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重型直升机未来前景怎么样?

利刃黑科技


近些年随着武直10、武直19和直20的先后服役,我国先后补齐武装直升机和通用型直升机短板。运输直升机方面在法国中型SA-321“超黄蜂”直升机的基础上生产了国产直8系列和最新改进型直8L、直18,广泛服役于陆航、海军航空兵、空军等多个军种,现在我国直升机领域最大的短板就是重型直升机。



我国对重型直升机的需求是巨大的,无论军用领域还是民用领域。我国在役的两种最大直升机直-8和米-171最大载重都在5吨以下,而世界主流重型直升机的载重至少在10吨以上,最新改进型的直-18系列也还是13吨级的中型直升机。对我国来说13吨的直升机还是太小了,我们需要的是像CH-47“支奴干”、CH-53E“超级种马”、米-26这样载重10吨以上的重型直升机。


关于重型直升机的应用,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2008的汶川地震救援行动。震后山体堵塞河道,唐家山出现堰塞湖,水位一度逼近警戒线,下游大量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巨大威胁。当时急需大型机械开挖出一条泄洪渠道,由于道路损毁严重,大型机械只能通过重型直升机吊运,但我国却没有一架能够将大型机械运载至堰塞湖上的直升机,最后无奈只能从俄罗斯租借来2架米-26重型直升机,吊运多台工程机械日夜施工,才解除了堰塞湖的险情。

重型直升机在军事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我们的邻居印度陆军装备有美国CH-47“支奴干”直升机,它一次可运载10吨以上的装备,而我国在相同地区部署的米-17最大载重只有4吨。印军在藏南地区还部署有俄制米-26重型直升机,对我国威胁巨大,所以我国急需一款优秀的重型直升机。

早在2015年的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中航工业就展出了我国重型直升机模型。该型直升机是30吨级重型直升机,这个方案为中俄联合研制,设计起飞重量达到38.2吨,实用升限5700米,航程可达630公里。如果这一方案能顺利实施,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拥有首款重型直升机服役。



名小明


近日,国产直-8L宽体直升机试飞的消息传来,引发军迷们一阵欢呼。确实,宽体直-8L凭借2.3米以上的机身宽度和优化调整后的机体、传动系统,将为我军快反部队整建制前沿突击提供有力支撑,从而解决了制约我军建设的一大痛点。

待直-8L、直-20服役后,我国军用直升机将基本形成吨位齐全、功能各异的谱系。4吨级的直-9、直-19,7吨级的直-10、直-15;10吨级的直-20,13吨的直-8、直-18系列。

但与外军对比分析,还是能发现其中缺少了重要的一环:重型直升机。

尽管我们习惯于将直-8系列称之为重型直升机,但其13吨级的性能水平,无论如何改进,也不会成为像美国CH-53E、俄罗斯米-26之类的真正重型直升机。

常规的军民输送任务,多数十几吨级的直升机能够满足使用。但仍然有大量的特种应用场景,离不开膀大身宽力强的重型直升机。最深刻的记忆恐怕就是汶川地震时期,为尽快疏通山体坍塌形成的堰塞湖,急需将大型工程机械运进现场,在道路被毁的情况下,重型直升机成为唯一选择。中国不得不临时从俄罗斯租借2架米-26重型直升机,吊运60余台大型设备,为解除危机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军事领域方面,美国的CH-53E最大载荷达到16吨,不仅可以外挂悍马车、火炮、弹药等多种载具,机舱内也可以轻松装载一辆悍马车和伴随的士兵、弹药、装备。作为美军前沿部署的主力,CH-53E在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快速实施机械化、信息化转型的额中国军队而言,重型直升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实际上,中俄双方关于重型直升机的研发合作正是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由于缺乏重型直升机带来的救灾难题,中国痛定思痛启动了这个项目。而看似简单的直升机技术,由于气动飞行的特殊性,其旋翼、传动、动力等技术难度甚至超过固定翼战斗机。中国直升机研制水平和经验相对有限,一步到位直接研制重型机显然困难重重,为此选择与俄罗斯合作研制。一方面,俄罗斯有丰富的重型直升机研制经验和相关技术;另一方面,俄罗斯的米-26直升机也有更新换代的内在需求。

