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上为什么总说“佛教中国化”?有什么根据吗?

我家在东北嘎啦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和依据。

西汉时中国引进了佛教文化,标志就是白马寺,用白马驮着佛教经书来。为了纪念这个事件,建立了白马寺。中国化的过程分几个阶段:

一,照抄照搬阶段。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这时期,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二,冲突与融合阶段,魏晋南北朝时代,玄学与佛教教规教仪的冲突与吸纳。中国文化是一种世俗的文化。中国人热爱的生活是四世同堂、男耕女织这样一种家族式的生活。而佛教的出家人,不姓自己的姓氏,取得一个法号姓释,这在儒家看来是“无父”;出家人见到皇帝不磕头,双手合十叫阿弥陀佛,儒家叫“无君”;无父无君则是禽兽。和尚还不能结婚生孩子,按照儒家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印度传来的佛教和中国的世俗文化有很大的冲突。此外,世俗里还有很多东西,例如做官发财,男欢女爱,信了佛教什么都没了。因为这些冲突,

三,创新发展阶段。隋唐时代,唐代建立了八个宗派。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 ,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修持体系,师道相传,谨守不变。唐统治者(除唐武宗外)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时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补,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

俗话说"生得像父母,那是遗传,长得不像父母,那是基因变异",中国佛教,大体还是打着佛教旗号,沿着这条路在走,但内容上已吸收道家老庄思想精髓,特别是禅宗,佛教是借道家思想的锅,煮自己的饭。

四,历史变迁及淘汰阶段。宋元明清之后,佛教再也没有新的创新,而是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再次融合,大力推行三教合一,佛教的独立性被削弱了,从佛教各宗的兴衰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唐三藏剑立的法相宗由于教义高大尚,程序繁琐,只流行几十年就衰落了。净土宗最简单,只要口颂“阿弥陀佛”即可受到佛的庇佑,因此信徒最多。禅宗主张顿悟,简化程序,反对专门的念佛、拜佛、坐禅才是修禅,主张行走坐卧,劈柴做饭,都是修行,甚至呵佛骂祖,主张性净自悟,人人皆可以成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这种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义、玄学家的得意妄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佛教的几大宗派之中禅宗是最有中国特色和气质的一宗,深受历代知识分子的欢迎。


飞飞猫说话


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宋志明先生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的这两个阶段称为“照着讲”阶段和“接着讲”阶段\r

第一阶段是“照着讲”,这是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以前,这个阶段主要是理解佛教教义的过程\r

第二阶段是“接着讲”,这主要是在隋唐时期,这个阶段是中国人对佛教的创造式的诠释。这个阶段中国人不再局限于印度式的佛教理论,而是结合中国文化的具体情况和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对原生的印度佛教理论进行反思和不断的理论创新,华严宗和禅宗是主要的代表。\r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照着讲”阶段\r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得人民对现实世界感到失望,而佛教所描绘的彼岸的天堂世界的美好给处在水深火热的悲惨世界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对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也是佛教能得以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原因。\r

不仅在底层民众中受到欢迎,而且在上层统治阶层,由于门阀世族逐渐衰落,对解决社会问题也愈来愈失去信心,转而更为关心个人的生死解脱问题,所以东晋以后帝王和门阀世族信仰佛教的人也越来越多。\r

同时由于南北朝时期,社会极不安定,当权的统治者对自己的前途也无信心,因而大力提倡佛教。许多学者名仕不是信仰道教就是昄依佛法,而反对佛法的人则是少之又少。何承天、范缜就是极少数反对佛教的人。\r

佛教认为凡人所生活的世界是虚无的不真实的,“体”和“常”都不在这个世界里,现实世界是一个被彻底否定了的世界,所以才有“色即是空”,现实的花花世界是虚妄和不真实的此岸,而一个人若想领悟真正的本体,就要努力逃离这个空的虚假的此岸,修行到彼岸的佛的世界,凡人眼中的世界叫俗谛,彼岸的佛的世界叫圣义谛。所以佛教的世界观是两个世界的世界观。佛教认为一个人在没有般若智的时候,以为此岸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这是凡夫俗子的俗见,而当一个人拥有般若智后就能摒弃这种俗见,佛是对俗人的彻底否定,为了逃离空的世界,抵达那个本体的佛的世界,凡夫俗子们必须终其一生修行。而这种体在彼岸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r

这个时期盛行在山崖陡壁上开凿洞窟,佛教的造像也多显示出宁静、洒脱、飘逸和充满智慧的神态,实则是这个时期的苦难深重的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希望和理想。庙前众生虔诚的叩拜和述说是道不完的痛苦和挣扎。所以我觉得应该感谢佛教帮助那个时代的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绝望的苦难岁月。我们不可想象没有佛教,人们压抑的内心该如何解救,因为在儒家和道家的本土文化里我们找不到答案,而佛教这个外来文化却给苦难的中国人以最好的心灵慰藉。\r

