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微信是否“嫌貧愛富”?

​離12月23日的企業微信發佈會一個多月了。曾經的熱點已經過去,是時候冷靜的思考這個產品了。


企業微信是否“嫌貧愛富”?

11億用戶。內連員工,外接客戶,再有微信生態其它產品開放使用,聽起來就讓人心動。



企業微信自從推出以來(原來還有個產品叫微信企業號,目前被企業微信合併了)可以說一直是被釘釘壓著的,因為原來一直聚焦在組織內部辦公領域。但是在toB產品和運營方面,釘釘團隊要更勝一籌。曾經一度,企業微信有種跟著釘釘走的感覺。


我在2016年曾就想寫一篇關於微信服務中小企業的文章,只是當時只起了個頭。當時想表達的主題是微信企業號太不接地氣,產品對企業來說真的體驗很差。後來果然被現在的企業微信合併掉了。


企業微信是否“嫌貧愛富”?


這次企業微信找到了自己獨特競爭優勢,那就是社交資源。“內連員工,外接用戶—人即服務”,內聯員工做的好重要,能夠連接更多的客戶是企業更加看中的。


內聯員工和釘釘相比優勢不大,外接客戶,優勢就比較明顯了。基本上每個人都會有微信,但是有釘釘的人可真不多。


所以企業微信產品總監林莉在12月23日的企業微信發佈大會介紹,企業微信3.0版本帶來更加完善的“人即服務”,主要分為3塊:客戶聯繫、客戶群、朋友圈。


客戶聯繫:量上幾乎沒上限,質上認證背書,改變個人公司不分的現狀


客戶聯繫是指員工可以通過企業認證、打有企業標籤的企業微信號添加客戶的個人微信號為好友。企業微信號的好友添加也能夠上萬,整個企業的企業微信可以加數十萬的好友。通過企業微信添加的客戶由企業統一管理,並在員工離職後分配給其他在職員工。即員工離職時,將其對接的客戶資源轉移到其他的員工號上面,沉澱企業客戶資產的同時,保障對客戶服務的連續性。


員工身份由企業認證背書,增加信任。和用私人號做微商的相比,企業微信號發的內容都是代表公司的商業行為,更容易取得客戶的信任。


企業微信是否“嫌貧愛富”?

同時企業微信號和個人微信號打通。用戶(客戶)不用下載企業微信,只在自己的個人微信上就可以接收企業微信成員的消息和群消息。


客戶群是指升級外部群聊,員工可通過企業微信建立外部微信群,人數由20拓展至100人,便於員工自己管理重要客戶。這個雖然被企業微信官方作為3.0版更新的一個單獨部分,但是在我看來其實只是客戶聯繫的一個延伸。


第三個是朋友圈。員工可以發送內容到客戶的朋友圈之中,也可以用企業一鍵分發的素材來發客戶朋友圈。企業可以管理員工的客戶朋友圈,設置哪些員工可以使用這些功能,也可以查看員工發表過的全部內容和客戶互動情況。


總體上講這次更新主要是為了滿足企業方的需求,企業可以更方便更正式的利用微信生態的流量紅利了。


所以,官方發佈的數據是:“目前企業微信已經覆蓋超過50個行業,服務超過了250萬家真實企業,6000萬活躍用戶使用著企業微信服務,超過80%的中國500強企業選擇了企業微信。”


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用企業微信的以大企業大品牌為主。這250萬家真實企業裡面有多少是員工數量低於100人的小微企業,這些小微企業是否真的開始依賴上了企業微信?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企業微信是否“嫌貧愛富”?


連接即服務,那麼理論上說任何一個公眾號甚至個人號都可以連接10億人,可以服務10億人。所以,這裡的10億數字對小微企業意義何在?也許和“中國有14億人,如果一人給我1塊錢,我就是億萬富翁”這句話差不多。聽起來都很好,但是離變成現實很遠。


企業微信:合法的官方認可的私域流量經營平臺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可以說是微商和私域流量的發展推動了企業微信的更新。微信生態形成以後,參與到這個生態圈的玩家真的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拼多多、雲集、自媒體、知識星球、小鵝通、公眾號管家、微商、病毒營銷、增長黑客、私域流量……正規的不正規的層出不窮。有些需求和產品是微信官方想不到的,但是又是一種剛需。


以加粉需求為例,不少做微信營銷的用成百上千的手機註冊微信號,拼命加粉,量上來了才容易有質變。微信3.0版的“客戶聯繫”對應的就是“加粉”這個企業需求。當粉絲數量上來,如何統一管理粉絲(客戶)資源又成為一種需求,於是有了“客戶群”和“朋友圈”模塊。


下面這張圖是一家微信管理工具產品的宣傳截圖:高效溝通、數據安全、企業掌控……直擊微信營銷企業的痛點。


企業微信是否“嫌貧愛富”?


