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噶尔丹很容易就被康熙打败了?噶尔丹不是实力堪比清朝吗?

江东汪郎


噶尔丹是伟大的蒙古征服者,是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很有希望成为再次统一蒙古诸部的英雄,可惜的是遇到了雄才大略的康熙帝。

噶尔丹与清朝的战争是因喀尔喀蒙古所引发,土谢图汗对准噶尔人发动袭击,杀死了噶尔丹的兄弟,这使得噶尔丹大为震怒,遂以三万大军入侵蒙古,迅速击败土谢图汗,土谢图汗逃往中原,噶尔丹随后进一步追击,迫使数以万计的喀尔喀人涌向清朝控制下的漠南地区。

此时,准噶尔与清朝争夺控制蒙古的战争就开始了,除了军事上的威胁外,也带来了外交问题,康熙担心噶尔丹与俄国结盟,俄国人确实为噶尔丹提供了枪支弹药,清军拥有火炮,还是有把握取胜,噶尔丹所率三万大军,在离北京三百公里外的乌兰布通,与康熙帝的一位兄弟所率领的十万清军形成对峙,噶尔丹选择有利的位置,将军队隐藏在毛毡驼阵之后,这使得清军的火炮不管用了,清军期望以谈判来实现停战,而噶尔丹以谈判为借口,安然的撤退了,为此康熙帝大怒,免去了一大批官员的职务。

清军在乌兰布通打败了噶尔丹,康熙帝成功的将喀尔喀蒙古纳入了清朝的版图,阻止了噶尔丹与俄国的结盟,康熙还亲率清军抗击噶尔丹,此时噶尔丹已陷入了孤立状态,他的侄子策忘阿拉布坦在准噶尔地区取得了支持,公开反对噶尔丹,占领了噶尔丹的根据地。

1696年康熙亲率清军北上,与噶尔丹决战,噶尔丹率军逃脱,但是在昭莫多被另一支清军截获,噶尔丹主动发动攻击,但被清军击溃,噶尔丹只带一小股追随者逃走,四处游荡。第二年康熙派清军四处追捕他,说战争不如说是狩猎,噶尔丹最后自杀了!噶尔丹失败了,但准噶尔帝国并没有终结!

结语:康熙皇帝来自东北,对北方边疆地区更为了解和熟悉。康熙击败噶尔丹捍卫了西北边疆,噶尔丹对喀尔喀蒙古的攻击,直接影响了清朝同俄国在尼布楚的边界谈判,康熙担心来自噶尔丹侧翼的进攻,放弃以勒拿河为界,与俄国以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划定边界。噶尔丹政治上树敌太多,率军孤军深入作战,准噶尔内部发生分裂,策妄阿拉布坦断了噶尔丹的回路,面对康熙帝和清朝实力过于强大,被俄国人当作与清朝谈判讨价的筹码,最后被抛弃,噶尔丹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黑土边疆


千万不要让满清的轻描淡写忽悠,清朝打败准噶尔汗国,那是费了吃奶的劲。而且严格说起来,噶尔丹也不算是康熙打败的。清朝打败准噶尔汗国有多费劲呢?

且先看一组数据:

  1. 努尔哈赤扯大旗造反到满清入关,用了29年;

  2. 多尔衮消灭李闯王“大顺政权”,用了1年;

  3. 满清消灭南明政权,用了17年。

  4.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用了3年。

  5. 准格尔汗国可是在清朝眼皮子底下逍遥100年。

再看准噶尔汗国是怎么败亡的?

1676年,噶尔丹开始造反。风头最盛的时候,准噶尔骑兵打到内蒙赤峰,离满清京师就差几百里地。翻过长城,就能兵临皇城下,令满清朝野震动。

康熙前后用了将近十年,先后动用大军达40万,才勉强击败噶尔丹。但严格说,不是康熙击败的噶尔丹。噶尔丹和与康熙前线大战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背后造反,争夺准噶尔汗国的大汗位置。噶尔丹后院起火,老巢都丢了,怎么打?只好自杀。

噶尔丹虽死,准噶尔汗国在策妄阿拉布坦迎来了最强盛时期。准噶尔汗国极盛时领土达到700平方公里,30万大军。

康熙是实在没辙了,把问题遗留给雍正。

雍正上台后,几次大军挺进准噶尔,结果统统大败而归。雍正也没办法了,只好捏着鼻子签订和约:以杭爱山划界,西边准噶尔,东边清朝。

雍正临死前哀叹一声,把问题留给乾隆。

准噶尔汗国熬死了雍正,乾隆上台继续打。乾隆也郁闷啊,他也啃不动啊!还好,历史总是必然中带着偶然,上天就要把开疆拓土的功绩送给乾隆。当然,寿命长,也算是战略优势,乾隆打不过,但是乾隆等得起呀。

1745年以后,准噶尔汗国开始了十多年的内讧、火拼,十多年,把准噶尔汗国达成了一个乱摊子。准噶尔汗国内部分裂为两股势力,其中弱势的一想投靠清朝。

乾隆大叹一声:终于让老子等到了。

乾隆趁机发动大军,这才还用了五年,才彻底灭掉准噶尔汗国。从准噶尔威胁康熙统治,到乾隆终于将天山南北平定,清朝三代帝王,前后将近100年才搞定。

康熙说:“真难啊!”

雍正说:“真特么难啊!”

乾隆说:“幸亏丫的内讧了,不然咋做十全老人!”


尔朱少帅


在对噶尔丹的战争中,清朝赢得很吃力,非常吃力!

