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评价孙太后和朱祁镇这一对母子?厚颜无耻没有底线?

红星照耀神州


古来帝王之位就充满血腥,为了争夺帝位,哪管什么父子、兄弟亲情?又岂可用道德底线来衡量他们的行为?

争夺皇位何来道德底线?

且不论其他朝代如何,就朱祁镇的那几个老祖宗为了皇位不也是斗得死去活来吗?先说其曾祖父朱棣,他赢得光彩吗?朱棣屡次深陷建文帝大军的包围之中,而能成功脱身,是因为建文帝下旨军中将士不得伤害朱棣。朱棣并没有因此收手,反而趁着京师空虚,攻入南京,杀死效命于建文帝的大臣,建文帝从此人间蒸发。建文帝顾及叔侄亲情,朱棣反而恩将仇报,从这个角度说,朱棣不也是厚颜无耻吗?

再说朱瞻基,吸取其祖父朱棣的教训,为了在史册上留下好名声,对二叔朱高煦百般忍让,后以仁义之师使得朱高煦俯首称臣。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如此爱惜自己名声的贤君,到最后还不是因为一点小事将朱高煦烤成了瓦焖鸡。事后,朱瞻基也为自己的冲动行为内疚了一生。

朱棣、朱瞻基为了争夺皇位,不惜杀害至亲之人,尤其是朱棣,更是诛杀了万千大明臣子,以致于南京城血流成河、哭声动天。

那么,朱祁镇是咋回事呢?依仗着朱棣、朱瞻基辛辛苦苦赚下的那点家业,年少轻狂,目中无人,重用宦官王振,任由其贪污腐败,致使朝纲败坏,佞臣当道。当瓦剌也许率师来伐时,听信不谙军事的王振之言,贸然御驾亲征,途中也不顾群臣阻拦,任由王振改道,最后被困于土木堡,数十万明军精锐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为第一位被俘的明朝皇帝。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

这时,为了粉碎也先挟持天子以令大明的阴谋,群臣拥立朱祁钰为帝。朱祁钰临危受命,从谏如流,重用名将于谦,君臣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终于解了北京城之围,并击退瓦剌联军。

一年后,失去了利用价值的朱祁镇被送回北京,却令朱祁钰坐立不安。他不甘心再回到从前,毕竟是他率领众臣守护住了祖宗留下来的江山,而不是被俘的朱祁镇。后来,朱祁钰不顾群臣反对,撕毁了登基时的协议,废掉了太子朱见深,以自己儿子朱见济代之。为了彻底隔离朱瞻基,将其禁锢在南宫,还将周边的树木砍光。

八月庚申,南京大理少卿廖庄又请复沂王为皇太子,杖于阙下,并杖章纶、钟同于狱,同卒。

朱祁钰本以为一切都已经搞定,然而上天偏偏和他开玩笑,先是太子夭折,接着是皇后驾崩,身边的嫔妃几年内也无人为其诞下儿子。偏偏朝臣却三番五次地奏请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朱祁钰为此不惜杖毙朝臣几人,然而又怎能堵住悠悠众口。此时的他,真的成为孤家寡人,心力憔悴,不久便一病不起。

天顺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以兵迎帝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丁亥,杀于谦、王文,籍其家。二月乙未朔,废景泰帝为郕王。

这时,以石亨、徐有贞为首的一伙大臣将朱祁镇迎回大殿,朱祁钰被贬为郕王,不久去世,而于谦等有功之臣惨遭屠戮,夺门之变就此落下帷幕。孙太后提前知晓且默许了石亨等人的计划,但当得知于谦含冤而死时,为之扼腕叹息不已。

朱祁镇复辟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同样是争夺皇位,无人责怪朱棣、朱瞻基,为何如今声讨朱祁镇的人那么多呢?是因为他的昏庸无能。

朱棣登基后,移都北京,向世人展示其“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决心,在其有生之年五伐漠北,抵达狼居胥山,一洗中原500多年的耻辱。正如《大明风华》他所说的那样,虽然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但是他没有一天懈怠,宵衣旰食,为大明江山奉献了一生,最后死在北征的途中。

而朱祁镇呢,张太后和三杨去世不到7年,就将盛极一时的大明置于生死存亡之间。而临危受命的朱祁钰,力挽狂澜,反而落得个这样的下场。更让人愤怒的是,朱祁镇复辟之后,再度信任佞臣,为王振昭雪,而将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际的于谦诛杀。

朱瞻基有一句台词常挂在嘴边:“争夺帝位都是我们老朱家的事,和他人无关。”从某种意义来说,确实不错。有能者居之是不错,错就错在无能者还要霸王硬上弓。如果,朱祁镇能和朱棣、朱瞻基如此英明,后世之人谁还会来非议他的夺门之变呢?

