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铁帽子王有多铁呢?

宋安之


清朝铁帽子王有多铁,说真的一点都不铁。铁的仅仅是铁帽子王这个爵位,而戴帽子的人,皇帝可以随意更换,甚至可以不是第一代封王人的后代(而且还是在第一代封王人有直系后代的情况下)。

铁帽子王的形成

清朝(后金)初年并没有什么铁帽子王的说法,而且从努尔哈赤一直到雍正年间,这些王爷贝勒的爵位或黜或降或改,其级别、名称还多有变更。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虚荣心很重的十全老人开始大面积的为前人翻案(都是自己祖爷爷顺治、爷爷康熙、爸爸雍正定下的案子,甚至崇祯皇帝定性的案子他也给翻了)。并且以此为契机恢复诸王最初封号,并将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明确颁行。

此次恢复清初诸王爵位名号的原则如下:

一是凡有爵位名称变迁者,以各王去世时的爵位名号为准;

二是后世子孙偶有错误以致降爵者,仍恢复原来爵位;

三是凡生前犯谋逆一类的严重错误而被削爵、降爵、处死者,或后人因严重错误被削爵、黜宗室者,不再恢复。

也就是说乾隆之前的诸王爵位或废或改或降,我们现在所说的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从来就没有同时存在过。直到乾隆给他们恢复爵位,厘清世系,并且规定世袭罔替。真正意义上的“八大铁帽子王”才正式形成。

那么为什么说已经被定性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并不铁呢?那我们就挑几个铁帽子王的世系传承来说明铁帽子王为啥不铁吧!

  • 和硕郑亲王世系

可能不太清晰,我就说说吧。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被夺爵。我们可以看看第七代郑亲王(简亲王)第八代郑亲王(简亲王)的传承和以后的传承。雍正四年(1726年),世宗下诏斥责其兄简亲王雅尔江阿耽饮废事,夺去其爵位。由神保住承袭简亲王爵位。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宗下诏斥责神保住恣意妄为,以致两目成眚,又虐待兄长女儿,夺去其爵位。以济尔哈朗弟贝勒费扬武曾孙德沛承袭简亲王爵位。我们可以看出,第七代郑亲王(简亲王)神保住被废后,在首代郑亲王济尔哈朗还有直系后代在世的情况下,爵位却传给了济尔哈朗弟贝勒费扬武曾孙德沛。你说这铁帽子王铁么?后面的传承也是一塌糊涂。

  • 和硕怡亲王世系

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一共就传了九位亲王,但是要把这九王的世系描述清晰,看着就是这么乱,为什么?因为铁帽子王的爵位是铁的,但是戴帽子的人不铁呀!

清末慈禧斩杀三位铁帽子王

其实看世系传承可能还有疑问,但是我下面要说的,更加理解铁帽子铁的是帽子,不是戴帽子的人。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咸丰帝逝世,唯一的儿子载淳继承皇位,并且留下了“顾命八大臣”。八大臣与新皇帝载淳的生母慈禧产生严重矛盾,慈禧就鼓动慈安与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另一方面,鬼子六恭亲王奕䜣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于是与奕䜣等人联合,发动政变。我们都知道最后的结果,慈禧赢了成功的实现了自己垂帘听政的愿望,虽然还有人分享,但是感觉还不错。那顾命八大臣呢?载垣、端华赐死,肃顺斩首;其余五人撤职。而载垣、端华就是当时的铁帽子王中的两位——怡亲王与郑亲王。号称铁帽子王的亲王就这么被杀了。

还有一位铁帽子王更加惨,这两位好得也是因为争权夺利被杀,下面这位庄亲王载勋却舔了一辈子慈禧的臭脚,最后当成替罪羊扔给了列强。

所以说铁帽子王从来就没有“铁”过。只不过是皇帝为了更好的控制这些宗室给出的诱饵,为了这个诱饵,这些亲王们更加疯狂的为皇帝卖命,而自己得到的不过是一个空头支票。其实铁帽子王就和朱元璋颁给大臣的“丹书铁券”一样,名字里一样有“铁”字,但实际铁不铁,还得看皇帝老儿的心情。