既然私域流量這麼火,為什麼企業微信不可以滿足企業這方面的正常需求?於是企業微信的更新就為企業營銷做了鋪墊。

企業微信的所有好友就是企業的私域流量池資源。通過人即服務重塑商家跟消費者之間關係,實現“向新零售的轉變”,讓商家愛上企業微信。


企業微信=OA+CRM+媒體平臺。既能服務內部溝通,又能服務外部營銷推廣,更是可以標籤化的精準營銷。


企業微信還有一個優勢是它的可擴張性。這點比前面的企業微信3.0版本帶來的三個主要模塊“客戶聯繫、客戶群、朋友圈”更加重要。目前的微信生態已經極其豐富。作為溝通工具的微信號或者公眾號如果可以直接調用這些模塊,將會形成一個獨特的優勢。


當前的企業微信已經打通個人微信、企業支付和小程序,除了這些企業微信還有騰訊雲、安全雲、社交廣告等產品。這些將來都有可能和企業微信打通,並且是獨有的功能。


尤其是微信公眾號。未來如果再和微信公眾號打通,企業微信也許直接會成為公眾號管理工具。“把粉絲變客戶”路徑的實現將會給企業帶來直接的業績提升,則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方向。很多公眾號運營人員都會藉助第三方的管理工具來運營公眾號,既然這是一個普遍的剛需,微信官方也就有理由順勢而為開發一些對應的功能模塊出來。


企業微信是否“嫌貧愛富”?


上面的截圖是微信公眾號最近更新後編輯器的截圖,微信產品的進化已經開始向打組合拳方向發展。把小程序、廣告、商品、模板、投票和原有文章編輯功能的圖片、視頻和音頻放在一行,推薦你在公眾號裡使用這些產品模塊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別人也許可以開發一個一模一樣的編輯器,但是很多功能插件只有微信生態才有,這就牢牢的綁定住了自媒體運營者。以後這一行肯定還會增加更多的內容。


所有企業溝通類服務軟件的目的只有一個:增加可以直接溝通的客戶數量。只有擁有了和更多客戶高效(即時、免費、操作方便)溝通的方式,才有業務更大提升的可能。本次企業微信更新可以加數十萬的好友,正在向平臺化演進。如何利用好這個工具平臺,獲得技術紅利,是每個企業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看得到的好處才叫真好處,摸得到的實惠才是真實惠。企業微信落地還是有不少阻礙。


兵法曰: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一個產品尤其是互聯網產品究竟多有生命力要看實際使用的人數。對於中小企業來說,看得到的好處才叫真好處,摸得到的實惠才是真實惠


下面的幾點思考看起來主要是挑企業微信的問題的。


1、溝通工具不是萬能的


溝通工具很重要,但是溝通工具不是萬能的。


如果兩個人不投緣,即使安排面對面坐在一起也可能是沒話說。這裡想說的是其實微信已經給我們提供了足夠多的和客戶接觸溝通的渠道,但是為什麼還沒有足夠多的實質的溝通內容?微信官方其實很著急的,只有生態裡的成員產生較多的實質性的內容,這個生態才更加繁榮。


以企業微信號為例,加了成千上萬的客戶之後你就一定有銷售成單了?事實未必。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更缺的不是溝通渠道,而是缺溝通動機、溝通策略、溝通素材和溝通話術。不是每一個員工都具備服務客戶的能力,不是每一個員工都能夠藉助溝通來黏住客戶,最重要的是不是每一個員工都有足夠的動力去和客戶溝通。如果這樣,加再多好友最後都是誰也不理誰。


但是內容營銷和客戶運營又是微信官方沒法替代企業去做的。企業在溝通內容方面需要下大功夫,服務能力要能跟得上,這樣才能做好服務。否則,再好的工具也沒用。企業微信官方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和深度”。


