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獸出籠,家長表示快被氣死:認清這一思維模式,寒假平和度過

01

我一直都很奇怪,當孩子犯了一點小錯時,為什麼很多父母都會特別生氣,甚至不惜打罵孩子,讓孩子屈服?

就連我認為特別理智和溫柔的朋友,在有了孩子以後,也變身“河東獅吼”,動不動就說自己“氣不打一處來”。

難道有了娃之後,一個人的脾氣就變壞了嗎?之前的教育信念和心態就這麼容易崩掉嗎?

直到最近一次和朋友對話,我才突然想明白,問題出在“恨鐵不成鋼”上,出在父母對孩子的“應該思維”上。

神獸出籠,家長表示快被氣死:認清這一思維模式,寒假平和度過

前幾天,一個好久沒聯繫的朋友突然問我有沒有時間,約我見面聊聊。

“我找你就是吐槽的。我兒子馬上小升初了,可是這個寒假不願意上輔導班,在家也不學習。”她開門見山地說,“我都愁死了!”

朋友的兒子今年上六年級,是個不那麼讓人省心的孩子——雖然上課也學習,但總是惦記著怎麼和同學玩,因此常常不小心闖禍。

“你知道,我兒子很調皮吧?”她問,但沒等我答,就自顧自地說,“前兩天開家長會,他們班主任特意叮囑我,讓我利用寒假給孩子補補課。”

“你兒子成績不是很好嗎?”我想起她以前發的朋友圈說,“聽說作文還得了獎。”

“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最近他成績下滑很厲害,讓學習也不學,氣死了!學生不就應該好好學習嗎?孩子不就應該聽家長的嗎?寒假不就應該補課嗎?

朋友越說越火。

神獸出籠,家長表示快被氣死:認清這一思維模式,寒假平和度過

02

朋友的話,讓我想到了《荷馬史詩》裡的一個故事。

英雄奧德修斯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個妖怪,這個妖怪有一個奇怪的行為,他會抓來每一個路人,放到自己的床上躺一躺。

招待路人睡覺嗎?當然不是。

他是要將路人與他的床比長短。如果路人比床短,他就把路人拉到跟床一樣長;如果比床長,他就把長的部分給砍掉。

或許,在妖怪的大腦中,人就應該和床一樣長。

你是不是覺得這個妖怪特別無厘頭?

可是如果細心觀察的話,我們可能就會發現,這種妖怪到處都是,甚至你我也是。

神獸出籠,家長表示快被氣死:認清這一思維模式,寒假平和度過

比如朋友,連續說了三個“應該”。她可能沒有意識到,導致她生氣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她自己的“應該思維”。

其實仔細想想,這種思維在你我的心中也是根深蒂固:

  • 父母應該更愛我們;
  • 孩子應該更聽話;
  • 同事應該更友善;
  • 工作應該更賺錢;
  • ……

如果現實沒有按照我們的這種思維運行,我們其實也希望有這樣一張床,把不符合我們想法的人事物全部改造一番。

神獸出籠,家長表示快被氣死:認清這一思維模式,寒假平和度過

面對孩子時,很多父母通常都有這樣的想法:

  • 你應該好好學習;
  • 你應該掌握知識點;
  • 你做題應該全對;
  • 你寫字應該工整;
  • 你興趣班應該堅持;
  • 你應該聽話;
  • ……

各種“應該”,組成了父母心中的理想孩子。一旦孩子沒有做到,孩子就是錯的,就應該被改造。於是,父母開始運用一些教育手段,讓孩子回到“應該”的正軌上。

神獸出籠,家長表示快被氣死:認清這一思維模式,寒假平和度過

我想說,世上哪有那麼多“應該”?在“應該”的背後,是父母不合理的假設和期待。這樣做,反而會事與願違。

我認識一個媽媽,總是在別人面前指責兒子拖拉。可是在我看來,早上偶爾賴個床,作業偶爾拖一次,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可是這個媽媽卻說:“我希望我的兒子能更自律,嚴格要求自己,可是,他就偏偏做不到。我很生氣,用了各種辦法。但是我越努力,他越叛逆,故意和我對著幹。

除了這個媽媽,我還發現,很多父母的煩惱,都來自於他們認為“孩子應該做到,但孩子卻沒有做到”這一點上。

神獸出籠,家長表示快被氣死:認清這一思維模式,寒假平和度過

03

我和朋友說了我的想法,建議她放下“應該思維”,可是朋友很不解地問:“想讓孩子變得更優秀,考上一個好初中,難道錯了?”

其實,不論是想讓孩子更自律,還是考上一個好初中,這些想法並沒有錯,關鍵要看它們停留在什麼層次上。

  • 如果停留在願望層次,那朋友的想法並沒有錯。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好?理解和接納願望與事實的差距,也不錯。
  • 但如果停留在“應該思維”層次上,那就要另說了。“應該思維”不同於願望,它無法容忍現實和我們的願望不一致。

一旦家長固執地認為,孩子必須按照自己規劃的那樣成長,就可能會被矇住雙眼,看不到孩子的任何優點和進步。

神獸出籠,家長表示快被氣死:認清這一思維模式,寒假平和度過

04

怎麼做可以避免這種情況?有一個小訣竅是,少說“應該”和“必須”,多激發孩子的內動力。

少說“應該”能理解,為什麼還要少說“必須”呢?

因為“必須”和“應該思維”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形影不離。

當我們和孩子說,你“應該”怎麼怎麼樣時,也是在給孩子下命令,你“必須”怎麼怎麼樣。

一旦孩子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便容易陷入焦慮當中,並自暴自棄:“算了吧,反正我再怎麼努力,也永遠無法讓父母滿意。”

所以如果一時間無法斷絕“應該思維”,那就從語言改起,少說“應該”和“必須”,多說一些激發孩子內動力的話。

關於提高孩子內動力的方法,我曾在文章中進行過詳細論述,感興趣的話可以點擊下方查看。

培養孩子的內動力非常重要,父母說再多的“應該”,都不如孩子主動行動。

神獸出籠,家長表示快被氣死:認清這一思維模式,寒假平和度過

道理我們都懂,可還是忍不住回到自己的慣常行為模式上。所以,當你再對孩子不滿時,可以先暫停一下,問問自己,是不是又陷入“應該思維”中了。

少用“應該”、“必須”來要求孩子,多激發孩子的內動力,可能比任何威逼利誘都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