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爆發前,趙國到底該不該接受上黨地區呢?

MiSS文


秦國不是因為上黨降趙而攻擊趙國的。雖然接受了上黨,趙軍卻沒跨進上黨一步。是空倉嶺趙軍侵犯秦軍斥候引發的長平之戰。秦軍佔領上黨,因為上黨地區是周邊地區的一個戰略制高點,可以在秦軍滅韓之後,作為滅魏、滅趙的前進基地,絕非因怒而攻。司馬遷的“因攻趙”把戰爭原因歸為上黨降趙,正是文人不通軍事的表現,從他的其他相關記錄看,結合對軍功爵制的瞭解,司馬遷這筆記錄是不準確的。


沉140769451


應該。理由有三。

首先,秦國和趙國已經撕破臉,長平之戰前就有多次交手。趙國接不接受上黨,秦國都會找藉口打趙國。

其次,長平之戰前,關東六國除了趙國還保存了一點實力,其餘都元氣大傷。面對強秦吞併韓魏的企圖,趙國此時若還不出手,那要等到何時再出手?難道要等到秦國把韓魏都滅了之後再出手嗎?(如果趙國在秦韓交戰之初就增援韓國,它後來在長平也不會那麼被動。越早介入,形勢對趙國越有利)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上黨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秦趙誰不管誰佔有上黨,誰就有戰略上的優勢。

這個需要詳細的講一下。

上黨,即現在山西省的長治市、晉城市和臨汾市的一部分。大致的位置看下圖:



從地圖上可以清楚的看出,長平之戰前,秦國和趙國的勢力犬牙交錯,由於有上黨高地的阻攔,秦軍一時還威脅不到趙國的都城邯鄲。但是趙國的舊都,同時也是趙國北部重鎮太原卻遭到了秦國的軍事威脅。身處於秦趙對峙的前沿。

也就是說,長平之戰前,秦國握有攻趙的主動權,趙國只能被動挨打。

這種情況下,如果被秦國拿下上黨,不管是攻是守,那秦國就都握有戰略主動權了。保守的打,秦軍可以截斷邯鄲與太原之間的聯繫,徹底孤立北部的趙軍;激進的打,秦軍可以直接攻邯鄲,掏趙國的心窩子。

(長平之戰十年前的閼與之戰,秦軍其實到過上黨,並以此地攻趙之閼與。當時所幸是趙括的父親趙奢指揮的此戰,趙國才打退了秦軍的進攻。事後,趙國上下對上黨非常的重視。)

↓秦國軍攻佔上黨後的形勢圖


所以,上黨對於趙國來說,是一塊必須要拿下的戰略要地。

韓國宣佈放棄上黨之前,上黨是韓國的,趙國不方便拿下。但是長平之戰前,上黨太守已經投趙了。這種天賜良機,趙國怎麼可能不佔上黨呢?不佔那是傻子。

這裡我們不妨在地圖上模擬一下。如果趙國佔了上黨,同時在長平打敗了秦國,趙國的戰略形勢會發生什麼變化。

首先,邯鄲的威脅肯定會小很多,畢竟西面有上黨擋著秦軍了。

其次,太原的軍事壓力也會小很多。這點從地圖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趙軍在上黨可以與太原趙軍對秦軍形成夾擊之勢)


第三,趙軍在上黨站穩腳跟後,還可以掐斷秦軍在黃河以北攻趙的所有路線。

這一點也要看地圖才能明白。

如果趙軍在上黨站穩了腳跟,那麼秦軍就只能繞過上黨攻趙。而繞過上黨攻趙只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條是沿著通往太原的路去打太原;二條是沿著中條山、王屋山、黃河中間的崤函通道,去打魏國,然後再從魏國迂迴攻趙。

第一條路是肯定行不通的,原因在前面已經說了。上黨和太原的趙軍可以兩面夾擊,秦軍如果敢走這條線,那跟送死沒區別;第二條路倒是可以試試,但是危險性太大。因為崤函通道實在是太狹窄了,歷史上秦國攻晉的崤之戰就是在這裡展開的,結果秦軍被晉軍打的全軍覆沒。

如果魏軍擋住秦軍的行進路線,趙軍再從上黨居高臨下殺軍,抄了秦軍的後路,和魏軍把秦軍堵在山谷裡,兩面夾擊。歷史上第二次“崤之戰”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如果讓趙國在上黨站穩了腳跟,不敢說秦趙之間的戰略形勢會有逆轉,起碼秦國再想攻趙就不那麼容易了。既然如此,趙國為什麼不拿下上黨呢?



