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那么聪明, 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 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饿死的猫


李斯出生于楚国上蔡县(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相比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而言:当时的楚国依然是一个以门第高低取人的国家,尽管李斯自认为才高八斗,却也难以在这样一个只重门第出身而不重真才实学的国家得以伸展。在司马迁的《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一件促使李斯实现人生转折的事:有一天当时身为管理仓库的小吏的李斯在上厕所时看见了一只老鼠,只见这只老鼠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吃的是污秽不堪的排泄物,只要人或狗一靠近就吓得赶快逃走。后来在一次清点粮仓时李斯又看见了老鼠,他发现粮仓里的老鼠和厕所里的老鼠完全不一样——这里的老鼠一只只都吃得又大又肥,悠闲地在米堆里嬉戏交配,即使看见人来了也不急着逃走。李斯不由感叹道:“厕所里的老鼠每天尽吃些污秽不堪的东西还得时时刻刻担惊受怕,而这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上好的大米却可以饱食终日。同为老鼠,只因选择不同命运便大相径庭。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决定一个人有没有出息的是所身处的环境。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李斯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才选择离开楚国前往秦国发展:一开始他只是秦国丞相吕不韦府上的一个幕僚门客,直到公元前236年已年近五旬的李斯才引起了秦王嬴政的注意。

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免去丞相职务,随即流放蜀地,李斯因此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公元前236年韩国派遣水工郑国入秦向秦王建议集中财力修筑水渠,试图以此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然而郑国作为韩国奸细的身份却被秦国识破。尽管秦王嬴政坚持将工程进行下去,然而这时秦国政坛已然开始掀起一场排挤外国客卿的政治浪潮。在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一向以吸引外来人才而闻名:来自卫国的商鞅通过变法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来自魏国的张仪以连横之策分化瓦解诸侯,大大减小了秦国前进道路上的阻力;来自魏国的范雎使秦昭襄王得以强化中央集权,明确了远交近攻的基本国策;来自卫国的吕不韦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秦之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秦国本土人士和客卿之间的矛盾也在一点一滴的滋长,恰逢自公元前238年起的短短一两年之内连续发生的嫪毐叛乱、吕不韦罢相以及韩国间谍事件均涉及外国客卿,于是多年来潜伏已久的矛盾在公元前236年来了一次总爆发——这年秦王嬴政在本土大臣要求驱逐客卿的强烈呼声之下颁布了《逐客令》。李斯是因为感觉在楚国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选择来秦国发展的,眼瞅着刚准备在秦国施展抱负之时却要被驱逐,对此心有不甘的李斯向秦王嬴政上了一道《谏逐客书》,历数了历史上客卿对秦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逐客是将人才推向国门之外在,正是李斯这道上书使秦王嬴政终止了驱逐客卿的做法。李斯也因此获得秦王嬴政的关注,这时的李斯已年近五旬,以当时的平均寿命而言已是很大的年纪了,直到这时李斯才真正获得施展自己抱负的平台,因此李斯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各位珍惜。李斯为确保到手的权力不失不惜设计陷害同学韩非,在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李斯积极献计献策:继续秉承秦国历代先祖的远交近攻之策,与此同时派遣谋士持金玉游说东方六国的贵族权臣,在正面战场之外构建严密的情报信息网络以辅助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秦国正是运用李斯这一计策成功借赵王之手除掉了赵国名将李牧,从而消除了自己统一天下道路上的一大强敌。

李斯和秦王嬴政合作了近三十年,一手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大秦帝国的诞生:天下一统后嬴政曾询问文武百官关于治理天下的问题,时任丞相的王绾主张将秦始皇的儿子、宗族还有功臣们封到燕、齐、楚等国的偏远地方,这实际上要恢复周朝的分封制,对此时任廷尉的李斯则坚决予以反对,最终嬴政采纳李斯的建议: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从此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成为中国地方行政治理的主流模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又接受了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李斯亲自制作了小篆这一字体以取代之前各诸侯国的文字。为了便利帝国境内的经济交流李斯又上书建议废除六国旧制,统一各国的货币和度量衡。李斯还建议以京师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统一车轨。这时的李斯风光无限,然而不久之后李斯就迎来了命运中的又一个转折,这次和当年上《谏逐客书》不同的是:当年的人生转折使李斯得以平步青云,然而这次他却要走下坡路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出巡时暴病身亡,此时皇子胡亥、宦官赵高、丞相李斯等人随行在秦始皇身边。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拥立胡亥为帝并游说李斯,一开始李斯并未应允,然而赵高的一句话令李斯心动了:“以您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获得长公子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李斯回答:“都比不上他。”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归故乡的结局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作出定夺!”这时李斯的权力欲表现了出来:也许是因为早年在楚国那种不问能力只问出身的社会氛围下生活得太过压抑的原因,李斯一直对自己手中的权力格外珍惜。李斯和扶苏的政治观念是截然对立的:在焚书坑儒这件事上扶苏和李斯的意见就截然相反,事实上在扶苏被秦始皇赶到北部边疆去和蒙恬戍边一事上很可能存在李斯在背后的操纵。在李斯看来:一旦扶苏继位意味着自己随时可能被蒙恬取代。

