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一、前言

两千多年前,华夏大地上,一位器宇轩昂的青年看着手中的《春秋》,终是无奈的叹了口气。

“这,不是救世的良方。一切都太虚伪了,华而不实”。

他转而望向窗外。

水流潺潺的小溪边上,一只老青牛,伴着牧童的歌声,越来越近;远处杂草丛生的小路上,稀稀落落的赶集人群,也趁着黄昏,纷纷归来;参差不齐的农家小屋,袅袅炊烟缠绕其中,徐徐而升…….

“好一派绝妙光景!这才是真正的救世良方啊!华夏之兴,国家之治,必定终将由他们而引发……!”

这位青年激动的吼道。

他便是墨子,日后大名鼎鼎的墨家的创始人,底层人士的代表。

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1.0.0 墨子是底层人士的代表

但在其创立墨家之前,却是个十足的儒家弟子。

《淮南子·要略》曾记载,墨子跟随一位儒家大师,学习过《春秋》、《诗》、《书》、《礼》等等儒家经典,并且理解颇深。

然而,在这一刻,墨子却最终选择舍弃儒家学说,准备另辟蹊径,寻找自己的治世美梦。

这其中深意无穷,实在耐人寻味。

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1.0.1 墨子创立墨家前,师从儒家

二、缘结儒家

武王伐纣,殷商覆灭,是时,商人余威犹存,为安抚天下商人之心,周天子便将部分殷商王室后裔封在了宋地。

而墨子的祖先便是在这部分殷商后裔之中。

不过据《广韵》记载,很快墨子的先祖,就因一些原因而被一降再降。到了墨子这一脉,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了。

但先祖的荣耀,却使得墨子和其它贵族子弟一样,有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同时作为地道的农民,务实的态度,又让墨子深耕于知识的海洋之中,无法自拔。

他放牛时,就经常寻找空余时间,开始练习识字诵文;做木工时,又细究木工之术,技术亦不在公输班之下。

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2.0.0 墨子的务实使其读书很用功

但等到成年后,越是深厚的文化基础,越是让墨子感受到,底层劳动者的无奈与艰辛。

“天下纷争,诸侯称霸,各权贵皆借战乱之名,以行鱼肉百姓之策……难道我们生来就必须供他们鱼肉吗?这乱世何时才是头啊!”

于是,不多时,天下游士之中,多了一位手持木杖,脚穿草鞋的坚毅青年。他由宋地出发,徒步游历各国山川险道,途中拜访各类先知圣人,只为寻求治世之学。

但此时,这些圣人中却没有一个能让墨子心悦诚服,他不由叹气道。

“难道这个乱世,就真的无休无止吗?”

“不,不但不会无休无止,还会很快停止。”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缓缓走了过来。

墨子循声望去,这位老者佝偻着身躯,步伐缓慢,但他的双目却是精神焕发,炯炯有神,仿佛一盏明灯。

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2.0.1 墨子游历天下,最终碰见一老儒

“您……您有何高见?”墨子疑迟了一下。

“昔日尧舜统领华夏大地时,万民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没有听说谁伤害谁;当时,为官者用心教化人民学习礼仪,而人民也用心供养圣人,天下一心,谁也没有逾越礼仪而去办事,这难道不是治世吗?”老者临近墨子身旁,颤颤巍巍坐了下来。

“如今你要寻求治世,难道不该效法尧舜,以此来要求自己吗?”

“啊,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墨子内心一惊,恍然大悟,“敢问先生,您师出何派,可否收我为徒?”

“哈哈,自然可以。我等儒者向来讲究有教无类,你有求学之心,便是最好之极。”老者摸着胡须,笑了笑。

这便是,墨子与儒家结缘的伊始。

《诗》、《书》、《礼》、《春秋》等等儒家经典,在墨子废寝忘食的学习热情中,一遍又一遍的印在了墨子的脑海之中。

尧舜治世的美好场景,也久久在墨子心中挥散不去。似乎儒家的美好治世,在这一刻给予了墨子,久久未曾有过的激情。

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2.0.2 墨子与儒家的缘分就此开始

三、奈何此缘尚浅

然而随着对儒学思想的愈发深入了解,一股潜藏已久的矛盾思想,也自墨子内心深处,迸发出来。

在社会底层打拼多年的墨子,学习儒家治世思想时,势必早已习惯从底层人士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

那么在这个时候,一些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了。

1、对礼乐的看法不同

礼乐,对于儒家来说,可谓重中之重了。孔子曾言,以礼治国,有何难焉。又言,君子乎,立于礼,成于乐。

故礼乐一直以来,都是儒者们毕生的推崇。而这个礼乐涉及范围又很广,比如存在于祭祀、君臣、吏民、父子之间等等。

而且还可以由各种祭祀的需求可以知道,这些礼乐的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3.1.0 儒家礼乐分类很复杂

那么这个问题也就出现在这里,礼乐如此复杂繁盛,势必会涉及到很多物资需求,而作为享用礼乐主力的权贵们,几乎不从事任何生产活动,这些物资又从哪里来呢?

