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农村办白事非常隆重,很讲究排场,你怎么看?

银号角乐团阿东


农村“白事”(办丧事),讲究排场,这在许多地区都普遍存在。我从小在农民生活,对这个问题,有切身体会和发言权。

前几天,我回答过“农村老人死了,狂歌艳舞追悼,应该吗”,跟这个问题,说的都是农村白事大操大办问题。



农村白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是一种低俗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共同努力,移风易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厚葬”的文化传统。唐宋以前的几千年,白事也是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的。阶层不同,死后葬礼的规格就不同。

还有,“厚葬”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一种礼遇,一种待遇,也是种地位象征,厚葬意味对死者尊重推崇。

现在,还有的地方追悼会也有需要什么级别,哪个级别人物参加,实际上就是这种等级制度的延续。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提倡“重养轻葬”,移风易俗,厚葬风气逐渐淡化了。



但是,从媒体报道上看,厚葬习俗在很多地区还很普遍,甚至死灰复燃,南方一些地方有生前造墓风俗,并且大造豪华陵墓,就是厚葬之风遗留问题。

厚葬是白事大操大办的文化基础。

近年来,一些地方白事办成了“炫富”表现、面子工程。一些有钱人家为了显示孝顺,显示地位,为了面子上风光,对老人白事大操大办,有的请和尚道人做法事,请明星艺人,歌舞唱戏,有的准备大量纸人纸马,别墅汽车,佣人保姆,跟人生前一样,应有尽有,不厌其烦繁。

白事大办除了炫富之外,还有的人把老人红白事当成收礼敛财手段,使丧礼变了味道。这当然更不可取了。

还有一些人有“攀比风”和“随大流”心理,一时间,你场面大,我比你场面更大,这样才有面子,白事越办越隆重,越办越大,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据我们调查,绝大多数人对越演越烈的白事大操大办是不满意的,也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但是,别人都这么办,自己不操办,又怕落上“不孝顺”“办不起”名声,面子上过不去,只好硬着头皮随大流了。

那么,我们要怎样改变这种低俗现象呢?



首先,从我做起,人人有责。这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能左右得了的事情,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共识,移风易俗,大力厚葬轻葬,生前多尽孝,事后入土为安。

其次,可以以村为单位,自发组织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做到有人管事。制定村规民约,统一红白事标准,简化红白事流程,提倡简朴隆重办事,减轻群众负担。

第三,让专业人专业办。也可以推广一些地方成功经验,引进第三方操办红白事,引入市场化运转模式,白事新办简办。


学文说话


我想这个问题没有人比我更有经验和感触!

以我爷爷的葬礼为例: 我爷爷退休前,是当地中学的一位老师,辛苦几十年,也算是门生遍地了!我爸兄弟6人都是农民,一个姑姑远嫁他乡!11年前,爷爷的葬礼总花费在18万多!出殡当天80多桌,场面很是热闹……

我们大家族远非富裕可言,但是在我们老家,这种风气已经无法抑制,就现在而言,家里走了老人,没有10万出头基本上抬不出去(亲戚朋友随礼除外),酒席越来越奢侈,回礼越来越讲究,花样也越来越多。归根到底是水涨船高,随礼的人也压力山大!

去年我堂弟订婚(不是结婚),在老家办了两餐饭(四桌),花了11万多(包括给女方亲戚的打发礼),普通亲戚随礼1000起步……凡此种种,触目惊心!

抛开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我觉得盲目攀比真的很没意思!哄抬了消费,也容易给人“暴发户”的感觉!

其实不管是送老人还是迎新人,最大的意义是让他们感觉他们所经历的生活有快乐和意义!生前的尽孝比葬礼的风光有意义得多!而婚后的甜蜜比婚礼的隆重更让人羡慕!

这种现象反应了当下一种极不健康的消费观念!所以绝不提倡!(土豪除外)村里有富甲一方者,其母60大寿,大摆流水,来者不拒,分文不收,人人500(回礼),一时轰动!但架不住人家身价上亿,有钱任性呀!