中俄于2015年启动谈判,总体确定以中方要求为主,基本指标是:最大起飞重量38.2吨、最高升限5700米、航程630公里、最大飞行时速300公里,具备10吨的机舱运载能力或15吨的吊挂运载能力,标准座椅布局下可容纳60人,是一款运载重量大、内部空间充裕、高原性能突出的新一代重型直升机。

最初方案公开展示是2015年9月的第三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见上图)

但到了2017年的第四届天津直升机博览会上,设计方案有了新的变化。(见下图)

据分析,新的方案有些类似俄罗斯设想的米-46重型直升机。米-46是以米-26为基础的38吨级版本,采用了7叶主旋翼、采用两台引擎,后机舱采用斜坡舱门,方便货物和人员进出。当然,新方案在最大起飞重量、飞行高度等主要指标上都超过的图纸阶段的米-46。

在发动机问题上,目前有三种选择:一种是中国自行研制的5000KW级涡轮轴发动机,如果安装3台,直升机全重就能超过40吨,完全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另一种是俄罗斯新研制的PD-12V发动机,该发动机本来用于取代米-26直升机的D-136发动机,但也能配套用于新重直。

第三种则是乌克兰D-136发动机的最新型号AI-136T发动机。

目前来看,受某大国政治因素干扰,还是前两种动力方案较为靠谱。

尽管在动力等领域有所不足,但中国航空电子和复合材料技术方面优势明显,预计新的重直将采用自研的先进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玻璃化驾驶舱和复合材料,从而有效降低结构重量、提高飞行性能。预计新的重型直升机性能将接近美国CH-53K先进重型直升机。

根据最新报道,中俄重型直升机项目谈判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将尽快就合作达成一致。

包括重直在内的大飞机仍是中国航空领域的薄弱环节,欢迎大家就此问题留言讨论!


军备解码


如果说中国军工目前还存在哪些短板,那重型直升机方面绝对算一个,因为在各种新式武器“井喷式”发展的今天,中国能造出排水量几万吨的航空母舰却造不出起飞重量超过20吨的重型直升机。

在08年汶川大地震时,由于道路被破坏或者乱石阻挡,救援车辆无法到达现场,只能依靠直升机吊运救援物资,但当时最大的国产直升机直-8最大起飞重量只有13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最后使用的是从俄罗斯租借的米-26重型直升机,吊运挖掘机、推土机等救援设备,为抗震救灾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汶川大地震过去之后,中国深深地认识到了重型直升机的重要性,于是决定潜心研制重型直升机,最后在直-8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直-8G、直-8L、直-18等多种直升机,但最大起飞重量都未能达到20吨的重型直升机门槛。

相比之下,美国1981年就交付海军陆战队的CH-53E“超级种马”运输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就达到了33吨,最大载重13.6吨(相当于满载的直-8的总重量),目前最新的CH-53K“种马王”重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39.9吨,最大载重15.8吨;

而更为“变态”的是苏联/俄罗斯的重型直升机,也就是中国曾租借的米-26运输直升机,该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56吨,最大载重20吨与几乎与运-9运输机相当,而且曾经轻松吊起一架客机。

所以,相比较而言中国在重型直升机方面与美俄等国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为此,中国在研发重型直升机上换了一条路,在2015年的时候,在直博会上中国第一次展出了与俄罗斯合研的重型直升机(AHL)模型,根据展出数量来看,该直升机外形与米-26相似,最大起飞重量38.7吨,在当时让不少国人兴奋不已。