總的來說,趙占上黨沒有任何毛病,趙國以賭國運的形式跟秦國血拼長平也沒毛病。不能因為長平之戰輸了,就說趙國不對,就說趙孝成王接受上黨是貪心的行為。這是沒有任何依據的說法。


Mer86


秦趙對峙時趙國應不應該接收上黨地區?這個問題歷來有很多爭議。從結果上講,上黨的歸屬直接導致了秦趙對峙加劇,導致秦趙兩個崛起大國的總對決,長平之戰,趙國慘敗!上黨似乎是漁夫的誘餌,成為趙國失敗的罪魁!事實真是如此嗎?要回答此問,還得從歷史中去還原。

歷史背景。上黨之爭發生在戰國中後期,當時的情況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走上法家治國的道路,耕戰一體,不僅國力迅速崛起,而且超強的戰爭動員力更是讓東方六國望而生畏。孝公之後,有經過惠文王、武烈王和昭襄王三代英主的不懈努力,東面收服河東大面積土地,把強大的魏國硬生生打成了弱國,南面發動鄢郢之戰把楚國打得來遷都,佔了無數土地不說還把人家祖墳給毀了,至於正東的韓國更是被強佔了宜陽鐵山,大氣都不敢出。秦國之強,不次於八十年代的美國,應有碾壓各國的絕對實力!趙國是戰國時期的明星國家,也是東方六國中的後起之秀,佼佼者。趙國經過了趙武靈王的改革,胡服騎射,大大提振了國力。趙國脫胎於晉國,底子本就不薄,再加上奮起改革,其國力增長十分驚人,一度可以與秦國想媲美!可以這麼說,戰國後期,如果沒有趙國在前面擋住,虎狼之勢的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恐怕會大大提前。此時的秦趙對比與二十世紀下半頁的美蘇爭霸極其相似。秦國好比美國,經濟、軍事綜合國力超群,絕對一哥;趙國好比蘇聯,雖然經濟比美國稍遜,但是塊頭大,長期發展軍事,其戰鬥力與前者不相上下。

一山不容二虎!正是因為趙國的崛起太過迅猛,秦昭襄王這個有大抱負的君王坐不住了。不及早解決趙國這個肘腋之患,秦國肯定沒有好日子過。當然,趙孝成王也不是吃素的,大家都是有為青年,都是家大業大的主,誰怕誰呀!於是秦趙兩個超級強國就槓上了。長平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而長平之戰的導火索就是上黨易主!

上黨形勝。上黨,是山西東南部的一個古地名,古潞澤遼沁四州一帶,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東部依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為界、西部依太嶽山和中條山與晉南(也稱河東)接壤,《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秦國大戰略家張儀這樣評價這塊土地:“上黨為天下脊。”以太行一山,千里片石,綿延崒嵂,直溯雲代,恆自西北,繚界東南,河流因之逶迤,蓋中原門限也。什麼意思,上黨地區,居高臨下,坐擁群山環繞的盆地,北達雲代,東西可貫穿西北,虎視東南,實在是中原地區的門戶!

如果一朝一代的認識有侷限性,那麼放大到整個歷史來看也是這樣。歷史上,中國各個朝代的國都,基本上都是圍著太行山轉圈,無論是長安、洛陽,還是北京、開封,距離山西都很近。若以長安為首都,運城就是最重要的中轉地,若以洛陽為首都,只需切斷中條山即可抵達,若以開封為首都,晉城和長治有道路可以抵達,若以北京為首都,則北面大同,東面娘子關都利益均沾。而上黨地區正式山西地形的縮略和核心。可以毫不猶豫地說誰佔了上黨,誰就佔據了問鼎中原的絕對優勢!

韓國小九九。上黨地區本來是韓國的。這個韓國雖稱戰國七雄,但絕對實力是最小的,更悲劇的是他的地利位置又很不好,緊挨著虎狼之國秦國。在範睢遠交近攻的戰略戰略指導下,韓國成為強秦東出的第一站!

