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去世後,心腹李衛的下場如何?

Celiaki


在《雍正王朝》中,並沒有特意交代李衛的下場如何。但如果按照劇情推測的話,李衛的結局應該還是不錯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李衛很少得罪人。綜觀李衛的為官之道可以發現,李衛這個人辦事很有一套,對於在地方很難推行的新政,往往在他手中可以出奇制勝,但又能儘量少的得罪人。比如在江蘇推行攤丁入畝,他擒賊擒王,死死抓住保守派代表黃倫的案子,將其拿下,又張貼通俗易懂的佈告,利用生動活潑的民間藝術形式宣傳新政的好處,從而贏得了百姓對新政的支持。而且李衛做人一向謙卑低調,眼低手高。比如對李紱,李衛既可以在恩科洩題案中幫助他,讓他心服口服,又能做到不自傲不居功,始終保持對讀書人發自內心的崇敬和謙卑之情。可想而知,李衛的官聲口碑在清流和讀書人中也應該是相當不錯的。在雍正去世後,應該不會有人對他落井下石搞清算。



第二,李衛會站隊。俗話說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上來,先帝的舊臣就危險了,說不準新皇帝還會斬殺幾個老臣,以示新朝新氣象。李衛作為雍正時期的寵臣,也應該會有這樣的顧慮。但他站隊站的早,幾次拯救寶親王弘曆於危難之際。比如弘時要暗殺弘曆,趕去護駕的正是李衛和圖裡琛。再比如,雍正猶豫著是不是要除掉弘時,為弘曆鋪路時,李衛這時說了一句關鍵的話:

“先帝爺千般都好,就是太寬容了,明知道八爺他們一個個心術不正,還親王貝勒的加封,把難題都留給主子了。”



正是這句話,讓雍正最終下定決心,殺弘時以絕後患。可見,李衛早已堅定地站到了寶親王弘曆一邊。弘曆繼位後,對於有擁立之功的李衛,應該還會繼續委以重任,至少不會做出毫不留情,趕盡殺絕的事情。

真實歷史上的李衛不是叫花子出身,而是出身富商家庭,通過捐官的方式進入仕途,官至直隸總督,是雍正年間的能臣之一。李衛病逝於乾隆三年,乾隆賜諡號曰“敏達”,並以總督例賜予祭葬,沒有遭到什麼清算和麻煩。比起張廷玉等雍正舊臣,結局算是好得多了。


達摩說


歷史上的李衛家境殷實,在康熙年間通過花錢買了個官。在雍正登基後,李衛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官職不斷提升,最後總督一方,成為朝廷的一品大員。之後在乾隆三年因病去世,一生活了51歲。

但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並沒有講述李衛後續的結局,但從李衛的表現來看,他的下場肯定不會差,這個人能從一個捐官出身,做到正一品大官,絕對有他過人的本事,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逢迎皇帝的意思,能得到皇帝的賞識。



李衛知道如今的一切是誰給的,因此他把討好皇帝作為第一要務

李衛從一介布衣到官居一品,要是沒有皇帝的賞識和提拔,他三輩子也當不了這麼大的官。他在外是執掌大權的朝廷命官,但是在雍正面前,他始終把自己當成最忠心的奴才。

他忠心的是皇帝,在康熙朝的時候,李衛最忠心康熙,雍正繼位,李衛就是雍正的心腹,到了乾隆也是如此。

官當的越大,李衛越是懂得如何明哲保身,年羹堯因為過於跋扈,讓雍正覺得無法掌控,下場悽慘。李衛看到這種局面,肯定更懂得如何保全自己。

不過李衛能在雍正死後繼續做大官,說明李衛也同樣得到了乾隆的賞識,在討好皇帝方面,李衛確實有獨到的手段。

李衛尊重讀書人,文人對於李衛的印象還是不錯的

雖然李衛並沒有讀過多少書,但是他非常尊重讀書人,雖然讀書不多,但是他的思維非常敏捷,而且經常出資修建書院,並捐獻過大量的錢財。

之後雍正大興文字獄,不許浙江人參加科舉,李衛對那些受到牽連的學子深感同情,而且親自去記錄了這些人的具體情況,然後轉交給此後前來巡查的大臣,以此幫助這些人申冤。

這不僅讓浙江一地的讀書人對李衛十分感激,同時朝堂之上的不少官員也對李衛很是讚賞,可以說李衛非常懂得為官之道。

在李衛病逝之後,乾隆帝下令以總督之禮厚葬,李衛歷經三朝,而且還頗受賞識,確實是個能人。


東方大史


《雍正王朝》的電視劇仍然是來自“二月河先生”的“落霞三部曲”當中的第二部小說,在這部小說以及電視劇當中,像年羹堯和李衛都曾是“雍正皇帝”的包衣奴才,而史實當中卻並非如此。


