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博士生申请海外名校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一年,会不会延长博士正常毕业时间?

叶上清之宿雨66


海外联合培养,正式名称叫“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最早基本都是一年期联合培养,后来又增加了攻读博士学位的项目。虽然不能拿海外大学的博士学位,但在读博士生申请海外名校联合培养仍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前些年,有一年海外联合培养就可以按有海外学术经历博士招聘,同等条件下是优于纯国内博士的。

但是,由于一年期联合培养博士在国外是花国家的钱,境外导师不出钱,对学生管理就没那么上心,而国内对学生的考核管理也不是很到位,所以近年来,联合培养博士的口碑有所下降。我之前有个特别好的朋友,博士期间去德州农工联合培养一年,其间也就发了一篇论文,其他时间倒是学会了做饭、烧烤等等。但他在那边做了一些国内做不了的实验,也算没白去。当然,也有做的很好的,毕竟,能选拔出去联合培养的博士都属于比较优秀的,稍微自律一点都会有收获。

最近几年,联合培养博士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接触境外导师,然后博士毕业后可以联系这位导师到做他的博士后,这也是很多联合培养博士的最终选择。


高校人才真经


在读博士生申请海外名校联合培养一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影响你博士正常毕业的!

对于博士阶段的学生来说,一般学制是3到6年。3年毕业,属于非常优秀的人卡点毕业,4到5年,也是属于正常情况,六年就属于延期毕业的了。

对于能申请到去国外名校联合培养的人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博士生。据我了解,很多都是博士二年级出国,且能拿到出国指标的都是科研成果(发表文章)排名前列的人。在国外联合培养一年,能学到非常多有用的东西,认认真真做一年,只要老板不特别龟毛,一般回来博士三年级就可以写大论文,准备毕业的事情了,因此是不会延期毕业的。

我有很多同学就是走的这个路子,都没有延期。其中一个同学最厉害,在博一的时候做出了一些创新成果,博二出国,做了三个方向的工作,博三回到学校后,他只写了在国外三个方向其中一个的成果,就博士毕业了。

因此,出国联合培养,是一个非常有效提高你科研水平的方式,基本上不会影响你毕业时间。

但是,前面我说的都是正常情况,如果出现下列情形,那么只能说是你自己没做好,或者你摊上的老板不怎么滴:

  1. 出国了,以为可以好好玩玩了,不怎么利用好国外好的科研环境,尽知道玩了!那这一年时间就浪费了,回来就不要想按时毕业了。
  2. 如果你运气不好,刚好赶上博三你老板的项目无法按时完成,需要你这种成熟劳动力接着干,吗没办法,你只能延期毕业!

个人建议,有机会,必须得出去。而且出去后,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多学习,为你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傻傻安好


在国内读博期间的出国之路——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

为什么先从这样一个出国项目说起呢?因为它是国家资助的公派研究生项目,对GPA没有硬性要求,并且这种项目对外语水平的要求是各种出国方式当中相对较低的。

我们


知道,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他的外语水平一般都会突飞猛进。但是问题在于,如果在国内时无法获得足够的外语考试成绩,他便很难获得(非自费)出国学习的机会,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反之出过国便容易学好外语,学好外语便容易出国,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很多人会被卡在外语这样一道坎上从而与远方的世界失之交臂,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给了这些同学一个绝佳的出国交流机会。

另外,公费出国联合培养意味着国外接收方的培养负担很轻,不会因为外国导师Funding不足而影响招收名额——还没出国便有资金支持,这可是非常给力的!要知道很多可能的合作机会都是因为导师Funding不足而搁浅的,哪怕你的工作方向和个人能力与国外导师的需求非常匹配,没有钱,全都是空谈。

如果博士期间所在工作组与国外实验室有合作项目或者友好关系,有的时候联合培养只是老板之间打一声招呼的问题,这等好事,据我所知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

