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为康熙选后,三辅臣怒怼:满洲下人之女不能娶

向敬之

1

康熙三年底,孝庄太后曾谕告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称自己准备定索尼长子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为康熙皇后。

谁料,苏克萨哈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嗔怒年庚不对”(《明清史料》丁编第八本《鳌拜等罪案残件》)。

何谓年庚不对?

赫舍里氏出生于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而康熙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从月份上算,赫舍里氏大了康熙帝整整三个月;而从年份上论,康熙帝小了赫舍里氏一岁。这样的结合,按今天的说法,也就是姐弟恋。

这还只是一个借口,他还专门找到遏必隆、鳌拜说:“若将噶布喇之女立为皇后,必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皇后之理?”

“满洲下人”,才是苏克萨哈反对的关键。


孝庄为康熙选后,三辅臣怒怼:满洲下人之女不能娶

《康熙王朝》中的苏克萨哈和索尼

赫舍里氏的祖父索尼为四辅臣之首。其父为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系本朝大臣之子,又系见任内大臣”,然而被苏克萨哈称为“满洲下人之女”。此中原因,不过是讽刺索尼之父硕色为海西女真哈达部的投诚者。

2

鳌拜的祖父索尔果原为苏完部长,其叔为后金五大臣之一费英东。遏必隆之父“额亦都归太祖最早,巍然元从,战阀亦最多”(《清史稿•额亦都传》),名列五大臣之首。

先辈功勋荫护,后人乘凉收益。太祖公主所生的遏必隆袭爵一等公,屡遭摄政睿亲王打击的鳌拜也在顺治亲政后袭爵二等公。而以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的索尼,曾因誓立太宗皇子,遭到多尔衮一再侵害,夺官抄家,至顺治亲政后才累迁一等伯。虽然都是内大臣充任的辅臣,但因先辈所留下的世职等次有别,索尼与遏必隆、鳌拜所得的政治待遇,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的。

鳌拜为开国元勋之侄,而苏克萨哈为太祖第六女与苏纳额驸之子,再加上既是太祖外孙又是额亦都幺儿的遏必隆,都自恃出身高贵,瞧不起后来居上的索尼。即便他们在顺治朝,同为内大臣,都是上三旗,但也是明争暗斗。

鳌拜不甘心屈居四辅臣最末,自许军功卓著,擅权自重,日见跋扈张狂,对孝庄与顺治共同指定的首辅索尼,步步紧逼,逼迫索尼长期称病不朝、不与争锋。

遏必隆还是很谨慎,称既然是太皇太后圈定,我等都管不了。


孝庄为康熙选后,三辅臣怒怼:满洲下人之女不能娶

《康熙王朝》中的遏必隆

他的意思很明确,虽然四辅臣代行皇权、担当国事、裁决庶务,但是孝庄有对国事的最后决定权。此前,孝庄确实没有拂逆国四辅臣的共同决议,然而此次又是孝庄的主动提议,牵扯到首辅索尼,反对自然会闹僵关系。

苏克萨哈和鳌拜仍不以为然,拉着遏必隆一同去慈宁宫找孝庄劝阻,表明态度。

鳌拜和遏必隆,都有女儿,也想送进皇帝的中宫,使他们成为皇帝的泰山。

3

没有女儿可送进宫的苏克萨哈之所以率先反对,并非鳌拜与遏必隆推女为后的私情,而该是通过想奏阻孝庄选择索尼孙女,实现自己心中的小算盘:一、索尼为首辅,他是次辅,若索尼做了太国丈,也就等于身份和职衔距离拉得更大了,这使他心怀芥蒂;二、太宗孝端文皇后皇后来自蒙古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家族,顺治的两任皇后来自博尔济吉特氏,孝庄也早早地为康熙准备了一个来自博尔济吉特氏家的童养媳待字宫中,苏克萨哈想以反对换信任,给孝庄定娘家女子入主中宫的机会,使本不待他如索尼等三人那般亲信的孝庄,对他青眼有加。

先帝顺治为了笼络正白旗,独宠来自正白旗的董鄂妃,将来自漠南蒙古科尔沁的首任皇后冷落废黜,继而又想将第二个同样来自科尔沁母家的皇后废黜,改立董鄂妃入主中原。他不仅如此严重破坏始于太祖、太宗孝庄极力维护的满蒙政治联姻关系,而且于顺治十三四年之际将宫殿、庙坛牌匾上的蒙古字尽数清除。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零五记载,顺治十三年十二月戊戌,“命太庙牌扁停书蒙古字,止书满、汉字”。第二月正月癸丑,“工部奏言,凡各坛庙门上扁额,或从太庙例,去蒙古字,止书满、汉字;或仍用旧额”(《清世祖实录》卷一百零六,顺治十四年正月癸丑)。顺治帝的批示是“如太庙例”,即去除蒙古字。