其時,秦國通過戰爭相繼佔領了秦韓交錯地帶的臨汾與運城盆地,然後控制了韓國野王、南陽與魏國的安邑。公元前262年,秦國相繼掃清臨汾盆地韓國殘餘城池,進而出軹關陘攻破了野王,控制了交匯於野王的丹水和沁水以及太行陘。戰略地位特殊的上黨立刻陷入了風雨飄揚之中!韓國對它的控制名存實亡。這種背景下,夾在秦趙兩強之間的韓國不得不得打起自己的小算盤。既然守不住,那還不如干脆送人。送秦人肯定不行,那不是讓敵人更強。送趙人,即可以把戰火引開,關鍵是事實上形成攻守同盟。上黨雖好,但卻不是自己的,索性拋出來讓秦趙二虎爭去吧!

趙國的尷尬。接不接受上黨,趙國上下很是尷尬。不接吧,這麼一個戰略寶地拱手讓人,心有不甘。更關鍵的是如果是韓國佔有尚可,如果是秦人拿去了,那不啻於將一把利劍栓在頭頂上!接吧,就會把戰爭巨獸的視線引到自己身上,自己不得不把國力消耗到軍事上,進而失去重要戰略機遇期。

歷史告訴我們,面對這樣的尷尬,趙國選擇了接受上黨,秦趙兩強就這樣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對撞之路。該不該接受上黨,你覺得呢?


週週說古今


對趙國而言,上黨地區必須接手,上黨不僅僅是一個郡,而是當前山西省大部分,自古從南到北艱難統一最大的障礙就是山西地形,因為山西與其說是個山區,不如說是個盆地,類似花生樣,對外出口主要有八個,就是太行八徑,你想從中原地區打到山西,難上加難,歷史上從河北從河南打入山西的幾乎沒有,因為山西內部軍事力量完全可以扼守太行八徑,即使打進去,山西內部如棋盤般的山脈也讓軍隊很難完成全境統一,近代日軍,憑著現代化作戰體系也很難完成整個山西從東到西的佔領。而佔領山西的人,可以從多個方向出擊,迅速完成對整個河北地區的分割包圍,也可以從野王渡河到達河南三門峽鄭州一帶。所以對於趙國而言,趙國根本不能沒有可思考的餘地,上黨不收,意味著不得不防著秦國的左鉤拳右鉤拳直拳擺拳的威脅。

至於接收後長平之戰的失敗,我估計如果趙國不接手長平他們連決戰的資格都沒有。



秋塘夜雨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尤其是損失了40多萬精銳,現在人們回過頭來看,都罵趙王白痴。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在我看來,趙國不論是接受還是不接受,最終結果都一樣,接受上黨地區還能佔據主動。

首先,戰國後期天下統一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誰也擋不住。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延續了春秋時期的稱霸邏輯,統一天下的意識還不強,強大隻延續了兩代半,還不具備統一天下的資本;戰國中後期楚國、齊國崛起,雖說可以稱雄一方,但秦、楚、齊實力旗鼓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統一天下自然不太可能;垂沙之戰後,楚國衰落,樂毅伐齊後,齊國被打殘,秦國一支獨大,幾無對手,具備了天下一統的實力,再加上幾百年的連續戰爭,整個社會已承受不起、厭戰情緒濃厚,統一天下已成為了主流趨勢。

其次,隨著楚國、齊國的沒落,只有趙國才有抵抗秦國的勇氣和實力。

戰國後期,韓國、魏國整天被欺負,楚國國都被攻破,齊國被打殘,燕國實力微弱且遠處北方,能和秦國一決雌雄的也就剩下趙國了,秦趙大戰也就是早晚的事了,躲也躲不過。

秦趙同源,趙國也是一路拼殺出來的,希望他們乖乖投降基本上不太可能;被秦國肆意欺凌不還手,也不是趙國的風格,這從趙襄子勇於扛起反智大旗就能看得出來,秦趙這場大戰遲早要爆發;從地理位置來看,倘若秦國佔領了上黨地區,向東出發,很快就能到邯鄲,那以後趙國更被動。

三家分晉初期,趙國實力在三晉中居首;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騎兵戰鬥力大增;趙國侵佔了大量的北方牧區,取得了寶貴的優質戰馬產地,實力更是強勁。這個時候,趙國就有和抗衡秦國的實力了。

長平之戰前幾年,趙國在閼與之戰中曾經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秦軍,這給了趙國勇於反擊的信心。

實力具備,信心十足,這是趙國敢接受上黨地區的底氣。

最後,長平之戰趙國慘敗主要還是出現了軍事失誤。

趙武靈王在沙丘被餓死後,趙國的改革陷入了停頓,其軍事實力整體上還是處於弱勢的,這也是長平之戰初期廉頗出擊受阻、採取守勢的原因。當時的趙王上位不久,急需一場大的勝利來穩定局勢和證明自己,覺得廉頗太保守,就讓趙括替代廉頗,打算主動出擊,這犯了個天大的錯誤。

第一,趙國實力本就不濟,趙國君臣不願面對現實;

第二,臨陣換將,犯了兵家之大忌;

第三,趙括還年輕,軍事才能僅限於理論層級,還沒有轉化為實際的戰鬥力;

第四,趙括考慮問題還不全面,被秦軍截斷了糧道;

第五,對手太強悍——遇到了超級名將白起!

