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永樂大典》找到,意味著什麼?

午言的風


這就意味著中國上下五千年被清朝毀壞的文化又找到了。

清朝的文字獄真是。

zz


A千年Z


永樂大典是人類有文明以來字數最多、規模最為龐大的一套百科全書。

這套修撰於朱棣時期的百科全書與我們尋常瞭解到的百科全書很不一樣,並不僅只有一本。

因為這套百科全書全文總共有3億7000多萬字、所記載的內容太多,所以需要用到的承載物數量非常龐大,用到了11000多冊書籍。


而為了修撰這套百科全書,朱棣則前前後後徵調了3000多個學識豐富的文人,讓他們花費了數年時間才把永樂大典修撰出來,在修撰成功後,那些人則足足花費了一年時間才把需要收錄的內容抄寫完成。

可見這其中耗費的心血有多麼龐大。

在內容方面,永樂大典收錄非常繁雜,有在當時被視為唯一正統的儒家典藉,也有佛家、道家典籍以及歷史、風水、陰陽、五行、天文、醫學、戲曲、農藝、工藝等種種方面的書籍內容。


可以說非常的包羅萬象。

優點也是缺點

不過字數多、內容多很多時候並不是優點,對於永樂大典來說,字數多、內容多反而成了他的缺點。

因為這套百科全書的字數實在太多了,所以在那個沒有複印機、採用活字印刷又過於費力的時代,人們很難再重新備份、抄寫這麼一套百科全書,就算是朱棣皇帝再多麼想誇耀國力,他也沒有讓人重新抄寫第二份出來。


這就導致永樂大典在多年時間中成為了一套孤本,如果原本發生了損壞或者丟失,那麼其他人很難再從其他地方找到已經消失的內容。

永樂大典副本的出現

好在嘉靖皇帝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嘉靖當上皇帝后,他表現出了對永樂大典的極度喜愛,經常讓人把永樂大典中的一部分書籍擺到自己的桌子上,有空的時候就喜歡拿來看看。

因此,在這套書差點被一場火災給毀掉後,深恐後怕的嘉靖皇帝就調集了一百零九個字寫得好的人,讓他們花費六年時間把永樂大典又抄了一部出來。


關於永樂大典正本的去向,歷史中一直沒有明確的記載,只知道在清朝之前,這套規模龐大的百科全書就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不過根據嘉靖皇帝對永樂大典的喜愛,很多人懷疑永樂大典很有可能在嘉靖皇帝死後被嘉靖皇帝帶到了自己的陵墓中。

至於我們平常瞭解到的永樂大典,就是嘉靖時期的副本。

這套副本在流傳到乾隆年間的時候,11000冊書只剩下了1萬冊,直接丟了1000多冊書,在到了光緒皇帝繼位初年的時候,永樂大典的丟失情況更加嚴重,1萬多冊書只剩下了4000多冊,在到了八國聯軍戰爭爆發的時候,情況就慘了,整套書只剩下了幾百冊,其中的內容損失達到了90%以上。


永樂大典很難湊齊

對於永樂大典的丟失,很多人感到了深深的遺憾,為不能看到這套百科全書所記載的一些內容痛惜。

很多人甚至還產生了去尋回、湊齊永樂大典的念頭。

但實際上這樣的念頭很不切實際,從現如今所知道的狀況來說,永樂大典基本是不可能重新湊齊了。

首先,我們現在根本不知道永樂大典副本丟失的那些書籍都流落到了什麼地方、也不知道這些書籍在歷史流傳中有沒有被毀,要想找到這些書,其實跟大海撈針差不多。

其次,很多人懷疑永樂大典的正本被嘉靖皇帝帶到了陵墓中,但是如果事實真是如此的話,那麼永樂大典的正本我們是看不到了。

因為根據前些年的探測,發現嘉靖皇帝的陵墓地宮中曾被滲透進了大量地下水。

即便永樂大典的正本放得高沒有被地下水浸溼、損毀,在那大量地下水蒸發後,也會被那潮溼無比的空氣黴化、破壞。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考古挖掘了嘉靖皇帝的陵墓,想找到可供閱讀的永樂大典也非常困難。

連這種唯一知曉的狀況也渺無希望,大家覺得還有湊齊永樂大典的可能嗎?