四辅臣执政后,责成工部及时修复牌匾上的蒙古字,使紫禁城内牌匾上重见满、蒙、汉三种文字。他们甚至在顺治十八年九月,以批准礼部题奏的形式规定:凡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之正室及女封诰册文内,兼用满、汉、蒙古三种字样。

这,明显在修复以通婚为基础的满蒙政治联盟关系,也有迎合来自科尔沁的孝庄强化满蒙联姻关系的政治考量。

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向和气的孝庄厉声责问:“满洲属人之女,为何立不得皇后?我意已定,不必再议!”(《明清史料》丁编第八本《鳌拜等罪案残件》)


孝庄为康熙选后,三辅臣怒怼:满洲下人之女不能娶

孝庄与四辅臣剧照

孝庄明白,如此的三对一,其实就是四辅臣之间矛盾激化的一个表现,也是两黄旗之间联盟分裂的一个拐点。

两黄旗虽天然为皇帝亲将,但他们的利益还是分属的、争斗的、僵持的。康熙六年七月,鳌拜与遏必隆议罪苏克萨哈,其中第十八款涉及鳌拜曾拟将遏必隆亲家卓灵阿之弟选取侍卫,遭到索尼极力反对,说:“此系紊乱朝政、已经正法犯人之子,不宜选取侍卫。”(《清圣祖实录》卷二十三,康熙六年七月己未)索尼“曾与鳌拜相争”。所谓卓灵阿之父为“正法犯人”一案,发生在顺治朝,顺治帝认为“问罪太过”,将被牵连编入包衣籍的卓灵阿等“发出包衣”。然,索尼依旧“追论世祖皇帝时已结旧案”,反对卓灵阿之弟入选侍卫,主要还是为了减少鳌拜在皇帝身边安排自己的人。

辅臣权重欺主,孝庄也乐见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

4

孝庄为康熙筹备大婚,于康熙四年九月正式册立为皇后。


孝庄为康熙选后,三辅臣怒怼:满洲下人之女不能娶

《康熙王朝》康熙大婚剧照

遏必隆和鳌拜也拟送女进宫,不料鳌拜之女却被孝庄与康熙圈去,指婚给他的政敌苏克萨哈做儿媳妇。于是,鳌拜与遏必隆二人联手,强推遏必隆之女,入主中宫。此时,遏必隆的女儿,也成为了鳌拜的干女儿。

所以,他们采取讽刺索尼为满洲下人,甚至扬言会引发刀兵之祸,激怒早打算联姻索尼以制衡鳌拜的孝庄。

孝庄联姻索尼,笼络正黄旗大臣效忠康熙,抗御以鳌拜、遏必隆为首的满洲镶黄旗阵营,既有分化两黄旗大臣抱团发展的因素,也有强强联手遏制鳌拜势力扩张的战略部署。

康熙大婚,即已成年,这是可以亲政的标志。面对鳌拜为首的辅臣,有着无视幼主、慢待皇室、侵害皇权的现实,孝庄决意打击、分化曾经的利益盟友。

成为太国丈的索尼,以首辅之尊,迫使其余三辅臣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在康熙六年三月,提请康熙亲政。即便并非实质性的交权,但形式也促成了康熙成为了军国要务的决断者。这为后来康熙铲除鳌拜集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康熙投桃报李,在索尼临终前,加授其一等公,与其前得一等伯世袭,使之再次高了遏必隆和鳌拜一头。

孝庄为了联手索尼,提前实现康熙亲政,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很早为孙儿准备了一个童养媳,即其堂弟、科尔沁三等台吉阿郁锡之女,就是后来追封的慧妃博尔济吉特氏,寄望延续满蒙贵族联姻制度,修补顺治帝废弃、冷落两任科尔沁皇后而濒临断裂的满蒙关系。

而鳌拜与遏必隆也因为反对孝庄指定索尼孙女为后之事,后来被康熙议罪各一条:鳌拜“因内大臣噶布喇之女,册立皇后,心怀妬忌,感行奏阻,罪十三”;作为从犯,“内大臣噶布喇之女,册立皇后,遏必隆心怀妬忌,与鳌拜同入奏阻,罪三”。(《清圣祖实录》卷二十九,康熙八年五月庚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