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回到唐朝?

国史春秋


文成公主到底是不是公主?她到底是谁的女儿呢?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她肯定不是唐太宗的女儿,这一点毋庸置疑。

有人猜测她是李道宗的儿女,因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国时,李道宗一路互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了拉萨之后,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向李道宗行了翁婿之礼,所以有人据此猜测,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女儿。



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是李道宗的女儿,为何史书上没有文成公主的祖籍记载,甚至连她的出生地、名字、父母也略去不表,只简单的说是宗室之女呢?

而李道宗乃大唐开国名将,是李渊的堂侄,又是李世民的堂哥,位高权重,假如有个女儿嫁给吐蕃国国王,他应该感到光宗耀祖才对,不该藏着掖着。

为何史书对文成公主身份如此讳莫如深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文成公主根本不是李道宗的女儿,也不是宗室女儿,她最可能的身份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宫女。

就像王昭君一样。



既然不是真正的公主,也不是宗室之女,文成公主想回来根本不可能,没人敢接收啊!

其实,松赞干布是个不错的男人,他喜欢唐朝女子,唐朝女子体态丰腴,面容姣好,皮肤吹弹可破,而西藏女子呢?高原红。

来两张图片对比一下,你就知道松赞干布为什么喜欢唐朝女子了吧!





为了娶文成公主,松赞干布颇费周折。

初次求婚失败。

贞观八年,松赞干布遣使到大唐,提出要娶个唐朝公主,但被唐太宗无情的拒绝了。

唐太宗真是的,人家松赞干布有什么不好啊?要房有房,要钱又钱,要地位有地位,想认你做老丈人就这么难吗?

软的不行来硬的。



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出兵直逼四川松潘,扬言唐太宗要是不把女儿嫁给他,他就带兵入侵唐朝,武力逼婚。

这次唐太宗脑火了,这是明抢啊!我还怕了你不成,你以为我是吓大的吗,很快唐军就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很委屈,我就是想娶个老婆,本来就是想吓吓你,没想到你们当真了!

还是来软的吧。

松赞干布还不死心,让大使带了5000两黄金以及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又来唐朝下聘礼。

这回唐太宗也觉得不好意思了,松赞干布虽然鲁莽了点,但还是挺有诚意的!还是赐他个公主吧!

但李世民又不愿亲生女儿远嫁,于是就找了面容姣好的宫女做代嫁,赐她做了文成公主。李世民又让人抹去文成公主的档案资料,对外宣称她是宗室之女。

就这样,松赞干布娶到了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是个宠妻狂魔。



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国的赭面习俗,松赞干布下令禁止这一习俗。什么是赭面?就是用红色颜色涂在脸上,非洲土著人喜欢这样做。

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国的居住环境,松赞干布就给文成公主建了布达拉宫,房屋造型模仿唐朝建筑,并融入了西藏文化特色。

可是,幸福的生活总是很短暂。



松赞干布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四岁,文成公主又继续在西藏生活了三十年。

寡居的文成公主肯定想回到中原,想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但这是不允许的。文成公主已经成了两国之间的联系纽带,已成为两国友谊的见证者,已成为政治工具。

她只是个宫女,唐朝没人关心她的死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患天花而死,享年55岁。


一半秋色


小学毕业,,上初中,,经常遇见小学同学,,初中毕业,,上高中,,平房变高楼,,大家四处安居,,再也不见初中同学,,后来高考,,后来工作,,儿时的记忆有,,儿时的玩伴,,儿时的同学,,不再遇见,,数十年,,不再遇见,,迁徙,,只有记忆,,没有相遇,,不如,,不如,,随遇而安,,🍃🍃