最终李斯被赵高拉拢而选择拥立胡亥,然而他的命运也在这一刻完全改变了:此后赵高完全把持了朝政,政局陷入一片混沌黑暗之中,而李斯趋利避害的人生观让他毅然选择了明哲保身。他本以为只要不淌这趟浑水,就能置身事外高枕无忧,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在赵高看来:李斯是自己通往权力的道路上最后的障碍,于是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被夷灭三族。李斯临刑前对自己的幼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曾贵为偌大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斯到这时竟连这点微不足道的心愿也难以实现,其实这也和他早年悟出的老鼠哲学脱不了干系:李斯只看到了仓鼠的日子过得比厕鼠悠闲,却忽略了厕鼠正是在长期危机四伏的生活环境下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而仓鼠则在安逸的环境中逐渐失去了自我,直到危险袭来时才赫然发现自己已失去自保的全部能力。事实上李斯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悲哀——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打破了原本存在于秦国贵族和百姓之间的阶级壁垒,完全以军功晋升官爵从而为那些毫无政治根基背景的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空间。与此同时秦国君主和这些新提拔起来的寒门子弟组成政治联盟打压世家贵族势力,从而强化中央集权。问题在于:当这些寒门子弟晋升高位之后就在秦国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职业官僚集团。相比传统的世家贵族而言:职业官僚集团在其发迹的早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因为他们没有世家贵族那样的政治根基,只能通过政绩来取得君主的青睐和百姓的认可,这时他们积极推动变法强国;然而当他们大权在握之后就日益走向变法改革的对立面。为什么在大秦一统华夏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李斯那么轻易被赵高拉拢成为秦王朝的掘墓人就是因为不愿放弃到手的既得利益。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改革一大难点恰恰就在于如何突破既得利益的束缚。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也许正是因为李斯太聪明,他才选择了“纨绔子弟”胡亥,而不是深得人心的公子扶苏。《史记·李斯列传》开篇便以仓鼠厕鼠之事表现了李斯的志向,他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即李斯有着强烈的向上爬的欲望。当他在荀子处学了帝王之术,辞别荀子的时候,又说道:“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对权力、富贵哟这么大欲望的一个人,其控制欲势必更强。所以,他选择了更易于控制的胡亥当秦二世,而没有选择有能力、有主见并且深得人心的公子扶苏。


大臣挑选皇帝的事在后世也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可能就是陈平、周勃等人荡平诸吕之后,最先组织各路诸侯起兵,在起兵过程中立功最大的齐王刘襄令人意外地被排出在皇位继承人的候选人之中,反而是平时最低调的代王刘恒成了新皇帝。这不是因为刘襄不适合当皇帝,而是因为他太适合当皇帝了,但是他当了皇帝之后,大臣们可能就没有好日子了。毕竟皇帝的权利与大臣的权利本身就存在这冲突啊,此消才能彼长。

所以,公子扶苏没有被李斯和赵高选中,也是因为公子扶苏太适合当秦国的皇帝了,但是他当了皇帝之后,与他有过节的奸臣赵高肯定要被清算,而控制欲极强的李斯也会逐渐因皇权的限制而难以把自己的欲望发挥到极致。


国史通论


李斯为什么要帮胡亥其实原因有很多。

第一点,当时的李斯是属于秦始皇的大臣,如果要说心腹的话也是属于嬴政的,和扶苏并没有过多的交集。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那当然如果扶苏当权了,那么可能就不会有李斯的位置了。他可能也有自己心腹要委以重任。

