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能以世界第62的國土面積創造出世界第3的經濟總量呢?

理財鴨


實際上經濟發展主要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相關,而國土面積並不是一定決定經濟總量多少,否則就應該是俄羅斯經濟總量GDP位居世界第一才對,眾所周知,俄羅斯的國土面積高居世界第一,達到了1709萬平方公里,是日本領土面積(約為37萬平方公里)的40多倍以上。

另外,經濟總量GDP其實與國家的總人口也沒有成正比,否則我們早就應該是世界最大經濟體,而印度也可以排在第二大。實際上無論是亞洲的日本,還是歐洲的傳統列強英法德三國中的任何一個都與印度人口規模相距甚遠,除了日本有1.27億的總人口外,其他三國沒有一個達到1億以上的人口,換句話說,就算是英法德三國(德國8000萬以上、法國7000萬以上、英國則是6000萬以上)加上日本的總人口規模也沒有達到我們的零頭。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日本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每年拿出經濟總量GDP的2%用於科研投資,而這一水平高於美國在內的主要西方發達國家。正是由於日本是一個狹長的島國,資源匱乏且嚴重依賴能源進口,於是將先進製造業作為自己的發展重點。

我們大家都知道,日本車不僅在我國的大街小巷滿地跑,甚至以豐田車為主的日系車還是美國市場上僅次於德系車的第二大主力軍。再看看各國媒體記者手中的“長槍短炮”幾乎清一色日本製造。想當年,國內電器及多種電子設備也幾乎都是日本製造。這都說明了日本製造的科技實力,也是它不斷投入到科學技術研究的成果體現。同時日本還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

總之,日本以3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1.27億的人口能夠成為亞洲唯一高度發達國家,顯然並不是依靠“地大物博和人口優勢”的,恰恰是積極發展科技的結果。儘管日本是1853年才被美國人柏悧率艦隊打開的國門,但隨後的日本經歷明治維新迅速圖強奮發,很快就成為令全球矚目的強國,甚至在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擊敗西方列強,這也是黃種人在近代以來首次打敗白種人(以至於日本萌生“脫亞入歐”之意)。而在二戰期間,日本更是直接向當時的美國不宣而戰,一度打懵了對手。戰後不到二十年,又迅速從廢墟中實現經濟的騰飛,除了美國的扶持以外,更主要還是自身的工業底子好。1995年,日本經濟總量接近美國的70%,達到了5萬億美元以上,同年我國經濟總量剛剛超過俄羅斯。直至2011年日本下降至第三大經濟體至今未變。


東震木


日本能夠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亞洲最大的發達國家,因為日本重視教育,科技水平高,通過廉價資源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賺全世界的錢。


日本領土面積37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問題不是領土面積狹窄,關鍵是資源嚴重匱乏,除了極少量的煤炭、天然氣以外,其他資源全都依賴於進口。

二戰末期,美軍對日本進行大規模轟炸,以東京為例,在“李梅火攻”當中,東京63%的商業區,20%的工業區被夷為平地,近10萬人被炸死。二戰結束之後,日本經濟崩潰,黑市猖獗,糧食、生活用品、藥品嚴重不足,人均GDP甚至不如我國。

1957年,日本經濟還沒有完全恢復,但是日本政府仍然痛下決心,全面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而此時全世界能這麼做的也沒有幾個國家。到了80年代,第一批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此外,日本還大量收購外國的專利技術,以此獲得技術優勢,獲得壟斷地位,提高工業生產能力。

時至今日,日本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視教育的國家,比如山形縣飛島原本沒有學生,所以當地僅有的一所中學關閉了,後來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來了一名學生,原本關閉的中學重新開門,為了滿足該學生的教育,社會、國語、英語、美術、技術、數理、音樂、體育、生活等課程全部開啟,其他日本學生能夠享受到的教育,該學生一個不少。



日本地位最高的不是政府官員,不是明星,而是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回國之後,當地民眾自發夾道歡迎,這是其他任何人都無法得到的禮遇。日本在21世紀初定下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如今已經得到18個,2019年的諾獎還沒有頒發。