夺门之变惨剧如何酿成?

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尝遣使往真定、河间采野菜,直沽造干鱼,谦一言即止。用一人,必密访谦。谦具实对,无所隐,不避嫌怨。由是诸不任职者皆怨,而用弗如谦者,亦往往嫉之。

当然,话说回来。朱祁钰是成也于谦、败也于谦。于谦被重用后,挡了佞臣们的升官发财之道。因此,于谦不死,那帮贪官便无翻身之日。而朱祁镇素来耳朵根子软,容易被佞臣利用和掌控。因此,佞臣们想要达成心中所愿,朱祁镇便是他们心中皇帝的最佳人选。

而于谦呢,只懂守卫江山,不屑与小人斗法,更无意于卷入皇位之争中。虽然手握重兵,却眼睁睁地看着那几个佞臣,带着几百人就助朱祁镇复辟成功。为何就不能像杨士奇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呢,既防止朝政落入贼人之手,又能保住自己以及其他忠臣呢?于谦是匹千里马,然而他不明白,朱祁钰才是他的伯乐,而不是朱祁镇。伯乐在,千里马才有用武之地。就如杨士奇选择朱瞻基,而非朱高煦。

所以啊,整个夺门之变说穿了,就是佞臣石亨、徐有贞等人借朱祁镇之手除掉挡道的于谦,于谦对宵小的不屑也间接地促成了此事。虽然朱祁钰被迫下野,朱祁镇复辟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俩也不过是朝臣们手中的棋子罢了。后来李贤略施小计,终于使得朱祁镇迷途知返,拨乱反正。于谦啊,偏偏就少了李贤、杨士奇等人的智慧,才会落得如此下场。


读春秋思无忌


孙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当年为立她为后,明宣宗不惜废掉原配妻子胡善祥皇后,让胡皇后出家当了道姑,而后孙氏才上位,当了皇后。


史书有记载“孙氏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一案。说是当初还是贵妃的孙氏为能当皇后佯装怀孕,而利用手段控制宫女怀孕产子。再偷梁换柱把宫女所生的男孩据为己有,而这个男孩就是朱祁镇。然后母凭子贵当上了皇后。

此事如是真的,那么,朱祁镇就不是孙皇后的亲生儿子。孙皇后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在“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中,孙皇后都以丰富的政治经验与皇太后的尊严,力挽狂澜,成功地驾驭了两“变”,对国家在非常时期保持安定发挥了作用。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朝二十多万(一说五十万)精锐部队在土木堡遭瓦剌骑兵围歼,皇帝朱祁镇被俘并被挟持继续攻掠明朝北方重镇,明朝陷入空前危机。孙太后摈弃了部分朝臣南逃的主张,采纳了于谦等主战派的建议,让皇帝异母弟朱祁钰即位,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积极备战,坚守京都,取得了北京保子战的胜利,化解了大明的危机。

在打退瓦剌进攻后,朱祁钰恋栈皇位,幽禁被遣送回京的太上皇朱祁镇,又废除了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孙太后任凭景泰帝朱祁珏的废立,她处心积虑地保护好被幽禁的朱祁镇和被废的小太子朱见深,静观时势之变。



朱祁珏命途多舛,儿子与妻子杭皇后相继死去,且再无子嗣。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珏病重,又拒绝朝臣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奏议。孙太后站稳立场,支持徐有贞、石亨等实施“夺门之变”,拥戴朱祁镇复辟,又消除了明朝政治上的一次危机。

从以上陈述来看:孙太后的人品如何值得商榷!但有政治谋略,为大明作出过贡献!


说朱祁镇厚颜无耻并为过。

朱祁镇由于年轻无知:既无沙场争锋经验,又无运筹帷幄的谋略。好大喜功,为个人留名青史,在阉人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导致大明二十多万精锐土崩瓦解!

