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黑海明珠:罗马人的克里米亚攻略

克里米亚(Crimea)是位于黑海北岸的一座世界著名半岛,她几乎四面临海,只有一座狭窄地峡连接今天乌克兰南部。作为“黑海明珠”,克里米亚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多种文明的交流中心。在强大的罗马时代虽然这里地处偏远,但仍旧是帝国不可或缺的版图之一。

永恒的黑海明珠:罗马人的克里米亚攻略

克里米亚半岛地形图

罗马文化承接自古希腊文化,克里米亚则正是古希腊人开垦生存的殖民地。随着罗马人不断将触角伸向黑海地区,克里米亚作为黑海的贸易枢纽自然受到了罗马人的瞩目。

古典时期:罗马接棒古希腊

在古代克里米亚被称为“Chersonesus Taurica”,源于陶里人(Tauri)的名字,陶里是印欧游牧民族辛梅里人(Cimemerians)的后代。许多希腊殖民者定居在陶里卡地区,定居点中最著名的殖民地是克森尼索(Chersonesus),今天它正位于克里米亚最重要的港口——塞瓦斯托波尔市郊。

克森尼索与周边的沿海地区一支是希腊人殖民的重要据点,即便后来经历了亚历山大帝国和希腊化,这里仍是希腊化小国博斯普鲁斯王国(Bosproan)所控制。

永恒的黑海明珠:罗马人的克里米亚攻略

本都王国兼并博斯普鲁斯王国后的形势

公元前114年,博斯普鲁斯王国接受了更为强大的、同为黑海沿岸希腊化王国本都国王米特里达梯六世的统治,以免遭斯基泰人部落的袭扰。大约半个世纪后,罗马大帝庞培击败米特里达梯,后来的近五个世纪这里一直处于罗马的宗主权管制下。

罗马人的克里米亚乐园:陶里卡

公元前1世纪,罗马开始统治克里米亚半岛(当时称为陶里卡Taurica半岛),最初的渗透区域主要在克里米亚东部(博斯普鲁斯王国)和半岛西部城市希腊殖民城市克森尼索,而半岛北部则仍是斯基泰人的势力范围。公元前16年,博斯普鲁斯王国成为了罗马的附庸。在帝国的统治下,陶里卡内地只是名义上的统治区,实际上罗马人基本只在沿海活动。

罗马的主要殖民地是查拉克斯(Charax),这是一座可能建于60-65年左右的堡垒,而罗马海军的主要基地则在克森尼索。当罗马人到达陶里卡时,他们在巴拉克拉瓦港的海岸上建立了一座堡垒和朱庇特多利切诺斯神庙,后来被称为Symbolon Limen(利门神像)。

永恒的黑海明珠:罗马人的克里米亚攻略

罗马的附庸:博斯普鲁斯王国

在成为罗马帝国的附庸后,博斯普鲁斯王国甚至经常会在货币上铸有罗马皇帝的肖像。

67年,罗马的尼禄皇帝准备了一次军事远征,计划征服从高加索到现在的罗马尼亚、摩尔多瓦附近的黑海北部海岸,让帝国本土与克里米亚相连,但他的死让这一计划不得不告吹。出于这个原因,他可能将陶里卡置于罗马的直接统治之下,建立了查拉克斯堡垒。他还将罗马帝国的下默西亚省的管辖范围,扩展到提拉斯、奥尔比亚和陶里卡(克里米亚半岛)。

公元前2世纪,在罗马人的管理下陶里卡度过了一个相对黄金时代。虽然气候相对严寒,但这里成为了富庶之地,为罗马带来了大量的小麦、服装、葡萄酒和奴隶。

但是陶里卡地区在250年被哥特人暂时占领。罗马帝国在陶里卡的最后一位博斯普鲁斯国王叫提比略·朱利叶斯·莱斯库波里斯六世,他死于342年。莱斯库波里斯可能在341年前就铸造了硬币,这表明在这一点上,对王国残余势力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控制。公元375或376年,随着匈人的入侵,博斯普鲁斯王国的残余势力最终被扫除。

首座中枢:查拉克斯

永恒的黑海明珠:罗马人的克里米亚攻略

现代雅尔塔附近的燕子堡

罗马人在克里米亚最大的军事定居点就是查拉克斯(Charax)它位于“Ai Todor”西岭的一个4公顷的区域,靠近现代燕窝的雅尔塔的燕子堡。

公元前62-66年,罗马驻军在陶里卡建立,查拉克斯成为他们的据点之一。罗马人建造了堡垒并驻扎了意大利“拉文纳中队”的一个分队。查拉克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因为它的存在罗马人才能控制克里米亚海岸的航行。

该军营是在韦斯巴芗王朝的统治下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克森尼索和其他贸易中心免遭斯基泰人的侵扰。不过到1世纪末,罗马军队从克里米亚半岛撤离。

永恒的黑海明珠:罗马人的克里米亚攻略

查拉克斯遗存地点的现代石碑

在几十年后,营地由意大利军团所恢复:它在2世纪末举办了克劳蒂亚军团的一个支队。在这个世纪,城堡又增加了新的石墙,并修建了一条新的罗马道路,连接查拉克斯和克森尼索。而后来构筑的这个营地,在3世纪末最终被罗马人废弃。

