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从何时起成为山东的政治中心?为何春秋战国时期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没有得以延续继而成为山东的政治中心?

梦痕无忌


西周时的齐献公姜山在位时间并不长,公元前859年即位,公元前851年去世。不过,齐献公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大事。他把齐国的国都从薄姑(山东省博兴市附近)迁到了营丘,后改名临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田氏取代姜齐后,国都还在临淄,直到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始皇所灭。这么一算,(两个)齐国在临淄定都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山东有很多诸侯国,其中以齐国最为强大,堪称是山东的核心。而临淄作为齐国国都,自然可以说是山东的中心城市(就实力而言,如果就文化而言,应该是鲁都曲阜)。

不过,山东省的省会却是济南。临淄作为齐国故都,山东省省会为何没有放在临淄呢?要知道,临淄城在齐国呼风唤雨的时候,济南还只是一座并不太起眼的小城,称之为历下。

齐国之所以把国都放在淄博,这其中有地理上的原因。齐国的地盘基本上在今山东省北部,东有河水(古黄河)、中有济水(今黄河入海部分与古济水有济南附近有重叠),而济南就位于济水之南,后来定名为济南。

两个齐国显然都不可能把国都放在济南,何之?姜齐的地盘呈狭长状(位于山东北部),南边有鲁国、宋国,但二国显然不能对齐国造成亡国的威胁。姜齐北边是燕国,也相对较为弱小。而真正能对齐国生存产生威胁的,是“超级大国”晋国。晋国的东线,就非常接近于济南了。虽说“天子(国君)守国门”,但往往都是无奈之举,比如明朝迁都京师(北京),主要是为了防御北元(蒙古各部)。如果明朝没有北元的威胁,未必会定都于京师,毕竟离江南钱粮产地太远了。

让姜齐的国君把国都迁到济南,直面晋国的军事威胁?他们才不会这么玩。所以,在理论上,要使国都获得安全感,当然离强国越远越好。临淄在济南以东一百多公里,相对比较安全。这就类似宋高宗定行都于杭州,而不是南京,就是这个考虑。一旦敌军过江杀进南京,在杭州的朝廷还有反应时间。如果定行都于南京,城破基本等于亡国,姜齐也是面对这个局面。

济南的地势非常险要。往北是济水,往南是险峻的泰山山脉、鲁山山脉。这样,济南就夹在河、山之间,防守起来比较方便。而敌军要攻占临淄,往往要先破济南,其次才是临淄。换言之,济南就是临淄的西大门。

而到了战国时的田齐,河水是齐国与燕国、赵国的边界,田齐更不可能定都于济南了。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大将乐毅率五国之兵伐齐。有一种说法,认为五国伐齐,最关键一战是济西之战。济西约在今聊城附近,齐国的济南面对联军已无险可守了。济南被联军拿下,临淄大门洞开。

秦朝灭亡后,齐国宗室复国,定都还在临淄。济南依然是临淄的西大门,置重兵屯于此,防备西线之敌。战神韩信率汉兵入齐,就是在济南击败齐军,导致临淄再次门户洞开,齐亡。著名的郦食其被烹事件,导火索就是韩信“不守信义”,出兵攻济南、破临淄所致。

后燕建兴二年(公元387年),后燕皇帝慕容垂要攻取山东北部。燕军攻下济南后,济南以东的青州等地同样无险可守,纷纷投降。慕容垂深知济南对于山东北部的战略门户意义,封陈留王慕容绍为青州刺史,坐镇济南。燕军守住济南,东向可控制青州,南向可控制兖州、徐州,西向可控制冀州,北向可控制幽州,堪称是后燕国的“腰眼”。

后燕被北魏打败后,慕容德南逃至山东北部,建立南燕,几乎复制了战国时田齐的疆域。南燕国都虽不在临淄,西距临淄也不远,就是广固。慕容部的噩梦是同为鲜卑人的拓跋部(北魏),南燕要活下来,无论如何也要死守济南。只是让南燕人没想的是,北魏兵没有杀过来,反而是南方的刘裕率晋军北上,灭了南燕。

灭南燕之后,东晋及刘宋与灭掉后燕的北魏,隔黄河对峙。刘裕非常清楚北魏的实力,青州(冀州)、兖州、徐州这几个州,距离刘宋国都南京较远,北魏骑兵能轻易抄掠这些州郡。刘裕知道守(长)江必先守淮(河),守淮(河)必先守彭城(徐州),守彭城必先守济南。如果北魏军攻下济南,济南以东的青州,以南的兖州、徐州,就很难守住了,同时引起一连串的不良战略反应。

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刘宋大将檀道济北伐。因为刘宋牢牢控制济南,檀道济很有底气,打了很多胜仗。等到宋军粮尽要退的时候,檀道济也是以济南为跳板,徐徐南归的。同时,檀道济还留下一个著名成语——唱筹量沙。