找到永樂大典會帶來的意義

不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暫且不考慮無法找到的問題,就說一下如果找到永樂大典的全套版本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在我看來,找到永樂大典給我們帶來的最大意義就是增加我們對我們國家古代文化、歷史、藝術等等眾多方面的瞭解,讓我們能更加直觀地瞭解那些已經被歷史長河所淹沒的細節。

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能讓我們瞭解到沒有被閹割過的歷史。

我們都知道,在乾隆皇帝修撰四庫全書的時候,修改、毀壞了很多記載清朝黑歷史的書籍內容。


但是,我們卻並不知道乾隆到底有沒有修改過明朝時期或者朱棣皇帝之前的歷史,要是能找到永樂大典的全本,我覺得我們或許就擁有了解未被閹割歷史的機會、知道那朱棣之前的歷史到底有沒有被乾隆皇帝修改過。


孤客生


如果《永樂大典》找到,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對中華文明歷史的研究就更上一個臺階,很多歷史上有爭論的事件將得到準確的解釋,是一件意義深遠且重大的事情。

先來說說《永樂大典》這本書,提到這本書,就不得不要提到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朱棣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在朱元璋長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朱允炆登基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而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改年號為永樂。

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成祖朱棣命“黑衣宰相”姚廣孝和內閣大學士解縉為首,動用兩千餘學者的巨大力量,歷時四年,纂修完成。全書共2293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對14世紀之前的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等。是一部偉大的著作,具有很大的意義,大典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甚至包括當時的世界上,也沒有如此規模宏大的著作。

明成祖朱棣纂修這部書的目的

朱棣登基後,適逢開國不久,為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以及後世留名,於是就產生的修書的想法,其實這種做法在歷朝歷代都有,每個朝代的建立,時任皇帝都要進行修書這項工作,不到是對前朝的總結,也是對自己的頌揚,只是規模巨大的修書,很少罷了。

公元1403年,解縉被委任為總纂修,接到的命令就是要修書,朱棣的旨意是要修一部“括宇宙之廣大,統古今之異同”的分門別類,包含經史子集以及其他的門類的書籍,而解縉在最開始可能是,沒有徹底理解朱棣的意圖,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修成一部,交給朱棣看後,朱棣甚不滿意,認為所編修的書“所纂尚多未備,過於簡略”,總之就是不滿意,下令重修,之後命姚廣孝為監修官,協同解縉,又從翰林院和國子監抽調數千名學者前來編修,這下解縉才真正明白,朱棣想要的是什麼。於是編修工作逐步開始進行,一部偉大的鉅作,逐漸成型。

《永樂大典》坎坷遭遇

《永樂大典》纂修完畢後,曾經的總纂修官解縉卻早已被髮配的千里之外。最後結局悽慘,被凍死在雪地中,一代名家,落了個如此結局,可悲可嘆。

大典纂修結束後,被放置在南京文淵閣的東閣。並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在朱棣遷都北京後,挑選了一部分藏書帶到新都,《永樂大典》在正統年間正式被放置在文樓中。永樂和萬曆年間,雖然都曾有人提議過刊刻,都因"工費浩繁"未能實現。

到了嘉靖年間,明世宗嘉靖帝較為喜愛此書,常常備數卷於案頭以便隨時查看,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宮中發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燒燬。火勢蔓延,很快便危及文樓中的大典。明世宗連夜下了三道金牌,令人把大典及時搶救出來。為防止今後再遭受類似禍患,明世宗便萌生了重錄大典的想法。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正式開始翻錄《永樂大典》的工作,整整花了6年時間,到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後完成。

經歷了明末清初的動亂以及清朝末期的戰亂,截止到清末,《永樂大典》正本已經不知所蹤,一說是在明末清初的戰火中已經燒燬,另一說藏在了嘉靖帝的墳墓裡。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就連副本也僅存八百餘冊。

