的子民也就不拿自家人看待,不给你添堵,祸祸你就不错了。

有名的跑马圈地,话说这是人干的事吗?

老百姓吃的没有了,喝的没有了,连个住的地都让人抢走了,他不想着大明的好,还能想啥。那么反清复明也就理所当然了。

第三,满人和汉人进行了严格的划分,从等级上就拉升了满人的地位,而汉人的地位被进一步的削弱。

具体表现就是,满人有满人的衙门口,汉人有汉人的衙门口。

汉人犯了事,干咋判就咋判,甚至有的时候为了以儆效尤,还要加重判刑。

回头瞅满人,满人犯了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重的罪,搁监狱里头呆两天有就出来了,该干啥干啥。

不平等吧!

还有满人那是铁杆的庄稼,一出生就自带口粮的,一辈子不用干啥,满清政府就能把你养活到死。

回头瞅汉人,这辈子能不能吃上一口饱饭,就看你自己个努不努力,运气好不好。

这要是赶上个天灾啥的,一家子死绝了这都正常。

所以民间就有了大明生存的土壤,有那有些小心思的,这就想借着大明的旗子搞点事,而这朱三太子,恰巧很符合他们的要求。

那么接下里,咱就用具体的实例说说这朱三太子的名头有多好使,这也能侧面的看出来他给康熙造成了多大的困扰。

实例

官方记录最早的朱三太子是在顺治八年,有一个茶叶贩子,没事图嘴爽,说自己是朱三太子吹牛,回头这牛就飘天上了。有人把这货告了,没得说直接就剁了脑瓜子。你冒充啥不好,冒充老朱家的后人,满清虽然对死了的大明皇帝很客气,又是修坟头,又是整理陵墓的,但他对活着的老朱家的后人一点都不客气,杀不绝你他就不是爱新觉罗氏。

跟着就是顺治十二年,江西南昌有一个叫朱周祺的,瞅着自己姓朱,于是就抗着朱三太子的旗号,拉着一帮子海盗这就要叛乱。

结果第二年就被灭掉了,当然这属于小打小闹,掀不起太大的风浪。

当然还有更绝的,

顺治十三年,也就是上面那案子的第二年,一个行商的商人,眼瞅的家道可就败了。这不就把主意打到了朱三太子的身上,用仅剩下的一点钱,弄了大型的庙会,积攒人气。

他搁这庙会上,玩了一把反清复明,要求来的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也用不着你们出力。并且许诺,这捐了钱的,日后大明江山再现,当官大大的有。

得咧,这募捐还没整完,就出事了。原因是有俩募捐人,真以为自己当官了啦,跑大街上嘚瑟。结果撞到一起了,双方都说自己的官大,让对方让路,结果打起来了。

你说打就打吧,咱打累了回家歇着就好了,但没法子碰到俩杠精,偏要到满清的衙门口把这事掰扯清楚了。

那没得说,俩人到阴曹地府找阎王爷划道道说理去了。

从这件事当中,咱也能瞅见大明在满清时期有生存下去的土壤。

还有一个大骗子更绝,顺治十六年,他说自己是朱三太子,因为身份的特殊,所以就能和顺治搭上关系,从他手里边卖个官,那是非常轻松的事,于是半年下来,七万多两的银子就到了口袋里。

话说骗子的手段并不高明,为嘛能屡屡得手,这原因不用俺强调了吧!

这到了康熙的手上,基本上都是扯大旗造反的了。

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吴三桂之流,你说你给满清领路领了多少年了,造反就造反吧,还非要给自己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反清复明。

这还不算,为了让人相信,自己只是为了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编造了一个周田二皇抱来皇三太子寄命托孤的戏码。

这真够不要脸的,还寄命托孤,那南明永历帝是不是被你用弓弦勒死的,说这话也不嫌臊的慌。

再有康熙四十六年,又抓了一个七十五岁的朱三太子。

结果证明这是崇祯的第四个儿子,人家也没啥想造反的念头,就想好好的活着。

而康熙为了达到个人目的,非要把朱三太子的头衔按到人家头上,诛了人家全家,把老头给活刮了。

造孽啊!