2、企業微信號加粉是有難度的,也許只適合大品牌


個人的企業微信號名稱被強制帶了個企業名稱的標示,雖然信任度上有增加,但是會不會在客戶那裡感覺你就是一個廣告號?客戶時刻得堤防著你把錢從他口袋裡掏出來。


只有客戶對這個品牌信任度很高的時候,他才願意加你的企業微信號,通過企業微信號更方便的接受服務信息。否則,客戶連好友都不會通過,你加粉的目的就難以實現。這樣的話,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都不符合要求,因為他們在客戶那裡的信任度比較低,還不夠的強勢。


現實中很多企業的員工已經有了客戶的個人微信號。當你再推企業微信號要求員工用企業微信號加客戶的時候會出現兩個的問題:


一是在客戶這邊會有你的兩個微信號:個人號和企業號同時存在。讓員工刪掉客戶的個人微信好友又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是如果一個企業有10個員工同時用微信企業號加了客戶,客戶會不會覺得煩?如果客戶說你們公司只需要一個人來跟我對接就行,那麼,應該保留誰的企業微信號?


3、toB產品的服務邏輯


toC產品相對單純,服務對象只有一個或一群具有一定特徵的個體。但是toB就不一樣。為產品買單的人不一定是使用的人,既要讓買單的人滿意又得讓使用的人滿意,使用的人既包括組織內部的員工又包括組織外部的客戶或合作伙伴。toB難做的一點在於需要考慮不同角色的感受。


釘一下的功能和“已讀”“未讀”標示功能,這些功能非常得企業老闆的喜歡,卻不一定受員工的喜歡。但是釘釘為什麼這個產品功能更願意取悅老闆而不是員工,因為它知道只要老闆們認可了你的產品才能得以使用。


也許在張小龍看來,這樣的產品設計會給用戶帶來壓力,不可取。但現實運行下來,這些功能是成功的。用什麼辦公軟件,基本上老闆說了算。壓力?在老闆們看來,工具就是用來傳遞壓力的,不是所有的溝通都是讓溝通對象像聽相聲一樣,聽完既開心又輕鬆。但是產品又不能太難用,完全不顧員工的感受。如果純粹是一個“半夜雞叫的周扒皮式”工具,再取悅老闆也用不下去。在不同利益角色之間的平衡是一門高超的藝術。


而這次企業微信3.0改版之後主推的會是企業領導,但是使用的卻是全體員工。公司領導和員工有利益不一致的地方。是否既能取悅老闆又能讓員工願意用、客戶不討厭、平臺自己有收益……現實的使用狀況會給我們答案。


4、阿里:用場景構建來對抗騰訊的社交紅利


暫時切換到阿里。微信紅包剛飛起來的時候就已經讓阿里體味到了社交流量的厲害,馬雲真的有些慌了,親自出面邀請各個大碗明星,全體動員“殺到企鵝老家南極去”,不惜一切代價的去推來往,結果還是做不起來。


後來支付寶又走了個歪路,搞出個“支付圈”,火是很火,只是沒火過三天就被彭蕾給按滅了。阿里團隊想搞社交流量幾乎搞出了魔怔,然而幾乎沒有一個成功的。


阿里的可貴之處在於像推土機一樣的堅持,這個時候一個小森林出現了—螞蟻森林。一個在公益版塊的小遊戲黏住了支付寶的用戶。


2016年8月螞蟻森林上線。3個月後,用戶突破6000萬人,5個月,累計用戶超過2個億,日活用戶達到數千萬。截止2018年5月,螞蟻森林的參與者已經多達3. 5億人,種植和維護真樹5552萬棵,種植面積超過76萬畝。


這種把線上動作轉化為線下結果的創新模式得到了用戶的熱情參與。沒有線下場景的支撐,螞蟻森林不會有這麼高的活躍度,因此即使它有一些社交的因素但讓不能算作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交產品。


螞蟻森林成為了提升支付寶日活和品牌價值的重要功臣。在之後出現了釘釘、相互保等現象級產品,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是通過滿足用戶的需求創造一種應用場景,通過應用場景來形成新的流量池。看看現在的支付寶的一個截圖:通過滿足出行的需求吸引流量,通過相關產品比如高德和哈囉實現流量轉化。


企業微信是否“嫌貧愛富”?