湖水涟漪8


松赞干布去世之后,文成公主在吐蕃寡居了三十余年,最后因患天花去世,但穷其一生也没有再回到唐朝。在我看来,文成公主没有回到唐朝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她自己主观意愿的问题,即想不想回到唐朝;另外一个是吐蕃方面同不同意她回到唐朝的问题。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是没有孩子的,因此在丈夫松赞干布去世以后,文成公主在吐蕃就没有了亲人。那么文成公主对吐蕃这个地方到底有没有留恋之情呢?对于回到大唐,她到底有没有主观的意愿呢?我们从史书中对文成公主的记载上,就可以一窥端倪。史书上只记载文成公主是宗室女,对她的名字,父亲是谁一概没有记载。如果真的地位尊崇身份显赫的话,在史书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这是十分不符合常理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文成公主不过是为了大唐和吐蕃保持友好关系,由唐太宗李世民册封出来的公主,种种迹象表明,她可能连宗室女都不一定是,因此史官在史书中,才对文成公主的出身讳莫如深。


在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成为松赞干布王后的时候,她还只有十六岁。这样的年纪要是说她在刚到吐蕃的时候,心中就有什么民族大义,立志于建立吐蕃和大唐之间的友好关系的话,我是不太相信的。文成公主是带有政治使命的,但这个使命最初是强加在她身上,十六岁的花季,本该是自由无拘的,但文成公主却因为皇帝的安排和政治得需要,来到了一个当时被大唐当做蛮夷之地的地方,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人。我相信在文成公主的内心中,最初是矛盾和恐惧交织在一起的。


但和松赞干布相处时日久之后,文成公主发现这个异域男子确实把自己捧在了手心,含在了嘴里。文成公主入吐蕃是带了大唐班底的,这个班底就是她陪嫁的嫁妆,除了珍宝、金玉饰物、佛像、医学典籍、建筑典籍、药方、丝绸等之外,还有一大批唐太宗安排的唐朝文士随文成公主入藏。在文成公主来的吐蕃之前,松散干部在吐蕃的统治处于原始的状态,而文成公主来到吐蕃之后,她带领的文人团队帮助整理了吐蕃的大量文献资料,同时记录松赞干布和大臣们的重要谈话,让吐蕃的政治从原始走向了正规化。
所谓的文成公主博学多能,和唐太宗安排的这些随文成公主入藏的饱学之士有着莫大的关系。

松赞干布对于文成公主的爱,造就了辉煌雄伟的布达拉宫,据说布达拉宫的设计就出自文成公主之手。文成公主则把大唐在经济、文化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传播到了吐蕃的山山水水和每一个角落。可以说文成公主带来的唐文化改变了吐蕃,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耕种、纺织技术,极大的推动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因此在松赞干布去世以后,文成公主并没有选择回到大唐,而是依然选择留在吐蕃。此时的文成公主爱的已经不仅仅是松赞干布,而是整个吐蕃的人民,同样吐蕃的人民也深深爱着这位来自遥远大唐的美丽善良的公主。文成公主默默忍受自己对家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依然选择留在吐蕃这个陌生而熟悉的地方。此时的她已经成为吐蕃和大唐友好的一个象征,她要把吐蕃和大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这种友好传承下去。为此她选择了留在吐蕃,把寂寞和对亲人、对祖国的思念深埋在心里,只为了吐蕃、大唐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永享太平。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文成公主以弱柳之姿远嫁吐蕃,将大唐文化传遍雪域高原,成为藏民心中神圣的绿度母菩萨。

可其辉煌背后的凄苦心酸又有谁知呢?文成公主只经历了九年短暂婚姻生活,松赞干布就英年早逝,那年文成公主只有25岁。

文成公主年少守寡,而大唐风气开放,对寡居女人再嫁包容有加。那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守寡三十多年,也不回唐朝呢?

月是故乡明,梦回长安应是文成公主最真的梦,可其心中更多的是爱与职责。

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任赞普朗日松赞的儿子。他自幼志向远大,父亲被叛乱贵族杀死后,十二岁就撑起了吐蕃天下。松赞干布志在称霸整个西域,遂遣使赴大唐请求和亲,以增强吐蕃实力。可松赞干布两次求亲,皆被唐太宗拒绝。

公元636年,恼羞成怒的松赞干布,自觉是大唐属国吐谷浑从中挑拨离间,遂兴兵打败吐谷浑,然后乘胜袭击大唐领地松州(今四川松潘),却被大唐先锋牛进达击溃。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不得不再次遣使赴长安求和尚亲。大唐疆域辽阔,各方骚乱不断,唐太宗亦不愿与吐蕃再动干戈,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

