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用最终选择了宋江,而不是晁盖?

用户56085252671


要回答这个问答,得从宋江吴用晁盖三个人的性格和理念来谈。

还是先说吴用吧。吴用是个书生,但是好像正儿八经的书读得不怎么样,反而那些歪门邪道是样样精通。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尴尬的事实:他考不上进士,靠读书已经不能混入官场。但是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梦想就是治民理政从而发挥自己一身所学,吴用也一样。他迫切想要混入官场,光考是考不上的,但借着梁山这个大平台还是有希望的。杀人放火受招安,和江湖上的前辈——十节度们一样,说不定,有朝一日还可以当上大宋朝的官。至于造反,吴用心里清楚,那是大宋没有对梁山动真格的。

上面我们说了,吴用作为一个文人,他的最大梦想,就是学而优则仕,成为大宋朝的官。宋江其实也差不多,书上说他自幼曾攻经史,在书中的表现也明显是个忠字当头的人物。

在宋江没上梁山之前,吴用在梁山的日子不能说过得不舒服,但多少还是有一点愧疚和落寞。愧疚的是先贤从来没有教人落草为寇的,落寞的是他这么个读书人和一群粗人能有多少话可说。公孙胜虽然读书不少,但毕竟是个道士,一肚子的出世思想,和吴用积极入世的思想完全不搭。

而晁盖,本来就是体制中人,但是却对体制谈不上半点敬意,为人讲究的就是个一起当先。所以当完全不认识的刘唐和公孙胜远道而来劝他取一场富贵时,他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他缺钱吗?作为地方土财主,我觉得他不会太在意这笔钱,他在意的是在江湖上的地位和面子。在意的是和几个意气相投的兄弟一起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对于招安,他真的没想过。

虽然晁盖对吴用很好,但是他不懂吴用想要什么。

但是,宋江上山之后,吴用好像找到了知音。这两人都属于那种读过点书但是读得补怎么好,考不上进士当不了官,所以一个只能当教书先生,一个只能当县城小吏。但是却都受了书中的熏陶,都有那么一股子忠君爱国的思想,都存着暂居水泊,日后接受朝廷招安,为朝廷效力的心思。

晁盖和吴用关系再好,他不明白吴用想要什么,他只想安心当自己的江湖大哥,没什么扩张势力的野心,也没有接受朝廷招安的想法。吴用自然就会慢慢倒向和自己有着共同心思的宋江身上,这不是吴用不讲义气,只是宋江和吴用性格更近更像一类人。就像鲁智深和林冲是结拜兄弟,鲁智深对林冲没得说,但是后来和鲁智深走得最近的却是武松一样。因为鲁智深和林冲性格上的区别太大,相对而言,武松就要接近得多。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何事男儿不读书


吴用有先见之明,他知道怎么选择自己的主子,所以在宋江来到梁山之后,心思缜密的吴用,突然感觉到了宋江才是他要追随的人。


换一种角度看吴用,按照江湖话讲,吴用其人确实有些不讲究,之前是一心辅佐晁盖,不离左右。自打宋公明来了之后,吴用就开始“移情别恋”,一点点的喜欢上了这个黑三郎。吴用游离于晁盖和吴用之间,一个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兄弟,一个是仗义疏财的好哥们,吴用一开始也是很纠结的。晁盖和宋江是一个狼一个虎,和谁走的更近,吴用都将背叛另外一方。

所以吴用当时也是面临两难的抉择,可是后来吴用渐渐的发现,这个宋江不仅人缘好,而且出手还很大度,而且极具组织能力和号召了,因此,宋江结识了不少江湖志士。吴用发现宋江的人气是越来越好。同时吴用也深深得感到晁盖这个人,胸无大志,而且是个小富即安的主,晁盖的宗旨就是有吃有喝有钱花,占山为王就是逍遥自在。


吴用眼中的晁盖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投靠宋江这一边,因为宋江虽然貌不惊人,可是宋江是个理想主义者,心中有远大抱负,而且宋江并不喜欢落草为寇的这种生活,他向往的是高官厚禄,光宗耀祖的美好前程。只是因为落魄不得已而为之才选择投靠了梁山,所以宋江这个人与晁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