第二点,当时的扶苏可以说是已经被内定储君。那么这么优秀的他身边已经围了一圈的人了,还不乏有能力和李斯相当的,可能那样的人还是和扶苏年龄相同性格相同的。那么相对来说李斯就不会被重视了,就算是投靠扶苏也不一定会重用。

第三点,李斯是有野心的,相比于扶苏来说,当时的胡亥实在太弱了。他身边既没有权,也没有人,更加没有光环。那么李斯帮他就等于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而且既然胡亥没有人,那么李斯就可以在其面前有很大话语权,更有可能有决定权。那么如果帮胡亥成功登上大位,李斯就可以比现在更上一层楼。

所以说李斯选择胡亥只能说他很有眼观,很有想法,事实也证明了他后来成功了。





我诺随风


“宁为仓鼠,不为厕鼠”,深深影响着李斯的人生选择,这也是他的人生智慧之体现。年轻时的李斯,在郡里当文书兼仓管,在做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官过程中,李斯观察到了一个现象:

同是老鼠,待遇却不大相同,厕所中的老鼠又脏又臭,每天吃脏东西,见到有人或狗进来时,就会大惊失色,狼狈逃窜。而处于粮仓中的老鼠,日子就会过得舒服得多了,它们吃的是囤积的粮食,住在大屋子里,不怕风雨,也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所以长得又肥又大。

李斯由鼠及人,感叹道:“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日子过得好不好,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平台,即环境决定的!

多么睿智的领悟啊!而这番见解,也影响着李斯一生的选择。

所谓选择养成仓鼠的环境,其实就是造“势”的过程,李斯一生追求的不是为国家做贡献,成为优秀的政治家,而是成为一只肥大幸福的仓鼠而已。这也是他为什么会选择讲“法”“术”“势”的法家成为安身立命的所在。

李斯的人生成败,最关键的也就在一个“势”字上面。他善于造势,即便面对秦始皇那样独断专行,动辄得咎的皇帝,李斯也能长期为相而不到,由此可见其厉害之处。而在秦始皇时代,李斯所造之势,都是善于号秦始皇的脉,总是能够十分准确摸清嬴政的心思,然后为其解决问题。

而这一切,所换来的,就是李斯位极人臣,享尽富贵荣华的生活。

当秦始皇死掉之后,如何继续保持其在帝国的权力和地位,这就是李斯这只仓鼠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至于帝国的掌舵者谁更贤明,这并不是首选。

而呼声最高的扶苏,实际上并不是李斯心目中合适的继承人,原因有两点,其一,行事方式和政治主张的不合,扶苏是十分反对法家主张的人,而素来亲情偏“仁政”的儒家。显然如果他继位了,那么这个帝国的走向,就没有李斯什么事情了,可能之前所有的功绩,也会被淡化处理掉,这么一来,李斯这只仓鼠就不能舒舒服服享受粮仓了。

其二,扶苏身边的蒙恬,以及蒙恬身后的蒙氏,跟李斯是政敌。而以扶苏与蒙恬的关系,显然李斯是会被放弃的一方。

如此一来,眼中只有苟全富贵想法的李斯,是不可能走向扶苏那一方的。选择胡亥,是一次造“势”,只是很遗憾,他的造势最终失败了。天下大势早已在推着秦王朝走向灭亡,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帝国的权力交接还出现了分割,实属不智。

然而胡亥这张牌,虽然是赵高和李斯一同扶起来的,却最终成为了胡亥独享的牌。李斯大概没有想过,扶苏身边有蒙恬,而胡亥身边也有赵高呀。老狐狸的这次投资,注定要打水漂,毕竟这个大仓库里还有一只更大的仓鼠,怎么能容忍另外一只肥硕的仓库来抢自己的粮食呢?


江畔初见月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扶苏是偏向于儒家的秦国王子,二人在政见上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扶苏当了秦二世,李斯必然会早早下课,接替他的一定是蒙恬或者蒙毅。仅管李斯可以安享晚年,但是李斯不愿意离开权力的中枢,因此李斯选择了扶持有法家基础的胡亥,这个孩子好控制;而扶苏不仅年长,更有主见,且有蒙恬大军相助,因此李斯必然无法控制扶苏。

按李斯的想法,他执掌了秦国大政后,伺机废除胡亥,再立一个贤能的王子为皇帝;对于赵高这个人,能用则用,不能用则直接处理掉。李斯相信大秦在他手上一定能实现万世传承,这样他在九泉之下见了秦始皇嬴政也有说法。