附:十二大铁帽王以及铁帽子王的特权

  • 皇帝按“功封”诏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铁帽子王:
    • 六位和硕亲王
      1. 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后一度改为和硕巽亲王、和硕康亲王)
      2.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后一度剥夺封号)
      3. 和硕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后一度改为和硕信亲王、多罗信郡王)
      4. 和硕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后一度改为和硕显亲王)
      5. 和硕承泽亲王:硕塞,皇太极五子(后改为和硕庄亲王)
      6.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六子(后一度改为和硕简亲王)
    • 两位多罗郡王
      1.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长子(后一度改为多罗衍僖郡王、多罗平郡王)
      2.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萨哈璘次子
  • 中后期所恩封的四位铁帽子王(全是和硕亲王):
    1. 和硕怡亲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
    2. 和硕恭亲王:奕䜣,道光帝六子
    3. 和硕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
    4. 和硕庆亲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六子绵性长子
  • 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王爵,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主要有三项:

  1. “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
  2. 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3. 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本问题回答者是@俗人俗语俗评 ,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俗人俗语俗评


俗人俗语俗评


清朝的铁帽子王一点都不铁,可以说是铁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爷。

其实铁帽子王和普通的王爷区别就在于三个特权:

  1. "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
  2. 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3. 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 xiǎng ]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铁帽子王这项规制发端于清初,定制于乾隆。

铁帽子王都是谁?为什么是铁帽子并不“铁”?

1、礼亲王:代善 清初"四大贝勒"之一,努尔哈赤诸子中,最长寿的一个

代善于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2、睿亲王:多尔衮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多尔衮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乾隆四十三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3、豫亲王:多铎

顺治六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乾隆年间诏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共13王。

4、肃亲王:豪格 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

顺治五年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沉冤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飨太庙。肃亲王共传世爵10世。

5、郑亲王:济尔哈朗 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济尔哈朗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被夺爵。

6、庄亲王:硕塞 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五逝世,由他的儿子博果铎袭爵。庄亲王共传世爵8世,11王,2人被夺爵。

7、克勤郡王:岳托 代善长子

太宗崇德年元年封为亲王,性格狂妄自傲,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度免其死罪,崇德三年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配飨太庙。克勤郡王爵共传世13世,17王。

8、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代善之孙

父亲为代善第三子萨哈璘,精通满、汉、蒙三种文字,崇德年间病逝,追封颖亲王。

勒克德浑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

9、和硕怡亲王 胤祥 康熙帝第十三子

雍正即位后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飨[ xiǎng ]太庙,乾隆年间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怡亲王爵世8世9王。

10、和硕恭亲王奕訢 道光帝第六子

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光绪二十四年病逝,谥号为"忠"。配飨[ xiǎng ]太庙,恭亲王世爵共3世2王。

11、和硕醇亲王奕譞 道光帝第七子

道光三十年封为醇郡王,同治三年,奕譞加亲王衔, 同治十一年晋封亲王,光绪十六年死,配飨[ xiǎng ]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

12、和硕庄亲王奕劻 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

光绪二十年,进爵亲王,光绪二十四年,加恩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其王爵只有一代。

铁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爷

从以上全文总结出,铁帽子王是清朝的产物,“铁帽子”也随着清朝的没落而亡。中间的世袭罔替的过程中,清朝对宗室诸王管理非常严格,即使是铁帽子王也有错必罚。亲王、郡王的名号犹如铁帽子可以世袭罔替,但戴铁帽子的人可以随时更换,其实一点都不"铁"。“铁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爷”。


小观点大历史


铁帽子王就是王爵的世袭罔替制度,可以世袭,无须降等。在清朝享有这项待遇的只有十二人,清朝皇族封爵共有十四等,最高等级就是和硕亲王,其次是亲王世子等,因此只有和硕亲王才可以世袭罔替。

(铁帽子王)