当然了,我们说吴用背叛晁盖是小人之心,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有句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吴用的做法固然不对,背叛自己的大哥,算是薄情寡义之辈,可是吴用那也是事出有因,如果晁盖不一意孤行纵容宋江,早早把梁山大事都交于宋江管理,自己坐享其成,也不至于后来养虎为患,促成了宋江的嚣张气焰,结果自己被人家宋江给架空了,基本上晁盖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大寨主。所以后来当晁盖感觉到事情不妙的时候,他再怎么证明势力给别人看,已经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所以晁盖才迫不得已带兵下山去亲自攻打曾头市,结果这一去竟成了晁盖的末日。

作为军师的吴用当然要择良木而栖,所以吴用算是“弃暗投明”,不过吴用的这个抉择也未必就是好事,果不其然,就在吴用忠心辅佐宋江的时候,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大计,结果是中了朝廷的借刀杀人之计。征讨方腊一战梁山损兵折将,班师回朝之后,宋江又喝了朝廷御赐的毒酒而死,主子死了,作为宋江的心腹吴用,自然感觉到了自己的末日也来到了。于是吴用与花荣一起,自缢在了宋江的坟前。


所以说吴用的下场也很凄惨,虽然没有死在战场上,但是也死的不甘心,难道这就是背信弃义的下场吗?我觉得吴用也是有苦衷的,但是在做人方面吴用确实不怎么地道,从他为宋江出的那些谋,划的那些策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吴用的人品是多么的阴险毒辣。


任驰赢天下


人与人的友情结交,是随着不同时期的利益需要决定的。有的人越走越近,是当时的相互利益需要;终生不离不弃,是相互利益需要始终未变;渐行渐远,则是相互利益需要的改变。

吴用之与晁盖,相交于穷酸教书匠攀附地方豪强的需要,并利用晁盖的影响力立足于梁山,改变了自已的人生地位,陷晁盖于抛家舍业而获取了自已当时的阶段性利益,脱离了贫酸。

吴用在上梁山之后,使他看到了更远大的可以改变自已前途命运利益的助益者宋江,深悉宋江的志向“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不沾污了祖上门庭”,正合吴用这个科场不第的穷教书对于跻身官场仕途的志向,所以贴近宋江,渐离仇恨官府的晁盖。晁盖与宋江,此时对于吴用的利益需要而言,当然是宋江有益而晁盖无益。因此,吴用亲宋离晁是必然的结果。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此时的吴用之”道”,正与宋江“志同道合”,是此时的利益需求使然。

人与人如此,国与国亦如此。相互间的关系如抹桌布,还能抹的,还用。不能抹了,扔之弃之。哪个敢说不是呢?除了口是心非的道德婊!


风从东方来163590821


吴用最终选择宋江,而不是晁盖,秘密就藏在他们的名字里。

先说吴用。吴用是梁山泊的军师,他沉着冷静,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智取生辰纲、智取大名府 、智取文安县、 巧用双掌连环计等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比张良差。可以说吴用为梁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这有用吗?能改变梁山悲惨的命运吗?不能,最终落得个自缢而死。所以施大师给他赐名吴用,谐音无用。



再说宋江。他仗义疏财,为人讲义气,无论谁有困难他都能伸出援手,所以人称及时雨。在梁山他能带头大称分金,大块吃肉。他有极强的领导才能,梁山兄弟都能听他的号令。他原本可以成就一番大业,但是施大师给他赐名宋江宋公明,谐音送江山送功名。把江山和功名都送出去了,自己啥都没了。宋江本来是个小吏,因为杀了阎婆惜丢了官职,小吏虽不大也算功名。上梁山后一心想着招安,本来可以创业,自建功名,推翻旧朝廷,建立新政权。但他没那么做,他把功名送出去了,把有可能得到的江山也送出去了,千方百计去招安,招安后,最终被陷害至死。



最后说说晁盖。晁盖谐音朝盖,意思是盖过朝廷,晁盖的绰号晁天王、托塔天王,天王是比皇帝大的。晁天王的志向是要成就大业,是要改朝换代的。



三个人放在一起比较,很容易看到吴用和宋江才是一路人。吴用不管怎么努力最终都毫无用处,宋江把功名都送出去了,结果还是原来的结果,命运毫无改变,过程怎么努力,最终也是无用。吴用选宋江,水浒故事才能顺利演绎下去。吴用选晁盖,接下来将是改朝换代的波澜壮举,吴用就变有用了,另外,改朝换代也不符合历史进程。