從朝堂到戰場,趙國犯了一連串錯誤,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依照當時的形勢,倘若老將廉頗仍在前線防守,其他幾國再贊助點糧草,最終結局如何,可就十分難說了,至少不會敗的如此徹底。

綜上所述,長平之戰前夕,趙國接受上黨地區,雖說吃相太難看,但依據當時形勢,也不算是大錯;至於後果太殘酷,這是趙國上下一連串軍事錯誤導致的。


小楊品史


取上黨是利令智昏?貪利受地而喪邦?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南宋有學者認為:”而孝成(趙王)怒之,昏與利也。勝、禹入而順旨,以濟其欲,不幾於一言而喪邦歟?“


但也有認為:"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趙不受上黨而秦得之,亦必據上黨而攻趙,故趙之禍不在於受上黨,而在於用趙括。


其實接受上黨,是當時趙國面臨的最好選擇。


雙方實力,使趙國必然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


長平之戰,是當時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之間的決戰。


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後,可以全力發動全國的所有資源進行戰爭。其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程度,軍事實力等方面,對山東六國有著巨大的優勢。多次勝利的戰爭,讓趙國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趙國在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國家內憂頓減,軍事實力進一步加強,但由於胡服騎射並不是從上至下的全面變革,在戰爭動員、執行效率,戰爭意願等方面與秦國還是有著很大差距。尤其在沙丘之變之後,趙國朝堂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對國力有一定的損耗。


所以趙國,在廟算之上,趙國捨不得上黨地區。而且上黨地區同時也可以作為與秦國戰爭的緩衝。



如果放棄上黨地區,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秦昭襄王推行相國範睢的“遠交近攻”策略,前期攻佔了魏的河東地區,又取得了韓國的少曲、高平、南陽、野王等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地區,韓魏已毫無還手之力了。


如果秦國再攻取上黨,就可以形成由北、南、西三面夾擊邯鄲的態勢。上黨地區實為邯鄲阻擋秦國的屏障。若秦取得上黨,便會居高臨下,直取邯鄲了。


穿越歷史的小熊


趙國要回答的:不是該不該接收上黨郡的問題,而是要搞清楚為什麼接收、怎麼接收,以及接收之後怎麼準備戰爭的問題。

因為,趙國必須得接收上黨。甚至,即便秦國佔據上黨,趙國也要趕緊出兵把上黨給搶過來。

1.上黨這地方,實在是太重要了

居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

上黨,是山西東南部的一塊戰略高地,是天然的要塞。在這裡駐兵,攻則乘高而下;守則門戶趙地。

得上黨可望得中原。

上黨控扼太行山,向北可以直接威脅山西太原,向東則可劍指河北邯鄲,向南就是韓魏中原腹地,向西越過黃河就是關中。所以,上黨是戰略上的軍事要地。

就是這裡窮得一地雞毛,趙國都得把它拿下來。而之所以一直沒拿下上黨,就是因為要維護與韓國的關係。

韓魏,以一己之力,為山東諸國抵擋著秦戰國。尤其是弱韓,申不害變法被魏國折騰得只剩下半條命了。

這時候,趙國作壁上觀、不幫忙,也就罷了。它還怎麼好意思去搶人家韓國的土地。歷史上當然也沒少過齟齬,但秦國正式做強後,趙國就真得不該這麼幹了。惹毛了韓國,不用秦國打,直接把上黨郡送給秦國,然後玩個禍水北引,趙國就會更難受。

2.趙國君臣就沒弄明白為啥要接收上黨郡

上黨太守馮亭舉上黨十七城和全部百姓,投降趙國。這個時候,趙國君臣是什麼反應呢?