北魏也知道济南是刘宋的北大门,不打下济南,就无法取得对刘宋的战略优势。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年底,魏军大举进攻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齐高帝萧道成之父)知道济南之于南京的战略意义,死守济南城,最终魏兵无利可图,自退。宋孝建二年(公元456年),北魏对刘宋的战略优势更加明显,宋孝武帝刘骏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准备把青州(冀州)从益都(今山东青州)迁到济南,结果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而当事人之一的青、冀二州刺史垣护之则支持刘骏,说:“益都在济南以东,并不是魏军的主要进攻方向,他们打的就是济南。魏军每次南下,多攻济南。而我们要是丢了济南,青州一是保不住的。如果守住了济南,青州自然安全。而且,我们还可以把济南当成跳板,过河谋取河北,给魏军制造压力。”最终,决议通过,济南成了青州治所。

宋明帝时,刘宋大乱,北魏趁宋乱出兵南下。有人就告诉主帅慕容白矅说:“先拿下济南,打开南朝门户,再徐徐南下,不怕他们不服。”果如其言。济南比青州更靠近河北、中原、江淮,战略空间非常大。久之,济南成了山东地区的中心城市(青岛在清末开埠),成为山东省省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更多山东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确切地讲济南是从明朝开始正式作为山东省的政治中心,虽然明朝以前已经有济南府的存在,但是当时所管辖的面积并不是整个山东省,只有鲁西一带。宋朝、元朝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一直在青州,明朝开始,山东作为全国13个布政使司之一,政治中心才从青州迁往了济南府,经历明朝、清朝几百年时间,直到建国以后山东省的政治中心设在济南延续至今。

而问为何春秋战国时期,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没有得以延续继而成为山东的政治中心。主要原因是华夏几千年的发展,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中原”范围,融合各民族后已经不再是各诸侯国分封天下的局面,朝代更迭的同时,设立了省一级别,而山东省当前的面积远远大于当年的齐国疆域,政治中心不设在临淄很正常。

另外,元朝开始,北京便作为朝代的都城所在,后来又经历了明朝、清朝漫长的几百年,这一时期从地理位置上看,济南更加靠近权利中枢,所以在政治划分上更加倾向于将济南设为中心。虽然晋朝以前山东境内的政治中心更多是临淄,元朝以前山东境内的政治中心更多是青州,但是明朝开始济南因为城镇规模发展壮大,靠近中枢,所以更符合政治中心的设立条件。

齐国当时的所辖区域基本是当前山东省北部、东部地区,那时的临淄基本处在齐国中心。山东境内当时还有鲁国、郯国、莒国等小诸侯国存在。别看当时齐国强盛,但当时鲁国才是周朝正统的诸侯国,因为鲁国创建者是周朝姬姓皇室,鲁国继承了周朝大部分的文化。齐国作为诸侯国也只是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几千年朝代更迭,临淄失去了中心条件。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济南成为山东的政治中心应该是在明朝。历史上,齐国首都为临淄,鲁国首都为曲阜,山东故也被成为齐鲁大地。由此可见,齐国包括其都城临淄在山东历史上的重要的地位。

历史上齐国的富庶也被后人津津乐道。春秋五霸之首便是齐桓公,起初齐国的国力也远远超过秦国,在管仲、鲍叔牙等人的努力下,齐国沿海经济发达,而临淄也长期为齐国的都城。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当时临淄繁华富庶,可以说是世界上少有的城市中心之一。公元前221年,曾经强大一时的齐国最终被秦国所灭。临淄的名称虽然有所嬗变,但是地位却一直延续下来了。

临淄地位的变化应该是从两晋时期开始的,伴随着行政区划的更迭,青州治所的变化,临淄渐渐失去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而历城(原济南)的地位逐渐上升,大家熟知的曹操还曾经担任过济南相。三国两晋南北朝,由于军事战略地位和地理区划的原因,临淄的地位也不再如以前。到了明朝时,临淄的地位已经被济南府取代。洪武九年,山东省治由青州移治济南,济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首府。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济南的地位一直十分稳固。

为什么临淄地位没有延续,其实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军事政治版图的改变,临淄的位置优势渐渐丧失,战略地位在下降。作为曾经的齐国的都城,已经不适应山东政治中心的角色。二是地理条件和军事位置来看,临淄的攻守地位远不如靠山靠黄河的济南,而且济南的交通位置重要。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明清皇朝定都北京,而济南临近北京,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济南作为山东首府,也是历史的选择。


齐鲁壹点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济南还没有正式登陆山东政治舞台中心之前,齐国都城临淄已经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而在齐桓公称霸之后,临淄在山东六国中的地位更是独一无二的。

1、齐国都城,从营丘到薄姑再到临淄

《史记》记载,西周分封诸侯时,因姜子牙是开国第一功臣,被分封在齐国,都城是营丘。在打败莱国之后,姜子牙修明政事,顺风俗,开工商,发展渔盐业,民众多来归附,姜子牙被授予“征讨五侯九伯”特权,齐国一跃成为大国,地位高于其他封国。

以上记载提到的齐国都城营丘,并非现在的临淄,而是今天的山东昌乐。那么,齐国都城是如何从营丘转移到临淄的呢?