史书中并未记载文成公主确切姓名与家世。世人皆以其出生于山东任城,推测其应是封地在任城的江夏王李道宗之女。

可李道宗身为李渊之侄在唐朝地位显赫,如文成公主真是其女,史书又怎无记载呢?可见文成公主应是李唐不知名的远支宗亲,其家族在大唐地位并不甚高。

唐太宗赐其文成公主之号,并赠其大量金银珠宝、能工巧匠等丰厚嫁妆以提高其身价,其中最珍贵的就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

松赞干布离开逻些(今拉萨),亲赴柏海(今青海境内)迎亲,并对送亲使李道宗行子婿礼,可见文成公主在其心中重视程度。

文成公主入藏时只有16岁,可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懂得自己肩负的职责,不仅要将大唐先进科技文化引入吐蕃,更要消弭大唐与吐蕃矛盾维护和平。

文成公主婚后在丈夫支持下,极力推广大唐文化以改变吐蕃落后文化习俗,赢得了吐蕃百姓广泛拥戴。

公元650年,只有34岁的松赞干布猝逝。因其子早亡,只得由其孙芒松芒赞继任吐蕃赞普。当时曾有人提议文成公主为松赞干布殉葬,引起文成公主随从强烈抗议,此事才得以作罢。

唐高宗闻听文成公主在吐蕃处境,遂派使接其回长安。可沉浸丧夫之痛的文成公主,却坚决回绝了高宗好意。因为她知道自己回大唐身份尴尬,未来只能湮没人海,只有留在吐蕃更能发挥其人生价值,更何况吐蕃还有爱的回忆。

文成公主忘不了松赞干布给予她的荣宠,西藏的《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在文成公主之前,松赞干布身边已有五个女人,其中最尊贵的是尼婆罗尺尊公主。可唯有文成公主享有了赞蒙王后之荣。甚至松赞干布还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至今布达拉宫内还留有两人洞房遗址供游客瞻仰。

虽说吐蕃《大事纪年》以及《敦煌吐蕃历史文书》,曾记载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九年婚姻,只有三年共渡时光。可是松赞干布日理万机,而且他为政治利益不可能独宠一人,这已经是松赞干布送给文成公主最长陪伴了。

更何况松赞干布为支持文成公主改变吐蕃习俗,率先穿上汉族丝绸服装,摒弃赭面陋习。人间遇到爱不难,可最难的是懂得。文成公主岂能忘记两人携手前行的幸福,松赞干布灵魂在哪里,她就留在哪里。

当然文成公主不回大唐还有政治考量,芒松芒赞继位时年纪尚幼,文成公主亦担心其被人蛊惑挑起与大唐干戈,遂想继续留在吐蕃维系和平。

芒松芒赞刚继位时,拜禄东赞为大相。禄东赞就是当年出使长安的求亲使,有亲唐倾向始终与唐朝保持良好关系,可其继承了松赞干布的扩张策略,一直扩军备战与周边小国战事不断。

公元663年,吐蕃一举吞并了吐谷浑成为西域霸主。大唐身为吐谷浑宗主国岂能坐视不理,唐高宗遂派薛仁贵远征吐蕃。

可惜唐军将帅失和,致使白袍将薛仁贵指挥失当,兵败大非川,自此大唐与吐蕃再度失和,双方军事力量对比也发生反转。尤其是禄东赞之子论钦陵掌权后,吐蕃军事实力大增,几乎将整个西域纳入囊中,与大唐之间军事摩擦不断。

文成公主眼见娘家与婆家大打出手,身为弱女子夹在中间无有归处,只得远赴松赞干布故乡山南地区,每日奔波广建寺庙虔诚为双方百姓祈祷。

后来大唐黑齿常将军大胜吐蕃军队,为大唐扳回颜面,迫使芒松芒赞继任者赤都松赞向大唐乞和,可这已到了文成公主生命最后时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被于阗僧人感染黑豆病猝逝。她入藏整整四十年,却寡居三十一年。松赞干布初逝时,她本可回大唐,却为心中爱与职责选择留下。后来双方失和,她再想回大唐亦不可得。