《雍正王朝》中李衛從一“包衣奴才”起步,因為對四爺忠心而平步青雲

在《雍正王朝》當中,當雍正還只是“雍親王”的時候,李衛在機緣巧合之下投入到了“四爺”的府內,成為了“四爺”的包衣奴才。

而且,在“四爺”整個奪嫡的過程當中,李衛也是多有參與,不僅鞍前馬後,而且還不斷地為當時的“雍正”出謀劃策。

再加上,在電視劇當中所演義的情節,為了能夠獲得更多地方上的支持,參與“奪嫡”的各位親王們便大力地舉薦自己府上的“包衣奴才”們到各個地方上去做官,而李衛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開始步入了“仕途”。

而有了“四爺”這樣一重背景,再機上李衛自身的那股子機靈勁,李衛的仕途可以說是順風順水,沒用多久就從一個縣一級的小官做到了府一級的大官,升遷的速度是非常之快。

除了李衛聽了“四爺”的話要好好為官之外,便是因為他對“四爺”極其忠心,而且一旦聽到任何的風吹草動,他總能第一時間告知“四爺”。

說到“忠心”,在電視劇當中更為突出的一點便是,李衛給他兒子取名為“李忠四爺”,以表對“四爺”的忠心,那麼,當時的“雍正”不好好地提拔他又提拔誰呢?

至於說“雍正”在去世之後,李衛的下場如何,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李衛早就已經是“一品大員”了,而且還長期地在京城的六部其中一部供職。

即便是“官居一品”了,電視劇中的“李衛”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這一切都是怎麼得來的,仍然盡心盡力地效忠“四爺”。

而且,在雍正晚年的時候,已經位高權重的李衛萌生了“告老還鄉”的念頭,不想繼續在官場之中勾心鬥角了,而且這其中也蘊含著他的智慧,畢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去世乾隆繼位,自然便會任用乾隆所倚重的臣子,到那時,位高權重的他便危險了,那麼,既然是告老還鄉,自然是得了一個“壽終正寢”。

史實當中“李衛”捐官入仕途,成就一代名稱,升遷速度與電視劇中有一拼

李衛其人出生於康熙二十七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公元1688年的2月2日,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十分吉祥的日子,生在江蘇豐縣一戶家境比較富裕的人家。

到了康熙五十七的時候,時年31歲的李衛才通過“捐資”的方式獲得一個“員外郎”的職銜,所謂“員外郎”指的便是朝廷當中“六部”的副手,其實本質上來講就是一個名頭,並沒有實際的權力。

但幸運的是,沒過多久,他的這個“員外郎”的虛銜便成為了實打實的官職,他進入京城但任了“兵部員外郎”一職。

說到這裡便已經出現了“史實”與電視劇的不同,在電視劇中李衛是“四爺”在去揚州賑災的時候撿來的一個奴才,甚至連“李衛”這個名字都是“四爺”給他取的。

但實際上,李衛是出生在一個富庶人家,當然,出生地在蘇州倒是與揚州同在江南地區,相差得不是很多。

那麼,後來李衛在兵部幹了將近一年之後,就在康熙五十八年,即公元1719年,他又被調到了戶部並且擢升為“郎中”一職。

而也就是這個時間節點開始,李衛便開始了他在官場“平步青雲”的人生經歷,三年之後,雍正皇帝即位,雖說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這句話放在李衛的身上卻並非如此。

因為,雍正皇帝十分的倚重他,剛剛登基便便立即任命李衛為直隸驛傳道,而且在李衛還沒有到任之前雍正又更改任命他為“雲南鹽驛道”,身居從三品之位。


要知道,無論在那個封建王朝,凡是跟“鹽”相關的官職那可都是肥差,也是最容易滋生腐敗官員的位置,而雍正卻能任命李衛擔任,足以說明他對李衛的信任和倚重。

在“雲南鹽驛道”任上李衛兢兢業業,政績卓著,於是,就在雍正二年,任期還不滿一年的李衛又被雍正擢升為布政使,身居從二品之位,主管整個雲南省的財政稅賦,同時也兼管著他已十分熟悉的“鹽務”。

也就是說,在短短的一年之內,李衛就憑藉過人的政績連升了“兩級”,這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上已經是極少出現的了。

而接下來,到了雍正三年,李衛又被提拔為浙江巡撫,雖說官的品級沒有提升,但是,權力的範圍卻變大了許多。

到了雍正四年,即公元1726年,李衛又被任命兼任兩浙鹽政使,整理鹽政,並且嚴查私鹽販賣之事,而從李衛擔任“雲南鹽驛道”之職以來,直到擔任兩浙鹽政使,在他所擔任官職的職責之中都與“鹽政”有關,這便說明李衛應該是極為精通此政的。