2、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原有文化的冲突日益加深,比如“沙门应否向帝王致敬”问题、关于“出世”“入世”的问题、关于“有无因果报应”问题、以及争论的“人与众生”的问题,何承天认为天地人并列为三才,批驳佛教把“人”与“众生”同列。除了这些理论的冲突,还发生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事件。总体来说中国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灭佛事件,固然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许多的矛盾冲突,但是中国人只是对其进行理论的考究和逻辑的批判,这是文化交融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汤一介先生指出,两种不同的传统文化在接触一段时间之后必然要发生矛盾和冲突,问题是如何对待,是用政治力量来排斥外来文化,还是在两种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中善于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总体上说,这个时期的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包容的态度,从而能在矛盾和冲突中不断吸收印度文化,这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r

(二)隋唐时期的“接着讲”阶段\r

隋唐没有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乱,人们生活平静安详,对现实世界也相对满意,加之唐朝文化的开放包容,促成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大繁荣,佛教的中国化也实现了实质上的发展。生活的安乐,人们不必去追求彼岸的美好,因为现实世界亦能满足和安详。\r

隋唐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出现了极有影响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加之唐朝本身的文化自信和大国风范,当时的隋唐长安正如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是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在那个交通和信息都极不发达的时期,长安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取经”学习的人,也是在这时佛教由中国传播到了朝鲜、日本等地并在那里产生了极大影响。\r

此时的佛教已大不同于魏晋时期刚传入的样子,佛教的理论以及具体的修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说更是中国人独有的心灵慰藉般的佛教了。佛教不再对现实的人的全然否定,而是承认了人有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可能性。印度佛教重“知”,而在中国文化长期影响下的中国化的佛教则由最初传入的重“知”到重“行”,中国化的佛教认为,生活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实践,最重要的修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佛。这就把人从念经打坐的形式修行中解脱出来,把人从出世的观念拉回到入世的具体实践中。






苔花灿然


本来毋需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断定,佛教最终会毁于佛教人士。因为现在的佛教世俗味太浓。已经失去了佛教是用来弘扬佛法这个宗旨。

现在的佛教或者说佛法的修行者,把以前的修行者用血研磨出来的精华变成了风花雪月和修饰文字的艺术。其实佛法又与佛教何关?现在的所谓修行者把经典造大诠释于佛法何益?

自唐以后,禅宗大盛而衰。一华开五叶,佛法后又得六祖惠能大师善护念五祖,开东山法门而得大行。由此开辟中华禅宗祖庭,后又遂渐悉微,可以说,造成佛教现在的状况与佛教人士有莫大的关系。

佛法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被愚人神秘化,学问化,这与毁法谤经何异?佛法不立一法,不有一法,不无一法,亦无可毁之说也。《法宝坛经》就是与生活接近的修行法门,何不修持?顺附《坛经》无相偈,各自诵取,自修自行,自见本性。请听偈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宣,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假合非我


佛教中国化形成是有历史原因的,佛教由最初的外来宗教文化,到完全汉化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历史风风雨雨而成,先从印度佛陀的形象服饰逐步演变为中国式的服装,佛陀在印度是不提倡塑像,僧人剃度戒律都是中国特色。印度佛教与中国世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过程,和中国统治文化的融合,吸收儒到两家思想创立中国汉地佛教八大宗派,成为中国主流宗教文化之一。

自西汉佛教文化进入中国,标志就是白马寺,用白马驮着佛教经书来。为了纪念这个事件,建立了白马寺。中国化的过程分几个阶段:

一,照抄照搬阶段。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这时期,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二,冲突与融合佛教中国化改变阶段,魏晋南北朝时代,玄学与佛教教规教仪的冲突与吸纳。中国文化是一种世俗的文化。中国人热爱的生活是四世同堂、男耕女织这样一种家族式的生活。而佛教的出家人,不姓自己的姓氏,取得一个法号姓释,这在儒家看来是“无父”;出家人见到皇帝不磕头,双手合十叫阿弥陀佛,儒家叫“无君”;无父无君则是禽兽。和尚还不能结婚生孩子,按照儒家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印度传来的佛教和中国的世俗文化有很大的冲突。此外,世俗里还有很多东西,例如做官发财,男欢女爱,信了佛教什么都没了。因为有了这些冲突,佛家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士族地主的不满,挑战了皇家利益。便出现了第一次灭佛运动。

三,创新发展阶段。隋唐时代,唐代建立了八个宗派。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完全中国化的时期。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 ,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修持体系,师道相传,谨守不变。唐统治者(除唐武宗外)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时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补,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

俗话说"生得像父母,那是遗传,长得不像父母,那是基因变异",中国佛教,大体还是打着佛教旗号,沿着这条路在走,但内容上已吸收道家老庄思想精髓,特别是禅宗,佛教是借道家思想的锅,煮自己的饭。