姜子牙死后其子丁公吕伋继位;丁公死,其子乙公得继位;乙公死,其子癸公慈母继位;癸公死,其子哀公不辰继位。哀公被周王用鼎烹杀,立其弟静为齐君,是为胡公。胡公迁都于薄姑(今博兴)。齐哀公的同母弟公子山带领党徒、营丘人袭杀胡公自立为君,是为齐献公。齐献公元年,把都城从薄姑迁到临淄。

2、临淄的地位变化,以西晋为分水岭

临淄成为齐国都城后,发展到齐桓公时成为独一无二的重要城市。晏子使楚时,晏子曾对楚君说:“齐国都城临淄有7500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了;一起挥洒汗水,就会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尽管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但临淄城当时的繁华可见一斑。

秦灭六国后,临淄成为齐郡,仍是极其重要的城市。王莽建立新朝时,曾短时期里被改名为齐陵县。东汉时,临淄的地位再次提升,因为当时山东最高行政长官是青州刺史,治所本在青州,但因袭临淄的繁华盛景,把治所迁居到临淄,此后临淄成为州治、郡治、县治三级政府所在地,地位等同于山东的首府。

临淄的地位变化以西晋为分水岭。西晋永嘉之乱后,州郡县三级政府重新搬迁到青州,自此临淄不再成为山东的政治中心。

临淄失去山东政治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西晋永嘉之乱中,人们发现临淄地势平缓,一马平川,易攻难守,属于四面临战的城市。而青州地处沂山山脉和鲁北平原的交接处,北出可控山东半岛,向南有山险可据,境内丘陵、河谷密布,地貌多样,古为"九州"之一,政治地位显赫,也是山东的第一军事重镇。

3、济南治所变化,同样以西晋为节点

在济南民间自古就有“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的说法。西汉时,以东平陵城(今济南章丘区龙山镇)为治所设立了济南郡,这是“济南”一词正式出现,东平陵城则是济南最早的权力中心所在地。

吕后执政时,以东平陵城为治所成立济南国。汉景帝时,因参与“七国之乱”,济南国被降格为济南郡。王莽建立新朝后,曾把东平陵城改名为“乐安”,东汉时又改成济南国。需要提醒的是,此时的济南是青史刺史的管辖范围,而青史刺史的办公地点正是临淄。

东平陵城在唐朝时又被改名,改名者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唐太宗的儿子李佑在山东起兵造反,东平陵人李君球和其兄、其子等人坚守城池,抵抗叛军达一个多月,直到唐军到来打败李佑。李世民为此把平陵县改名为“全节县”。

据记载,西晋永嘉年间,济南的治所从东平陵城西迁到历城县(今济南历城区),又过去500余年后,公元815年东平陵城被并入历城县,东平陵城作为济南治所长达1500年的历史结束了。

不过,对于东平陵城为什么被废置,而把济南的治所西迁至历城,至今学界尚无定论。人们只是猜测或许与地理位置、河水改道等有关。

4、明德王开府,济南一举成为山东首府

济南成为山东的政治中心是在明朝。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与两大事件有关: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朱棣的六世孙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击败被俘。其弟朱祁钰登基称帝,国号景泰。因瓦剌“挟帝之谋”失败,次年将朱祁镇无条件释放,却被景泰帝软禁7年。最终,朱祁镇经过“夺门之变”复位,国号天顺,立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封四子分别为德王、秀王、崇王、吉王。

其中的德王朱见潾最初封地在山东德州,但他以德州土地贫瘠、风沙太大为由,要求改封到山灵水秀的济南。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朱见潾来济南就封,修建了德王府(今济南珍珠泉一带)。

至此,济南的治所再次变化,由历城县迁移到如今的济南所在地,山东的政治中心也从青州西迁至济南。此后,济南的山东政治中心地位一直延续不变。

青州失去山东政治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是:相较于济南的地理位置,青州更靠近东部而远离西部、北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山东腹地,其政治、军事、经济地位的优势不明显。而随着济南作为德王的就封所在地,其政治地位迅速提升,加之地处鲁中地区,依山傍水,又是齐鲁大地的交通枢纽,其军事意义重大,因此一直是山东的政治中心。

(本文为指动济南原创内容,已授权今日头条、百家号、微信公众号、企鹅号、搜狐号、大鱼号、网易号同步更新,其他网站和自媒体平台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下方的留言。或者点个赞,转发一下,让朋友分享本文。)


指动济南


历史的定格是在最近一二百年中形成的。先秦时代距离现在太遥远,一切都是变化。别忘了,距今2000年,没有什么事变化不了的。

工业,现代城市的基础是工业,是交通,是区位优势,济南位置完全好过临淄。

国家政策,决定一个城市的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