而在兩浙鹽政使的位置上又呆了一年,李衛便升任了浙江總督,並且管巡撫事,身居正一品,成為了真正的“封疆大吏”,這也是李衛的人生巔峰。

而如果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李衛從捐官到成為“浙江總督”的整個過程,我們會發現,他達成這樣的成就僅僅用了“五年”的時間,可以說,縱覽古今之能人能到獲得如此成就的相信兩隻手是數的過來的。

更何況,李衛只是一個富庶人家出生的孩子,並沒有十分雄厚的資本以及深厚的背景,能夠在短短五年之內就升遷至了“正一品”的浙江總督,應該靠的也不全是他的政績,這其中必然也包含著雍正對他的愛重。

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來說一說,在“史實”當中,李衛究竟有著怎樣的歸宿,那麼,這裡就不得不說到關於李衛人生當中的另外一個亮點,那便是他歷經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是個不折不扣的“三朝元老”。

在“浙江總督”之後,他又擔任了兵部尚書、署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官職,無論是史書當中,還是在民間野史當中,都記載他為官清廉,不畏權貴,不論擔任任何官職,他都能時刻體察民間的疾苦,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

最終,於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清朝的一代名臣李衛病逝,享年51歲,乾隆按照“總督”例賜予李衛祭葬,並且追贈諡號“敏達”,此外,還有一點要說的是,正因為李衛的為官事蹟在民間廣泛流傳,因此才有了與《雍正王朝》一樣膾炙人口的《李衛當官》《李衛辭官》等演繹這位清代名臣為官生涯的影視劇作品。


冒牌東方朔


歷史上的李衛和小說《雍正王朝》裡的李衛完全不是一個人,可以說二月河先生只是借了歷史上真實李衛的名字徹底虛構了一個小說裡的李衛。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介紹歷史上真實的李衛。


《雍正王朝》裡的李衛屬於雍正撿來的乞丐,大字不識一個。


可是歷史上的李衛壓根兒就不是乞丐,而是徐州地區有名的富N代。


李衛出身徐州大族,可以說徐州李氏無論是在明朝還是清朝都是徐州當地赫赫有名的大家族。


徐州李氏是由河北真定人李正居開創的,他於元朝大德五年居家遷移到徐州定居程子院(今梁寨鎮李新集)。


從目前現存的史料看,李正居是武人出身,應該在元朝擔任小武官,類似今天的連長、排長。


徐州李氏真正發跡是在李正居兒子李讓時期。


元末明初有兩個李讓最有名,一個是當了明成祖朱棣女婿的富陽侯李讓,許多自媒體把這個李讓說成李衛祖先,其實這是錯的,這個富陽侯李讓並非徐州人,而是安徽人,而且其子後來捲入政爭,這個李家很快就沒落了。


而李衛的祖先是另一個李讓,這個李讓則因跟隨黔國公沐英征戰有功,因功被封為錦衣衛世襲千戶。(明初有兩個黔國公,一個是生封安陸侯死晉黔國公吳復,但是他從沒有到過長江以北,所以李讓不可能從長江以北跑到湖北從軍;而另一個則是沐英,沐英曾長期駐守京口,李讓從徐州去京口投軍很正常。)


錦衣衛世襲千戶雖然是五品武職,但是明初朝廷經常拿錦衣衛世職作為對功臣的獎賞,錦衣衛世襲千戶百戶逐漸成了一種不是爵位的爵位,因為世襲千戶、百戶想要任實職還需要一系列繁瑣手續。這就是所謂的空閒帶俸官。


這個李讓就是李衛直系祖先。


雖然有明一朝,徐州李氏雖然沒有特別大的成就,但是憑藉李讓掙下的“錦衣衛世襲千戶”這個官職,也足夠李家在徐州本地稱王稱霸了。


史書上記載李衛的高曾祖父李鑄雖然是李讓一脈次子,沒能繼承祖傳的“錦衣衛世襲千戶”職務,但本人也是“田園連綿,阡陌縱橫”的徐州當地大地主。


李衛的曾祖父李從任是秀才、祖父李藻是監生,兩人雖然沒能考取功名,但是均以“義名聞鄉里”。


所謂義名,無非就是樂善好施,而在傳統社會哪些人才有資格樂善好施呢?當地有名地主才有這個資格。


所以李衛家族到了清朝也並不貧窮,依然是徐州當地大族。清朝康熙三十六年狀元李蟠也出身于徐州李氏,只不過李蟠的祖上是徐州李氏一世祖李正居的長子李恭,而李衛祖上李讓是李正居的四子。


按照史料記載,李衛雖然不喜歡四書五經,但絕對不是文盲,只不過父親早逝,母親在李衛教育上有點放任自流,用李衛自己的話說“僅能講說《通鑑》,粗知古人行事。”


由此可知,李衛文化程度並不低,畢竟能講《通鑑》,只不過他沒有系統學習四書五經和八股文,吟詩作對上面差而已,但是論知識程度李衛應該是要超過清末袁世凱的。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五月,李衛花錢納捐,以國子監生身份被兵部選任為武選司員外郎。按照史料記載,康熙年間捐一個員外郎需要納銀1700兩。


1700兩是什麼概念呢?