康熙原本以为这事到这就结了,没人借着朱三太子的头衔闹事了,可他错了。

康熙六十年又出了一起更大的,台湾朱一贵起义名头还是朱三太子。

康熙完了之后,朱三太子的名头在雍正朝也晃荡了不少时日。

所以朱三太子这本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借着这人的背景所立起来的旗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朱三太子”简直就是清初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清初发生了十多起以“朱三太子”为首的造反运动,搞得清朝的江山四处风声鹤唳,搅得清初皇帝心神不灵。那么,“朱三太子”究竟是谁?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

(崇祯剧照)

一、崇祯留下来几个儿子?

崇祯皇帝总共有7个儿子。其中,老二、老六、老七早夭。老五朱慈焕在五岁的时候也死了。死的情况很有意思,我们后面再说。

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还活着的是老大,也就是太子朱慈烺,还有老三朱慈炯、老四朱慈炤。

崇祯皇帝儿女有别。他怕女儿们受侮辱,都把他们砍杀,三个儿子却都被藏了起来。李自成进京后,到处寻崇祯和崇祯的儿子们。最后发现崇祯吊死在树上。太子朱慈烺被搜了出来。老三和老四本来躲在外公周奎家里,结果被他们的狼外公献了出来。

好在李自成并没有为难他们,还都封他们为王。

不过李自成是个短命的皇帝,很快就退出了北京城。清军入关进驻北京后,也四处搜查崇祯这三个儿子。

二、太子朱慈烺最终去了哪里?

清军在搜查崇祯儿子的时候,不久,就有人说,搜出了太子朱慈烺。但是清政府却认为这个太子是冒充的,把他给杀了。当然了,也有人说这是真太子,但清廷故意说他是假的,杀了他。

后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戴为皇帝,建立南明政权。这时候,又有个人说他是太子朱慈烺,和朱由崧争权。朱由崧当然不认同他是太子了,把他抓起来审判,结果说,此人是清政府派去的奸细,于是杀了他。

究竟清廷杀的“北太子”才是真太子,还是朱由崧杀的“南太子”是真太子,或者两个“太子”都是假的,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

(朱由崧剧照)

三、真正的“朱三太子”老三朱慈炯到哪里去了?

照一般的情形,“朱三太子”应该是指老三是朱慈炯。但实际上,朱慈炯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就不知所踪。而且民间历次起义所拥戴的人,其实也不是老三朱慈炯,而是老四朱慈炤。

四、造反者为什么会拥戴老四朱慈炤?

因为在李自成进北京,周奎把朱慈炯、朱慈炤兄弟献给李自成的时候,当时朱慈炤就想自杀。最后被人看住了,没有自杀成。后来,李自成宣朱慈炯、朱慈炤去见他。当时朱慈炤坚决不跪拜,还要求李自成干脆杀了他。但是李自成说:“汝无罪,姑免。”

或许正是因为朱慈炤有这样一种骨气,民间才在每次造反的时候,就拥戴他。同时又以讹传讹,认为他是老三,所以把他称为“朱三太子”。

五、真正的老四朱慈炤到哪里去了?

真正的老四朱慈炤,在李自成逃出北京的时候,被一个姓毛的农民军领袖带到河南。本来准备住在那里。后来由于清朝追查得非常严,那毛姓将军吓住了,丢掉13岁的朱慈炤跑了。

朱慈炤四处流浪,流落到安徽凤阳(朱元璋的老家)时,被一个王姓乡绅收留。那个王姓乡绅由于在明朝当过官,因此很同情朱慈炤,把他改名王士元(据说是“原是王”的意思)。

但不久,王姓乡绅去世,王士元又到处流浪。后来出家为僧。但又被一胡姓乡绅领回家,还把女儿嫁给他。王士元由此教书为生,娶了一妻一妾,生了六子三女一孙。

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这时候王士元已经75岁了。由于他酒后说话露馅,被官府抓了起来。官府以他冒充老五朱慈焕为名,把他一家老小全杀光。

实际上,清政府不只是杀朱慈炤的时候说他冒充老五朱慈焕,在抓其他所有打着“朱三太子”之名造反的人的时候,都以他们冒充朱慈焕之名,杀掉造反者。

(影视中的“朱三太子”)

六、清廷为什么要说造反者都是冒充老五朱慈焕?

