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是如何短暫成為列強的?

寒蟾


首先我覺得為什麼清朝會被定義為列強呢?我覺得應該和國土面積有關係,當時的清朝國土面積應該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這個是其中之一

第二還是人口眾多在當時清朝的人口在最鼎盛時期就已經到達了4.36億再看看歐洲強國人口大多數也都沒有清朝多我相信這也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加上比較當時亞洲文明應該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加上當時鼎盛時期的清朝光藩屬國就有幾十個就當是大英帝國也沒這個實力,加上和鼎盛時期沙皇的幾次雅克薩之戰也都是清朝獲勝,這個實力換做是誰都會害怕!

連拿破崙都說中國是一隻沉睡時的雄獅不要去打醒他可見中國當時實力只不過當時的中國已經不再是當年的中國,西方列強深知無法吞併中華便採取用鴉片腐蝕中國,隨後的兩次鴉片戰爭又以失敗告終,雖然被打敗但是中國有錢啊搞洋務總動又是買船可惜最後太高估自己,中日甲午戰爭被日本打的滿地找牙!

清朝真是個悲傷的朝代!





歷史如滾滾紅塵


客觀的說,19世紀80年代清王朝的國際地位還是蠻高的,主要以下三個事件促使:\r

其一:1876年-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r

其二:1882年-1884年,鎮壓朝鮮兵變,駐軍漢城。\r

其三:1883年-1885年,清法戰爭,清軍獲勝。\r

隨著清法戰爭,清軍的勝利,清王朝的國際地位達到極高。\r

要知道,清政府在兩次鴉片戰爭裡輸給的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英國和世界第二強國法國。面對世界排名前二的選手合力一擊,清政府打不過是正常的。當時全世界都沒國家能接得住招。比如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不也是被英法聯軍揍得一地雞毛?\r

這就好比現在美國要揍印度,印度打不過美國是很正常的。不能說印度打不過美國,就否認它是南亞第一大國吧?\r

所以說甲午戰爭之前的清朝是遠東的第一大國,沒有任何毛病。畢竟中國的人口體量擺在那裡。\r

總結:甲午戰爭之前的清朝是區域強國,這是沒有爭議的。清朝在甲午戰爭後,從區域強國滑落到被魚肉之國,這也是讓很多國家都沒有想到的。包括日本在內,都沒有想到看似強大的清朝會如此不堪一擊。\r



o上知天文o


有件事兒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印象中誰都能來打一打的晚清也曾有過短暫的輝煌時光,雄起過幾次,如果能好好運作說不定國運會有轉機,但統治者的思維始終是因循守舊,以自身利益為主,所以並沒有把握住好時機。

晚清是通過這幾件事兒暫時名列強國的:

一、收復新疆

1865年,阿古柏勢力入侵新疆,並於1867年建立哲德沙爾汗國,普通老百姓受到了殘酷的剝削和鎮壓,急切希望清廷能收復新疆。

但當時清朝國力本就孱弱,又有英俄施壓,過了好幾年才籌備收復之事,直到1876年才派左宗棠出兵新疆,主帥指揮有方,戰士們浴血奮戰,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收復了新疆。

這讓當時的列強大吃一驚,經過此事之後,列強對清廷的態度變得比較慎重,在某些時候可以讓清廷坐上談判桌,進行稍微公平的談判。

二、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發生在1883年至1885年,一開始法國侵略的是越南,但拿下越南之後就試圖染指中國。

法軍裝備精良,參戰人數大約是5000-20000人;清軍裝備落後,參戰人數在25000-35000人。人數是比對方多很多,但這不是冷兵器時代,光憑人數就能堆死敵人,所以戰爭初期法軍大佔上風。

但後期臺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法軍無力再戰,沒有達成預期目標,導致當時的法國內閣集體垮臺。

清廷雖勝卻也只是慘勝,統治者不敢擴大戰果,只是以此為契機展開和談,葬送了大量利益——沒錯,明明是清廷勝了,得利的卻還是侵略者。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不敗而敗。

但不管怎樣,清廷算是在國際上有了一點影響力。各國侵略者認識到這個東方大國雖然弱,逼急了也有反擊的實力。

三、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開始於1861年,歷時30多年,是清廷的最後一次改革變法。

主旨是接軌國際,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學習西方成熟經驗,發展新式民用工業,打造新式軍事工業等等。

留學生們就是在此時被派出去的,而這些人很多成為民主革命人士,為中國的民主進程做出極大貢獻。

洋務運動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這是符合歷史潮流的,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軍事、民生、經濟、教育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更是晚清能夠苟延殘喘這麼多年的法寶。

四、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其實就是洋務運動的成果之一,成立於1888年,之所以單獨列出來,是因為它太重要了,是清廷四支海軍中規模最大、裝備最好、實力最強的一支!統治者和大臣們視為國之重器!