無論是從各個角度來講,《永樂大典》如果能夠找齊,那將對中國歷史研究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但是按照目前的情況,估計找齊的可能性機會幾乎已經沒有了,就剩下最後一個希望,那就是有朝一日,等到各種技術達到要求,然後打開嘉靖帝的永陵,看看此書是否存在。


史曉生


《永樂大典》系類書名。明朝成祖(朱棣)永樂元年(1403年)令解縉、姚廣孝等臣編輯。初名是《文獻大成》,後更擴採各類圖書七八千種,歷時五年,重輯成書,改稱為《永樂大典》。

解縉,(公元1369~1415年)。明吉水人,字大紳,號春雨。洪武二十一年進士。曾上封事萬言,論政令多變、刑罰過重之弊。永樂初,官至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直文淵閣,預機務,總裁太祖實錄《永樂大典》。深為成祖宗所重。縉才氣放逸,勇於任事,論議無所顧忌。其後遭人忌陷,下獄而死。

姚廣孝(公元1335~1418年)。明長洲人。十四歲為僧,名道衍,字斯道。明太祖皇后死,選高僧侍諸王誦經,道衍因於燕王朱棣談論投契,隨至北平,住持慶壽寺,常出入王府。惠帝(朱允炆)即位,削弱諸王,道衍佐棣起兵。棣稱帝,錄功第一,拜太子少師,恢復原姓,賜名廣孝。永樂十六年死,年八十四壽。其曾監修太祖實錄,又和解縉等同纂《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全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共22937卷,裝成11095冊,字數共三億七千萬左右。全書按韻目分例單字,依次輯入用該字起名的文史資料,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卜、僧、道、技藝等諸多方面。

自宋元以來的佚文秘典蒐集頗多,明代嘉靖(世宗)、隆慶(穆宗)年間,另摹副本一份,《永樂大典》原本存在南京,正本於文淵閣,副本藏於皇史宬。“皇史宬”,原在北京東華門外舊太廟東南。既明嘉靖十三年建成,為收藏列朝實錄及玉牒之所。至清朝仍因之。

時至明朝滅亡時,《永樂大典》的正本已毀;副本至清代咸豐年間亦漸散失。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其副本絕大部分被焚燬,其於也被帝國主義列強劫掠散失殆盡。

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書局據歷年徵集所得《永樂大典》730(殘)卷,於公元1960年影印出版。

其實《永樂大典》全著正本早毀掉,副本也歷經明清兩代及戰亂殘缺不全及大部分又被侵略者焚燬。後“找到”集中國歷史多種文獻大成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失散副本殘卷的再版,也記述著它曾遭受過火與血洗禮的浩劫,更“意味著”它是中國古代文化與科學的歷史光輝成就。


國粹繁榮絢麗日


《永樂大典》的遺失、損毀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損失之一。

《永樂大典》是什麼?

《永樂大典》是解縉、姚廣孝為主編主持編輯一部百科全書,參與的朝臣鴻儒、文人雅士近2.2萬人,歷時4年定稿,又彙總抄錄2年方才完成。全書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千餘種,涵蓋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清朝《四庫全書》的收入圖書不及它一半,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是如何遺失的?

1557年,皇宮突發火災,火勢蔓延之下危及文樓中的大典。明世宗連夜下了三道金牌才把大典及時搶救出來。為防止今後再有此類禍患,明世宗命張居正等人重錄《永樂大典》,選拔出109位寫字好的人歷時6年重錄完成。所以,《永樂大典》有正本和副本。

目前正本處於遺失中,關於正本的說法有三種:

1、 毀於明末戰亂。

2、毀於清朝嘉慶年間乾清宮大火。

3、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最喜歡《永樂大典》的皇帝,他重錄之後,正本和他一起埋葬。