史料记载,朱慈焕在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当时因为崇祯皇帝缺钱,要求大臣和皇亲国戚捐献。以崇祯老丈人周奎为代表的皇亲国戚不愿意捐献。恰恰这时候,朱慈焕生急病死了。估计当时崇祯没在跟前。朱慈焕死后,就传出了一个话,说朱慈焕死前,说了一个话:“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这个“九莲菩萨”,是明神宗的母亲。

当然了,我认为这个明显是那些不想捐钱的皇亲国戚们搞出来的事情。不过,显然崇祯相信了,不但就此取消让皇亲国戚们捐钱的行动,而且还封这个死掉的儿子为“孺孝悼灵王玄机慈应真君”。

清廷说那些造反者拥戴老五朱慈焕为“朱三太子”,理由就是这个老五有“真君”的菩萨封号。不过,随即清廷就说,这个老五朱慈焕早已死去,造反者居然还打着他的旗号,那还不是假的吗?拿这个话对天下说,就显得相当有说服力了。

七、总结。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崇祯的儿子们在明末动乱中,死的死,逃的逃,不过都是一些可怜人。但是却被上至朝廷下至民间的各种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利用去,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想想这件事,还真是可悲。

(参考资料:《明史》《清实录》《鸡林旧闻录》)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三太子,清初皇帝们最讨厌的人,就是这个人,让先后几位皇帝头疼不已,夜夜难安。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有多大实力,为什么让清初的皇帝们如此难堪?

朱三太子“不是人”

“朱三太子”这人有点猛,神龙见首不见尾,一会在东,一会在西,一会在南,一会在北。杀了一个朱三太子,就会有数个朱三太子冒出来,正是“大刀砍不尽,转眼他又生。”

真实的朱三太子,是崇祯的一个儿子,叫朱慈炤。后来,就成了汉人复国的一个旗帜,谁都可以冒充一二。

冒充最厉害的就是那个杨起隆。杨起隆本来就是真实朱三太子乳娘的儿子,谁曾想,后来竟然顶着“朱三太子”的名号闯荡江湖了。要不是碰到康熙这样的精明皇帝,谁知道杨起隆会不会把清朝的天空戳个窟窿。

朱三太子,真正意义上他“不是人”,而是一面旗帜,是聚拢汉人的一面旗帜。朱三太子背后的真实实力,就是千千万万想要恢复汉人王朝的汉人。

朱三太子活得长

“朱三太子”的“寿命”很长,从清初开始,就“到处活动”,直到乾隆年间,“朱三太子”还在“勤奋工作”,动不动就在社会上晃动。这样的“朱三太子”,如果活着,年龄都一百好几了,仍然不坠“复国之志”,韧劲非常足啊!估计此时,朱三太子孙子的孙子都出生了,“朱三太子”仍继续“反清复明”,厉害了。


为什么大家不换一个名字让其“继续奋斗”呢?比如朱三太子的太子,或者朱三太子的孙子,也许这样更合理一些。但是,民间哪里来那么多的合理性?

“朱三太子”为什么会被频繁使用

“朱三太子”这个名号,为什么被很多人利用?

只是因为清初入关时,满人坏事做尽,比如扬州十日,再比如嘉定三屠,百姓一群群的被杀掉,汉人百姓对满人入关时的恶劣行为恨之入骨。

那些死去亲属的汉人们,随时等待着出现一个英雄,率领民众,把满人赶出关去。

于是,“朱三太子”就忙碌地活在了百姓“反清复明”的各个场景中,一个“朱三太子”倒下了,又一个“朱三太子”起来了,此起彼伏,络绎不绝。

实际上,一个旧的时代过去了,新的时代已经来了,注定“朱三太子”是个过客,因为历史的车轮没有倒档,只能前进,朱三太子个人没有太多富贵,也没有太多实力,早都不知道死在哪里了,有的只是被人利用“朱三太子”这个名发起的各种反抗活动罢了。


蓝风破晓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朱三太子就像甩不掉的幽灵相同,紧紧的笼罩在清朝控制者的脑袋上,层出不穷的各类起义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帜,以等待终有一天推翻清王朝的控制,而这也侧面反映出在清朝控制下的广阔汉人生活的并不美好

因为,哪里有压榨哪里就有抵挡!反他娘的!