准噶尔汗国是蒙古人所建立的最后一个草原帝国,其巅峰时期控制着西蒙古和整个新疆地区,与清帝国前后对峙了一百多年。

自元朝被明军赶出中原之后,蒙古高原就分裂成了“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两大部分。厄鲁特蒙古在明代被称之为“瓦剌”,当年制造土木堡惨案的也先就是该部盟主。

到了明朝后期,厄鲁特蒙古共有五大部族,分别是: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各部落首领主要都是外姓,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与厄鲁特蒙古不同,喀尔喀蒙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外蒙古),其首领大多是黄金家族后裔,而蒙古大汗的位子也一直由喀尔喀蒙古把持着。

“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就如同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是蒙古民族的大分裂时代,而也正是由于蒙古人的不统一,才给了清朝征服蒙古的机会。

从明朝建立开始,厄鲁特和喀尔喀就开始互相征伐,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双方也未分胜负。后来随着清帝国的崛起,喀尔喀蒙古东部和南部地区被清军降服,形成了后来的内蒙古。而在征服内蒙古的过程中,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也被清军击败,后来病死在了青海,其子向多尔衮投降并献出了传国玉玺,大蒙古帝国正式灭亡。

林丹汗死后,蒙古群龙无首迫于清军的强大,“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均向清朝称臣,而此时的清朝忙于平定关内地区,于是对“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都非常拉拢。

而就在明末清初之际,厄鲁特蒙古中的准噶尔部逐渐崛起,到1671年噶尔丹成为准噶尔部台吉(台吉类似于汉人的藩王、国王,比大汗低一级)。

噶尔丹继位后先是击败了厄鲁特蒙古的盟主,和硕部大汗鄂齐尔图,自己也开始称汗,正式建立准噶尔汗国,成为厄鲁特蒙古的新盟主。紧接着他又向南灭掉了苟延残喘的东察合台汗国,向东击败了哈萨克汗国,将整个新疆和蒙古西部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统一厄鲁特蒙古后,噶尔丹准备效仿成吉思汗,开始了统一全蒙古的军事行动。

(清朝初年,准噶尔汗国与喀尔喀蒙古和大清帝国)

1688年噶尔丹率兵3万进入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诸部不敌噶尔丹,纷纷逃亡内蒙古地区,向大清皇帝求救。康熙帝在接到求救之后派遣2万多人前去迎敌。

此时距离清兵入关已经过去40年了,八旗的战斗力真的大不如前了,面对着强悍的准噶尔骑兵,清军在乌尔会河遭遇惨败,康熙帝闻之大惊,而噶尔丹在获胜之后立即率军南下,直扑北京。

(噶尔丹最巅峰时期的版图)

噶尔丹南下的消息震动清廷,康熙下令京师戒严,之后迅速总计动员了10万大军前去迎战。

面对着康熙的亲征,噶尔丹没有一丝的恐惧,在他眼中,此时此刻的局势像极了470多年前“野狐岭之战”。

公元1211年,蒙古人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在内蒙古的野狐岭击败了金国40万大军,正式拉开了灭金战争,而建立金国的女真人就是满人的祖先。如今时过境迁,蒙古再度与“女真人”进行大战,噶尔丹试图复制成吉思汗的成功。

1690年,10万清军与3万准噶尔军在内蒙古东部的乌兰布通展开血战。不过由于感染痢疾,康熙并没有亲自上阵,此战清军统帅是康熙帝的亲哥——和硕裕亲王福全。

对于“乌兰布通之战”,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是清军大胜,各路史书将噶尔丹的“驼城战术”损地是一无是处,不堪一击。

但其实清军并没有打赢噶尔丹,虽然最后噶尔丹选择撤退,但主要是因为噶尔丹的弹药用光了。而清军则完全是靠着人多,枪多,大炮多的优势,生生地把噶尔丹给“耗”跑了。

根据随军传教士的记载,清军在野战肉搏中被蒙古人打得是七荤八素,根本没有了当年吊打明军的风采,而“满人男子满万,则天下无敌”的神话也从此成为一个传说。

战后统计,清军的伤亡远远大于准军,就连康熙的大舅子佟国纲也在冲锋中阵亡了,这令康熙大为悲恸。而反观噶尔丹,仅仅损失了2000多人,伤亡并不大。不过倒霉的是,噶尔丹在撤退的路途中遭遇了瘟疫,数千名士兵病死,损失甚至超过了与清军的交战。

此战噶尔丹最大的失误就是兵力太少!即便他的军队骁勇善战,但是仅以三万人就想复制成吉思汗的成功,实在有些困难。要知道,当年成吉思汗可是集结了10万大军才敢与大金帝国开战的,而清军当年进攻大明的时候也至少有6万人。相比之下,噶尔丹的区区3万人真的不够用。

很显然,噶尔丹与成吉思汗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人物,噶尔丹太狂妄了,他在没有完全统一蒙古的情况下就贸然与清帝国开战,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

当然,噶尔丹也有自己的苦衷。

就在他与清军交战之前,噶尔丹的后院突然着火了,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他举兵东进之时抄了他的老家,让噶尔丹失去了根据地。

这时噶尔丹最应该做的就是立即回去平叛,但噶尔丹狂妄地认为只要向东打败清朝,策妄阿拉布坦就不足为虑,因此执意前行。

其实在第一次击败清军之后,噶尔丹是可以乘胜与清廷议和的,这样他就可以稳固自己在喀尔喀蒙古的统治,耐心地增强自己的实力。

而就算是清庭不接受议和并发兵来攻打他,凭借噶尔丹军队的战斗力,只要他不主动出击,躲在草原深处以逸待劳,便可以击败劳师远来的清军,以战逼和。等到日后自己的统治稳固下来再出兵伐清,那时胜算会高很多。

不过第一次击败清军的胜利冲昏了噶尔丹的头脑,他认为清军不过如此,于是希望一鼓作气拿下北京。但他忘了自己总共只有三万人,这么点人是不可能消灭大清帝国的,最后他受阻于乌兰布通。

在乌兰布通战斗结束后,噶尔丹向西退去,但此时他的实力尚在,仍旧没有放弃进攻清帝国的想法。而他的对手康熙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主儿,康熙深刻地了解噶尔丹的威胁,在经过了几年准备之后,康熙决定出击噶尔丹。

1696年,清军投入8万人在昭莫多(今蒙古国首都乌拉巴托附近)成功伏击了噶尔丹,而噶尔丹由于人少(还是只有3万),没能顶住清军的围殴。(昭莫多之战示意图)