除了清初设立的八个铁帽子王,如代善、多尔衮、多铎等,其余四个分别是雍正皇帝的十三弟和硕怡亲王,咸丰皇帝的六弟和硕恭亲王,光绪的爸爸和硕醇亲王,晚清著名贪官和硕庆亲王奕框。

(多尔衮)

在设立这项制度的时候,满清期初只是为了笼络亲贵,安抚宗室。在满清入关的时候,一些皇亲国戚都立有不世之功,拥有极大的权力。

那么清朝的“铁帽子王”是否可以“任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努尔哈赤时代有满族八王议政的传统,这是为了平衡政治势力。这套制度对于结束裂土分封制度,维护中央权威有重要意义。

但是清王朝的封爵制度比以往朝代更为严厉,有封号而无封地,只能居住在北京的王府,不能掌握军队,而且除了世袭罔替的王爵,其它王爵都要隔代递减,这样就消除了宗室诸王形成尾大不掉的隐患。

(清代爵位)

而且铁帽子王也没有“免死金牌”,以多尔衮为例,其跋扈的擅权,严重威胁到了顺治的统治,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下诏削多尔衮爵位,直到乾隆年间才平反,追谥为睿忠亲王。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39篇)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铁帽子王名义上世袭罔替,到底有多铁,其实情况比较复杂。

清代实施降等和嫡长子继承制,即使是铁帽子王的后代,也只能有一个儿子才能继承爵位。

清代初年,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王,功入八分,后来增加到十二家族,显赫一时。

铁帽子只管当代富贵,不管后代富贵。只顾及嫡长子地位,不考虑非嫡长子和庶出后裔。对于铁帽子家族非嫡长子的其他儿子,无论是嫡出还是庶出,都需要降格继承,还需要考试选取,分功封,恩封和考封三种模式。

如果成绩确实优秀,赋予低一级爵位。对于那些成绩太差的,有的人干脆失去爵位,成为闲散宗室。

因此,清代早期的铁帽子王家族有的庶出儿子,不断繁衍,支脉愈发扩大,到了清中期,生活已经相当贫困,入不敷出,成为朝廷救济的对象,失去了曾经的铁帽子荣耀。

朝廷规定的爵位只有十四级,等继承到最后一等的奉恩将军之时,也就意味着铁帽子家族失去了再继承的空间。当然,铁帽子家族毕竟是皇族宗室,宗人府管理者如果见有的旗人或宗室觉罗生活忧虑,也会有补助措施,每个月给糊口的钱粮。

并且,铁帽子家族是和清代早期的政治商议体制相关的,入选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旗主亲贵,大部分是铁帽子,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直系亲属。后来的辅政王大臣们,也都是皇族宗室或旁支,不是普通人。

战事减少,铁帽子家族成员都是吃皇粮的老爷太太,逐步蜕化堕落,供养成为一大笔开支。后来,康熙雍正和乾隆不断实施集权,架空议政王大臣会议,同时削减铁帽子家族待遇,严格规定后裔继承法,所谓的铁帽子家族,慢慢就成为只有经济特权而无政治地位。

温水煮青蛙,到了清代后期干脆连经济待遇也逐步不能落实了,造成了旗人亲贵的衰落。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清朝的铁帽子王,指的就是世袭罔替的王爵,共12位,分别是和硕礼亲王、和硕郑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豫亲王、和硕肃亲王、和硕庄亲王、多罗克勤郡王、多罗顺承郡王、和硕怡亲王、和硕恭亲王、和硕醇亲王、和硕庆亲王。

铁帽子王里,庄亲王硕塞最特殊,不是正妻所生,也不配享太庙,他是死了100多年后,乾隆为凑数钦定的铁帽子王。

古代各朝的爵位制度各不相同,有的爵位子孙可以承袭,有的只能降级承袭,有的不能承袭,还有的可以保持原有爵位无限承袭,这叫世袭罔替,比如明朝的王爵都是世袭罔替的,而宋朝禁止世袭罔替,而清朝绝大多数王爵都是降级承袭,一代降一代,直至闲散宗室,只有12位王爵受皇帝特殊恩典,允许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世系最为曲折,世袭者曾4次被削爵换人,图为末代克勤郡王晏森,清亡后拉洋车。