起底朱三太子的前世今生——没有高光时间却落得悲惨结局

既不是聪明绝顶的领袖人物,也不是什么富甲一方的大佬,为何朱三太子的每一次呈现都让清朝控制者满头冒汗?因为这不只代表了明朝残存实力的反扑,更代表了广阔底层民众及有钱人阶层对清朝的不满

但实际上,作乱的人皆非朱三太子本人!而他朱慈焕的一生可谓是流离失所,好不容易安顿下来,能够好好的安享晚年,却...

关于明朝朱三太子的实在身份,是崇祯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但因为另两子早夭,长大成人中排行第三,所以是为朱三太子。北京城破后被李自成掳去,后自成兵败他也开端了乱世漂荡,先后在王乡绅家落脚,而后又逃亡江南落发为僧,直至偶遇胡乡绅,才最终安靖下来,并娶其女,先后育有三子两女,一家人过着平平却安靖的生活

只是,这一切在他75岁时被完全打破,满头须发的朱慈焕在目送两个儿子走上断头台后,自己也被凌迟处死,崇祯一脉自此隔绝!

无事生非的又是何人?为何都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帜?

崇祯皇帝尽管是明朝灭国之君,却少见的深得民心。尽管他在政治能力上稍有欠缺,也不是什么英明神武的主儿,但是他的勤政和尽力却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明朝消亡之后仍然有大量的大众非常敬爱崇祯,故而造反者势必要打着崇祯的旗帜搞工作

尽管崇祯已死(景山自缢),但他还有儿子,还有近臣,所以南明数个政权也都可以名正言顺的起事,可是伴随着被全部击破,没有了精神支柱和旗帜,只能从民间去寻觅关于崇祯之后的讯息。所以尚存于世但流落民间的朱三太子,成为造反必需要举起的大旗

就这样,多达十起的“朱三太子”造反案件,就在这样的布景下如火如荼的进行,无论规划如何,以“朱三太子”之名起事,现已成为了其时的惯例,尽管这一切和真正的朱三太子毫无关系!

在许多起事中,唯有杨起隆的京城聚众造反影响最大,但随即失败,杨起隆先是逃跑后又被缉拿归案。至于其他以朱三太子之名隐秘从事反清运动或是直接造反的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摧残清朝三代皇帝的朱三太子,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

不得不说,清朝实行的剃发易服,不只让广阔汉族人被逼改动习俗,更是激起了他们的愤恨,毕竟千年来的传统“身体发肤受之爸爸妈妈不可损害”就这样被完全毁灭

再加上毫无人性可言的文字狱,更是激起了人们的愤恨,一起还让人们对崇祯的思念日积月累。在这种前提下,朱三太子作为崇祯的儿子就有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光芒形象,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领袖

哪里有压榨,哪里就有抵挡;只要压榨不断,抵挡也就不止。正是因为三太子的尚在人世,更是给这些人以精神寄予,所以层出不穷的假充朱三太子造反也就愈演愈烈。关于清朝控制者来说,只要朱三太子还在人世,就会有人不断的以此为由来进行造反活动

所以,早已泯然众人的朱三太子,仍然逃不过全家处斩的结局。但这并不是完毕,康熙年间尽管现已将朱三太子诛杀,但反清活动持续到乾隆年间仍然活跃,无一不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帜。这也反映出广阔人民群众关于清朝的不满和关于明朝的思念

不得不说,入关后的满清,在对待汉人的问题上犯下了巨大的过错,不只导致未能让其在有生之年实现大一统,更是为之后的紊乱埋下了伏笔

先是剃发易服,就极大的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随后的圈地令等各项政策更是导致士绅阶层的不满,康乾年间文字狱的大兴则是让广阔读书人也加入了抵挡的大潮中

所以,以朱三太子之名行抵挡之实的阴云才会笼罩大清王朝整整一百多年之久





国易儒释道学堂


朱三太子代表的并不是老朱家的某一个人,也不是老朱家的残存势力,而是代表了广大汉人的集体诉求——反清复明,准确点来说是反满复汉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朱三太子就像甩不掉的幽灵一样,紧紧的笼罩在清朝统治者的脑袋上,层出不穷的各类起义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以期待终有一天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而这也侧面反映出在清朝统治下的广大汉人生活的并不幸福

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反他娘的!