日本實行終身僱傭制,基本免除員工的後顧之憂,加上科技領先,所以日本擁有僅次於德國和美國的隱形冠軍企業,它們擁有極強的競爭能力。

日本人均GDP約3.8萬美元,是亞洲最大的發達國家,能夠讓日本維持高人均GDP的只有科技,另一個與日本類似的國家是以色列,以色列的教育經費投入甚至能夠佔GDP的9%,而發展中國家能夠達到4%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孔子評價秦穆公稱霸的原因,其中一句是: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行中正。放在日本身上也適用。


視野新觀


日本此前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也是極高,是標準的發達國家。

日本的國土面積不大而且多山,可以說資源也很匱乏。但是日本卻給我們好好地上了一課,讓我們在書本里學的知識真正地被應用。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日本非常重視對科技研發的投入,非常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有一種偏執的科學精神。日本擁有世界上最頂尖的品牌陣營,或許不是盈利最高,但在世界各個領域都有頂尖霸主。


二,教育是立國之本。日本之所以能從一個小島國走向富強,離不開明治維新,離不開兼容幷蓄地學習西方技術,離不開全國上下對於教育的重視。日本不僅擁有世界領先的基礎教育,其高等教育也是世界頂尖水平,為日本培養了一大批科研人才。

三,對外開放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器。日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關鍵就是在於日本的“走出去”戰略。相比之下,日本的很多企業才是“掌握核心科技”。日本在世界各國建廠,其實是利用自身的科技和資金,剝削別國的廉價勞動力,蘋果公司也是如此。日本的多數財富不是產生於國內,而是對別國資源和資金的剝削。

都說師夷長技以制夷,我們要認識到差距,以史為鑑,實現從總量到質量上對日本的全面超越。


堅果旅行


日本經濟發達,核心在於日本的科技;日本的科技,來源於日本的教育。世界上最重視教育的國家,應該是日本,不是口頭上說的,而是實際行動中做到的。

我們從一個小小的視角,可以發現,日本人非常重視知識。日本發行的大部分貨幣上印的是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醫學家等,在專業知識以及科技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日本對知識與教育的推崇。

而重視知識,與日本重視教育,相輔相成,成為日本政府以及民間的本能,歷史以來日本就非常重視教育。

日本在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後期,國民識字率就達到50%;而同期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是英國,它的識字率只有不到25%。江戶時代結束之後,日本真正進入現在國家的行列,就是明治維新(1868年開始)。當時歐美國家進入日本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日本人的識字率非常的高,高達50%。也就是從歷史來看,日本人就非常重視教育。

日本在甲午戰爭打敗清朝之後獲得的賠款,除了用於發展軍事,剩下的幾乎都是放在教育上的。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的時候日本已經普及了小學教育。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已經普及了初中教育。而我們國家完成這個指標是在21世紀,我們才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2004年,日本的經濟總量是中國的四倍,日本對教育的投入是GDP的17%。國際上慣例,教育投入佔GDP4%,就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而日本是達到了平均值四倍多。而當時我國的比例是2%。從比較中可以看出,當時日本和我國的投入,按照人均投入算,日本對教育的人均投入是中國的340倍。

正式因為重視教育,日本在科技領域成就非常大,不說其他,單說諾貝爾獎,日本的自然科學類成為了僅次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日本過的諾貝爾獎大部分都是自然科學。

科學研究促進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帶來經濟發展,所以日本經濟能夠僅次於美國與中國,以世界第62的國土面積創造出世界第3的經濟總量。

現在,我們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比重,也在不斷增加,到2018年,我們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比約為GDP總量的4.11%,這已經是連續第7年,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連續六年高於4%。

日本因為人口老齡化,現在在教育上的投入,大約佔GDP總量的4.1%左右,與我們國家差不多。


波士財經


日本的GDP曾經是世界第二名,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一度快要追上美國了,當時如果不是美國發動對日本的金融戰打壓日本,日本經濟有可能追上美國,被美國打壓後日本經濟最近三十年趴在地板上沒有動,依然還是世界第三,為什麼日本能以世界第62的國土面積創造出世界第3的經濟總量呢?