作为底层人士的墨子,见识过平民百姓被权贵剥削的样子。他当然知道,这些光鲜亮丽、盛大恢宏的礼乐仪式背后,其实都是布满了劳动人民的汗水。

再加上,时值乱世,许多权贵,明面上借祭祀先祖之名,宁息战事,实际上干的却是,借机敛财,祸害百姓之事。

由此,在反复思索儒家的礼乐思想之后,墨子终究发出了疑惑。

“这礼乐,真的是治世良方吗,还是只是权贵鱼肉百姓的借口?”

“为何不能用这些物资去救助那些即将饿死的人呢?在这样盛大的礼乐中,我们实际又得到了什么呢?”

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3.1.1 墨子对礼乐治世抱有疑问

而在这一连串的反问中,墨子,似乎也有了他的答案。

礼乐,对于权贵们来说,是种享受。因为他们平日,没有繁重的体力劳动,不用为了生计发愁,在这无聊的时光里,沉溺于礼乐,尚有精神上的寄托。

但礼乐对于平民百姓,却不是如此,在繁重的劳动,残酷的剥削面前,谁还有余力去听闻礼乐呢?

“盛行礼乐,不是治世良方”。墨子心中默念。

“非乐,节用,节葬或许还能为百姓,省下一些过冬的粮食。”

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3.1.2 墨子最终认为礼乐盛行对于百姓是有害的

2、对鬼神的看法不同

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能是儒家对于鬼神态度的最好诠释了吧。

在当时的儒家看来,没有尽力做好人事,就不要去想鬼神一类的了。换种说法,其实就是讲不要讨论无意义的事,多去做有利于人民的事,鬼神一类的,你知道存在就好了,不要去靠近。

如今看来,当时儒家思想虽然还有一定鬼神认知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很积极的人生态度。

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3.2.0 这时儒家对于鬼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在墨子看来,却并非如此。

由于墨子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深有体会。进而他知道,要约束这些人不干坏事的最好办法,恰恰就是让这些人,知道世上有种神秘的力量(鬼神)时刻约束着他们。

因为,当时在山野村舍之中,仍有巫文化之遗风,而且颇为盛大。山野农夫、经商小贩等等无一不信鬼神。

并且他们对于鬼神的害怕与畏惧,甚至是达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很多人不敢做坏事,其实都是怕鬼神的报复。

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3.2.1 墨子认为很多人不做坏事,是因为怕鬼神报复

墨子认为,这种东西其实是可以利用的,让世人知道有鬼神的存在,进而有畏惧之心,这样是可以达到防止天下人私下做坏事的。

故此,墨子在鬼神观点上,却是与儒家差异极大。

墨子,想要宣传鬼神,更想借鬼神之力,让君主警惕,让犯罪者心惊。

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3.2.2 墨子想要借助鬼神,来让天下犯罪者心惊

3、对于伦理的看法不同

“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这是墨子理解完儒家的伦理思想后,给予的表述,不得不说是个中肯的评价。

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一向讲究亲戚、朋友之间应有亲疏之别,人的分类之中应该尊卑有序。

这是儒家基于人之常情,以及考虑到当时社会环境,而提出的观点。

其构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伦理基石,可以说是非常受当时统治者喜爱。

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3.3.0 儒家伦理思想中,无论爱还是等级,总有个中心最大

但作为平民阶级的墨子,此时却是有话要讲了。

其一,尊卑有序中的最大获益者,显然是这个尊。在古代,很不幸,墨子所在的阶层却属于这个卑。

而墨子早已体会当平民百姓的痛苦,又怎会心甘情愿继续当这个受人剥削的“卑”呢?

再者,还有一件事却是墨子一直思索的,那就是,同为天下之人,为何却有尊卑之分呢?不应该,万物皆无差别吗?

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3.3.1 墨子认为,同为天下人,何来尊卑?

其二,亲疏之别,虽然为人之常情。但墨子认为,一旦细究起来,却是祸害无穷。

因为对于世人来说,他们喜爱的自然是与自己最近的亲人,那么在谋取利益时,是否又会置他人而不顾,专为自己与亲人谋私呢?

那样天下岂不乱哉?一个只求私利,而不顾天下的社会,又何谈治世呢?

此外,当权者如若为自己的亲人谋私,那么岂不是危害了天下人的利益?

故而,墨子从底层人民角度出发,是极度不赞成儒家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观念的。

墨子想要的,或者说最底层人想要的,那就是天下平等,无差无别。

墨子与儒家,从满怀希望的加入到失望至极的离去,其中原因几何?

3.3.2 墨子表达最底层人的诉求,追求平等

四、缘灭离儒

以上三个矛盾,也是墨子作为底层人士与儒家不可协调的矛盾。

无论是儒家的礼乐思想,还是儒家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思想,其中的最大受益者都不是底层人民,甚至底层人民还是其思想的受害者。

那么,作为底层人民代表的墨子,自然不可能理解这样思想,也不可能接受这种思想,他离儒家而去也就理所当然了。

不过,虽然墨子最终舍弃了儒家,但是我们仍能从墨子创立的墨家中,寻找到许多痕迹,而这些痕迹无一不表明,儒家在墨子心中依旧留下了很多回忆。

比如墨子所阐述的“仁”“义”“信”等等,几乎都是套用儒家的原词。

也许,墨子曾经的确对儒学能够治世深信不疑吧,不然也不会保留这么多儒家词语,不然也不会离开后就对儒家“肆意轰炸”。

毕竟,爱有多深,伤就有多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