这一仗噶尔丹实打实地遭到了重创,从此一蹶不振。但是从战争过程来看,清军赢得也不轻松,面对着兵力远少于自己的噶尔丹,清军只敢伏击战,而斩敌首级不过2000棵,俘虏也只有几百个。

昭莫多之战失败后,噶尔丹依旧拒绝投降,而清军则是继续穷追猛打,噶尔丹最终于一年之后病死在了科布多的阿察阿穆塔台(一说是服毒自杀),终年53岁。


千佛山车神


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退出中原,在塞外定居下来,数百年后形成了漠南,漠北,漠西三大蒙古部落,漠南蒙古被满清征服,漠北蒙古以属国身份对清朝称臣纳贡,唯独居住在天山以北的漠西蒙古,不愿意归顺满清。漠西蒙古分为杜尔伯特、士尔扈特、和硕特、准噶尔四部,准格尔部吞并了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在葛尔丹成为准格尔部首领时,实力达到了顶峰,于是葛尔丹开始准备兼并漠北蒙古。

上图为三大蒙古部位的大致位置

平定葛尔丹叛乱,一场漫长而持久的拉力战

康熙皇帝应蒙古各部的请求,出兵10万北上讨伐葛尔丹,帮助被葛尔丹兼并的蒙古各部恢复领土,葛尔丹比较狂,率领三万精锐骑兵就到漠南蒙古,要和清军一决高低,此时的葛尔丹正处于巅峰时期,并在最初的交战中重创了清军。虽然在史书里对葛尔丹叛变的描述较少,葛尔丹兵败昭莫多,最后服毒自尽,显得清朝很容易就取得了战争,但是从康熙皇帝出兵征讨葛尔丹,到葛尔丹服毒自尽,共历时六年,先后发动了三次亲征,才最终平定了葛尔丹叛乱。

在葛尔丹死后,准格尔部的动荡并没有被彻底平息,又经过了雍正,乾隆两朝,直到乾隆皇帝将新疆并入清朝版图,这时蒙古准格尔部的问题才算是彻底的解决了。在康熙皇帝三次亲征葛尔丹的过程中,虽然清朝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准格尔部也对清朝军队造成了重创。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平定葛尔丹叛乱中,虽然没有彻底征服准格尔部,但是清朝顺道将漠北蒙古并入了版图之中。

葛尔丹叛乱并非是一场简单的地方动乱

满清入关之前曾是渔猎民族,以农耕为主,善于骑射,入关之后,他们也和其它时期的中原王朝一样,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当然主要就是蒙古各部,而葛尔丹是一个有野心,有梦想的人,他想要像自己的祖先一样,统一分散的蒙古各部,重新恢复蒙古帝国的荣耀,于是他先杀死自己的兄弟,兵变抓住自己的叔父,成为准格尔部首领,然后征服了和硕特部,又出兵占领了今天新疆吐鲁番和天山以北的大片地区。

上图康熙时期的清朝疆域

葛尔丹还和西藏达赖勾结夺取南疆,和沙俄勾结欲图吞并喀尔喀蒙古,不断的出兵青海试探清朝的动静,所以葛尔丹叛变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不只是简单的一个蒙古部落叛变,涉及到清朝北方,西北,西南的疆域稳定,其中纠缠着西藏,沙俄的势力,所以葛尔丹叛变是三藩之乱后,清朝政府遭遇的最严重的挑战,一旦处理不当,那么将会直接动摇清朝的根基,这从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也可以看出他对征讨葛尔丹的重视。

清军在兵力占优,准格尔部后院起火的情况下,最终平定了葛尔丹叛乱,虽然暂时还没有彻底的征服准格尔部,但是也让沙俄看到清朝国力强盛,不得不暂时的打消侵占东亚的野心,稳固了清朝的边疆地区,后来康熙派兵入驻西藏,由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一同治理西藏,稳定的环境给日后雍正皇帝发展经济,乾隆皇帝统治新疆奠定了基础。

上图为乾隆时期的清朝疆域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看到这个问题,静夜史想知道的是:这个“据”是谁?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集大成者,在多个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搞定了蒙古诸部,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

在蒙古各部中,卫特拉蒙古中的准噶尔部是清朝最大的敌人,从1690年乌兰木通之战,到1759年清朝彻底平定天山南北,清朝三代帝王,用了将近70年的时间,最终消灭准噶尔汗国,实现了对西域的征服。至此,这个常年与清朝为敌的强大势力,彻底被扫入历史的故纸堆。

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旷日持久,耗费巨大。虽然清朝通过一系列胜仗比如乌兰木通之战、昭莫多之战等成功奠定胜局,但是期间经历的败仗更多。比如:

  • 乌尔会河之战

1688年,在喀尔喀蒙古高原上,清军和准噶尔爆发乌尔会河之战,清军2万多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随后康熙御驾亲征,在1690年乌兰木通之战中才通过惨胜扭转了战局,并促成了1691年多伦会盟的成功,喀尔喀蒙古归入清朝;

  • 喀喇乌苏之战

1716年,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派大将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队突袭拉萨,拉藏汗阵亡,西藏全境沦陷。

1718年7月19日,清军派遣的湖广总督额伦特和侍卫色楞各两路大军在喀喇乌苏河遭遇准噶尔伏击,包括后勤民夫在内的超过35000名清军全军覆没。康熙震怒,但坚定了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的决心。随后皇十四子胤禵率领清军二次入藏,最终于1722年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

  • 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

1731年5月,策妄阿拉布坦死,雍正集合16万大军,发动对准噶尔的灭国之战。结果靖边大将军傅尔丹中计,在博克托岭、和通泊等处中伏,损失20000多人。清军不得不退守科布多,与准噶尔保持对峙。

此战后,清军放弃消灭准噶尔的企图,双方订约以杭爱山为界。


除了以上三次惨败,清军在和准噶尔的对峙中,基本处于败多胜少的不利局面。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

  • 准噶尔技术先进

准噶尔北临沙俄,已经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在技术层面已经完全碾压清军。这导致清军在相同数量的对峙中几乎占不到任何优势;