老易说事


前一段时间的见闻。


小学同学的妈妈去世了,意外去世,好像是串亲戚住在别人家,晚上煤气中毒还是心脏病突发死的,具体什么原因,我不清楚,只确认一点,意外离世。享年60岁。之前一直身体健康,生活自理。


听说她妈妈的葬礼办得非常风光,请了一班打鼓的,一班吹唢呐的,一班唱戏的。三个班子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办的丧礼,一共花了几万块。


有人说,儿女孝顺,舍得给妈妈花钱。有的说,儿女不懂事,妈妈意外去世,都不去弄清楚具体死因,就那么大操大办把这事儿给了结了。而且一点意外离世的悲伤都没有,吹吹打打办那么热闹,儿女真不懂事。


在农村来说,虽然办白事讲排场,也要分情况。意外离世的年纪不算很大的“老人”,还是不要办那么热闹为好,因为一旦办的太热闹,就看不到一点悲伤,何苦来哉?


当然,老喜丧的那种,可以除外。


别人的看法我不太清楚,但是从我内心的感觉来说,丧事还是应该办的庄重朴素一些,毕竟是一件悲伤的事儿,拼排场、攀比、虚荣,搞得排场十足,能敌得过对亲人的思念吗?活着的时候对亲人好一些,强过死后的任何攀比排场。


独吟独笑


我爷爷2014年去世,从选坟地到下好葬,再到过完三朝(我们这老人下葬后三天)都是族里的兄弟叔侄帮忙的,岀殡那天,各位兄弟叔侄为我爷爷竖起了一副挽联,这是我长这么大,四十多年第一次见到这情形,这不是谁想有就有的特殊待遇,很感谢那些兄弟叔侄,,

在农村,不说你多有钱,先看你这家人有没有这份德,你有钱,没德,村里人不会买你账,你没钱,但是你有这份德,再穷,族人也会帮你把面子撑起来,

我爷爷过世办事情总共花了六万多,岀殡前一天总共有一百多桌亲戚朋友来吃饭,都是我父亲的兄弟的老婆娘家人多,加上族里人比较多,近一百七十桌,

我们这不兴请戏班子,只请锁呐,

礼钱总共收了三万多点,自己就花了三万多,但是每一分礼钱都是人情,都是要还的,


最远的才是最懂我的


人接交的层次不一样,帮过的人千千万。自然自已的直系亲属葬礼,参加的人不同,参加的人数不同。我今天酒喝酒喝晕了,曾经参加四个官场葬礼。有三个官场葬礼,参加的人很少。一个官场直系亲属的葬礼,四湖五海的朋友都参加了。


用户6171249044615


以前,看到农村人家白事办得非常隆重,心里会觉得太铺张浪费了。


做那么些形式的东西,去世的人也享受不到,何必呢?不过是挣面子给旁人看罢了。


但是前两年自从经历了家里的三次丧事之后,我渐渐地改变了一些看法。


1.丧事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


每个地方的白事风俗都不太一样。像我们家这边,一定会请道士,还有念经的人,这是两批人,当然也会扎纸屋。有些区别的是,上面还有父母的人去世,一般就不会请歌舞乐队,只会请吹唢呐的人。而年岁较大的人去世,通常说来是喜丧,就会请歌舞乐队。


隆重程度,则要看各个地方的风气,一般隔一个镇,或者隔一个村也会有些变化。当然同一个村里,看家境情况,隆重程度也会有差别。比如,扎屋会弄得更豪华,花篮花圈更多更豪华等等。


但不管怎样,大致的流程都是一样的。这些流程都是一代代传下来,都是有说法、有讲究的。


当然,我们一般人都搞不清楚这些讲究,在进行仪式的时候,也不可能去问人家这些是什么意思,在做什么。而且,一般人自己也不会弄,都是请了专门的人办的。这种专门办事的人,会安排死者家属做各种工作,一整套流程都靠他们指挥。


在白事上有很多忌讳,一是怕对死者不尊重,二是怕对生者有影响,所以一般人都不会瞎弄,都是要请教这些人的。


所以,他们指定的习俗和流程,大家也都会照着做,他们说能省的东西才可以省,该有的步骤则不能少。


很久以前看过一本书,书名是《白事会》,在天津人口中,这种专门的人叫“大了(liao,三声)”,这本书里就写了关于大了遇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白事。

这本书看得人又哭又笑,看完就不免让人去思考人生。人这一辈子,有短有长,该如何过呢?