趙孝成王問平陽君趙豹,趙豹的意見是天下沒有這麼便宜的事,馮亭這個人就沒安什麼好心,他是要把禍水引向趙國,所以不能接收上黨郡。

但是,天上掉下了這麼個大餡餅,趙孝成王又捨不得。所以,又去問了平原君趙勝等人。

趙勝這夥人的答覆則是:往年發動百萬大軍、經年累月,也不見得拿下一座城池。現在上黨十七城就在眼前,有便宜不佔、天理難容。

這就是趙國君臣的智商,純粹的利益出發來思考上黨郡。

而秦國呢?

早就制定了遠交近攻的大戰略,這次就是要拿下上黨郡,然後一個一個地收拾中原諸侯。這關係到秦國的大事業。

而趙國還在把上黨郡定義為一個利益問題,就看到了十七個城池。所以,對於上黨郡,秦趙兩大戰國,差得不止是眼光還有決心。秦人就是打死也要拿下上黨,拿下了上黨還要收拾趙國;而趙國卻在計算著拿下上黨能值多少錢,賺這麼多錢、秦國會不會不開心。

3.趙國應該怎麼接收上黨以及接收上黨後該怎麼應對

趙國,猶豫要不要接收不接收上黨郡。

這個時候,是秦戰國、趙戰國以及韓戰國,三家在鬥地主。

所以,趙國最明智的方法就是與韓國合夥鬥秦國,甚至就算保家衛國、幫著韓國守住上黨郡,也要把韓國拉過來。目的就是不能讓秦國佔據上黨,因為後果太可怕。

同時,戰國是七雄,不是就秦趙韓三家鬥地主。

所以,趙國還是有機會施展縱橫捭闔之術的。如果外交手腕真得允許,就得把齊國、魏國都拉過來,借這個機會一起去收拾秦國。

接收上黨郡,趙國就得考慮接收的策略,不能就想著自己一口獨吞了上黨郡。

你趙國佔這麼大的便宜,秦國最不滿意,但是其他戰國就滿意嗎?

東方霸主齊國,自然會羨慕嫉妒恨。背後的燕國,也會很不開心。甚至,韓國和魏國也不滿意這種局面。

既然你趙國一口吞了上黨郡,那其他幾大戰國當然就看熱鬧不嫌事打了:叫你貪,秦國揍死趙國、給我死命地揍。

所以,趙國一點吃相都不顧的接收上黨郡,就是犯了眾怒。

接收之後,趙國仍然沒有做好打大戰的準備。長平之戰打響,先是廉頗主動進攻,以為示強一下,就能嚇退秦軍,然後踏踏實實地吞下上黨郡。

但是,秦國決心太大、秦軍彪悍十足,大軍集結完畢後就是死纏爛打,直接把老將廉頗的驕傲給打沒了。廉頗只能學烏龜,龜縮起來、不打了。

而趙國呢?也慌了神,一面斥責廉頗真沒用,一面竟出使秦國要和談。戰略上沒準備、戰術上也沒定力。這就是趙國的騷操作。

而秦國呢?和談可以,咱們好好談。同時,秦國卻加速向長平輸送精銳部隊和糧草輜重。狼子野心的秦國,是鐵了心的要跟趙國幹一仗。

而秦國之所以答應和談,一是為了麻痺戰國,兵不厭詐,一邊談笑風生、一邊暗練武功,就是要乾死你;二是為了防止合縱,因為這個時候趙國就是在單方面的跟秦國和談,還沒向其他戰國求援。

為什麼趙國不求援?一個是趙國確實很能打,整個關東六國裡,現在也就趙國能跟秦國掰掰手腕。另一個是趙國太貪,吃相太難看,不想讓其他國家摻和進來,分他的利益。

所以,當秦國露出獠牙的時候,趙國就徹底慌了心神。長平之戰,已經勢在必行,而趙國也就只能等著慘敗了。

也就是說,趙國在接收上黨郡後,根本就沒想好怎麼應付接下來的局勢。甚至,秦趙兩軍交戰、廉頗被打得龜縮不出,他還沒有向其他戰國派出求援使者。

總結:趙國當然要接收上黨郡,因為上黨是戰略要地、因為上黨是趙國門戶,還因為不能讓秦國太強。但是,趙國必須得想好為什麼接收上黨郡,也必須想好怎麼接收,還要想好接收之後該怎麼應付局勢。但是,在這些問題上,趙國君臣卻被豬油蒙了眼,看到的只有利益而沒有形勢。


減水書生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趙國出兵接收本來該秦國到嘴的肥肉上黨,從而導致雙方順勢傾盡國力發動決戰。

戰爭的結果史書上記載很明確,趙軍戰死25萬,連主帥趙括都在突圍時戰死,餘下投降的20萬人也被“人屠”白起一夜之間坑殺殆盡。戰後,趙國境內家家出殯、戶戶舉喪,至此元氣大傷。

所以對於戰敗國趙國來說,“上黨”幾乎可以結結實實地解讀為“上當”。那麼,趙國是不是真就上了別國的當,不該莽撞地貪小便宜接收上黨地區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是否真有人拿上黨當誘餌,給趙國下了套。

答案是的確有!