不过李斯作为法家法治派的继承者,他善于治国理政,善于用阳谋与实力解决问题,却不善于宫庭内斗,不善于阴谋下流。赵高尽管也精于法律,但他的心更加黑暗,也更加善于阴谋。在赵高的运作下,帝国元勋与嬴秦宗亲都被处理了,用为帝国元勋与嬴秦宗亲代表的李斯也被赵高腰斩于市,(李斯与嬴政是儿女亲家,所以李斯也算是嬴秦宗亲)从此大秦真正进入了灭亡期。

李斯尽管聪明,但是没有天下为公的公心,在公心方面与商君相比,李斯差之远矣!李斯尽管有才,但是最后一关才能没有用在刀尖上,反而助纣为虐,将大秦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大秦铁鹰剑士


李斯害死同学韩非,最终没有一个好下场。鼠目寸光,爱官如命,心胸狭窄,贪图富贵。听了赵高的话,赵高对他说,立胡亥为帝,李斯继续做丞相,享受荣华富贵。赵高对李斯说,对如果立公子扶苏为帝,扶苏不会让李斯为丞相,一定会让蒙恬做丞相,李斯从此_一定不会在被重用。李斯心胸狭窄,嫉妒蒙恬的才能,怕蒙恬将来取代了自己。赵高和李斯秘密的计划,假传秦始皇的旨意,对公子扶苏和蒙恬,在对匈奴的军事作战大为不满,让扶苏和蒙恬自杀。公子扶苏太傻了,看了做假的书信,就信以为真,真的自杀了。蒙恬不想死,被抓进牢房,上书对胡亥说,自己对秦国忠心,决不会造反,最后还是服毒自杀了。弟弟蒙毅也是一样,无奈自杀。左丞相冯劫,大将军冯去疾不想受辱,先后在牢房自杀。胡亥做了大王,杀死了秦始皇所有的儿子和女儿,只有一个在看陵墓,没被杀害。后来,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将丞斯李斯和儿子李由腰斩,李斯最终没有一个好下场。赵高又杀了胡亥,立子婴为帝。子婴用计除掉赵高,刘邦带领农民军占领咸阳,子婴投降。项羽又来到咸阳,杀了子婴,活埋章邯手下二十多万秦军,秦国灭亡。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茶山文哥


李斯这辈子犯的唯一一次傻,就是:秦始皇去世后,李斯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扶持胡亥继位、逼死英明的扶苏!至于精明的李斯为何会犯傻到这程度,背后的根本原因在赵高身上!而李斯,之所以会在这一关键时刻栽在赵高手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高那“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的卓绝口才。

李斯在口才上是个人才,但这要建立在他没遇到赵高之前,因为赵高在口才上,那是人才中的人才。这赵高的口才到底有多好呢,简单说来就是:堪比四处游说举六国相印的张仪。古代有个著名的口才能人叫触龙,他的壮举之一被记录在《触龙说太后》中,今天,我们仿之,姑且把赵高说服李斯的故事叫《赵高说李斯》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此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人知道死讯,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扶苏思想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面提过意见,惹得秦始皇生气,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

而这时,胡亥的老师,即宦官赵高却动起了歪脑子,他极力想让胡亥称帝,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大权在握了。始皇帝死时,扶苏正在西北鞭长莫及,如此一来只要说服李斯,赵高就完全可以把胡亥扶上皇位。

但这李斯平素与赵高关系也并不密切,并且又是极富谋略之人,要说服李斯,谈何容易啊!但是没关系,赵高是谁,雄辩之才可退百万雄兵之人啊!赵高的口才究竟有多好呢,接下来,我们回到当时来剖析一下:

这赵高去说服李斯,可以堪称天下“说服案”的范本啊!赵高的最终目的是劝说李斯篡改遗诏,但见到李斯后,赵高并没有单刀直入,而是采取了迂回引导法,他开腔说:

“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于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皇帝死时,要扶苏回来参加葬礼的这封信,没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这封信没有人知道,现在胡亥手里。所以,谁继位,全由你我说了算。这话说得高艺术啊,全程是探听的口吻,而且也没有透露具体,这样说的原因是:万一李斯不配合,自己还有退路。

果然,李斯不配合,冷冷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这话一出来,估计普通人心得凉半截,意思很明确:这事我不想说!