12位“铁帽子王”里面前8位是清朝前期封的,在开创满清王朝立下显赫军功,属于军封,后4位是清朝中后期封的,跟当时的皇帝有着特殊的关系而受封,属于恩封。铁帽子王与普通亲王优越之处主要在于荣誉,是超品的存在,世袭罔替是的有宗亲望成莫及的,除享受亲王一切福利外,另赐一座规格更高的世袭罔替王府。

奕劻,本是清晚期庸碌无为的主,在戊戌政变时帮了慈禧大忙,被封为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庆亲王,清朝存在时只有他一代。

有一点要注意,铁帽子王虽是世袭罔替,针对的是爵位,而非人,意思是爵位永远不变,人是随便可以换的,另外清朝较明朝不同的是,清朝是鼓励王爷们参政,可以当官大显身手,铁帽子王们一般担任满蒙都统,镇守一方,但由于皇族内部斗争,前面说到铁帽子王爵不变,人可以换,所以铁帽子王并非铁打不动,也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喜怒哀乐,很多铁帽子王爷身陷囫囵,会无情摘掉,死于非命的,真正能保持此尊荣的很少。


图文绘历史


整个清代共有十二个“铁帽子王”,在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是在清朝中后期的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的。十二个“铁帽子王”因为其祖先功勋卓著,被赐世袭、不降封典。

但“铁帽子王”也并非坚如铁。顺治元年四月,摄政王多尔衮被委任为奉命大将军,率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以及肃亲王豪格等“铁帽子王”及宗室贵族,统领八旗士兵入主中原。进入北京之后,多尔衮派阿济格、多铎,率军追击李自成,并下江南消灭南明政权;派豪格进攻张献忠农民军,夺取川、陕。豪格能征善战,捷报频传。但反被多尔衮抓住其手下护军冒功一事,小题大做,竟然下令削除了豪格的“铁帽子王”,并投进了大牢,最后莫名其妙地死了。

想当年,皇太极设立“铁帽子王”制度,把自己的两个儿子豪格和硕塞都定为“铁帽子王”,原以为可以保其千秋万代,却没想到,连一代都没过,豪格的“铁帽子”就被人摘了。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在古北口打猎,不慎从马上摔下来不治身亡。由于多尔衮生前大权独揽,骄纵傲横,无情迫害其他“铁帽子王”,最后遭到了清算,被追论为“逆谋”大罪,削去“铁帽子王”,黜除宗室,并且坟墓被挖,焚骨扬灰。

但实质上,作为清朝封爵最高、地位最为显赫的权贵群体,“铁帽子王”在清朝中后期实际上已经成为腐朽堕落的既得利益集团了。


千形万象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包括:
  1. “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
  2. 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3. 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这十二位初代铁帽子王的分别是:

和硕礼亲王,代善;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和硕豫亲王,多铎;

和硕肃亲王,豪格;

和硕庄亲王,硕塞;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和硕怡亲王,胤祥;

和硕恭亲王,奕訢;

和硕醇亲王,奕譞;

和硕庆亲王,奕劻。

《雍正王朝》中,雍正继位后随即加封了十三阿哥胤祥为铁帽子王,在于邬思道的对话中,胤祥也说道:“王不王对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不过这个铁帽子却难得呀。”由此也可见铁帽子王的分量及地位了,毕竟不仅对于自己是一份莫大的荣耀,这份福音也能惠及子孙后代。


雍亲王府




答:清朝的铁帽子王的帽子说铁也铁,说不铁也不铁,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起来,“铁帽子王”虽然是清朝特有的叫法,但类似的东西,其他朝代也有。

比如我们看《水浒传》,江湖上各路犯了事的英雄好汉都喜欢往沧州横海郡窜,原因是那儿住着一个热衷于扶危济困的柴大官人柴进。

柴进怎么可以无视朝廷的法令,公开接济亡命之徒呢?