文成公主牺牲自己虽只为唐蕃带来22年和平,可其博大胸怀已被世人视若天神,其半生孤寂值得了。


岁月静好一世晴天




文成公主,李世民的干女儿,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只知道她是宗室女子。何谓宗室女子?就是李姓女子,和唐太宗有着八竿子能打着的关系。

文成公主是和亲的产物,她老公是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

松赞干布比文成公主大了8岁,这个差距不算很大。但是,松赞干布死得早,33岁时就挂了。松赞干布死去30年后,文成公主才去世,享年55岁。

问题是,文成公主的老公死了后,竟然寡居30年,没回归唐朝。这是为什么,是谁不让她回家?

文成公主不回去,是为宗教信仰



文成公主嫁过去时,只有17岁,而松赞干布也只有25岁,都很年轻,这样的阶段最容易滋生最真挚的感情。

文成公主去了西藏,带去了大唐很多的物产,同时也带去了大唐的文化。有书记载:

《吐蕃王朝世袭明鉴》(此书中有很多奇幻荒谬记载)记载,文成公主的陪嫁有有“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用以分别善与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是经过重重险阻的,到了之后,藏民们高兴的像过年一样。如今到了西藏,在布达拉宫,还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文成公主的壁画。也难怪,带了那么多书籍、宝贝、药方、种子等过去,吐蕃人能不欢迎吗,能不高兴吗?



在吐蕃那里,文成公主信奉了藏传佛教。众所周知,信仰可以让人的内心安宁,文成公主到了遥远的藏地,孤独寂寞,日子难过。还好有松赞干布,还好有信仰的宗教。

当松赞干布去世时,寺庙成了文成公主最常去的地方。在那里,为逝去的人祈祷,为活着的人祈福,给自己的内心寻找一块平静。

那么,回大唐就没有佛教清修之地了吗?有的,只是藏传佛教和大唐佛教还是有所区别。

在西藏传说中,文成公主是绿度母菩萨的化身。绿度母是谁?观世音菩萨。所以在各代西藏人的意识里,文成公主就是上天派来的活菩萨,怎么能不留?

文成公主不回去,是在西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文成公主如果没有嫁给松赞干布,那么,她就是那个没有历史,没有多大地位的李氏,仅此而已。

去了西藏后,文成公主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松赞干布也非常重视文成公主,要不然怎么会封为王后呢?

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去的时候,吐蕃人热烈欢迎,以后,吐蕃人对文成公主的尊敬无以复加。虽然出生在唐朝宗室中,但并不是李世民的近亲,在唐朝何时获得过如此的尊敬?这种感觉非常好,是当家做主的感觉。



而且,文成公主不是一个人来吐蕃的,还有一些随从。

那些随从文士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

这样的贡献,吐蕃人是看得见的,越发的尊敬文成公主。

一个人的一生落脚点在哪里,关键是看她的人生价值在哪里,而文成公主的价值在吐蕃,于是,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故去后,继续留在了吐蕃。

正所谓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关键是看价值体现在了哪里。

文成公主回归大唐,这是唐朝不支持的



文成公主在吐蕃,丰富了吐蕃的文化,发展了吐蕃的经济,增加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迎来了边境的稳定。这些,都和文成公主有关。

文成公主就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交流使者,对于两国的文化交流,商旅往来,贡献太大了。

如果文成公主回来,谁还能担当此任?没有人能担当。在唐朝李家皇族来看,文成公主最好的选择,就是呆在吐蕃,继续为唐朝和吐蕃的睦邻友好做贡献。

有些时候就是这样,你想回不见得能回得去。



综合说来,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寡居三十年不回唐朝,原因是:一是对藏传佛教的虔诚,二是在吐蕃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三是唐朝并不支持她回来。


蓝风破晓


文成公主并不是真正的公主,她的父母是谁,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只知道她是唐朝宗室女,625年(乙酉年)出生在山东济宁市任城。文成公主16岁便离开故土去了高寒之地西藏,远嫁25岁的松赞干布。婚后8年松赞干布去世,文成公主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说至少没有孩子存活下来,她守寡30余年,期间再未踏回故土。那么死了丈夫又无子女的文成公主为何不回到长安呢?