但时间已经过了三四年,AHL项目却“销声匿迹”,在2018年的珠海航展,又一款重型直升机模型“替代了”AHL,同样为中俄合研,这一款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42吨,最大载重也有15吨之多,与美国最新CH-53K“种马王”相当,不过不知该项目是否还会“跳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俄合研重型直升机之外,中国自行研制的5000KW级大功率涡轴发动机也取得了成功,该发动机将在中国直升机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总之,不管是自研还是合研,中国重型直升机的未来前景是非常大的,而且掌握技术自给自足才是王道。


天下布武


客观的来说,我国不单单是在重型直升机研发上有所欠缺,而是在整个直升机领域的发展都比较缓慢。众所周知,直升机是二十世纪航空工业中极具特色的一种产物,在军事领域基本可以划分为武装、反潜、侦查、运输、搜救等人物属性。如果单纯的讨论重型直升机,个人觉得我国目前还没有能拿到国际上排资论辈的产品。

那么何谓重型直升机呢?最直白的定义就是"起飞重量大于20吨的直升机",纵观我国目前的运输或者通用直升机,无论是老一辈的直7、直8或者是正在研制中的直20,都属于中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也就保持在14吨左右。

而在这方面,世界范围内目前也就美俄生产出了重型直升机,非常著名的有俄罗斯的米26"光环",其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惊人的56吨!反观美国,其保有的重型直升机种类最多:CH-47、CH-53E以及V-22。

另外,重型武装直升机也可以说是我国的一个软肋,虽然武直十是亚洲范围内第一款自主研发的武装直升机,但相比美国的AH-64阿帕奇、俄罗斯的米-28浩劫这些重型武装直升机都有很大的差距!最后,无论怎样,还是预祝未来我们能在重型直升机领域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我是军武最前哨!

喜欢军事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带来不一样的精彩军事内容!


军武最前哨


中俄合作生产重型直升机:外媒认为是全新设计

最近北美媒体公开一段采访,俄国方面介绍中俄会合作生产重型直升机,但是全新设计。听萨沙说一说吧。

俄国人否定了新式重型直升机以米26T为基础方案。

俄国人介绍多年前,他们就提议以米26T作为基础,再次基础上由中国方面进行改进,生产新式重型直升机。但中国方面拒绝了这个提议。

原因也不复杂,第一:米26T并不属于先进直升机。它由俄国人在70年代研发,80年代服役,距今已经长达30多年。

第二:中国缺乏重型直升机的设计和生产经验。

如果单纯采用米26T作为蓝图,生产出的重型直升机恐怕刚诞生就落后了,得不偿失。同时,因中国没有参与设计,只是单纯山寨,对于我国设计能力和生产方面的促进不大,这是很不合适的。

中国认为需要重新设计一款重型直升机,可以采用部分米26的技术,由俄国提供技术支持和关键零件比如螺旋桨、动力组合等,然后由中国自己生产。

这样一来,中国就等于完成了设计和生产的全过程。下面只需要逐步吸收所有零件,就可以弥补重型直升机方面的空白。

目前的商讨大概是中俄联合成立公司,飞机的机翼和中部机身才俄国生产,最终组装在中国。

至于发动机未定,可能使用俄国发动机,但也可能也能够西方的(前提是能引进)。

俄国方面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需要15年时间。很多细节尚且没有和中国人商讨完毕,包括利润的分成。

米26是俄国最有名的重型直升机,可装运2辆步兵装甲车和20吨的标准集装箱,如用于人员运输可容纳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60张担架床及4至5名医护人员。货舱顶部装有导轨并配有两两个电动绞车,起吊质量为5吨。


萨沙


如果说当下中俄最重要的民用科技合作项目是CR-929宽体洲际客机的话,那中俄现在最重量级的军事武器合作非重型直升机莫属。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绝大部分的军工科技,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重型直升机米26,最大起飞重量达56吨。顶两架美国F/A-18战斗机。到现在都没一款直升机能够匹敌。不过,俄罗斯多少年没造新的重型直升机了,早都想研制新型号了。