當時,秦國發兵攻打韓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在韓國境內的太行山地區打開一條向東進兵的軍事通道。

秦國的軍事行動開展得十分順利。秦韓兩國本就實力懸殊,況且韓國國土形狀奇特,連接都城新鄭與上黨兩大塊地區之間的,卻是一條狹長的走廊,秦軍沒費多少力氣就切斷了這條走廊,把上黨郡剝離成了韓國的飛地。

雙方勝負已分、強弱已判,韓桓惠王為求秦國結束戰爭,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的17座城池獻給秦國。

但馮亭和上黨百姓卻不願意向秦國獻地投降,於是決定把上黨獻給趙國,希望能引入趙國的勢力抗衡秦國。

這就等於是馮亭給趙國“下了套”!

趙國決策層也不傻,曉得接收上黨會得罪背後的秦國,但架不住上黨這塊肥肉實在太誘人,這可是整整一個郡的土地和人口啊!用平原君趙勝的話說就是:

"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可見,在接收上黨的後果問題上,趙國決策層也不是沒有考慮到來自秦國的軍事風險。馮亭把上黨獻給趙國的舉動,與其說是陰謀,倒不如說是擺在桌面上的“陽謀”更合適。

對於趙國來說,秦國目前已經截斷上黨地區與韓國本土的聯繫,上黨淪陷只是時間問題。秦國得到上黨實力將會大增,剩餘韓國那點少得可憐的地盤,預計也不能守住太久。唇亡齒寒,韓國滅亡之日,也就是趙國獨自面對秦國軍事威脅之時。

上黨地區地勢高企,其作用相當於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戰略緩衝區克什米爾。如果這塊跳板被秦國佔據,那麼秦趙雙方就處在了對峙的第一線,且掌握戰爭主動權的是秦國。

緊接著,秦軍往北兵鋒可以直指趙國的軍事重鎮太原,向東更是可以能夠威脅趙國的都城邯鄲。

趙國絕對有理由對上黨的歸屬問題,保持著足夠的重視。趙國控制上黨,就能極大地擴展戰略縱深,為將來可以預見的趙秦決戰搶佔有利的地形,奪取戰略上的主動權。

以往趙國不方便出兵控制上黨,是因為上黨是韓國的土地,出於聯合韓國結成同盟抵禦秦國東出的需要,趙國儘量避免損傷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

但此時韓國已經屈服於秦軍的兵威,放棄了對上黨的領土主權,也就等於說上黨是塊無主之地。趙國此時出兵佔領,韓國嘴上不好說什麼,也就沒有了外交糾紛方面的考慮。

更讓趙國鼓足底氣接收上黨的是,此時趙國的軍力與秦國可謂是不相上下。

趙國自趙武靈王開始,推行名為“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軍隊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且此前的閼與之戰,趙奢居然創下了成功擊敗秦軍的戰例!著實給了威行諸侯的秦國以當頭棒喝的打擊,好幾年不敢向東出兵作戰。

因此,從搶佔戰略主動權和雙方軍事實力對比的角度看,趙國接收上黨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問題。趙國隨後在長平之戰中的慘敗,主要失誤還是出在戰術和外交層面。

趙國地處山西一帶,農耕素來不是強項,胡服騎射只是軍事層面的改革,對趙國的農耕經濟並未作出過多少相配套的調整。如此國情決定著趙國只適合如閼與之戰那樣速戰速決,而不擅長做長期對峙拼消耗的持久戰。

反觀秦國,坐擁關中和巴蜀兩大糧倉,可以通過強大的後勤補給源源不斷地抵達長平戰場。

趙軍主帥廉頗採取築壘固守的戰術,打從一開始就將趙國拖入了消耗戰的深淵!不過這也不一定全錯,如果趙國通過外交斡旋從其它國家獲得糧食供應,倒也能支撐起與秦軍的長期對耗。