豫有得


本题意即吴用背叛了晁盖投向了宋江怀抱,恕我直言,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有关宋江对晁盖“阴谋论”之说在《水浒传》原著里都找不到答案。用一种猜测或几种猜测去证明另一种猜测的成立,没有信服力。

我对本题的更确切答法是:吴用在晁盖在世时拥戴晁盖,晁盖过世后辅佐了宋江。

01 吴用选择问题原因分析

之所以出现“吴用最终选择宋江而不是晁盖”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我想大部分人受了金圣叹对宋江“奸诈之极”等评论影响,认为宋江对晁盖做过手脚。

我佩服金圣叹的才气,但并不代表我同意金圣叹对水浒人物的所有评论观点。

《水浒传》原著没有一字提到晁盖是宋江加害的,那我们就该尊重原著,判定晁盖非宋江所害;当然,有人想改编电视剧之类另当别论。

晁盖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所谓“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的“遗嘱之谜”,也是作者安排后面跌宕起伏故事情节的伏笔而已。试问,如果都直白地不拐弯地把事情说透,那《水浒传》还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吗?

《水游传》里,吴用生逢乱世,文不能及第,是落魄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他作为军师,在水泊梁山这个展示平台上,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是梁山泊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无论在晁盖时期,还是后来宋江掌舵,吴用都责无旁贷,一心一意,是一个典型的“忠良辅臣”形象。

02 吴用是晁盖的左膀右臂

尽管不止一人吐槽吴用的小聪明,但作为一个村长级人物保正的智囊,吴用还是绰绰有余的,难道晁盖还想得到诸葛亮的辅佐?!

智取生辰纲,吴用初试牛刀,虽然刀口豁开,漏洞频出,到底还是做成了一件惊天大案。

在投奔梁山,促成林冲火并王伦一事上,吴用隔岸观火,功不可没,最终把晁盖推上了梁山泊第一把交椅,实现了梁山泊划时代的变化。从这点上而言,说吴用是梁山基业的最大功臣也不为过。

03 宋公明的得力助手

梁山的基业开创于晁盖,但梁山事业的发展壮大,直至震动朝廷,却归功于宋江的努力。

《水浒传》自宋江一出场,就竭尽鼓吹铺垫之能事,又是“孝义黑三郎”,又是“及时雨”,最后更加上一个“呼保义”,为宋江接班做一番大事业做准备。

什么宋江安排亲信花荣发暗箭射杀晁盖,什么林冲给涂了毒药,真是脑洞大开。晁盖自出场就铺垫很一般,所谓“七星聚义”有白胜都没他托塔天王什么事,晁盖只是自己梦到的那颗流星而已。晁盖临时直接把宋江定为接班人,卢俊义怎么上山?后事如何演绎?小说作者写作手法妙不可言而已。

扯远了。吴用在晁盖死后帮扶宋江有一系列作为,几个关键人物都是被吴用使计,甚至下三滥的手段弄上梁山的。特别对卢俊义,欲擒故纵,吴用亲自出马扮做算命先生,最终经过曲折反复把卢俊义忽悠上山做了第二把交椅。卢俊义的上山,实际上让水泊梁山在档次上上了几个台阶……

吴用总评:他的缺陷,或者说是悲剧,在于他忠诚的是一个人(先是晁盖,后是宋江),而不是一项宏伟的梁山事业。所以,晁盖死了,他跟宋江;宋江死了,他就无所适从了:不是利用资源聚集在世的好汉重新起事(这点连李逵都不如),而是选择了上吊殉情。


童童读史


吴用之所以选择宋江而不是晁盖,原因有四个:一是宋江遇事极有主见,而晁盖遇事缺乏主见;二是宋江颇具领导才能,而晁盖缺乏领导才能;三是宋江做人极为大气,而晁盖做人不够大气;四是宋江谋事极富远见,而晁盖谋事缺乏远见。

吴用之所以选择宋江而不是晁盖,第一个原因是:宋江遇事极有主见,而晁盖遇事缺乏主见。

在上梁山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宋江极有主见,而晁盖则没有主见。

宋江杀了阎婆惜亡命江湖,在江湖上与人结交时,从来没有唆使或怂恿任何人跳出来反朝廷。比如,宋江去清风寨投奔花荣,宋江提及在清风山从王英手里救过刘高之妻,花荣认为宋江不该救她,因为这夫妻二人乱行法度、残害良民。宋江听了就教育花荣,说既是同僚为官,你可以隐恶扬善。宋江对自己则更是谨遵朝廷法度,杀了阎婆惜在江湖上逃亡一段时间,后来还是主动投案,心甘情愿刺配江州,即便是晁盖曾苦口相劝,要他上山入伙,他始终以不可不忠不孝为由拒绝,因为他始终认为“忠君报国”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唯一正道。后来宋江之所以上梁山一是因为在江州被黄文炳陷害,险些丢了性命,不上梁山就无处可去,随时可能被官府捉住了砍头;二是被理想所诱,想要通过梁山这个平台实现自己忠君报国的人生理想。由此可见,宋江上梁山完全是自主、自愿的选择。