  • 准噶尔完成蜕变

准噶尔经过了噶尔丹以及策妄阿拉布坦等的经营,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游牧政权,准噶尔已经完成了卫特拉蒙古的统一,并以西域为中心发展成一个综合实力强悍的集权制国家,这使得清朝平定准噶尔难度骤增;

  • 清朝开始衰落

清朝方面,自1644年清军入关以来,清朝赖以起家的八旗劲旅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到三藩之乱时,很多八旗子弟已经上不得马,拉不开弓。昔日“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军队,已经走向荒废,清朝不得不倚靠绿营和蒙古军队平定边疆;


但是,最后清朝还是击败了准噶尔,收复了新疆。清朝之所以能逆转,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 清朝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

准噶尔之所以强悍,在于技术先进,主场作战,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达到8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但是,准噶尔汗国即使在巅峰时期人口也不超过100万人,多数时期人口也就50万左右。

而清军入关时,经过明末动荡和剃发易服等的残酷镇压,关内人口只有1900万户,而按照一户平均三口人的数量,清朝人口最少时也就不到6000万人。

但是到乾隆执政后期,清朝人口已经接近4亿,在人口数量上远远超过准噶尔。

这就意味着,即使清朝屡战屡败,不断全军覆没。但是因为人口众多,清朝依然可以组织起更多的军队和准噶尔玩消耗。

而准噶尔因为纬度高,气候干燥,人口出生率低,不可能在持久战中战胜清军。

说难听点,清朝输得起,而准噶尔耗不起!所以先倒下的一定是准噶尔。

  • 清朝的外交手段更加灵活

清朝和准噶尔的缠斗,不可能绕开北方的沙俄。虽然噶尔丹和沙俄一度联手进攻喀尔喀蒙古,但是清朝对沙俄作出的“妥协”明显更大。

为了集中精力全力对付准噶尔,康熙在两次击败沙俄之后,乘胜即收,签订《尼布楚条约》,对沙俄做出了较大的让步,换取沙俄不支持准噶尔的承诺。

不过,沙俄从来没有真正遵守过协约,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开始在贝加尔湖周边不断搞小动作,将喀尔喀蒙古传统牧场贝加尔湖据为己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再次做出让步,于1727年两国签订《恰克图条约》,确认了沙俄对贝加尔湖的占领。

此时的清朝处于国力上升期,之所以做出如此让步,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准噶尔。尤其是喀尔喀蒙古,清朝通过有意纵容沙俄的入侵,削弱喀尔喀蒙古的实力,使其强化对清朝的依附。

早在1635年,后金就征服了漠南蒙古,随后清朝于1691年多伦会盟收服了漠北蒙古,通过对蒙古各部又打又拉的方式,清朝皇帝成为蒙古的共主,在法统上占据了主动,使漠西蒙古阵营势力越来越单薄。

再加上对沙俄的笼络,使漠西蒙古在名义上孤立无援,为清朝彻底解决准噶尔奠定了基础!

1755年,清朝终于发动对准噶尔汗国的灭国之战!而这一天的到来,绝不容易!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为了征讨噶尔丹,康熙可以说拼尽了全力。1690年,康熙两路出兵,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带队,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带队,出喜峰口。康熙则坐镇后方,并命索额图带兵包抄噶尔丹的侧后方;最后还预备一支奇兵,随时可以攻打噶尔丹。

福全的左路军到了达乌兰布通附近,为了争取最低成本解决战斗,福全给噶尔丹写了一封信,要求谈判。福全认为清军全力出动,在力量上足矣震慑噶尔丹。

噶尔丹则利用机会敷衍,一边拖延决战时间,一边整军备战。等准备充足后,噶尔丹则要求朝廷将土谢图汗交出来才行。康熙得知噶尔丹的要求,知道他没有诚意,就下定决心武力解决。

然而,就在此时,康熙大病不起。臣子请求康熙回京城调养,康熙拒绝,为了这一天的决战,他已经等了很多年。噶尔丹出兵千里之外,又是客场作战,粮草与后援都难以为继,正是清廷的大好时机。

8月1日,双方的战斗打响。

噶尔丹的中军大本营在一个山峰的顶上,居高临下,前方地势复杂,沼泽、河流、丛林、草原尽收眼底。在这种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噶尔丹排出一个奇怪的战阵,将无数骆驼趴在地上形成一座“骆驼城”,骆驼的四条腿被绑住不能动,只能趴着。骆驼身上放着一个木箱,箱子上面蒙着一层湿毛毯。噶尔丹的部队透过木箱之间的空隙朝着河对面的清军开火。

清军从未见过这种阵法,刚开始很疑惑,但很快就知道噶尔丹的目的,想通过“骆驼城”阻挡清军渡河而已。但噶尔丹可能没意识到,他用的是火枪射击,而清军用的是大炮。“骆驼城”很快就出现缺口,清军迅速杀了过去。福全又派兵从后方夹击,噶尔丹很快就溃败,士兵纷纷丢盔弃甲。

第二天,噶尔丹见大事不妙,派了一个西藏人僧人向清军求和。康熙不在前线,所有事情由福全拍板。福全看见来了一个西藏人,觉得事情变复杂了,担心出状况,于是,他一边停止进攻,一边派人向康熙请旨。康熙紧急命令:“全军全力出击,别中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

果然,噶尔丹的求和只是为了拖延时间,等清军接到康熙指示时,噶尔丹已经率兵逃往漠北,康熙为此次坐失良机而痛心疾首,重责了福全等人。

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与清军交战时,当初被其迫害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代兵攻陷他的老巢,抢走了他的妻子、子女以及大量牛羊。

康熙得知此消息后,立刻派人去吐鲁番,赏赐许多金银珠宝给策妄阿拉布坦,以此来笼络他,相当于在噶尔丹的后方插入一颗钉子。康熙又同其他其他蒙古部落的首领见面,对他们恩威并施,要求他们疏远噶尔丹。

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噶尔丹依旧不知好歹,回到漠北后表面臣服康熙,暗地里重振军备;派了两千多人到清军大营,以进贡为幌子,实际上是打探军情。