将士们殒身牺牲后,他没以身殉国,还当了游牧民族的俘虏。在明知瓦剌也先以自己为人质,攻取大明城池,损害大明利益的情况下,还苟延残喘,根本无自杀殉国的举动,没民族尊严与气节!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朱棣和朱由检想比,简直是太祖朱元璋的不孝子孙,是彻头彻尾的缩头乌龟,真正厚颜无耻!


希望星晨58298869


历史上的孙太后和朱祁镇这对母子,确实是厚颜无耻毫无底线,他们对朝政没有一丁点的正面作用。

朱祁镇的垃圾,说得已经很多了,无论是土木之变前后,这个人的政治成绩都是一如既往的差劲儿。

至于很多人洗白他废除殉葬是个好人,也是纯属胡扯。完全没有看到他做主殉葬了自己弟弟景泰帝的后妃,这个时候怎么不想起自己是好人了?

我主要来说说孙太后的厚颜无耻没有底线吧。由于最近玛丽苏历史剧《大明风华》的热播,很多人都跳出来洗白这个女人,所以有必要还历史以真相。

有些人说土木之变,是孙太后做主立了景泰帝,稳定了局面。

这话是错的,当时明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朝野舆情都要求让郕王登基,孙太后是被迫顺应舆论。

夺门之变能够成功,离不开孙太后在宫内作内应。孙氏家族因为参与夺门之变,在事后受到明英宗朱祁镇的加官晋爵,大大小小多达二三十人。

除此以外,为了拉拢皇太子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也是孙太后提议要废后,完全不念钱皇后这个儿媳妇对自己儿子的情深意重。

总而言之,对于朝政,孙太后母子从来都没起到过任何的正面作用,不用洗地了。


HuiNanHistory


尊卑大乱的家宴

宣德三年的大明皇宫,一场其乐融融的皇室家宴,在悠扬的鼓乐声中开始。朱瞻基扶着奶奶张太后的手,在中间位置接受儿媳妇、孙儿的恭贺后落座。紧接着落座的本应该,是刚刚晋升为皇后的孙氏,可出乎意料的是张太后,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硬是让被废去后位的胡善祥,理直气壮的坐在了孙氏的前面!原本一场舒心的家宴,被搅得是鸡犬不宁!说起各中的原因,朱瞻基难辞其咎,连带着黑锅让孙氏背了数百年!

——明宣宗孙太后

都说糟糠之妻不下堂,必须持之以恒的爱护!胡善祥是永乐十五年,在步步惊心的岁月,嫁给了朱瞻基为皇太孙妃!当时正值汉王朱高煦最得意之际,朱高炽与朱瞻基父子朝不保夕,可胡善祥因为爱情不管不顾!朱瞻基继位之后,胡善祥迎来的不是安稳的日子,因为她体弱多病屡屡受朱瞻基白眼。更令人寒心的是,在宣德三年朱瞻基不顾夫妻情分,言语刻薄逼迫胡善祥,主动递交了辞去皇后之职的请辞表。不仅如此还勒令她搬到废弃已久的长安宫居住,为了表示他宠爱孙氏的心意,还特意封胡善祥为静慈先师!

——明宣宗废后胡善祥

很多人都把胡善祥的凄惨遭遇,归根结底为孙氏造的孽。实际上孙氏也是受害者,她抚育的朱祁镇,是宫女的儿子非亲生!这这场后宫争风吃醋中,杨士奇等三杨、张辅、夏原吉都旗帜鲜明支持胡善祥,憎恨孙氏的可耻行径;奶奶张太后更是对胡善祥宠爱有加,让孙氏的皇后帽子名不副实!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明史》

两个可怜的后宫女人,都被朱瞻基的虚情假意所欺负。多年以后,朱瞻基每每提到这件事情,都懊悔的说:“此朕少年事也”。尽管如此,孙氏还是颇有大家风范。在土木堡之变中,和于谦拥戴朱祁钰为帝,并嘱咐边关守将,不得私自出兵攻击也先,让其手中的朱祁镇失去了作用,保住了大明锦绣的江山!可谓是痴情女多,专一汉凤毛菱角!同样是体弱多病,且未诞下一儿一女,但哲哲的结局比胡善祥,只能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皇太极的爱情观

皇太极是大清的第二位皇帝,其首任皇后是蒙古科尔沁草原的贵族,姓博尔济吉特氏,贝勒莽古思之女!当时为显示对这桩婚事的重视,皇太极亲自前往辉发扈尔奇山迎接,崇德元年被加封为中宫皇后,顺治六年因病逝世享年51岁。她这一辈子最大的缺憾是没有儿子,最大的危机是同族妹妹海兰珠,最大的幸福有丈夫皇太极!