首先,日本二戰後,日本是戰敗國,日本被美國和前蘇聯打壓後,經濟是凋敝的,美國出於亞太戰略的考慮在日本駐軍並建立了軍事基地,日本從此投靠美國,當了美國的小弟,在美國這個老大的扶持下,日本經濟開始慢慢恢復。

其次,日本重視教育,從1957年開始日本就全面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正是日本的全面義務教育讓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後來成了日本中堅力量。

其三,日本重視科技,在日本社會地位最高的是科學家,而不是官員或明星,日本對科學家和知識分子的重視到了瘋狂的地步,這才導致了日本的科技發達,重視知識和重視人才成為日本的治國之根本。

其四,日本人的敬業精神的專著力很普遍,日本人做事情非常認真,就是想辦法把事情做到極致,因為,認真勤勉敬業暴發出了巨大的創造力。

其五,鼓勵創新,各行各業和創新層出不窮,以醫藥行業為例,日本在醫藥方面是不斷地創新,日本的醫學發達,日本的醫學發達到日本的醫院沒有什麼病人,於是日本又開始研究怎麼防止生病,結果日本的病人更少了。以中藥為例,中藥本來是中國的優勢,結果是國際上只認可日本生產的中藥,而且日本的中藥比中國賣的貴十倍,而世界上中藥市場80%都只認日本,我國生產的中藥,在國際上各國都認可度都不高。

日本的經濟雖然三十年沒有發展,但日本的經濟仍然還有許多優勢,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說不到點子上吧,首先要看清楚目前的主要發達國家二戰前就是工業國,在戰後崛起前已經有技術積累。

然後看二戰後主要發達國家的本土面積,英國24萬,法國55萬,德國35萬,日本37萬,日本國土比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大。

關鍵看人口,二戰前英法人口也就四千多萬,德日人口有七千多萬。現代人口更明顯了,依然是德日人口多,英法人口少,把日本人口放到世界上也是數得著的。

這意味著日本在這幾個發達國家中發展潛力更大,後勁更足,市場內需和勞動力資源更大。

看明白這個再說為什麼日本會發達,關鍵在於美國。戰後為了與蘇聯爭霸,美國實行了雁陣型工業轉移,還是重工業。大量資本輸入激活了被戰爭摧毀的西歐和日本的工業化,使日本具備了騰飛基礎。又因為德日重要的戰略前線位置,使西方集團往德日投資巨大。

而且日本比其他的美國盟友的優勢在於沒有政治軍事負擔,因為德國日本的戰前罪行使兩國沒有多少軍事投入,美國替他們承擔了軍事責任。且德日不像英法有大量殖民地進行政治軍事保護,幾乎沒有後顧之憂。

總結下來,日本能夠成為第二的原因很簡單,先是美國資本支持,然後沒有多餘負擔,最後體量巨大。和什麼這政策,那體制的關係有,但不是最重要的。


臥家人


1大和民族是個優秀的民族。聰明勤勞的程度並不亞於任何民族。

2制度先進,政府一心為民服務。

3工匠精神造就了大批的500強企業,像豐田本田雅馬哈,三菱東芝夏普等等。




王者天下86726696


在中國GDP未超過日本之前,日本曾經多年都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日本經濟總量為4872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日本國土面積僅37.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7億,那麼日本為什麼能創造出世界第三的經濟總量?

首先,在筆者看來,日本這個體量確實不能與我國相提並論,但是放眼全球,這個體量也是中上水平了。陸地面積越大並不等同於GDP就越高。比如俄羅斯,俄羅斯是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但是它的經濟總量僅1.5萬億美元左右,位居世界第12。陸地面積比日本還要小的韓國,都發展成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我們可以發現,世界前10大經濟體中,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的國土面積都不算大,但它們都算得上是經濟大國。

在發達國家中,尤其是像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這些國家,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均GDP相差不算大,那麼,決定它們經濟總量高低,人口就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在這些國家中,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這些國家在發達國家行列裡GDP排名與其人口排名幾乎是一致的。