但此時的趙國,在為長平之戰服務的相配套外交活動上,也面臨著十分不利的局面。

魏國、韓國、楚國經過秦國幾十年來不斷的削弱實力大減,連自保都很困難,由於懼怕秦國的軍事打擊,不敢公開支援趙國。

而齊國自趙國參與五國伐齊時就結下了死結,自然不願意拿糧食接濟趙國。

至於燕國,更是指望秦國削弱趙國,自己好在背後狠狠地啃一口。

因而從始至終,趙國都處在以一國之力與秦國死磕的境地,硬生生地被糧食短板拖垮了前線的軍事決戰。回顧趙國當初接收上黨的決策,不能說是錯,但顯然又對決戰的嚴峻性估計不足。


劇透歷史


公元前262年,秦將白起進攻韓國,攻取野王(今河南沁陽),斷絕上黨與韓國都城新鄭之間的聯繫韓國被一分為二,上黨瞬間成為一塊飛地。在這種情況下,韓國上層決定將上黨割讓給秦國以保持本土平安,然而時任上黨太守的馮亭卻違背韓王的意思,選擇了將上黨共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希望趙國的干預能挫敗秦人的陰謀。

趙國收到馮亭獻上黨的消息後,找來了平陽君趙豹和平原君趙勝商議。趙豹認為趙國不應該接受上黨,因為秦國對上黨是志在必得。如果趙國接受,便意味著要與秦國交戰,而此時趙國並沒有勝算。但趙勝認為:“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趙國應該接受,因為攻城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情,現在不需要通過戰爭就能獲得上黨的17城,不拿白不拿,況且趙國與秦國的歷次交鋒中並不佔下風。

趙孝成王聽從了趙勝的意見,選擇了接受上黨,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秦趙長平之戰爆發而且最終以趙國慘敗,損失40萬人告終,並造成趙國國力大衰,最終被滅國。於是,就有人認為趙不該貪心地接收上黨,以至於慘敗。

那麼,趙國真的只是因為貪心而接收上黨麼?

當然不是,貪心固然是一方面,但絕對不是趙國接收上黨的主要原因,國家間的博弈都是利益。

一.首先說說上黨得地理位置。

上黨位於今山西東南部長治地區,一半歸韓,一半歸趙。趙屬上黨地勢一半,而韓屬上黨向南躍過太行山山麓與韓國的本土相望。太行山蜿蜒連綿,陡峭難越,只在峽谷裡有一些孔道可以穿行,也就是所謂的太行八陘,也叫做羊腸坂道,地勢險要。

二.從地形上說

從地形上看,上黨是高地,如果秦國佔領上黨,就可以居高臨下威脅趙都邯鄲,而如果趙國佔領上黨的話,就可以將秦軍堵在上黨外,再也威脅不到趙都邯鄲,趙國的地緣政治將會改善。因此與其被動地被別人威脅,不如主動出擊,先期將這個威脅消除。正因如此,趙國才決定干預上黨。

三.從戰略意義說

上黨的地理位置對於趙國的戰略意義要遠大於秦國。上黨以北是趙國的龍興之地晉陽,上黨以東則是趙國都城邯鄲,而且上黨與邯鄲、晉陽的距離都不是很遠,大軍只需數天便可抵達。如果上黨被秦國控制,那麼趙國的心臟地帶將門戶大開,秦國隨時可以對趙國發動致命的斬首行動。正因如此,趙國不能坐視上黨落入秦國之手,出兵接受上黨地區也是必然的選擇。

四.爆發最終大決戰已不可避免。

作為當時唯一能單獨抗衡秦國的大諸侯,趙國已經成為秦國最大的戰略阻礙。秦趙之間早先已爆發過多次大大小小的戰役,爆發終極戰略決戰是早晚的事,與接受上黨無關。接受上黨後與秦國進行戰略決戰,趙國甚至可以說已佔得一分先機。

綜合來講,趙國接受上黨地區並不算是戰略錯誤。只是趙國統治上層在接受上黨地區之後犯了一系列錯誤,最終導致長平之戰的失敗。


小馬哥眯眼看天下


說實話,韓國這個小國家真的沒什麼地盤可以割讓給其他國家的。上黨地區這麼一大塊地盤,不管是秦國趙國乃至魏國,都是相當想要收入囊中的。而趙國當時是最有優勢的一個國家,因為人家上黨主動投懷送抱。<strong>