康熙年間按照金庸先生祖先查慎行的《南齋日記》記載,當時一個轎伕月工資是一兩、蘇州織造衙門裡的一個熟練織工的月工資是一兩四錢銀子,另還有每月四鬥米的實物口糧。蘇州織造衙門太監的收入是最低的二兩,最高的每月八兩。


而同時期蘇州的一名家庭紡織女工大約一天可掙五六十文錢,按一個月計算,月收入是一兩上下。


另外,李衛早在康熙年間就已經官至直隸巡道,並且得到張廷玉和奉天府尹朱軾高度讚揚,並且被推薦給了康熙帝,康熙帝還公開表揚過李衛“曹郎實心任事如李衛者,蓋無幾人。”


還有,李衛事實上是怡親王允祥在康熙六十一年十月推薦給雍正帝的,允祥以李衛“才品俱優,可當大任”,向雍正皇帝力薦。此前,雍正皇帝並不知曉李衛的姓名。


李衛在雍正朝的風光事蹟我這裡就不說了,總之他是雍正高度讚揚的“模範總督”。


我這裡著重說說雍正帝去世後李衛的遭遇。


乾隆元年,乾隆帝讓直隸總督李衛兼任直隸河道總督;乾隆三年,李衛因病奏請免職,準備回籍裡豐縣調理。乾隆皇帝允請並遣太醫到保定診視。四天後,逝於任所,享年五十一歲。


二十六日,乾隆降旨:“李衛才猷幹練,實心辦事,宣力封疆,通往直前,無少瞻顧。......今聞溘逝,深為悼惜。”並遣直隸省官員護送靈柩回豐縣,凡經過地方文武官員禮奠照看出境。十二月二十二日,葬家鄉豐縣城南楊家集東,諡號敏達。


李衛後人裡最出色的是大兒子李星垣,他是乾隆元年的武進士,被乾隆欽賜為武探花,最高職務做到過廣西右江鎮總兵,但是李星垣做到這個職務的時候已經是乾隆二十七年了,可以說和他父親相比,仕途上顯得中規中矩了。


而且很快李星垣就因為勒索轄內土官財物,被乾隆帝處以“死緩”,右江鎮總兵自然也做不下去了,史料後來也沒有李星垣起復的記錄,應該是從此退出清朝政壇了。


李衛其他兒子在仕途上比之李星垣更有不如,最高不過道臺(四品)。


李衛孫子輩裡官職最高的是李光文,他在乾隆五十五年官至福建臺灣南路參將,而他另一個孫子李光續也只擔任過七品知縣。


可以說乾隆朝之後,徐州李氏似乎逐漸沉寂下去了,雖然還是累世為官(每代都有人做官),但是再也沒有出過總兵、巡撫、總督這樣的高官了。


不過到了清末民初,徐州李氏又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就是曾經擔任過李鴻章衛兵、福建督軍、北洋全威將軍的李厚基,不過李厚基並非李衛後人,而是李衛同族。


蘭臺


雍正駕崩之後,其首席心腹之臣李衛,在乾隆三年的時候,也因病逝世了,享年五十一歲。

在影視劇《雍正王朝》中,李衛是由一個窮的連褲子都沒有第二條的乞丐,甚至連大字都識不了一籮筐,因緣際會的巴結上了做皇子時的雍正,從此便扶搖直上,直至兩江總督。



歷史上,也確有李衛這號人物,但其並非乞丐出身,而是家境殷實的大地主出身,自幼也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能說學識淵博吧,因為他連舉人都未考中,但至少文化水平不差。

其進入仕途,是通過花錢買的官爵,因為那個年代,想中進士太難了,所以家庭條件好的,一般都會通過金錢的力量,來敲開仕途的大門。

李衛起初在刑部供職,也只是一般的吏員而已,但因為工作能力出眾,引起了十三阿哥胤祥的注意,因為康熙晚年,諸皇子之間為了爭奪皇位,都在四處的發掘和籠絡人才。

經過一番慎重的考察之後,十三阿哥胤祥將李衛推薦給了四哥胤禛,從此李衛便加入了雍正的陣營,為了襄助胤禛奪得儲君之位,李衛可以說是壓上了全部的身家性命。

康熙在彌留之際,將皇位傳給了皇四子胤禛,雍正即位之後,像之前在潛邸就追隨他的老人,當然個個隨之官運亨通,李衛自然也不例外,為了徹底整頓吏治,扭轉大清日漸衰退的局勢,雍正也需要他們的鼎力相助。