再看看晁盖是怎么要上梁山的。晁盖是郓城县东溪村的保正,祖上是本县本乡富户,可谓家资丰厚,又兼勇武过人,江湖好汉送他一个“托塔天王”的名号,可见晁盖明明就是个雄霸一方的土财主,小日子过得应该是十分滋润的。也就是说晁盖其实是最没有必要劫生辰纲的人,结果,他偏偏成了劫生辰纲的头头。这个表面上风风光光、江湖上名声显赫的晁盖,为虚名所累,被刘唐、吴用、公孙胜和阮氏三兄弟一阵吹捧、一顿高帽子狂戴,他就热血上涌,挺身而出、义不容辞地当了这劫生辰纲的七人小团队的“法人代表”,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断了回头路,只能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庄园,上梁山以求安身保命!晁盖遇事没有自己的主见,就这样被其余六人牵着鼻子走,稀里糊涂地劫了生辰纲,又稀里糊涂地被迫上了梁山。

吴用之所以选择宋江而不是晁盖,第二个原因是:宋江颇具领导才能,而晁盖缺乏领导才能。

从晁盖被宋江架空这件事,可以看出宋江颇具领导才能,而晁盖缺乏领导才能。

晁盖被宋江架空的第一个例子是,晁盖劫法场救了宋江之后,宋江请求众人杀了黄文炳为他报仇:启请众位好汉,再做个天大人情,去打了无为军, 杀得黄文炳那厮,也与宋江消了这口无穷之恨。那时回去如何?晁盖当即反对,但很快他的反对很快被宋江驳回,众人几乎无视晁盖的反对,一致听命于宋江的安排,探路的探路,准备的准备,可怜的晁盖只得乖乖听从宋江发号施令,沦落到当了宋江手下的一名打手,和众人一起,在宋江的带领之下杀了黄文炳一家、活剐了黄文炳,宋江至此方才心满意足地跟着晁盖上了梁山。可以说,这个时候宋江和晁盖的领导能力已经明显分出了高下。

晁盖被宋江架空的第二个例子是,宋江上了梁山之后,宋江阵营有三十六名好汉,晁盖阵营只有九名好汉,吴用很快就倒向了宋江阵营,公孙胜是世外高人,始终游离于梁山。很显然,晁盖阵营势单力孤。每逢有事,总是宋江抢先拿了主意、做了决断;即便偶尔晁盖先声夺人,多半也是“无效发言”,三下五除二就被宋江或者吴用给否掉了。但凡宋江开口定调,宋江这一派必然是声势浩大地附和:哥哥所言甚是!一下子把晁盖的大哥形象冲刷得荡然无存。就这样,晁盖郁郁不得志,终于逮住个机会带兵下山,想要一战立威,偏偏既不懂得用兵又刚愎自用,听不得林冲建议,被毒箭射中面颊以致身死!在梁山上,宋江和晁盖的领导能力谁高谁低更是让众人一目了然。

吴用之所以选择宋江而不是晁盖,第三个原因是:宋江做人极为大气,而晁盖做人不够大气。

在如何对待投奔梁山的杨雄和石秀问题上,可以看出宋江做人极为大气,而晁盖做人则不够大气。

杨雄、石秀和时迁在投奔梁山路过祝家庄时,时迁职业病发作,偷了祝家庄店里的报晓鸡,一时争闹起来,石秀放火烧了店主的店屋,时迁被捉,杨雄和石秀跑上梁山来求助。晁盖本是一贯喜爱结交江湖好汉,且又十分重义,但一听闻杨雄、石秀和时迁三人如此劣行,还是打着梁山的招牌,让他气不打一处来,当场发作就要人把杨雄和石秀拉出去砍头。晁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晁盖认为自从火并王伦之后,梁山泊好汉便以忠义为主,全施仁德于民。新旧上山的兄弟们,个个都有豪杰的光彩。而时迁等三人打着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因此连累梁山众人受辱。晁盖的做法是要先斩了这两个行为不检点的人,再率军去荡平祝家庄,以出了胸中这口恶气!很显然,晁盖对待投奔梁山的杨雄和石秀问题上过于小气,过于偏激,以致处置失当,有失公允。