2.种种仪式,是告别,慰藉的是在世人的心


白事有很多仪式,包括守夜之类的,按不同的情况,举办的时间有长有短。我公公去世的时候办的白事,在我印象中是最深刻的,尽管不是最隆重的。也是他的白事,让我对这种繁杂的仪式有了改观。


公公还差一岁就退休了,可在退休前偏偏查出了胰腺癌,结果从确诊到去世,不过百天。而且,他在生病前,一向身体强健,不吸烟不喝酒,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还经常会做做操锻炼身体。所以,他的这个病来得太突然了,我们全家都很难以接受。


当他去世后,我们是真的沉浸在一种很虚的悲痛中,就是有点难以置信,又说不出的一种痛苦。


在人家的指示下,我们弯腰鞠躬点香磕头。那些仪式,我第一次觉得是多么有必要。那些仪式,是一种告别,慰藉的是我们这些家属的心。


我第一次觉得唢呐声悲怆又动听,第一次觉得念经声优美又平静,如果没有这样的仪式让我们跟逝者做最后的告别,那心里的窟窿该有多大,得用多久的岁月才能填补?如果没有这样的仪式抚慰我们的心灵,那失去亲人的心该有多慌,得过多久才能找回平静?


所以,真的是没体验过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尽管我老公对繁琐的仪式还是觉得没必要,但我内心却觉得有没有仪式真的不一样。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觉得有道理的,可以给我点个赞,谢谢!


贝妮双子


农村人热衷办喜事,这是不争的事实。

不但办红喜事热闹,办白喜事更热闹。

每每办丧事,道士是有的,和尚是有的,歌舞是有的,乐队是有的,扎屋是有的,烧屋是有的,酒席是有的,吃喝是有的。

本是失去亲人的痛,却是莺歌燕舞的喜,锣鼓冬仓,声响震天,好不热闹!

对于丧事,如今提倡厚养薄葬,这是对的,亲人生前无心照顾,死后却大操大办,于情,则是本末倒置。

但正因为提倡厚养薄葬,说明当下很多地方是薄养厚葬的。

生前冷冷清清,死后热热闹闹,人心不古,可见一斑。

这不但映照人心,同时也映照民风,攀比之下,让很多人万般无奈。

刚好,昨天我娘从老家又来电话,照旧叹息一声说:“怎么得了咯,前村易瞎子要嫁女,后村赵家接着要收亲,隔壁李娭毑刚过世,‘人情’做不赢哦!”我晓得,娘这月又没钱了。

如今,经济发展了,日子好了,人们却开始热衷于酒席的大操大办,尤其在农村,场面之奢华,气氛之热闹,花费之巨大,常常令人咋舌。每每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主家往往提前数日就开始广发请柬,凡远亲近邻、沾亲带故者,无一疏漏。那些操办酒席的专业团队早已到来,拱门、气球、棚布,颜色鲜艳,硕大无比。乐队则传统的锣鼓、流行的电声、西洋的管弦,样样齐备,虽不伦不类,倒也烈烈轰轰。最让主家省心省事的是厨师团队,桌椅板凳、锅盆瓢碗,一应俱全;追鸡赶鸭、杀猪宰羊,一手操持。

一般办酒席,头天就会开始,美其名曰吃“预备餐”。虽说便餐,酒是备足了的,红酒、白酒、啤酒皆有。菜新鲜而丰盛,除了正席上的“头碗”,其他鸡鸭鱼肉一样不少。

正席在第二天,还未近午,酒席就已开始。因为客人暴满,不得不以“流水席”的方式开,一拨客人吃完,再换另外一拨客人吃,如此二三巡甚至四五巡。

对于客人来说,无论饭前饭后,有一件事是绝对不会忘记的,那就是去交礼金,或三五百,或一两千,让“帐房先生”在礼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金额,大家就是为此而来的。哪怕有事不能来的,也会托人“代缴”。就这一点来说,所谓“人情”,不过是人民币罢了。

正席吃完,乐队重新开始,传统的、流行的、西洋的,轮番上阵,给酒足饭饱的客人以娱乐消遣。傍晚,主人仍留大家继续吃,一部分人走了,一部分客人仍会被主人留下用晚餐,又是佳肴美酒,直吃到月落归西,遍地流油。

而做白喜事,就更复杂、更昂贵了。我们这边,白喜事的时间通常是7天,当然也有3天的,也有5天的,但很少,多是7天,多的也有11天的。但不管怎么说,哪怕只是7天,天天歌舞、道场、吃喝、烧纸、烧屋、鞭炮……每天就算开支1万元,这几天下来也所费不菲,至于那些有钱的主,烟是和天下,酒用茅台,修墓如别墅,摆席上十天,那用度,又何止百万?