而解放军陆航需要重型直升机获得强大的兵力投送能力,我国民间救灾、工程领域也急缺重型直升机。但我国大推力涡轴发动机技术还不行,国内最大的直升机还是13吨多一点的直8G。就像CR-929项目一样,中俄都需要下一代重直,我国缺技术,俄罗斯有两下子,但也有点手生,所以双方再一次选择合延。能降低成本,也能加快进度。

中俄重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可达38吨级版本。能运一个步兵连、装车装炮、还能吊运。采用7叶主旋翼外加两台引擎设计。最大巡航时速300公里,航程630千米,实用升限5700米,具备10吨的机舱运载能力或15吨吊挂运载能力。能在我国高原地区执行任务。

我国和俄罗斯合研重直并不一帆风顺。刚开始俄罗斯一直很怀疑我国的技术和用意。后来俄罗斯突然改变态度要和我国一起造重直,就是因为我国技术进步太快了,俄罗斯认识到还想靠技术优势卡我国脖子已经行不通了,与其毫无用处的搞技术防范,还不如和我国公开合作,俄罗斯人也知道自己一没钱,二来技术优势也不大了。

不过,俄方一贯爱打小算盘。在重直项目上总想占尽便宜,想少掏钱,还能让我国学不到核心技术。可实际情况却让俄方的如意算盘没那么响了。在中俄重直项目开始没多久就遇上了一个大麻烦,作为重直灵魂的发动机出了问题。

因为中俄重直以俄制米26为原型,发动机也就选用了米26配套的D136涡轴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1400马力。这也是中俄重直目前唯一能用的型号,动力之强傲视全球。可这款发动机是乌克兰扎波罗日“进步”机器制造设计局研制的。俄乌现在这么不对付,乌克兰怎么可能会给俄罗斯提供这种先进发动机呢。刚开始乌克兰就禁止给俄方供货。

一看情况不对劲,俄方赶紧毛遂自荐,让我国掏钱,由俄罗斯研制新发动机,没想到被人搅黄。之后乌克兰考虑到自己也想在重直项目中捞点好处,以及与我国不错的军贸往来,便同意提供D136发动机。但乌克兰像直接和我国合作,不跟俄方谈。

乌克兰几乎开了特例,让国内企业参与这个项目,向我国提供了改进型D136-2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增加到12500马力。这款发动机非常先进,能完全满足我国对重直性能的要求。配备重直,有效升限可达5700米,完全能满足我国在青藏高原的现实需求。这方面乌克兰相对还是比较地道的,之前就给我国卖了250台AI-222发动机供教练10飞机使用,结果美国还扬言要制裁乌克兰。就因为教练10有可能上舰,让我国航母如虎添翼。

乌克兰向我国提供D136-2发动机绝对是好事。否则重直进度会大大延后,我国还可能学到不少东西。至于俄方,发动机的便宜是占不到了。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强大的技术。这样就不害怕被任何人卡脖子。别人想用我国技术,那得看我们的脸色。


迷彩虎军事


您好,军武杂谈为您解答——会是一款全新设计的,比米-26小的重型直升机。


和很多人设想不同的是,中国新一代重型直升机并不是一定要达到或者超过米-26/T重型直升机的水平才行。

目前中国的陆海空三军都缺乏重型运输直升机,基于现实的需要,中国需要的其实是类似于美国CH-53E“超级种马”直升机或者是CH-53K“种马王”重型直升机。这两款重型直升机最大的优点是在运载量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实现了通用化。

以最新的CH-53K“种马王”重型直升机作为例子,该机在使用外挂方式运输相应的货物时,能够挂载16吨的物资或者车辆。与此同时,该机还能够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现役的两栖攻击舰等大型两栖登陆舰只上进行使用。

米-26/T重型直升机的运载量绝对比“种马王”更强,但是其机体结构是苏联时期设计的,即使是更新了航电设备和发动机,也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最终还是需要回到重新研制的路上来。