而宋江对待投奔梁山的杨雄和石秀问题上,则处理得更为大气、合理、适当。宋江劝住晁盖,认为行为不检点的是时迁,而不是杨雄和石秀,不该斩了这两位好汉;对主动跳出来和梁山为难的祝家庄,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去收拾祝家庄,一来为山寨赚得三五年的粮食,二来可为梁山报了遭羞辱之仇;三来为来投奔梁山而遭受祝家庄羞辱的人报仇。宋江不计较时迁的细小失节行为,救下杨雄和石秀二人的性命,为梁山吸纳人才。同时又借此机会为梁山立威。这是宋江看重的第一层利益;宋江看重的第二层利益则是正好借此机会鼓动晁盖允许他率军下山攻打祝家庄,让他通过立功积累下人脉和威望。比起这两层利益来,时迁不检点的行为虽然与梁山提倡的“义”大相违背,在宋江看来,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相比之下,自然是宋江的处理方法更为得当。

吴用之所以选择宋江而不是晁盖,第四个原因是:宋江谋事极富远见,而晁盖谋事缺乏远见。

在对待梁山将来出路的问题上,可以看得出宋江谋事极富远见,而晁盖则谋事缺乏远见。

宋江上了梁山之后,就对梁山将来出路的问题有过深谋远虑的规划:第一步,先要不断对外发动作战,既可为梁山赚来数年的粮食草料和马匹武器等等物资,又可为梁山大举招兵买马、招贤纳士,尤其是可以为梁山把不少朝廷将官赚到梁山的队伍里来,为日后招安大计积累人脉,通过这些不断做大做强梁山。第二步,梁山做大做强之后会引起朝廷注意,朝廷必然派兵来镇压、围剿,再率军打败朝廷大军,为梁山扬威,引起朝廷的震惊和恐慌,既不敢小觑梁山,又不得不考虑,在不容易镇压和围剿的情况下,朝廷只能把招安作为上策。第三步,宋江率领梁山众人接受朝廷招安,由草寇反贼摇身一变,成为朝廷官员,比上梁山之前的地位高多了,有出息多了,终于可以让众人都实现封妻荫子的人生夙愿。客观来说,这的确是梁山所有有可能的出路中最好的一条。

在对待梁山将来出路的问题上,晁盖则没有宋江考虑得那么深远,他更多的是看到眼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梁山作为啸聚山林的山头组织,要养这么多人马,所有的物资来源必须要靠下山劫掠。“土匪窝”的做法往往是劫掠财物之后还杀人,到了晁盖手里,他把这个规矩改过来了,晁盖对梁山的定位是,不能让梁山成为打家劫舍“土匪窝”,他让梁山打出“劫富济贫”的大旗,这个大旗比起王伦时期的“打家劫舍”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因为“打家劫舍”必然会滥杀无辜、什么人都抢;而“劫富济贫”则把目标指向了那些“富豪”,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代,富豪大多为富不仁,所以这个大旗明显更具有正义感和感召力,能够使梁山成为号召和吸引江湖好汉的聚义之地。但,晁盖对梁山的定位也止于此,没有更多考虑更长远的将来,万一被朝廷重兵围剿怎么办?梁山众人出路在哪里?


乔鞅


吴用不好色,不贪吃(〖阮家三兄弟让吴用吃了几块,便吃不得了。那三个狼餐虎食,吃了一回〗),不爱钱,又有才干。这样的人最喜欢什么?高尚点说是喜欢把事业做大,通俗点说是喜欢权力。

中国自古以来,考不上的读书人是造反欲望最强烈的——感觉自己有才能,却无处施展,掌握不了权力——所以,唐朝的落榜生黄巢,清朝的落榜生洪秀全,把大唐大清搅得奄奄一息。吴用恰恰就是就是个不第的秀才,整天”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既然无法通过科举出将入相,那就啸聚山林实现抱负吧。