现如今,无论城乡,大操大办愈演愈烈,不单婚丧嫁娶要摆,即便是生日、搬家、满月甚至升学、参军,都会大摆酒席。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其中有很多原因,我想主要有三,一是因为从众心理。人家凡事都摆,自己遇事不摆个酒席,好像不入大流。二是因为“礼尚往来”。三是纯粹敛财。一些人巧立名目,利用乡情、友情敛财,另一些人则贴着“人情”的标签,行招财纳贿、权力寻租之实。

由于“人情”太多,所以才有了母亲那焦急的电话。不仅我母亲,许多家庭都面临这一问题,他们难隔数不要出钱吃酒,有的甚至一天几处。

此风一盛,让人担忧。首先,这助长了奢糜浪费之风。其次,助长了攀比之风。东家用三十元一包的烟、三百元一瓶的酒,西家就用六十元的烟、六百元的酒。许多人还在场合的热闹、桌数的多少上较劲,如今,正席三五十桌是常事,七八十桌乃至百余桌的,也不少见。三是,“人情”真累。凡喝喜酒必送钱,东家三五百,西家一两千,一月下来,常常入不敷出,寅吃卯粮成了常态。一些地区,工薪阶层月收入也就两三千,几次就囊中空空了,酒席多时,只得借贷赴宴。我们老家农民,月均收入一两千算不错了,这点钱三四回就喝完了。

至于摆酒席的人家,看似“日进斗金”,但自己的酒席还没办完,人家的请柬早已送来,从此奔波于“还债”之途,没完没了。

其实,家有喜事,开心最重要。一家人围坐一起,菜肴几碟、小酒一杯,浓浓的情意自然流淌其间,这其实比宾客拥挤和纸币飞扬实在得多,轻松得多。


帝国的脸谱


在农村白事一直办的大。这是老辈留下来的风俗!

死者为大!是中国的传统。人在世时,不管有多大的矛盾,一死白了,尊重逝者。白事是见人最后一面,从此生死两隔,再无相见之日。孝子守陵,不能离开棺椁周围,外边的事。白事到,喜事叫!都有乡亲们主事的操办。请道士和尚念经,超度亡灵。扎纸人、纸马、别墅、轿车、童男、童女、我们哪还请唱戏的,请歌舞团,人死后放3天宇5天或者7天。全村的乡亲全家都来吃伙饭。很是热闹。人赤条条的来,死后事办的大些,走的风风光光,算是体面!如果人少了,办的简单,乡亲们会说这家人缘不好,主家没面子,难看。喜事你去是锦上添花,白事你去是雪中送炭。是份大人情,因此喜事你忙可以不去,礼到了就行了,白事就赶回去。





元吉31126809


要问农村家庭办什么事最要紧,百分之百回答是办白事,什么事最隆重、最讲究排场,那自然是老人过世发丧。

在农村普遍存在老人去世后,以各种方式体现主人的排场之大,并且越隆重越能证明后人的实力和孝心。攀比之风一日更胜一日,也因此让好多人担心“死不起”,发出了“活着节衣缩食,死了铺张浪费。生前省吃俭用,死后倾其所有。”的感慨。

一场丧事,耗时数天,耗资数万,已经是司空见惯。殡葬服务一条龙的企业化运作应运而生,办场丧事程序搞得非常繁琐,利用办丧事者的“孝心”和“虚荣心”,诱导消费巧立名目,为白事奢侈浪费和盲目攀比煽风点火,推波助澜。

丧葬在农村生活中历来占位及其重要。结婚和发丧是农村最为主要最为热闹的两件事,如果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隆重程度而论,喜事远不比丧事。有些地方办丧事短则三五天、时间长的七天,远亲近邻,兴师动众,歌舞乐队日夜表演,敲锣打鼓道士做法,发丧的场面之隆重着实让人瞠目和吃惊。

办丧事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的歪风陋习愈演愈烈,让老百姓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但遇到自己的事,照样得听从长辈和顾忌风俗,拉账借债也得撑起排场,确实令人唏嘘。

也有各地政府发出丧事简办的倡议,但收效甚微。就其原因是农村对传统风俗更为重视、忌讳也特别多,很多村民习惯盲从、攀比,加之一些“专业人士”迷信思想的灌输,助长了不良丧葬之风和陋习。

可见,丧葬攀比讲排场之俗根深蒂固,倡导文明简办丧事之风,任重而道远。


马踏飞燕


一些农村白事非常隆重,很讲究排場,你怎么看?