史學家們都希望是第三種情況,只有這樣才有一絲找到《永樂大典》正本的可能。

《永樂大典》副本在清朝沒有收到重視,乾隆年間編輯《四庫全書》,《永樂大典》放置在翰林院,很多官員下班之後就拿一冊放在包袱裡順走了。光緒年間清點時只剩下5000多冊,但是並未受到重視,所以20年後據記載只剩下800冊。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義和團和英國大使館發生衝突。英國大使館在翰林院隔壁,衝突中有人將火把扔進翰林院,存放《永樂大典》的敬一亭也被燒燬,僅存的大典基本被焚燬。其餘部分被洋人拿來修工事,甚至墊馬槽。

目前,館藏的《永樂大典》不足3%。


《永樂大典》找到之後的影響。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標誌。如果正本能夠重現人間,必將顛覆明朝之前幾百年的歷史,也會顛覆明朝之前數百年的古文化。對於史學家們來說,明朝之前的一些不解之謎將會迎刃而解。對於古文化研究學者們來說,明朝之前的文化、農業、醫學等值得研究的地方將會豁然開朗。


開心侃史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如果這部《永樂大典》被找到,對於研究歷史的人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著迷的。明以前幾百年的歷史將被重新改寫,很多歷史謎團將會得到破解。

可惜,這部凝結了無數人心血的亙古罕見的寶書現在已經找不到了,留下來的是它的抄本,保存於國家圖書館。而就是這個抄本,也只剩下了全書的不到百分之三,實在是令人痛心疾首。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這本書籍的前生後世。

發起編撰《永樂大典》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這位剛剛奪了自己侄兒江山的帝王為了向普天下彰顯自己的仁義,決定編一部世所罕見的書,把中國數百年來的光輝時刻全部記錄下來。

當然他自己不可能去做如此辛苦的事情,編書的重任就落在了兩個人身上,一個是當時著名的翰林院學士解縉,另一個則是當時的高僧,名叫姚廣孝。

編書從永樂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開始,至永樂七年,即公元1409年止,歷時四個春秋,方得成書。你能想像得到嗎?這部書總共是3.7億個字,就算是今天用電腦來打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當時卻是編書人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

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呢?到了明嘉靖年間,放於北京內宮的《永樂大典》差點被火燒掉了,為了保證此書的安全,嘉靖皇帝決定下令重新再抄一份,無論工程多麼浩大,這樣可以保證此書的絕對安全。

這樣一來,《永樂大典》應該就有了兩個版本,也就是正本和副本,為什麼到現在連副本都那麼少了呢?正本又去哪裡了呢?先說副本,本來一直保存在北京內宮,到了清末,八國聯軍闖進紫禁城,連燒帶搶,把這部書的副本給搶走了。

洋人也搞不清楚這部書的真正價值,你搶幾卷,他搶幾卷,最後就剩下了不到百分之三在皇宮中。為什麼我們今天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或私人收藏家手中都能找到孤殘的《永樂大典》呢?就是被那些士兵搶走的,直到近代,國外的一些研究學者才逐漸發現此書的價值,所以極力蒐集殘卷。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副本被搶,正本哪裡去了呢?有三種可能性,一是在嘉慶二年,皇宮曾經發了一場大火,可能已經毀於火中。二是李自成撤離北京時,毀於戰火。三是被埋在了嘉靖皇帝墓中,這第三種說法現在最為盛行。

由於從古至今,明皇帝陵從來沒有被盜過,所以《永樂大典》在陵墓中也只能是一個猜測。我們期待未來有那麼一天,打開明皇帝陵,特別是嘉靖皇帝的永陵,找到這部奇書。一旦找到,將會震驚世界,無數的文化學者將會蜂擁而至中國,開展研究。不過現在不是打開地宮的最佳時刻,搞不好一陣風吹來,保存了幾百年書籍瞬間變成粉末,飄散在空中,那下令打開地宮大門的人將會是千古罪人。


小小嬴政


在經歷了三年艱苦卓絕的“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大火中不知所蹤,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最終奪得了皇帝寶座,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年號永樂。


朱棣為什麼要編纂《永樂大典》

登基之初,朱棣就有了修書的想法,因為在儒家的道德體系中,朱棣的”靖難“之舉屬於篡位的十惡不赦之舉,即便朱棣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滅了方孝儒十族,但也見識到了文人的骨氣,手段再強硬也無法堵住天下讀書人之口,於是《永樂大典》的編纂成為了朱棣的突破口,為了凸顯自己的”文治“,更重要的也是心虛。