按照小说里的说法,柴进是大周皇帝柴荣后人,其先祖有禅让之功,得宋太祖赐“丹书铁券”,可以子孙世袭、万世不被朝廷赐死。

可见,这“丹书铁券”是非常诱人的奖赏。

大明开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答谢众功臣将士拥戴征战之功,也效仿前朝做了许多奖赏功臣的“免死铁券”。

但,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柴进的“丹书铁券”被高唐州知府没收,柴进本人被丢进枯井,若非梁山好汉来救,就被活活饿死于井底。

而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整顿吏治,大开杀戒,屠杀了许多作奸犯科的官员,当然,也包括手持“免死铁券”的功臣世家。

可见,“免死铁券”和“铁帽子王”都是产生腐败的优质土壤,被毁也是很正常的事儿。

清朝铁帽子王的书面专用语是“世袭罔替,配享太庙”,发端于皇太极,定制于乾隆。

皇太极改国号之年,一口气封了七个“铁帽子王”。

其中,兄长代善家共占了三席:代善本人为礼亲王,代善之子岳托为成亲王,代善另一子萨哈廉为颖亲王。此外,皇太极又封自己的十四弟多尔衮为睿亲王;封十五弟多铎为豫亲王;封自己的长子豪格肃亲王。另外封堂兄弟济尔哈朗为郑亲王。

济尔哈朗为奴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

一句话,七个“铁帽子王”中,除了济尔哈朗外,其他全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龙子龙孙。

到了顺治元年,皇太极第五子硕塞又被封为承泽郡王。

以上,为清初赫赫有名的“八大铁帽子王”。

封了“铁帽子王”,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地乱来。

比如,“铁帽子王”豪格在皇太极死后,曾与另一个“铁帽子王”多尔衮争当皇位继承人,失败后,被多尔衮整得很惨,下狱,削除“铁帽子王”,最后击杀于牢狱之中。

多尔衮生前整别人,死后遭到了清算,被追论为“逆谋”大罪,削去“铁帽子王”,黜除宗室,籍没所有家产,还被挖坟掘墓,焚骨扬灰。

而另一个“铁帽子王”萨哈廉的儿子、郡王阿达礼曾在皇太极死后秘密向多尔衮劝进,也被以“叛逆和扰乱国政罪”处死。

不过,到了清朝中叶,乾隆皇帝进行了重新审定,着力于继绝昭屈,恢复了全部“八大铁帽子王”王号,寻找其后世子孙以承继福荫。

但是,乾隆只能保证他在世时能保护“铁帽子王”的平安,他死了以后,“铁帽子王”就出现了屡有被削之事。

比如说,同治年间,就有世袭的郑亲王端华、世袭的怡亲王载垣因罪被赐自尽,两个“世袭罔替”的亲王王爵被削。

补充一下,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凭战功得封。而从雍正朝开始,也有因皇帝特殊照顾而得封的,如康熙的第十三子允祥,被雍正封为和硕怡亲王;道光第六子奕訢,被咸丰封为恭亲王;道光的第七子奕譞,被咸丰封为醇亲王;乾隆十七子永璘之孙奕劻,被慈禧封为庆亲王。

这四人与“八大铁帽子王”合称“十二大铁帽子王”。

“十二大铁帽子王”中,含金量最低的就是被慈禧封为庆亲王的奕劻。

晚清末世,风雨飘摇,奕劻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上奏启用袁世凯,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而清朝在辛亥革命后垮台,奕劻本人也成为了“最后一个铁帽子王”。


覃仕勇说史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今天十分流行的清宫剧中,我们常会看到皇帝的儿子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清朝的爵位分为了十二等,亲王是最高一等,辅国将军是最低的一等,这些爵位主要是封给皇族宗室,异姓功臣和蒙古贵族。

但是通常这些爵位都是世袭递降的,每一代降一级,降到辅国将军一级就不在往下降了,其中有一类爵位是世袭罔替的永久性爵位,还可以享受太庙配祭,这就是满清时期的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也是清朝所有爵位中含金量最高的。看过《雍正王朝》的读者应该就会有印象,八爷逼宫雍正皇帝的时候就是联合了这些个铁帽子王,还把祖制八王议政抬了出来,当然真实的历史上,到了雍正年间,铁帽子王虽然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没有任何军政权利,更不可能有能力和皇帝叫板。