李衛在雍正王朝的十三年時間裡,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兩江總督的任上,其牢牢的為雍正掌控住了大清的財源,為雍正新政的推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雍正孫推行的新政,是對既得利益者的一次洗牌,所以難度極大。

雍正時期,民間的反清力量,依然存在,雖然勢力不大,但對清王朝的統治依然存在威脅,所以李衛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對民間反清力量的清剿,尤其是對武林人士的管控。
雍正皇帝駕崩之後,進入了乾隆時代,李衛依然受到了乾隆的重用,雖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李衛並未因此而被冷落,李衛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在民間,口碑都相當的不錯。

只是李衛在追隨雍正帝的十三年裡,不分日夜的操勞,其身體已經被嚴重的透支了,根本無法再繼續為乾隆皇帝效力,其先後數次向乾隆請辭,但乾隆並未應允,而是令其在京調養。

早已病入膏亡的李衛,還是未能鬥過死神,最終在乾隆三年病逝,年僅五十一歲,為了嘉獎李衛一生的功勳,乾隆親賜諡號“敏達”,相對於年羹堯與隆科多等人而言,雍正當年的肱骨之臣中,李衛算是最成功的了。


清史宴


雍正帝去世後,心腹李衛的下場如何?與《雍正王朝》差別太大了。因為在《雍正王朝》雍正去世後,這部電視劇就結束了,所以李衛怎麼樣了,我們也不知道,那我們就來說一說歷史上的李衛最後怎麼呢?他在乾隆朝時有沒有受到器重呢?他有沒有善終呢?


李衛當官

先來了解一下李衛,李衛(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銅山(今江蘇徐州豐縣大沙河鎮李寨)人,清代名臣。李衛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在位時能體察民間疾苦,深受百姓愛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衛捐資員外郎,隨後入朝為官,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賞識,歷任戶部郎中、雲南鹽驛道、布政使、浙江巡撫、浙江總督、兵部尚書、署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職。

乾隆元年(1736年),兼管直隸總河,裁營田觀察使。李衛請以營田交諸州縣收管,分轄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大名五道,統率經理。乾隆二年(1737年),疏發誠親王府護衛庫克與安州民爭淤池,赴州囑託。上命治庫克罪,嘉衛執法秉公,賜四團龍補服。乾隆三年(1738年),疏劾總河朱藻貪劣,朱藻弟朱蘅挾制地方官,干預賑事。上命尚書訥親、孫嘉淦按治,奪朱藻官,並如律治罪朱蘅。

李衛病疾發作,乾隆帝派遣御醫到府診治。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1738年12月3日),李衛因病去世,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總督例賜予祭葬,諡敏達。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李衛當初僅僅是一個小乞丐,後來卻儼然成為兩江總督,這樣的逆襲讓人有點羨慕。關於李衛的成功,有機緣巧合的地方,也有許多可圈可點的亮眼之處,但這個大字不識幾個的人,真的就能在今後的權利之爭中安然無恙嗎?

《雍正王朝》中,對於李衛最後的結局,並沒有詳細的交代,想知道李衛最終的結局如何,我們就不得不從歷史上的李衛下手。

其實李衛的結局和電視劇還是有很大出入,出生於江蘇徐州的他,家裡還是蠻有錢的,畢竟家底殷實,手中擁有大量可以支配的資源,恰恰與電視劇中唱了反調。

至於他的仕途之路,可完全是富二代作風,有錢本生就是一種天然優勢,想做官除了自己考取功名,也有一種最為便捷的方式:買官。

但是直接花錢買官是會犯法的,為了避免遭人口舌之嫌棄,李衛就打算用捐款,先來籠絡民心,引起官府重視,最終也是彎道超車如願以償的當上了員外郎!

有一個賞識你的人是很幸福的,但卻並不能保證這種幸福長久,那個人要是先行離開這個世界,活在別人的陰影下著實痛苦。

李衛的前半生,也就是在雍正去世之前甚是幸福,但是雍正的去世,也讓他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除了雍正的死之外,還有什麼造成了李衛的後續生活不如意的呢?

  • 直接被貶官降職

李衛在乾隆時期,剛開始就被貶為直隸總河裁營田的觀察使,這個官職就有意思了,作為專門管理河道的職位,足見李衛當時已經不得寵了,好歹曾經也是大名鼎鼎的總督,現在這就有點嘲諷了。

  • 鬱郁不得志一命嗚呼

當官要是不為民做主,甚至連為自己都做不了主的時候,怕是不如回家種田,前後反差待遇簡直不要太大。

雍正時期,可謂是皇帝眼前的紅人兒,影響力與權利一點都不差,但是現在卻在乾隆這裡栽了跟頭,最終李衛去世於乾隆三年,雖然當時按照總督的規格舉辦葬禮,但是人都死了,又有何用呢?

