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 歷史上富順縣疫情大事記

歷史上富順縣疫情大事記

劉 剛

富順縣地處四川盆地南部,屬亞熱帶溼潤季風型氣候區。沱江由北向南縱貫全境,沿江兩岸溝壑縱橫,形成大小溪河300餘條。自有資料記錄以來,縣境易發冬幹、寒潮、伏旱、高溫、暴雨、洪澇、風雹等自然災害,又因受舊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和醫療衛生條件等種種限制,這些天災常常與人禍並行,在富順歷史上曾引發數十起饑荒和瘟疫,給當地百姓的健康與生命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據清同治《富順縣誌·災祥》載:“堯災湯旱,非盡降祥。氣數所至,不異帝王。彌縫天變,爕理陰陽。災不為害,上格彼蒼。慶雲甘露,瑞氣載陽。五行順軌,帝道遐昌。”由此看來,災異與吉祥在古人眼裡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就連聖明之主也無法改變。

清同治《富順縣誌·災祥》

農曆鼠年與豬年交替之際,中華民族不幸遭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舉國上下正經歷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筆者響應國家居宅閉關之號召,翻查舊志,蒐羅史料,整理出富順縣從明代至民國時期發生的一系列重大疫情,對比新時代在瘟疫面前的制度優勢和有力舉措,以期給正在防控疫情的國人更多希冀。

明 代

嘉靖八年(1529),春,大飢大疫,殍者甚眾。雲南呈貢籍知縣陳常道施藥救療,民賴以存活者甚眾。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秋七月,不雨至於丙午年(1546)夏六月,旱甚,千餘里皆赤地。加以病疫大作,人民凋敝流離,死亡者過半。

萬曆二十六年戊戎(1598),初夏四月,疫大作,死者甚眾。先是魚疫,遍浮於江,人可掬取。

清 代

順治五年戊子(明永曆二年,1648),大荒,邑中避難者人相食。是年,疫大作,人皆徙散,百里無煙。

嘉慶六年辛酉(1801),大疫,死者甚眾。

嘉慶十一年丙寅(1806),五月,瘟疫大作。

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大飢,疫病者、殍者枕藉道途。

民 國

民國5年(1916),赤痢、傷寒、痘瘡(天花)、霍亂流行,患者達43876人,死亡18457人。

民國9年(1920),霍亂流行,朝發夕死,(有時)每日出喪300餘具,自流井一帶死亡六七千人。

民國19年(1930),霍亂流行,(有時)每日四道城門出喪七八十具,棺材料銷售一空。

民國23年(1934),天花、麻疹流行,小孩夭亡甚多。

民國25年(1936),大旱,吃仙米(白粘土),痢疾流行,死亡甚眾。

民國28年(1939),霍亂流行。

民國30年(1941),霍亂大流行,時達半月,死亡2000餘人。

民國32年(1943),霍亂大流行,城內死亡甚眾,(有時)每日四道城門出喪百餘口。是年,腦炎流行。

民國34年(1945),霍亂爆發流行。

民國35年(1946),霍亂、傷寒、腦炎流行,僅廟壩一鄉即死亡1180人。

民國《富順縣誌·祥異》

由上可以看出,從1529年至1946年的417年間,富順縣共發生各種重大疫情17起,平均每25年1起。尤其是戰亂頻仍的民國時期,富順縣傳染性疾病更是易發多發,疫情連年。這既是地區瘟疫流行的確鑿反映,也是全國傳染病防控水平的真實縮影。可以肯定的是,儘管各朝各代因有政治體制、經濟水平及醫藥條件等情況差異,給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損失或有不同,但都嚴重地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往事不可追,來者猶可鑑。當前,全國上下正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進行卓絕鬥爭,相信依靠眾志成城之決心和科學施策之方法,我們一定會贏得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阻擊戰,一定會書寫中國抗擊疫情史上的鼠年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