當年《美國海軍年鑑》對各國海軍有過排名,從強到弱分別是: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國、清朝。請注意,這是世界排名第九,如果在亞洲的話,那是排名第一!

這才是各國勉強承認清朝地位的最主要原因。

但出道即巔峰,以清朝之孱弱根本養不起這麼強大的軍隊,裝備什麼的慢慢跟不上。日本海軍以北洋水師為目標,後來居上。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此後雖然重建,卻再也找不回當年威風。

【結語】

晚清雖然有過局部的勝利,也組建過強大的軍隊,但所有這些都需要國力來支撐,國力弱,軍隊弱,勝戰也可以變成敗戰!列強之說,更像個笑話。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大清晚期確實有段時間有列強姿態

在1864年到1895年之間,大約三十年時間,大清對內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平定了捻軍,收復了新疆,為此還和沙皇隔空打了一架,贏了。最重要的是和法國真槍實彈的幹了一場,導致當時法國內閣倒臺,這是自184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戰果,雖然最終不敗而敗,但也對西方列強亮出了肌肉

熟知東西方實力的赫德曾經評論,如果老太太繼續打下去,會贏得

那段時間,不僅軍事上展現戰力,近代化的建設也卓有成效

鎮壓太平天國之後,清廷內部開始洋務運動,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導思想,為此派出使臣、留學人員,和西方展開大規模交流合作,引進眾多西方先進技術新辦近代化工業。在此環境下,建立了馬尾船政、江南製造總局、蘭州製造局、天津機械局等一大批近代化工廠,而且這些工廠都可以自主建造輪船、槍炮、火藥等;興辦的上海輪船招商局三年給清政府帶來了一千多萬兩白銀收入……

那段時間,清朝稅收每年近億萬兩;軍隊也完成近代化換裝,建立了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師。有錢、有軍隊、有發展,如何不能稱列強呢?那時候,西方國家對大清,還是有些發怵的

可惜甲午戰敗,連個小日本都沒打過,一切現了原型,原來是虛胖


靈石蘊珠寶


我從軍事角度回答。

康熙帝國那會的大清其實也屬於列強行列。1669年,康熙正式執政,他十六歲時就親自謀劃剷除了位高權重、專橫跋扈的鰲拜,一生先後平定三藩之亂,東北反擊沙俄,西北揚威平叛,修德中外一家;對內則治河安邦,富國裕民,肅清吏治,開創出清中期盛世的繁盛局面。康熙的一生,既能縱橫疆場、運籌帷幄,又能經世濟民、安邦治國,達到儒家標準的“內聖外王”境界。

乾隆王朝時期也很強大,滅準格爾汗國時候他全面換裝了贊巴拉特火繩槍,1792年福康安反擊廓爾喀繳獲了不少英國先進的燧發槍和野戰炮,他也想全面換裝,但是技術不允許,無法大量生產,但即便如此他也給每個省綠營配了500杆,整個清朝也有一萬杆英制燧發槍裝備部隊,至於馬戛爾尼1793年訪華請福康安參觀火器操練,那純粹是給福康安上眼藥呢,1792年他剛和英制裝備的廓爾喀打過仗,並且1800到1840年清朝也在仿製西方火炮。

關注我一起討論。





種花家的tourbe兔


大清帝國確實也曾是世界列強之一,只不過一方面我們不願意承認,另一方面這個列強的名號與真正的西方列強還是有決定性差距的。提及近代史,提起晚清其實很多人都是一種瞧不起的態度,因為中國曾經長時間領先於世界,但是到了近代卻飽受欺凌,尤其是清末。但其實清末近70年的時間也並非一直不受西方國家待見。在某一些特定的時機,其實清政府還是贏得過世界的認可的,也曾成為世界列強之一,只不過在甲午海戰當中清政府慘敗,西方國家才真正認識到這個東方國家的實力,進而大舉瓜分。