當然日本能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有很多因素。比如美國的扶持、兩場戰爭促進作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等等,但也離不開日本自身的努力。戰後日本進行了廣泛的社會改革,制定適合本國的發展戰略,積極參加國際競爭,重視科學教育等等。而且日本擁有其獨特的文化,勤奮、好學、隱忍等,日本的學習能力非常的強,日本學習和借鑑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並且對外國技術、工藝進行消化吸收。有數據顯示,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這些都是日本的長處之一,其它方面就不分析了。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日本經濟開始緩慢增長。早在1994年日本的經濟總量就超過500萬億日元,然而到了2017年日本經濟總量為545.7萬億日元,二十多年間增長不足10%,因此有“失去的二十年”一說。直到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之前,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已經保持了數十年。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為122503億美元,約是日本2.5倍。


錦繡中源


日本的經濟總量能夠名列世界第三,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無非是兩方面原因,一是國民性,二是體制,二是政策。

第一,就國民性而言,諾貝爾獎提名獎獲得者森島通夫寫過一本書,叫《日本為什麼成功?》將日本的成功概括為一個公式:東方思想道德 + 西方科學技術。我這裡舉兩個例子。663年,中國和日本進行了第一次戰爭:白江之戰(又稱白江村之戰)。當時的日本,顯然不堪一擊。經過,日本在這場戰爭後派出的遣唐使的規模等,和以往明顯有了改變。日本遣唐使總共有18批,成行的15批,真正抱著虛心學習態度的是第7到第10批。中國的漢字、儒教、佛教、律令制對日本產生深刻的影響,即使日本取得成功的“東方思想道德”,主要學自中國。為什麼後來不派了呢?就是因為“安史之亂”後,唐朝日趨衰落,日本認為不值得學了。1863年,日本薩摩藩(鹿兒島縣)和英國人幹了一仗,結果薩摩藩被英國的堅船利炮炸得到處是坑。但是,日本人開始仿效英國,建西式反射爐製造英式大炮和炮彈。因為,他們發現英國的炮彈有引信,是觸物爆炸,比他們的炮彈厲害多了。同時派出了9個留學生赴英國學習。這9個人中,後來產生了外務大臣寺島宗則和文部大臣森有禮。鹿兒島市車站前廣場,就有他們的雕像。

日本人始終具有“憂患意識”,強調“居安思危”。日本人自己拍攝的《日本沉沒》,就是一例。

第二,就體制而言,美國著名的“日本通”傅高義寫了一本書,叫《日本第一》。他寫道,“我說‘日本第一’,是指日本的社會模式在許多方面都十分成功,所以日本堪稱‘第一’”。尤其是“日本獨特的組織能力、措施和精心計劃”。

我們知道,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細胞。日本有著非常具有生命力的經濟細胞。根據日本帝國數據銀行統計,日本“百年老店”共有25321家,佔世界“百年老店”80%;另據韓國中央銀行出版的《日本企業長壽的秘密及啟示》,全世界創業200年以上的企業共5586家,其中日本有3929家,約佔60%。因此,宮本憲一在《現代資本主義與國家》一書中提出,“美國是軍事國家,英國是福利國家,日本是企業國家”。日本人對企業的忠誠,稍瞭解日本的人都會感慨。

第三,就政策而言,日本在戰後經過反覆研討,確立了“貿易立國”路線,並將汽車、家用電器、精密儀器(包括相機)作為主攻產品,一度使全世界的店鋪都是日本製造的家用電器。90年代後又從追趕型“科技立國”轉向“原創性科技立國”,成功實現了產業結構轉型。日本人或許不擅長原創,但是日本很善於再創造和商業化利用。例如,大家熟悉的“智能馬桶”原本是美國人發明的,但進行工業化生產賺得盆滿缽滿的,是日本人。總之,無論國家政策還是企業政策,日本總體上還是能夠“與時俱進”的。


馮瑋


1.日本從清政府掠奪了數萬億兩黃金白銀,這些搶來的金銀珠寶相當於日本一百年的GDP。

2.有美國政府的大力扶持,日本可以從美國學習任何高科技技術。

3.日本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完成了工業革命掌握了全部工業化技術。

4.中國在建國初期工業化技術為零,而且遭到歐美的全面科技封鎖,同時還與世界強國都發生了戰爭,這種極端情況世界上只有中國可以崛起,換做日本或者美國早就亡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