  • 乾隆命令足以說明一切

看到功成名就的李衛,最終也不得不淹沒在歷史的洪流當中,當時乾隆在南下巡查的時候,無意間去到花神廟,廟裡邊的李衛雕像引起了他的注意,邊上林立他妻妾的雕像,號稱“湖山神位”這讓乾隆看著極為不爽,當即下令拆除,還怒斥李衛這是居功自傲。

乾隆對於李衛此前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對於這位陪伴三代君主的大臣,有過輝煌,也有過落寞,或許這就是人生!

李衛很有自知之明,他明白自己讀書少,但是關鍵會來事兒,況且還特別尊重讀書人,也正是他這種謙卑的態度,註定讓他在雍正那裡得以重用。

古代科考,對於徇私舞弊也相當重視,當時科場發生舞弊案,李衛的處理態度就讓光大讀書人相當滿意。

李衛看似風光的背後,其實也是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與努力,幸虧他為人低調,沒有在朝廷樹敵,再加上他對於雍正的瞭解,自然也就安然無恙,

無論在乾隆時期如何,但是最起碼在雍正手下還是相當謹慎,也算是死得其所,只不過最終的結局可能和他心目中的目標差距挺大的,畢竟誰不想留下好名聲。

乾隆貶他官這事兒,李衛可能怎麼也沒想明白,也或許是乾隆對他的考驗,但是最終的想法目的,或許只有他倆知道了吧!


大國布衣


歷史上李衛在乾隆三年病逝,不僅李衛得到善終,他的幾個兒子也都在朝廷為官,他的長子更做到兩廣總督,可以說李衛是蔭及後代。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沒有交代李衛的下場,但是在雍正去世後,李衛的結局應該不會太差,這主要有幾點。

一、李衛這個人絕對是大智慧,雖然不學無術,大字不識幾個,但是偏偏能得做高官,這是因為他自己能清楚的認識自己,沒文化、沒根基、沒圈子,和其他官員格格不入,受盡排擠,但是他能死死抓住一點,就是忠心,他知道自己只要事事忠心,其他的問題都不是事,有事情有雍正兜著,所以說他為人做事,不走尋常路,不按套路出牌,甚至有點出洋相,只求結果不問過程,只要雍正知道他忠心就好,而且李衛還都能把事辦好,這說明他的能力也不低。



在《雍正王朝》後面,李衛還跑到監獄脫了官服去揍曾靜,這時候李衛可是一二品大員了,李衛打曾靜,是因為曾靜汙衊雍正,你敢汙衊主子,我就要修理你,然後就是雍正帶著後來的乾隆到監獄裡撞到了,雖然說李衛被罰了一年俸祿,但是李衛一句怨言都沒有,換別人搞不好還會嘟嚷一下,這在雍正和乾隆眼裡,當然很滿意,李衛心中有君父,有正義感。

二、雍正帝的後半生,一直為了新政而奮鬥,李衛在推行新政上非常賣力,這當然讓雍正很滿意,不過李衛懂得處理事情,他負責的攤丁入畝並沒有讓士紳階層損失太大利益,也就是從蛋糕上薅點奶油下來,所以實際上他並沒有得罪士紳階層。



李衛對於讀書人是非常尊敬的,在科考舞弊案中,副主考李紱發現考題洩露,主考官隱瞞不報,李紱是讀書人的領袖,是一個自命清高的人,從心裡是看不起李衛的,但是在科考舞弊案中,李紱先去找三阿哥,三阿哥不敢插手,就指點李紱去找李衛,李衛這個當時的“浙江巡撫”就幫忙把這件案子辦了,這要換別人就是掉腦袋的事,可以說李衛贏得了讀書人的好感 ,士紳階層自然對他印象更沒那麼差了。

三、《雍正王朝》中,奪嫡也是主要劇情之一 ,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諸皇子為了皇位是互相拆臺,勾心鬥角,最終雍正贏得了皇位,在雍正王朝中,雖然奪嫡範圍小,但也是很慘烈,皇三子弘時想要刺殺弟弟弘曆,是李衛和圖裡琛帶著人護送弘曆進京的,雍正在決定賜死弘時這件事上,李衛的一番話也起了很大作用,李衛是個聰明人,當然不會直接說,只是側面的說康熙當年太寬容了,明知道老八他們心術不正還一個個加封,將難題留給了雍正。