文成公主不是真正的公主,是代嫁

我们知道,和亲关系到国家的安宁,非同小可。尽管皇帝非常重视,但是要把自己的亲生女儿下嫁到一个偏远陌生的地方,是万万不舍的。所以,他们往往会从宗室中挑选他人的女儿封为公主来代替真正的公主下嫁。这样一来既能稳定边疆,又能保护自己的女儿,两全其美。所以文成公主就是皇帝挑选的一位代嫁的女子,和昭君相似。

但这不代表嫁出去就不会再引起皇帝的关注。669年,也就是颂赞干部去世19年后,唐高宗曾派尚凯出使土蕃,有意将孤寡的文成公主接回长安,但文成公主说自己对这里感情浓厚,不想离开,她想把自己肩负的“促进唐和吐蕃友好”的使命继续下去,直到生命结束。此时的文成公主吐蕃已经生活了21年,早就和这里的人民融合在一起,而21年后的长安早就物是人非,也可能她的父母早就不在了,作为代嫁的她已经年仅近40,在古代来说已步入老年,而这里吐蕃人民很需要她,她本人也受到吐蕃人民的爱戴,她为什么要回去呢?

而她在唐朝的身份,最多是个宗室女,很可能是远支。娘家没有多高的身份地位,她也很可能像王昭君一样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子。她如果回去,身份尴尬。

文成公主忠诚于自己的丈夫,不愿离开

文成公主知书达理、博学多能,深得松赞干布的喜爱。

公主嫁到,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谒见李道宗(多怀疑他是文成公主的生父),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松赞干布特别疼爱远道而来的文成公主,封她为王后,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

“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松赞干布还为了她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布达拉宫,有宫室1000间,所有建筑模仿唐朝。


由于公主不喜欢吐蕃人赭面(用红颜料涂脸)的习俗,松赞干布为她下令废除了,可见他对文成公主的爱,也可看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很高。

松赞干布除了文成公主之外,其实还有4位妻子,在这些妻子当中,文成公主是地位最尊贵的,她被藏族人民认定为是绿度母的化身,深受敬重与爱戴。

毕竟和深爱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生活了8年多,文成公主对他应该是有感情的,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自然会忠诚于他,选择留下来完成他未完成的心愿。

路途遥远回去不便

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历经各种艰辛到达拉萨。从长安到拉萨《旧唐书》载,吐蕃离长安路途曲折遥远,足有8000里。就拿我们现在的条件坐车,也受不了长时间的颠簸,更何况1000多年前条件有限,文成公主还是个16岁的弱女子可想而知路途上有多艰难险阻,而且还有恶劣的气候因素,高原地区即使是初夏季节,也经常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文成公主当然不愿再经历这样长途的颠簸。

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她肩负的历史使命促使她留下来。

文成公主深知自己的价值所在,自从她入藏,避免了战乱,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唐蕃之间的友谊很快加深,她有很强的亲和力,亲自教吐蕃人民纺织技术等,她在吐蕃的存在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传播到西藏,影响巨大!松赞干布去世后难免朝政动荡,以她在西藏的影响力,必要留下坐镇。

综上,无论从各方面来说,文成公主都需要留下。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不幸患天花去世,享年55岁。吐蕃王朝对她风光大葬,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拉萨至今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


小姐姐讲史


准确的说,文成公主寡居31年没回唐朝。是身不由己吗?是对大唐没有感情吗?是因为出身问题吗?是另有所图吗?