所以晁盖一说劫生辰纲,他就积极赞成,周密筹划。后来事发,上了梁山,夺了梁山头领之位,打败了官军的围剿,威镇江湖,远路的好汉的知道〖梁山泊如此兴旺,四海皆闻〗。

这一切似乎很美好,但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啊。后来宋江迫不得已上了梁山。跟宋江比起来,晁盖无论才能,野心还是胸怀都相形见绌了:晁盖上梁山时招了几个头领,打祝家庄前还是几个,俘虏个黄安还给憋屈死了;宋江到哪都招小弟,没上梁山前就送一班清风山人马上山。晁盖因为时迁偷鸡,就要杀石秀杨雄,宋江是但凡你有才能,无论品德怎样,就可以招纳你,因为有信心驾驭你。晁盖不想怎么扩大规模,人马粮草一直都没有多大的变动;宋江上山没多久就打下祝家庄,〖得粮五千石〗够梁山吃几年了。晁盖基本以守成为主,当个几千人的山大王就心满意足了(虽然在跟宋江的竞争压力中也想过几次出兵);宋江打祝家庄,打高唐,打青州,打华州,打大名府,可谓纵横天下,让梁山的规模与声名程几何级数增长。



这就很明显了,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你是愿意辅佐一个势力只及几家菜市场的土豪,当二大家的呢,还是愿意辅助一个把菜市场逐渐做大,最后可以跟马云、王健林叫板的创业者,当副总裁呢?

宋江得了天书之后,玄女娘娘要他〖只可与天机星同观〗,但没说天机星是谁啊。他肯跟吴用同看,就是表示愿意跟吴用共享机要,开始抛橄榄枝拉拢他了。后来历次出征,两人密切配合,增进了感情,也更加佩服对方的才能,清楚只有两人合力才能把梁山做大。所以吴用自然而然地倒向了宋江。


待我施为地煞变


曹禺先生在抗战期间创作了一部名为《北京人》的剧作,剧本中的角色曾文清令我印象很深刻。作为曾家长子的他,曾文清从小接受的是封建时期的传统教育,家里对他的期许也是考取个功名,以光宗耀祖。不幸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爆发给了曾少爷当头一记闷棍,已经成人的他无法接受新文化浪潮的洗礼,再加上三科举考试制度被废,曾文清顿时觉得世上再没有了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东西,继而步步堕落,最终灭亡。

为什么我要先拿曹禺先生作品中的人物说事呢,显然,吴用身上就有着曾文清的影子。同样是封建时期的书生,二人的终结目标都是考取功名,对于承载着家族荣耀的曾文清,他不仅要里子,还要面子,而对没有家人牵挂的吴用来说,他要面子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要里子,所以当他得知晁盖要去劫生辰纲时,他就不再想着考取功名,也不想当小学老师了,他知道这一票要是干下来,估计这辈子就衣食无忧了。所以,这位教书先生为了达到目的敢挑起民众的怒火,说服无辜的阮氏三兄弟走上犯罪道路。这生辰纲是整下来了,几人也就地分赃了,吴用很享受这种锦衣玉食的生活状态,后来他又利用林冲的心理缺陷让晁盖当上了寨主,如果没什么变动的话,吴用这一辈子就能潇洒的度过了。

但吴用毕竟是穷酸书生出身,他的格局和阅历自然不会高到哪去。在梁山落草后他发现混江湖可比混日子难多了,一方面不仅要继续保持自己的智囊人设,另一方面还是考虑到众兄弟的心情。随着前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吴用也发现区区生辰纲的财物根本就不足以支撑自己后半辈子的生活,如果能谋得个铁饭碗,再混个一官半职,或许比现在好过的多。但让他略感失望的是,无论是晁盖还是刘唐、三阮,他们一直能保持一颗洒脱无比的心,就算没有钱,他们也能活的很快乐,可自己还是想考取功名啊,岂能让这样的大哥“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幸运的是,他发现宋江,或许是能改变自己人生的人。

吴用和宋江之前就见过面,算不上是多有交情,宋江的口碑比晁盖还高,晁盖多次邀请宋江上山均被拒绝。后来宋江在江州被打入死牢,梁山大闹江州才救出宋江,宋江和宋清一起上山,其实对吴用来说也没什么影响。但宋江可不是空手来的,那爷,宋江敲响了吴用的门…

“加亮先生,你是天机星下凡你造吗?”