再說一個內容電商領域。這塊還是阿里做在了騰訊的前面。現在能夠明顯分流微信的除了短視頻恐怕就是直播,這些領域騰訊都不佔優。


還有一個可能被外人忽略的巨大流量池是閒魚。58的頹勢是不可避免的,大部分流量遷移到了閒魚。想把58同鎮搞起來作為突破口,成為分類信息領域的拼多多還是比較難的。


也許螞蟻森林的出現改變了阿里的產品思路,不再是硬碰硬的執著於社交產品打造。“不求時長,但求次數。關鍵時刻想起我用到我”——這是我認為的支付寶產品戰略。沒有流量我們自己製造流量,場景構建是一個重要的手段。這是阿里目前的一個思路。


拼多多的崛起讓阿里有種腹背受敵的感覺,下沉流量的空間出乎了阿里的意料。拼多多恰好是利用微信社交流量的最好榜樣。也許對於微信來說,目標是在內部誕生更多的類似拼多多的產品。


阿里是愁著沒流量,於是想盡辦法來搞流量。騰訊愁的是不缺流量,而是流量怎麼用起來。再回到企業微信,企業微信有哪些場景可以真的黏住用戶?尤其是中小企業用戶。


強連接有個人號,弱連接有公眾號,為什麼還需要一個企業微信號?其實缺一個具備個人號功能的代表企業的微信號,這就是企業號。


2015年的微信官方公眾號微信派推送過這樣一篇文章:“企業號重大更新:不加好友就能微信聊天”,主推這樣一個亮點: “只要開通了企業號消息服務,企業成員可直接在微信中聊天,在企業通訊錄中選擇成員,即可發起聊天,省去了先加好友再聊天的麻煩。”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企業微信產品(原來叫微信企業號)其實已經誕生五年多了,這期間經歷過各種探索和更新,但是截止目前仍然不能算作成功。


一個互聯網產品成功的標誌一定是能夠得到中小企業或草根用戶的認可和使用。這次企業微信究竟會怎樣?別看廣告,看療效,用一年兩年後使用企業微信的企業增加了的數據說話。


本篇站在用戶立場,覺得企業微信還是有一些值得探討的改進方向。


▎強連接與弱連接


關於微信有時候我在想:強連接有個人號,弱連接有公眾號,為什麼還需要一個企業微信號呢?


因為公眾號承接企業服務能力有限。最早公眾號的定位是“服務”的:企業服務自己粉絲的工具平臺。沒想到搞起來的卻是通過內容崛起的自媒體,而企業服務卻沒有搞起來。


個人號定位於個人社交功能。客戶和好友是兩個不同的身份。客戶可以成為好友,但不是所有的客戶都會成為好友。用社交的邏輯開發的產品去代表企業做企業客服不適合。


強連接不一定好,弱連接不一定差。人即服務的另一面就是人即騷擾、人即壓力。連接可以成就銷售,連接不當也可以騷擾客戶砸了品牌。


按照企業微信官方的說法,有了客戶朋友圈,每一位員工都成為客戶“專業的朋友”。現實會是這樣子嗎?很多房產中介的名片都印著“房產顧問”的抬頭,事實上他們只是忽悠上下家儘快成交的銷售。懂房子重要嗎?沒有懂客戶心理重要。


對於相當多的企業客戶來說,缺乏一個專業的客服角色。強連接有個人號,弱連接有公眾號,其實缺一個具備個人號功能的代表企業的微信號,這就是企業號。


▎公私之辯與微信個人號在客服中的價值


純粹的公對公雖然信任度沒問題,但是有時候會顯得冷冰冰和硬邦邦。交易不是說都得純理性的決策,可以有溫度有交情,和氣生財。事實上很多業務是靠私交成就的。沒有一個企業主敢說不鼓勵自己的員工和客戶加深個人友誼。


社交電商更是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把客戶當朋友。和客戶之間建立一種長期合作的信任關係是最好的營銷模式。所以,客服服務中就不能不發揮員工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那麼問題來了,客戶是誰的資產?


企業微信3.0版在員工離職之後,員工的企業微信號上的客戶就要被公司分配給其他員工,員工和客戶將沒有關係了。那麼,客戶是誰的資產?員工利用了公司的平臺和資源開發的客戶屬於企業的資產是毫無疑問的,但是能說完全屬於企業恐怕也不符合現實。那就是說客戶也可以算是員工個人的資產(資源)。按照現有的規則,肯定是離職的員工會把自己在公司客戶的個人微信再加一遍。如果大家都這麼做,考慮過客戶的感受嗎?