目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对重型直升机的需求是200架,与之前中国在珠海航展期间提出来的需求量碰巧一致。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CH-53K首批12架的订单已经在近期签订,而中俄联合研制的新一代重型直升机,还在动力源等方面进行争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有最终的结果。


军武杂谈


我国目前还没有重型直升机,只有十吨左右级别的几款直升机,已知的就是中国和俄罗斯将进行重型直升机的联合开发,联合研制重型直升机的计划就已经开始实施,未来前景十分广阔,在民用和军用方向都需求量巨大。说直升机不得不说,大家众所周知的俄罗斯拥有世界最大的直升机米26,米-26直升机是当今世界上仍在服役的最重、最大的直升机。俄罗斯虽然经济不景气,俄罗斯在直升机设计领域独领风骚,这是中俄合作的基础。

米26直升机

米-26直升机使用的是由马达西奇公司生产的D-136涡轴发动机,D-136发动机是世界上目前功率最大的涡轴发动机,其能够提供8501千瓦(11400轴马力),进气口配有空气过滤装置,军用型号可安装排气管红外抑制器。该机的TA-8V辅助动力装置不仅能用于发动机,还能为米-26的发电、液压和空调系统提供动力。此外,D-136发动机的可靠性非常高,经济性好,具备非常优异的可维修性。全拜D-136涡轴发动机所赐,体形庞大的米-26的最高速度能够达到惊人的295公里/小时,巡航速度达到了255公里/小时。

米26直升机

根据中国和俄罗斯签署的合作协议,我国将和俄罗斯共同研制一款重型直升机,该机将使用马达西奇公司生产的D-136涡轴发动机系列,最大起飞重量38吨,载重约10吨,航程预计630千米,外挂载荷约15吨,最大飞行时速300千米每小时,巡航速度可达270千米,实用升限月5700米,可适应我国高原山地等复杂条件,计划生产200架。不过目前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因为克里米亚问题,已经交恶,俄罗斯想使用乌克兰的发动机已经不可能了。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俄罗斯的办法是自己研制一款发动,中国则是自己通过乌克兰购买,然后再组装。因为目前该合作还在第一阶段实施中,具体到底用什么发动机还没有明确。

中俄联合研制重型直升机模型
中俄合作的前景很好,但是有发动机问题依然是卡脖子的重要内容,如果我国也无法从乌克兰买到发动机,或者俄罗斯人无法提供新一代发动机,这个项目也将遥遥无期。和俄罗人合作也得提醒一下,不能让俄罗人牵着鼻子走,必须有足够的话语权,所以我国的重型直升机任到重远,从合作中不断汲取经验,后期能够全部独立自主才是硬道理。


蓝海梦想666


汶川救灾,租来的米-26,表现相当抢眼,在山间穿行,可到达任何需要的地方,居功至伟,灾后中国认识到了重型直升机的重要,订制了4架该型机,并正在与俄合作,发展一型40吨级直升机,正在积蓄着能量,能军能民。我为国家点一赞,正发展一切需要的装备。

美国五款重型机CH-47“支努干”、CH53K“种马王”、CH-54“塔赫”(民用型号

S-64“空中吊车”),如果算上“鱼鹰”和“勇士”,居然有5款之多,这便是美国了,不缺装备。特别是后两种徘徊在固定翼运输机与直升机边缘的飞行器,有称倾转旋翼飞机,有两种飞行模式,速度快,运力高,使用部署灵活,真是好东西。五款之中只有一款同意出口给中国,CH-54“塔赫”的民用型号,为赚点小钱钱度日,想来也是无奈,此前对中国封得很严实,密不透风,倚为宝器。类似“鱼鹰”,中国正发展一款“蓝鲸”,但能力有强于“鱼鹰”,有人因说太难,模型亮相多年没有动静,我讲难是有一点,但正在发展,一准错不了,现在中国要干的事,还没有不成的。