中世纪:拜占庭(东罗马)的赫尔松军区

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的克里米亚西南海岸地区,581年西突厥汗国袭击了这里。在克里米亚,拜占庭的统治规模十分有限:这里仅有的一小撮帝国驻军,更多的是为了保护中心城镇赫尔松(Cherson,克森尼索Chersonesus的中世纪希腊语缩写),拜占庭统治者对控制整个克里米亚并不感冒。

永恒的黑海明珠:罗马人的克里米亚攻略

著名的赫尔松之钟

拜占庭人维持赫尔松在克里米亚的据点,意义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这里可以作为监视草原野蛮部落的观察点;再者由于它的孤立在君士坦丁堡对岸的黑海边,使它可以成为帝国流放犯人特别是政治犯的地方。在赫尔松被关押其中较为著名的囚犯,包括教皇克莱门特一世和教皇马丁一世,以及被罢黜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

根据忏悔者提奥芬尼和其他人的说法,7世纪末,克森尼索是一位可萨人总督的住所。大约在705到840年间,这个城市的事务由被称为巴巴胡克(Babaghuq)的民选官员管理,意思是“城市之父”。

公元833年,东罗马皇帝提奥菲卢斯,派遣贵族彼得罗纳斯·卡马特罗斯(Petronas Kamateros)直接控制了克森尼索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建立了名为克利玛塔/赫尔松(Klimata/Cherson)的

军区。此后它一直掌握在拜占庭人手中。这里成为了拜占庭与可萨人交流的中心,在可萨汗国垮台后,赫尔松仍承担着与佩切涅格人和罗斯人的媒介。

永恒的黑海明珠:罗马人的克里米亚攻略

1935大殿遗存的高柱和台阶

东罗马帝国在赫尔松的直接统治维持到了980年代,强大起来的基辅罗斯攻击了这座黑海重镇并摧毁了这里,即便是拜占庭军力最强大的时期也很难应付。两国边打边谈,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同意,只有巴兹尔二世的妹妹安娜·普罗戈涅塔(Anna Porphyrogeneta)与他结婚才会撤离赫尔松。这一要求在君士坦丁堡引起了一场丑闻。作为婚姻和解的先决条件,弗拉基米尔于988年在这里受洗成为东正教徒,从而为基辅罗斯纳入东正教铺平了道路。

11世纪初在巴西尔二世执掌的末期,赫尔松军区从克里米亚西南海岸延伸到了东边的刻赤半岛。不过在这个世纪末期,库曼人开始渗透到这里,并夺取了部分领土。

拜占庭帝国对赫尔松的统治方式

赫尔松军区和其他军区类似,也拥有自己的将军,不过当地人也有一定的自治权。米海尔三世(842-867在位)时,赫尔松恢复了铸造钱币的权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君士坦丁堡以外唯一的省级造币厂。

帝国政府以同盟统治者的方式向赫尔松的领导人支付年度补贴(pakta),也证明了它的自治性,君士坦丁七世(913-959年在位)在其《行政管理与帝国》一书中,就这座城市可能发生叛乱一事,向当地的战略官员提出建议:停止支付补贴,并将其迁往军区中的其他城市。在11世纪末,这一军区开始由都督(Katepano)统治。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狄奥多公国

1204年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克里米亚南部成为拜占庭残余地方势力特雷比松帝国的附庸,建立了狄奥多罗公国(Principality of Theodoro),公国也被称作哥提亚(Gothia)意为哥特人(3世纪当地哥特人被罗马人所征服融合)的土地,首都位于内陆的狄奥多罗城(今曼古普)。不过特雷比宗帝国毕竟与克里米亚毕竟有黑海相隔,很难直接管理,狄奥多罗公国更多权力仍归本地人。

永恒的黑海明珠:罗马人的克里米亚攻略

狄奥多公国形势(绿),蓝色为克里米亚汗国。

拜占庭人的克里米亚地区,在13世纪初被热那亚人控制。1299年,狄奥多罗公国被蒙古黄金家族的军队和诺盖人洗劫一空。之后狄奥多人就成为了蒙古人的附庸,每年向金帐汗国朝贡。1395年,军阀塔梅兰入侵克里米亚半岛,摧毁了几个城镇,包括公国的首都狄奥多罗城。

1404年塔梅兰死后,狄奥多罗公国逐渐成为黑海最重要的力量之一,这得益于热那亚人控制时期的不稳定和对黑海殖民地的忽视,同时也得益于克里米亚汗国的崛起。1432年,哥提亚站在威尼斯一边反对热那亚,因为后者承诺允许狄奥多罗人出海。1461年特雷比松(今土耳其特拉布宗)被奥斯曼人围困后,狄奥多罗公国独立。1475年,狄奥多罗被奥斯曼和其卫星国克里米亚汗国瓜分正式覆亡。

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一直到15世纪狄奥多公国的覆灭,罗马人前后在克里米亚半岛南部耕耘了超过1600年。虽然这里并非帝国中心地带,但作为重要的农业产地和海陆贸易中心,以及东罗马帝国帝都的北方门户,克里米亚半岛仍是罗马人心中家乡的重要拼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