其實在之前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甲午海戰之前雖然清政府屢屢戰敗,但總體上也能震懾得住西方列強,使他們也不敢得寸進尺,真正的瓜分,當然與清政府極其相似的俄國除外。在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就已經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但是這僅僅是一個認識而已,並沒有上升到自我改變的地步,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以後清政府才在慈禧和奕忻的主導下開啟洋務運動自強求富,當時也稱之為同治維新,實力確實有了質的改變。19世紀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上半期清政府與列強大大小小的作戰有勝有負,有退讓,有堅持。總體而言,保住了當時清政府所認為的核心利益。

英國和沙俄也不能得寸進尺,只能與清政府反覆談判,尤其是新疆和西藏。而且在1875年慈禧決定出兵收復當時被沙俄攻佔的新疆,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事務,同時海防方面任命李鴻章加強海防軍事建設。一系列的過方針,短短數年清政府的裝備基本煥然一新,士氣高漲,不論是邊防還是海防都基本穩定了局勢,但是在此之前所簽訂的不定平等條約依然有效。清政府無力收復失地,但至少這20多年的時間裡清政府被西方國家所認可,也知道這個國家不容小覷。尤其是收復伊犁之後沙俄根本沒有想到,已經簽署喪失2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的清朝能夠出兵收復伊犁。

並且行動如此迅速,雖然雙方的何談經歷了很多挫折,但是清政府的基本目標達到了,新疆重新歸入清王朝的統治之下,而沙俄因與土耳其之間的戰爭也被迫做出讓步。在當時英國人還曾說,清政府做出了能使俄國被迫做出不願意做出的決定,把吞併的領土又吐了出來。這在英國與俄國的鬥爭史上都是罕見的,這也提高了清政府的國際地位。左宗棠收復新疆使得各國都將大清帝國視為當時的強國認為大清帝國改革成功。再加上中法戰爭雖然表面上清政府退縮和談,並且簽訂不平等條約,但實際情況西方國家都瞭如指掌清政府的實力並不弱,法國也難以依靠自己去抗衡。直到甲午海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當然清政府在當時被視為列強之一,但是列強也害怕清政府強硬到底,重新與列強簽訂和平等條約,廢除不平等條約損害各方利益所以在甲午海戰的時候他們更希望日本能夠贏得多一些。相當於扶持一個代理人限制這個在他們眼中看來會逐漸冉冉升起的東方大國。但是卻不曾想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日本陡然間成為超越當時清政府的東亞第一強國,這又為列強所非議。因為這勢必又會出現一個爭奪西方國家勢力範圍的國家。所以在馬關條約簽訂以後,又出現了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被迫退讓一步,而此時的清政府也大為震驚,先後出現了維新運動,清末新政和立憲改革,直到清政府辛亥革命結束全國統治


大秦廷尉府右丞


在當時西方人的眼中無論國家大小強弱倘若能夠在戰爭中強硬的表現就會贏得他們的尊重,他們只相信武力。因此清朝雖然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慘敗一時間受到世界主要強國欺凌,但是之後發生的一些列事件讓西方國家看到了清政府維護國家主權領土權力的決心和意志,因此西方國家才把大清納入到了列強的行列之中。

首先就是日本在1874年入侵臺灣的事件,當時面對外國侵略清政府一直選擇以求和的方式息事寧人,但是對於日本這個小國清政府一直都沒有把它放在眼裡。因此日本侵臺事件發生之後清政府積極調兵遣將,準備對日本的侵略做出武力回應,這是讓西方國家沒有想到了。在這次事件中清政府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強硬,雖然沒有直接和日本發生戰爭但是清政府強硬的姿態還是讓列強看到了清政府的巨大變化。

之後因為法國侵略清朝屬國越南以及法國軍隊滲透到清朝的東南地區,面對號稱世界第二強國的法國清政府並不甘示弱。先後派遣淮軍和黑旗軍在中越邊境發動大規模戰鬥,雖然雙方都傷亡慘重但是清軍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海上清政府雖然海軍不如人但是還是在海戰中還是將法國遠東艦隊司令炸死,迫使法國海軍撤離中國沿海。中法之戰清朝取得了全面的勝利,並直接導致法國內閣倒臺。這對清政府來說可是破天荒的大勝,清政府在面對洋人時也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一番了。

最重要一件事就是北洋海軍的成立,讓西方國家在中國不敢輕舉妄動,這支艦隊雖然不是最強大的,但是在遠東可是沒有對手的。自從北洋海軍成立先後對英國,俄國,日本在中國的沿海的軍事行動實施了有效的威懾行為,維護清朝海域十幾年的和平。

因此經過中日爭端,中法戰爭以及北洋海軍成立這三件大事清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列強之一!