海兰珠是崇德元年,被封关雎宫宸妃的。随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却不幸在两岁的时候夭折!失去儿子的海兰珠,沉浸在丧子之痛不能自拔,终日以泪洗面身体每况愈下。在崇德六年九月撒手人寰,此时恰逢皇太极带领八旗精锐攻打大明,突然收到噩耗连夜返回,上苍不佑红颜未能临终一别。茶饭不思的皇太极,伤心过度连孝庄生福临都懒得关怀!人总有犯糊涂的时候,难能可贵的是醒悟。随后皇太极自我勉励道:“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谴也!”

——关雎宫宸妃海兰珠

比较胡善祥与哲哲两人的结局,看表面是因为孙氏与海兰珠在作祟,实际上封建时代的女性,是作为男人的附庸品而生存。她们的蛇蝎心肠,往往都是被负心汉逼迫出来的。更何况孙氏从始至终,都没有把屠刀举向胡善祥,而是在土木堡之变中,处处维护大明的天下,因而我觉得孙氏不是厚颜无耻之辈!

——END——


惜缘小历史


现在影视剧里面对于历史上的人物篡改太多,有很多都不是真实的事。

对于明英宗和孙太后我这里分别举几个事迹来说说。


先来明英宗吧。

我们都知道明英宗因为仓促出战,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皇帝自己都被俘虏了,可是说明英宗此次被俘,就相当于是明朝塌了半边天,把一个鼎盛大明朝开始步入衰落。

言归正传,明英宗被瓦刺首领也先俘虏后,因为明英宗的积极配合,倒也没受什么罪,甚至过的还非常滋润。

一、明英宗被俘虏后,自己作为也先的向导,帮助也先前往边关的城池索要财物,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皇帝汉奸第一人了。



二、夺门之变后,听信徐有贞的谗言,诛杀了对大明有再造之恩的于谦。这还远没有结束,第二次当上皇帝后,不肯正视自己弟弟景泰皇帝对于大明做出的贡献,甚至在其死后,还给了一个恶谥,“戾”,并且还将景泰皇帝明代宗迁出皇陵,而明代宗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进皇陵的皇帝。

三、在明英宗当上皇帝后,大破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任用王振,开启明朝宦官干政的先河。


明英宗一生可谓是劣迹斑斑,何德何能封“英”为庙号。

那么来说说孙皇后。

在土木堡之战后,孙皇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并不是选出一个稳定朝局之人,而是积极的敛财,希望能够向也先赎回明英宗,这里我也只有呵呵,也是按这种方法,也许一个大明帝国应该是够了。


在这个几乎失败后,朝廷一致希望拥立新君,而这时孙太后又不想立景泰皇帝朱祁钰,还想立朱见深这个两岁的娃娃皇帝,这对于朝政有何用,但是要的就是一个强力的新君。

所以朝堂上一起向孙太后施压,孙太后才

同意立朱祁钰为新君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两母子是什么样的人了吧,可能也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教出这样软弱的儿子。


这个历史很正


如何评价孙太后和明英宗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用厚颜无耻没有底线这8个字,有点过分了。我个人对这两位的评价是:

孙太后:心地善良,忍辱负重。

明英宗:宠辱不惊,敢于担当。

我们先说孙太后:她是一位善良的人。

提起孙太后,我们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女人,她叫胡善祥。在明英宗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还是孙子的时候,明成祖朱棣便让胡善祥做了皇太孙妃。后来朱瞻基当了太子,胡善祥又做了太子妃。朱瞻基当了皇帝之后,胡善祥就做了皇后。

可就这个皇后一生无子,只生两个女儿。为了维护嫡长子继承制,朱瞻基就废掉了他的皇后位,让孙太后(也就是朱祁镇的亲妈)做了皇后。

孙太后做了皇后之后,对这个前任皇后依然是礼敬有加,在朝廷有宴会的时候。坐在皇帝身边的还是让胡善祥坐上去。一直到胡善祥病故。

从这一件小事上来看,孙太后实际上是一个心地很善良的女人。


当年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之后,孙太后又支持吴妃的儿子朱祁钰,做摄政王。

因为那个时候瓦剌军已经打到了北京城下,为了大明江山社稷,孙太后义无反顾的支持朱祁钰做了摄政王,只让自己两岁的亲孙子做太子(那个时候朱祁钰是没有儿子的)。

可不成想:朱祁钰做了20天摄政王之后。觉得还是自己当皇帝比较好。就直接干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景泰帝。