1694年,康熙召见噶尔丹,要求定立盟约。噶尔丹不仅不来,还暗中到漠南制造叛乱,还号称从俄国借兵六万,准备大举进攻,蒙古各部纷纷向康熙求援。

噶尔丹还厚颜无耻地写了一封信给康熙,要求康熙释放俘虏。康熙彻底怒了,说到“噶尔丹一日不灭,边陲一日不宁”,准备彻底铲除噶尔丹。

1696年,康熙准备再度出击噶尔丹,他调动十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进军。行军途中,康熙事无巨细,所有事情都要听他指示。

康熙亲自带领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噶尔丹的前锋部队,但东、西两路还未到达,这时有人传言俄国要出兵协助噶尔丹。佟国维、索额图等人劝说康熙班师回朝,只留西路军。康熙对于这种胆怯大臣严厉呵斥,为了统一思想还召开会议,警告臣子不要胆怯,有说退兵者杀无赦。

噶尔丹看到康熙来势汹汹,立刻带队逃跑。康熙听到噶尔丹逃跑的消息,命令内大臣马思哈为平北大将军,率轻骑兵飞速追击,又命令费扬古率兵截断噶尔丹退路。

噶尔丹逃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遇到费扬古的大军。昭莫多是一片森林,前面是开阔地带,历来都是漠北战场。费扬古按康熙的指示,事先已经在树林设下埋伏,然后派出小股部队诱敌,边战边退,将其引入埋伏圈。等噶尔丹的部队一到,费扬古全力开战。最后,噶尔丹中计大败,带着几十名士兵落荒而逃。

昭莫多之战,全歼噶尔丹精锐,是大清平定噶尔丹的关键性战役。经过两次大的征战,噶尔丹集团基本上成了强弩之末,康熙让噶尔丹投降,但噶尔丹宁死不降。

噶尔丹精锐尽失,财产牲畜也所剩无几,他在伊犁的根据地也被策妄阿拉布坦占据,阿尔泰西部、天山以南的回部等地,也纷纷脱离他的控制。

随着噶尔丹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他的内部也逐渐开始分化,许多人都主张投降清朝。眼看跟着噶尔丹没出路,逐渐有人主动投降。康熙优待投降部落,对分化噶尔丹集团,起到很大作用。

为了根除噶尔丹的叛乱,康熙前往归化城,召费扬古等人策划第三次征讨,同时命令策妄阿拉布坦与其他蒙古诸部去做劝降工作。此时的噶尔丹已经众叛亲离,身边只剩下几个随从,听到清军杀过来了,自知回天乏力,绝望自杀。康熙经过多次围剿,终于彻底解决了噶尔丹的问题。

噶尔丹再怎么强大,他也仅仅是局部气候,战争需要的人、财、物,他都消耗不起。第一次兵败后,噶尔丹已经穷困潦倒,只能靠掠夺,但收货不大,副作用却不小。

而康熙就不一样了,人力、财力、物力都能源源不断地供应,武器装备也更加先进,这都不是噶尔丹所能比拟的。康熙平定噶尔丹,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事,在人心向背上更有合法性。

康熙不仅用军事手段打击,在政略上也多方出击,拉拢蒙古各部,分化噶尔丹内部,让噶尔丹最后四面楚歌。

秋媚说:在统一的趋势面前,噶尔丹任何的分裂行为,无异于飞蛾扑火;俄国对其支持,是建立在利益互换的基础之上,一旦他实力不济,会立刻人走茶凉;战争是不仅是军事较量,而是一场综合实力的对抗,噶尔丹看着强大,实际上是外强中干,经不起长时间的折腾。


秋媚读史


葛尔丹隶属于准葛尔汗国,同时当时的葛尔丹也是准葛尔的汗王,准葛尔汗国是当时的蒙古各部族将松散的联盟整合到一起于1678年成立的一个汗国。

康熙并没有很容易打败葛尔丹,而且即便葛尔丹死了以后,准葛尔汗国跟清朝一直耗费了将近100年才被征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工程。

准葛尔汗国巅峰时期拥有近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已经和清朝不相上下了,最夸张的时候葛尔丹带兵一路攻杀至内蒙古赤峰,只要翻越长城就能攻至京城,致使满朝文武震动。

两国交锋,拼的不仅是军事,也是国力。满清至入关以后,全盘接受了前明王朝的地盘,统治了富庶的江南和中原地区,并且继承了汉族的大量先进思想和人口财富,在军事实力本身就比葛尔丹有优势,只不过清朝的盘子扯的很大,当时国内三藩需要治理,台湾也需要平定,才致使康熙有些捉衿见肘,所以当康熙将三藩和台湾问题搞定以后才腾出手来去征讨葛尔丹。

反观葛尔丹这边的势力,虽然游牧民族能征善战,但他武器装备较差,很多都来自于沙俄的支持,但即便是这样的条件。康熙在征讨葛尔丹也是废了很大的劲,而且要不是葛尔丹后院起火,被逼自杀,康熙也没那么轻松赢下。

后来葛尔丹死了,准葛尔汗国依然强大,策妄阿拉布坦把准格尔汗国带入巅峰,以至于准格尔汗国的问题直到乾隆年间才彻底得到解决,耗费了三代帝王之心血,实属不易啊。


春秋乱舞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其实是个非常大的话题,只能简单说说。

第一,噶尔丹的实力无法和满清对抗

表面上噶尔丹的控制区面积很大,但实际上基本都是牧区,人口稀少。

噶尔丹自己的兵力和部署并不多,即便加上新控制的新疆地区,总人口不过百万人。

当然,按照游牧民族的标准,噶尔丹应该可以拿出大概十万以上兵力。

然而,噶尔丹很多部署只是归附,并不是直接控制。

比如新疆的阿帕克和卓,和噶尔丹只是互相利用。实际上,新疆的各族人民和维族的贵族,都对噶尔丹的横征暴敛、抢夺妇女极为不满,貌合神离而已。

所以,噶尔丹初期能够出动10万大军攻打新疆,但后期始终只有三四万兵力。

相反,满清当时人口高达1亿多人,国力强盛。依靠庞大的国家和人口基础,满清可以轻易出动几十万大军。

实际上,满清出动兵力和噶尔丹始终存在至少3倍以上的差距。

第二,噶尔丹年年征战,部落元气大伤

噶尔丹开始统一卫拉特,打了很多年;好不容易成为卫拉特的大汗,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又立即南征新疆;征服新疆以后,马不停蹄西征哈萨克、乌兹别克。

