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上“前線”耿耿於懷,宣武醫院急診室護士劉翠青:我得“看好家”

“護士,我覺得胸悶,您找大夫給我看看吧。”

“先試試表。您有什麼症狀嗎?”

“也沒有,就是半夜兩點突然醒了,覺得不舒服,您說我這不會是得了那種肺炎吧?我渾身沒勁兒。”

“最近您去過武漢,或者接觸過去武漢的人嗎?”

“沒有,沒有,最近我就去了趟超市。您說,我這怎麼突然就有症狀了呢?”

……

這不是段子,而是發生在宣武醫院急診室分診臺前的真事兒。

沒上“前線”耿耿於懷,宣武醫院急診室護士劉翠青:我得“看好家”

昨天早晨,在宣武醫院急診分診臺前,劉翠青為患者測量體溫。本報記者 鄧偉 攝


下班時間一推再推

護士劉翠青穿著綠色的防護服,戴著透明的護面,濃密的睫毛彎彎翹著。47歲的她,當年是宣武醫院第一批進入非典病房的護士,還曾經參加過汶川地震傷員轉運,歷經大戰,她特別理解疫情來襲,普通市民的忐忑。

“現在每天都有二三十例患者來急診求‘心安’,他們不放心,怕得病,更多的是顧慮萬一自己得病了會不會傳染給家人。有一次一個沒有明顯症狀的患者,被我‘勸退’了,繞了一圈兒又回來了,說‘要不還是給我看看吧,我家有小孫子’。在急診,每一個人我們都要真誠地去伸出援手。” 劉翠青說,“將心比心,可以理解。”

清晨8時,值完大夜班的劉翠青該下班了。墨綠色的棉布簾突然掀開,一位戴著紅色毛線帽的老人被擔架車推進來,安保人員正用“體溫儀”測體溫,劉翠青衝出分診臺。“先試表吧。”劉翠青手腳麻利地取來體溫計,幫老人放好,扭頭就去解決另外一位患者的問題。“您先填表,身份證出示一下,給他測個血壓。”

“劉老師,您該下班了,我來吧。”一位同事輕聲提醒,劉翠青擺擺手,繼續查看老人的體溫,“38度3,發燒。您稍等,我帶您去找大夫。”

臨近8時30分,分診臺前終於不再有患者排隊了,劉翠青這才找了個沒人的診室,稍事休息。防護服沒脫,帽子、口罩也沒摘,“捨不得脫,一會兒還能再回去看看,我經歷得多,這時候,孩子們看見我心裡踏實……”

她是急診室的“頂樑柱”

急診室分診臺,算是醫院的最“前線”,疫情之下,這裡風險也很高。

目前,宣武醫院分診臺有兩組人,12位護士,大多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大家習慣管急診科叫“家”,她們都說“劉老師是‘家’裡的頂樑柱,有什麼事兒問她就行。”

劉翠青是分診組組長,她經常把自己的親身經歷當“段子”講給同事們,放鬆一下,也是給大家鼓勁兒。

“今年過節大家都主動隔離,有好處啊。往年春節來急診的,有喝多了的、打架的、放炮傷著的,今年幾乎都沒有了。”

“技術真是進步了。現在你們想孩子了,還能視頻一下。當年我們進非典病房,想就是想,見不到影兒。不過跟那會兒一樣,大家都要做好防護,自己安全,才能讓家裡人踏實過年。”

“非典時候,兩位病人一個房間。一位患者八十多歲了,沒有家屬。老太太靜靜地躺在床上,一天一天的不說話,我們幾個護士就輪流去跟她聊天,有時候她不搭話,那我們也說,將心比心,咱們要幫著患者減輕病痛,也要讓他們心裡好受。”

“非典時,要裡裡外外穿三層防護服,還要戴三層口罩。大家就是彼此的生命‘保鏢’,穿戴好都會互相檢查,口罩是不是捂嚴了,頭髮是不是都塞到帽子裡了。就是那會兒,我留了好幾年的及腰長髮,咔嚓一剪子就給剪短了。你們愛漂亮的,這時候都把頭髮塞嚴實了,要不也免不了‘一剪子’。”

沒上“前線”耿耿於懷

有些經歷,劉翠青是不講的。

汶川地震發生後,劉翠青找護士長請戰,堅決要求上一線。她和同事冒著餘震和山體滑坡的危險,翻山越嶺,救助生命,一位患者多處骨折,急救車的顛簸使她痛苦萬分,劉翠青就用自己身體把擔架往下壓,儘量減少擔架的震動。就這樣,一路上,患有腰間盤膨出的她一直彎著腰……

劉翠青說:“急診室這個大家庭培養了我也鍛鍊了我。我在這裡工作了28年,遇到的事情太多,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病人被搶救過來時,那種成就感與喜悅感。”

最近,有件事兒讓劉翠青“耿耿於懷”。“這回去武漢,正趕上我休息,等我看到微信,人家都準備出發了,真是沒給我留‘機會’啊。”

“我們護士長去武漢了,她讓我看好‘家’。”劉翠青說著,紅了眼眶,平復了幾秒,她接著說:“我回復她,你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