▲40吨级,中俄正努力。中俄合作重型直升机,谈判也多年,于是便有人扯开嗓子嚷嚷这事成不了,我国专家则解读道,可能这事是中俄最认真的项目,为细节一直在商讨,谈得认真还不好吗?2017年正式签下合同,已然投入工作。打造一款有类“种马王”似的直升机,中国是第一次,俄也是头一遭,技术可以互补,比如俄有发动机,有重型直升机技术设计与制造经验,中国有银钱,发展出来中俄都可以用,挺不错的一件事。有人相疑,此前俄有一款米-46,起重在30吨上下,会不会以它为蓝本?不会的,此事已有定论。

▲想给它起一名字。直-10号为“霹雳火”,直-19是李逵,不知何时中国直升机开始以“水浒”为名,再编下去,直-20如果是及时雨的话,那么40吨级就叫“玉麒麟”如何?卢俊义,坐得梁山第二把交椅,正符合它特点。重型直升机之重,需要昌飞交出一圆满的答卷。梁山好汉108位,中国直升机型号只有几种排不满,但发展出需要的即可,也没必要非要排得太满。


魂舞大漠


直升机是典型的军民两用产品,可以广泛的应用在运输、巡逻、旅游、救护等多个领域。自诞生以来,直升机就以其优异的性能深受各国使用者的欢迎,时至今日为止,直升机在军民两个领域全面开花。中国的直升机产业起源于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国产直升机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使用需求,可以说,直升机尤其是重型直升机在现在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中国,都是有极大的缺口的,其市场前景是相当光明的。也正因此,在本世纪初,在中国工业和经济能力都取得很大发展之后,国内相关研制企业开始了中国国产重型直升机的进取攻关。

直升机产业和航空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最离不开的就是技术的积累。而开始发力的中国直升机产业最缺的就是技术,尽管在建国以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国产直升机并没有停止发展,但是,无论是经费投入、资源投入还是对专业人员的培养,中国直升机产业都落后直升机产业发达的国家很多。好在直升机产业和航空工业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借助航空工业的发展,中国国产直升机产业在近几年还是有较快发展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相关单位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开始了国产重型直升机的技术研发,且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

根据已经展出的中国重型直升机模型和部分数据来看,中国的重型直升机最大起飞吨位定位在38-40吨之间,总体性能和美国的CH53系列重型直升机较为接近。而一旦中国的重型直升机正式列装服役,其对中国军事和民用领域的益处是非常之大的。

军用领域

以和中国未来的重型直升机各方面性能较为接近的美国CH53E的最新改进型MH-53E重型直升机为例,MH-53以航母、两栖攻击舰或其他战舰为基地执行运输任务时,一次能够运送5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16吨有效载重飞行90公里,或运载10吨有效载重飞行900公里,而中国的重型直升机运载能力也势必会和该型直升机非常接近。因此,这样的运载能力也基本就是中国重型直升机的运载能力。这样的基础数据,对于正在加大转型的中国陆军来说是非常好的装备,其对中国的飞行化陆军建设也必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中国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的大量建造列装,中国的国产重型直升机必然能够和直20互相配合,成为海军垂直登陆的利器。在其他军种中,中国国产重型直升机的用途也非常之多。

民用领域

救灾:2008年对中国直升机产业来说,绝对是一个分水岭,正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中国直升机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得以最大程度的暴露,而在其后,国家和学界对直升机的重视更加明显。中国的重型直升机在未来的救灾任务中必能发挥极大的作用,中国在2008年的直升机困境必将随着国产重型直升机的成熟而瓦解。

工程使用:中国是一个世界公认的基建大国,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特性也决定了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将会继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这样一来,中国国产重型直升机的到来就恰逢其时。在很多地形比较复杂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必将有国产重型直升机的用武之地,而对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者来说,国产重型直升机强悍的吊运能力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利刃/草原狼军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