这一系列的作战,噶尔丹都曾遭遇失败,部署伤亡较大。

这种情况下,应该休养生息,等元气恢复再战。

然而,噶尔丹又迫不及待的东征,攻击满清庇护的青海和硕特与漠北喀尔喀。

这实属穷兵黩武之极。

噶尔丹的精兵在长达十多年的战斗中,消耗很多,部署很多都是老兵和少年。

这样的部队,已经没有以往的战斗力了。



第三,不懂政治,四处树敌

噶尔丹是一介武夫,不懂政治。

他的四面征讨,实际上是四面树敌。这些势力迫于噶尔丹强大暂时归附,但一旦噶尔丹主力离开境内立即独立或者反叛。

比如噶尔丹前脚刚走,新疆就反叛了。

更夸张的是,噶尔丹连卫拉特内部也没有搞定。

噶尔丹本来是继承了卫拉特领袖僧格的位子,却对僧格的儿子非常警惕。

在攻打满清之前,噶尔丹竟然下下手毒杀僧格儿子索诺木阿拉布坦,又试图谋杀另一个儿子策妄阿拉布坦。

策妄阿拉布坦不愿意坐以待毙,率领自己的部署反叛。

一瞬间,大量对噶尔丹不满的卫拉特人都来投靠,策妄阿拉布坦轻松占领噶尔丹的后方,切断了他的根据地。

噶尔丹因为正在外打仗,也无法顾及后方。

总之,噶尔丹其实内部和外部都一片混乱,所以一旦战败失利就很容易迅速瓦解。

至于唯一支持他的沙俄,其实就是嘴炮,在傍边说说现成话罢了。

噶尔丹却对沙俄非常信任。

第四,军事上过于嚣张

当时的清军,虽然没有入关时候那么厉害,也绝非弱旅。

他们刚刚经历了三藩战争,打垮了强悍的吴三桂的部队;随后,清军还击败沙俄,获得雅克萨战役胜利。

然而噶尔丹却请示清军实力,在两军第一次交锋的乌兰布通之战出动3万主力倾巢南下。

开始打了几个小胜仗,他更是骄傲自大。

结果呢,乌兰布通遇到10万清军主力,一战溃败,伤亡了三分之一的精锐。

被打成这样,噶尔丹仍然抱着清军没什么了不起的态度,随后又出动3万骑兵南下继续进攻。

结果,此次清军准备更充足,单单粮食就储备了高达半年。康熙帝玄烨亲率中路军3.4万出征,准备战略决战。

两军在克鲁伦河交手,噶尔丹打败,部署一部战死一部逃散,余部只剩下几千人,连噶尔丹之妻阿努可敦等被击毙。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到了这个地步,噶尔丹打不过又回不去,根据地尽失,前面又是强大的清军,只能死路一条了。


噶尔丹是蒙古历史上,最后一个能够威胁到中原王朝的大汗。

噶尔丹死后,蒙古也就一蹶不振了。

说白了,噶尔丹一介武夫而已,根本不是康熙的对手。


萨沙


原因很简单:

准噶尔汗国内乱,而大清内部稳定。

这是康熙帝为什么能够击败噶尔丹的根本原因。就个人能力而言,被称为活佛的噶尔丹不比被千古一帝的康熙帝差。


噶尔丹的功绩有:

1、平定准噶尔汗国内乱即位;

2、击败辅助噶尔丹上位的叔父和和硕特部,加强控制和权威,可以说是平二藩;

3、统一天山北的厄鲁特部蒙古

4、击败哈密和吐鲁番,臣服哈萨克;

5、灭天山南的叶尔羌汗国,统一天山南北;

6、攻占安集延,臣服吉尔吉斯;

7、击败喀尔喀蒙古的土谢汗部,统一喀尔喀蒙古;

8、乌尔会河之战击败清军

8、乌兰布通之战,虽然大清的资料显示大清嬴了,但噶尔丹以2万对战10万清军,击杀国舅佟国纲,还能逃脱。

康熙帝的功绩有:

1、擒鳌拜,掌控朝政;

2、平定三藩;

3、收复台湾;

4、击败噶尔丹。

5、开放四处口岸,开放海禁。

其他的内政措施就不说了,大家都熟悉。

蒙古各部和大清的疆域图

和康熙作战时噶尔丹的情况:

1、在1688年8月30日,噶尔丹占领喀尔喀蒙古时,南疆发生叛乱,噶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不经请示、也不等噶尔丹回军,自己平定了叛乱,于是二人反目。

2、1689年因为康熙帝和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俄罗斯放弃支持噶尔丹;

3、1690年,噶尔丹所在驻地科部多大旱,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机占据准噶尔汗国本土,噶尔丹失去基地。

4、1691年噶尔丹被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突袭,抢走粮食和物资;


和噶尔丹作战时康熙帝的情况:

1、1669年擒拿鳌拜、1681年三藩平定、1683年攻打台湾;

2、1685、1886年和俄罗斯进行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约和平;

3、其他啥事都没!