《永樂大典》簡介

《永樂大典》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其“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相較於現在的書籍,《永樂大典》在體積上就與眾不同,據記載“一卷長約半米,寬約30釐米”,大致約等於現在書籍的兩倍。

修書過程的非常浩大,大典在永樂元年開始策劃直至永樂五年定稿,又用了一年時間才謄抄完成,參與修書及抄錄人員總計超過三千人,成書22,877卷,僅目錄就60卷,實物需數輛卡車才能裝完。

涵蓋內容之“大”,全書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珍貴的古書資料,內容從經,史,子,集到文學、藝術、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等、陰陽醫術等無所不包。

《永樂大典》的遭遇

大典成書後被珍藏於南京文淵閣,直到百餘年後的嘉靖皇帝對大典深為喜愛下令抄錄了一份副本藏於皇史宬,至今流傳下來的八百餘冊皆為副本,至於正本則從未現世,因此人們也有了一些猜測,其中可能性最大的當屬“陪葬”之說。

嘉慶三十六年,宮中大火《永樂大典》險些化為灰燼,為了以防萬一,深愛大典的嘉靖皇帝命人重錄了一份大典,整個過程歷時六年才得以完成,嘉靖皇帝沒有等到抄本完成便已駕崩,嘉靖死後《永樂大典》正本也不知所蹤,因此有人猜測深愛大典的嘉靖皇帝將其作為陪葬品,一同埋入明永陵地宮。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現存大典皆為副本,經歷朝代更迭、西方列強盜搶、以及監守自盜等諸多劫難副本也僅存800餘冊,不足全書的4%,且散落世界各地。

如果《永樂大典》能夠找到全書,只可能是全書正本,這無疑是一個令世界震驚的消息,用現代人的眼光看歷史和用500多年前古人的眼光看歷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永樂大典》中的一些珍貴史籍很可能會顛覆對於歷史的認識,很多已經被認定的歷史或許會被改寫。


一點點歷史


近幾十年的書法愛好者(包括郭沫若先生)都試圖找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為此郭沫若甚至奏請國家準備在上世紀開發乾陵(武則天的陵墓),郭沫若認為《蘭亭集序》真跡可能在乾陵。

乾陵規模宏大,奇珍異寶無數,但如果論及另一座陵墓中可能存在的《永樂大典》,那麼乾陵中的寶貝便不足為奇了。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陵是永陵,因為嘉靖在位期間對《永樂大典》的喜愛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在一場大火之後,嘉靖找了100多位字好的書生一字不落的抄錄了《永樂大典》,費時6年之久,完成3億多字的《永樂大典》(副本)。而今天世界上流傳的《永樂大典》(部分)都是源於這個副本。

因此,很多學者認為《永樂大典(正本)》極有可能在嘉靖皇帝的永陵中,還有面世的可能。然而悲劇的是,經過儀器探測,嘉靖皇帝的永陵中湧入了大量的地下水,潮腐嚴重,估計所存在的古籍都難免遭受其害。

那麼,3.7億字的《永樂大典》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有什麼意義呢,和8億字的《四庫全書》相比,哪個對於更正確的認識中國歷史有更大的幫助呢?

《永樂大典》PK《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的編撰不客觀,清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銷燬了對大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

《四庫全書》的編修可以說是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不僅不利於大清的文獻被禁燬,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

而《永樂大典》對明朝之前的古籍基本沒有刪改,更正統,對於歷史研究學者來說,《永樂大典》絕對是至高無上的瑰寶,沒有之一。

《永樂大典》的意義

1、《永樂大典》是中華正統,畢竟明朝是漢人王朝,而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就是漢人的發跡史。《永樂大典》代表了從夏朝到明朝的中華文明演變,且無斷代。