我在美国这些年里,一起工作过的联培博士生也有不少了,他们有的已经回国,有的还在美国工作,有的回国之后又再次回到美国从事研究和其他相关工作。但无一例外地,他们都对自己这一到两年的出国经历非常满意。

现在同我一起在哈佛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王蓓博士听说我正在写作有关出国深造的文章和计划相关讲座,于是她写了一篇关于她自己的联合培养经验的文章,并托我把她联培期间的感想和收获拿来同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借此机会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预备信息和行动上的鼓励,以下为她的文章,我只做了一些很小的改动:

——关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国内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对比西方而言,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甚至从国内就业而言,不仅企事业单位,高校招聘也往往更加青睐于海归或者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因此作为已经在国内读博的同学们,能够参与一次国家组织的联合培养项目,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开拓视野,为自己未来简历增添亮点的绝佳机会。

来到美国已经将近1年的时间,也即将结束我的联合培养回国,回首自己的联培经历,希望能够给有意向申请该项目的同学一些借鉴和启发。

申请篇

其实这里主要谈一下申请的感受。我为什么申请联合培养?正如第一段所提到的,现实一点说,出国经历是找工作的一份很好的加分项。其次对于做科研而言,西方国家的科学发展程度目前仍然领先不少,出来学习不仅为自己开拓了眼界,对于国内外实验室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搭建一个平台。再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出来走走”,一直在国内待久了,多少会因为周围同学晒出得国外经历而产生兴趣,萌发对外面的世界的兴趣,这也不失为一份宝贵的人生经历。

而对于申请经历而言,最开始我是非常担忧的(性格也比较谨小慎微),担心自己的硬件不够份量做敲门砖,担心自己的表达不够好,担心自己最终努力了一把,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刷掉。但是我的经历恰恰证明了不去试一次怎么知道自己不可以?首先在充分了解自己欠缺的硬件后,那么就需要用软件的事实去充分的包装自己(在此我强调一定要是事实,不可以欺骗或者虚假)。从搜集资料,了解项目,未雨绸缪开始做起,积极准备英语,在网上查找资料,咨询老师等等…...本着“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导师,一流的学生”的三个一流原则,按照兴趣,科研方向等开始筛选心仪的国外导师,积极勇敢的套磁。认真准备研究计划,按照CSC的要求准备申请材料。一路走下来,从担忧,懵圈,焦急,等待,走到准备出国,来到美国,直到即将结束联培,回想来路,我从中不仅仅收获了一次来发达国家生活学习的体验,双方导师给予的机会,更是锻炼了自我,培养了“不打无准备的仗”的能力。

生活篇

在来美国之前,我对于美国生活的印象:出门无法方便的坐到公共交通;天一黑绝对不能出门;到处都是流浪汉;随时随地都得准备好一部分零钱,遇到抢劫时候逃命用……总的来说就是资本主义水深火热的生活。这大概来源于在国内时听到或看到的新闻,传言等。因此在来美之前,我是比较担心和焦虑的。寻找住处的时候,我对于房子的标准第一关键因素就是安全,其次是地理位置,价位,周边设施等。万幸,我在来美前就找到了还不错的公寓。

来到美国之后,之前对于美国的印象几乎都被推翻(仅代表大波士顿地区)。在大波士顿区域,最方便的莫过于公共交通,出门地铁公交十分方便,免去了买车开车的麻烦。此外由于住在治安良好的区域,夜晚10点路上仍然有车流及匆匆回家或夜跑的人们,相对安全。吃不惯美国食物,也能够很快找到附近的中餐厅,尤其是学习工作的附近,美食广场,中餐车步行2,3分钟即可到达。若想自己做食物,去往中国城中国超市也十分方便。

在此我想提到两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1 、感谢与对不起

以感谢与对不起为题其实比较狭隘,想要谈的更多的是礼貌。朋友同事同学间,每次碰面都会打招呼,“How are you?!”的回答也决不再是“Fine, Thank you! And you?”;打喷嚏咳嗽不再单单是自己的事情,也许会有小伙伴“bless you“,而自己一定会说“excuse me”;晚上回家大家也会道一声再见,晚安。

