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新春特輯 之“銀行興衰”合集

2020年 新春特輯 之“銀行興衰”合集

剛剛過去的2019年,對中國銀行業四百多萬從業者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宏觀經濟向下的大背景下,銀行這一順週期行業承受著許多壓力,利率自由化、金融脫媒等浪潮更是衝擊著商業銀行的傳統地位。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2019年的逆風中,一些銀行舉步維艱——包商銀行被接管,錦州、恆豐銀行紓困。然而更多的,卻是銀行業者們在圍城中尋找突破,在突破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仰望未來的努力。

為了回應整個行業尋求破局與轉型的決心,同時也為了讓業外人士一窺商業銀行經營戰略的全貌,我們團隊特別推出了“銀行興衰”系列專題報告,以饗讀者。該專題用海內外鮮活的案例,回顧歷史上那些金融鉅子們的風光與失落,分析商業銀行經營成功與失敗背後的深層原因,最終挖掘出在銀行業內乃至整個企業界共通的經濟規律。

專題之一:另一家被託管的商業銀行

-- 中國海南發展銀行

由於我國各級銀行多受到政策保護和政府支持,商業銀行倒閉破產案例很少。海南發展銀行(簡稱“海發行”)作為中國第一家倒閉的現代商業銀行,在當下十分具有教育意義。

上世紀90年代,海發行成立於改革開放風起雲湧的海南省。然而不幸的是,該行成立時卻面臨著海南泡沫經濟的“退潮”。再加上管理不善等原因,海發行經營了不到3年時間即宣告倒閉清算,為這家“短命”的銀行染上了濃厚的時代色彩。海發行的歷史,時間跨度雖短,內容卻十分豐富。從海發行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找到哪些令其失敗的直接原因?面臨銀行經營危機時,海發行的“前車之鑑”又能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專題之二:亞洲巨人的急速隕落

-- 日本長期信用銀行

日本長期信用銀行堪稱日本版的“國家開發銀行”。它組建於日本戰後百廢待興的時代,承載著政治任務和經濟復興的期望。它見證並參與了上世紀60-80年代日本的復甦、增長和繁榮,但卻沉迷在了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中,並最終走向破產之路。

從長期信用銀行身上,我們不但能領略一家企業的成敗得失,更能看到半個世紀間日本經濟的輪迴起伏。

當週期的大潮來臨或消退時,居於其中的銀行該如何自處?長期信用銀行的失敗案例,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答案。

專題之三:美國百年老店的坍塌

-- 華盛頓互惠銀行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華盛頓互惠銀行的名字,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犧牲者”名單上。但實際上華盛頓互惠銀行在當時的美國可謂鼎鼎大名,2007年按照總資產排名,它是美國的第6大銀行。

華盛頓互惠銀行在上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的銀行業併購浪潮中嶄露頭角,並著重發力於零售和房地產貸款業務。然而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盲目的擴張和業務的集中,華盛頓互惠銀行如一顆新星般升起,又如流星般隕落。從它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銀行經營業務當中的哪些風險點?企業利用兼併重組達到戰略目標時,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專題之四:被1英鎊收購的英國銀行業巨頭

-- 英國巴林銀行

在世界銀行史上,英國巴林銀行是當之無愧的“老字號”。早在1803年美國政府向拿破崙求購路易斯安納時,巴林銀行就為當時的美國政府提供資金支持,連英國王室也在它的客戶名單中。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安然度過了幾近兩百年後,巴林銀行卻因為一個期貨交易員的投機而倒閉,並以1英鎊的象徵性價格賤賣於他人。

巴林銀行的破產,不但凸顯出衍生品市場的風險重重,更警示著我們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的重要性。以巴林銀行的失敗為教訓,我們可以得到哪些銀行內控方面的啟示?下面的文章將就這一問題進行回答。

專題之五:利率市場化下美國銀行業倒閉潮

-- 伊利諾伊大陸銀行

隨著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利率市場化這一議題也日漸升溫,成為商業銀行必須直面的挑戰。利率市場化,意味著打破各家銀行舊有的“一畝三分地”格局,加快行業間的競合;意味著贏者通吃,而落後者的淘汰將不可避免。為了衝出重圍,不少銀行果斷喊出了“做大做強”的口號。

然而“做大做強”的道路,必定是充滿著荊棘。回顧美國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利率市場化歷史,就有不少銀行倒在了“做大做強”的路上,伊利諾伊大陸銀行就是其中之一。通過分析伊利諾伊大陸銀行的失敗歷史,正在進行戰略擴張的銀行同仁們可以抓住哪些市場規律?又可以為潛在風險做哪些準備?

相關報告原文鏈接

1、另一家被託管的商業銀行——中國海南發展銀行

2、亞洲巨人的急速隕落——日本長期信用銀行

3、美國百年老店的坍塌——美國華盛頓互惠銀行

4、被1英鎊收購的英國銀行業巨頭——英國巴林銀行

5、利率市場化下的美國銀行業倒閉潮——美國伊利諾伊大陸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