景泰三年的时候,朱祁钰废掉了他大哥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换上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还软禁了他的哥哥,朱祁镇。孙太后不得不担心着自己的儿子,拉扯着自己的孙子,小心翼翼忍辱负重的生活(因为谁也不知道朱祁钰会不会杀掉朱祁镇和杀掉见深)

直到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当成了皇帝。这一切的情况也才得到了改观。

所以孙太后她是一位心地善良并且能够忍辱负重的人。


我们再说一下明英宗朱祁镇:虽然是一位奇葩皇帝,但敢于担当,有热血。

朱祁镇一生最大的败笔,是御驾亲征瓦剌的时候被人俘虏了。没有做到他老祖宗所说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如果他当时战死了或者自杀了,那他也名垂千古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毁誉参半,或者说被人黑的不轻。

针对他御驾亲征这件事,我想说两点:

1.他有热血,敢御驾亲征。当然并不是说没有御驾亲征的就不是好皇帝。但敢于御驾亲征的一定是有热血的皇帝。敌人入侵,他敢拿起刀枪保卫家园,这是铁骨铮铮的一条汉子。

2.他被俘虏一年没有出卖国家利益。我们不知道朱祁镇在瓦剌军这一年是怎么过的?但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明朝有赔款,割地,和亲,纳贡这样的事。所以我判断他没有出卖国家利益。


针对他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做皇帝这件事,我也想说两点:

1.当时的皇帝景泰帝朱祁钰病重,而朱祁钰没有太子(他的儿子朱见济夭折了)。一旦朱祁钰去世,当上皇帝的就两个人选:一个是原来的皇帝朱祁镇;另一个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而朱见深那个时候只有八九岁,所以朱祁镇重新当皇帝的可能性更大。就算明朱祁镇不发动夺门之变,等朱祁钰死后,他依旧会做皇帝。

2.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是被逼的,有三个主谋分别是曹吉祥,石亨和徐友贞。

曹吉祥的作用是联络孙太后,取得了太后的懿旨。

徐友贞精通天象,属于狗头军师那种,给大家做精神支持。

石亨掌管着皇城钥匙,把兵马带进了紫禁城。

当这三人带着兵马找到朱祁镇的时候,朱祁镇还在看书呢。

说朱祁镇敢于担当,是因为他敢御驾亲征。说朱祁镇宠辱不惊是因为他由皇帝变成太上皇,又变成囚犯,又变成皇帝。这一辈子是能当人上人,能做阶下囚。

最后讲一个历史记载的小故事

当明英宗复辟成功之后,钟鼓齐鸣,百官朝拜。而这个时候,明代宗景泰正在洗漱。

他听到这个钟声之后,就问周边的太监们说这是不是于谦造反了?周围的人说不是,是太上皇复辟了。

朱祁钰说:哦,是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

明·杨瑄 《复辟录》:鼓钟鸣,群臣百官入贺。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从这看,当哥哥的朱祁镇和当弟弟的朱祁钰感情上其实挺好的。


少校柳下惠


朱祁镇即明英宗,明朝第六和第八任皇帝,明宣宗长子,其母为皇后孙氏。

朱祁镇出生四月就被立为太子,即位时年仅九岁,“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当时,宫中传言要襄王为帝,太皇太后张氏力挺朱祁镇登基,并重用贤臣辅国。

张氏驾崩后,土木堡之变使朱祁镇失去皇位,后又经夺门之变重新上位。

孙氏,曾被丈夫明宣宗评为“德义之范,冠于后宫。”被尊为皇太后之后,在儿子被瓦剌俘获之际,果断否决南逃主意,采纳于谦主张,立庶子朱祁钰为帝,化解了大明空前危机。驾崩后,被尊为孝恭孙皇后。但,史书有“孙氏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之说。

朱祁镇37岁驾崩,经土木堡之变后,回国又被软禁8年,终于体会到如何当皇帝。所以再次复出后,他重用贤臣,平定石曹之乱,遗诏废殉葬制,“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综上所述,这一对母子都做了以他们身份该做之事,值得后人肯定!