最为惊讶的莫过于在公交车上,当人们上车下车时,近一半的人都会友好的向司机道谢。而美国的公交车也人性化的考虑到了行动不方便的人士,如遇到老年人或者残疾人,他们会将上下车一边的车倾斜(可能是释放了一些车胎气),方便老人或残疾人上下车,随后再恢复正常。在这里,当你哪怕帮助了对方一点点,或者减轻了对方一点点麻烦,即使就是帮忙开了下门,对方都会感谢你。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似乎每天的心情都会变得很好。

2、购物

这里最想要说的是美国购物的退换货。没有出国前,在国内网购还是挺令人担忧的,质量如何,大小怎么样都无法透过简单的买家秀得到。但是在美国,绝大部分的商家提供无理由退换货(有天数限制),甚至将退货邮寄所需的label都一起寄过来,如果你需要退货,你只需要包好贴上label,扔在邮箱或邮局即可。大小不合适?退!质量觉得不好?退!买回来发现不喜欢?退!

再有就是美国商家的服务态度,以星巴克为例,我经常在楼下星巴克买咖啡,曾遇到几次下单后无货的情况,服务员除了帮忙换了同等价位的东西后还会万分抱歉的赠予一些gift card。

科研篇

以出国为深造目的的同学可能更关心的是联合培养的科研经历。其实这一点要因人而异,不排除一部分同学出国后到了相对条件更不好的地方,或者遇到无人指导成日旅游玩耍的情况。但是至少在波士顿,顶尖高校云集的地方,我自己包括我遇到的同来的CSC小伙伴们都是非常忙碌于科研的。

进入实验室前,第一件事情就是实验室安全培训。只有经过了安全培训后,才能够拿到学校以及实验室的ID卡。这一点是国内众多高校实验室缺失的部分。但是实验室安全恰恰是尤为关键甚至有时是致命的。国外好一点的实验室大多硬件设施相对齐全,日常实验所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基本可以满足,甚至条件会更好。但是无论是公共仪器还是实验室自己的仪器,都有相关的规定,在首次使用前必须接受培训,确保基本掌握仪器的使用后才可以预约。

实验室的氛围与国内相差不大,实验材料的交换以及信息的交流非常通畅,没有明显的隔阂,感觉非常自在。但是相对压力会比较大,在交流中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是学霸天才尖子生,自己的水平不足一下子就凸显了出来,但是应用那句名言“见贤思齐焉”,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与强者的交流,当年很多想不通的问题,突然一下子迎刃而解。

此外,国外不管是研究所还是高校都会有丰富多彩的课题报告,可以大大的开拓视野,培养兴趣。我在刚来实验时就选择旁听了一门课程,以期弥补自己跨学科欠下的一些理论知识。

语言篇

科学领域的主流语言应该就是英语,因此即使在国内读博,理论上,英语阅读应该不会太差,但是出国后,我们遇到的并不仅仅是文献,更多的是与人的交流,因此英语口语交流也是一大问题。但这也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英语口语的好机会。

刚来到美国时,我也曾遇到严重的交流问题,例如在实验室与导师和同学之间,讨论课题时,往往需要对方解释很多遍才能理解个6分左右;在去餐厅或星巴克买餐时,望着完全看不懂的菜单,与服务员打着手语都费劲。试想当初托福口语也能考到20多分(也许这成绩对于一些学霸而言还是战五渣),一出国才发现“实战经验”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美国,除了与实验室的同学多多交流(不仅仅指科研)外,还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与当地的人聊天等,都可以很大程度上锻炼口语交流,勇气是第一步,能力是第二步。甚至有机会,还可以在旅行的途中认识朋友。