起底朱三太子的前世今生——没有高光时刻却落得悲惨结局

既不是聪明绝顶的领袖人物,也不是什么富可敌国的大佬,为何朱三太子的每一次出现都让清朝统治者满头冒汗?因为这不仅代表了明朝残存势力的反扑,更代表了广大底层民众及富人阶级对清朝的不满

但实际上,作乱的人皆非朱三太子本人!而他朱慈焕的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好不容易安顿下来,能够好好的安享晚年,却...

关于明朝朱三太子的真实身份,是崇祯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但由于另两子早夭,长大成人中排行第三,所以是为朱三太子。北京城破后被李自成掳去,后自成兵败他也开始了乱世飘零,先后在王乡绅家落脚,而后又逃亡江南出家为僧,直至偶遇胡乡绅,才最终安定下来,并娶其女,先后育有三子两女,一家人过着平淡却安定的生活

只是,这一切在他75岁时被彻底打破,满头须发的朱慈焕在目送两个儿子走上断头台后,自己也被凌迟处死,崇祯一脉自此断绝!

兴风作浪的又是何人?为何都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

崇祯皇帝虽然是明朝灭国之君,却少见的深得民心。虽然他在政治能力上稍有欠缺,也不是什么英明神武的主儿,但是他的勤政和努力却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明朝灭亡之后仍然有大量的百姓十分爱戴崇祯,故而造反者势必要打着崇祯的旗号搞事情

虽然崇祯已死(景山自缢),但他还有儿子,还有近臣,所以南明数个政权也都可以名正言顺的起事,可是伴随着被悉数击破,没有了精神支柱和旗帜,只能从民间去寻觅关于崇祯之后的讯息。所以尚存于世但流落民间的朱三太子,成为造反必须要举起的大旗

就这样,多达十起的“朱三太子”造反案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如火如荼的进行,无论规模如何,以“朱三太子”之名起事,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惯例,虽然这一切和真正的朱三太子毫无关系!

在诸多起事中,唯有杨起隆的京城聚众造反影响最大,但随即失败,杨起隆先是潜逃后又被缉拿归案。至于其他以朱三太子之名秘密从事反清运动或是直接造反的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折磨清朝三代皇帝的朱三太子,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

不得不说,清朝实行的剃发易服,不仅让广大汉族人被迫改变风俗,更是激起了他们的愤怒,毕竟千年来的传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就这样被彻底毁灭

再加上毫无人性可言的文字狱,更是激起了人们的愤怒,同时还让人们对崇祯的怀念与日俱增。在这种前提下,朱三太子作为崇祯的儿子就有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光辉形象,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领袖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只要压迫不停,反抗也就不止。正是由于三太子的尚在人间,更是给这些人以精神寄托,所以层出不穷的冒充朱三太子造反也就愈演愈烈。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只要朱三太子还在人世,就会有人不断的以此为由来进行造反活动

所以,早已泯然众人的朱三太子,仍然逃不过全家处斩的结局。但这并不是结束,康熙年间虽然已经将朱三太子诛杀,但反清活动持续到乾隆年间依然活跃,无一不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这也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清朝的不满和对于明朝的怀念

不得不说,入关后的满清,在对待汉人的问题上犯下了巨大的错误,不仅导致未能让其在有生之年实现大一统,更是为之后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先是剃发易服,就极大的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随后的圈地令等各项政策更是导致士绅阶级的不满,康乾年间文字狱的大兴则是让广大读书人也加入了反抗的大潮中

所以,以朱三太子之名行反抗之实的阴云才会笼罩大清王朝整整一百多年之久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世间的人很多,有利用价值的却并不多。朱三太子有没有实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前朝的象征,具有朱明正统性,对清朝来说犹如芒刺在背。