雍正害怕奪嫡的難題延續到下一代,造成兄弟自相殘殺,所以狠心賜死了弘時。認真說起來,李衛也可以算是弘曆一方,雍正派弘曆到江南李衛那裡體恤民情,李衛自然與弘曆親近一點,弘時派人刺殺弘曆,李衛與圖裡琛護送弘曆,當然不會容於弘時,如果弘時不死,奪嫡依然繼續,對於李衛來說當然害怕心狠手辣的弘時掌權,只有弘時死了最安全,這樣李衛對於弘曆不但護駕有功,還是扶持他上位的功臣。

由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李衛不管是電視中還是歷史上,都應該是能得到善終的人。

歷史上的李衛出生於富戶,捐資入官,從一個五品員外郎的閒職,不過十年時間,成為朝廷一品要員,封疆大吏,升遷速度不可謂不快,乾隆三年十月,李衛因病去世,年五十一。

乾隆評價他:“李衛才猷幹練,實心辦事,宣力封疆,無少瞻顧,畿輔重地,正資料理……今聞溘逝,深為悼念。”


歷史紅塵


因為在《雍正王朝》,雍正去世後,這部電視劇就結束了,所以李衛怎麼樣了,我們也不知道,那我們就來說一說歷史上的李衛最後怎麼呢?他在乾隆朝時有沒有受到器重呢?他有沒有善終呢?

其實李衛出身並不是小叫花,而是江蘇一戶富裕的人家,他的功名是捐來的,而電視劇裡說李衛大字不識,那肯定是不合理的,他只是不是科考出身的,但是他肯定也受過良好的教育的,否則他又如何當到直隸總督呢?

雍正即位前,李衛擔任戶部郎中,雍正即位之後,又先後擔任了雲南鹽驛道,雲南布政使,浙江巡撫,浙江總督,他在浙江主要做修浙江海塘,查處私鹽和捕盜的事情,樣樣都做得很好,很讓雍正滿意 。

雍正七年,李衛加封兵部尚書,不久加太子少傅,雍正十年,擔任刑部尚書,不久之後就擔任直隸總督。

在乾隆元年的時候,李衛又兼管直隸總河,擔任裁營田觀察使。乾隆二年,李衛上表說,誠親王(胤祉)王府的護衛庫克與安州的百姓爭土地,經查屬實,乾隆治了庫克之罪,然後賜李衛四團龍補服,以嘉獎他的秉公執法。

乾隆三年,李衛再次上表,彈劾河道總督朱藻,朱藻的弟弟朱蘅做了很多壞事,經過吏部尚書訥親,刑部尚書孫嘉淦(電視劇裡孫嘉誠的原型)的調查屬實,朱藻兄弟被治罪。

不久之後,李衛得病,他向乾隆帝請辭,乾隆派御醫前去醫治,乾隆三年十月,李衛病逝,終年五十一,諡敏達,敏達是敏捷而通情達理,而乾隆對李衛的評價是:才猷幹練,實心辦事。

不過據民間傳說,乾隆南遊的時候,看到西湖花神廟竟然有李衛和他的妻子的神像,叫做”湖山神位“,乾隆下詔說:李衛仗著先皇的恩寵,如此驕縱,竟然敢立廟,實在太過份了,就將這像給燒掉了。


歷史簡單說


對於今天苦奔職場的人來說,李衛這個人,無論是真實歷史人物,還是電視劇裡的角色,用一生時間,從普通老百姓變成封疆大吏,都具有非常值得學習的地方。

首先,就電視劇《雍正王朝》來說,並沒有交代李衛這個角色的結局。

李衛最後一次在本劇裡出場,是在最後一集,也就是第44集,已經是幾省總督的李衛聽見曾靜汙衊雍正,二話不說,直接到刑部大牢裡痛扁曾靜,給自己親愛的主子雍正出氣。

我們先看李衛的官帽上的頂戴——

深紅色的紅寶石。戴這個頂戴的官員,已經是一二品大員了。

然後這個大員把官服脫了,當著大家的面在牢房裡修理曾靜。

然後被雍正和將來的接班人寶親王,也就是乾隆撞見,他的結局是很有趣的。

首先是雍正,來了以後隻字不提李衛,而是把圍觀的大臣們訓了一頓——

雍正隻字不提李衛打人不對,而是罵官員們:

“身為刑部大臣,對這種無君無父之人,居然沒有半點憤慨之心,居然還圍觀取樂。”

