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民俗》——水獸舞

水獸舞又名老龍盤柱,是城固縣的一種奇異的龍舞。它表演時不像一般龍燈那樣,而是由五條龍組成(一條老黃龍和四條不同顏色的小龍)。每條龍只由兩個人舞,一人耍頭,一人耍尾,頭尾之間用畫著龍鱗的彩色布相連成龍身。老龍長約二丈,小龍長約八尺。有的小龍則分別扮為獨角獸、水獸、大麒麟、小麒麟不等(也有扮成水中其他動物的)。表演時,鑼鼓開場。然後老龍帶領四條小龍依次出場,氣勢壯偉,形象逼真,猶如五龍翻江鬧海,看得人眼花繚亂。

《漢中民俗》——水獸舞

圖源網絡

水獸舞在表演時,只用一些打擊樂伴奏,如大鼓、大鑼、鐃鈸、馬鑼等。動作有蹲、有走、有站、有跑、有騰和順轉、倒轉等。蹲時雙腳一塊蹦,站起單步向前走、向後退,首尾相配合,力求龍體(相連的布)舒展,動中平穩、有力。表演有老龍過灘、老龍盤柱、老龍騰飛及抓癢、舔尾等。充分表現老龍哺育小龍,小龍依偎老龍的神態。最後,還有老龍盤足、五龍拜年,小龍圍著老龍跑太極圖等。1957年全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時,漢中代表團曾在會上表演了城固的水獸舞。

《漢中民俗》——水獸舞

圖源網絡

關於水獸舞的來歷,當地群眾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城固縣的原公斗山之間的胥水河,因受河水長年沖刷,河中間沖積了一個大灘,每到夏秋之時,灘上常有五條龍曬太陽,老龍身放金光,四條小龍各放異彩,在陽光的照耀下五光十色,光豔奪目(因夏秋之時,胥水河經常發大水)。從前,人們一直將此灘稱為水獸灘。清代道光年間,原公地方有人創制了五龍形象,並琢磨研究龍的性格和動作,便形成了身披五色龍皮的“水獸舞”。

《漢中民俗》——水獸舞

孟學範:男(1928.9.14~2013.4.2),陝西省洋縣人,南鄭縣劇團編劇。中國民俗學會會員,陝西省戲劇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楹聯學會會員。曾任陝西省民俗學會首屆理事、漢中地區民俗學會會長、政協南鄭縣第三屆常務委員等。

出版、發表劇本17個,搬上舞臺20多個。在各種報刊上發表文藝作品400多篇(首),出版《巴山民俗》。

參與編纂《中國民俗大觀陝西卷》、《中國食俗大觀》《陝西省民俗志》、《陝西省戲劇志·漢中卷》、《南鄭縣誌·戲劇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