微風書房


大清帝國其實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到甲午戰爭前的國際地位是比較高的。

其中使得清帝國提高國際的地位的事件主要有三個。分別是

左宗棠收復新疆。

鎮壓朝鮮兵變,駐軍漢城。

中法戰爭獲勝

促成這三件事的原因也就是提高大清國際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同治中興與洋務運動

清朝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對內亂後的經濟調整。降低農村賦稅,鼓勵耕作及發放糧種,安撫人民的反抗情緒。

大興科舉,增加考試取錄名額以籠絡人才,防止類似太平天國的出現,籠絡更多人才維護清廷統治,使近代中國人思想得到進步。

採納西方外交實踐與軍事和技術手段來發起自強運動”就是洋務運動的核心,包括:航運、槍炮、船艦、電報等局的設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門處理洋務,派幼童出洋留學等等。

在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有遠見、思想較為開放的官員的提議下,清朝開啟了一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自強運動。請朝對此極為重視,鼓勵工商業發展、開礦修鐵路、消費大量白銀打造新式軍隊。其中又以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最為出名。在當時被譽為是亞洲最強水上軍事實力,世界排名第八。

而且清朝本就地大物博,經濟實力一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有了經濟的實力支持,使得清朝的近代化更為快速的成功。

但是清朝的改革只是表面上的繁華,其政治體系的落後。使得清朝不能成為世界強國,在甲午戰爭落敗後,國家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盧大大先生


清朝前期是比較強盛的,後期就不行了。

在現在的人看來,清朝是一個有著很多爭議的朝代,有人讚揚自然就有人辱罵,有的人認為清朝為後來的發展定下了很好的經濟基礎,但也有一部分認為,正是因為清朝的原因,中國的地位才會變得越來越低。其實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清朝能夠影響後世百年的發展,就說明影響力還是很深遠的。但也的確就是從這個朝代開始,我國的經濟以及發展速度就開始下降,而這和當時清朝的一些政策是有著很大的關係的。

有歷史學家曾經說過,清朝的部落政治,是影響後續發展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清軍在入關以後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力量,就通過部落的方式來穩定政權。而這主要通過四個方面表現了出來。

第一個是圈地。清朝當時在全國的各個地方都設立了重要城市以及軍事駐地,並且讓八旗駐紮,這無疑是為了震懾漢人,把漢人放在自己的監管之下,讓他們無法做出什麼反抗的事情。這樣子領土以及軍隊就都掌握在了滿人自己的手裡。但是因為八旗子弟出生就有國家養著,士兵就相當於貴族,長期下來戰鬥力已經變得十分衰弱了,等到後來其他國家侵略過來的時候,因為他們的軟弱以及無心戰鬥,軍隊也無法發揮出力量,自然很容易就被打敗了。

第二個是官職。因為清朝被滿族人統治,所以漢人當時很少能夠有做官的,即使是有才學十分出眾的,大多做的也是一些不重要的官職。清政府為了謀取發展,一邊用權勢收買人才,但一邊又大興文字獄,肆意打壓漢人的民族主義,為了自己的統治,滿清努力的破壞中華文化思想以及科技,禁止民眾以及書生議論國事,擔心會出現對自己不利的言辭,讓民眾從而變得愚昧麻木。

第三點是軍權。清朝的軍地被叫作綠營,裡面的士兵都是漢人,因此這些士兵不止身份低下,就連裝備也很落後,但是幾乎所有的戰爭都是綠營參加的,士兵死傷的很多。等到清代過了一半,實際上能夠作戰的部隊已經沒有了,所以後代面對侵略才一點反抗之力都沒有。

清朝皇帝通過這些手段,把國家變成屬於滿族的私人部落,獨自掌握了話語權,沒有開放的態度,國家自然也就在不斷的落後。





半旅


“強大”的大明朝,鼎盛時期疆域400萬平方公里,人口6000萬。“羸弱”的滿族大清朝,日暮西山時疆域1200萬平方公里,人口4個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