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的不止病毒還有恐慌,新型肺炎面前,我們如何保持心緒安定?

自武漢披露發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得知該肺炎可以“人傳人”以來,人們就寢食難安。這些天筆者時常注意觀察著網絡平臺上、微信群、朋友圈的信息,發現隨著23日武漢宣佈封城、全國幾乎所有省份都發現有病例以來,人們的焦慮、恐懼情緒逐漸蔓延開來,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沒買到口罩的人眼神裡透出“恐慌”;人們談疫情色變、人人自危:有人聽信傳言非理性地囤積大米、青菜;有人一感冒、發燒、無力就懷疑自己是得了新型肺炎……

對於傳染病的擔憂是人們天生具有的正常心理,可以促使我們更謹慎地做好防範、預防感染,但是過度的恐慌非但於事無補,還會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在遇到重大的災害性事件時,通常會出現不安、恐懼、驚慌等負性情緒反應,產生退縮和逃避等行為,這些反應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生存預警和保護機制,目的在於促使個體採取適當的行為措施來避免並抗擊外界對生命健康的威脅。但是,如果恐慌心理過度,持續時間過長,或者恐慌情緒在人群中迅速蔓延,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出現非常時期的非理性行為。

傳播的不止病毒還有恐慌,新型肺炎面前,我們如何保持心緒安定?

01

人們恐慌的原因

第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特質

恐慌心理的產生和刺激性質相關,人們面對一些從未接觸過且具有極大不確性的刺激時,常會產生焦慮和恐慌;而面對一些較熟悉的、可控的刺激時,則容易產生平靜和自信的心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世界範圍內首次被確認且迅速擴散,其病因、傳播途徑等尚未被完全確認更無特效藥物治療,所有這些都為疾病包上了一層“神秘”外衣。傳染性強、有一定的死亡例和諸多未知必然帶來人們的緊張、焦慮和恐慌,而隨著每日公佈的感染病例數字增加以及為了使疫情迅速得以控制,緊密出臺的各種防治措施,無形中也都加劇了人們的恐慌。

第二,民眾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人們在應對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安全感是人們基本的社會需求。通常,人們總是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緩解心中的不安全感,獲得安全感。

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備的社會保障體制,人們沒有足夠的應付災難或疾病的信心。傳染病突然襲來時,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疾病本身之外,人們的憂慮還包括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比如生病了怎麼辦?封城、封小區、封村要持續到什麼時候?會不會失去工作?一些來自疫區的人會擔心自己會因此而被人歧視嗎?患者家屬、親朋會擔心自己被感染了嗎?……在多重因素的壓力下,人容易變得脆弱,會在心理上形成更大的擔憂和更強烈的恐懼感 。

第三,人際相互、謠言流傳營造了恐慌的心理氛圍

新型肺炎是近一段時間以來人們關注的焦點,是日常交流的主題。交流中人們往往會是交換 有關疫情的個人見聞。這些見聞來源參差不齊:有的來自官方媒體,有的來自網絡,有的來 自傳聞,還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可以製造謠言。為了引發別人的關注和興趣,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誇大、渲染。社會心理學研究證實,一條信息隨著被傳播人數的增多,被扭曲程度不斷增大,因為每個傳播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解釋加工接收的信息而後傳播出去。這種人際的交互影響營造出特定的社會心理 氛圍,同一主題內容的反覆傳播,對人們造成了極大的心理暗示,恐慌又得到加強。

傳播的不止病毒還有恐慌,新型肺炎面前,我們如何保持心緒安定?

02

比疾病更可怕的是人為恐慌

第一,過度的恐慌會帶來人們不理性的行為

每次重大疫情之下,社會性的恐慌心理往往會帶來人們的非理性行為。

在2003年非典期間特別是前期,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搶購風波,聽到風聲、看到行動的人們,呈幾何級倍數增加,加入搶購的浪潮。筆者當時正在讀大學,記得等我們意識到時,市場上的口罩、抗病毒口服液、板藍根甚至醋都早被搶光了,當時還有不良商家哄抬物價。這幾天這種現象我們在身邊也都已看到、聽到。

人們不僅搶購物質,還相互猜忌。我們不知道周圍的人到底誰可能是傳染源,過度猜忌造成人人自危。來自湖北特別是武漢的人、車被抵制,7000武漢返鄉者信息遭洩露被騷擾罵“武漢毒人”(據南方都市報)。人們談 “肺炎”色變,群體恐慌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心理學上將恐慌定義為:個體受到危機環境刺激導致生理、情緒和認知功能失調,原有處理問題的方式難以應付危機狀態,繼而引起緊張、害怕等心理異常。處於恐慌之中的人們情緒和認知功能都存在失調,因而會產生一些不理性的行為。而群體恐慌心理則嚴重影響群體行為,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造成損害。