噶尔丹和康熙帝在作战时的情况来看,噶尔丹失去了准噶尔汗国本土,只占有喀尔喀蒙古和得到西C第巴桑结嘉措的支持,属于内忧外患;康熙帝早就摆平了包括吴三桂、俄罗斯等对手,内部稳定丝毫不乱。

因此,噶尔丹和康熙的战争并非势均力敌,噶尔丹第一次和大清作战时,只有2万人,又失去了准噶尔汗国的支持,属于背水一战。

康熙帝击败噶尔丹并非易事:

1、内部稳定的康熙帝,从1690年和噶尔丹开战,直到1696年才击败内忧外患的噶尔丹,历时7年,和8年抗战相差无几

2、为击败噶尔丹,康熙进行如此布置:收买和意图联手噶尔丹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攻打噶尔丹、令索额图向在北京的俄罗斯使者古里古里抗议要求俄罗斯不要支持噶尔丹。

3、乌会尔河之战显示了大清作战部署死板缓慢,康熙帝宣布亲征时,噶尔丹早已到达乌儿会河20天,导致清军基本被全歼。

4、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失败在于人数太少。在噶尔丹军和清军都配备火枪和火炮的武器装备基本相同情况下,噶尔丹用驼城战术,用2万对抗10万清军,还击杀康熙帝大舅子佟国纲,最后还能在10万大军包围中率领几千人逃走,只损失了1万人左右。

根据传教士张诚的记录,双方以火炮互轰开始,激战整日,直到双方士卒肉搏才停止。

5、昭莫多之战中,噶尔丹兵力3万,康熙帝合计8万多(康熙亲率3万、萨布素9000并、费扬古4万),此战噶尔丹军被杀2000,被俘虏2000,还有2.6万逃回。

6、若不是噶尔丹在1697年去世,康熙帝还要继续面对噶尔丹,难以轻松结束战争,统一喀尔喀蒙古。噶尔丹之死,大清官方的说法是服毒自杀,但康熙朝满文奏折中给出的死因是病死。服毒自杀,更能给大清有威严的面子。

综述

噶尔丹和康熙帝对战时,已经没有准噶尔汗国本土的支持——已经被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霸占,只有喀尔喀蒙古和西C两地的支持。显然这不足以和康熙帝的大清相提并论。

在实力上,噶尔丹就输了一筹。但从乌尔会河之战、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来看,噶尔丹的战争能力远远高于康熙帝——康熙帝其实是以数量优势取胜。

若不是噶尔丹早死,比康熙帝大10岁的噶尔丹注定成为康熙帝永远的对手。准噶尔汗国在噶尔丹之后一代比一代平庸。

噶尔丹的梦想是统一蒙古各部,康熙帝的目标是阻止蒙古统一的实现。

PS:准噶尔汗国的王,称呼为浑台吉,是汉语皇太子的转音:Khong Tayiji。而大清第一任皇帝皇太极(其他译名有:“黄台吉”、“洪太极”、“洪太主”、“洪佗始”),和浑台吉发音非常接近。

1635年,皇太极击败林丹汗,被漠南蒙古各部推荐为博格达汗。皇太极应该是名号而非真实名字。同时,1630年西C DL授予当时准噶尔君主和多和沁为巴图尔浑台吉。

也就是说:大清和准噶尔汗国有可能都在同一时间被蒙古部落推荐的浑台吉(皇太子,蒙古大汗的继承人)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真实的情况和所提出问题的描述有很大的差异。



噶尔丹英武彪悍,实乃康熙帝平生的劲敌。噶尔丹的死讯传来,康熙正在视察黄河,他捧起一把经过治理后稍显清澈的河水,把它浇在脸上,激动地说:“黄河清、天下平!此乃国家之福,人民之福呀!”

康熙是个好皇帝。究清朝国力,可以碾压准噶尔汗国,然而清朝对噶尔丹的战争,其中的耻辱却难以言表。

下面,和大家一起聊聊康熙和噶尔丹的那些事。

处于战争关系的清廷和噶尔丹,应该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算起。当时,噶尔丹经过十八年的征战,建立的准噶尔汗国已经十分庞大。它北至鄂木河,沿额尔齐斯河溯流而上,抵阿尔泰山;西抵巴尔喀什湖以南哈萨克人的游牧地;东达鄂毕河;并控制天山南路的南疆地区。国土面积多达四百多万平方公里。



虽然准噶尔汗国的国土面积比清朝的一半都多,但论起国力,却远远地不如清朝。

1,人口

准噶尔汗国所管理的人口只有80-90万,而大清当时的人口有6000万,这就决定了噶尔丹的兵源来限。每次东征,噶尔丹只能率领区区的三万不到的士兵。而康熙为了围剿噶尔丹,所征调的左、右翼两军5万人,东北驻军2万人,边防军2万人,喀尔喀和科尔沁的士兵约2万人,共计10万有余。除此之外,还征用了后勤民夫10万以上,这是按一名士兵配置一名民夫的标准。

2,国家管理

噶尔丹因为有黄教高僧转世灵童的身份,对臧、蒙地区的人民还是挺有号召力的,但是新疆的回民对他并不认同,噶尔丹对他们的管理只是简单粗暴的压榨。

另外,噶尔丹不善于治理国家,实行粗放型的行政管理,就连军队的管理,也存在很大的漏洞。在他第一次东征喀尔喀蒙古期间,国内就发生了他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发动的政变,还带走了5000名厄鲁特士兵。噶尔丹回军攻打他,遭到了失败,被排挤在科布多和它以东地区。

相比噶尔丹,康熙的政权执行力很强,对军队的管理更加严格,实行督、抚、提督、总兵相互制约的管理方式,绝不允许国家军队成为私兵。

3,处理外部关系

喀尔喀蒙古当时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清廷对他们很好,又是和亲又是赐高爵,两家相处得很亲密。

噶尔丹对他们却是强夺恶要,勾结沙俄夹击土谢图部落,这引起了喀尔喀蒙古人的公愤。

噶尔丹逼反了侄儿,康熙管理下的漠南蒙古科尔沁部却对他十分忠诚。康熙三十二年,噶尔丹曾经鼓动科尔沁蒙古反清,但人家根本不鸟噶尔丹。

噶尔丹最得力的盟友是沙俄。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廷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厘清了两国的边界。这样,沙俄就减少了对噶尔丹的军援,仅滑镗枪一项,就取消了3000支的援助。

4,国家产业结构

准噶尔汗国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有农业生产,掌握了毛皮压制技术和冶铁技术。

大清以农业立国,各行各业发展比较均衡,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还能够自己制造火枪和大炮。

在战场上,噶尔丹使用的滑镗枪和铁管炮是沙俄支援的,自身不能生产,所以其火药和炮弹数量有限。在乌兰布通会战的后期,他的弹药是不够用的。

大清不仅能够生产火枪,还能够生产子母炮和红衣大炮。大清的火枪比不上滑镗枪先进,但是红衣大炮比铁管炮的射程远、威力大。因为拥有国产的便利条件,清朝军队在战场上能够敞开肚皮地用枪炮攻击准军。