整个清朝276年,总共就出了12位铁帽子王,清朝初期最先封了六位亲王,和硕礼亲王,和硕郑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豫亲王,和硕肃亲王,和硕庄亲王,两位郡王,多罗克勤郡王,多罗顺承郡王。雍正年间封了十三爷和硕怡亲王,到了晚清时期最后又封了三位铁帽子王,分别是和硕恭亲王,和硕醇亲王,和硕庆亲王。


这十二位铁帽子王前面的八位是为清朝打下江山,战功赫赫而受封为世袭罔替的王爵,后面的四位则是帮助当时的皇帝巩固统治,稳定江山而受封的,是有一些区别的,清朝的爵位,包括铁帽子王,都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确立下来的,最初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让其子孙统领各旗,这时起就已有和硕贝勒的称号称呼旗主,贝勒这个词就有王的意思,但是是什么待遇,地位还在很不明确,到了皇太极建国之后才开始完善颁布爵位制度。


在天聪十年(皇太极年号)清朝进行了第一次封爵,加封了亲王,郡王七人,贝勒两人,顺治皇帝继位之后又加封了硕塞为多罗承泽郡王,这时满清初期的八位铁帽子王才正式的定型了,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铁帽子王,清王朝没有承认他们世袭罔替的权利,到了乾隆年间,国政基本上稳定了,乾隆皇帝才把诸王世系理清了,正式的确立了清朝初期八大皇族宗室爵位世袭罔替的地位,(当然前提是不犯重大过错,不谋反)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

今天我们会把一些稳定的工作叫做铁饭碗,铁帽子王这个称呼也是因为爵位世袭罔替而非世袭递降得名,那么铁帽子王到底有多铁呢?《雍正王朝》有一段是邬思道劝十三爷别要铁帽子王,清朝的王爷不像其他朝代有封地,有军队,他们只能住在京城,不能到地方任职,朝廷管理非常严格,就怕挑不出错,就如礼亲王代善的儿子满达海,因为吞占多尔衮家产,导致他死了之后他的长子被削爵为贝勒,铁帽子王被转给了代善另外一位孙子爱新觉罗·杰书,克勤郡王岳托的儿子讷尔图因为殴打下人被削爵,他的弟弟讷尔福袭爵位。

通常铁帽子王会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没有后人为止,最多的多罗克勤郡王传了十三世,最少的和硕庆亲王只有一代,满清就灭亡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铁帽子王倒是够铁了,只是承袭爵位的这些遗老遗少没那么铁。从根本上来说,满清的爵位制度其实进一步的

将权利集中在皇权上,同时又削弱了宗亲旁支的影响力,也不过是稳固统治的手段罢了。


玄坤文史


其实铁帽子王是外号。专门指清朝世袭罔替的王爵称号。

俗话说: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取错的外号。”

铁帽子王,铁的是帽子,不是帽子下的人。

因为铁帽子王虽是世袭罔替的清朝顶级王爵,但是只看爵位,不看人,爵位永远不变,人是随便可以换的。

而且清朝王爵换人不是从直系亲属或兄弟们之间选择,而有可能在很远的亲戚选择一位子嗣来继承爵位。

所以铁帽子王的继承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就是一团乱麻。

与其说是世袭罔替的王爵,不如说是世袭罔替的官职,只要是皇族成员,都可以去竞争一下,只要讨好清朝皇帝,铁帽子王完全不是问题。

而且清朝铁帽子王沦为阶下囚,被圈禁的,死于非命的,别说世袭罔替,连自己都保不住,何况保住后几代。

所以,不要太把铁帽子王当回事,你完全可以把这种王爵看成一种清朝皇族体制内的内部高层岗位,谁都可以去竞选一下的高级岗位,当然,前提是你要是皇族成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