至于是否确有其人,高低胖瘦,有才无才,光面麻子脸都无所谓,朱三太子只是一个被各路有野心的人作为利用的工具符号与价值武器。


直到清代中期,还有人号称是朱三太子,在民间兴风作浪。假冒朱三太子作案的原明势力,层出不穷。从1644年开始,各路反清诸侯,扯起故国旗号,拥立亡皇后裔,起兵对抗清廷,甚至天地会也奉朱三太子正朔。

最著名的一次是康熙十二年(1673)杨起隆起事,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身在京师的杨起隆,借用朱三太子名号,率众举事,最后兵败被杀于陕西凤翔。明末清初,号称拥立朱三太子的人,就有上百人之多。直到南明灭亡,大规模叛乱才基本消弭。

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之前,把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等儿子藏在可信之人家里,流落民间。康熙皇帝把三藩平定之后,在陕西,河南,江西等地,屡次有打着朱三太子旗号的运动。

比如,漳州人蔡寅,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台湾朱一贵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人,导致朝廷最终已经不知道朱三太子到底是谁了。清廷为了安抚明代旧人,也为了一网打尽,清楚民间力量,康熙三十八年就宣布:

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

不过,各个地方上报: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

虽然各地明皇室上层人物被诛杀净尽,但是朱三太子的名号却是一种有力的号召。可见,真假不重要,人人几乎都可以是朱三太子,崇祯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都可以是朱三太子,号称为明复仇,实施反清复明。

那些伪“朱三太子”如雨后春笋,乃至各地官府颠倒耳目者二百年,派人乔装打扮和细访暗查,都在寻找朱三太子后裔。不过,大江东去,天命不再,最多只是小股骚乱罢了。

不怕自己销声匿迹,就怕的是即使隐藏民间,流落江湖,过安稳的生活,也被别有心思的人惦记,朱三太子注定不是凡人。

因此,所谓朱三太子仅是清康熙年间的人怀念明朝后代的一种通称与符号,其实不一定确定指的是谁。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满族,虽然占据了汉族的疆土,但是却没法统治汉族的文化与灵魂。而当时,汉族的灵魂就是明朝,而崇祯帝死后,只有第五个儿子朱三太子流落民间,自然朱三太子就成为汉族心目中的灵魂。中原广大汉族,原本属于明朝统治,倾心于明朝,自然朱三太子就成为他们心中的理想君王,而清朝本是满族异族统治的,所以在清初,许多反清志士逮着机会,就会借着朱三太子的名号反清,这自然就成为了清朝的心头大患。

<strong>

朱三太子,本名朱慈焕,是崇祯帝第五子。崇祯死后,朱三太子就一直流落民间。后来在一个前明官吏的照料下,朱三太子改名王士元,同时被告诫:要严守自己皇子的身份,否则只会给自己带来杀生之祸。

此后,朱三太子几十年均牢牢记着这句话,生活也风调雨顺,儿女满堂。随着儿女逐渐增多,朱三太子的生计成了问题,于是就去当了教书先生。面对这样的生活巨变,从皇子沦落到教书先生,朱三太子心中十分苦恼。一次,向自己的一位多年好友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自然的,这位好友就把这个消息传开了。

正巧,这时念一和尚正在积极筹划反清复明的活动。当他听闻朱三太子还活着的消息时,就借着朱三太子的名号起义反清。朱三太子知道这个消息了,带着家人逃跑避难,最终还是被清军抓住了,接着全家被杀了。于是,崇祯帝的子嗣至此中断了。

虽然朱三太子已经被清朝处死了,崇祯的血脉也已经断了,但中原汉族的灵魂却并没有改变:我们中原人士都是汉族,绝不臣服满族的异族统治。于是,众多不满清朝统治的反清人士,就把朱三太子当做自己的精神信仰,总是借着朱三太子的名义来从事反清复明的起义活动。自然,作为当朝统治集团的君王——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将朱三太子作为最大的敌人,朱三太子就是汉人最真实的灵魂,反清复明的象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