虽然准噶尔汗国的综合国力远远不如大清,但噶尔汗长期征伐、熟悉战争。在战场上,他带给康熙的羞辱却是难以言表的。

康熙和噶尔丹之间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它们分别是乌尔会河之战、乌兰布通会战和昭莫多会战。

1,乌尔会河之战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二月,噶尔丹率领二万余人离开科布多,开始了第二次东征喀尔喀。清廷调兵不及,当时统率汛界边防部队的是理藩院尚书阿尔尼。阿尔尼是个臭棋篓子,指挥打仗只能用愚蠢来形容。

阿尔尼当时的部队共计二万人,康熙叮嘱他“如彼尾追喀尔喀而来,即调所备之兵以防之,一面疾速奏闻”。

从康熙二十九年的三月至五月,这二个月内,阿尔尼完全摸不到准军的行踪。直到五月底,他才给康熙发出第一份军情报告:“噶尔丹于五月初三日率兵渡乌尔扎河,将袭昆都伦博硕克图、车臣汗及土谢图汗,其兵四营,号四万,实不过三万耳。又将请兵于俄罗斯,会攻喀尔喀”。

此后,阿尔尼被噶尔丹的分兵假像所迷惑,又因为追踪技术不行,跟丢了准军。直到6月21日,他才再次找到准军。当时,噶尔丹部居高扎营,已经将部队休整了七天。阿尔尼二话不说,一天内对准军发动了三次攻击,直到最后全军崩溃。

噶尔丹摆出的是扇形阵,阿尔尼的进攻遭到准军三面的还击。最可怜的是,清军溃败后退出扇形阵,遭到了准军两翼伏兵的再次包围,进入了更大的一个扇形阵。此后,噶尔丹一直追着阿尔尼打了十天,阿尔尼的20000士兵最后仅剩3000人逃得性命。

乌尔布河之战后,噶尔丹放出豪言: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2,乌兰布通会战



乌兰布通会战康熙原意是要亲征的,后来因病,返回了京城。

在这一仗中,噶尔丹先用飘忽的行踪迷惑了裕亲王福全,避免同清军的接触。最后出人意料地调头南下,在距离京城仅700里的乌兰布通峰安营扎塞。消息传开,京城内人人自危。

“京师戒严,每牛录下枪手派至八名,几于倾国矣。城内外典廨尽闭,米价至三两余”。

噶尔丹选择扎营在乌兰布通峰是有着深远考虑的:它的正面是一条河流,这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以避免被包围,也可以阻挡清军骑兵的冲击;两冀是缓坡,间或有些可供遮挡的小树,这样,清军进攻处于仰攻状态,增加了难度。当然,这种的防御阵地并不完美,但在草原地带也是很不容易寻找到的。

为了弥补阵地的不足,噶尔丹很有创意地构筑了一堵驼城防线来加强防御。具体操作是:由驭手出面,让近万头骆驼跪卧在地,用麻绳或铁线把骆驼的四条腿捆绑好,再在骆背上面铺满湿毡、架上木箱。这样,一堵驼城掩体就完成了。其中,湿毡是用有替骆驼减缓火药射击时的贯穿强度;木箱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射击垛口;骆驼炸窝后,还有驭手进行操控。

除了这些,噶尔丹还用心很深地隐藏了一支伏兵。伏兵的用途有两点:第一,清军溃败后,他们养精蓄锐、居高临下地冲击清军,扩大战果;第二,当战局紧张时,他们可以发挥机动作用,相当于救火队。


乌兰布通会战是在8月1日打响的。福全率领的清军作战部队有6万多人,准军仅二万人左右。在正面战场,清军的红衣大炮隔河轰击准军,予以准军很大的杀伤。后来,清军骑兵过河冲阵,被准军的排枪战术大面积杀伤。战役始终,清兵没有冲到河流的对岸。

后来,清军见正面进攻打不动,就利用优势兵力,正面和侧翼一起进攻。

清军对准军侧翼的进攻,差一点就成功了。他们避开准军的火力打击,渡河以后架上大炮,对准驼阵进行了猛烈的轰击。一时之间,驼阵被撕开一道道的裂口。驭手们忙着组织骆驼堵上,无奈,清军有着优势的炮火打击,骆阵最终被摧毁。接下来,清军炮火进行了延伸,同时伴随着骑兵排山倒海般的冲锋。因为乌兰布通峰山小坡平,骑兵冲击的进度很深,紧跟上来的步兵打扫战场。

准军一时被打蒙了。这时,噶尔丹动用了伏兵。埋伏的准军骑兵居高冲下,风一般地卷向清军,清军抵挡不住,纷纷掉头后撤。在这个过程中,国舅佟国纲因为处在战斗的最前沿,被准军的乱枪打死,英勇殉国。

此战最后,噶尔丹因军备不足,借停战和谈之机从容撤退。

战役过后,清军主帅福全谎报大胜,但康熙帝明察秋毫,重重地处理了福全,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同时,康熙也大面积处理了参与战役的清军中、高层将领,加强了对骑兵临敌时的战斗演练。

3,昭莫多会战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调动精兵9万,起用战神费扬古,分作三路夹击深入到漠北巴彦乌兰的噶尔丹部。

此战中,清军把噶尔丹的西撤后路截断,再用诱敌深入的战术,狠狠地打击了噶尔丹的有生力量。噶尔丹思虑不足,没有料到康熙会御驾亲征至漠北指挥战斗,对战争的准备严重不足。

在昭莫多,噶尔丹几乎全军覆没,其妻阿努亦战死。从此,噶尔丹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发动分裂战争。

以上,康熙二次御驾亲征,终于艰难地打败了噶尔丹,制止了他分裂国家的行为,赢得了漠北蒙古的真心归附。

漠北蒙古就是今天的外蒙古,后来在民国,“日记大帝”把这片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在法理上整没了。当然,这又是另外的一个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