封建时期的文人对于鬼神之事自然不怀疑,再加上宋江神采飞扬的陈述以及天书中不可描述的字眼,让吴用瞬间觉得自己身上背负着拯救苍生的重大任务。

也是在这个时候,吴用整日与宋江研究天书,而他与晁盖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从虚幻的角度来说,吴用疏远晁盖是因为他知道晁盖并不属于108妖星;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宋江忠于朝廷为国效力的想法和吴用光宗耀祖的观念不谋而合,良禽择木而栖,吴用没理由再和晁盖一起混日子了。

所以,晁盖很诡异的被一支刻有史文恭的毒箭射死了,而宋江和吴用为了拉天书上的好汉入伙,可以说是用尽了残忍的手段。

最终,兄弟集齐了,安也成功招了。但让你入朝为官可不是让你吃干饭,国家有难你梁山兄弟是不是得出去表示一下,所以梁山在招安后首先派去征战辽国。辽国之所以敢屡屡对大宋不尊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十分强悍的实力,我们发现无论是武艺高强的阿里奇、兀颜光,还是精通阵法的兀颜延寿,更有妖术大师贺重宝,他们的存在都给梁山军制造了不少麻烦。好在梁山军更胜一筹,将敌将逐个击破,即便如此,吴用在辽臣前来说降时,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居然有个投降的想法,好在宋江没有忘记九天玄女的嘱咐,制止了吴用这可耻的想法。

吴用南征北战没有出过什么妙计,可能馊主意出头了没能力走正道了吧。从促成妖星聚义这点看来,吴用倒是坏在了点上,在宋江死后吴用自知世上再没“知己”,自己也上吊自尽了。


当然,曾文清没有吴用那一肚子坏水,也不敢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导致精神腐烂,再也无力作任何变动,他的灭亡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逻辑文史游


答:很简单,宋江才是领袖群伦的带头大哥,晁盖不是。

单论江湖义气,晁盖是堪与宋江匹敌的。

也正是如此,刘唐、公孙胜混迹于黑道的江湖的人物甫一知道大名府那边有十万贯金珠启程押送东京,马上想到要找晁盖干这票弥天大案。

晁盖也表现得非常有担当。

他用大把银子从朱仝、雷横手里搭救出刘唐;贡献出自己的庄院作为谋事的会议厅;事发后,眉头皱都不皱,一把火烧了庄院,拍屁股和群雄窜奔荒山草泽……

这些,都颇具领袖气质。

所以,七星结盟聚义时,大家都公推他做老大;上梁山后,大家也公推他坐第一把交椅,担任了水泊梁山大寨主。

但是,吴用是个人精,和晁盖相处下来,很快就发现晁盖是个粗线条的人物,寡谋乏断,难成气候。

不妨回顾一下劫生辰纲的全过程,所胡的筹谋计划、安排行事和具体操作,用至行动,都是吴用一个人说了算,晁盖完全是个摆设,事事被动,事事出不上力。

最可笑的是,事发后,宋江前来通风报信,说官府散发海捕文书,张网捉人。晁盖一下子就尿了,手足无措,找吴用问计:“我们事在危急,却是怎地解救?”

吴用提供了一个连三岁小孩也知道的答案给他:赶紧跑路。

晁盖叫了声好,准备跑路,但一想不对,这跑路得有个方向呀,该往哪儿跑呢?

于是,又回头问,说:“却才宋押司也教我们走为上计,却是走那里去好?”

哈,本来宋江也教他赶紧跑路的,但他还要经过吴用重复一遍才认可这个答案,但得了这个答案,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往哪儿跑?

吴用让他收拾好珠宝,“一径都走奔石碣村三阮家里去”。

晁盖傻得可爱,竟然挠着头皮问:“三阮是个打鱼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许多人?”

看,晁盖的智商,都快接近白痴了,按照他的理解,是以为大家都到三阮家藏身,和官府躲猫猫。

吴用又好气又好笑,先骂他一句:“兄长,你好不精细!”然后才不紧不慢地解释:“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好生兴旺。官军捕盗,不敢正眼看他。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

解释得够清楚了,但晁盖肚里就像是积压了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又金鱼吐泡一样吐出了个新问题——“这一论极是上策,只恐怕他们不肯收留我们。”

吴用都快疯了,不耐烦地说:“我等有的是金银,送献些与他,便入伙了。”

看看,以晁数的智商,做带头大哥,能把大家带到哪儿去?