但赵高听到李斯的不满后,却有条不紊地继续陈述,显然,赵高此番是抱着“吃定你”的打算而来的。赵高看似无意地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蒙恬,这蒙恬和太子扶苏关系很好,也是谋臣之一,深得扶苏的信任。

在这种时候提蒙恬,一来等缓和气氛,二来也能引起李斯的注意:为什么突然提这个人,他想表达什么?于是,李斯耐着性子听下去了。

接下来,赵高从蒙恬的才干、功劳、谋略、人心等等入手,狠狠把蒙恬大人夸了一顿。这李斯默默听着,在赵高卓绝口才的描述下,李斯恍然间还生出了自卑感。赵高一看李斯表情有变,立马知道,可以抛出杀手锏了,于是他说蒙恬和扶苏的交情很好。其实,赵高这番话只有这最后一句是事实,其他的非常有待深究。但此时的李斯,已然动摇,甚至自觉:自己全然不如蒙恬。

就在这个当口,赵高抛出了关键性的一句:扶苏继位会立蒙恬为丞相。这是什么意思,赵高等于告诉李斯:扶苏继位,对你李斯大大不利啊,因为他要立蒙恬为相,没你什么事啊!李斯听到这,脸色一沉,陷入了沉思。其实说到底,赵高完全就是在靠口才“忽悠”,谁说扶苏会立蒙恬为相啦?没人说,但赵高却成功用这招,让李斯错觉“蒙恬肯定就是未来的丞相”。

但李斯毕竟也是聪明人,转念一想,反正不当丞相也没事,还是坚守本心为好。于是,李斯对赵高说:你回去吧,说我是奉先帝的命令行事,听从圣上之安排,我自己有什么可以考虑可以决定的呢?这里可以看出,李斯可以算得上忠臣,即使明知道扶苏继位自己利益可能受影响,但也依旧不改初衷。

但赵高怎么会肯这样就回去,他继续卯足了劲发挥他的雄辩之才!

“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这话是顺着李斯的话进行反驳的,目的是说服李斯接受:效忠圣上并不需要完全按照圣上的意思办,而应以天下苍生为要。

紧接着,见李斯似有所动,赵高马上抛出论证,证明天下的圣人都是善变的,他还把圣人会随机应变,不拘泥于固有这个正理搬了出来,恰到好处的驳了李斯的忠臣论。这话连起来说就是告诉李斯:篡改遗诏并非背叛秦始皇。

李斯马上反驳说:篡改遗诏的貌似都没好下场!赵高大喜,这说明李斯此时已经心动了,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说服李斯:篡改遗诏也不会没有好下场。

赵高说道:“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这话就相当有水准了,赵高的意思非常明确:篡改遗诏有没有不好下场不一定,但不篡改遗诏,却绝对会“祸及子孙”

!然后,赵高论证了篡改遗诏能得到的种种好处。

听完后,李斯长叹“嗟乎!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自此,李斯就已被赵高完全说服!活生生,赵高就把“黑”说成了“白”。这样的口才,即使不是李斯,换成刘斯,周斯,结果也大约是一样的!

所以,李斯最终舍弃扶苏拥立胡亥,不是因为别的,而仅仅是因为赵高口才过人啊!大约,李斯最终死于赵高阴谋之下,也与赵高出众的口才脱不了干系!看来,口才这东西,有时候比世间任何刀剑、谋略,都要重要啊!



记者李满


简单说,李斯的聪明服从于权力。他从仓鼠身上领悟的人生,是权力框架下的人生,其聪明才智只能在权力庇护下施展,所以他比谁都害怕失去这个框架。这个致命弱点让他最终选择了牺牲扶苏。

秦始皇选的接班人很可能就是胡亥而非扶苏——关于这点我在上篇问答中已有说明。如果这个大前提成立,那么李斯是无能为力的,执行始皇遗命是他唯一而正确的选择。胡亥无能,但能得到父皇青睐并随之巡行,似乎也不像传说中的不堪。而帮扶苏就等于谋反,后果可想而知。

易君势必易臣,李斯若想续权续命,只能依赖新君的新架构,进入新圈子——无论扶苏还是胡亥。扶苏的治政理念跟他并不合辙,不但不容易进圈,未来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点李斯应该也清楚,倒不全是赵高的忽悠。而进胡亥的圈子则相对容易,因为赵高主动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并给了他缴纳投名状入圈的机会:共同算计扶苏。聪明的李斯不难做出选择。