2许云辉


这两个人最好能分开来看,相对来说吐槽机对孙后评价还凑合,对朱祁镇的评价偏低。从为人处世和历史功过来看,这对母子其实不太一样,而且有些资料显示朱祁镇未必是孙氏亲生的。

宣宗孙皇后—— 一个有点私心和小心眼儿的普通女子

历史上的孙氏没有《大明风华》里演的那么精彩,她就是一个县主簿的女儿,因为朱瞻基的外祖母去她家做客,喜欢她的伶俐漂亮,正好那阵子朱棣给朱瞻基找媳妇,就顺手推荐给了女儿张氏(仁宗皇后)。

张氏自然不敢驳老娘的面子,把十岁的孙氏接到家里亲自抚养,给朱瞻基当玩伴儿,两人可以算是青梅竹马。但是七年之后朱棣又给皇太孙找了一个有祥瑞的媳妇胡善祥,于是孙氏就只能当嫔,她到也没说什么(估计也是不敢)。

宣宗登基后她和胡善祥关系还算凑合,起码能保持面子上的礼貌,胡善祥身体不好她常去探望。后来宣宗废后事件没证据显示有她挑唆,甚至宣宗第一次告诉她要废后时孙氏是推辞的,大意是皇后固然多病但未必不能生子,我的儿子怎能在皇后儿子前边。

妃犹固辞曰:“皇后病已自有子,吾子敢先皇后子耶?”——《胜朝彤史拾遗记》

不过这也不代表孙氏怎么贤惠,胡善祥被废后婆婆张氏可怜她,很照顾胡善祥,宫中宴会安排胡善祥座次高于孙氏,孙氏也是闷闷不乐的。如果闷闷不乐只是小女人心态作祟,后面发生的事儿就有点过分了。

太后张氏病故后本来胡善祥的名字是在妃嫔册子里的,有资格去去祭奠,但是孙氏就是不同意她去。胡善祥痛哭不已,第二年也去世了。这事儿孙氏办的挺小气,丈夫都死了,胡善祥又不争宠,何必这样?

更过分的是胡善祥死后,本来杨士奇是希望用皇后之礼安葬,这是他和宣宗的约定(胡后可废,但礼仪如常)。但内宫趁杨士奇年老多病,悄悄的按嫔妃之礼给葬了,连个像样谥号都没给,只称“静慈仙师”,把病床上的老杨气得够呛。

升级成太后的孙氏基本还算称职,娘家亲戚封侯也控制,但是没有婆婆张氏控制那么严格,能守住的底线是弟弟们一旦开始侵占土地就立刻翻脸。强行把占的土地退回去,建的房子扒掉,自然也会痛骂弟弟一顿。

对朝臣也有基本的尊重,初期王振擅权要冤杀国子监祭酒李时勉,还要在文庙动手。孙氏听后大惊,把儿子叫来痛骂一顿,表示祭酒是国子之师,就算有罪也不能这样侮辱人吧?你到底侮辱的是谁知道吗?吓的朱祁镇赶紧把李时勉放了。

土木堡和夺门之变中孙氏的角色确实不太光彩,但咱们得区分复辟和杀于谦的不同,孙氏支持复辟是人之常情,不代表她就支持杀于谦。大体上这个谥号里没有“贤”字的女人在史料中评价还是偏正面的,不至于像题主说的那么烂。

朱祁镇—— 一个既蠢又昏的混蛋

朱祁镇这货我真懒得说,明朝在他手里没亡国只能算朱元璋到朱瞻基这几代人底子打得太好,换个脆皮点的王朝都不晓得死几回了。最让吐槽机无法忍受的就是那股死不悔改的操性,其实只要是个人就会犯错,无论犯下多大的错,能认识到自己错了,能去改正错误就还算个爷们儿。

可是这货呢?正统那几年玩的天翻地覆,几十万将士埋骨荒野,差点就再上演一回宋朝南渡的戏码。作为第一责任人连殉国的勇气都没有,去蒙古旅游一圈回来还舔着脸复辟,还把于谦杀了。