表面上罵周圍的人,其實就是在表揚李衛,只有我們家小李,才知道憤慨,才知道為主子分憂。

然後官員狡辯說,主要是李衛把鑰匙收了,我們沒辦法。

這個答案很顯然是零分,因為雍正的潛臺詞是,你們居然圍觀取樂,都不進去幫著教育一下曾靜。

於是寶親王補刀,寶親王也隻字不提李衛,而是把圍觀取樂的官員們痛罵了一頓,說他們麻木不仁,忘恩負義,然後把他們都革職了。

當今皇上和未來的皇上基本上就定調調了——只有李衛心中有君父,心裡有正義感。

官員們代表的就是官僚集團,官僚集團就是等著看皇帝笑話,官僚集團都不出來說話,皇帝就很尷尬,而李衛敢站出來,當出頭鳥,不管採用什麼手段,就很給雍正出氣。

這一幕,李衛表現就滿分了。

但是,雍正還有一層意思,是李衛做不到的,那就是你做惡人出來修理曾靜唱白臉,讓這個清高的知識分子吃吃拳頭吃吃苦,先認慫,而差不多了的時候,我要站出來制止你,加恩於曾靜,唱紅臉,給顆糖,真正收買人心。

所以,把官僚集團的代表大臣們哄走以後,當著曾靜的面,雍正開始批評李衛。

怎麼批評的呢?很藝術。

也沒說他打曾靜這件事對不對,而是說李衛不顧官體,這哪裡是批評,這是愛護。你一個一二品的大員,這麼不愛惜自己的羽毛,以後怎麼服眾?

然後處理結果就是罰俸一年。


當年雍正清理國庫虧空沒做好,也是被康熙罰俸一年,但是這個罰只是告訴你你做事的方法不對,沒有革職,沒有降職,沒有削弱權力,表示——你的心為我好,我是懂的。

而對於李衛這樣有權力的人,罰俸一年根本不算什麼,各種孝敬銀子,各種獎勵,各種陋規,要活下去不難。一年後照樣吃香喝辣。

而李衛呢,連哼唧都沒哼唧一下,一句話不說——

按照李衛的脾氣,覺得委屈了,肯定哼唧一個皇上,奴才xxxx,但是人家一個字都沒說。這一主一僕,一唱一和,一恩一威,就把事情辦了——正皇帝的權威,滅百官的威風,收曾靜的心。

接下來呢,馬上雍正就請曾靜吃自己的飯——

曾靜這個噴子噴了人,捱了打,受了恩,瞬間也就痛哭流涕了。

其實古往今來的噴子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在那裡瞎噴就是為了出位,你整死他不要緊,正是成全了他,但是你折磨他,稍微吃點苦,立馬就認慫,而你對他好點,一滿足他那點虛榮心,他瞬間也就軟了。

最後,曾同學吃得香香的,出去就可以顯擺——當今皇上的飯我吃過。



足夠顯擺一輩子,也足夠為雍正正面宣傳一輩子了。

李衛的最後一次出場,就這樣用自汙,自我犧牲的方式幫了雍正,幫主子出了氣,同時也給了主子加恩曾靜的機會。

你說雍正愛不愛他?

其實李衛的每一次出場,都是滿分,小時候機靈,在江夏鎮救了主子的命,到當鋪騙《百官行述》,監視年羹堯,回來看主子不坐轎子而是走路,在江南收拾官僚,推行新政......

這樣穩,這樣貼心的奴才,打著燈籠也找不到了。更重要的是,他還和圖裡琛救過寶親王的命。所以如果雍正王朝有續集,這樣聰明,能幹,忠誠,有分寸,值得信賴的大臣,基本上就可以笑幾代人了。

而真實歷史上的李衛,和電視劇裡其實是有很大出處的。

首先,不是叫花子,而是富戶,捐官出仕。

李衛主要是搞財政和刑偵工作的,他出道是因為幹鹽務很出色,才被雍正重用,後來去浙江,也是管理雍正的最大的稅倉,換句話說,雖然學歷不高,但是特別能搞錢。能搞錢的大臣誰不愛?

在雍正朝,雍正對他的評價是——

“此籌是,覽而不嘉悅者,除非呆皇帝也。此時,天下督撫與朕心關切者,鄂爾泰、田文鏡、李衛三人耳。”

李衛到了乾隆朝照理說也可以有一番作為,但是李衛有肝病,身體不好,加上是勞模,日夜操勞。

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李衛在隨乾隆帝拜謁泰陵時,突發肝病。同年十月病休還鄉,然而還來不及還鄉,就吐血身亡,享年五十二歲。

五十二歲,對於一個古代官員來說,真的死得太早了,本來還可以走二十年,然而他年輕而輝煌的政治生命,就此也就戛然而止了,非常遺憾。當然戛然而止也是好處,因為伴君如伴虎,鬼曉得以後的權力鬥爭會出現什麼問題,而就此成為一個完人,就是給自己政治生命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乾隆的評語是:

“李衛才猷幹練,實心辦事,宣力封疆,無少瞻顧,畿輔重地,正資料理……今聞溘逝,深為悼念。”

總結李衛的一生,忠誠,機敏,能幹,這也是今天奮鬥的人值得學習的優點。

堅持優質原創,希望各位大佬多多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