四,历史变迁及淘汰阶段。宋元明清之后,佛教再也没有新的创新,而是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再次融合,大力推行三教合一,佛教的独立性被削弱了,从佛教各宗的兴衰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唐三藏剑立的法相宗由于教义高大尚,程序繁琐,只流行几十年就衰落了。净土宗最简单,只要口颂“阿弥陀佛”即可受到佛的庇佑,因此信徒最多。禅宗主张顿悟,简化程序,反对专门的念佛、拜佛、坐禅才是修禅,主张行走坐卧,劈柴做饭,都是修行,甚至呵佛骂祖,主张性净自悟,人人皆可以成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这种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义、玄学家的得意妄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佛教的几大宗派之中禅宗是最有中国特色和气质的一宗,深受历代知识分子的欢迎。


文利wenli


由于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因此不管是其义理思想还是外在仪式都带有鲜明的原生地特色,但这也使得佛教在汉地传播时无法很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的需要,因此为了更有利于佛教的传播,就不可避免地在其义理中增加了一些符合中国人思维的创新和迎合中国统治阶层需求的主观发挥, 这个过程就是佛教义理的中国化过程。蒋维乔说:“我国人知有佛教, 远在汉初;但就历史上显著之事实言, 遂相传后汉明帝时, 始传入中国耳。我国知有佛教, 应在武帝通西域后。至明帝时, 天竺人来华, 朝廷尊之。遂视为异闻, 而传播于后世。实则中国佛教史, 当以安世高、支娄迦谶来时为始也。”蒋维乔认为中国佛教史以安世高、支娄迦谶来时为始, 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因为自安世高、支娄迦谶始, 开始了规模化的译经活动。佛经的翻译是佛教传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佛教的教义体系庞大严密, 其中许多概念范畴不同于中土, 如何找到对应的词语来准确地表达呢?“在中国佛学早期, 甚至在全部的佛学传播过程中, 都存在着如何把印度佛教这一异质体系中的概念、观念转译成能为中国思想文化环境中的人所理解的问题。这在佛经翻译和诠释中称之为‘格义’、‘连类’, 也就是感念、观念的认同问题。”而观念问题的解决就必须附会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必须从中国经典典籍中找到对应词汇。




桐琴候月


我找几张图片,简单说明这个问题。

原始的佛教,是无父无母无君无臣,离开尘世,折磨自己的肉体,追求一种精神的绝对超脱。这位印度巴巴的苦修者就是如此,把右手举起四十年不变,已经僵死。

中国的文化追求是一种现世务实的精神,活在当下,而不是脱离尘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些语言都表明中国文化的现世思想,而不是追求佛教的彼岸,是此岸,是活在当下。

儒学的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修仙,是在尘世中修行然后成仙,···这些都与原始佛教的脱离尘世是不同的世界观,所以说佛教是中国化的佛教。


福州禅武


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未年传入中国。我们的祖先是有智慧的,将中华文化融入了佛学,赋与了佛教新的生命,将它根植在华夏文明的沃土,使佛教焕发出勃勃生机。佛学经典,是印度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先人高屋建邻,发展了印度佛学,被称为中国佛学。印度与中国一样,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兩大文明古国文化相互融合,碰撞,孕育出了有别于印度佛教,与中华文化相融的中国化佛教。在唐朝时,又传入曰本等东南亚国家,为佛教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达摩心经》中,在论述修行法门中,提到了抽爻换象,将《易经》中的理论,用在佛家修行法门中,坎卦三爻之中,阳爻居中,上下为阴爻,离卦三爻之中,阴爻居中,上下为阴爻。离火燃上,坎水润下,坎离不相交,若返先天,坎离中爻互换,则变为乾坤二卦,后天返先天成矣。


管钱庄


确实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文化剽窃进去,根据中国人的喜欢,重新解释。比如所谓禅宗,就是剽窃庄子哲学的产物。原始佛教是根据婆罗门的神话体系,反其道而行之的,根本没有天堂地狱,也没有轮回之说,这是在西域剽窃景教的。所以,无论它多么庞杂,看起来多么高深,一句话就能点出它的死穴,他的第一教义:诸法无常。既然无常,何来轮回?轮回就必然有不变的本体。搞笑吧!佛教就是门生意,一群人为了活下去发明的要饭宝典,却成就了最厉害的营销手段。


元守道


其实,佛教中国化只指禅宗。禅宗在多个方面都与佛教其他宗派不同。

佛教其他宗派或者乞食,或者要人供养。而禅宗提倡农禅并作,自养。

佛教其他宗派要供养偶像。禅宗不设偶像。比如,丹霞烧木佛。

佛教其他宗派在过往中去寻求佛义。而禅宗则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禅意:禅在吃喝拉撒中。

佛教其他宗派讲究解释说法:离经判道。禅宗受持读诵:依文解义。


用户5165436104905


佛教并沒有中国化,而是在中国扎根发扬广大,完全融入中国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