2、《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初年,當時內府“宋本如林”,保留了大量原生態的宋元著述,而宋朝被稱為“文人的盛世”,那麼無論是歷史、文化、醫學、儒學、道學等各種學科必然史籍豐富。很多宋元時期的農學、醫學和工學著作,這都是華夏數千年文化傳承積澱而形成的學術,隨著《永樂大典》的焚燬,這些著作留之甚少。

一個歷史,一個各方學術文化,單這兩者就足夠我國的歷史學家、文化大家、考古學家、中醫學家研究一生了。畢竟這可是當初3000名文學大家綜合各類古籍所整合而成的鉅著,不是“中國古典文化百科全書”之類的單行本所能媲美的。

今天的中國乘著改革開放的洪流浩浩湯湯,經濟騰飛之餘帶來的是傳統文化的缺失,而這些缺失或者正在缺失中的傳統文化,被國內多數人棄之如舊履,卻被國外非小眾群體如獲至寶般研究。

在今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雙建設的大環境下,精神文明建設必然要從我國源遠流長的本土文化中吸取精髓,而倘若《永樂大典(正本)》如果真有一天能夠現世,那麼《大英百科全書》也要黯然失色了。


史味人生


據說原本被朱棣駕崩的時候帶走了,但是後世留有拓本,但是現在散落於世界各地的圖書館,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博物館都有珍藏。

歷史上的《永樂大典》是一部分類題材的社會百科全書,編撰於永樂三年。朱棣命當時的大學士解縉和帝師姚廣孝主持修編的,初步動用人員147人,初名為《文獻大典》,後來朱棣認為名字不夠霸氣,沒法顯示出當朝的宏圖偉業,修繕的內容也不夠完善,於是駁回重新完善,故改名《永樂大典》。

要說編撰《永樂大典》的原因,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當時朱棣的原配夫人徐皇后生了一場大病,當朝太醫屢次三番看不好,還愈發嚴重,朱棣責令太醫是否藥方不對,再查看下依據。太醫答曰:“沒有醫書,自己的治病救人絕學都是師傅口口相傳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醫學成果,絕不外傳。”朱棣當時就怒了,指責太醫草菅人命說,“連個醫書憑證都沒有,如何保證藥方的準確性?能否治好,達到什麼效果,怎麼改制,起碼有個參考。”

至此以後朱棣開始著手《永樂大典》的想法,讓姚廣孝和解縉主持編著,為了保證完整性專門組織了一部分文官去民間蒐羅,整個團隊高峰期達到3000人,耗時五年。全書3億7千萬字,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天文地理、花鳥蟲魚、陰陽八卦,命理,醫學等等,一部震動世界的集大成百科全書。

經過幾百年的流離失所,已經沒有完整的《永樂大典》,由於朝代更迭散落於世界各地。

估計找到完整版的很困難,如果真的找到,將對世人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博古通今的永樂大典必將成為世界上的鉅作。


東嶽歷史


《永樂大典》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在中國和世界上都是最閃耀的文化典籍,可以說光耀了星漢燦爛的中華文明史。

《永樂大典》這部文化巨典,是按明成祖朱棣的意志,由道衍和尚姚廣孝和解縉主持編撰而成,初名《文獻大成》,朱棣閱覽之後,以年號改為《永樂大典》。

這部巨典命運不好,正本以不知所蹤,第一種說法是被大火燒燬,第二種說法是埋入了嘉靖永眠之地的永陵,抄本流傳下來也不全了,遠遠少於全部大典的數量。

清朝乾隆令紀曉嵐等編撰《四庫全書》時,把存在的《永樂大典》內容收錄了進去,《永樂大典》軼失不全之因,促使編撰了《四庫全書》的果,四庫成書,《永樂大典》保護不善,又流失的不少出去,八國聯軍入北京時,搶走了一部分,也有不少可能燒掉了!

現在《永樂大典》全球只有不到一千冊的數量,中國大陸有200冊,臺灣有60冊,還有的散落於世界私人收藏家手中,《永樂大典》對中國和世界都擁有非凡的意義,如果真的在嘉靖墓裡,沒有毀掉,全部找到了,這是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大好事,到時候全球的學者都會過來,目睹《永樂大典》重現世界的盛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