可以肯定地说,答案是否定的,她是心甘情愿留在吐蕃的。但是,令人很难想象的是,一个无儿无女的女子,也就意味着无依无靠,她是如何在异族他乡度过31年的孤苦岁月的。

据《吐蕃历史文书·大事记年》、《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记载,公元 641年,唐太宗令礼部尚书李道宗持节主婚,将远房宗亲江夏郡王的16岁女儿李雁儿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25岁的松赞干布,而并非一些人传言的松赞干布当时已是70岁的老头子,明显的有破坏民族团结的企图。

由此可见,李雁儿属于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

公元649年,松赞干布病逝。由于他的唯一儿子贡松贡赞(蒙氏妃所生)早年病逝,因此由孙子芒松芒赞继任赞普。

《唐律疏议》规定:妇女守孝期满,可以再婚。

按照当时的大唐法律,丈夫死后,妻子是可以改嫁的,而且也是朝廷鼓励的。

但是,由于文成公主是皇上赐婚,身份特殊,所以父母也不敢私自做主前去接女儿回家。但是,公元669年,唐高宗见文成公主一直不归,担心皇家女子在外忍受委屈,所以派尚凯出使土蕃,主要是为了将文成公主接回长安颐养天年。

尚凯对文成公主禀告来意后,文成公主却说自己舍不得离开这里,想用余生促进唐朝和吐蕃两国人民的和平共处。当时的文成公主本就无儿无女,无牵无挂,如果想回大唐也不会落下什么闲话。

但她为何还要坚持留下来呢?主要是大唐开放包容的文化,给了女子追求自己幸福与精神境界的文化熏陶。

身份尊贵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吐蕃人尊称文成公主为“赞蒙”,而只有赞普的正妻才配称“赞蒙”,或“朱蒙”。

又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

而这段话则是贡松贡赞的生母所讲,也足以证明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的妃子中地位最高。同时,在该史料中,关于松赞干布后妃享受后世祭祀的,只有文成公主一人。

地位尊崇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松赞干布早前已娶得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妃,而当时的尺尊公主带来了一尊不动金刚佛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被松赞干布安放在了大昭寺。后来,文成公主入藏携带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则被供奉在小昭寺。

据《柱史》记载,当松赞干布病逝后,文成公主认为两尊佛像的供奉地点不妥,应该按照释迦牟尼等身金像的大小来供奉。所以,在纳入大悲观世音像时,她嘱咐:“释迦牟尼的八岁等身不动金刚像与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安立的地方应调换一下……”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入藏后的第40年,因患天花之症不治身亡 。不久,大臣那阐布、屯米桑布札以及噶尔东赞的子嗣儿臣们,便遵照汉妃文成公主的遗嘱,将尺尊公主的“释尊八岁等身像”移到了惹冒切寺(小昭寺),又将文成公主的“释尊十二岁等身像”供奉到幻显神殿(大昭寺),并举行了殊胜安住仪式。

另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贞观年间和高宗显庆年间,太州的玄照法师两次途经吐蕃,都是文成公主汇同一众僧侣进行接待。

由此可知,文成公主在吐蕃人的心目中地位是何等的尊崇,就算人不在了,影响力却依旧存在,或许她本身也是吐蕃宗教事务的带头人之一。

倍受爱戴

文成公主生前,由于她给当地百姓带去了耕作、纺织、女红、医药、耕作等技术技能,极大地提升了吐蕃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所以深受百姓爱戴,吐蕃人民亲切地称呼她为“白度母”,即:增寿救度佛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当文成公主病逝后,吐蕃人民在青海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自发为她建了“沙加公主庙”, 1300多年来,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

这些,应该就是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宁愿寡居三十一年也不回唐朝的真实写照吧。


祥子谈历史


🌹[謝邀而文]:文成公主若是回“娘家”,她就不是现在的公主了!也许不会写入历史!