路卫兵


李斯抛弃扶苏,转而支持胡亥,主要是赵高那张嘴实在是太厉害,把李斯心里的那些担心的事情全部翻了出来,李斯最终拗不过被拉下了马。赵高浸淫秦国宫廷政治多年,深知李斯的底细和软肋,因此专挑了两处他最在意的问题来说事。



赵高点明李斯要维护法家治国政治路线,预防扶苏在秦始皇身后的大秦帝国上搞“颜色革命”

李斯的老师荀子,是战国末期的一代大儒,学问成就不仅精研儒学一派,而且更是整合了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李斯和师兄韩非都承袭到了荀子法学思想的精髓。到秦国掌权后,李斯颇为迎合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就贯彻的法家治国路线,并且在全国版图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的基础上,立即着手构建秦国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铁血强硬的法家做派将这项统一思想的工程演化到了“焚书坑儒”的极端。仁厚的扶苏在对坑杀术士、儒生问题上提出了反对意见,震怒的秦始皇因此将他发配到长城上“劳改”,可见父子二人思想上的分歧之激烈。李斯和秦始皇是一对思想好基友,自然对扶苏即位后可能出现的政治路线变动不能无动于衷。




赵高摆出扶苏和蒙恬的亲近关系,暗示扶苏一旦即位,李斯在秦国的地位即将不保

李斯此人,特别讲究现实主义和政治投机,这方面有两件事情可以证明:一是李斯的“仓鼠厕鼠典故”。厕所里的老鼠又瘦又小、人人喊打,看到有人来就急于逃命,而粮仓里的老鼠每天吃饱喝足,个头都快赶上猫了,看到人来也照样自顾自地吃粮食。李斯对比两幅场景,很现实地表示未来要做那只“粮仓里的老鼠”。二是左右袖子两份上书事件。统一六国后,秦国内部开始了一场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国家制度争论,李斯也牵扯其中,但他摸不准秦始皇心里的真实态度,于是上朝的时候左右袖子各藏一份观点不同的上书,等到秦始皇明确表示要全面实行郡县制时,李斯果断拿出了那份与皇帝观点相同的上书,政治投机行为可谓是十分滑头。


而在这一方面,赵高刻意挑明了扶苏和蒙恬、蒙毅兄弟的亲近关系。蒙家几代人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侍奉秦国,在朝廷里蒙恬、蒙毅一武一文,势力基础极佳。反观李斯,原本只是来自于楚国的一个客卿,因为凭借才能和迎合秦始皇才得以位居丞相,扶苏即位后难保不会用亲近的蒙恬取代政治观点不合的李斯,李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尊崇地位随之也必定不保。况且秦孝公死后,商鞅立马落得五马分尸的悲惨下场,这是有历史前车之鉴的,怎能不让干了很多大事、树敌众多的李斯感到担心?于是抛弃扶苏、支持胡亥,也是为了保全李斯他自己。


剧透历史


很简单 为了权力 正是因为他是聪明人 才更不会帮英明的扶苏 扶苏是长子 其实是楚国公主女儿生的 这个可见李归元教授的书 秦迷 而这个楚国公主就是秦始皇的皇后 所以 扶苏作为嫡长子虽然没有太子名分 但是 他其实有太子的事实 但是秦始皇猜忌他 把他派到了蒙毅军中 我觉得既把扶苏排挤出了朝堂 也是变相的历练和接班准备 因为如果要完全打击扶苏 干嘛要把他派到帝国最大的军事集团掌握军权呢 但是秦始皇一死 我们不知道遗诏到底是谁接班 但是经过密议 以及事后的格局看 代表内庭的赵高 和代表外朝的李斯 扶持胡亥继位了 为什么是胡亥呢 因为他弱势 年纪小 没有政治经验 便于控制 李斯赵高可以联手控制帝国 因为帝国没有分封 皇族势力薄弱 李斯作为外朝官员代表 觉得自己在和内庭赵高的合作中可以处于主导地位 这样不就是事实上的皇帝了吗 所以胡亥继位后 李斯和赵高为了防止皇族叛乱 杀光了秦始皇的子女 所以 李斯正是因为聪明 才不会扶持扶苏 英明的扶苏上位 李斯作为前任皇帝的人 虽然不会说一定不会有很好的下场 但最少不会像扶持胡亥这样获得巨大权势 只是他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久后被代表内庭的赵高干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