感谢

其实这一份感想写的有些流水账,很多的感受是需要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悟,我的经历仅仅是一份了解。太多的努力,太多的工作,太多的故事,并不是简单的几页纸能够说得清楚的,因此我也非常鼓励有意向出来走一遭的同学们自己亲身体验一番,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故事,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美国并非是天堂(文章中我举了一些好的例子,当然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不如国内的地方),但至少在我的经历中,它也并非是地狱,取长补短,多发现美好的事物,多关注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是我对于出国联培的一份感受。

能够获得国家的资助出来联合培养,不仅仅是从自身要求要对得起这份支持,


叶上清之宿雨66


我身边很多这样的情况,应该要分专业和导师不同情况而定。

一般出国交流分两种:一是所谓的国家公派,这包括基金委支持,或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合作项目,这都是国家出钱;二是你的导师自己出钱,这由合作项目决定。我身边这两种情况都有。

至于这影不影响毕业,很多因素,一个是导师决定,一个是国家政策。如果导师有特别的考量,他可能会让你延期。博士延期一年两年在业内其实是正常现在,这也不光由你出国决定,还有你完成项目进度,达没达到毕业要求等等,学生如果要读博士,要有心里准备。

至于国家政策,这个浮动就比较大,国家政策会随着国家国际情况而变动。现在,一般国家公派出国,由于是国家出钱,要求你回国后必须完成在国内服务两年。这会影响你后续的很多安排,比如现在国内很多头衔的申请(比如青年千人计划)要求的前提就包括你必须完成这个回国两年服务的政策。因为很多公派出国的学生,自己要求延期来应对这个政策,因为很多学生公派出国回来后到毕业的时间不足两年,然后毕业马上出国做博士后的话,就违反了这个政策。

另外,现在一般出国都是硕士博士连读在一起算,如果只是博士三年,确实时间太短。

如果是我说的导师自己出钱,或是接受方学校出钱,就没有回国年限的要求。

很多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你要根据自己实际的环境,以及未来规划来决定。延期毕业也不一定是坏事,我就是延期一年,毕业要求达到后,是我自己主动延期的,我也不是国家公派,也正是因为延期一年,我后来正好赶上一个很好的国外博士后的机会。


你在听吗86


确实会的,因为本身来讲博士想要正常毕业就很难了。如果要出国交流一年,再回来想正常毕业就更难了。

当然如果你的成果出来比较快,那么也是有可能的,首先要达到毕业的出口要求,一般是论文要求。其次是你要完成大论文,大论文要通过专家的评审。

这里面最难的是小论文,然后是大论文的创新点是否够扎实。我每天最纠结的就是创新点了,因为你会发现你不管做什么研究很多都被前人做过了,想要全心开辟一个领域或者方向是几乎不可能的。你需要在别人的基础上去寻找一个小小的突破点,然后要学着自圆其说,一定要说服导师和其他评阅人。

不过我觉得博士延迟毕业也算正常了,因为就目前来看博士延期毕业率高达56%。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博士都不能按时毕业。所以要放平心态,安心做研究,早日出成果,也就能早日毕业了。


一心学长


多数会延期一年。

为什么会延期呢?就是在境外的一年时间,你没有真正展开科研工作。而且往往境内外的两个课题方向不一致。再有就是同学的自律性比较差,在境外不花那方面导师的钱,那边教授管的比较松,自己就变成了游山玩水。总之多数这种情况都会延期,少数比较幸运比较自律的同学可以事半功倍,达到促进提高的目的。


坚恒勇毅



我们先来假设一种情况,博士一年级在国内,顺便申请海外名校联合培养,博士二年级出国,博士三年级回来正常毕业。对于这样一种情况,并不会让你延期一年的。


对于是否延期,焦点不在于你是否出国联合培养一年,而是在于你是否满足了所在学校的毕业要求。比如说学校要求发一篇SCI才能博士毕业,但是你没有满足这个要求,无论你是否中途出国都不能毕业了。或者有的博士生工作量太小,对这一领域没有贡献,也不能毕业。


所以,重点是不在于你是否出国,而是在于你是否达到毕业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