📒文成公主自幼熟读诗书,是个有才学、有教养的女子。640年,应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的几次求婚,唐太宗恩准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带去了各种谷物、蔬菜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和各种书籍。

📒汉人工匠教吐蕃人学会了酿酒、缫丝、造纸墨等手工技术。

📔吐蕃人原来种地缺少技术,文成公主入藏后,他们学会了平整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出现了小块农田。学会了建造房屋。帮助当地妇女改进纺织技术,设计图案和染色。

📒吐蕃人学着用唐朝传去的石磨加工谷物。文成公主带去了唐朝历法,有利于安排农事耕作。

📔松赞干布在世时,吐蕃一直与唐朝保持友好和睦关系。650年,松赞干布去世。此后30多年中,文成公主继续致力于推广、传播唐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更加密切了与大唐的关系。📒后来,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吐蕃人民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至今还在流传: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文成公主,为汉藏友好和睦,促进吐蕃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笑看东篱


在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在这一年,松赞干布25岁,文成公主16岁。

一生宠爱

这位吐蕃王心中十分仰慕唐朝文化,尤其是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之女,地位尊贵,而且还带来了很多文化典籍和纺织品,极大的改善了吐蕃的社会现状,这不是一般的女人能比的。

在两人婚后,松赞干布十分宠爱文成公主,还封她为王后,给予了文成公主崇高的地位,可以说文成公主是当时吐蕃地位最高的女人。

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至于松赞干布有多宠爱文成公主,从一些小事中就能看出。

当时的吐蕃有用赭色涂脸的风俗,这让文成公主很不适应,于是她就向松赞干布提及了此事,松赞干布不仅没有让文成公主遵从他们的习俗,还下令永久废除这项陋习。


寡居三十余年

可惜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在公元650年,仅仅只有34岁的松赞干布病逝,他和文成公主没有子嗣,因此只留下文成公主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在吐蕃。

此时的文成公主只有25岁,之后,她在吐蕃寡居了三十余年,一生都没有再回唐朝。

在我看来,文成公主对唐朝是有些失望的,对于和亲一事,唐太宗没有挑选自己的亲生女儿,而是让她这样的一个普通的宗室之女远嫁吐蕃,文成公主心中肯定有些被抛弃的感觉。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她回到唐朝,又能如何,不过是寄人篱下,在别人同情的目光中,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罢了。

她生活在吐蕃,虽然她的丈夫去世了,但她依然是受人尊敬的王后,这一点她很清楚。


因此在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愿意回到唐朝。


东方大史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到来对吐蕃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大唐与吐蕃赢得了二十年的和平期。

然而不幸的是,松赞干布于公元650年去世,而文成公主是在公元680年去世,也就是说文成公主在吐蕃寡居了30年才去世的。

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30年非常的漫长又非常的弥足珍贵,文成公主离开故土远赴几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其个中滋味非常人所能理解,如果说松赞干布还活着的时候,文成公主能与之举案齐眉,和衷共济自然尚无归返大唐之理由的话,那么在松赞干布死后的30年间,文成公主为何迟迟没有回到家乡?是她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而自愿留在吐蕃还是另有原因?就此问题,小编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小编认为“乡情”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割舍的情感之一,因此小编不相信如果文成公主有机会有理由能回到大唐的话,她会自愿放弃。

虽然路途遥远,但30年的时间,想要返回故土,即便是回乡暂住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古代不就有“省亲”的习俗吗?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在吐蕃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如果文成公主愿意“省亲”,相信不会遇到阻力。

除非,文成公主的自由受到了限制,她想回而不得归。

小编的这个假设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捕风捉影,而是依据史料的记载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作出的一个合理的推测,这个推测,小编自认为可信度极高。

前面说过,因为文成公主的和亲,大唐与吐蕃度过了非常美好的二十年,而随着松赞干布的去世,大唐与吐蕃的关系急剧恶化,至于两国恶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吐谷浑。

吐谷浑是大唐时期统治今天青海,甘南及四川西北部一带的少数民族,贞观九年(公元634年)唐太宗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大军攻破吐谷浑,至此,吐谷浑归附大唐,成为大唐的藩属国。而吐蕃则毗邻吐谷浑,占据今天的西藏地区。