这也行,好歹历史再次给了他一次机会,励精图治一番也许能洗刷前耻。但这货都干了什么?给王振立祠,还叫“旌忠祠”!顺手还给也先立了一个!我真他喵的无话可说,题主说的没错,厚颜无耻、没心没肺莫过于此。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在真正的历史上,朱祁镇并不是孙太后的亲生儿子,朱祁镇应该是普通的妃子所生,最终被当时还是皇贵妃的孙氏抱养为自己的儿子,孙氏最后依靠这个儿子成功地登上了皇位。

在起初的时候,朱祁镇依靠嫡长子的位置获得太子之位,进而登上皇位。所以在这个时候,朱祁镇这个皇位来也是相当之正,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孙氏由皇后进封为皇太后,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从这一点上讲,两母子并没有什么问题。真正有问题的是,孙氏由皇贵妃身为皇后的时候,朱瞻基因为和孙皇后感情好,所以强行将没有过错的胡皇后给废掉。而背后的理由是孙氏生了儿子,胡氏没有儿子。但真正的历史孙氏也没有生儿子,只不过把别人生的儿子据为己有而已。

在之后朱祁镇碰到了瓦剌入侵,结果朱祁镇不懂军事,却率领军队御驾亲征冒险出击,结果导致明军被瓦剌打败,自己也被瓦剌给俘虏了。这个时候群臣强烈要求立皇弟朱祁钰为新的皇帝断绝瓦剌的野心,而孙太后这个时候只不过作为皇族最德高望重的成员,对这一结果予以确认而已。孙太后这一行为做得很不错,她在关键时刻避免了明朝覆灭的可能。当然由于孙太后和朱祁镇的关系,她在立朱祁钰以为皇帝之前,先行确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希望将皇位尽量留在朱祁镇这一系。

当然朱祁钰当上皇帝之后肯定不甘心这一点,所以在皇位稳固之后,强行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废掉,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他们这一系没有皇帝命,朱见济在当了太子一年之后就夭折了。而朱祁钰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经病入膏肓,即将不久于人世了。而石亨等人在发动夺门之变之前,曾经去找过孙太后,得到了孙太后的默许,最终成功的发动了夺门之变,将朱祁镇重新扶上皇位。孙太后此举虽然是为了朱祁镇,但同时也是为了稳定当时的政局,因为当时在那种情况下,皇位回到朱祁镇这一系来是最好的结果,可以使国家稳定,避免动荡。否则的话有可能牵起很多腥风血雨,所以孙太后和朱祁镇此举也是为了国家的稳定需要而已,谈不上多么无耻。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孙太后作为一名实干政治家,她对大明朝的兴衰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用“厚颜无耻、没有底线来”评价孙太后,十分不妥。大家同情胡皇后,认为是孙贵妃的原因才导致胡皇后无过被废的。事实上孙贵妃跟明宣宗朱瞻基青梅竹马、朝夕相处,感情很深;如果不出意外,皇后本来就是孙贵妃的。胡皇后如果生了儿子,那自然不会被废后,结果他只生了两个公主。

由于胡皇后没有生儿子,明宣宗朱瞻基以此为借口要求胡皇后退后,立孙贵妃为皇后。孙贵妃当了皇后以后,并没有迫害胡皇后,没有像武则天对付王皇后、萧淑妃那样折磨人。因此我认为孙皇后并非一个恶毒之人。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获后,孙太后支持于谦主持北京保卫战工作,避免了明朝像北宋一样丢失半璧江山。

明英宗朱祁镇在蒙古期间,孙太后同意立朱祁钰为皇帝,避免了瓦剌用朱祁镇来威胁大明朝。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孙太后和钱皇后立刻筹措一批珍宝作为赎金送出,以使皇帝获释。明英宗被俘居于漠北之后,孙太后数次给明英宗寄去御寒的棉衣。明英宗还朝之后,被明景帝幽禁在南宫,孙太后多次前去探视。这些行为表明孙太后是一位能干能善良的人,她不是为了权力而杀戮儿子的人。

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获期间,保持了一位皇帝的尊严,他没有像宋徽宗一样磕头纳降。朱祁镇回到北京后,他被弟弟幽禁,这期间他以太上皇的身份住在宫中,没有四处联络武将,发动复辟战争。朱祁钰的儿子死后,没有留下其他继承人,因此当皇帝的只能是朱祁镇或者他的儿子朱见深。当时朱见深才七八岁,如何能执掌朝政? 为了大明朝的安危,朱祁镇才同意复辟为帝的。生在帝王之家,或者生在巨豪之家,很多时候家族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至于毁誉对错,让后人说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