第二,恐慌導致免疫功能下降,使得身體對病毒的抵抗力下降

持續的恐慌則會損傷人的身體機能,導致免疫力下降,使病毒乘虛而入。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你覺得自己不行了時,你真的就不行了;當你覺得自己病倒了時,你就真的起不來了。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當患者認同醫院的判決自己只能存活3個月時,真的就只能活3個月;但是如果患者不相信,認為自己能更長壽,那就可能會生活得更長久。這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確實是真實的事,這其實是潛意識的力量:當你有堅強的信念不被負面情緒牽動,保持意念不倒時,一切都無可限量。

我們都知道目前新型肺炎還沒有特效藥,但是也有不少患者治癒出院。查看有關他們的報道,你會發現,他們體質都較好,免疫力較強。就像感冒一樣,在還沒有特效藥之前,治癒肺炎需要依靠自身產生抗體。較強的免疫力也能增強我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抵抗力,避免遭受感染或者感染了但不會表現出症狀(發病)。

傳播的不止病毒還有恐慌,新型肺炎面前,我們如何保持心緒安定?

03

如何應對恐慌心理?

一、減少信息源對自己的影響

每天可以花1小時內的時間瞭解相關新聞,但不要長時間不停的刷手機看相關報道,爆炸式信息的輸入,會讓我們陷入信息疲憊,進入“心理失控”狀態;

只看正規官方媒體的發佈、報道,不要相信聽信小道消息、更不要製造、傳播流言,對於散播恐慌信息的群,適當屏蔽或者主動發聲傳播正能量。

二、相信政府防護措施到位、相信醫生們能征服病毒

事實上,這並不是盲目的樂觀。和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我國的衛生系統和疾病防控體系已經有很多進步,你可以通過正規媒體瞭解這些信息。另外在瞭解疫情新聞時,注意關注積極的訊息:政府做了哪些防護措施,治療中積累了更多經驗,通過對這些知識的瞭解,就會認識到疫情非傳聞中那樣可怕,大可不必過度恐慌。

三、行為上重視防護;但偶爾防護不當,也不必太在意

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外出、聚餐、聚會,儘量不去人多的地方,有發燒、乏力等現象儘早就醫並按規定報告。這些科學防護是必要的,但是倘若口罩一時沒準確佩戴或去了一下人多的地方也不要過度擔心,但凡事總有度,過分在意,追求“絕對安全”,只能使焦慮、恐慌升級 ,可能“適得其反”。

傳播的不止病毒還有恐慌,新型肺炎面前,我們如何保持心緒安定?

四、學會自我調整

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能發現適合自我的有效調節手段。這些手段包括轉移注意(如全心投入到閱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籍、看一部電影)、參加體育活動、放鬆訓練、不合理信念的自我認知等等。

五、建立正向思維

不要只看到每日上升的感染數字、每天死亡的人數有所增加。想一想實際上每天因為交通、心腦血管疾病或者癌症死亡的人會有多少?實際上,和這些數字相比,新型肺炎的死亡率算低的。

建立正向思維可以嘗試這樣的句式:雖然……但是……;即使……但也……

如:

雖然現在疫情嚴重,但是我看到國家、政府、一線醫護人員,都在積極作為;

雖然疫情易傳染,但是我已經做好了足夠的自我防護措施;

雖然我去了一下超市,但是我戴了口罩,超市裡人也不多;

即使我真的病了,但也會有很多人陪伴我一起面對;

……

六、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

當面臨重大災難及危機時,人的心理比較脆弱,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幫助以度過難關。當你感到難以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狀態,或自覺出現了一些超出正常反應的行為時,不妨主動尋求 專業幫助,接受心理諮詢和指導。目前,大部分城市都設立了心理服務熱線,並針對此次疫情開設了疫時心理諮詢服務(廣東的可以撥打12355、武漢也有大批心理諮詢志願者前往,可查閱當地官方發佈)。

春節是個特別的假期,今年的春節雖然少了熱熱鬧鬧的迎來送往,但我們有更多時間和家人好好說說話,讓家人之間擁有更多親密感和連接感。2020年是註定是一個特別的年份,讓我們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保持安定的情緒,提高自身身心的彈性,迎接更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