通过两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吐蕃南依喜马拉雅山脉,若想扩大领土就只能向北发展,而向北发展,则势必要与吐谷浑一战,所以两吐之间注定要发生战争。只不过松赞干布期间,吐谷浑已成为大唐藩属国,加之吐蕃与大唐修好,因此吐蕃只能暂时放下兵戈,待日后寻找机会攻灭吐谷浑。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因为松赞干布的儿子早逝,所以由他的孙子继承赞普之位,即芒松芒赞。但是芒松芒赞年龄尚小,因此由大相

噶尔东赞辅政。

噶尔东赞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大臣,深受松赞干布的重用,当年就是他奉命出使唐朝,请求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所以松赞干布死后,他完全继承了松赞干布的所有政策包括平定内乱,借机对外扩张。

在松赞干布死后第六年,他就开始对外用兵,对于此人,《旧唐书》里有详细介绍:

禄东姓薛氏(即噶尔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

噶尔东赞平定西藏周边其他部落后,便将矛头指向了吐谷浑,发兵吐谷浑势必会与大唐交恶,对此噶尔东赞非常清楚,但对外扩张是国策,若非要与大唐作战,此刻就是最佳时机,因为吐蕃在他这几年的治理下兵强马壮,完全有能力与大唐一较高下,所以公元663年,吐蕃发起了灭吐谷浑之战

吐蕃怨怒,遂率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大败,河源王慕容诺曷钵及弘化公主脱身走投凉州,遣使告急

吐蕃出兵就意味着大唐与吐蕃的彻底决裂,那么在此情况下,身负和亲使命的文成公主又怎能独善其身呢?

假如说,文成公主在这期间表达出了想要回大唐的意愿,噶尔东赞会同意吗?文成公主居藏多年,对吐蕃有一个十分详细的了解,若他日两国兵戎相见,文成公主是否会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从而影响战争的走势?噶尔东赞无法预测未来,既然预测不到,那就釜底抽薪。所以,以噶尔东赞之心机,他会允许文成公主回去吗?

吐蕃攻灭吐谷浑的速度之快,完全出乎大唐的意料,随着战报传来,唐高宗决定派兵迎战吐蕃并回复吐谷浑,于是在公元670年,唐高宗“诏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右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众十余万以讨之”。

是的,此次率军出征的便是一代名将薛仁贵,虽然噶尔东赞在三年前就已经病死,但他的儿子论钦陵继承了大相一职,继续与大唐交恶,而此次迎战薛仁贵的就是论钦陵。

不过,论钦陵之才不仅不在他的父亲之下,甚至其军事能力比噶尔东赞还要高出许多,薛仁贵的这次出征是他戎马一生中败的最惨最彻底的一次,唐吐两军在大非川决战,唐军大败,薛仁贵不得已与论钦陵约和,吐谷浑复国无望,而薛仁贵自己也被唐高宗削去一切官职贬为平民。

大非川一战,是唐朝立国之后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此战过后,吐蕃正式与大唐分庭抗礼。

此后吐蕃时常进犯大唐边境,史书记载:

上元三年(公元676年),进寇鄯、廓等州,杀掠人吏,高宗命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往洮河军镇守以御之。仪凤三年(公元679年),又命中书令李敬玄兼鄯州都督,往代仁轨于洮河镇守......其年秋,敬玄与工部尚书刘审礼率兵与吐蕃战于青海。官军败积,审礼没于阵,敬玄按军不敢救。

由此可见,面对吐蕃的进犯,当时大唐采取的是守势,仅有的几次主动出击,还损兵折将。

自出兵吐谷浑后,大唐与吐蕃便进入交恶期,两国战事不断,而这些事情均在文成公主尚在人世之时所发生。由此不难揣测,当时文成公主的境遇是非常尴尬的。作为曾经的和亲使者,如今两国处于敌对状态,那么文成公主的自由一定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想要回大唐,难于青天。

所以说,文成公主寡居吐蕃三十年的原因极有可能就是如此,想回而回不来,她只能穷其一生,孤独的守在那片本已熟悉却又突然陌生的高原,独自东望而不可归啊。

史书中关于文成公主的记载非常少,以上只是小编根据史书所作出的一种推测,至于真假无法鉴定,若有不准之处,烦请各位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