农村办丧事也就是白事,从古到今都很隆重!同时还有很多风俗和规矩!因为俗称死者为大,入土为安。近几年来,农村白事大操大办,奢糜之风愈演愈烈,还多了很多没有听说过的讲究!活人修墓,请道士和尚做法,给故人超渡亡灵!过白事过七天,演节目唱大戏!大魚大肉好烟好酒,胡吃嗨塞!一埸白事下来,要花十来万!真不可思意!

农村人与城里人,在过白事攀比上更是突出!在农村谁家白事过的大热闹,说明主家富有钱,日子旺人缘好,孩子们孝顺!但是,我知道多数人不愿意!只是碍于面子顾及名声!月拜虎(蝙蝠),跟着雀飞!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事多半是发财的人兴起的,他们这些人,平时忙于挣钱,对老人照看的少,怕别人说闲话说不孝顺,怕后人背黑锅!这样办对己故老人没有实际作用,对现在人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俗话说!活着不孝死后大叫,就是胡闹!病了没有人,死后一大群!如果有点孝心,多回家看看.给老人来点实际才叫孝顺!

这种现象我不支持,我提倡厚养薄丧,但不代表我这人不懂礼仪!不重情感没人情味!这些年来,在政府和村红白理事会的指导下,我利用我在家族中,辈分高的优势,在农村白事上,与世俱进,改革和理顺了一些做法!我把村里白事的过法,向大家进行交待一下!

一,从基础做起,俗话说红事叫白事到!亲戚们过白事你得叫!报丧我们这里叫撒孝,我们要求撒孝人,不能喝人家酒,通知来人不拿炮(二起脚炮),不拿过街幔帐子,少拿花圈,不动食箩(盛贡品的用具),愿意尽孝用人民币表示!我们这种做法,减少了污染和浪费!

二,故人停棂,不能超过三天,长三天短三天都算,故人在晚上十二点以前离世,家人收拾利落通天炮一放!就算一天!以前.红白事放炮没规矩,现在规定,红事放鞭炮礼炮,白事放二响!炮一响就是信号,人们就知道是嘛事!

三,孝衣的披戴!儿女,儿媳侄女婿!一律大孝,五服内的后人一律六尺布,晚辈披白布绑不同颜色的布条!男人戴香帽女人绑布条!

四,伙食按排,早晚大部分是小米稀饭馒头炒菜!中午大锅菜,肉放的多少根据情况。出殡当天不单独准备酒菜,大锅菜就是下酒菜,酒任你随便喝!晚上守灵者吃饭炖肉喝酒!

五,我们这里故者一律到殡仪場火化,出丧用火丧場棂车!

出殡当天只请吹奏班,不演节目不唱戏!!播放哀乐!出殡不转街,只在主家门口转三圈,摔碗磕头谢孝!一般人家不开追悼会,火化时去少量家人伴随!家里人把送给故人的物件拉到挖好的坟前!你可能要问?怎么还挖坑埋火丧匣,我们这里还没建骨灰堂!只好把骨灰匣装入小小的水泥棺材里,埋入地下!火化好以后,骨灰盒不再进家,直接由亲人埋入地下!

不转街减少了很多时间!骨灰盒不进家避免了二次出殡!

在农村,白事的过法,开头难!只要有人开个好头,前有车后有辙!大辈说话比村干部管用!大辈的带头是关健!这些年来,给谁家管事,能省就省!能节俭就节俭!一埸白事下来一万元内足够!也可能世界观的问题!最看不惯铺张浪费!觉得

要尽孝!人活着多点关爱,多点温柔,比人死了瞎闹腾強!人要少点遗憾多办实事比什么都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