事情都是人做的,員工個體的積極性得不到鼓勵,企業用什麼工具都不會把客戶服務好的。


當前的企業微信號可以加客戶的個人微信,並且可以通過企業微信號和客戶的個人微信聯繫溝通。但是如果企業員工不打開一個叫“企業微信”的APP就無法收到客戶通過企業微信發來的消息,但實際上大部分企業員工有經常看個人微信的習慣而沒有經常打開企業微信APP的習慣。單獨弄個企業微信號是不是增加了企業員工的負擔?



關於企業微信的改進,谷社觀察認為有兩個路徑:



也就是說企業員工的個人微信號既能當私人號使用又能當企業微信號使用。當員工加入一個企業之後,可以申請企業認證,企業審核通過後,此員工的個人微信號在這個企業的客戶那裡就會顯示個人“微信名稱@企業名稱”。


這裡又有兩種方式:


一是企業認證之後,個人微信號面向所有的個人好友都顯示“個人微信名稱@企業名稱”,個人微信號將同時擁有企業微信3.0版的所有功能。等於說打上了這家企業的標籤或者是企業全部徵用了員工的個人微信號。當然,只有打上客戶標籤的微信好友,才遵守企業微信的規則,比如客戶好友的繼承,群消息和朋友圈管理等。沒有打上客戶標籤的微信好友,屬於員工自己的私人領地,和當前的微信個人號規則一致,企業無權繼承好友和查看任何信息。


二是隻針對員工所在企業的客戶顯示“個人微信名稱@企業名稱”,部分徵用員工的個人微信號。只有員工把自己的微信好友打上客戶標籤的時候自己的微信名稱才會變成“個人微信名稱@企業名稱”的格式。此種方式下,如果一個員工服務兩家企業,還可以通過兩家企業的企業微信認證,向不同的客戶顯示不同的企業名稱後綴。


這種情況下,員工不再下載企業微信的APP,不再單獨擁有另外一個叫企業微信的微信號,可以隨時隨地的為客戶服務。


第二個路徑是一個公司只有一個官方企業微信號,所有的客戶只需要加這一個企業微信號即可。或者是可以當作一個活躍在微信生態的公司智能機器人。


因為不是每一個企業員工都具備直接和客戶溝通的能力,所以與其趕鴨子上架讓這些員工單獨加客戶的微信還不如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篩選出組織內部能夠服務客戶的人員,讓他們來負責通過企業微信和客戶溝通對接。


雖然對外顯示的是隻有一個企業微信號,其實是有不同的人來接待的。因為不同的客戶在加上官方企業微信號之時已經進行了客服分配管理,誰的客戶打上誰的標籤,當客戶跟官方企業微信號對話時,誰的客戶誰的個人微信號就會收到客戶發送的信息並可以進行持續的互動。這時其實還是比較鼓勵員工和客戶進行更多情感交流的,因為在客戶端看來,原來已經加過好友的這個公司人的微信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名稱後面加了個企業名稱的後綴。


這種情況才是真正的企業微信和個人微信號打通,無論是客戶還是員工都不應該再下載一個叫企業微信的APP。只有企業的管理人員才需要登錄後臺進行管理。


▎廣大中小企業用戶說好才是真的好


企業微信3.0發佈會之後,到處都是讚揚之聲,似乎這是一個革命性的產品。騰訊的管理層貌似也都覺得不錯,因為數據看起來都不錯。但我記得支付寶的初期,自己感覺當時體驗已經很不錯了。但是被馬雲罵:“很爛,超級爛!”在支付寶團隊的長期努力下,一個用來付錢的工具產品竟然能夠誕生出螞蟻金服這樣的世界級巨頭,長期盤踞在互聯網用戶移動應用的第一梯隊。


真正牛逼的產品是在用戶的一片叫好聲中成為熱點的,甚至初期產品經理自己都不會料到會有那麼大的革命性影響力,比如曾經的微信紅包、餘額寶……和這些產品相比,企業微信還是有距離的。嫌貧愛富(熱衷服務大品牌大企業)終究不會贏得最廣大網民的支持,別忘了任何互聯網產品想要成就霸業無不真正的得到小微們的認可。不過對待這個被寄予“產業互聯網突破”厚望的產品,說不定哪天一個點的突破就能一招鮮吃遍天,贏得廣大中小企業主的熱捧。


企業微信是否“嫌貧愛富”?

祝福國泰民安

研究方向:互聯網分析,產業觀察,創業融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