而宋江就不同了。

宋江为人,以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是“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既饱读经史,又谙熟权谋,如猛虎卧谷,蛟龙潜渊,“他时若遂凌云,敢笑黄巢不丈夫”,分明就是个曹操、刘裕式的枭雄。

而宋江上梁山后,分建马军、水军、步军,各大小头领的工作安排得妥妥贴贴,各大小事业打理得井井有条,俨然就是个天生的领袖。

补一句,现在评论宋江,大多数人是唾骂他走投降路线,把众兄弟引上了一条不归路。

但站在历史的角度、以现实的眼光看待问题,梁山其实就是一个现实版的“威武山”,宋江则是“座山雕”式的土匪头子,不要说什么“开创天下”、“打造王朝”的空话,能够洗白身份,重新回归主流社会,并混到一官半职、封荫妻子,还真是吴用等人所奢想的。

所以,吴用为什么选择宋江而抛弃晁盖,就见怪不怪了。


覃仕勇说史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

吴用说,哥就是一小学教师

被捧过、被黑过、被赞过、被骂过,都无所谓了,俺吴用就是一小学教师耳,况且也不怎么称职,人家王伦还中过秀才,萧让还写得一笔好书法,俺老吴除了斗个心眼吐个坏水出个阴招真的是一无所长啊。其实内心深处无非是想谋个小小前程,弄个一官半职的,也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祖宗,出将入相的事是连想都没有想过的啊。至于为啥要舍弃老晁跟着老宋混,别拿什么大义黑哥,哥是实在人,听哥说句实在话。

施公其实在俺出场时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一个教书先生,打学生得用教鞭吧,却偏偏给俺弄条铁链子,这家伙挂在自己脖子上像个犯人,打在学生头上肯定会成为头条热议,而且这软兵器都是大侠级高人才会玩的,俺不会用非让俺用,不知俺是真吴用啊。不过这兵器还用了一次,象征性的隔开了俩个二B货,一个贪、一个横,都不是什么好鸟啊。

为啥不跟老晁混,哥是压根都没看好他,一是他在郓城县好赖也是个村干部,俺到他那他也只是虚情假意,老宋老朱老雷恁多好汉,啥时介绍俺认识过;二是要不是那俩货在俺门口打架,恐怕这天大的好事与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三是他做个梦说是什么“非常7+1”,俺老吴不是傻子,白胜我们几个才是7,是天罡地煞星,你老小子才是那个“小白光1”,哈哈,蒙你哩;四是听不懂俺说的话,因为你年龄大,才推举你当了领导,不是说你本事大啊,这都听不懂,还想当老大,智商是不是有问题啊?肯定的,老宋从江州被救,开口就说新旧人如何排位,还当着众人的面肆无忌惮地说着童谣,你老晁还听得津津有味,弱智啊。五是你只能领着我们大伙吃吃喝喝,钱都快花完个舅子了,还在杨雄石秀面前充大头男神,什么玩意?六是就你那点领导才能真的不行,打仗更是比不上老宋了,你看看你到那曾头市,几个和尚就把你蒙了,除了那个林冲,呼延灼可是带过正规军的,没一个人给你说,你还不知道咋回事,真是个傻B。死了落个好名,再晚死几天恐怕也会成了王伦第二,死相会很难看噢。

老宋就不同了,一是这个人不小气,有一本书跟俺一块分享,现在可以解密了,不是什么天书,是一本小账,上边记着个人的性格好恶、跟老宋远近、本事大小、干过啥丑事,不信,问问王英去,老宋把三娘给他真是下了狠心哩;二是这个人会搞钱,打一个祝家庄,军队可以吃一年,打一个高唐州,大伙可以吃三年,打下北京城,弟兄们敢进东京城嫖娼去,是个好经理;三是这个人会弄事,新人旧人上层人下层人都忽悠来跟着他干,有主心骨,不说其他,就说排名这事,爱真服了油,咋恁会装神弄鬼哩,俺老吴阴险,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四是宋哥能够满足俺的愿望,当个参谋长,指指点点说长道短,正合俺的口味,看着弟兄们在俺的指挥下冲杀,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啊。

还有人问,你在宋江坟前吊死了,值么?这问得太没水平了吧,宋江可是大哥啊,喝酒死了,俺是小弟,朝廷会赐给俺酒喝?想的美,得用刀啊,落不落全尸不说,那该多痛啊,俺怕痛啊。

不说了,再说底都露了,人家都不读水浒了,老宋还不臭骂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