趙國經歷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自身其實已經很強大了。

趙國為什麼敢接收上黨地區,主要還是因為他不怕得罪秦國。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以後,國力蒸蒸日上,確實是非常強大。但是趙國也不差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變了軍隊的作戰方式和穿著,學習遊牧民族在馬背上作戰的方式,從此趙國逐漸強盛,成為遏制秦國一統天下的重要力量。

當時能夠跟秦國抗衡的,其實也就剩下了趙國和楚國。楚國被白起打怕了以後,暫時是不敢跟秦國叫板了,而魏國在魏惠王的完美統治之下,逐漸走向了沒落,被秦軍摁在地上打都沒脾氣了,所以趙國這個時候成為了秦國最大的對手。而且趙孝成王甚至認為,自己壓根就不懼怕秦國,畢竟他手裡有一幫著名猛將,包括廉頗趙括李牧在內。

上黨地區是一塊相當大的肥肉,為什麼不佔領呢?

在戰國時期,領地跟百姓是諸侯國最看重的資源。有了領地就會有相當多的百姓,有了百姓才會有賦稅和軍隊,所以所有諸侯國之間的鬥爭,無非就是為了領地在做鬥爭。現在趙國不費一兵一卒,白白得到了整個上黨地區,這是多麼大的一個便宜,為什麼不去佔便宜呢?要知道趙國周圍能佔便宜的國家並不多,所以趙國自然是不會那麼大度地拒絕了。

要我說,任何人白得了這塊地盤,都會欣然接受,上黨地區包括了幾十座城池,還有上萬老百姓,這可都是天然的資源。趙國不可能拱手讓給秦國,既然趙國有心要跟秦國爭奪天下,那他自然會在資源上寸步不讓,這也才對得起強大起來的趙國。

上黨地區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旦丟失,三晉都會有危險。

上黨地區之所以被割讓給秦國,是因為韓國遭到秦國重創,已經沒辦法跟秦國抗衡了。所以這個時候才會選擇割讓土地來求和,而上黨地區夾在三晉中間,是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因為上黨距離三晉國都的距離都太近了,尤其是趙國,自認為新崛起的強國,是絕對不容許臥榻之下有如此大的威脅。所以趙國必須要將這塊戰略要地奪回來。

將來如果有機會,趙國也是希望可以一統天下的,而上黨地區就是一塊跳板,可以幫助趙國奪取韓國和魏國的大片領土甚至是都城。有如此雄心壯志的趙國,怎麼可能會輕而易舉地放過這塊地盤呢?當時的秦國已經非常強大,就算是出於自保,其實三晉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該讓出上黨地區。韓國割讓上黨地區,其實就是在三晉大地上埋下了一顆隨時會爆炸的炸雷。

趙國唯一的錯誤,是錯誤地估計了秦國對上黨地區的重視。

我們從趙國接手上黨地區以後的表現可以看得出,其實趙國已經充分做好跟秦軍大戰的打算。即使打一仗,能夠得到這麼一大塊地盤,那也是值得的。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趙國發現事情有些變法,因為秦國不斷向長平地區增兵,這讓趙孝成王心裡非常擔心,因為他壓根就沒想到,秦國對這塊地盤是志在必得。

本來雙方只有零散一些人馬,後來越來越多,秦軍多了,趙軍自然也要增多,以至於趙國派了25萬大軍駐紮前線,與秦軍對峙。到了這個時候其實兩國之間就不是在鬥武力了,而是在比拼國家的資本,看誰能夠熬到最後。

趙國與秦國在長平地區對峙了足足三年時間,所消耗的糧草不計其數。趙國壓根就吃不消這麼消耗下去,早晚會被消耗亡國。所以趙國將守將廉頗給撤了下來,換上了年輕的趙括,又給了他二十萬人馬,前去與秦軍決戰。

趙王本來想一口氣把秦軍給打服氣了,結果沒想到秦軍的鬥志非常昂揚,他們甚至傾國而出,但凡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參與到了戰鬥之中。所以趙國打不贏這一仗是理所當然的,當然了,秦國也損失不小。

總結:所以我認為,趙國應該拿上黨地區。

不得不說趙國在於秦國對峙的時候,其實上黨地區的賦稅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這是可以肯定的。趙國拿下這個地區並不虧,後期如果40萬大軍沒有被坑殺的話,其實秦國和趙國是半斤八兩的局面,誰都沒辦法在這件事上討到好處。所以我覺得從戰略角度來看,趙國拿下上黨地區是完全正確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